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

2016-02-06 09:44: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篇一《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篇一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篇二
《杜甫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蜀,在这里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并写诗240余首,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一、新安吏

原文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作品注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唐玄宗时期,定十八岁为“中男”。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⑨旧京:指东都洛阳

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好一点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运气不好的中男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二、石壕吏

原文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

么男丁了,只有个仍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在这里泛指衣物)。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赶快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赶得做明早的早炊。”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渐渐消失了,但好像还听到低声哭泣抽咽的声音。

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字的解释:

逾樯走:逾:越过

妇啼:啼:放声哭

致词:致:表达

戍:防守边疆

附书至:至:到

室:家

何:多么

且:姑且

三、潼关吏

原文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我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竹将领,谨慎啊!千万别学哥舒翰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四、新婚别

原文

杜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注释

1.兔丝:即兔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兔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无乃:岂不是。

3.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今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6.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7.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8.苍黄:犹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9.事戎行:从军打仗。

10.久致:很久以前都已经制成。襦:短袄,裳:下衣。

11.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2.错迕:差错,不如意。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赏析

这首诗写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线。全诗除开始两句"特用比兴发端"(《杜诗说》)外,全是新妇赠别劝勉的独白之词,这与"三吏"的对话体有别。通过大段悲怨而又沉痛的自诉,塑造了一个承受着苦难命运、又懂得以国事为重的善良坚毅的青年妇女形象,深刻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诗写得回肠荡气,《唐诗品汇》引刘云:"曲折详至,缕缕凡七转,微显条达"。《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曰:"含几许凄恻,又极温厚。"

译文

兔丝依附着柔弱的蓬麻而生长,当然是长不长了。一个女人家嫁给了出征的丈夫,还不如丢弃在路旁等死。我和你结为夫妻,没想到,连床被都来不及睡暖。我们傍晚才结婚的,你一大清早就要离开了,未免也太匆忙了吧?你这一去,虽然只是戍守在不远的河阳,而我的身分还没有真正确定,叫我怎么去拜见公公婆婆呢?想当初我爹娘抚养我时,把我当宝一样藏起来,不许我抛头露面。然而,身为女人的我,本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你现在就要去战场上送死了,我的心情沉痛得好像要断了肠一样!我真希望能跟着你一起去,但眼前的情势又是那么紧急。我只能忍着泪劝你,不要太过于思念这段新婚,要努力为国家效力才行。一个女人家如果真的跟到军中去,恐怕会影响了军威啊。我悲叹自己出身贫穷,好不容易才有机会穿上这件新婚礼服。我发誓,这件礼服不会再为第二个人穿了,我当着你的面,卸下了美丽的粉妆。哎!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它们不论大鸟小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着。偏偏人世间的事情,是这么的违背人意,然而,尽管命运如此,我对你的爱情永远坚贞不渝!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篇三
《杜甫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仍在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泛指在这里衣物)。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紧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赶得做明早的早炊。”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新安吏》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

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乾,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乾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麼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潼关吏》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便写下了这首《潼关吏》 。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我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竹将领,谨慎啊!千万别学哥舒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

这首诗写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线。诗写得回肠荡气,全诗除开始两句"特用比兴发端"(《杜诗说》)外,全是新妇赠别劝勉的独白之词,这与"三吏"的对话体有别。通过大段悲怨而又沉痛的自诉,塑造了一个承受着苦难命运、又懂得以国事为重的善良坚毅的青年妇女形象,深刻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译文: 兔丝依附着柔弱的蓬麻而生长,当然是长不长了。一个女人家嫁给了出征的丈夫,还不如丢弃在路旁等死。我和你结为夫妻,没想到,连床被都来不及睡暖。我们傍晚才结婚的,你一大清早就要离开了,未免也太匆忙了吧?你这一去,虽然只是戍守在不远的河阳,而我的身分还没有真正确定,叫我怎么去拜见公公婆婆呢?想当初我爹娘抚养我时,把我当宝一样藏起来,不许我抛头露面。然而,身为女人的我,本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你现在就要去战场上送死

