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赞美工作狂

赞美工作狂

2016-01-16 12:59: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赞美工作狂篇一《所谓的工作狂男人》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赞美工作狂》,供大家学习参考。

赞美工作狂篇一
《所谓的工作狂男人》

关于所谓的工作狂男人,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两种情况,并加以区别对待,寻找破解对策。一、纯粹无事瞎忙型男人有的男人,你看他每天很忙,不过忙得没有头绪,上班时在那聊天侃大山,快下班了就急得不得了,开始忙起来了,加班自然难免,事没有做完嘛,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还不回家?”他总是叹口气:“忙啊,总有忙不完的事”,其实在我看来并没有多少事可忙,纯粹瞎忙,正常时间不忙,过了上班时间又在那忙,不是瞎忙是什么?这种男人工作毫无条理和计划,做事拖拉,但因为经常拖班加班,在妻子眼里就是工作狂,天天忙到下班还在做事,难道不是工作狂吗?还有的男人,每日里也挺忙,不同的是,下班时间到了,他工作其实已经忙完了,但却不急着回家,而是东瞧瞧西看看,这摸摸那动动,看看报纸聊聊天,如果手头有电脑就玩玩电脑上上网,估摸着妻子在家做好饭了,他才慢悠悠渡着方步回家,妻子看他回晚,一副疲劳的样子,心疼得不得了,侍候着吃完饭,这位老兄又宣称还有事没做完或是加班,重新杀回办公室,妻子还依依不舍的送到门前,嘱咐不要累着,可他回到办公室做什么?真有做不完的事?不是!是来跟上夜班的同事聊天吹牛侃大山,或是继续上网QQ、玩游戏甚至浏览一些色情的网页,这里可比家里自由多了,没有老婆在旁边看着,多自在啊。可不明真相的妻子还在家牵挂着男人呢,还以为男人真是个工作狂呢,是个全心投入工作的事业型好男人呢。给妻子的建议:女人首先要明白,对于大多数单位来说并没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如果你家男人天天总有忙不完的事,你就要警惕你家男人是否真的有忙不完的事?如果他只是无事瞎忙,这种男人我觉得他是一个逃避家庭责任的男人。女人怎么办?女人就要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男人更愿意呆在单位而不是家里?如果是自已管得太多让男人感到窒息,那么就要学会给丈夫多一些的个人空间多些自由,不要在无意中把丈夫往外面赶;如果男人只是偷懒或是家庭责任感欠缺,女人就应该让男人多参与和担当应尽的家务中来,不要过于宠着,有些家务事完全可以让他做做,做多了就习惯了,有时你还要让他觉得家务事离开他不行,这样他就不会在单位无事忙,就会早早地回家,因为心里惦记着那些个煤气灶微波炉饭啊菜的。所谓的工作狂也就这样不攻自破了。二、真正事业为重型男人有女性朋友说,她老公没有太多的缺点,比如像吃喝嫖赌都不会沾,很多人都说他是个很好的人,但他却是个典型的工作狂,除了对工作其他

的事都不感兴趣,平时她生病了还有他自己的妈妈生病了他都不闻不问,一点都不关心别人,也不会处理老婆跟自己的妈妈的关系。结婚几年了,钱是有了,但她一直都觉得很不开心,不幸福,想过离开,也试过离婚,最后还是放不下还是回到他身边,但却又不廿心就这么过下去,又改变不了他,也不敢生小孩,怕生下来后又闹离婚,也怕他们不好的环境对小孩影响不好,她问遇到这种工作狂丈夫该怎么办啊?给妻子的建议:确有少数男人真的每日里有忙不完的事,一是跟工作性质有关,有的工种确实忙,需要经常加班,节假日也不例外,二是跟男人的事业心有关,有的男人对工作事业看得相对淡些,而有些男人则视工作事业为生命,事业是他的一切。对于真正事业为重工作狂男人,女人怎么办?当然首先得肯定这不算是什么特别不好的事,男人又没有做错什么事,何况他也是为这个家忙啊。其次女人要多跟丈夫沟通,让他知道你真正的想法,家里需要钱,也需要情,你需要他的关心,不只是金钱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家里的老人需要他的关心,也不仅是金钱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孩子更需要他的关心,孩子的教育离不开他的参与。女人千万不要让男人误认为他只要在外赚钱即可,家里你可以搞定,这是很多女人容易犯的错,不是吗?经常听到有女人对丈夫说,你不用管家里,家里有我,你只管好好工作赚钱就可以,有了钱我什么都能弄好。可事实并非如此,你嫁的是人不是钱,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很多问题不是钱能解决的。男人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一定会将所有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事业上。工作永远是做不完的,事业永远是没有止境的,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或是饭后出去逛逛,或是周末看场电影或是去公园走走,这花不了太多的时间,也不会对工作事业构成冲突,但对夫妻感情家庭温馨和谐却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赚钱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那个金钱的数字吗?当然不是,赚钱是为了享受人生,为了家庭幸福,只要能兼顾家庭的事业男人才是真正的事业好男人,否则只不过是事业的奴隶赚钱的机器而已。作为已婚男人,首先是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然后才是公司的员工、单位的主管。要工作更要妻儿,要事业更要家庭,家庭事业两不误才真正成功好男人。

