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凡夫俗子的意思

凡夫俗子的意思

2016-02-13 10:06: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一《凡夫俗子批判》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凡夫俗子的意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一
《凡夫俗子批判》

凡夫俗子批判

叔本华

(1788-1860),德国哲学家。本文选自《叔本华

论说文集》第一卷《人生智慧》,秦典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选文有删节。

日常生活里,一旦没有激情来刺激,便会令人感到沉闷厌烦,枯燥乏味,有了激情,生活又很快变得痛苦不堪。惟有那些因自然赋予了超凡理智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因为这能够使他们过理智的生活,过无痛苦的趣味横生的生活。仅仅只有闲暇自身,即只有意志的作用,而无理智,那是很不够的,必须有实在的超人的力量,要免于意志的作用而求助于理智。正如塞涅卡所说:无知者的闲暇莫过于死亡,等于生存的坟墓。由于心灵的生活随着实在的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心灵的生活能够无止境地展开。心灵的生活不仅能抵御烦恼,而且能够防止烦恼的有害影响。它使我们免交坏朋友,避开许多危险、灾难以及奢侈浪费,而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外部世界的人,则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一切。如我的哲学虽然从来没有给我赢得一个小钱,但它却为我节省了许多开销。

凡夫俗子们把他们的身外之物当做生活幸福的根据,如财产、地位、妻室儿女、朋友、社交,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所以,一旦他们失去了这些,或者一旦这些使他失望,那么,他的幸福的基础便全面崩溃了。换言之,他的重心并不在他自身。而因为各种愿望和奇怪的想法在不断地变化着,如若他是一位有资产的人,那么他的重心有时是他的乡间宅第,有时则是买马,或宴请友人,或旅行——简单地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这也就是他从他的身外之物寻找快乐的原因。在论及相反情况以前,我们先比较—下在两个极端之中的这一类人,这种人并没有杰出的精神能力,但其理智又多少比一般人要多一些。他对艺术的爱好只限于粗浅的涉猎,或者只对某个科学的分支兴趣——如植物学,或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并能在这种研究中找到极大的乐趣朝一日,那些导致幸福的外在推动力一旦枯竭,或者不再能够满足他,他便会靠这研究来取悦于他自己。这样的人,可以说,其重心已经部分地存在于他自身之中但这种对于艺术的一知半解的爱好与创造性的活动迥然有别;对科学的业余研究易流于浅疏,而且不可能触及问题的实质。人不应当完全把自己投身到这样的追上来,或者让这些追求完全充满了整个的生活,以至于对其他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惟有最高的理智能力,即我们称其为天资的东西,无论它把生活看做是诗的主题,还是看做哲学的主题,它要研究所有的时代和一切存在,并力图表达它关于世界的独特的概念。所以,对天才来说,最为急需的乃是无任何干扰的职业、他自己的 想及其作品;他乐于孤寂,闲暇给他愉快,而其余一切都是不必要的,甚至那不啻是些负担而已。

惟有这样的人,才可以说他的重心完全存在于他自身之中。这就说明了,这样人——他们极其稀少,无论他们的性格多么优秀,他们都不会对朋友、家庭或总之一般说来的公众,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和兴趣,而其他的人则常常这样。如果他们心里,有他们自己,那么他们就不会为失去任何别的东西而沮丧。这就使得他们的性格,了孤寂的基础,由于其他人绝不会使他们感到满意,因而这种孤寂对他们越发有总的说来,他们就像本性与别人不同的人,

因为他们不断地强烈地感到这种差别以他们就像外国人一样,习惯于流离转徙,浪迹天涯,对人类进行一般的思考,用我们”而非“我们”来指称人类。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自然赋予他以理智财富的人乃是最幸福的人,主观世界,比客观世界和我们的关系紧密得多。因为无论客观事物是什么,也只能间接地起:用,而且还必须以主观的东西为媒介。

卢西安说,灵魂富有才是惟一真正的富有,其他所有的财宝甚至会导致极大的毁灭(格言,12)。内心丰富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但需要与之相反的宁静和闲暇,发展和锻炼其理智的能力,即享受他的这种财富;简单地说,在他的整个一生中每时每刻,他只需要表现他自己。如果他注定要以这种特性的心灵影响整个民族那么他只有一种方式来衡量是否幸福——是否能够使其能力日臻完美并且是否完成,他的使命,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因此,一切时代里的最有才智的人都赋予无干扰闲暇以无限的价值,就仿佛它同人本身一样重要。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由闲暇构成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苏格拉底称颂闲暇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所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献身于哲学的生活是最幸福的活;或者像他在《政治学》中所说的那样,无论什么能力,只要得到自由发挥,就是幸福。这和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所说的也完全一致,生而有天才并且要利用这种才的人,在利用其天赋时会得到最大的幸福。

然而,普通人的命运注定难得有无干扰的闲暇,而且它并不属于人的本性,因一般人命中注定要终生为着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谋求生活必需品,他为求得生存而艰难相搏,不可能有过多的智力活动。所以,一般人很快就会对无干扰的闲暇感到厌倦,如若没有一些不真实不自然的目的来占有它,如玩乐、消遣,以及所有癖好,人生便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由于这个原因,它受到了种种可能性的威胁,正如这句格言所说的——一旦无所事事,最难的莫过于保持平静。另一方面,理智太过超常,便会同变态一样不自然。但是如果一个人拥有超常的理智,那么,他便是一位幸福的人,他所需要的无干扰的闲暇,正好是其他人认为令人感到难以负担的、有害的;一旦缺少了闲暇,他便会成为套上缰绳的柏伽索斯①,便会不幸。如若这两种情况,即外在的与内在的、无干扰的闲暇与极度的理智,碰巧在同一人身上统一起来,那将是一种极大的幸运;如若结局一直令人满意,那么便会享有一种更高级的人生,那免于痛苦和烦恼的人生,免于为着生存而作痛苦斗争的人生,能够享受闲暇的人生(这本身便是自由悠闲的存在)——只需相互中和抵消,不幸便会奔走他方。