了,我的心情沉痛得好像要断了肠一样!我真希望能跟着你一起去,但眼前的情势又是那么紧急。我只能忍着泪劝你,不要太过于思念这段新婚,要努力为国家效力才行。一个女人家如果真的跟到军中去,恐怕会影响了军威啊。我悲叹自己出身贫穷,好不容易才有机会穿上这件新婚礼服。我发誓,这件礼服不会再为第二个人穿了,我当着你的面,卸下了美丽的粉妆。哎!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它们不论大鸟小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着。偏偏人世间的事情,是这么的违背人意,然而,尽管命运如此,我对你的爱情永远坚贞不渝!

《无家别》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郑东甫在《杜诗钞》里说这首《无家别》“刺不恤穷民也”。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

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垂老别》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译文】 四野硝烟真叫人一刻不安,栖身无所正当这风烛残年。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的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伴闻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那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篇四
《杜甫之三吏三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世称“诗圣”,现代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

他自称少陵野老的原因: 今陜西省西安市旁南郊少陵,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作品体裁:古体诗 选自《杜工部集》。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

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4)

吏呼一何怒(5)!妇啼一何苦(6)!

听妇前致词(7):“三男邺城戍(8)。

一男附书至(9),二男新战死(10)。

存者且偷生(11),死者长已矣(12)!

室中更无人(13),惟有乳下孙(14)。

有孙母未去(15),出入无完裙(16)。

老妪力虽衰(17),请从吏夜归(18),

急应河阳役(19),犹得备晨炊(20)。

夜久语声绝(21),如闻泣幽咽(22)。

天明登前途(23),独与老翁别(24)[1]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

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①,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②?”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③。”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④。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1]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作品注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中男:唐玄宗时期,定十八岁为“中男”。

④伶俜(pīng):形容孤独。

作品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在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2]

“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潼 关 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作品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诸将领,谨慎啊!千万别蹈哥舒仓促应战的覆辙。”

[1]

新婚别

菟丝附蓬麻⑴,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⑵。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⑶。妾身未分明⑷,何以拜姑嫜⑸?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⑹。生女有所归⑺,鸡狗亦得将⑻。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⑼。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⑽。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⑾。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⑿。罗襦不复施⒀,对君洗红妆⒁。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⒂。人事多错迕⒃,与君永相望⒄。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⑵无乃:岂不是。

⑶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⑷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⑸姑嫜:婆婆、公公。

⑹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⑺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⑻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⑼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⑽苍黄: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⑾事戎行:从军打仗。

⑿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袄。裳:下衣。

⒀不复施:不再穿。

⒁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⒂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⒃错迕:差错,不如意。

⒄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作品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3][2]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可

[4 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垂老别 ]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作品译文

四野硝烟真叫人一刻不安,栖身无所正当这风烛残年。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骨瘦如柴枯槁不堪。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篇五
《杜甫诗《三吏三别》》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好一点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运气不好的中男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丁了,只有个仍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在这里泛指衣物)。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赶快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赶得做明早的早炊。”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渐渐消失了,但好像还听到低声哭泣抽咽的声音。

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潼关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我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竹将领,谨慎啊!千万别学哥舒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注释

1.兔丝:即兔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兔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无乃:岂不是。

3.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今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6.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7.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8.苍黄:犹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9.事戎行:从军打仗。

10.久致:很久以前都已经制成。襦:短袄,裳:下衣。

11.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2.错迕:差错,不如意。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赏析

这首诗写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线。全诗除开始两句"特用比兴发端"(《杜诗说》)外,全是新妇赠别劝勉的独白之词,这与"三吏"的对话体有别。通过大段悲怨而又沉痛的自诉,塑造了一个承受着苦难命运、又懂得以国事为重的善良坚毅的青年妇女形象,深刻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诗写得回肠荡气,《唐诗品汇》引刘云:"曲折详至,缕缕凡七转,微显条达"。《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曰:"含几许凄恻,又极温厚。" 译文