赞美工作狂篇二
《workaholic 工作狂》

赞美工作狂篇三
《工作狂人比尔盖茨》

工作狂人比尔盖茨

名人似乎总有与众不同之处比尔盖茨之所以会成为当今电脑界的显赫人物,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也许早已注定了他的非同寻常.对小时候的比尔盖茨来说,在课堂上睡觉是常事,他的生后极其紧张三天不睡觉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据一位朋友说,他通常36个小时不睡觉,然后倒头便睡上10来个小时.

盖茨一直是以工作狂而著称的人物,他常在夜晚后或凌晨向其下属发送电子邮件,编程人员常可在上班时间发现比尔盖茨凌晨发出的电子邮件,内容是关于他们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即使到了39岁结婚的时候,他还经常加班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这对于以前任何一个亿万富翁来说,这都是没有的事.尽管微软公司一向以员工习惯性加班拼命工作而闻名.但那些工得眼冒金星的员工,还是心悦诚服地说,他们之中没有谁能比盖茨更辛苦.

他对工作狂热的精神自然也感染了全体微软员工,尤其是那些软件程序设计师.

在微软,人们看不到不努力的人.到晚上八九点钟办公室的人最多,最繁忙.销售人员白天拜访客户,晚上即回来赶写报告,还有一些部门正在开会,听总结.在微软没有一个经理要求员工加班,但是因为员工很有激情,并能以工作中得到无穷乐趣,并希望工作中得到无穷乐趣,又希望工作能够做到完美,所以自然会刻苦工作.

比尔盖茨在经营微软的过程中更引以为荣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程序设计者和产品推销者.曾经有人采访过比尔盖茨成功的秘籍.盖茨说:“因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盖茨对此充满了自豪: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是必须挑选人才,拥有一个完全信任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个为你分担忧愁的人。”

哈:比尔盖茨以勤奋,踏实及勇往直前的创业特精神,配合灵活的经营策略。利用好产品及朋友们的襄助等,才得以踏上成功的创业之路。喜好冒险,不服输的个性,使他具有带动团队向前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领导气魄,这种个性也成了支持他创业的动力,生活中的你,也该像盖茨一样拥有勤奋勇敢的个人魅力。

赞美工作狂篇四
《工作狂现象研究综述》

“工作狂”现状研究综述

教科院0705班 张瑾 2007306020110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 “工作沉迷” (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总结有关工作狂的近期研究结果,包括工作狂的定义、类别、成因和测量,为工作狂现象的现状认识做一个概括。

[关 键 词]工作狂 工作沉迷 组织

一、“工作狂” 现象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 “工作沉迷” (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Workaholic)俗称 “工作狂” ,与工作成瘾(WorkAddiction)、 工作成瘾者(Work Addict)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理论上,20 世纪 70 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员工与家庭、 社会的关系。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 胃溃疡、 心脏病、 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崩溃、 自虐、 过劳死、 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石金涛、 刘云, 2008)。有报道称,竞争和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 10 年中增加了50%。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 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 30 万美国人的生命(王馨影、 刘晓阳等, 2006)。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狂。1971 年,美国宗教学教授 Wayne E.Oates 在《一名工作狂的忏悔》 中开始使用 “工作狂” 这一术语。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 “一班工作狂” ,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由于长期沉浸在工作中,导致他们没有快乐,没有朋友,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带来许多疾病。因而,有学者把工作沉迷看作为一种 “病态” ,视其为一种成瘾症。自此, “工作狂” 一词开始流行。当时对工作狂的报道大多只是一些轶事性、非理论性和非实证性的文章,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相对匮乏。