然而,有些说法和这种看法相反。理智过人意味着性格极度神经质,因而对任何形式的痛苦都极其敏感。而且,这种天赋意味着性格狂热执著,想像更为夸张鲜明,这种想像如影随形不可分离地伴随着超常的理智能力,它会使具有这种想像的人,产生程度相同的强烈情感,使他们的情感无比猛烈,而寻常的人对于较轻微的情感也深受其苦。世界上产生痛苦的事情比引起快乐的事情多。有人常常似是而非地说到,心灵狭隘的人实质上乃是最幸福的人,虽然他的幸运并不为人所羡慕。关于这一点,我不打算在读者自己进行判断前表明我的看法,尤其因为索福克勒斯自己表明了两种完全相抵触的意见。他说:“思想乃是幸福至关重要的因素。”②但在别的地方,他又说:“没有思想的生活是最快乐的生活。”③《旧约全书》的哲人们也发现他们自己面临着同样的矛盾。如《圣经外传》上写道:“愚昧无知的生活比死亡还要可怕。”而在旧约.传道书》中又说:“有多少智慧便有多少不幸,创造了知识就等于

创造了悲哀。”

但是,我们说,精神空虚贫乏的人因为其理智狭隘偏执平庸流俗,所以严格地说,只能称为“凡夫俗子”(philister)——这是德语的一种独特表达,属于大学里所流行的俚语;后来使用时,通过类比的方法获得了更高的意义,尽管它仍有着原来的含义,意思是指没有灵感的人,“凡夫俗子”便是没有灵感的人。我宁愿采取更为偏激的观点,用“凡夫俗子”这个词来指那些为着并不真实而自以为实在的现实而忙忙碌碌的人。但这样的定义还只是一种抽象模糊的界说,所以并不十分容易理解,在这篇论文里出现这样的定义几乎是不合适的,因为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俗。如若我们能令人满意地揭示辨别凡夫俗子的那些本质特征,那么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阐明其他的定义。

第一,相对于他自身,他没有理智上的快乐。如前所说,没有真实的需要,便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凡夫俗子们并非靠了获取知识的欲望,靠着为他们自身着想的远见卓识,也不是依靠那与他们极其接近的富于真正审美乐趣的体验,来给他们的生活灌注活力。如若这种快乐为上流社会所欢迎,那么这些凡夫俗子便会趋之若鹜,他强迫自己这样做,但他们所发现的兴趣只局限在尽可能少的程度。他们惟一真正的快乐是感官的快乐,他们认为只有感官的快乐才能弥补其他方面的损失。在他们看来,牡蛎和香槟酒便是生活的最高目的。他们的生活就是为了获取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福利的东西。他们确实会为此感到幸福,虽然这会引起他们一些苦恼。即使沉浸在奢侈豪华的生活之中,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感到烦恼。为了解除苦恼,他们使用大量的迷幻药物、玩球、看戏、跳舞、打牌、赌博、赛马、玩女人、饮酒作乐,旅行,等等,但所有这一切并不能使人免于烦恼,因为哪里没有理智的需要,哪里就不可能有理智的快乐。凡夫俗子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呆滞愚笨、麻木不仁,和牲畜极其相似。任何东西也无法使他高兴、激动或感兴趣,那种感官的快乐一旦衰竭,他们的社会交往便即刻成为负担,有人也许就会厌倦打牌了。舍弃那些浮华虚荣的快乐,他可以通过这些虚荣来享受到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快乐。如,他感到自己在财产、地位上,相对其他那些敬重他的人的权势及力量,都高人一等;或者去追随那些富有而且权势显赫的人,依靠着他们的光辉来荣耀自己——这即是英国人称之为“势利鬼”的家伙。

第二,从凡夫俗子的本性来看,由于他没有理智的需要,而只有物质的需求,因而他会与那些能够满足他的物质需要而非精神需要的人进行交往。他把从朋友那里得到任何形式的理智能力看做是最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且,即使他碰巧遇上别人拥有种能力,那也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憎恶。原因很简单,因为除了令人不快的自卑感外,在他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愚蠢的妒意,而他不得不把这种妒意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不过这种妒忌有时会变成一种藏而不露的积怨。尽管如此,他也绝不会想到使自己的价值或财富观念与这样一些性质的标准符合一致。他不断地追求着地位、财富、力量和权势,在他眼中,只有这些东西才算是世界上真正一本万利的东西;他志在使自己擅长于谋取这些福利,这便是作为一个没有理智需要之人的结局。对理想毫无兴趣,这是所有庸夫们最大的苦恼,而且为免于苦恼,他们不断地需要实在的东西,而实在的东西既不能使人知足,也是危险万分的。当他们一旦对这些失去了兴趣,他们便会疲惫不堪。相反,理想的世界是广阔无边的、平静如水的,它是“来自于我们伤领域之后的某种东西”。④

①柏伽索斯,希腊神话中有双翼的飞马,被它踩踏过的地方有泉水涌出,诗人饮了便会产生灵感,所以柏伽索斯乃是诗人灵感的象征。——译者注

②(安提戈涅),1347—1348。——译者注

③(埃阿斯),554。——译者注我们可以把他们界说为缺少精神需要的人。由此可以得出: ④在上述产生幸福的个人品性的论说中,我主要关注的是人的自然的和理智的本性。至于说明“道德”对幸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请参照我的获奖论文《道德的基础》(第22节)。——原注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二
《2015年度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测试(试题及答案)97分》

