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晚次鄂州 卢纶

晚次鄂州 卢纶

2016-01-17 05:00:3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晚次鄂州 卢纶篇一《卢纶《晚次鄂州》》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晚次鄂州 卢纶》,希望能帮助到你。

晚次鄂州 卢纶篇一
《卢纶《晚次鄂州》》

《晚次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

1、估客:商人。

2、舟人句: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3、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4、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5、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

[评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晚次鄂州 卢纶篇二
《卢纶:晚次鄂州》

卢纶:晚次鄂州

作者: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

1、估客:商人。

2、舟人句: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3、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4、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5、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

【韵译】:

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

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

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

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

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

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

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

那堪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

【评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晚次鄂州 卢纶篇三
《笔触细腻 刻画入微——读卢纶《晚次鄂州》》

晚次鄂州 卢纶篇四
《晚次鄂州 张炜豪》

晚次鄂州 卢纶篇五
《卢纶》

卢纶

卢纶(?~798或799),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天宝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大历十一年(776)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德宗建中元年(780)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贞元时,在河中节度使浑□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飞将军”——李 广

更敢机智,精于骑射

李广出生的时间大约是在高后四年(前184年)前后,卒于元狩四年(前119年)。这期间,匈奴的奴隶主贵族不断地侵扰汉的北方边郡,虏掠人口和畜产,威胁西汉政权,而西汉王朝也逐渐由防御转为反击和大规模的进攻。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从小就经受了战火的磨炼。但是,李广的祖上原住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十里),后来才迁到成纪。他的祖先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秦将李信,自李信之后,他家就世代传习射箭,一直保有将门家风。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南下骚掠,入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萧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兵临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其候骑(探马)一直深入到雍(今陕西凤翔县)、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文帝大发车骑往击匈奴,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入伍参战。

汉军的这次出击,仅将匈奴逐出塞外,未能予以重创。李广因英勇无畏,善于骑射,多斩敌首和多有虏获,论功行赏,被提拔为中郎(注:郎中令属官,掌守门户,出充车骑,秩比二百石。)。李广的从弟李蔡,也因功得任郎官。他们两人还都得到武骑常侍的加衔,禄秩皆为八百石。后来,李广经常随从文帝出行,无论是冲阵夺关,还是格斗猛兽,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勇力。文帝曾对他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假使你生在高帝打天下那个时候,就是做个万户侯,也当不在话下。”等到景帝继位,李广为陇西都尉(注:陇西都尉:即陇西郡尉,秩比二千石。),后又徙为骑郎将(注:骑郎将:郎官有户、车、骑三将,秩皆比千石,骑郎将”其中之一。)。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勾结楚、赵、胶东、胶西、

