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张爱玲:玫瑰

张爱玲:玫瑰

2016-02-08 11:50: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张爱玲:玫瑰篇一《张爱玲 红玫瑰白玫瑰》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张爱玲:玫瑰》,希望能帮助到你。

张爱玲:玫瑰篇一
《张爱玲 红玫瑰白玫瑰》

张爱玲:玫瑰篇二
《奇异的自尊心--对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症候式分析》

张爱玲:玫瑰篇三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女性悲剧解读》

张爱玲:玫瑰篇四
《从小说_红玫瑰与白玫瑰_看张爱玲的婚姻观_郝跃》

2013.4

从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看张爱玲的婚姻观

张爱玲小说作品的写作题材始终围绕着爱情与婚姻来创作。其小说中的爱情与婚姻往往是理智与残酷的,不仅对婚姻中的伦理道德作了深入的探究,而且还折射出对现实婚姻的反思与透视,因此张爱玲小说中的婚姻观充满着悲情与病态,这既与其处于即将没落的封建旧社会的环境有关,又与其悲剧意识的人生观有关。

(一)病态的婚姻

二、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婚姻观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一

时期旧上海中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与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旧上海人们的思想与生活逐渐被资本主义思想所侵蚀与统治着。其中婚姻观念就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传统婚姻中门当户对的观念被打破,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发现拥有书香气息的女子却嫁给了粗俗势力的暴发户,正值青春靓丽的女子却被老态龙钟的富商所娶,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婚姻成为获取财富的手段。由此,张爱玲在小说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婚姻变成了赤裸裸的卖淫,而且是长期的。这种婚姻是病态、缺陷的,不具备情感的基础,因而夫妻间也是异梦离心。张爱玲认为在大都市各种现实的诱惑下,现代人对男女间的关系认知发生了扭曲,致使婚姻的结合带有目的性,因而所谓的婚姻就没有什么幸福与和谐可言,人们在疲劳中苦苦支撑着。

现代婚姻缺乏合理性,最终导致夫妻之间变得沉默寡言、貌合神离,进而引发了出轨、外遇、嫖妓、

“金屋藏

娇”等现象,而这种关系多半是两情相悦不需要担负责任,同时还能满足现代人对情欲的需求,这在小说《红》中有明显的揭示。病态的婚姻关系是张爱玲对婚姻的一种理解,因此她小说中的男女也往往暴露出阴暗的一面,为了满足物欲和生活享乐,女子可以用婚姻和身体来交易,而男子为了满足性欲也可以寻欢作乐、夜夜笙歌,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婚姻是扭曲、病态的,充满了千疮百孔。在小说中,振保、白玫瑰孟烟鹏、红玫瑰王娇蕊就是这种病态婚姻中的牺牲品,振保虽有一个白玫瑰般的传统贤妻良母型的妻子,但是白玫瑰给他的生活平淡无奇,激不起一点漪涟,而风情万种、妖娆多姿的红玫瑰王娇蕊却给他带来人生的快感,能够满足他对性欲的渴望,因此振保拜倒在红玫瑰的诱惑下。振保与孟烟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易于破碎,但当时的社会婚姻伦理却将他们紧紧地束缚在一起。

(二)悲情的婚姻

在小说《红》中到处都充斥着悲情,曾与振保发生过情爱的三个女人其结局都是悲情的。首先是振保的初恋玫瑰,虽然表面上振保对其彬彬有礼,毫无越轨行为,但实

一、《红玫瑰与白玫瑰》

(以下简称《红》)发生的

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时代背景是处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故事男主人公振保纠结在两个女人中,其中既有象征着风情万种的红玫瑰:情妇王娇蕊,又有传统本分的白玫瑰:妻子孟烟鹏,在这个故事中张爱玲为我们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中的情爱、欲望、理性、本真,将当时旧上海男权主义环境下的婚姻意识展露无遗,处于那个时代的女性其爱情与婚姻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她们只是男人情爱欲望的发泄工具,被塑造成理想的性爱与婚姻对象,从而满足男性的欲望需求,同时又不违背社会对婚姻伦理的限制。就如张爱玲在小说中写的那样,人性对情爱充满了欲望,得到红玫瑰后就觉得她如墙上司空见惯的一抹蚊子血,开始渴望得到纯净怜爱的白玫瑰;而得到白玫瑰后又觉得她如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饭,进而向往那鲜红欲滴的红玫瑰。在封建男性主义的制度下,女性的命运掌控在男性的手中,等待女性的归宿只有五种,即妻、妾、蟀、尼、妓,其中“贞与淫”就是女子性质的总体评价,无论是哪种女子都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而存在,就如《红》中的王娇蕊与孟烟鹏代表着“淫与贞”,她们被塑造成男性理想中的性爱与婚姻的对象,被规定了各自的存在价值和伦理规范,适应于封建社会中的婚姻秩序,满足着男性的双重欲望。但作为接受了现代新思想的张爱玲来说,对于这种男性意识下的婚姻关系充满了反感,因此在小说中她让两种玫瑰的身份作了转换,颠覆了男性主义意识下的婚姻伦理,批判了男性主义社会下女性权利的丧失现象,提倡维护女性主义,树立女性主权意识,推翻这种封建社会不公平的婚姻关系。小说《红》中所呈现出来的婚姻观具有现代主义的思想意识,这也是该小说深受近现代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093