兔丝依附着柔弱的蓬麻而生长,当然是长不长了。一个女人家嫁给了出征的丈夫,还不如丢弃在路旁等死。我和你结为夫妻,没想到,连床被都来不及睡暖。我们傍晚才结婚的,你一大清早就要离开了,未免也太匆忙了吧?你这一去,虽然只是戍守在不远的河阳,而我的身分还没有真正

确定,叫我怎么去拜见公公婆婆呢?想当初我爹娘抚养我时,把我当宝一样藏起来,不许我抛头露面。然而,身为女人的我,本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你现在就要去战场上送死了,我的心情沉痛得好像要断了肠一样!我真希望能跟着你一起去,但眼前的情势又是那么紧急。我只能忍着泪劝你,不要太过于思念这段新婚,要努力为国家效力才行。一个女人家如果真的跟到军中去,恐怕会影响了军威啊。我悲叹自己出身贫穷,好不容易才有机会穿上这件新婚礼服。我发誓,这件礼服不会再为第二个人穿了,我当着你的面,卸下了美丽的粉妆。哎!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它们不论大鸟小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着。偏偏人世间的事情,是这么的违背人意,然而,尽管命运如此,我对你的爱情永远坚贞不渝!

无家别

原文

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题解

写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农村的凋敝荒芜,人民生活的悲惨。

译文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篇六
《杜甫三吏三别》

杜甫三吏三别 (2007-08-11 22:43:12)

转载▼

标签:

知识/探索

高考

文化

校园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赏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

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

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

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篇七
《杜甫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仍在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泛指在这里衣物)。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紧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兴许还赶得做明早的早炊。”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还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新安吏》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

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乾,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乾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麼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潼关吏》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便写下了这首《潼关吏》 。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我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竹将领,谨慎啊!千万别学哥舒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

这首诗写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线。诗写得回肠荡气,全诗除开始两句"特用比兴发端"(《杜诗说》)外,全是新妇赠别劝勉的独白之词,这与"三吏"的对话体有别。通过大段悲怨而又沉痛的自诉,塑造了一个承受着苦难命运、又懂得以国事为重的善良坚毅的青年妇女形象,深刻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译文: 兔丝依附着柔弱的蓬麻而生长,当然是长不长了。一个女人家嫁给了出征的丈夫,还不如丢弃在路旁等死。我和你结为夫妻,没想到,连床被都来不及睡暖。我们傍晚才结婚的,你一大清早就要离开了,未免也太匆忙了吧?你这一去,虽然只是戍守在不远的河阳,而我的身分还没有真正确定,叫我怎么去拜见公公婆婆呢?想当初我爹娘抚养我时,把我当宝一样藏起来,不许我抛头露面。然而,身为女人的我,本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你现在就要去战场上送死

了,我的心情沉痛得好像要断了肠一样!我真希望能跟着你一起去,但眼前的情势又是那么紧急。我只能忍着泪劝你,不要太过于思念这段新婚,要努力为国家效力才行。一个女人家如果真的跟到军中去,恐怕会影响了军威啊。我悲叹自己出身贫穷,好不容易才有机会穿上这件新婚礼服。我发誓,这件礼服不会再为第二个人穿了,我当着你的面,卸下了美丽的粉妆。哎!抬头看看天上的飞鸟,它们不论大鸟小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着。偏偏人世间的事情,是这么的违背人意,然而,尽管命运如此,我对你的爱情永远坚贞不渝!

《无家别》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郑东甫在《杜诗钞》里说这首《无家别》“刺不恤穷民也”。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

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垂老别》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译文】 四野硝烟真叫人一刻不安,栖身无所正当这风烛残年。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的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伴闻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那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相关热词搜索:杜甫三吏三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搜索杜甫的三吏三别内容"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1097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