菑 川、济南等封国的诸侯王起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李广为骁骑都尉(注:骁骑都尉:率领骁骑的都尉。骁,音晓,轻捷。),随从太尉周亚夫往击,在梁国的昌邑城(故城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下,斩将夺旗,大显身手。但是西汉朝廷认为李广身为汉将,却私自接受梁王赠予的将军印,功不抵过,非但未能奖赏他,反而把他徙为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南)太守,经常与匈奴交战。后来,李广又转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沿边诸郡的太守,抵御匈奴。典属国公孙昆邪向景帝哭诉说(注:典属国:处理外族降者的官。公孙,姓;昆邪,名。昆,音魂。):“李广的才气,举世无双,但他因自负有勇力,频繁地跟匈奴打硬仗,怕万一不测,折损了一员大将。”于是,景帝又把李广徙为上郡(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西部)太守。李广无论在哪里担任太守,都以狠命抗击匈奴而闻名于世。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匈奴大军南下,直捣上郡,景帝派他所宠信的一个宦官跟随李广学军事,以便领兵击匈奴。有一次,这个宦官率领几十名骑兵,追上三名匈奴兵。接战后,三名匈奴兵返身劲射,宦官中箭逃回,从骑都被杀死。宦官逃回后,向李广诉说经过。李广说:“这一定是专射鵰鸟的能手。”为了消灭后患,李广立即带领百骑疾追。那三名匈奴射手无马,徒步走出几十里,已接近匈奴大队。李广赶上后,令随从分左右两翼包抄。他亲自向那三个匈奴兵发箭,二人应弦而倒,一人被活捉。讯问得知,他们果然都是匈奴方面专射鵰鸟的能手。李广等刚把活捉的人捆绑结实,提放马上,匈奴数千骑就已经进入视野。胡兵见李广等只有百骑,以为是汉军方面故意诱骗他们上当的疑兵,起了戒心,赶紧爬上山头,摆成拒敌的阵势。李广的随从也都十分恐惧,急着掉转马头往回逃,被李广及时喝住。李广说,“我们脱离大军几十里,现在若是逃跑,匈奴人追上来射我们,我们谁都逃不脱;若是我们驻马不走,匈奴方面必然以为我们是来引诱他们上当的。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不敢来打我们了。”随后,李广下令前进,他们一直进到距离匈奴兵只有二里左右的地方,才停下来。李广又命令随从一齐下马,都把鞍辔卸了。胡人越发以为这是在引诱他们上当。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官还走马出阵,特意监护他们的军队,使其不得妄动。李广令十多个随从,跟他一起突然上马,旋风般地射杀白马将,然后仍回到自己的队伍中,解下鞍辔,命令大家都把马放开,各自随便躺下。胡人越发不敢妄动。双方一直僵持到半夜,胡兵担心汉军设伏,遂全部撤离。第二天清晨,李广率百骑非常从容地回到了大本营。大军因为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也没有发兵接应。

时代背景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①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③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④

晚次鄂州 卢纶篇六
《2009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09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2.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百家”。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三国、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缙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虞允文当国 当:主持,管理

B.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夺:改变

C.议者以聚敛闻 闻:使知道

D.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直:直接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经度费巨方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③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④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⑤逮其责令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籴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辛弃疾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物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度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在南行途中,写下这首诗。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

8.第二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试简述其情景。(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四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3)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A,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身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历时三年多,完成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它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2)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3)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4)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率先垂范,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

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就能杜绝和减少盲目择校的现象。

B.春节期间,虽然相关部门强化了监管力度,但还是有多家商场被曝光缺斤短两、鱼目混珠、借机涨价等不法行为。

C.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的高素质和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决定的。

D.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成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①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②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

③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④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晚次鄂州 卢纶篇七
《2009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09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2.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百家”。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三国、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缙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虞允文当国 当:主持,管理

B.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夺:改变

C.议者以聚敛闻 闻:使知道

D.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直:直接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经度费巨方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③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④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⑤逮其责令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籴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辛弃疾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物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度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在南行途中,写下这首诗。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

8.第二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试简述其情景。(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四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3)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

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A,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身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历时三年多,完成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它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2)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3)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4)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率先垂范,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

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就能杜绝和减少盲目择校的现象。

B.春节期间,虽然相关部门强化了监管力度,但还是有多家商场被曝光缺斤短两、鱼目混珠、借机涨价等不法行为。

C.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的高素质和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决定的。

D.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成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①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②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

③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④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⑤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⑥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适宜为王

A.②④⑥①⑤③ B.④⑥①②③⑤

C.②④①⑤③⑥ D.④①②⑥⑤③

16.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单体工程、世博会“一轴四馆”永久场馆之一的世博轴工程正式竣工。世博轴是2010年上海世博

晚次鄂州 卢纶篇八
《2009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09级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2.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百家”。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三国、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缙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虞允文当国 当:主持,管理

B.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夺:改变

C.议者以聚敛闻 闻:使知道

D.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直:直接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经度费巨方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③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④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⑤逮其责令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籴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辛弃疾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物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度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在南行途中,写下这首诗。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

8.第二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试简述其情景。(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四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3)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

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A,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

晚次鄂州 卢纶篇九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黄冈中学 黄石二中 鄂州高中2014届高三三校联考》

黄冈中学 黄石二中 鄂州高中2014届高三三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何筱 梁龙江 杨开泰 校对:彭北海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堆砌 蹊跷 休憩 亟来问讯 锲而不舍 .....