近现代文学研究

jinxiandaiwenxueyanjiu

质是他怕负担责任,他骨子里并不愿娶玫瑰,即使玫瑰对他无比眷恋与深爱,甚至希望变为他身上的一部分,但他依然能够狠下心抛弃玫瑰回国,而抛弃的理由也是和他有切身利益,因为他认为将玫瑰娶来并带回上海是劳神伤财的事,所以他果断地抛弃了玫瑰。红玫瑰王娇蕊一心想和丈夫离婚,她向往过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不值得爱的人,她希望振保能够帮她脱离现任丈夫的魔爪,可她却忽略了振保是否对她付出过真心,是否有决心与勇气和她在一起。事实上,红玫瑰只是振保的性爱对象,她是有夫之妇,所以和她发生关系不需要负责,红玫瑰最终也逃脱不了被其抛弃的悲剧命运。

白玫瑰孟烟鹏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传统妻子,她是传统封建女性的代表,受制于封建婚姻伦理,因此她不敢反抗命运,过着压抑的婚姻生活,缺乏生机与活力,还要处处受丈夫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虽然她比红玫瑰王娇蕊幸运嫁给了振保,但是她和振保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尽管她拥有振保,却得不到他的真心。白玫瑰与红玫瑰都是特定时代的悲剧人物,即使红玫瑰是“五四”新思想的新兴女性,但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汇的时期,人们处在迷茫与矛盾中,被自私的心理占据着,因而没有所谓的无私而纯洁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将自己封闭在封建婚姻中而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就像费勇曾对该小说的人物作的评价一样,红玫瑰最终实现不了所谓的“热烈”;白玫瑰最终维系不了所谓的“圣洁”。她们只是这昏暗社会中的一小部分,终归湮灭于尘世中。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悲情婚姻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尽管孟烟鹏与振保的婚姻符合当时社会的婚姻制度,但他们的婚姻禁锢在传统婚姻伦理的牢笼中,婚姻是悲情的。而王娇蕊渴望个体自由、婚姻自主,但最终也逃脱不了传统婚姻伦理的束缚。

父母婚姻变故的同时,还经历着家族没落带来的世态炎凉与人情人暖。由此张爱玲对罗曼蒂克唯美爱情的幻想被打破,她对现实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敏感的天性使她对现实社会有了深刻的透视,认清了社会的残酷与无奈。家族的没落使张爱玲缺乏极度的安全感,所以她对于安稳的现世充满着忧患意识,她的人生观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她感受到的现实往往是冷酷无情、黑暗势力,使她灵敏地感受到现代社会病态的婚姻现象,不合理的婚姻关系,最终产生病态的婚姻观。

(三)悲剧性的人生观

张爱玲婚恋题材的小说中的人物与结局都透着一股悲凉的气息,而这样的塑造实质是张爱玲自身悲剧性的人生观在起作用。虽然张爱玲曾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与“五四”新文化思想的洗礼,但是她骨子里早已烙上了有一种悲凉的人生观,对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女性地位的改变存在着忧患意识,她无法真正确定中国女性是否能享有自主权,是否能反抗男权主义的长久压迫,这种怀疑与悲观的情绪一直困扰着她,由此她小说中女性的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她们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感到迷茫与无奈。红玫瑰热烈风情、白玫瑰纯洁神圣,可是她们面对现实的生存环境竟只能保持沉默,充满了无可奈何,最终热烈与圣洁、安稳与满足、幸福与美满皆与她们渐行渐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与惋惜。

小说中,张爱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融合了新旧意识的女性形象,她们生活在充满欲望诱惑的大都市中,尽管仍旧不能完全摆脱传统女性身份与命运的界定,对婚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她们已经具备了现代人所拥有的精气神。而张爱玲本身也是有着新旧意识的新兴女性,她深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因此她婚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也通常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体,虽然对这种现代都市的婚姻关系极其不确定且忧患,但受中国传统禅教文化的影响她们又对这种婚姻关系有着一种释然的精神。也正因为这种双重文

(一)父母婚姻的变故

张爱玲父母的婚姻一开始是幸福、和谐的,但在张爱玲四岁时父母的感情发生了转变,矛盾与争吵取代了以往的幸福与和谐,随后母亲为追求自由远赴海外。期间虽然复合过,但最终仍以离婚告终,而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因此父母婚姻的变故对张爱玲的婚姻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张爱玲的母亲承受过封建社会残忍的裹脚,但她的母亲却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的女性,她用这三寸金莲穿梭在海外,享受着在阿尔卑斯山滑雪的乐趣。由于四岁就与母亲分离且期间接触甚少,因此母亲对于张爱玲既遥远又神秘,但她敬佩母亲的勇敢。父母不幸的婚姻使张爱玲对罗曼蒂克的爱情幻想产生了破灭,因而她的婚姻观充满着悲情的气息。

(二)家族没落的影响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封建贵族家族里,但在她成长期间却见证了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这使张爱玲在承受

[作者简介]

郝跃(1972—

),女,河北泊头人,硕士,泊头职业学院高级讲

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教学。[参考文献]

[1]朱仪.张爱玲文学的悲剧情结[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03).

