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旧历润月怎么算

旧历润月怎么算

2016-01-31 10:03: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旧历润月怎么算篇一《农历的闰月是怎么计算的》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旧历润月怎么算》,供大家学习参考。

旧历润月怎么算篇一
《农历的闰月是怎么计算的》

农历的闰月是怎么计算的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

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昨天在玄学版看到有人在询问闰月的紫薇该怎么算,以前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八字闰月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 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 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 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 (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 相距29日的为小月, 30日为大月. 月从中气得名,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 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 无中气为闰月, 闰月无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 "闰四月", 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 平年12个月, 日数为354或355日; 闰年13个月, 日数为383或384日. 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 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 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從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农历的推算基础是以24节气为基础的,在传统的八字中也是用二十四节气之首的

立春作为新年的开始来推算的,如果以二十四节气为准,而不是以初一三十或二十九为月的交届点.换一句话说,不论你闰多少个月,还是闰哪个月,一切以节气轮回为准,因为节气一年永远是二十四个的,不会重复,也不会回头.比如二十四节气中芒种开始就是农历五月,历经夏至,到小暑为止,为真正命理学上五月的干支庚午.那么闰五月的干支是什么呢?也很简单,不论你什么时候开始闰,只要交了小暑,就是农历六月的开始,虽然日历上显示还是闰五月,但命理学上,其实已经暗里交了六月,也即是说,小暑一旦到,便是命理学上六月的开始,那么其月柱就是辛未,因为庚午的下一个柱就是辛未.比如今年公历7月7日辰时交小暑,也即农历闰五月十五交小暑.这样很清楚地就可以划分:闰五月初一至闰五月十五当天辰时仍是属于农历五月,因为还没有交小暑.而闰五月十五辰时开始直至立秋前就其实已经是命理学上的农历六月了.因此,很明显,闰月的干支并没有重复.只要将农历时间以二十四节气交节点压着数着轮下去,一定不会错,就什么都清楚明白了. 月份节气换算表

月份 节气(节) 中气(气)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惊蛰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谷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满

五月(午) 芒种 夏至

六月(未) 小暑 大暑

七月(申) 立秋 处暑

八月(酉) 白露 秋分

九月(戌) 寒露 霜降

十月(亥) 立冬 小 雪

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比如说出生时间是今年农历5月初十(公历6月2日)

查万年历可知是在立夏之后,芒种之前。

故算命依四月算(巳)。

旧历润月怎么算篇二
《农历怎么计算的》

农历怎么计算的.

标签:农历 阳历 阴历 年历

回答:2 浏览:14300 提问时间:2007-04-20 12:59

农历年历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也会有平年闰年之分?一般是多少年出现一次闰年.

补充问题

我所说的农历在我们这里指的就是阴历,而不是阳历

.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蓝月

[学妹

]

农历是古时候按太阳得运行总结出来得一套计算日子得方法。

一般得每四年都会有一个闰年,就是每四年就会多一天。

关于农历的知识

农历(夏历,殷历,古历,黄历,旧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0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3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当然说1月2日也是对的。

农历的正月(一年的第一个月)的开始都是在公元纪年的1月20日后至2月底之前。如农历的正月初一可能是1月21日,也可能是2月20日;反之,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公元纪年的1月20日至2月底前。

农历大小月卦口诀

一年上下两卦编,一七两月初爻安。

阴大阳小编上卦,遇有闰月年十三。

闰爻相邻爻间伏,确定年月按节算。

推算方法:此诀是为了掌握某年农历大小月的排列顺序和有否闰月而编的。“一年上下两卦编,一、七两月初爻安” ,在

正常情况下,农历每年为十二个月。我们可以将一至六月编为前卦,七至十二月编为后卦,几一年编为两卦,并以一月为前卦的处爻,七月为后卦的初爻。“阴大阳小编上卦,遇有闰月年十三”,我们将大月规定用用阴爻表示,小月用阳爻表示,按大小顺序用阴阳爻将一年编为两卦。遇到有闰月的年份就多出一个月,一年为十三个月。“闰年相邻爻间伏,确定年月按节算”。在出现有闰月的年份时,按闰月大小用阴阳爻表现出来,并标在