B.肄业 后裔 游弋 络绎不绝 自怨自艾 .....

C.殷红 哽咽 淹没 姹紫嫣红 恹恹欲睡 .....

D.盘踞 拮据 贫窭 目光如炬 前倨后恭 .....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讫今 错愕 暴殄天物 噤若寒蝉

B.急燥 指摘 风餐路宿 畏葸不前

C.戌边 题纲 引疚自责 既往开来

D.观摩 抉择 一愁莫展 标新立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阿Q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 的,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的一些弊病。

②屈原被发行吟,形容枯槁,他 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

民。

③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还应

加倍努力地学习。

④我正 着该怎样打破这个僵局,想不到他竟开口了。

A.原型 留连 终止 琢磨 B.原形 留连 终止 捉摸

C.原型 留恋 中止 琢磨 D.原形 留恋 中止 捉摸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

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B.自从他回家看了病危的父亲后,一直闷闷不乐,不说一句话,不吃一点东西。

C.对于这种侵害顾客利益的行为,商场负责人拒不认错,于是几位顾客只好状告法院,以

求公正。

D.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

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外国小说《桥边的老人》《安东诺夫卡苹果》《素芭》《在桥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

作者分别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蒲宁、泰戈尔、伯尔、马尔克斯,其中,

泰戈尔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B.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莺儿说这与黛玉金锁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

不弃,芳龄永继”。

C.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现在人们用“而立”

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便是由《为政》

中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理想人格成长过程的话语而来。

D.《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

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全方位地承载

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中国古代钱币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

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

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早期中国古代钱币铸有面值,属称量货币,以釿、寽、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

五铢。唐代铸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枚开元钱重一两,每一枚开元钱称为一钱,则十钱为一

两,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至此重量单位不再称铢、絫,而称钱、两,这是中国衡

法改为十进位的关键,俗称的‚半斤八两‛之说逐渐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货币不但不再

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及十进位的实

行。

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针篆,刘宋孝建钱

是薤叶书,北周布泉则是玉筋篆,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

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

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

是丰富多彩: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一般至少有两种

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除汉字外,少数民族政权铸造的钱币上

还有佉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台文、满文等,

一部钱币史又是一部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后来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属范,六朝时期开始采

用叠铸技术。到唐朝时发展为翻砂浇铸。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

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

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

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

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

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

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

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

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

史。

(摘自《 光明日报 》有删改)

6.关于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和历史进程的见证。

B.钱币是重大变革或重要事件发生的产物与象征,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

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C.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并体现出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连续性

和继承性等特点。

D.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从铸造、印刷,甚至是从对外文化交流上,古钱币

都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印制在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既有汉字,也有少数名族的文字,故一部钱币史就是一

部中国古代书法史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全。

B.加铸外郭是从汉代五铢钱开始采用的一种铸币技术,该技术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

明显较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

C.为了适应中国古代钱币铸造的需要,从秦以后,小篆经过了垂针篆、薤叶书、玉筋篆

等一系列变体。

D.钱币中所蕴含的“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古人处事原则、行为规范、风水

习俗等均有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最重要元素。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铸造钱币为外圆内方并非偶然,这样的形制实际上是古时候人们的宇宙观和

哲学思想等的体现。

B.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书法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也反映在钱币

的铸造上,一般钱币多铸有两种以上的书法。

C.由于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以及十进位的实行,故而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

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

D.为满足流通和防止伪造的需要,钱币无论是铸造还是印刷,都必定采用最为成熟和先

进的技术,故钱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

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

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

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

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

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

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

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

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

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

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

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

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七——卷第二十,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群臣或数黯 数:责备 .