[2]李晓花.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意识和婚姻的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8(02).

[3]谢晓践.家的意味———张爱玲、林海音婚姻家庭小说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4]熊学敏.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小说中婚恋观刍议[J].宜宾学院学报,2006,6(08).

三、张爱玲婚姻观的影响因素

化的影响,张爱玲的婚姻观具有常人难以理解的部分,她笔下的婚姻故事笼罩着病态与悲情的性质,将人性的阴暗、欲望描绘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玫瑰篇五
《凋零的“玫瑰”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

凋零的“玫瑰”: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 病态 女性形象

摘 要:张爱玲是一位注重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女性作家。作品中,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审视挣扎于洋场中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匠心独运地刻画了以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病态女性形象。女性的生存困境,物质欲望的无节制膨胀及作者女性意识的凸显等因素是其作品中病态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文坛,出现了一位特立独行且才情出众的女子,她就是以一部《传奇》而闻名的张爱玲。她总是冷静地审视着动荡岁月中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欲望,直探人性的本真状态。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都呈病态,她们如凋零的“玫瑰”,凄婉而哀美,冷艳而狰狞。

一、洋场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与抗争的病态女性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背景大多选择了20世纪初上海的洋场社会。当时的上海动荡不安,时代新旧交替,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然而,外来文化又不断侵入,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似乎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本土与外来的意识形态在人们脑海中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乃至融合,而在这种碰撞与交融中产生的矛盾力推动人们滑向更深的欲望漩涡。这一时代的女性则深陷在封建礼教和人性压抑的窘境中,她们深刻地认识到谋生才是生活的本质,于是物质就成为她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目标。她们为了生存,上演着一场场“没有名目”的斗争。也正如此,女性也渐渐远离了“常态”而趋向“病态”。

《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现代女性葛薇龙便是这类女性的代表。葛薇龙,本是上海一破落户家的小姐,投奔到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那里。她明知环境不好,但她还是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直,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去说,我念我的书”,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瘾了”{1},她彻底被生活改变了。面对生存困境,她选择了投靠姑妈,依靠金钱的力量帮她读书,但是到了后来,薇龙终究还是抵抗不了洋场社会的种种诱惑,最终选择留了下来,留在那个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2}里。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只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3}。她为了生存而成为了姑妈手中的一枚棋子,也终究走上了一条人生的不归路。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完整人格的少女到幻想与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有力嘲讽。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也集中体现了生存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影响。白流苏遭遇了不幸婚姻,哥嫂为了她手里的钱接纳了她。等钱花完后,哥嫂又撕破面具,大骂流苏是没有廉耻的、满身晦气的女人。面对被驱逐出门的悲惨命运,流苏感到渺茫与无助,她想尽力摆脱这个家庭,她想出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要想摆脱这种生存困境,对她来说,最好的途径就是婚

姻。于是,她凭着残存的青春和美貌,在见到别人给妹妹介绍的男朋友范柳原时,她抛开顾虑,去勾引范柳原——一个有良好经济基础又欣赏她的男人。她将婚姻当成了一条维持自身生存的有效途径。而一场战争则成全了费尽心机的她,赢得了受人尊敬羡慕的富翁太太的地位。从表面上看,收场是流苏理想中的圆满,但更多的却是空荡荡的惆怅。她努力抓住了婚姻,赢得了物质生存的保障,却迷失了自我。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从对生存困境的反抗来看,白流苏是胜利者。但实质上,她是从一个物质的困境又深陷另一个精神的困境之中。

二、物质欲望冲击下的泯灭了母性的病态女性

张爱玲很小便看透了世事,懂得金钱的好处,就像她自己所说:“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4}后来向母亲要钱的种种尴尬更是让她体会到钱的威力与魅力。在她看来,那横在母亲和儿女之间的金钱,慢慢吞噬了母女间的温情,使得母性逐渐丧失。为了金钱,病态的母亲甚至不惜押上儿女一辈子的幸福,在她们的手中,亲情也成了帮她们得到金钱而残害亲人的工具。《传奇》这部作品集中,就集中揭示了金钱是导致母性扭曲的重要原因。《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半生缘》中曼桢的母亲顾太太,《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她们的母爱都已被烙上了深深的金钱的痕迹。

曹七巧,牺牲了青春与情欲换来一份家产,为了守住这份自己半生心血换来的家产,她谨小慎微,为了将儿女牢牢牵制在手中,她不惜教儿子吸大烟,逛窑子,不惜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她不光自己成为孤家寡人,需要儿女的陪伴;她的儿女也一同成为了孤家寡人,远离了常人的生活。曹七巧的一生始终活在对金钱的渴望与恐惧中,金钱既是她身份的“确认者”,同时又是她人格的“操控者”。深陷在金钱泥淖里的曹七巧“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不给自己快乐,也不让子女快乐”(夏志清语),金钱扭曲了她的感情,也吞噬了她的母爱,剩下的只是疯狂的自虐和虐人的疯狂。可以说她的一生是苍凉的一生,她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被害者同时又是害人者。对金钱无可自抑的占有欲是造成她病态心理与扭曲人格的首要原因。 《半生缘》中的顾太太,作为家里的长辈,不仅对曼璐的堕落持默许态度,更是在曼桢被姐夫强暴囚禁时充当帮凶。曼桢被困后,她本来是唯一可以救她的人,但是“那种八成旧的钞票,摸上去是温软的,又是那么厚墩墩的方方的一大叠。钱这东西,确实有一种奥妙的力