二、“工作狂” 的类型划分

在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工作狂由不同的维度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类型,每种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研究者如Oates、 Rohrlich、 Fassel 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但这些划分大多缺乏理论根据,其产生的过程或不够具体,或不能被实证检验,划分维度比较模糊。对工作狂比较科学的、 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 Naughton(1987)以“职业承诺”(CareerCommitment)和“强迫症倾向”(Obsessive-compulsiveTendency)两个维度为基础,提出工作狂分为两类。一类是 “工作卷入型工作狂” (Job-involvement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低强迫症倾向,在过分要求的工作中表现良好,对工作很满意,但是对非工作性的事情则不大感兴趣。另一类是“强迫型工作狂” (Compulsive 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高强迫症倾向,可能会是那些工作表现差劲的人,他们的问题源于缺乏耐心和具有形式主义的工作习惯。 Spence 和 Robbins (1992)根据样本在工作卷入、被强迫工作感和享受工作三个维度

上的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分别提取出三类工作狂。一是“真正的工作狂” (True Workaholics),他们具有较高的工作卷入和被强迫工作感,而享受工作得分则较低。与第二类工作狂相比,真正的工作狂在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不愿授权 (Non -delegation of Responsibility)、 健康诉求(HealthComplaint)和工作压力(Work Stress)等变量上的得分都较高。二是 “工作狂热者”(WorkEnthusiasts),他们有较高的工作卷入和享受工作得分,而被强迫工作感较低。三是 “狂热的工作狂” (Enthusiast Workaholics),他们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较高。

Scott、Moore 和 Miceli (1997)提出工作狂行为的三个分类,包括“强迫依赖型工作狂”(Compulsive -dependent Workaholics)、“完美主义型工作狂” (Perfectionist Workaholics)和 “成就导向型工作狂” (Achievement-oriented Workaholics)。强迫依赖型工作狂与他们的焦虑、 压力、 生理和心理问题有正相关关系,而和工作绩效、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负相关。当组织没有向完美主义型工作狂提供适当的时机来得到调节时,那么他们与非工作狂相比更易于遭受压力、生理和心理问题以及更易于自发性离职和旷工。此外,当工作要求和工作狂的意向不匹配时,他们就与工作满意度、 工作绩效呈负相关。完美主义型工作狂大多受神经质完美主义驱动,具有更多敌视的人际关系和更少的有效授权,又分为 “正常完美主义者”和 “神经质完美主义者” 两类。正常完美主义者有具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实现高标准和努力完成任务的愿望;神经质完美主义者则 “过犹不及”,他们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具有消极意义。类似于Korn 等(1987) 提出的“亢奋执行者”(Hyper-Performers),成就导向型工作狂能够有效使用压力管理,因此承担更少的压力、愤怒及其他生理与心理的问题。他们具有更多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也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可能参与一些亲社会行为。假如组织能够满足成就导向型工作狂的工作渴望和奖励他们个人的成就,他们就会具有更高的组织承诺和更低的自发离职率。如果这些工作渴望的满足可以在没有压力和非工作职责范围内实现,那么成就导向型工作狂会经历更多的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且具有更高的工作卷入。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并非互相排斥,一个工作狂可能是其中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体(石金涛、刘云,2008)。

Robinson (1998)根据员工在工作开始与工作完成时工作水平的比例划分出四类工作狂。一是 “无情的工作狂” (Relentless Workaholics),他们日以继夜,从工作开始到结束都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善始善终。二是“贪吃型工作狂” (BulimicWorkaholics),他们在工作开始时很拖拉,在临近结束时却极其夸张地高效投入工作。三是 “注意缺陷型工作狂” (Attention Deficit Workaholics),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当中,喜欢寻求刺激和容易烦闷,他们在工作开始时水平很高,但是在结束时却很低。四是“享受型工作狂” (SavoringWorkaholics)做事节奏较慢,喜欢深思熟虑,有方法。这类完美主义的工作狂总是担心完成了的工作还不够好,于是就会延长或者创造一些额外的工作,他们在开始和结束时的工作水平都很低。

