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大车无輗

大车无輗

2016-01-26 09:23:4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大车无輗篇一《期末试卷》 期末语文试 ...

大车无輗篇一
《期末试卷》

期末语文试卷

(1) ,子无良媒。(《诗经》两首)

(2)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亭集序》)

(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6)同心而离居, 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15题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5.(12分)

(2)这三则都提到“信”,请问儒家对于“信”的看法是怎么样的?(4分) (1)自省(自我反省)。

(2)儒家认为“信”很重要,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会寸步难行。(2分)但是“信”要以“礼”为标准,要符合“礼”的要求。(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每一问,是针对第二句话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曾子所说的就是“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因此答案应为“反省”之类的内容。第二问,是对儒家对“信”的看法的总结,从所给三个文段看,孔子认为人不能没有“信”,曾子认为对人应讲诚信,有子认为 “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把上述信息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1)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4.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分)

25.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24.梅子、芭蕉、柳花

25.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

24.试题分析:本题较为容易,从诗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闲看儿童捉柳花。”可以归纳概括出答案。

2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结合“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可以分析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19

.从诗句内容看,诗人思家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写出三点。(3分)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20.诗歌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形象地描写了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请找出这一诗句。(1分)

21.三四两句写“思家”独具匠心,请赏析。(2分)

.(1)冬至的节日(1分);(2)孤独的环境(1分);(3)远离家乡的现状(1分)。共3分。

20.抱膝灯前影伴身。

21.不写“我”如何“思家”,而是从“对方”着手写家人如何“思我”(1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1分)。共2分。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由诗歌前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可以知道,诗人思家是因为冬至的到来,远离家乡,孤独的环境。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的情感。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从“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中体现出来。

21.试题分析:“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①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经历了演变的。两汉所谓的乐府,指的是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南北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诗歌")叫作"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之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

②乐府成为大规模的专署是在汉武帝的时候。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汗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具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重要意义的。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广。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楚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起义的教训,也颇懂得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这种统治措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统治者之借鉴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 。 ③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这数字已接近《诗经》的风,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谣"、"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在音乐上,这三类各具特色。"相和"是一种 的演唱方式:"鼓吹"是

;"杂曲"则是 。

④ 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这表现在它的"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提倡的乐府)--"文章含有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⑤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诗与五言诗。这两种形式对后代乐府诗的影响很大。这两种形式与《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成为古诗的主要语言形式,一直到近体诗的出现,并兴盛起来,五言诗、七言诗才占据了主要地位。

7. 第②段末尾横线处应填的词语顺序是( )

A. 集中 记录 流传 B. 记录 集中 流传

C. 集中 流传 记录 D. 流传 记录 集中

8. 第②段的作用下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说明汉乐府的主要价值。 B. 说明汉乐府形成的原因。

C. 说明汉乐府与民歌的关系。 D. 说明汉乐府对民歌的影响。

9. 第③ 段末尾横线处应填以下句子的顺序是( )

①.一种声调已经失传的曲牌。

② 有丝竹伴奏的或人声相谐。

③ 北方民族的主要用作军乐的器乐合奏曲。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10. 文中论唐朝人揭示出乐府的精神实质,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精神实质的一项是( )

A. 反映社会内容。 B. 批判现实的讽刺性。

C. 采集民歌。 D. 敢于哀乐,缘事而发。

E.作为统治的借鉴。

11. 概括乐府涵义和名称的演化过程。(30字以内)

7.B(逻辑顺序 8.B 9.B 10.C

11.音乐机关(西汉)→诗体重音乐(魏晋)→讽刺重内容(唐)→称词曲,是滥用(宋元)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1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样写的作用是(3分)

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阅读答案

1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1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15.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6分)

答:

15.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3分)人处故都秋院所见是院落的破旧,连花底还长着几根秋草,这些让人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更为强烈。(3分)故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16.⑴~⑻段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作者都有着怎样的心境?请据文意用三个关键词概括。(6分)

16.闲静 落寞 苍凉

17. 选文最后一段有关秋的诗文的议论,有哪些作用?(6分)

答:

大车无輗篇二
《《论孟选读》(精选精读)》

《<论语><孟子>选读》精选

各语文老师:经年级和语文教研组同意,为加强高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决定在高一开展《论孟选读》教学,具体操作是坚持每天积累和竞赛推动相结合,从下周二(11月13日)开始,按下面精选的语句顺序,指定一名学生,每天抄一句原文和翻译于后黑板,老师利用早晚读和每节课候课时,对句子重点字词和句意进行点拨,要求学生抄录在《作文天天练》上,并加强背诵,每月20日各老师进行一次班级集中指导和阅读汇报,年级和语文组还将组织2次背默比赛。

由于书本才到,请各语文老师于下周一(11月12日)安排学生到大礼堂领书本。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臂)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云尔。”

5.子曰:“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未得及改正。 8.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9.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10.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11.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求得保住生命而损害仁,而应为做到仁献出生命。” 1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怎样做到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这五项,就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项?”〔孔子〕说:“庄重,宽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慢;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役使别人。”

1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6.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7.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20.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传而不习?”

