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康德头顶的

康德头顶的

2016-02-08 12:30: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康德头顶的篇一《康德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康德头顶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康德头顶的篇一
《康德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英文原句是什么?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more often and steadily we reflect upon them: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康德头顶的篇二
《康德》

康德头顶的篇三
《崇高道德是头顶灿烂的星空》

崇高道德是头顶灿烂的星空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熄灭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领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来提倡一种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道德精神风尚。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以说道德是我们生活、交流、发展以及和谐共处的根基,更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臂膀,所以我感到,这次读书活动举办得非常有意义。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被每个家庭视为掌上明珠,但“玉不琢不成器”,我们不仅需要给予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更需要教育引导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我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的良好品质,树立我们头顶上灿烂星空的理想,落实脚底下道德行为的步履。

记得元代大学者许衡年轻时去南方求学,走到一地,正赶上战乱,因天气炎热,人们来到一梨树下乘凉,许衡也来此小憩。梨树上结满了梨子,人们纷纷摘下来解渴,惟有许衡端坐不动。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摘个梨子解解渴。”许衡说:“别人家的梨子,怎能乱摘?”那人说:“兵荒马乱的,这是一株无主梨树。”许衡正色道:“梨树无主,可我心有主!”

许衡心中之“主”是什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高尚的道德情操,鲜明的荣辱观念。这不禁使我想起辽沈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在辽西一带,面对挂满苹果的果园,竟然没有一个战士摘苹果解渴。毛泽

东同志对此高度评价,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古代的许衡不摘无主梨与当代的解放军战士不拿老百姓的苹果,其意义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就其道德情操而言,无疑都是高尚的,就其荣辱观来说,无疑都是鲜明的。

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荣辱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点一滴逐步养成的。对此,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深有体会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圣人,认为自己的道德情操也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孟子对道德的教化作用也充分肯定,他甚至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先贤们的人生经验一再告诉人们,只要注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心中有“主”,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达到相当的境界,道德之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作为中学生,我们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具体的生活习性入手,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在家里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帮助同学解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在广场上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等等。当我们在做这些小事的时候,我们的道德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华。提倡“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做一个有道德的文明人!

一分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

一分文明好像一盏灯,许多文明照亮一片热情。

一分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可成燎原之势。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一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

让我们时时仰望苍穹,铭记康德老人的诫命:头顶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康德头顶的篇四
《康德》

康德头顶的篇五
《康德的道德哲学》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

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Beide darf ich nicht als in Dunkelheiten verhüllt, oder im überschwenglichen, außer meinem Gesichtskreise, suchen und bloß vermuten; ich sehe sie vor mir und verknüpfe sie unmittelbar mit dem Bewußtsein meiner Existenz.

翻译: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索它们,它们就越是以常新而弥增的惊叹和敬畏充实着心灵——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不应当把这两者当作隐藏在黑暗之中或者超出我视域之外的东西来加以追寻并纯然地猜测它们;我在我的眼前就看到了它们,我把它们与我的实存意识直接联系在一起。

康德道德哲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1.康德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

2.康德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比较:

内在修养与外在关切

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都是如此)

3.康德道德哲学基本方法:先验的方法。

细节展开

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善?康德对此下足功夫,做了义务论的新形式,只有出于义务的才是真道德。为什么强调义务论才是真正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是自律,内在的修养最重要,康德认为不可靠,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圣人是不信的,康德从外在的关切出发,以利害为关键,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很功利的,利益与道德不可兼得。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德国人也讲教化,但不是自律,而是理性对自己的启蒙。康德从先验的方法开始,自由是根基。自由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是自由,自由是道德法则的认识理由。

什么是“道德法则”?(谁给谁立法?)