量”{5}。在金钱面前,她思来想去,终于还是屈服于“钱”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她年轻时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香港富翁做四姨太,目的就是换取切实的金钱,然而富翁老公似乎死得太晚了,而自己最富华彩的青春与生命只能在压抑中度过了。多年后,当她成为富有的遗孀后,在香港享尽了物质的好处,不断地举行着上层社会的交际活动,过足了淫逸放荡的生活,“她一手挽住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晚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6}。她不仅对丫头吆五喝六,而且使亲侄女葛薇龙心甘情愿地堕落,为她勾引男人,最后沦落到和妓女的区别仅仅在于“她们是不得已,而我是自愿的”{7}。

这些泯灭了母性的母亲们无一例外地在亲情和无情之间选择了后者。钱的“好处”就在于它凌驾于一切物质之上,这也正是张爱玲一贯的清醒与冷酷。

三、女性意识关注并作用下的病态女性

张爱玲“传奇”世界中的女性几乎都是病态的,那么张爱玲为什么会刻画出如此众多而又让人既憎恶又怜悯的病态女性,其实,这也与作家自觉的女性意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形成比较早,她曾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中说:“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圆,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8}当然,这种女性意识是朦胧幼稚的,但却可以看出她女性意识的萌芽。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是一典型的封建遗老,“挥霍祖业、坐吃山空,吸鸦片,养姨太太、狂窑子,对子女缺少责任心”{9}。她曾说:“他(父亲)曾扬言用枪打死我”,“把我监禁在黑屋子里”{10}。在她逃离父亲到母亲家后,时间不久,敏感的她发现母亲的家很快就“不复柔和了”,“在母亲家中她不像一个受尽委屈,终于回到母爱中的女儿,倒像是来到贾府中的那个‘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林黛玉”{11}。这个破碎的家庭带给张爱玲内心的是压抑与苦痛。她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所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她独自观察,体验这个世界,逐渐磨炼出一个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磨炼出一个对周围人、对复杂喧嚣的都市独立分析的头脑。张爱玲创作小说总是以她独特的女性眼光去洞察女性,再现历史与自我双重负荷下的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觅;自觉地从女性的立场和视角出发,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剖析人物病态成因。张爱玲以一种背离传统女性美好形象的创作观点去刻画女性,所以,病态女性的出现绝非偶然。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12}张爱玲总是习惯用刻薄而准确的语言,做冷眼旁观的叙述,极尽讽刺,而芸芸众生的生活悲剧在她笔下则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前朝的遗老遗少或有闲阶层的怨女弃妇,她们身上看不到中国女性传统的勤劳、善良、质朴的美好品质。她总是试图站在人类生存的高度来关注女性和人性,还原人性的本真状态,因而她的悲剧有着更深的意蕴。

探究病态为何而来?其实病态就根植于人性之中。女性自身受鄙视被忽略的原因不仅仅是来源于外界的封建意识、男权意识,而且还源于女性骨子里存在的与生俱来的依赖性与贪婪性。正因如此,她们逐渐远离了自己真正的幸福,最终走向了病态甚至没落。张爱玲笔下的病态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浓烈的况味,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

张爱玲:玫瑰篇六
《绿色玫瑰果——张爱玲》

《绿色玫瑰果——张爱玲》绿色玫瑰果 张爱玲 张爱玲,其实就是一个女人而已。 我曾经太多次的感慨张爱玲,她绝非一个简单的人,但是心智却又是这么单纯,不敢奢望;她不是一个会盲目的人,可是面对自己的爱情,却又让她愿意做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听他为自己研读着自己早已读透的道理;坐在电车上看看窗外,是否张爱玲先生曾摘过它呢,她笑了吗,她快乐吗?可有时因为什么让她的小说,如此的苍凉…… 张爱玲就像一只沾满灰尘带刺的玫瑰,外表看上去那么不起眼,可是却透着出乎意料的光芒,内心仍像孩子一样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个真的能爱她的人。可是,幼小的她就不得不去接受残酷的事实,弟弟出生以后,就遭到后母的摧残,她满是惊慌,如何是好?这个如同恶魔一般的父亲和后母,他又能怎么办呢?当自己赤裸裸的站在了天底下,哪有资格去反驳那些伤害他的人呢?于是,他在通过文字来反映自己,只有文字他可以倾诉,他不用担心被毒打,不用害怕泄露出去,只给了母亲。后来,母亲去留学回来以后坚持带她去上学,他是多么快乐!看看那些文字,就像是跃动的音符一般,真好。可是这些文字又能怎样呢,完全改变不了我的将来,我写作,可是,完全写不出来愉快的,也许就这样,过一生了吧…… 读完了《爱》,这是张爱玲先生所撰写的少有的主人公具有人间少有的温情,女主人公天真,开朗。看的出来,这个天才仍然对爱持有一份希望,因为她方才成为少女,对任何事物都存有一丝幻想。可是,除了胡兰成,还有谁他是在乎的呢。张爱玲这个固执的女人,在小说中拼命想表达自己,和读者们打成一片,可是真正现实中又是那样的令人难以接触,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无法得到真爱的原因吧。很多人不懂,张先生究竟看上胡兰成哪一点,对于我们来说,胡兰成简直就是糟糕透了,可是对于他来说,她已认准:那个便是我今生今世的依托。令人伤感的是,最后提他仍然提出了分开。在我们看来没有结果的爱情,他付出了他一生的幸福。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终究是不同世界的人。没有太多伤感,不需渲染离别。分开吧,即使我很痛…… 看完了《倾城之恋》,那是多么一个令人伤感却又带着些许温暖的小说啊,每每读完他的文章,心中总有抑制不住的伤感,令人感觉到:张爱玲先生真是太冷酷了。所以,别人注意到她的,只有她的严肃,高傲,却忽视了他的内心,那也是一朵玫瑰呵!曾经绚烂的开着,却又几时凋谢,留下了孕育着的生命,绿色的花苞,其实仍在期待着