1、危机干预主要采用的的技术为()支持技术

2、下列的哪一个()辩证思维

3、“我不喜欢”()自我体验

4、下面关于创新的说法,错误的是()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主体为了„„

5、哪项不是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职位

6、在我们的文化中,()社会价值

7、生命价值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是()身心健康

8、哪种应对策略不仅有助于()问题解决

9、如果将事件的成功归因于()满意

10、创造性的4P框架中,()压力

11、目标导向,竞争性,()A型性格

12、初级评价()压力事件的威胁程度和性质

13、创新成功的基本要素中,()创新精神

14、最常用、最简单的放松技术是()横膈膜呼吸放松

15、以下属于逃避型性防卫机制的有()压抑

16、自我价值感是指()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

17、完美主义、()心理困扰

18、根据创造力的起源,()持续式创造力

19、创新思维()能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

20、回顾法的主要目的是()对自我认知进行更新

21、将每天要完成的事列出一份清单,()起草待办单

22、小王经过几年()文秘工作的任务要求对小王各方面有非常强的塑造作用

23、以下哪个不是对主体“我”()“与其他人相比,我更喜欢运动”

24、为工作生活中遭受各种问题困扰()员工支持计划

25、以下哪个不是自我体验的内容()控制源

25、如热爱与关心,()积极情绪

25、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达到最佳情绪配比是()3:1

25、经验开放性不包括下面的哪个方面()思想

26、创造性的两个定义是什么()A个体主义;B社会文化;

27、造成工作拖延的原因有哪些(不是完选)A任务太重;B兴趣不高; D完美主义倾向

28、创造性的概念在下面的哪几个观念间摇摆()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29、对我们大多数凡夫俗子而言,要走过三道门即()求学之门;事业之门;婚姻之门

30、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全选)暴力;插话打断别人;对人评头论足;打压他人

31、根据内部—外部归因、稳定—非稳定(全选)努力;运气;任务难度;能力

32、善爱自己,提升生命的价值(全选)爱的传递;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回馈社会;劝自己从头再来

33、提高抗挫能力的主要方法(全选)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采用情绪渲泄;调节抱负水平;正确认识挫折;学会对挫折正确归因

34、在中国大学生中,()认知水平;胜任力;自信程度;

35、习得性无助是指(全选)C个体的努力全部遭到了失败;D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难以达到目的或取得成功

35、心理学家在研究自我时,()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体验;

35、下面哪些可以克服思维定势()A放松自己D暂时搁置

36、发散思维与收敛()正确

37、自我同一性混乱者()正确

38、道德意思是指以()正确

39、阅历广()正确

40、拖延只能带来负面影响。()错误

41、励志先生()正确

42、职业倦态是违法行为()错误

43、挫折是一种个人期望()正确

44、自尊心强的人更会()正确

45、创造包含于创新之中,但创新不包括创造。()错误

46、积极压力是个体()正确

47、外控的人更可能()错误

48、批判性思维往往()正确

49、创造过程的八阶段说中,()正确

50、成功与失败并不是()正确

51、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正确

52、一部人类文明史()正确

53、壮年期面临的()正确

54、埃里克森认为()错误

55、将事件的原因()正确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三
《清醒的意思是什么》

清醒的意思是什么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12-29 13:07 提问者: 745211213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清醒qīngxǐng[wake] 神志从昏迷状态复原他清醒过来清醒qīngxǐng1.[sober]∶头脑清楚清醒地估计形势2.[clear;distinct]∶清晰;不模糊眉目清醒3.[right]∶神志正常他的头脑不清醒 其他回答 共 5 条1,没睡觉2,不被外界干扰,保持着自我 回答者: 周末我做主 - 助理 二级 2007-12-9 13:07应该是脑子可以想问题,而且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回答者: zoelan - 初学弟子 一级 2007-12-9 13:08谓神志清楚 参考资料: 回答者: 郭俊良 - 初入江湖 三级 2007-12-9 13:161.神志正常 2.使神志正常,冷静下来 回答者: 孙鑫也 - 试用期 一级 2007-12-9 13:22清醒 qīngxǐng1.(头脑)清楚,明白。2.引申谓白日,白天。3.(神志)由昏迷恢复正常。4.清晰;不模糊。清醒 2009-03-15 23:36分类:随笔散文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如我这等凡夫俗子,很难活得清醒。我自认为是一个还算清醒的人,但我不知道在别人眼里的我是怎样的,也许人家以为,我是不清醒的。而且,就算是我自己认为自己清醒,也免不了经常做一些不清醒的事,根本不是一个清醒的人。到底怎样的人,怎样的状态,才是清醒的。现在要写这样一篇文字,其实在我心中只有一个大概感觉,写出来,也许就走样了,不是心中想的那种感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这样了。  清醒,在我的概念中,大概是指一个人对当前的生命状态和生活,具有自我的、自然的、清晰的、明确的认知和把握,没有处于懵懂状态。总之,不是一种稀里糊涂的生命体验。这个说法,是有漏洞的,不是所有的处于懵懂状态的人是不清醒的。最实际的例子就是,比如,儿童,都说那是一个懵懂的时代,但在我眼里,儿童是人一生中生命状态最清醒的时代。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经常处于不清醒状态,有时甚至浑浑噩噩。因此便错过了许多生命感受,留下空白。在我酒醉睡去一整天或者一整夜的那一段时间,我的生命体验是混沌的,不清晰的,甚至是什么体验也没有。此时的我是不清醒的,可悲的。酒醉而眠,看似同平常睡觉一样,没什么两样。其实不然,有本质的区别。神经细胞被麻醉后的睡眠,实质上人的身体处于昏迷状态,生命个体的自我体验是——非正常状态下的生命体验空白。经常喝酒的人,都有过记忆空白的经历。可以想像,李白在几千年前,斗酒十千,