1.理性给意志立法:实践理性

“按照法则的表象来行动的能力。”

(自然之物“按照法则而运作”)。

2.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推理的能力:按照三段论推理与按照不矛盾律推理。行为的逻辑一贯性是道德的标准。 细节展开

理性給意志立法,不是单纯的某个人,心灵中有知情意,意涉及到道德问题。Bergehrungsvermögen.意欲

Wille 意志

Willku(点)r 任意

动物按照法则行走,人按照法则表象,是因为人能意识到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的能力。 推理的能力是现象界得以可能的根据,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是推理的能力,实践理性从行为的一贯性(不矛盾律)进行,这种逻辑的一贯性是道德。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通俗的形而上学,将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作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分辨出来。 第二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把“出于义务”的动机归结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则,即绝对命令。

第三个层次:实践理性批判,揭示绝对命令作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的原则(自律)是如

何可能的,即它的必然性根据就在于人的自由。

细节展开

第一个主要是分辨,标准是“出于义务”。第二个进一步归结,第三步揭示它作为一个先天法则是如何可能的,即它的根据是什么——自由。

第一个层次:通俗的道德哲学

善良意志、感性欲求、理性的使命:普通的人类理性都承认,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者的善良意志,而不在于它的实用性(利害)。而“善良意志”也就是我们撇开一切感性的东西时单凭理性来设想的一种意志。也就是说,善良意志的规定根据不在于感性的东西,而在于理性本身,理性是意志的规定根据,是一种“应当给意志以影响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大自然给人类配备了理性,就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而是有着更高的使命。这种更高的使命就是为了更高的理想,去实现“义务”这个概念(实现道德理性),因为这个概念中包含着善良意志。

理性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感性欲求,因为感性欲求单凭人的本能就可以满足,而且这种本能比起理性来要显得更为有效。(生理卫生与谈一次恋爱)康德还认为,如果理性被用来满足人的感性欲求,那么,它也就被用作它的正当使命之外的意图的手段了。理性不应成为手段,而应当成为其自身的目的,这是普通的人单凭其健全知性就能领会的。

所以,一个普通人,“即使不教给他们任何新东西,只需像苏格拉底所做的那样,使他们注意自己的固有的原则,因而不需要任何科学和哲学,人们就知道如何做才是诚实的和善良的,乃至于智慧的和有德的。”

当然,对于这种普通人能领会的东西虽然不需要证明,但还是需要进行解释的。之所以需要解释。因为“义务”(Pflicht)与“爱好”(Neigung)(性向,性格)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究竟是道德的还仅仅是明智的,这单凭普通理性还不足以区分。这就需要将“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的理性知识”,从日常行为中的“出于义务”的成分给区分出来。

“出于义务”(aus Pflicht)

“合乎义务”(Pflichtmäßiges)

四个例子:

第二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

虽然通俗的道德哲学能够区分出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道德的,但它毕竟只是停留在朴素的状态,如果它没有更高的哲学指导,就容易在实践理性自然产生的辨证论面前迷失方向而走上歧途,从而使自已的本性变坏。

什么是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通俗的道德哲学由于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行为的道德意义,即某个行为到底是“出于义务的”还是“合乎义务的”,实际的上是把一个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一种经验的事实。对于这种经验的事实,我们要么可以再假定有一种隐藏得更深的不道德的动机,这样就可能会否定有真正道德行为的存在;要么假定一种虚构的高尚动机,从而为一种抽象的道德而沾沾自喜。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没有可靠的经验事实作最后的裁定,因此人们便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

为”的辨证论(二律背反)。要彻底摆脱这种辨证论,只有将一切经验的事实全部排除出道德哲学的考虑之外,不要靠举例子或树榜样来说明道德的原则,而是要从通俗的道德哲学上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然后再从道德形而上学下降到通俗的道德哲学,重新诠释那些例证,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实践理性的辩证论促使我们从通俗的道德哲学上升到道德形而上学,即对“出于义务”的动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则,或绝对命令)进行研究。

“实践理性的动机”在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出于义务的动机”(道德法则、绝对命令、纯粹先天形式的法则不是具体的法则条令)是指一个行为的动机,它是从客观的分析角度,即一个有道德的行为是根据道德法则做出的。而实践理性的动机则是指理性存在者内部的事情,当我们在准备做一件有道德的事情时,那个激励我们去行动的是什么,即对法则的敬重这种情感。前者是客观的分析,后者是主观的分析。(对实践理性的动机和出于义务的动机的区别,实践理性的动机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对自我的取消,出于义务的动机则是客观的分析,是根据道德法则做出道德行为的动机)