,期待这还有一个人能让自己再一次开出花来,只可惜,她的心早已死,再美丽的外表遮不住他内心的寂寞,这个笨女人,只求收获,却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 电影《花木兰》的最后一句话用的就是张先生的名句:有人说,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可是如果你这时爱上了一个人,便像一粒微小的泥土,落尽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这是在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眉边她写了几个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感慨了太多次先生,她,也不过只是一个女人罢了……

张爱玲:玫瑰篇七
《论娇蕊——读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后有感》

论娇蕊

她是那朵红玫瑰,妖娆、热烈。

她是那丝真娇蕊,懂爱、会爱。

一出场,她便是那么一个随性的女人,这也许不算是称赞,但仍别有滋味。“正在洗头发,堆着一头的肥皂沫子,高高砌出云石塑像似的雪白的波鬈”,在客人面前,这样一个家常样子,似乎有些不妥,但这便是娇蕊。也正是这样的出场,给人留下深深烙印。我们如是,振保亦如是。溅到振保手背上的那点肥皂沫子,“他不肯擦掉它,由它自己干了,那一块皮肤上便有一种紧缩的感觉,像有张嘴轻轻吸着它似的”。她的风情万种,显然成了一种诱惑,且不管振保心里还有其他什么涟漪,至少他因为她而难以平静。

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女人,言语诙谐而暧昧,举止不拘而略显放荡,让男人们的心蠢蠢欲动,她自然少不了几个情夫,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的心是一所公寓房子”。一个女人,这般滥情,但又潇洒得令人羡慕。她说:“一个人,学会了一样本事,总舍不得放着不用。”是该说她会找借口呢,还是该感叹她是那样的俏皮与豁达?

然而,终归是个真性情的女人,真了便再也洒脱不起来了。

看到娇蕊这样一个善于拿捏,张弛有度的女人,竟那般

着了魔似的坐在振保的大衣旁,让衣服上的香烟味笼罩着她,甚至点起烟灰盘子里他吸残的香烟,看着它烧,直到烫着手指,才恍惚惊醒,我不觉蹙起眉头——她是真真陷入了,纵容着内心的顾影自怜。

或许,她并不是一个“太好的爱匠”,因为她的技巧再怎么娴熟,感性终会将她俘获;她投入了真情,就像是把自己最后的才智抛出,再遇到什么,也就只剩下卑微了。毕竟,她是个女人,感情丰富而细腻的女人。

该斥责她的骄傲和自以为是么?是没认真看待自己付出的真心,还是沉溺在胜利的喜悦里而失了判断力呢?振保的犹豫、迟疑,足以证明他对她的感情弱化了,不管是因为冷静后的内疚,还是想要恪守道德的良心,他都是那个自私的、不负责任的人。

想来,只觉得心疼。她卑微地在医院里照顾他,卑微地安慰他“你别怕”,卑微地告诉他“我都改了”,还有那卑微的乞求“你离了我是不行的”。男人的强硬,在这种时候表现得极为鲜明,为了断绝,即使她抱着他的腰腿号啕大哭,也毫不妥协;男人的卑鄙,在这种时候也显得格外可气,他抓住了她的弱点,拿她对他的爱要她放手。娇蕊是爱他的,因为爱,她放手了。拾起残存的自尊和骄傲,她离开了。

可以说,这种伤痛是娇蕊为她的放荡付出的代价。但同样是女人,计较不起她的对与错,只为她最后真心爱了,真

心伤了,我流泪了。

评语:一直都知道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但看了你的文章,我才知道,那朵红玫瑰原来叫娇蕊,她是那么的娇娆,热烈,一如红色给人的感觉。原本不知道一个滥情且略显放荡的女子原来是那么的脆弱而坚强,一旦爱了,可以这么绚烂地绽放自己的生命。娇蕊与振保,孰对孰错,孰是孰非,我想是很难判断的,因为在爱情里,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这样想来,那个“我的心是一所公寓房子”的女子也就越发的鲜活,那个真的爱了的娇蕊,实在让人可气又心疼。但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才会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一抹红,鲜艳而悲哀……