狂放不羁,醉生梦死,“但愿长醉不复醒”,除了在感官上不节制地享乐之外,酒醉之后时生命个体的体验便是不清醒的,说不定也和我们现代酒醉后的人一样,记忆空白,感受空白。  有时和一帮朋友去唱歌,看见大家酒喝高了后,歇斯底里地释放声音的能量,几近疯狂地手舞足蹈,在这种气氛下喝酒更是没有节制,一杯一杯复一杯,也不管身体能不能承受。眼前的这般情景,似乎每次外面KTV时,都相似,一切都机械而又简单地重复。他们这样生活是他们自己在主宰吗?还是冥冥中已经注定?他们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吗?他们的生命体验清晰和真实吗?我和他们的生活是一样的吗?我又是谁把我弄到这里来唱歌、狂欢、乱吼、敬酒、猜拳、蹦迪的?是自己主宰还是命运安排?不经意间,我把自己幻化成一个超然物外的人,感觉自己站在云端,看他们(也包括我)在尘世间,跌跌撞撞,茫然地唱着,茫然地敬酒,茫然地蹦迪,茫然地打的,茫然地夜宵,茫然地回家,茫然地睡去,一切都如此茫然而又不清醒。心里会突然冒出一句:“世人皆醉我独醒”,紧接着又会在心里自言自语:“清醒是孤独的。”然后心中又“哈哈”大笑,过了就过了。事后我又会想,自己真的是清醒的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到底谁更清醒,还真把我弄糊涂了。  人们常引用的“难得糊涂”,更多的是指一种为人、做事的处世哲学,与我这里所说的“清醒”既不是对立的,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难得糊涂”的“糊涂”,对立面应当是“聪明”,而不是本文所写的“清醒”。“聪明”和“清醒”,涵义不同。“聪明”,《现代汉语词典》中:“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百度词条》中:“高智商。是指人对事物、社会的关系处理的好。”“清醒”,《现代汉语词典》和《百度词条》:“(头脑)清楚明白;(神志)由昏迷而恢复正常。”不能把“难得糊涂”和我所说的“清醒”混在一起来谈。况且,郑板桥自己也作了注解的,他在写下“难得糊涂”字幅时,题了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行款跋,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即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显然,聪明也好,糊涂也罢,都是一种处世方式。而清醒,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存在体验。如我这般愚蒙之人,现在最渴望的就是,有一个清醒的生命把握。至于处世,我的态度是,自强不息,顺势而为,便可以了。   清醒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

绝对的清醒,就像对与错。对清醒的认知,因人而异。我有我认为的清醒,你有你认为的清醒。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对清醒的生命状态的一种追求。清醒,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自己,看别人。这个第三方,不是什么神秘人物,其实就是主观的自我的客观价值标准。呵,有点不清醒。  清醒,是顿悟后的澄澈。我经常顿悟,也经常猴子掰苞谷,过后就忘记和丢弃。原本是要按照顿悟后的理论去做的,但到现在为止,我是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  清醒,是真切地感受现在,是触摸微风抚过耳际的感觉,是用眼睛捕捉春天的绿色,是呼吸窗外的阳光通体舒服。哈哈,清醒就是幸福着现在的幸福。清醒,是大智慧。“四个清醒、四个不为”的意思 时间:2009-5-7 浏览次数:150 彭城街道办事处:“四个清醒”,做到“四个不为”。即:清醒认识办事处目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办事处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现有的经验而约束;清醒认识办事处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点,不为传统模式而局限;清醒认识办事处在全市、全区的发展方位的水平和位置,不为小富而停滞。泰州市体育局:“四个清醒”、“四个不为”(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发展阶段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清醒认识泰州体育业余训练作全省定位和水平,不为目前的进步所停滞);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四
《2014年管理类联考综合逻辑真题解析》

三、逻辑推理:第26~55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26.随着光纤网络带来的网速大幅度提高,高速下载电影、在线看大片等都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即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最快的信息、最贴心的服务和最佳体验。有专家据此认为:光纤网络将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该专家的观点?

(A)网络上所获得的贴心服务和美妙体验有时是虚幻的。

(B)即使没有光纤网络,同样可以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C)随着高速网络的普及,相关上网费用也随乞增加。

(D)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仅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E)快捷的网络服务可能使人们将大量时间消耗在娱乐上。

答案:D

解析:说明生活质量和光纤网络无关,直接割裂关系,最能质疑专家观点。

27.李栋善于辩论,也喜欢诡辩。有一次他论证到:“郑强知道数字87654321,陈梅家的电话号码正好是87654321,所以郑强知道陈梅家的电话号码。”

以下哪项与李栋论证种所犯的错误最为类似?

(A)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李岚是中国人,所以李岚是勤劳勇敢的。

(B)金砖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不是肉眼可见的,所以金砖不是肉眼可见的。

(C)黄兵相信晨星在早晨出现,而晨星其实就是暮星,所以黄兵相信暮星在早晨出现。

(D)张冉知道如果1:0的比分保持到终场,他们的队伍就出现,现在张冉听到了比赛结束的哨声,所以张冉知道他们的队伍出线了。

(E)所有蚂蚁是动物,所以所有大蚂蚁是大动物。

答案:C

解析:题干和C选项均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28.陈先生在鼓励他孩子时说道:“不要害怕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他孩子不服气的说:“您说的不对。我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怎么就没见到彩虹呢?”