B.独汲黯与亢礼 亢礼:彼此以平等礼节相对待。 ..

C.愈贤黯 贤:以„„为贤 .

D.过大行李息曰 过:经过 .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汲黯秉正嫉恶、忠直敢谏有关的一组是 ( )

①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②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③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④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⑤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⑥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汲黯担任东海太守时,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选择好的郡丞和各曹掾

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

B.庄助认为让汲黯担任职务做官,才能未必能超越常人;但如果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

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即使有人引诱他、苛责驱赶他,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C.皇上很是尊敬和倚重汲黯,在皇上眼里,他比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都重要得多。

只要是汲黯来奏事,皇上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D.汲黯认为御史大夫张汤狡诈、奸佞,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劝大行令

李息早加揭露。否则的话及至张汤倒台时将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处。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甚矣汲黯之戆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准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敌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忷忷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

谢安。(选自《梦溪笔谈》)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 次 鄂 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

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 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 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4分)

(2)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做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

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2][1]

晚次鄂州 卢纶篇十
《语文答案(定稿)》

参考答案

1.B(A.蹊qī,锲qiè,其余读qì。C.咽yè,其余读yān。D.据jū,其余读jù。)

2.C(A.迄今;B. 急躁,风餐露宿;C.戍边,提纲,引咎自责,继往开来;D.一筹莫展,

标新立异)

3.A(①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②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的人。③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④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⑤终止:最终的结果,最终停止,不再发展下去、进行下去了。⑥中止:事情中途停止,事情还没有完成,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停止,有可能再继续下去,也有可能不继续下去。⑦捉摸:侧重“猜测”“预料”,多用于对某人脾性或言行用意的猜测、把握,有时也用于对某种情况的猜测、预料。常与否定性成分搭配使用,例如前面加否定的状语“难以捉摸”“无法捉摸”“不可捉摸”;后面跟否定的补语“捉摸不透”“捉摸不定”。⑧琢磨:“反复思考、仔细考虑”的意思,多用于对某一具体问题采取何种对策或做法的考虑,有时也指对文章中词句含义的思索、体味,还可以用于人。)

4.D(A项“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主宾不搭配;B项“自从„„

后”掩盖了后面句子的主语,应该去掉“自从”;C项成分残缺,应在“状告”后加“于”。)

5.D(“黛玉”应为“宝钗”)

6. B(“各个领域”的范围被扩大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7. A(B项,原文是说“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 C项,小篆经过垂针篆、

薤叶书、玉筋篆等变体与中国古代铸造钱币的需要没有必然的目的关系;D项,“最重要元素”与原文不符,程度被加深)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找准答题区间,从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作出判断。

8. C(该项前后二者并非因果条件关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的思路:首先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是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是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到本题的答案。

9.D(过:拜访)

10.B( ①写汲黯无为而治、不拘泥于法令条文 ④写汲黯担任职务做官,才能未必能超越

常人)

11.C(“在皇上眼里,他比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都重要得多”错。原文只是说皇上敬

重他,并没有说他比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都重要得多。)

12.(1)汲黯的愚笨刚直也太过分了!(“戆”字和倒装句式各1分)

(2)以大将军的身份,有向他行揖礼而不拜的宾客,(这样能降贵礼士,)声望怎么会反而不加重呢!( “揖客”1分,整句语意通顺2分)

(3)凡是主上所不喜欢的,他就跟着毁谤;凡是主上所喜欢的,他就跟着称赞。( “主意”“毁”“誉”各1分,整句语意通顺1分)

13.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准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敌

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忷忷/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选自《梦溪笔谈》)

译文:景德年间,河北发生战事。皇上将御驾亲征澶渊,朝廷内外意见不一,唯独

寇准赞成皇上的意向。皇上的车驾刚渡过黄河,敌人的骑兵已到处都是,有的已到澶渊

城下,一时人心惶惶。皇上使人暗中观察寇准在做什么,而寇准却正在随征的中书省酣睡,鼾声如雷。人们因为他是危机时刻能够镇得住物议人心的人物,比之于东晋的谢安。

14.(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

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

(2)这首诗主要抒写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归心”是全诗之眼。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 “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把这种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15.(1)泣涕涟涟 (2)慨当以慷 (3)羁鸟恋旧林 (4)猿猱欲度愁攀援