张爱玲:玫瑰篇八
《从分裂走向虚无_评张爱玲_红玫瑰与白玫瑰_中的佟振保形象》

2008年 第11期 总第182期

兰 州 学 刊LanzhouxuekanNo.11 2008Genera.lNo.182

#文学研究#

从分裂走向虚无

)))评张爱玲5红玫瑰与白玫瑰6中的佟振保形象

史玉丰 郭海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新闻与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 作为张爱玲小说5红玫瑰与白玫瑰6的主人公,佟振保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权衡抗争,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徘徊,始终处于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既有个人心理的因素,也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最终导致了佟振保走向虚无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 分裂;虚无;悲剧人生

[中图分类号]I294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8)11-0182-02

作者简介:史玉丰,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郭海玉,女,河南沈丘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张爱玲的小说多浪子形象,范柳元,乔琪乔,佟振保可谓其中的代表。可爱和可恨,虚伪和真诚、天使和魔鬼,在他们那里是那样真实地集于一身,也造成了他们的内外分裂,使他们成为一个个复杂的矛盾体,这给人物形象带来了无穷的张力之美。这种分裂越大,张力就越大,人生也就越痛苦,最终走向生之无意义的虚无。这其中,又以佟振保为甚。

一、内外分裂

佟振保的一生,致力于创造/对0的世界,也致力于做这/对0的世界里的主人,这是他从与巴黎妓女的相遇得出的结论,/振保花了钱,可是觉得全然不对。0[1]从此他决定了要在一个/对0的袖珍世界里做这世界的主人。在与玫瑰的恋爱中,佟振保制造出/对0的世界,也做了自己的主人,/他对自己那晚上的操行充满了惊奇赞叹,但是他心里是懊悔。0[2]因此他与王娇蕊相遇之后,便放弃了使自己博得外在的名声却使自己内心懊悔的操守和美德,在/不对0的世界里,振保感到的却是欲望的满足和快乐。当这快乐与现实相冲突时,他又仓皇舍弃,去追求家庭的幸福,娶了孟烟鹂,制造了一个符合社会和传统的家庭。可是在这样一个对的世界里振保却感到痛苦和虚空,他甚至找不到自己存在于世的价值。为了把虚空填满,把痛苦驱逐,他又去宿娼。在这个不对的世界里,好像还有暂时的快乐。可是他又想起自己的责任,想起了自己的好身份好地位,于是又决定要做个好人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佟振保的一生,表现在灵魂在/对/不对0的二元对立中徘徊,并且表现出双重标准,请看如下图示:

表面:不对(巴黎))对(玫瑰))不对(娇蕊))对(烟鹂))

不对(宿娼))对(好人)内心:不对(玫瑰))对(娇蕊))不对(烟鹂))对(宿娼))不对(好人)

这种双重标准实际上体现了佟振保/超我0与/本我0之间的内在矛盾,他要做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超我0,就不得不遵循/至善原则0压抑/本我0,而对/本我0的压抑又使他饱尝潜意识被窒息的痛苦,让他感到后悔和失败,而他的/自我0则在/超我0和/本我0间互相协调挣扎,陷入了不可超脱的精神困境,造/本我的/0出发,欢胖一点、浪一点、热烈一点的女人,如玫瑰和王娇蕊那样,而从/超我0出发,振保却娶了自己不爱的孟烟鹂,制造了一个人人称慕的好家庭,有着好身份,好地位,成为社会上的好人,但这一切却又成为他/本我0的牢笼,窒息了他的自由呼吸,使生命走向枯竭,又时时感到人生的痛苦和虚妄。这种/本我0与/超我0的矛盾充斥了振保的一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更为深广的文化冲突。佟振保是一个从小浸润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虽然他到英国去留学,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但异域文化对他来说,充其量是一个移植物,几年的国外生活只不过使他获得了一些现代意识和观念,但却不足已与他骨子里本土文化因子相对抗。儒家文化中的家族意识在他的思想里扎根生长,浸润了他的每一个细胞,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他与范柳元和乔琪不同,他没有浪子的那种真正的放浪形骸,也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供他玩世不恭而衣食无忧。无论他做什么事,都会有强烈的道德意识争扯着他,使他归到传统中来。他奉行着孝悌忠信,成为一个/最合理想的人物:/侍奉母亲,谁都没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谁都没有他那么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0[3]可是那个本真的自我却逐渐窒息死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朝我与本我之间挣扎的困兽,是一个带着面具的、不敢表露真实自己的可怜虫。如果他没有到英国留学,没有接受现代意识,也许会安心一点过着平庸的家庭生活。可是他站在世界的窗口,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最后又不得已回到传统逼仄的空间里,这种痛苦就来得格外深广。在小说的前半段我们看到振保虽然懦弱和虚伪,可是还能看到他的鲜活的生命力,振保有他的真实和可爱。到后来这种生命力消失了,他成了一个俗之又俗的一个人,彻底地失去了自我,说是行尸走肉也不为过。在文化和人格的争扯中,振保彻底失去了他自己的灵魂,成了一个空心人。

二、失去自我

振保一生的理想,就是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做主人,做好人。可是我们看看他到底怎么样呢?

