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曲江对酒赏析

曲江对酒赏析

2016-01-23 10:23:5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曲江对酒赏析篇一《古诗赏析1》 曲江 ...

曲江对酒赏析篇一
《古诗赏析1》

曲江对酒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的地方。“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水精宫殿,即苑中宫殿。霏微,迷蒙的样子。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经快到晚上,所以宫殿霏微。但是,下面的描写中,却没有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刚好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这一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的“细逐”和鸟的“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判,读“潘”,“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拂衣,指辞官。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

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寒食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菊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中秋月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

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晚次鄂州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

曲江对酒赏析篇二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选

长虹中学 吴喜华

阅读下面各首诗(或词、曲)完成各题: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 的手法,“苍苍霜草”点染了秋色 , 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出诗人 的心情。

2.本诗所描写的农村风景的突出特点是 。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被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3.曲在写景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

4.本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 。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灵澈上人是一位著名诗僧。

5.本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哪句?透过这一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6.本诗极工绘画技巧,构图中心突出,背景极富意蕴,试作扼要分析。

答: 。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本诗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杜甫担任拾遗,因上疏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不受重用,无所作为。

7.第三四五句是诗人“坐”时所见,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8.本诗第五、六两句道出了诗人的抑郁,请用自己的话转述这一抑郁。

答: 。

9.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出诗人纵饮懒朝的原因是什么?

答: 。

10.本诗在抒情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11.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在这幅图画中,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透过这幅图画,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幅图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3.体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试作简要分析。

答: 。

1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5.前两句描写行舟之景,表面上描写了一幅 的画面,实际上蕴含着 的思

想情绪。

1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7.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

18.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本诗写于诗人离开朝廷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19.诗人选取了 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

“ 图”,后两句写“ 图”,在读者面前创造了一片美好的境界。

20.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21.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答: 。

22.扼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 。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23.诗题“风雨”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答: 。

24.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试扼要分析。

答: 。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25.诗中的“官仓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人对它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

26.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色?

答: 。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7.词人“独自莫凭栏”的原因是什么?

答: 。

28.“落花流水春去也”表面写春光归去,实际写的是什么?

答: 。

29.扼要鉴赏本词的艺术特点。

答: 。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

咽,雪漫漫。

30.本词通过描写 风物,表现了征人的 情绪。

31.本词创造的意境阔大雄浑,独具特色,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虽 而

不 ,虽 而又含有对 的期待。

32.“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

画堂春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

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晕,分得翠阴归。

33.本词上片写 之美,下片写 之美,体现了词人对美的深刻感知

和纯真性情。

34.本词在艺术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①何郎全傅粉,心如②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

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注]①何郎,何晏。《世说新语》:“何叔平(晏)美恣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夏

月与热汤饼。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②《世说新语》

“韩寿美恣容。贾充正辟为司空掾。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

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

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

35.本词中的“蝶”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答: 。

36.本词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 。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 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

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37.本词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 。

38.本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 。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邓玉宾子

晴风雨气收,满眼山光秀。寻苗枸杞①香,曳杖桄榔②瘦。识破抱官囚,谁更事王侯?

甲子③无拘系,乾坤只自由。无忧,醉了还依旧;归休,湖天风月秋。

[注]①枸杞:中药的一种。②桄榔:中药的一种。 ③甲子:代年华。

39.本词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括情趣?

答: 。

40.本曲创造了一种空灵清雅的意境美,请简要分析。

答: 。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

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41.本词中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仅仅一、二两句就画出了七种景物,这七种景物

是: 。

42.本词最后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 。

43.简答本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答: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长虹中学 吴喜华

1.寓情于景 浓重 凄清 孤独寂寞。(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的孤寂感情融于景物

的描写中)

2.清新恬淡。(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征可以品味出这—特点)

3.本曲用笔轻巧,写景细腻,多角度地组织,使佳境叠出,如真如幻,随景赋情,景美情深。

4.本曲通过对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官场名缰利索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倾幕。本曲的抒情特点是借景抒情。

5.“青山独归远”。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情可以参照“青山独归远”一句的内涵和对整首诗作的品味中得到)

6.本诗以荷笠之人目送独远归青山的客人为绘画中心,背景设置苍幽富厚:夕阳残照,竹林苍苍,古寺静幽,钟声杳杳,青山远卧,景物远近搭配协调,为诗人的送别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本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情即可)