道德形而上学是通俗道德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这是因为道德形而上学不是从经验的知识中抽出来的法则,而是直接由纯粹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法则,因而它是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康德说,要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前进到形而上学,“就必须把理性的实践能力从其普遍规定的规则一直追踪到义务概念由之发源的地方,并对之作出清晰的描述。”

于是,康德就从一般有理性者和自然之物的区别出发,自上而下地展开论证。一般有理性者和自然之物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意志。“有意志”意味着它不是“按照法则运作”,而是“按照对法则的表象来行动”,这就是实践理性。

但是,意志除了受实践理性的规定外,还可能受到经验或感性的爱好的影响(例如人类),这种影响使意志偏离了法则表象,因而使它成为偶然的东西(任意)。于是,实践理性的规定就对这种偏离法则的任意进行“命令”。

命令分为有条件的命令(假言命令)和无条件的命令(定言命令)。假言命令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的的技术性的明智的劝告,定言命令则是道德上的“绝对命令”,即理性的实践运用的逻辑一贯性,它的惟一的原则就是实践理性本身。绝对命令其实只有一条,即:“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而行动”。(意愿所遵行的法则能够成为一条普遍法则)在这里,“愿意”所遵行的准则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表明意志是按照逻辑上的“不矛盾律”而维持自身的始终一贯,这类似于孔子的“有一言而能终身行之”。 (准则和法则的区别:任何有道德行为是出于一个准则,基本准则,不同人有自己的准则,法则要通过准则来进行,高尚的人的准则与法则一致,命令则是让你的准则同时变成一个法则,即成为普遍法。)

从这唯一的绝对命令推出三条派生的命令形式:

第一条命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四个例子:

四个例子证明了,从纯粹理性的眼光看,我们的行为及意义不要自相矛盾,而要成为普遍的法则,这样才能保持自身一贯性(人格同一性)。“没人格”(受利益驱动的人)

第二条命令: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作为目的,而绝不只是用作手段。

“人性”(Menschheit)即一般理性存在者的本性。人性在这里被当成目的,意味着这一命令是从行为的目的是否能成为绝对最高目的来立论。而上一条命令则是从类似于自然法则的不矛盾律这种形式规则来立论的。

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一个最高的目的,那么一切有目的行为都不会具有真正的目的。无所事事。

四个例子的意义:

第三条命令:命令形式是这样一个理念:作为普遍立法意志的每个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 这里没有用“你要„”,而是陈述一个事实,即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前面的两个命令表达了道德法则,但没有表明这些法则就是立法的意志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所以很容易拿另外的某种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要遵守这些法则。普遍的立法意志使得每个意志作为自律的意志而出现,这体现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了敬重的情感。(涉及到自律和他律的问题)

自律与他律

“人为自然立法”与“人为自己立法”。道德本身不是自明的,自由才是自明的。真正的自由表现为自律,自己为自己立法,不是点,而是线,是一个保持自身同一的过程,即人格同一性。

第三个层次:实践理性批判

1、不能用“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人都有,但是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却不一定)第二批判要阐明的只是“有”纯粹实践理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批判理性的所有实践能力。如果成功了,即发现了“有”纯粹实践理性,那么就不必再对这种理性进行批判了。因为只要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的,那么也就是证明了它及其概念的实在性(实践的实在性)。指出纯粹实践理性的实在性就已经使问题到此为止了,我们不能指出纯粹理性如何可能是实践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能为力。它是道德哲学研究的限度。

实践理性批判就是要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实践能力(自由意志),用它作标准去评判(批判)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种种表现。而自由意志本身作为最高根据,也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事实,是不能再去寻找其更高的根据了。

道德律要使意志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虽然在内容上要做到逻辑一贯,但在形式上只是一个综合命题。即道德律与意志之间要通过“自由”这个第三者的概念来进行综合,即积极的自由正是通过自己立法,也就是把个别意志建立为普遍意志的法则的。