陈先生孩子的回答最适宜用来反驳以下哪项?

(A)如果想见到彩虹,就必须经历风雨。

(B)只要经历了风雨,就可以见到彩虹。

(C)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D)即使经历了风雨,也可能见不到彩虹。

(E)即使见到了彩虹,也不是因为经历了风雨。

答案:B

解析: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P→Q的矛盾命题为P且非Q,陈先生孩子的回答为经历了风雨且没见到彩虹为如果经历了风雨就能见到彩虹的矛盾命题。

29.在某次考试中,有3个关于北京旅游景点的问题,要求考生每题选择某个景点的名称作为唯一答案。其中6位考生关于上述3个问题的答案依次如下:

第一位考生:天坛、天坛、天安门;

第二位考生:天安门、天安门、天坛;

第三位考生:故宫、故宫、天坛;

第四位考生:天坛、天安门、故宫;

第五位考生:天安门、故宫、天安门;

第六位考生:故宫、天安门、故宫;

考试结果表明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对其中1道题。

根据以上陈述,可知这3个问题的答案依次是:

(A)天坛、故宫、天坛;

(B)故宫、天安门、天安门;

(C)天安门、故宫、天坛;

(D)天坛、天坛、故宫;

(E)故宫、故宫、天坛;

答案:B

解析:带入,将每个选项带入满足每位考生都至少答对其中1道题的即为正确答案。

30.人们普遍认为适量的体育运动能够有效降低中风,但科学家还注意到有些化学物质也有降低中风风险的效用。番茄红素是一种让番茄、辣椒、西瓜和番木瓜等蔬果呈现红色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选取一千余名年龄在46至55岁之间的人,进行了长达12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番茄红素水平最高的四分之一的人中有11人中风,番茄红素水平最低的四分之一的人中有25人中风。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番茄红素能减低中风的发生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A)番茄红素水平较低的中风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病情较轻。

(B)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会诱发中风。

(C)如果调查56岁至65岁之间的人,情况也许不同。

(D)番茄红素水平高的人约有四分之一喜爱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

(E)被跟踪的另一半人中50人中风。

答案:D

解析:削弱题目,前提差推结果差,找他差的思路。

31.最新研究发现,恐龙腿骨化石都有一定的弯曲度,这意味着恐龙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以前根据其腿骨为圆柱形的假定计算动物体重时,会使得计算结果比实际体重高出1.42倍。科学家由此认为,过去那种计算方式高估了恐龙腿部所能承受的最大身体重量。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A)恐龙腿骨所能承受的重量比之前人们所认为的要大。

(B)恐龙身体越重,其腿部骨骼也越粗壮。

(C)圆柱形腿骨能承受的重量比弯曲的腿骨大。

(D)恐龙腿部的肌肉对于支撑其体重作用不大。

(E)与陆地上的恐龙相比,翼龙的腿骨更接近圆柱形。

答案:C

解析:寻找核心词汇即可,圆柱形腿。

32.已知某班共有25位同学,女生中身高最高者与最矮者相差10厘米,男生中身高最高者与最矮者相差15厘米.小明认为,根据已知信息,只要再知道男生女生最高者的具体身高,或者再知道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均可确定全班同学中身高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差距。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构成对小明观点的反驳?

(A)根据已知信息,如果不能确定全班同学中身高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差距,则也不能确定男生、女生身高最高者的具体身高。

(B)根据已知信息,即使确定了全班同学中身高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差距,也不能确定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

(C)根据已知信息,如果不能确定全班同学中身高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差距,则即不能确定男生、女生身高最高者的具体身高,也不能确定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

(D)根据已知信息,尽管再知道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也不能确定全班同学中身高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差距。

(E)根据已知信息,仅仅再知道男生、女生最高者的具体身高,就能确定全班同学中身高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差距。

答案:D

解析:已知“女生中身高最高者与最矮者相差10厘米,男生中身高最高者与最矮者相差15厘米”,再知道男生女生最高者的具体身高就可以确定全班同学中身高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差距,但知道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无法确定身高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差距。

33.近10年来,某电脑公司的个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持续增长,但其增长率低于该公司所有产品总销量的增长率。

以下哪项关于该公司的陈述与上述信息相冲突?

(A)近10年来,该公司个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每年略有增长。

(B)个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占该公司产品总销量的比例近10年来由68%上升到72%。

(C)近10年来,该公司产品总销量增长率与个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增长率每年同时增长。

(D)近10年来,该公司个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占该公司产品总销量的比例逐年下降。 (E)个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占该公司产品总销量的比例近10年来由64%下降到49%。 答案:B

解析:个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增长率低于该公司所有产品总销量的增长率,能推出个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占该公司产品总销量的比例近10年来应该为下降的。B与之冲突。

34.学者张某说:“问题本身并不神秘,因与果不仅是哲学家的事。每个凡夫俗子一生之中都将面临许多问题,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却很少有人掌握,无怪乎华尔街的大师们趾高气扬、身价百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张某的观点?