7.这些景物,表现了诗人空虚寥落的思想感情。(这三个诗句的描写是三、四联述怀的铺垫)

8.这两句诗正话反说,意思是既然人家嫌弃我,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重用,何苦又要恭勤朝参呢?(“判”既是割舍之辞,又是甘愿之辞)

9.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抱国无门。(诗人的这一思想既可以在前面的“坐不归”中看出,也可以在最后四句的抒情中看出)

10.借景蕴势,直抒胸臆。(前四句托景,后四句抒情)

11.绿竹、庭院、朗月、稀星、飞萤、水鸟。诗人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12. 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13. 首联从衰草落笔,推出“悲”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写送别情景,仍紧随“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一直围绕“悲”展开,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上。

14.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手后的凄凉之情。

15.闲情逸致 落寞惆怅。(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在又是一年春好之时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情)

16.本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精。在诗人看来,眼前的明媚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增加思乡的情绪。如“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诗人不想,也不愿看,因为身处江南,神驰塞北,柳花入怀,自然会撩起思乡愁绪。

17.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18.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19.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 夕阳落照 新月初升。

20.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反映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21.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22.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写雁,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风婉而细腻,清丽含蓄。

23.“风雨”象征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4.“风雨”象征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5.“官仓鼠”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形象。具体指贪官污吏。诗人的态度是极端愤怒。

26.诗人采用民间口语,譬喻妥贴,词浅意深,讽刺性强。

曲江对酒赏析篇三
《唐诗赏析》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行宫》)

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5.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写深秋枫林美景,在夕阳晚照下,枫叶如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表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生气勃勃。这是杜牧《山行》中的两句,全诗写秋山美景,山林秋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有机相联,和谐统一。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进士,中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孟郊46岁考中进士时所作。全诗前两句为“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诗人高兴地说:过去的穷愁潦倒不值得一谈了,今天多么欢乐、畅快、前途无量。在春风中我洋洋得意,骑着快马,一天之内和同年们(即同榜进士)游遍了长安。(唐代新科进士,照例在曲江池游宴,并到慈恩塔——今大雁塔题名留念,这是极为荣耀的事情)。全诗以“昔日龌龊”衬托今日 “春风得意”,心情愉快。孟郊(751-814),湖州(今浙江)人,是韩愈最赏识的诗人,但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小官。诗作能反映民间疾苦,比较深刻精炼。

1)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中春怀

【唐】齐己

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2)梨花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初冬夜饮

【唐】杜牧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3)兰花

兰溪

【唐】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病起

【唐】贾岛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4)梅花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梅花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5)菊花

晚菊

【唐】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饮新酒

【唐】元稹

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

6)杏花

清夜怨

【唐】李商隐

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7)牡丹

白牡丹

【唐】白居易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牡丹

【唐】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8)蔷薇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唐】李白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仙萼池亭侍宴应制

【唐】沈佺期

闲花开石竹,幽叶吐蔷薇。

9)海棠

蜀中春日

【唐】郑谷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春日书怀

【唐】薛能

垄月正当寒食夜,春阴初过海棠时。

10)茶花

曲江对酒赏析篇四
《诗歌鉴赏_66》

诗歌鉴赏

长虹中学 吴喜华

阅读下面各首诗(或词、曲)完成各题: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的手法,“苍苍霜草”点染了秋色 ,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出诗人 的心情。

2.本诗所描写的农村风景的突出特点是。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被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3.曲在写景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4.本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灵澈上人是一位著名诗僧。

5.本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哪句?透过这一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6.本诗极工绘画技巧,构图中心突出,背景极富意蕴,试作扼要分析。

答: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本诗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杜甫担任拾遗,因上疏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不受重用,无所作为。

7.第三四五句是诗人“坐”时所见,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本诗第五、六两句道出了诗人的抑郁,请用自己的话转述这一抑郁。

答:

。9.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出诗人纵饮懒朝的原因是什么?

答:

。10.本诗在抒情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11.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在这幅图画中,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幅图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3.体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试作简要分析。

答:

。1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5.前两句描写行舟之景,表面上描写了一幅

际上蕴含着的思想情绪。

1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的画面,实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7.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18.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本诗写于诗人离开朝廷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19.诗人选取了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图”,后两句写“图”,在读者面前创造了一片美好的境界。

20.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21.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答:

。22.扼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23.诗题“风雨”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答:

。24.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试扼要分析。

答: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25.诗中的“官仓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人对它的态度是怎样的?答:

。 26.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色?