闰月的前后两月的爻位中间的左侧,如同伏卦一样,一看便知到闰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同时,提醒您农历年、的确定,不是按万年历编出的月份确定的,而是按节气确定的。如1998年,按上述方法可编成《井》和《坎》两卦,而今年闰5月为小月,上半年月卦符号为“:

。 : 。 。 : ”,下半年的月卦符号为“ = 丨 = = 丨 =

”,上半年卦第5、6爻间伏一阳爻,可知今年润五月为29天。

如何判断闰年?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公历1982年至2042年与农历闰年闰月对照表

公历所在月份 闰月(初一日) 干支年

1982年5月23日 闰四月小 壬戊年

1984年11月23日 闰十月大 甲子年

1987年7月26日 闰六月大 丁卯年

1990年6月23日 闰五月大 庚午年

1993年4月22日 闰三月大 癸酉年

1995年9月25日 闰八月大 乙亥年

1998年6月24日 闰五月小 戊寅年

2001年5月23日 闰四月大 辛巳年

2004年3月21日 闰二月大 甲申年

2006年8月24日 闰七月大 丙戊年

2009年6月23日 闰五月大 己丑年

2012年5月21日 闰四月小 壬辰年

2014年10月24日 闰九月小 甲午年

2017年7月23日 闰六月大 丁酉年

2020年5月23日 闰四月小 庚子年

2023年3月22日 闰二月大 癸卯年

2025年7月25日 闰六月大 己巳年

2028年6月23日 闰五月大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闰三月大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闰七月大 癸丑年

2036年7月23日 闰六月小 丙辰年

2039年6月22日 闰五月大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闰二月大 壬戊年

回答:2007-04-20 13:07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非常感谢

共4条评论...

其它回答 共1条回答

评论

天外客

[大师

]

你的问题如下:为什么四年一闰,每隔四年添一天?为什么第一百年又少闰一天?

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化作分数就是

10463

365————

43200

展开连分数,就得到:

1/4,7/29,8/33,31/128,163/673, 10463/43200

这说明,四年加一天是初步的最好的逼近,但29年加7天更精密些;33年加8天又精密些(也就是99年

加24天,我们现在是100年加24天);128年加31天更精密(也就是说,头三个33年加8天,后一个29年加7天,共128年加31天。在四百年内,有三个128年,四个4年,所以四百年加97天,这与现在的算法相同);等等。

资料来源:华罗庚《高等数学引论

旧历润月怎么算篇三
《农历计算》

农历干支纪年方法是这样的: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干支纪月法先确定地支:以冬至所在月份为子月,以此类推。遇到闰月则采用上个月份的地支。确定地支后,下来确定天干: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丁卯,三月是戊辰,类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目前,中国民间对干支纪月起始日的确定存在分歧,共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单数节气(即“非中气”)作为每月的起点;另一种是以朔日(即数字纪月每月的初一日)作为起点,遇闰月则与上月用同一干支纪月。以2001年(辛巳年)为例,公历2月4日立春,3月5日惊蛰;1月24日是正月初一,2月23日是二月初一。按第一种观念,则庚寅月从2001年2月4日开始,辛卯月从2001年3月5日开始;按第二种观念,则庚寅月从2001年1月24日开始,辛卯月从2001年2月23日开始。干支计日法甲子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八又是丁酉日。干支计时法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诀如下: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编辑本段计算方法由于农历干支纪年存在大量问题,如干支每60一循环,就会有重复。因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天干地支同时使用,以避

免重复。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下面介绍一下数字纪年方法:1.年份使用皇帝年号或者黄帝纪年纪元2.月份以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然后以此类推。如果有闰月,则该月的月份和上一月相同3.日期以朔日所在为初一,然后依此类推,一直计数到下一个朔日。编辑本段节气农历除了年月日计时方法以外,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就是节气计时方法。节气起源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七言绝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记忆节气的口诀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编辑本段历法的计算农历的年、月、日是按照公式计算而来的,不像西历时强行规定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要计算大小月、平闰年、闰月放在什么位置,都要按照公式来。下面我们来给出计算的公式。年份的计算1 由西元年份推算天干地支:公历年份数减3,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 的余数是地支。例如:(2010 - 3) mod 10 = 7,所