振保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骨子里中国传统思想中/对0的

第11期

从分裂走向虚无

183

做主人,不仅控制自己,还要控制他人,颇有些君主的霸气。他对娇蕊的离弃,有很大的原因是娇蕊挑战了自己的主人地位。按照他原来的打算,王娇蕊/有很多情夫,多一个少一个,她也不在乎。王士洪虽然不能说是不在乎,也并不受到更大的委屈。0[4]他是抱了白沾便宜的心理来的,内心里早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而且断定这逃跑应该不会太难。可是,王娇蕊却要嫁给他,这出乎他的意料,打乱了他的如意算盘。在他自己做主人的世界里,他是绝对不会让这件事发生的,他抛弃了王娇蕊,做了主人。

在他的家庭里面,他是当然的君主。他的妻子唯他是从,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把振保当作天的妻子,却背着振保和一个裁缝勾搭在一起,况且是一个长着疤瘌头的裁缝,风采不及振保一丝一毫,这让振保觉得巨大的耻辱。她在振保最笃定作主人的世界里从内部突破了堡垒,使振保主人地位和对的世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出振保理想的虚妄来。

振保还要做一个社会的好人,获得社会的尊严和地位。他离开王娇蕊无非是因为她与自己做好人的理想相违背,她会使他背负社会的指责和骂名;他牺牲了自己,可是别人未必领情,他提拔他的兄弟,可是/笃保被他哥哥的成就笼罩住了,不成才,学着作个小浪子0;[5]他费心为妹妹找男人,找工作,可是妹妹却闹脾气回到了上海,母亲也怪她太冒失;他处处顾及母亲的利益,可是母亲与妻子吵架之后,却不顾一切的搬走了,让他背了不孝的骂名;他热心的对待朋友,却没有一个知己;他致力于家庭的幸福,但家庭于他却是一个牢笼和坟墓,于是他便出去嫖娼。振保所造的对的世界不过如此。

在振保倍感失败的时候,他却缺少足够的安慰。男人强悍的时候想做君王,软弱的时候就想做孩子。我们在文本中看到的振保的母亲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她是振保的责任,是振保要维护的对象,也是使他放弃自我的压力之一。她在振保软弱的时候并没有给他什么安慰,唯一的一次,是在振保因为与王娇蕊关系败露躲进医院之后,心里打定主意要离开娇蕊,可是又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母亲/巴你念书上进好容易巴到今天,别以为有了今天了,就可以胡来一气了,人家越是看得起你,越得好好的往下做0[6]的那些话,虽然和自己想的相仿佛,可是玷辱了他的逻辑,使他觉得羞惭。振保不能够从她那里寻求心灵的安慰。

在文本中,唯一能够使振保充当一个孩子的人就是王娇蕊。振保在小说里一共有三次哭,这三次哭是振保人生里难得的真实,是他在抛弃层层的压抑之后的真性情的流露。尤其是他多年后在电车上与王娇蕊邂逅,悲从中来,/在镜子里,他看见他的眼泪汩汩留下来,为什么,他也不知道。在这一类会晤里,如果必须有人哭泣,那应当是她。这完全不对,然而他竟不能止住自己。应当是她哭,由他来安慰她的。0[7]由此看出他不但不是别人的主人,而且不再是自己的主人。那些表面的幸福灰飞烟灭,烛照出他的懦弱、自私、压抑和牺牲。这一刻他是一个可怜的需要安慰的孩子,可是连那安慰也不能得到,因为王娇蕊只是沉默着,两个人隔了千山万水,振保再也得不到丝毫的人生安慰。

因为振保的人格分裂和文化分裂,反映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也反映出理智和情感的矛盾,种种的矛盾使他不堪重负,为社会做点事情的壮志就在这人生的琐屑中消弭于无形。做主人和好人的愿望日益显出荒谬,他彻底迷失了自己,时常感到孤独

和空虚,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他彻底被社会和群体吞没了。

三、走向虚无

振保选择作好人,可算作他有一点虚荣心,因为/他欲是得不到内心的满足,便愈是希望别人认为他活得幸福。这种情形简直达到愚昧的程度,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是每个人努力的主要目的,尽管事实上这是毫无意义的事,因为几乎在一切语言中,虚荣两字所指的,本来就是虚无。0[8]对于自己生活的虚无,振保也并非没有觉察。振保与娇蕊偶遇之后,回到家里,/家里静悄悄的,7岁的女儿惠英还没放学,女仆到幼稚园接她去了。振保等不及,叫烟鹂先把饭开上桌来,他吃得很多,仿佛要拿饭来结结实实填满他心里的空虚。0除了自己的虚空之外,连自己的女儿,都觉得/本来没有这样一个孩子,是他把她从虚空的虚空之中唤了出来。0[9]不但现在的生活是虚无的,连未来也是虚无的,这对人生的存在,不啻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浮华和虚无总是如影相随,外在的浮华越喧嚣,内在的虚无越深厚,仿佛只有那喧嚣才能将虚无驱逐,使人生得以暂时的附着。振保做人做得十分兴头,外在的热闹填补了他内心的空虚,使他忙于世俗,懒于思考,可是虚无偶尔的造访,便使他不堪一击。他为着自己可怜的人生深深的悲伤着,他嫖娼,酗酒,放浪着自己,甚至想打碎他亲手创造的这个世界,这些都是他反抗虚无的方式。由于人格的分裂和文化的冲突,振保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压抑和焦灼中,他所要做的好人,只不过是一具被磨去了棱角,失却了血液的行尸走肉罢了,但这却成了他反抗虚无的最为合理的方式。他只不过想在外在的喧嚣中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想抓住一点东西来充斥自己的人生,但是没有自我为内在支撑的生命个体只能走向无意义,最终指向更大的虚无。