2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9.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3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7.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40.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41.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3.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44.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4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言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4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你,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0.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5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7.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58.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5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60.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6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选。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6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帮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68.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9.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71.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玩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7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73.孟子曰:“人不中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74.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77.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78.子曰主:“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大车无輗篇三
《长林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及答案

(满分:100分)

说明:1、答题前,考生请先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座号等填写在答案卷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案卷上。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3)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氓》)

(4)满载一船的星辉, 。(《再别康桥》)

(5) ,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6)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二、古诗文阅读(22分)

(一)课内文言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①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所以游目骋怀 目:眼力 范增数目项王 目:眼睛 ..

B.信可乐也 信:相信 今行而无信 信:信物 ...C.或因寄所托 因:依 随着 于今无会因 因:原因 ..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人们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是日也,天朗气清 此余之所得也 ..

B.曾不知老之将至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以其无礼于晋 ..

D.当其欣于所遇 吾其还也 ..

4、对文段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第①段写美景乐事,景为情设,情因境生,作者由此发出“信可乐也”的感慨。

B.第①段的宴会之乐为第②段的议论做铺垫,抒发“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

C.作者认为人们对接触的事物会感到高兴,就会自得,对向往的东西厌倦时,情绪就会随之改变。

D.作者想到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由生说到死,谁都无法抗拒死亡,就心情颓丧。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可以导和纳粹 纳:吸纳 .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边界 .

C.述而不作 作:做文章 .

D.可胜言哉 胜:尽 .

7、下列各项都是对“冷泉亭风景”描写的一项是( )(2分) ..

①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②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

③矧又潺湲洁澈 ④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⑤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8、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冷泉亭建在灵隐山的下面,石门涧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虽然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

C.余杭这个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们都是当时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为右司郎中时修建的。

D.作者喜欢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风景秀丽,二是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就可以摒弃。

9、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2分)

(1)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2分)

三、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3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8分)

1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3分) ...

A.元宵节的夜晚,觉新与兄弟姐妹们到花园里游玩。在大家吹箫、奏笛,唱《水调歌头》、京戏等之后,觉新把船靠在钓台下面,独自到岸上逛了一趟。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琴等谈起了梅,但这被觉新听到了,使得他本已愁闷的心更添了一层愁闷。

B.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人剪发的文章,在女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许倩如的鼓励下,几个较有胆量的同学也剪掉了头发,在好朋友的鼓励下,琴也把头发剪掉了。

C.出身不明和相貌奇丑,使伽西莫多饱尝屈辱和蔑视。他对所有人都怀有恶意和仇恨,但对于克洛德却感恩戴德,并惟命是从。自从伽西莫多的耳朵聋了之后,他和克洛德之间就建立了只有他俩才懂的手语。这样,克洛德就成了伽西莫多唯一可以交谈的人了。

D.愚人节后的第二天,受克洛德的指使,伽西莫多绑架爱斯梅拉达未遂,被巡逻队捕抓。他在受鞭刑

后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耐,几番要水喝,却遭到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然而却是爱斯梅拉达把水送到他的嘴巴。

E.甘果瓦在观看了爱斯梅拉达的审判后,就不怎么打算牵连进去,在得知他那碎罐缔婚的伴侣躲藏在圣母院后,从此就十分心安理得了。他从来没有打算去圣母院看她,只是会几次想起那只小山羊罢了。

12、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高老太爷病倒后,高公馆上演了一幕幕丑剧,在一次什么事件中觉慧意外地大获全胜?