以天干是“庚”(2010 - 3) mod 12 = 3,所以地支是“寅”。2.积日的计算(用于月份的计算):当年的1月0日换算为积日,可以用年份减去1900得到的年数被4整除,所得商数作为 y(D4),余数作为y(M4),y(M4)为零的年份是公历闰年,积日是D(1) = 1461 * y(D4) - 1y(M4)不为零的年份是公历平年,积日是D(1) = 1461 * y(D4) + 365 * y(M4)月份的确定计算前一年冬至的积日F(0),并用F(0)计算冬至所在的朔月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农历日期,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份总是十一月。计算下一个中气F(1)和下一个朔日M(1),如果F(1)<M(1),那么该月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并把这个中气作为F(2),以后的中气、朔日和农历月份也这样确定。朔日的计算从1900年开始的第m个朔日的公式是M = 1.6 + 29.5306 * m + 0.4 * sin(1 - 0.45058 * m)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2天左右。节气的计算先给节气进行编号,从近日点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编为0,编号如下及其相应的月份如下:0 小寒腊月 6 清明三月 12 小暑六月 18 寒露九月1.大寒腊月 7 谷雨三月 13 大暑六月 19 霜降九月2.立春正月 8 立夏四月 14 立秋七月 20 立冬十月3.雨水正月 9 小满四月 15 处暑七月 21 小雪十月4.惊蛰二月 10 芒种五月 16 白露八月 22 大雪冬月5.春分二月 11 夏至五月 17 秋分八月 23 冬至冬月把当天和1900年1月0日(星期日)的差称为积日,那么第y年(1900年算第0年)第x 个节气的积日是F = 365.242 * y + 6.2 + 15.22 * x - 1.9 * sin(0.262 * x)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05天左右。编辑本段阴阳历法农历即夏历。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

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

,也就很自然了。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旧历润月怎么算篇四
《【hot】计算中国农历》

计算中国农历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天象,定昼夜交替为“日”,月轮盈亏为“月”,寒暑交替为“年”,在总结日月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性质的历法,称为中国农历。本文将介绍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天干地支(Heavenly Stems,Earthly Branches)的计算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历的关系以及知道节气和日月合朔的精确时间的情况下推算中国农历年历的方法。

在介绍中国农历的历法之前,必须要先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严格来讲,天干地支纪年以及十二属相并不是中国农历历法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直到今天,天干地支以及十二属相一直都是做为中国农历纪年关系密切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这里先介绍一下天干地支纪年法以及十二属相。

中国古代纪年不用数字,而是采用天干地支组合。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时天干地支各取一字,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组合成干支,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依次轮回可形成六十种组合,以这些天干地支组合纪年,每六十年一个轮回,称为一个甲子。实际上中国古代纪月、纪日以及纪时辰都采用干支方法,这些干支组合起来就是我们熟悉的生辰八字。十二属相又称“十二生肖”,由十一种源自自然界的动物: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用于纪年时,按顺序和十二地支组合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和亥猪。天干地支以及十二生肖常组合起来描述农历年,比如公历2011年就是农历辛卯兔年、2012年是壬辰龙年等等。

计算某一年的天干地支,有很多经验公式,如果知道某一年的天干地支,也可以直接推算其它年份的天干地支。举个例子,如果知道2000年是庚辰龙年,则2012年的干支可以这样推算:(2012-2000)% 10=2,2012年的天干就是从庚开始向后推2个天干,即壬;2012年的地支可以这样推算:(2012 - 2000)% 12 = 0,2012年的地支仍然是辰,因此2012年的天干地支就是壬辰,十二生肖龙年。对于2000年以前的年份,计算出年份差后只要将天干和地支向前推算即可。例如1995年的干支可以这样计算:(2000 – 1995)%10 = 5,(2000 – 1995)%12 = 5,庚向前推算5即是乙,辰向前推算5即是亥,因此1995年的干支就是乙亥,十二生肖猪年。这个干支推算算法的实现如下:

202 void CalculateYearGanZhi(int year, int *gan, int *zhi)

203 {

204 int sc = year - 2000;

205 *gan = (7 + sc) % 10;

206 *zhi = (5 + sc) % 12;

207

208 if(*gan < 0)

209 *gan += 10;

210 if(*zhi < 0)

211 *zhi += 12;

212 }

获得2008年的干支纪年:

9 TCHAR *nameOfTianGan[COUNTS_FOR_TIANGAN] = { _T("甲"),_T("乙"),_T("丙"),_T("丁"),_T("戊"),_T("己"),_T("庚"),_T("辛"),_T("壬"),_T("癸") };

10 TCHAR *nameOfDiZhi[COUNTS_FOR_DIZHI] = { _T("子"),_T("丑"),_T("寅"),_T("卯"),_T("辰"),_T("巳"),_T("午"),_T("未"),_T("申"),_T("酉"),_T("戌"),_T("亥") };

146 int gan,zhi;

147

148 CalculateYearGanZhi(2008, &gan, &zhi);

149

150 text.Format(_T("农历【%s%s】%s年"),

151 year, m_curMonth, nameOfTianGan[gan - 1], nameOfDiZhi[zhi - 1], nameOfShuXiang[zhi - 1]);

结果是:农历戊子鼠年。

中国农历是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结合太阳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气)制定的历法,农历月的定义规则就是中国农历历法的关键,因此要了解中国农历的历法规则,就必须知道如何定义月,如何设置闰月?中国农历的一年有十二个月或十三个月,但是正统的叫法只有十二个月,分别是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和腊月(注意,正统的中国农历是没有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如果你用的历法软件有显示农历十一月和农历十二月,就说明非常不专业)。中国民间常用“十冬腊月天”来形容寒冷的天气,其实指的就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这三个最冷的月份。一年有十三个月的情况是因为有闰

月,多出来的这个闰月没有月名,只是跟在某个月后面,称为闰某月。比如公历2009年对应的农历乙丑年,就是闰五月,于是这一年可以过两个端午节。

中国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其实中国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和农历年的矛盾。前面提到过,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农历的月分大月和小月,大月一个月是30天,小月一个月是29天。中国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同,但是月亮不可见)的日期定位月首,也就是“初一”,把月圆的时候定为望日,也就是“十五”,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天文学的朔望月长度是29.5306日,中国农历以朔望月为基础,严格保证每个月的头一天是朔日,这就使得每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的安排不能固定,通常需要通过天文学观测和计算来确定。一个农历年由12个朔望月组成,这样一个农历年的长度就是29.5306 12 = 354.3672日,而阳历的一个天文学回归年是365.2422日,这样一个农历年就比一个回归年少10.88天,这个误差如果累计起来过16年就会出现“六月飞雪”的奇观了。为了协调农历年和回归年之间的矛盾,聪明的先人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到了“闰月”的方法,通过在适当的月份插入闰月来保证每个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也就是说,让历法和天文气象能够基本对上,不至于出现“六月飞雪”。

那么多长时间增加一个闰月比较合适呢?最早人们推算是“三年一闰”,后来是“五年两润”,随着历法计算的精确,最终定型为“十九年七闰”。这个“十九年七闰”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其实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和朔望月日数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m个回归年的天数和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即:

m 365.2422 = n 29.5306

这样m和n的比例就是29.5306 : 365.2422 19 : 235,按照这个最接近的整数倍数关系,每19个回归年需要添加的闰月就是:

235 – 12 19 = 7

也就是“十九年七闰”的由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十九年七闰”也并不是精确的结果,每19年就会有0.0892天的误差:

19 365.2422 - 235 29.5306 0.0892

这样每213年就会积累约1天的误差,因此,即使按照“十九年七闰”计算,中国农历每一两百年就需要修正一次。正因为这样,现行农历从唐代以后就已经不再遵守“十九年七闰”法,而是采用更准确的“中气置闰”法。“中气置闰”法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定冬至”法,就是定两个冬至节气之间的时间为一个农历年,这样农历年的长度就和太阳回归年长度对应,不