佟振保被欲望支配着,被寂寞包裹着,被虚无侵蚀着,挣扎于冷酷的人世,感受着苦涩与凄凉。张爱玲笔下的整个世界,都是在种种欲望的诱惑下,弥漫着生命的困扰和恐慌,充斥着人生的无奈和苍凉。位于现代与传统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张爱玲对人生有着深深的怀疑和失望,这种情绪和思考弥漫在她的作品之中,使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不断生活在幻灭之中,人生的虚无主导了她的整个作品的创作。张爱玲或许对人生的看法过于黑暗和颓败,但是却不能不使我们的心灵震撼,使我们思考自己的现实和人生。更为难得的是,张爱玲在这篇文章中,于反讽之外,字里行间又显露出自己的悲悯情怀,对振保,对自己,也是对世人。对虚无的悲剧人生的发现,是张爱玲的伟大之处,她在这方面走的极深极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许只有鲁迅达到了那样的高度。她笔下的人物,充斥着这种虚无感的不在少数,他们肩负着自己和作者的重担,在坚硬的世界踽踽而行,张爱玲在写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没有光的所在时,心里,一定疼痛着、悲哀着吧!

[收稿日期] 2008-05-21

参考文献

[1][2][3][4][5][6][7][9]张爱玲典藏全集(1944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5-148.

[8]李成铭等译.叔本华人生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422.

1责任编辑:郭洪2

张爱玲:玫瑰篇九
《《红玫瑰与白玫瑰》赏析》

《红玫瑰与白玫瑰》赏析

张爱玲在写《红玫瑰与白玫瑰》时芳龄二十四,所以很多人都说她的这部作品其实是她自己对爱情的解读。即使没有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也一定读到过这句话:“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句话现在已俨然成为对天下男人心理最形象的解读。我觉得天下男人对张爱玲都是既爱且恨的,爱她如此了解自己的心,恨她又将心事公之于众。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这个人物可以让我们看到白描出的人性,还有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挣扎与悲哀,其中又有琐屑且易逝的欢喜,最终是无奈,淹没在时代里。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这是指他的事业心、孝顺父母、提拔兄弟、家有贤妻乖女。同时,他又是一个虚伪、逃避责任的人。他可以面对初恋女友的投怀送抱而坐怀不乱,博得个“柳下惠”的好名声,其实他是害怕担负责任。他与朋友的妻子红玫瑰有染,在红玫瑰爱上他以后,希望可以向丈夫坦白他俩的关系时,佟振保又一次退缩了。文章处处暴漏他的虚伪和懦弱。后来他又娶了一个他并不爱的白玫瑰,可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他那“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的形象。

张爱玲在文章中喜欢用一些动作、意象等形式表达人物的内心,这同时也是作者张爱玲的内心独白和她所要表达的文章主旨,用暗示的的方式传递到读者的内心深处。比如红玫瑰洗头发的泡沫落在了佟振保的手背上,干了以后像有小嘴在吸允他的手背一样;又比如他无意识的收拾红玫瑰遗落在浴室里的头发。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读她的文章你确实会赞同她的说法,再隐秘的人类心理与情结甚至一个时代的特性,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她都能准确地描绘带你看到实质,文字又如此的干净才气盎然,妙喻盖世,她那一句自评甚至是谦虚了。张爱玲就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

我认为整部小说最经典的场景是佟振保与红玫瑰在公车上的那一段描写。张爱玲通过振保说出了一句对于女人来说最狠的话“老了,也艳俗着”,这是在说红玫瑰。振保在看到已显老态的红玫瑰后,竟然先红玫瑰一步哭了出来,然后又因为红玫瑰的漠然而感到愤怒。看到这里我想所有的读者也都会因为佟振保的无耻而感到愤怒,可是同时我又在想张爱玲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其实“她可以理解他的任何做法”。因为爱,她在她在“抹黑”他的同时,其实也在为他辩护着,同时也为自己爱上一个有妇之夫辩护着。“他(佟振保)其实不是一个那么坏的人”这是早年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我想这和文化汉奸胡兰成(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在她心目中是完美的一样。佟振保是张爱玲“爱的移情”。

善于通过描写微妙感觉与细节来折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是张爱玲的一大特长,这其中能够也蕴含着作者的潜意识心理。即使像张爱玲这样戒备心十足的作家,也难免会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样一篇与众不同的小说里展现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张爱玲:玫瑰》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张爱玲:玫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张爱玲:玫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65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