(2)伽西莫多在乞丐进攻被镇压后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了。请简述爱斯梅拉达失踪的经过。

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5分)

1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论语 为政》)

②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里仁》)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雍也》)

④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 子罕》)

(1)前三则选文孔子各阐述了什么观点?(3分)

答:①

(2)谈谈你对第④则选文的理解。(2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3分)

空 巢

朱以撒

①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②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

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③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④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⑤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原文有删改)

14、文章第二、三、四段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什么特点?(6分)

15、文章第三段写到“名人故居”,试分析“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中“起点”的意味。(3分)

大车无輗篇四
《国学智慧》

大车无輗篇五
《9言而有信》

大车无輗篇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年段:高一 学科:语文 主备:曹礼涛 审核:

课时:三课时 课型:新授 班级: 姓名: 整体感知

儒家视“诚信”为人的道德之心和政治生命的根本,这些精神历经沧桑依然光照中华,成为中华民族绵远长存的不竭动力。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首先,在学问上要讲“诚信”,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诚实以对,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其次,在做人上也要讲“诚信”,要知错就改,不能文过饰非。再次,在治理国家上更要讲“诚信”,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国家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长治久安。总之,孔子把“诚信”贯穿到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学法指导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章的大旨,并系统梳理文言现象,使知识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深入领悟孔子“诚信”的思想,讨论“诚信”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意义。学习中深入理解孔子所阐述的“诚信”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通过古今对比,分析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读预习】

文题解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知”。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辨。

字词梳理

1.字音

诲( ) 莒( ) ( )

( ) ..

2.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 “女”通“ ”。

(2)如日月之食 “食”通“ ”。

(3)无欲速 “无”通“ ”,不要。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彫”通“ ”。

3.一词多义

【精彩展示】

分组对十二则短文加以翻译并从哲理意蕴方面加以评点

1.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由,诲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子曰:“不曰‘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如之何’者,吾末(这里指没有办法)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4.子贡曰:“君子之过(过错)也,如日月之食(通“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变更,更改)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测评反馈】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过也必文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 B.更也,人皆仰之 ..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更:改正。 弘:弘扬,光大。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D.如日月之食焉 ..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4~6题。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可:可以。 .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C.必不得已而去 .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信任。 去:离开。 立:富足。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A.杀鸡为黍而食之 B.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C.必不得已而去 D.父子莞尔而笑 ..

6.下列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是不是百姓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两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助读资料】

写作特色

1.语言质朴,寓意深刻,闪耀哲理光辉。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语言简洁有力、内蕴深刻,以松柏的最后凋落来说明人应该持之以恒的完善自身的修养和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垂范后世,才能有利于国家和百姓。

2.运用比喻,语言形象,说理深刻。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也说明了人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的充实自己。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皆是,在学习中要认真体会这种语言风格,认真分析其中所深蕴的内涵,进而推而广之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

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中华民族以“诚信”著称于世,而其最早的源头就是孔子,孔子以身作范,告诫他的弟子及后人,只有做到“诚信”才能完善个人的修养,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才能赢得百姓的信赖。时至今日,时代和社会都已经历万千变化,但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已距离圣人的教诲越来越远,如何找寻昔日的谆谆教诲,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圣贤已矣,我辈当自勉。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参考

【自读预习】

1.huì jǔ yuè ní

2女:通“汝” 食:通“蚀”; 无:通“勿” 彫:通“凋”

【精彩展示】

1.翻译: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点: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 翻译: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评点: 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去动脑筋,不想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对这种人是无可奈何的。此章孔子教导人们自己的行为要深思熟虑,充分估计到行为的后果;要谨慎处事,不要莽撞从事。

3. 翻译: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点:“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评点: 本章子贡论述对待过错的应持态度。君子不怕有过,因为世上没有没过错的人。同时,君子对自己的过错要光明磊落,错了就承认,不隐瞒不掩饰,让大家都看得见。君子“过则勿惮改”,乐于接受大家监督,公开改正错误。过而改之不为过,损害不了君子形象,仍然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过也光明,改也光明;过也人可见,改也人可见,这就是君子对待过错的正确态度。

5. 翻译: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评点:人非圣人,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不为过。日、月蚀时虽有一点黑影遮住日、月,但不久,依然射出原有的光辉。过而能改,是谓无过,并不会影响君子的伟大和尊严。所以君子闻过则喜,十分盼望和欢迎别人对自己的过错进行批评帮助。而小人不承认自己有过错、不愿意改正过错,所以必然要掩饰它们。后人因此把这句话浓缩成“文过饰非”四字,作为成语,以示儆戒。

6.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点: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7.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评点: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8. 翻译: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评点:“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大车无輗篇七
《《论修身》

大车无輗篇八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大车无輗篇九
《先秦诸子选读 必背内容》

《先秦诸子选读》(选修)背诵内容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六、有教无类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人和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大车无輗篇十
《传统道德》


大车无輗相关热词搜索: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大车无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大车无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大车无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770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