会产生误差。

现在,我们知道农历通过置闰月的方式协调农历年和回归年长度不相等的问题,也知道了置闰的方法是“中气置闰”法,那么到底什么是“中气”,又是如何定中气置闰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介绍另一个天文现象――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制定的《太初历》,则第一次从历法上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地球沿着一个近似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这个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就是“黄道面”,黄道面向外延伸与天球的交线就是“黄道”。古人由于观测条件限制,只能根据视觉感觉认为是太阳沿着黄道绕地球运转,因此设定太阳从黄经(黄道经度)零度起(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将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太阳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春季的节气有立春(315度)、雨水(330度)、惊蛰(345度)、春分(0度、360度)、清明(15度)和谷雨(30度),夏季的节气有立夏(45度)、小满(60度)、芒种(75度)、夏至(90度)、小暑(105度)和大暑(120度),秋季的节气有立秋(135度)、处暑(150度)、白露(165度)、秋分(180度)、寒露(195度)和霜降(210度)。冬季的节气有立冬(225度)、小雪(240度)、大雪(255度)、冬至(270度)、小寒(285度)和大寒(300度)。二十四节气又细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按照顺序排在奇数位置上的就是节气,排在偶数位置上的就是中气。也就是说,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就是十二个节气,而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就是十二个中气。二十四个节气平分在公历的12个月中,每月一节气一中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以地球为参照物的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 1~2天。中国民间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就是为了方便记忆这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传统上一个农历年起于冬至,终于冬至,因此要确定在哪一年置闰,主要看那一年两个冬至之间有几个朔望月,如果是12个朔望月,则不置闰,如果是十三个朔望月,则置闰月,至于闰几月,则要看节气而定。对于有13个朔望月的农历年,置闰月的规则就是从农历二月开始到十月,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就是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朔望月跟在哪个月后面就是闰几月。为什么会有没有中气的朔望月呢?黄道上两个中气之间相隔30度,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则两个中气之间的平均间隔是365.2422 12 = 30.4368日,但是因为地球轨道是椭圆轨道,因此相邻的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比如在远地点附近的中气间隔就会长一点,最长可能是31.45天。而农历的朔望月平均长度是29.5306日,这样就会出现某个朔望月刚好落在两个中气之间的情况,比如,某个月的上一个月月末是一个中气,但是下一个中气落在这个月的下一个月的头几天里,这样这个月就没有中气了。举个例子,2001年农历辛已年的四月二十九(公历5月21日)是小满,农历四月之后的这个朔望月从公历5月23日持续到公历6月20日,而小满后的下一个中气夏至是在公历的6月21日,也就是农历四月的下下个月的初一,这样农历四月后的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跟在四月之后,就称为闰四月。

由于节气在回归年中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公历中的节气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比如立春是在公历的2月3-5日,不会超出这个日期范围,这也就是《二十四节气歌》所说的: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但是在中国农历中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月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在了解了农历与节气的关系以及农历如何置闰月的方法之后,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才能着手农历年历的推算,那就是如何确定农历年的开始,或者说哪个月的初一是农历新年的开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中国农历特有的“月建”问题。

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需要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所以在确定岁首(元旦)时,需要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望月作为岁首。由于一岁(一个回归年)和12个阴历月并不相等,相差约10.88天,因此每隔三年需要设置一个闰月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想出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北斗七星的斗柄的指向确定月序,称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十二个方位,傍晚时北斗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为冬至所在之月,对应十一月,丑月是冬至所在之月的次月,对应十二月,寅月在丑月之后,对应正月。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

旧历润月怎么算篇五
《中国农历如何计算》

网络趣读:中国农历如何计算?