(A)有些凡夫俗子可能不需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B)有些凡夫俗子一生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并不多。

(C)凡夫俗之子中很少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D)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对多数人来说很重要。

(E)华尔街的分析大师们大都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答案:B

解析:题干两层意思,所有凡夫俗子都面临许多问题且有人能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A选项不能削弱,题干不涉及是否需要掌握,再有有些S不是P也无法削弱有些 S是P。B选项正好与题干矛盾。

35.实验发现,孕妇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新生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风险。科研人员检测了156名新生儿脐带血中维生素D的含量,其中54%的新生儿被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这当中有12%的孩子在出生后一年内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这一比例远高于维生素D正常的孩子。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科研人员的上述发现提供支持?

(A)上述实验中,54%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是由于他们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没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造成的。

(B)孕妇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新生儿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特别是在妊娠后期补充维生素D,预防效果会更好。

(C)上述实验中,46%补充维生素D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有一些在出生一年内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D)科研人员实验时所选的新生儿在其他方面跟一般新生儿的相似性没有得到明确验证。

(E)维生素D具有多种防病健体功能,其中包括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预防新生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等。

答案:A

解析:结论为:孕妇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新生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风险,前提为:54%的新生儿被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的为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风险大的,A选项为直接搭桥;或理解为无因无果。

36. 英国有家小酒馆采取客人吃饭付费“随便给”的做法,即让顾客享用葡萄酒、蟹柳及三文鱼等美食后,自己决定付账金额。大多数顾客均以公平或慷慨的态度结账,实际金额比那些酒水菜肴本来的价格高出20%。该酒馆老板另有4家酒馆,而这4家酒馆每周的利润与付账“随便给”的酒馆相比少5%。这位老板因此认为,“随便给”的营销策略很成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老板营销策略的成功?

(A)部分顾客希望自己看上去有教养,愿意掏足够甚至更多的钱

(B)如果客人支付低于成本价格,就会受到提醒而补足差价。

(C)另外4家酒馆位置不如这家“随便给”酒馆

(D)客人常常不知道酒水菜肴的实际价格,不知道该付多少钱。

(E)对于过分吝啬的顾客,酒馆老板常常也无可奈何。

答案:A

解析:营销策略成功的原因是部分顾客希望自己看上去有教养,愿意掏足够甚至更多的钱

37~38题基于以下题干

某公司年度审计期间,审计人员发现一张发票,上面有赵义、钱仁礼、孙智、李信4个签名,签名者的身份各不相同,是经办人、复核、出纳或审批领导之中的一个,且每个签名都是本人所签。询问四位相关人员,得到以下答案:

赵义:“审批领导的签名不是钱仁礼”

钱仁礼:“复核的签名不是李信”

孙智:“出纳的签名不是赵义”

李信:“复核的签名不是钱仁礼”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五
《心经全文及其解释》

《心经》全文〃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

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六
《认识人生》

认识人生

班级:11级法学一班

姓名:陈小倩

学号:241196009

认识人生

摘要:每个人一出生都还只是个娃,只会咿咿呀呀的或者哭或者笑,没有更多的表现,更不懂人的七情六欲,不懂社会的冷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娃慢慢的成长,开始懂得了,也因成长的环境有所不同,因而这个社会有了多种多样的性格的人,也有了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社会了。孔子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所以会有很多不同的社会圈,是因为很多人的人生价值观不一样,而人生价值观近似的人就会走到一起,慢慢的,社会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圈了。每个人终将经历生老病死,最后,也许有的人成了一本书,也许也有人只是一本残缺的书,不管是否完整每本书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模仿不了,也不可能从来。

关键字:出生、成长、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孝、为人

每个人一出生都还只是个娃,只会咿咿呀呀的或者哭或者笑,没有更多的表现,更不懂人的七情六欲,不懂社会的冷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娃慢慢的成长,开始懂得了,也因成长的环境有所不同,因而这个社会有了多种多样的性格的人,也有了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社会了。孔子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所以会有很多不同的社会圈,是因为很多人的人生价值观不一样,而人生价值观近似的人就会走到一起,慢慢的,社会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圈了。每个人终将经历生老病死,最后,也许有的人成了一本书,也许也有人只是一本残缺的书,不管是否完整每本书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模仿不了,也不可能从来。

什么又是所谓的人生价值观呢?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来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1】

人生又有何价值呢?

人生,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在世界的时间岁月。要这段岁月里,有追求、有渴望,有奋进、有奉献、有坎坷、有失落,它伴随着你的人生,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中,都镌刻着人生的历程,体现着人生的价值。

但是,短暂的人生之旅,怆然中应含着自信,叹息中须透着豪情。人生好比

一本书,只有用美好的心灵去读,你才能读出价值,才会读懂爱憎,读懂痛苦与欢乐,读懂追求和奉献是人生的神圣和永恒。

阴阳学对人生价值:社会是残酷的,如果没有权力、地位、财富就永远不能出人头地,永远被人欺负。因为世界没有公平只有强弱。有的人一出生就有豪车豪宅 而且是庞大家业的继承人,有的人一出生只是穷乡僻壤受寒冷受饿的孩子。自己的人生只有改变“权力、地位、财富”其中一项,才可以获得社会上的优势的生存机会。古代人相信请阴阳师按照生日在“紫冰银结印符”雕刻“瀛鸯、澞塬”结印阵之后再结印册上添加“染付春秋、筌蹄胡禄、水差芥子”结押这样可以助好运帮助自己获得权力、地位、财富

正是因为世间有多种多样的人生追求,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无论是选择大江东去或是小桥流水,都是各人的心志使然。人各持不同的人生态度,追求煊赫显耀的未必高尚,意在淡泊清静的未必卑下。于是,不同的选择,构成的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形成了不同的人生价值。

吐出自己最后一缕蚕丝,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蚕茧,这是春蚕的价值;为使昏暗变得光明,献出自己最后的光和热,这是蜡烛的价值;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让零配件构成一台精密的机器,这是螺丝钉的价值........