答: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7.词人“独自莫凭栏”的原因是什么?

答:

。28.“落花流水春去也”表面写春光归去,实际写的是什么?答

。29.扼要鉴赏本词的艺术特点。

答::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30.本词通过描写风物,表现了征人的情绪。

31.本词创造的意境阔大雄浑,独具特色,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虽而不,虽而又含有对的期待。32.“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画堂春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晕,分得翠阴归。33.本词上片写之美,下片写之美,体现了词人对美的深刻感知和纯真性情。

34.本词在艺术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曲江对酒赏析篇五
《杜甫诗歌鉴赏》

曲江对酒赏析篇六
《杜甫简介及主要作品赏析》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主要作品】

曲江对酒赏析篇七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曲江对酒赏析篇八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双调】庆东原

京口夜泊⑴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⑵。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⑶。[1] 名称:【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年代:元末明初

作者:汤式

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双调

曲牌:庆东原

⑴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⑵飘泊:流离无定。

⑶三处愁相并:三处,指城头,江心和山顶。钟鼓之声容易引起人们光阴蹉跎之感。浪声容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2]

1 最能集中体现这首元曲情感的是哪个词?请阐释其具体含义。 2 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 “愁”,(2分)此曲写夜泊思乡(1),抒发流离飘泊(1)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1)之情。

这三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1),句式整齐,节奏鲜明(1),由近及远的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音(1)。以动衬精(1),渲染了作者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1),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1)(愁苦、愁思亦可)。

此曲写夜泊思乡,抒发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之情。

游子思乡乃人之常情,古代交通不便,咏叹乡情的作品尤为多见。这首小令,将思乡之情写得缠绵悱恻, 呜咽低回; 读来令人哀愁如缕,一唱三叹。“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作者是浙江宁波人,故开头两个对句,言家乡路途遥远;强调“孤帆”,愈见羁旅之寂寞与孤独。第三句写作者倚船窗自叹,怅然若失,

乡愁不绝,悲从中来。“漂泊”一语,与上文孤帆、下文夜深相呼应,愈见伤感。最终归咎于“命”者,可见诗人无可奈何的情怀。写到此处,愁怀本已无可复加,但作者笔锋一转,忽写更鼓声、波涛声、晚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使抽象的乡愁有了具体的依托。睡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然而心理活动过于剧烈,会使脑神经高度兴奋,产生失眠。本来,鼓声、浪声、钟声日夜回响,有节有序,对于正常人来说,就是一首轻柔悦耳的催眠曲。然而作者却辗转反侧,难以成寐。“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搅得人不得安宁; 它们声声连接,此伏彼起,屡屡拨动思乡的心弦。“三处愁相并”,混合成同一个旋律,编织成一首悲哀的乡愁交响曲。

作品通过鼓声、浪声、钟声描写心声,手法新颖,气氛浓烈。用因果倒臵法,意蕴深永,发人遐想。[3]

汤式

元末明初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详。字舜民,号菊庄。元末象山(今属浙江)人。曾补象山县吏,因非其志,后落魄于江湖间。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待汤式甚厚。朱棣继位后,亦常有赏赐。汤式性好滑稽,著有散曲集《笔花集》。另有杂剧《瑞仙亭》、《娇红记》,皆不传。《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169首,套数67套。[4]

陈与义《春寒》赏析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巴陵:湖南岳阳的别名。怯:怕,这里让人感到畏惧的意思。园公:作者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胭脂:形容海棠花色。杜甫《曲江对酒》:“林花着雨胭脂湿。”宋祁《锦缠道》词:“海棠经雨胭脂透。”

【赏析】

作于建炎三年春,陈与义在岳阳,从岳州太守王摭(字粹翁)那里借得后圃君子亭居住。亭下有海棠树。陈又有《陪粹翁举酒于君子亭,亭下海棠方开》、《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等诗。 “不惜”、“独立”,写出花在雨中之风致。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 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春寒”,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在北宋“靖康之难”中避兵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他在花园里守护和培育花木,在料峭春寒之中,不免忧心仲仲(chōng),关心着百花的命运。