中国的阴历,又称农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即将到来的春节都是阴历的节日。不过,若是问起阴历的规则,怕是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多数人知道初一是新月出现的那一天,月圆的那一天则在十五左右。不少人也知道二十四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大概的日期。再细节的概念如闰月对大多数人则不甚了解了。本人经过一番查找与阅读,终于对阴历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由于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阴历十二月只有29天。由于十二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大约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而二十四节气则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是故二十四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有大概固定的日期。古时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这就是阴历又称农历的原因。其中阳历下半月的十二个节气又称为中气。中气出现的时刻和闰月的确定有直接的关系。

阴历的计算有下列四条规则:

1.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的时刻的计算以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为准。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以北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

2.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3.每年的冬至总是落在这年的十一月中。从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岁。如一岁中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这一岁为闰岁,要加入一个闰月。

4.闰岁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因为一岁中只有十二个中气,所以闰岁中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但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上完全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这和阳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具体到未来阴历的计算,仍然需要月亮与地球运动的数学模型,而且精度高的这种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推算出精确的阴历来。而阳历的数学关系则非常简单,是不是闰年很容易计算。这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鲜明的对比。

不过若已知当年的阴历,则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估算出下一年春节的日期。这种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年份。找到当年阴历十一月一日对应的阳历日期,将月数减十而日期数加九再减掉月数,如果得出的日期在下一年的阳历一月二十二日到二月十九日之间,则春节就是那天,误差不超过前后一天。例如2002年阴历十一月一日对应阳历的12月4日,则按此方法预测的2003年春节的日期为2月1日,与实际日期相同。

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点却是固定的?

这个不一定,大致有一天的误差(往前一天或错后一天)(摘自百度知道)

2、太阳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气节和十二个中气,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

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中气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名词。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月份 节气(节) 中气(气)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惊蛰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谷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满

五月(午) 芒种 夏至

六月(未) 小暑 大暑

七月(申) 立秋 处暑

八月(酉) 白露 秋分

九月(戌) 寒露 霜降

十月(亥) 立冬 小雪

十一月(子)大雪 冬至

十二月(丑)小寒 大寒

旧历润月怎么算篇六
《公历农历相关知识农历闰月是怎么来的》

公历农历相关知识农历闰月是怎么来的?如何计算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 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 29.5306 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这样一年 12 个月共 354 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 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 11 天,只需经过 17 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 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 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 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 和 24 节气并行,用 24 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 300 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 300 为一中气,一年有 12 个节气,12 个中气。12 节气把一年分为 12 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 起点;中气是节日的中点。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 和闰年,不象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的推算,国 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 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 次合朔的间隔是 30 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 29 天,便为小月。 (二)以中气定月序。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我们知道一个回 归年有 12 个中气,但却包含 365.2422÷29.5306=2.3682 个朔望月,经过几番 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不得中, 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 如,1984 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 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 可能,十九年七闰。 综上所述,闰年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 天;闰 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闰一个月,那一年阴历有 13 个月,那一年叫闰月年。 闰月年 384 大。闰年有“公历”和“农历”之分 闰年在公历和农历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讨论的闰年,其实是公历闰 年。 公历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 农历有闰月的年份叫闰年。 公历闰年与农历闰年两者并不重合,如 1995 年、2001 年农历是闰年,公历并不 是闰年;而 2000 年,公历是闰年,农历并不是闰年。这里有一个 1982 年—2042 年的对照。公历闰年的判定 一般的常识是 4 年

一闰,能被 4 整除的年即是闰年,其实这并不尽然。到底哪些 年份是闰年?如何判断闰年? 在公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 365 天,闰年为 366 天。由于地 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合 365.24219 天)即一回归年, 公历把一年定为 365 天。所余下的时间约 4 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并且固定在 二月,所以平常年份每年 365 天,二月为 28 天,闰年为 366 天,二月为 29 天。 每 400 年中有 97 个闰年。 闰年通常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 4 整除,即为闰年;但是,被 4 整除的年份却不一定就是闰年,如 1700 年、1900 年,就不是闰年。世纪交替的 年份,被 100 整除而不能被 400 整除的为平年;被 100 整除也可被 400 整除的为 闰年。如公元 2000 年是闰年,而公元 1000 年、3000 年不是。这里有一个闰年 计算公式,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农历闰月的推算 农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月年,但现在习惯上也称为闰年(因此易于和公历闰年 混淆) 一般年份为 12 个月, 。 354 或 355 天, 闰年则为 13 个月, 383 或 384 天。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 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的规律是 3 年一闰、5 年二闰、19 年七闰,闰月具体加到哪个月,依照 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通常将只有一 个节气的月份(一般是小月)设置为闰月以进行弥补。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 份天数一样,为 29 或 30 天。 农历基本上 19 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 2001 年 5 月 27 日、 1982 年 5 月 27 日和 1963 年 5 月 27 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汉族地区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 期。 节气实质上属于阳历的范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以春分点为 0 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序逢单的为“节气”,简称 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 称为二十四节气。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不足则以闰月补充。 二十四节气在我 国是逐渐确立完善起来的。周朝和春秋时代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 至、冬至、春分、秋分,秦朝《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所记载的节气已增加 为八个,即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到西汉《淮南 子·天文训》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一直沿用至今。 国外一般只有 四个节气,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只有我们国家才有二十四节气。