人的头衔显赫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瓦釜雷鸣,既不证明贡献,也不代替水平。高山缄默,自是一种巍峨;蓝天无语,自是一种高远!人的金钱拥有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当人的思想被金钱占据时,就像鸟翼系上了黄金而不能再翱翔蓝天一样,不再容纳远大的理想。

人的生命长短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流星只有一眨眼的生命,却呼啸着划出一道强光;那满山的枫叶,到了深秋,才绽放出绚丽的青春。

人的荣誉多少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把来之不易的荣誉当作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才能继续轻装前进;倘若固守在自我的陶醉上,背上荣誉的重负,必将失去价值。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星星没有月亮耀眼,却无私地献出了它的一切,把万里夜空点缀得美丽诱人;绿叶没有红花夺目,却为鲜花吐馨献出了自己的芳华,将花朵衬托得艳丽多彩。

无私的奉献,是人生的主旋律,是镌刻在人们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其重如泰山,其珍如瑰宝。

展现人生的价值,必须用高尚品格造就光彩的人生。力图使自己活泼而不轻浮,严肃而不冷淡,自信而不骄傲,虚心而不盲从。成功时学会深思,受挫折时保持镇定,在追求人生价值中奉献,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行进在人生的旅途上,经风不折,遇霜不败,逢雨更娇,历雪更艳。【2】

我们一路风雨兼程地走来,过去的经历已经定格。追忆往昔纵然有许多要把握的或已滑落,要珍惜的或已错过——一切的一切都无法重现。人生没有彩排,所进行的都是现场直播。我想人生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性格,不是成功而是价值,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离开人世之时,有多少人认识了你!那么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呢?我认为是这样的,站在时代的前沿,有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有监督的人生信念,有对社会承担责任的追求。

理想就是航标。只有了航标,我们的航船才能驶向彼岸的港口;诚然,像我这样一介凡夫俗子没有保尔柯察金那样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抱负。但人活一世不能没有理想。我想在坐的各位没有那一位甘于平庸,也没有那一位安于现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天坐在这里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归宿。不满足于现在,不断追求,即使不能成功,也能享受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志存高远,身处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的我们尤当这样,时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们也不会带半点的遗憾离开人世。请记住那句话:“人生最大悲哀莫过于心死!”

信念就是支柱。一个人没有信念,他就断送了精神的支柱,人生也就丧失了意义。有人说:人的一生百分之五是精彩的,百分之五是痛苦的,而另外百分之九十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百分之五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百分之无的痛苦,而在百分九十的平淡中度过。我想没有坚定的信念,注定不能体会那百分之五的精彩,而要承受更多的痛苦。邓稼先,许振超,王顺友,海伦-凯勒————一切先进人物无不以坚定的信念激励自己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上勇敢前进。

责任就是约束,人活在世上,不是为所欲为,对社会的责任应当成为我们人生理想的归宿。无数有杰出贡献的人无不

以对社会的责任来鞭策自己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价值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今天所扮演的角色中,过去的经历再光彩,也是一束凋谢的花朵,今天的生活虽平凡,却是一把充满生命力的种子。

人生定位在哪里,心里装的坐标图;人生路线在哪里,顺着路标一直走;人生态度是什么,理想信念当导演。

明天的我将会怎样,显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到伊始,我们刚出生,什么都不懂也不会,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教会了我们如何讲话,谈笑,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人。从古至今,我们的文化底蕴深不可测,但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老师都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崇尚美德,如何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奈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我

们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若能丰富的走过每一寸光阴,不枉今生。不管这个社会有多少种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唯有一些是属于大家所共鸣的——孝、尊重他人。

百行孝为先,这是人人皆知的。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在纵多的人生价值观中,我们善待我们的父母,为以后自己的下一代做好榜样,才能得到下一代的善待啊。就像如果你不尊重别人,那么你认为别人会尊重你吗?而且当你已是成年人了,做的每一件事别人都看在眼里,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但他们会临摹,学学你们待人处事的姿态。

话说:“人到老学到老。”在人生这一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小说中,每个人叙述的都是不同的故事,认识到的人生、世界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想描绘一本好的书,但这又谈何容易啊!但我们可以秉持这“做一个好人”处之社会。

参考文献:

【1】摘自百度百科。

【2】感悟人生价值 .浙江省委平安浙江网[引用日期2012-10-16].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七
《心经全文解释》

《心经》全文〃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

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

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

好处。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念《心经》。

「摩诃」是梵文,就是大。

佛说的「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平时我们说的是相对的「大」,如这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而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下文的「多」、

「胜」也有类似的意思。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智慧,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但这很勉强。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种障难之一!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槃,这是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众生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

「经」是通名,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

经文注解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可指观世音菩萨。这里的 「观自在菩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的菩萨,不一定指观世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深般若波罗蜜,加一 「深」 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般若,而是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

「照见五蕴皆空」

「照」 ,有心叫作想,无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蕴」 蕴是指“类、堆”。 佛把世间一切事物总分为五蕴(五类),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

西都是色蕴。

「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台风扇,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

「想蕴」就是种种思想。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

「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

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五蕴皆空],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也就是说世间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佛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有 [八苦] ,即:生、老、病、死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很盛,荫盖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世间事物,了达五蕴并非实有,当体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广释。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蕴」中的 「色蕴」, 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也就是平时说的[物质]。

「色不异空」后四句都是说色(物质)和空是等同的。

佛为什么说世间的物质都是[空]的呢?