“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了”,完结。“怯”,害怕。“怯园公” 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海棠, 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不能不令人担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 也毫不可惜。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

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

人格化了!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

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

尽教飞舞出宫墙。

风吹动梨花漫天飞舞,玉阑花飘香。春色沉沉,锁住这似海深宫,锁住这宫阙中的宫女。也唯有这落花不能被这严格的宫规禁锢。它们亦不愿老死深宫,随风飞去,飞过宫墙。——《宫词》

武衍,宋代诗人。字朝宗,原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南渡后寓临安(今浙江杭州)清湖河。听居有池串竹木之胜,命曰适安。工诗,方万里评其诗“模写景物,吟咏情致,多有可笔于丹青者”。著有《适安藏拙馀稿》、《适安藏拙乙稿》,理宗淳祐元年(1241)自序其集。

(1)你认为此诗的诗眼时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锁"诗眼.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由这"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

2、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这是"比"的手法。后两句用"唯有"、"尽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赋"的手法.落花在这里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对比衬托作用:落花飞出,无从禁止,而自己身

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禁"字与上句的"锁"字相呼应,更烘托出宫女的不自由。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多少年轻女子被掠(美名其曰"选")进皇宫,终身禁锢于宫墙之内,青春活活葬送.这是古代女子的悲剧。古典诗歌中描写宫廷生活的"宫词",常取此为题材,为不幸的宫女倾诉苦衷.武衍这首宫词,以深惋之笔,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诗从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可是宫苑里却"春色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飘舞于阑干阶砌,更显宫禁之凄凉.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苑."春色",是妙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宫女的青春."锁",则是诗眼.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由这"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出宫墙",这是宫女的愿望,因此那落花"飞舞出宫墙"的眼前之景,特别触动她们的心,她们恨不得立即变成落花,飞舞而出.落花在这里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对比衬托作用:落花飞出,无从禁止,而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禁"字与上句的"锁"字相呼应,更烘托出宫女的不自由。

此诗构思精巧,写宫女之怨,但并未点出宫女,也没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态和气氛,引起读者必然的联想,使读者"由其所写之景物而观其未写的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有心领神会之妙.此外诗人以比和赋相结合。以春色喻佳人之年华,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这是"比"的手法。后两句用"唯有"、"尽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赋"的手法。诗意既婉曲又显豁,很有唐人风味。

《小园》赏析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曲江对酒赏析篇九
《诗歌鉴赏选择题》

1. 古代诗歌鉴赏(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0~11题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 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11. 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2.对作品的写作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的韵脚是“归”“微”“飞”“违”“衣”。

B.颔联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诗人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的心绪。

C.颈联诗人正话反说,表面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D.尾联则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

. 阅读下面一首词,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霜天晓角 娥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娥眉亭在安徽当涂县北牛渚山下采石矶上,前对东西梁山,二山夹江对峙,形似天门,又称天门山。从亭上望二山,如两道娥眉,故名。

A.上阙前两句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高度概括了采石矶、娥眉亭天水相一,雄奇险要的地理形势。

B.上阙后三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远望天门山的感受。“凝”字写天门山为中原沦陷紧锁双眉。“愁与恨,几时极?”假托向青山问话,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的渴望。

C.下阙前两句,交待愁与恨的缘由。“当涂”地处祖国腹地,如今却听到了边防

军的笛声,饱含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慨。

D.李白曾游天门山,晚年寄居当涂,当地有不少李白的遗迹。下阙后三句,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再也无处寻觅李白踪迹的感叹。

4.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一11题。

马 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 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0.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事。

B.两诗立意亦相同,都是归罪杨贵妃。即“女人祸水”之意。

C.在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D.在立意上,李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11.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属格律诗。

B.袁诗属古体诗;李诗属近体诗。

C.两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除用典外,李诗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格,袁诗还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6.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词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作者抗金复国的雄心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B.“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出作者登台远望时对失陷国土的无限思念。

C.词的下片以江水为喻,指出种种挫折并不能磨损作者的意志,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愿望。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格调悲凉;“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意气慷慨。词句由悲凉而慷慨,正体现了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

华 清 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 清 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5.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6.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吴诗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