实践理性批判是要揭示绝对命令作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的原则(自律)是如何可能的,

这个必然性根据就在于人的自由。康德说:“定言命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于自由的理念使我成为了一个理知世界的成员。”(理知世界与感性世界对立)

康德的自由概念:

先验的自由

实践的自由(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摆脱感性的束缚而独立即为消极的自由。)

想像力的自由(老师自己的研究提出的,康德的直观研究,想象力的本性就是自由) 康德自由概念的两个前提:

康德的自由理论虽然涉及到不同的自由主体,其中他最关心的是“理性的自由”。关于先验自由,康德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立论的,这使得先验的自由具有主动性、可解释性以及自律性的特征。意志的自由与想像力的自由由于都奠立在先验自由的基础上,因而也表现出“自律”的特征。康德对自由主体的区分以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讨论自由问题,这是他的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主要受卢梭的自由理论的影响,同时结合休谟的理论。康德将个体分开分析,得出先验的自由。原因性的东西具有决定性,源头就是最根本的决定性东西,现象界里的东西都是被决定的,我们理念所设想的概念就是最终的规定性,它不在现象界中。这个概念就是自由,先验的自由,但这只是理性的概念,不是单个人的,它是第一因。从可解释的角度出发的,即找到原因。第二,它是主要的东西。第三,它是自律性的。涉及到的主体是功能性的主体和实体性的主体,功能性的主体可以进入到实体性的主体中。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主要是对人来讲的,“我总是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消极的自由中才是自由的,我有能力斩断这种感性的枷锁,你就可能在道德和不道德之间选择,这种选择就是自由的体现。现象中的自由就显现了道德的光辉,人性的伟大。想象力的自由是指一种能力,想象力在美学中是自由的想象,想象力的本性就是自由,因为它本性是自由,所以它可以在不同表象中进行跨越。庄子的逍遥游中的鲲鹏很自由,是审美的自由,想象力的自由,一种快感,本质就是一种情感,愉悦自己,第三批判中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是不能参与的,理知世界是自己不可知的,道德的评判是很难的事情,对一件事情的判断要从动机开始而不是结果。对功利主义的说明: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用结果来判断他人的高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价值论和道德论混同了,它们有冲突的一面,不能单纯按照功利的角度出发而忽视道德的价值。它无法计算功利的最大化到底是怎样的,可能出现荒唐的结果,但是道德论从动机出发有确定性,产生道德直观。)

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

什么是实践理性的法则?准则与法则的区分。(前面有)

为了明确什么是实践理性的法则,康德提出了四条层层递进的“定理”:

1.将欲求能力的一个客体(质料)预设为意志的规定根据的一切实践原则,全都是经验性的,并且不能充当任何实践法则。

2.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追求对象不是从理性本身来说)本身全都具有同一种类型,并隶属于自爱或自身幸福这一普遍原则之下。

3.如果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应当把他的准则思考为实践的普遍法则,那么他就只能把这些准则思考为这样一些不是按照质料,而只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原则。(他解决的不是社会现象层面的问题)

4.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理性之外的)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

前两条是否定的,即以一个现实欲求的对象作为意志的动机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法则。(批判功利主义)。以个人幸福天自爱为目的也不可能成为法则(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后两条是

康德头顶的篇六
《康德哲学》

康德头顶的篇七
《康德名言》

康德名言

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2、“人是万物的尺度”

康德告诉我们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该语出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3、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4、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5、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6、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

7、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

8、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9、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0、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1、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12、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13、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14、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15、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16、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17、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18、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19、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20、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2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22、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23、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24、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25、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26、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27、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周国平

1.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

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2.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3.苏格拉底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和孤独都是享受。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记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记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爱默生说的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表现感觉好极了。

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艺术境界和魔术境界都近乎游戏。区别仅在于,在艺术境界,人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现实融为一体。在魔术境界,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灭而又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一边不无悲哀地想,游戏只是游戏而已。

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头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康德头顶的篇八
《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

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在201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