(5)江间波浪兼天涌 (6)可惜流年 (7)潦水尽而寒潭清 (8)茕茕孑立

16. BC(B未能把握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C小说并未体现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

一代身上的意思)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这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分析鉴赏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前后语句和上下的段落、主题进行综合分析,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说得太绝对的地方。

17.①简洁形象,给人以新鲜与新奇的感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线索作用,关于海龟的故事把小说巧妙地串连起来,匠心独运。③海龟与父亲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题目中所蕴含的寓意形象而深刻。(任答两点即可)

【命题意图】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有:标题的深刻含义;拟写标题;分析多义;理解深义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一,分析关键字词,即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其二,分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其三,分析内容主旨,即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其四,分析背景线索,即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18.这篇小说的线索呈双线结构。父亲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是明线,父亲自身的故事与经历是暗线。两条线索交织,把父亲与海龟的经历、性格与命运联结在一起,揭示了造成二者同一残酷结局的原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分析小说线索的能力。一般来说,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等。寻找线索可从小说的标题、中心词以及情节梳理概括等角度切入分析。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注意的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本文中联结的点即是海龟。

19.①形象刻画。刻画了一个艰苦奋斗却遭到不公平对待、对女儿有着深沉之爱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父亲形象。②情节设置。这段文字以戛然而止的方式结束文章,这样的刹那停笔能留给读者更多更为深沉的思考。③折射环境。含蓄深沉地揭示了如海龟般付出却得不到公平对待的社会环境,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位父亲鸣不平。④揭示主题。小说的目的在于从海龟的角度暗写父亲的遭遇,剖析社会体制的弊端,进而对体制改革寄予莫大的期

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

20.【示例1】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退秦晋联军。点评:

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示例2】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蔽。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21.【答案示例1】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写一首诗。

【答案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柳七郎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他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写出角色特征2分,化用恰当2分)

【思路分析】注意审明题干要求: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②化用古诗文。

2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这座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的普通小亭名闻天下;鲁迅

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绍兴城的菜地和民居成为天天游客如云的名胜古迹;被收入语文课本的俞平伯、朱自清等人的同题散文使南京的秦淮河名声大噪。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所以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卢纶《晚次鄂州》,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出佳句。

首联扣题写“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云开远见汉阳城”。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也说明行进方向。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犹是孤帆一日程”。这样远的距离,当然不能直接看到。句中一个“犹”字,

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鼓鼙”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借指战乱。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更堪”意谓“更哪堪”,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更堪”。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

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第二联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文言文译文:

东海太守濮阳县人汲黯担任主爵都尉。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他在东海郡时,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汲黯身体多病,躺在内室中不出门;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汲黯。武帝听到了,召汲黯入朝,担任主爵都尉,地位与九卿相同。他处理政务,主张清静无为,从大的方向引导,不拘泥法令条文。

汲黯为人,性情倨傲,缺少礼数,当面使人难堪,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当时武帝正招揽文学之士和儒家学者,武帝说:“我想要怎样怎样。”汲黯应声回答说:“陛下心中藏着许多欲望,而表面上却做出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可能效法唐尧虞舜那样的治绩呢!”武帝沉默不语,接着勃然大怒,脸色很难看地宣布结束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担忧。武帝退朝回到内宫,对左右侍从说:“汲黯的愚笨刚直也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立公卿等辅佐大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况且,我既然已经处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顾全自身性命,那就会使朝廷蒙受耻辱,那怎么办!”汲黯身体多病,病假将要接近三个月的限期了,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最后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晚次鄂州 卢纶》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晚次鄂州 卢纶”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晚次鄂州 卢纶"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59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