B.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以“明月自来还自去”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C.吴诗以讽刺见长。开头两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D.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树木高入云端,碧绿依然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富贵繁华,珠歌翠舞,锦衣玉食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

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诗人历尽政治的险恶,终于由偏远的瞿唐滟预关归来。

B.“满川风雨独凭栏”这句诗于“岳阳楼上对君山”的意思大体是相同的,都是说诗人登上了岳阳楼极目远眺烟波中的君山。

C.“可惜不当湖水面”是说倘若能够乘舟前去观看充满神奇色彩的君山,那更是妙不可言。

D.“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人厌恶世俗的金山、银山,认为真正美好的是大自然,是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

②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未到江南先一笑”,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生还的喜悦,所以虽然还未到故里,早已喜笑开怀。

曲江对酒赏析篇十
《湖南高三语文古诗鉴赏试题总结(教师版)》

古诗鉴赏

1.(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九次月考)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第一问:“断”和“复”用得好。(1分)“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1分)“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1分)

第二问: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2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2分,后一首诗只要答对一点就可以给两分)

【作者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译文】

《渡汉江》宋之问

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已度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春。 呵,越是走近家乡,越是感到心虚胆怯,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我也不敢把家里的情况, 向他们去打听!

《示三子》陈师道

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

【赏析】

《渡汉江》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示三子》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为珍贵。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也有人称之为“矛盾逆折”。宋代之前,用反常之笔描写人物心理已有了成功的尝试。如唐人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写长期客居异地、与家中断绝联系之人在行近故乡时的矛盾心理状态;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句表现生活拮据的卖炭翁的复杂心境。不过,像《示三子》这样通篇采用反常之笔的似不多见。

2.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①曲江对酒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③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④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4分)

【解析】

(1)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1分)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1分)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1分)

(2) “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译文】 ②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赏析】

这首诗写于758年(乾元元年)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杜甫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满腹牢骚。这首《曲江对酒》便是诗人此种心境的反映。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的地方。“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水精宫殿,即苑中宫殿。霏微,迷蒙的样子。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经快到晚上,所以宫殿霏微。但是,下面的描写中,却没有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刚好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这一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的“细逐”和鸟的“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判,读“潘”,“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拂衣,指辞官。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3.(长沙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贺新郎①

寄李伯纪丞相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②,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③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这一年,宋向金屈辱求和已成定局,但李纲(字伯纪)仍上书反对。南渡后,李纲曾任宰相,不久被罢免。张元干曾为李纲属官。②鼍:亦称扬子鳄,鼓:用鼍皮蒙的鼓。这里形容鼾声如鼓。③谩:同“漫”,徒然的意思。涩:不滑润。铜华:即铜锈。

⑴有人认为“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这两句“语浅而情深”,试作简析。(4分)

⑵词的下片大量用典,任选一处指出用了哪个典故,并分析其作用。(3分)

【解析】

(1)“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写人们深夜酣睡,寄寓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1分)反衬作者内心的怅惘孤独(2分);“谁伴我,醉中舞”说明除了李纲,还有谁能这样同我情投意合呢?或答为:表达作者想得到像李纲这样坚定抗金的知心人的迫切心情。(1分)

(2)①“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遣怀》中的诗句,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愁。 ②“要斩楼兰三尺剑”: 化用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曾设计在宴席上刺杀攻击汉使者的楼兰王。这里以楼兰王比喻金统治者,以傅介子比喻李纲,表示坚定抗金的志向是很确切的。

③“遗恨琵琶旧语”: 汉元帝时,宫女昭君出塞嫁于匈奴。相传王昭君善于弹琵琶,后有乐曲《昭君怨》。这里用来写宋向金统治者屈辱求和的遗恨,也可以说是抒写中原未能收复而抗金将领弃置不用的遗恨。

④“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垂纶即垂钓。传说商朝的吕尚曾在渭水垂钓,后来遇见了周文王,故后世又以垂钓指隐居。这里是说,在朝廷主和派得势、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不问国事,在苕溪游览过着隐居的生活呢?含蓄地表达李纲不能退隐,应该出来抗金的热忱希望。(指出典故1分,分析作用2分)

【译文】

拖着手杖登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定,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


曲江对酒赏析相关热词搜索:曲江对酒 曲江对酒阅读答案 曲江对酒杜甫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曲江对酒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曲江对酒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49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