佛学认为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组成的。和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道理类似。如一台风扇,你可以把它拆成电动机,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组成的。这样分解之后你发现里面不存叫“风扇”的东西。

风扇之所以被称为“风扇”不是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有风扇的特性, 而是因为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具有送风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

而这个规则(因缘)外在地决定了它是“风扇”, 其实本没有被称为“风扇”的本体,如果把这个风扇熔化了,用同样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台灯。

根据这样的道理,佛说物质是“空”的。 显然这个“空”不是指现在科学上说的“真空”,而是指物质没有主宰的本体、没有不变的实质。

请参看另文解释「色即是空」。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重复四次?原来这四句是对不同的人说的。

「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世间的物质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让你破除这样一个执著。

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他们证了空,却执著空,空成了被执著的东西。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说「空不异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这两句是对菩萨说的。菩萨圆融无碍,所以对他们来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五蕴」中[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识])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没

有五蕴。

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 [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 [六尘]。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六根]加上[六尘]为 [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空。 [界]是界限、区别、种类。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

[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 。也就是告诫凡人的。 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下面的是说给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执,为[圣人法]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出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

参考:关于佛学十二因缘内容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四智]。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得]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所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

凡夫俗子的意思篇八
《入行论013》

第十三节课

今天继续学习《入行论释〃善说海》。现在讲的是‚菩提心的功德‛,昨天以教证说明了它的合理性,现在是以理证来说明。其中分为意乐殊胜和加行殊胜,前面已经讲了菩提心从意乐方面具足如是的功德,下面从加行方面说明菩提心也具足如是的功德。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缘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依靠殊胜珍贵、就像如意宝般的菩提心,一切众生暂时在人间或者天界,可以获得无上的胜妙安乐,究竟来讲,能够得到三菩提1的果位,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安乐的根本因。

《窍诀书》中讲:寒冷的时候出现一缕温暖的阳光,酷热的时候出现一丝凉爽的微风,这些全部是佛菩萨的加持。就像《佛子行》中

1 三菩提:声闻、缘觉、佛陀。

所说,一切的快乐全部是利他而产生,所有的痛苦全部是自我执著而产生。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菩提心是一切众生暂时、究竟安乐的根本因,是遣除所有痛苦的胜妙甘露。

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有一颗万能药就像天人的甘露一样包治百病,所有的疾病就可以治愈。同样的道理,世间上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八万四千种痛苦,无数的困难灾祸、心理毛病,这些完全能依靠菩提心的不共威力而遣除,所以它跟甘露妙药没有任何差别。

不仅如此,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即便佛陀的智慧也难以衡量。当然,佛陀具有无边的智慧,如果连佛智都不能衡量,那是否佛陀不是遍知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的智慧,也无法衡量出它是一个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所以,我们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并不是没什么可赞叹的,的的确确它具有如是的功德,这一点,大慈大悲的佛陀以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照见了它的真相,然后在有关佛经中宣说了菩提心的功德。

不仅佛经中赞叹,世间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也都赞叹无条件地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心态不管是什么人具足,都值得我们敬仰;上至总统、国家主席,下至街上乞丐,如果相续中有了一颗利他的心,那是大家非常佩服的。因为他的限度并不是帮助‚我‛的父母、‚我‛的亲朋好友,而是凡与他结缘的所有众生,在未来漫长的时日当中,全部用忘我利他的精神来对待。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我‛而奔波、为了‚我‛而争斗、为了‚我‛而竞争,除此之外,多少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呢?并不多!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利他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心,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大乘菩提心的福德、功德,如果有形相,不管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整个虚空也无法容纳。这一点,可能很多凡夫人没办法接受:怎么会超越虚空界呢?那么大,到

底是什么样呢?实际上,凡夫人的智慧十分渺小,在这个范围内,显现的境界也极为有限,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并不一定是没有。

既然菩提心的功德如此广大,那在短短的时间中修持菩提心,这个功德也是相当大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刹那间如理如实地修持菩提心,它所带来的功德,就连遍知佛陀也很难以衡量,而这样的功德,我们凡夫俗子——被业力烦恼所捆缚的众生,也是可以获得的。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一种方便方法,否则,仅凭自己的愚痴见解固执己见地修,也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力量。我们若能依靠大乘的这种方便方法(以菩提心摄持),不一定需要苦行,也不一定需要特别漫长的时间,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可以积累许许多多的功德。

现在的一些在家人,如果让他们像山里的修行人、寺院里的出家人那样,每天都念功课、修禅定、闻思修行、听法,有没有这样的时间呢?大多数人几乎是没有的。他们每天有接连

不断的琐事涌现在面前不得不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短暂的人生一瞬间就过了,如果没有好好修持,那是极为可惜的。然而,若想真正修持的话,释迦牟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短短的人生中若要全部修完,恐怕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把所有的法归纳成一个最重要的修行,然后每天哪怕是一瞬间也好,五分钟也好,短暂地修持也能获得很大的功德。这一点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方便方法,你的人生中恐怕没有圆满修持佛法的机会。所以,在不同场合听课的道友、佛友们,你们应该有一些殊胜的发愿,有了这样的愿以后,最好不要放弃,一定要抓住机遇,多多少少安排出自己的一些时间,好好地修持菩提心!

我刚才再三讲了龙猛菩萨《菩提心释》里面的教证,大家也应该牢牢记住:‚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一刹那的菩提心,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有些道友说‚我现在的心不能安住‛,不要紧,你可以一刹那、 二刹那、三刹那……,在几个刹那当中专

相关热词搜索:的意思 凡夫俗子是什么意思 凡夫俗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凡夫俗子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凡夫俗子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255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