旧历润月怎么算篇七
《阴历的大月 小月 闰月如何确定》

阴历的大月 小月 闰月如何确定? 我国古代实行阴历,并以干支纪年 纪月 纪日.辛亥革命后实行阴阳合历,既与国际社会接轨,又适应民族传统.无论哪种历法,都是以天文观测为基础,要使自己推算的历法,能最接近天文观测的结果.阴历以地球自转一周所需平均时间为一天,一天十二个时辰(阳历一天定为24小时,一个时辰等于两小时)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两个望日之间的时间,29天12小时44分2.8秒为一个月.作为历法,只能按整天算,因此将月分成大小两种,大月30天,小月29天.66个月是1949天零27分4.8秒.这样66个月设31个小月和35个大月共1949天,和实际时间只差27分4.8秒.这个误差,250多年才多出一天.只需在250年后将一个小月变为大月即可.在历法上应怎样确定哪个月大,哪个月小?有合理巧妙的办法:某个月初一(朔)日的天干与它下个月初一(朔)日的天干相同,这个月是大月;不同则这个月是小月.(哪一天是朔,是由天文观测确定的)例如:辛卯年阴历腊月初一是甲寅日,天干为甲,而其下一个月,壬辰年正月初一是癸未,天干是癸,与腊月初一不同.故辛卯年腊月小,除夕是腊月二十九.而壬辰年二月初一是癸丑日,天干为癸,与正月初一相同.正月是大月.阴历以12个月为一年.而阴历12个月只有354天8小时48分33.6秒.比实际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365天5时48分46秒,少11天左右.如不调整,则十七年后阴历正月初一将跑到阳历8月去.因此,阴历规定,19年设七个闰月,分别加在各阴历年中.有闰月的阴历年,一年有十三个月.这样一来,19年有235个月,共6939天16小时30分58秒.只比地球运行实际所用时间,多两个多小时,已相当准确.阴历在地球绕日轨道上确定24个点,称作24节气,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第一个叫节气,第二个叫中气.其实每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并不一定总出现在自己的阴历月中.例如,'立春'是正月的节气,而有时却是腊月立春.而正月的中气'雨水'有时出现在阴历二月.只有阴历十一月的中气'冬至'例外,它总是处在阴历十一月内.'冬至'点是地球绕日轨道的近日点,历代朝庭修改历法都以某年冬至日做为推算起点,因此它有点特别.如何确定哪个月是闰月?阴历历法的规定是:前后两年有冬至之月为准,中积十三月者,以无中气之月,从前月置闰月,一岁中两无中气者,置在前无中气之月为闰.也就是说:对某一年来说,从它前一年的'冬至'到它那一年'冬至',如果中间有十三个朔日(即积十三月)那一年就有一个闰月.这十三个月中,哪个月只有一个节气,那个月就是闰月.而如果出现两个无中气的月分,则以前一个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闰月前面的月份是几月,这个闰月就叫闰几月(从前月置闰月).一般说来,如果哪一年冬

至出现在阴历十一月二十日之后,它的下一年就会有阴历闰月.

相关热词搜索:旧历九三年十月二十三 1965年旧历10月初1 旧历11月初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旧历润月怎么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旧历润月怎么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962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