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校长 申长雨院士2012年7月2日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为164名同学授予博士学位,为4638名同学授予硕士学位。在这庄严的时刻,我谨代表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研究生导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各位研究生的家长和亲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在校学习几年来,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你们在学期间共发表论文2268篇,有1400余名同学分别获得研究生优秀科研奖、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涌现出了556名省级和校级优秀毕业生。你们当中,还有69位同学成为今年第一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研究生,总数居全国高校第29位。你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已经成为学校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努力,你们如今已经学业有成,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一部分同学将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更多的同学将走上社会开始创业,你们将面临人生又一次重要的转折。在这个即将分别的时刻,作为校长和老师,有很多想要说的话,但纵使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对你们的关切之情。在这里,我只想提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两个问题,这就是西方哲学家康德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世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敬畏,一个是头顶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我想,这句话,有两层深刻的含义,一个是大自然的奥妙无穷、深不可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究;一个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行为规范,需要我们自觉地来遵守。如果再引申一步,就是提示我们一方面要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另一方面,还要审视自己,严格自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益的人,说到底,就是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这就是我今天想提请大家思考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仰望星空。古往今来,不乏仰望星空的仁人志士。老子仰望星空,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思考,揭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庄子仰望星空,感悟到了天空的浩瀚,发出了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奇想;哥白尼仰望星空,发现了日心说,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着真理迈进了一大步;爱因斯坦仰望星空,发现了相对论,开启了人类探究大自然的新天地。古人仰望星空,有了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方舟救世的神话;今人仰望星空,有了载人航天、人类登月、火星探测的实践。正是无数仰望星空、志存高远的人,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有没有远大的理想和高远的志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将来成就的高低,也关乎着人类的进步和民族的兴衰。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正是抱着远大的志向,才历经十几年的寒窗,青春无悔地读到研究生。尽管同学们所学的专业各有不同,将来从事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能够经常抬头望一望星空,在关注个人命运的同时,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要尽可能地把在学校储备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在工作实践中练就的本领,与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努力做出一番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尽管我们不可能人人都能够成为巨匠大家,但同学们都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我相信,一滴水同样能映射出七彩的阳光。这是我今天想提请同学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接下来,我想提请同学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心中的道德。士有百行,以德为先。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可以说,自古以来,以德为先,都是做人用人乃至治理国家的精要。从古代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

信条;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治国之要,到当代的“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都道出了道德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大家也都有着深刻的体会,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行各业招贤纳才,也都讲究“德才兼备”;还有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都注重“德、能、勤、绩、廉”的考察,这些无一不是以“德”为先!德,作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既包括做人要忠孝仁爱、正直善良、诚信礼貌,还要有坚定的信仰、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就是对国家要有忠心,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民要有爱心,对事业要有恒心。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序列中的最高学历层次,如今,同学们通过各自的努力,已经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和才能,不久的将来,同学们很快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社会的精英。因此,你们的个人品德和修养,不仅将会影响到一个单位的风气,而且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社会当下与未来的精神风貌。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坚守社会公德,坚持做人操行,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正气和新风尚的引领者、德才兼备的楷模。在这里,我想请同学们记住但丁说过的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这是我今天想提请同学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同学们,毕业典礼之后,你们就要告别学校,奔赴四面八方施展才能。你们的身份也将由同学变成校友,但无论称谓怎么变化,也无论你们在校学习的时间长短,甚至对母校还有着怎样的不满意,我都坚信,你们和母校的情感永远不会改变。从这些天来,同学们身穿学位服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用你们手中的相机,留下满含笑意的身姿当中,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母校的热爱与眷恋。你们在母校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融入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凝聚成为母校的历史和文化,成为母校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都已经深深地烙进同学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你们割舍不断的难忘记忆。由衷地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母校,母校也会时刻牵挂着你们,关注着你们的每一点进步。

同学们,“此地一为别,飞蓬万里征。”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仰天大笑出门去,直挂云帆济沧海!

谢谢!

康德头顶的篇九
《康德哲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康德头顶的》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康德头顶的星空 康德头顶上的星空 康德头顶灿烂的星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康德头顶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康德头顶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75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