三、“工作狂” 的形成要素

Spence 和 Robbins (1992)提出由工作卷入、强迫工作和享受工作三个独立维度构成的 “工作沉迷三维论”。其中,工作卷入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众多学者都认为工作沉迷就是一种对工作的高度承诺。强迫工作认为工作狂具有一种对工作的强迫症,其压力源自个体内部,而非如金钱、晋升等外部所需。此外, Flowers 和 Robinson(2002)提出工作沉迷的核心维度应包括强迫症倾向。享受工作受到最大的争议,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作沉迷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从管理取向角度,他们认为工作沉迷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但从临床医学角度,则认为工作沉迷是一种积累的、 潜在的和致命性的疾病,会影响个人健康以及会带来家庭冲突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此外,“工作沉迷三维论” 还受到一些实证派的批评。一些国家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工作沉迷并非三维论,如日本

学者 Kanai(1996)等,而工作卷入具有较低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不稳定的因素结构。研究表明,工作狂大都拥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而后天的家庭环境、 组织文化和行为强化又加速了工作沉迷的成形,有的甚至不断得到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类形成因素。

一是性格特征(Personality)。研究发现,自尊心较低的人更容易产生沉迷行为(Robinson &Kelley,1998; Burke,2004)。有的人因为缺少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意愿,只能以更多的时间来避免参加社会活动(Berglas,2004)。成就导向性格,如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 强迫性格、成就需要等会使人们沉迷于工作。毕竟,持之以恒地努力被认为是达到目标最可靠的方式(Thomas 等,2007)。此外,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自我效能较高,也容易导致工作沉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适合处理好工作,因此尽可能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并逐渐沦为工作狂(Thomas 等,2007)。

二是价值观(Value)。那些高度强调成就和自律的人更容易成为工作狂(Schwartz, 1992)。成就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追求成功、才干、野心和影响力的愿望;自律价值观则反映了一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它们共同推动人们更加专注工作和职业目标,坚信工作是生活的最为重要的任务,甚至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三是家庭环境(Family Environment)。 Matthews与 Halbrook (1990)认为,在一个家庭氛围很差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倾向于选择高压力、高卷入的工作,因其成长环境培养了他们对抗混乱的忍耐力。此外,过度严厉或溺爱的家长行为也容易让孩子成为工作狂。当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或当父母不能提供更多的保护时,孩子都可能产生不足感,从而认为勤奋工作是必要的满足手段(Lawson, 1983)。此外,通过观察其他工作狂的行为,一个人也会养成工作沉迷习惯(Bandura,1986; Barnes,1990)。因此,如果一个人发现其家庭成员过度投入工作,他很可能会去效仿。

四是组织文化(Organization Culture)。家庭环境中的效仿模式在组织中同样可行,尤其在组织内部竞争氛围浓郁时,一个人的工作沉迷行为甚至会引发整个团队的集体行为,所谓“见贤思齐”。组织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工作沉迷行为,而且还是工作沉迷行为和工作结果之间的调节因素,又以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在男性组织文化中,个人按照男性模式工作,充满竞争性、 权力渴望和惧怕失败(Newman & Nollen, 1996),其潜规则是追求高绩效。由于这些特点与工作狂相似,因此工作狂可能在男性组织文化中盛行,且已婚男性的工时多于未婚男性(Harpaz & Snir, 2003)。而女性组织文化中的成员则会表现出谦逊、合作、对同事关心等 (Hoyenga,1993;Newman & Nollen,1996),与工作狂的特点不大相容。

五是行为强化(Behavioral Reinforcements)。根据 “强化理论”,个人行为的反复出现有赖于其背后能否得到及时的强化,如奖励等(Skinner,1975),对工作狂同样如此。当一个人意识到工作沉迷行为可被奖励,如鼓励、赞许、加薪、升职等,且恰恰满足他的需要和预期,那么他将不断重复这一行为。从此以往,他会逐渐习惯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甚至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并没有过度工作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因此,组织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工作沉迷行为影响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类因素可能会相辅相成、逐步发展,也可以同时影响,甚至加倍作用。例如,如果孩子一旦取得好成绩就会得到奖励,那么他将在学校中加倍努力学习,并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重复上演(Machlowitz,1980)。

四、工作狂的测量

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三个具有一定信效度的测量工作狂的量表,分别为工作成瘾风险测验、工作狂问卷和工作狂行为量表。各个量表都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验证,促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3.1 工作成瘾风险测验

工作成瘾风险测验(Work Addiction Risk Test,简称 WART)是第一个正式的工作狂

测量量表,是在工作狂的家庭系统理论和成瘾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由25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判断每个项目的陈述与其工作习惯符合的程度,如“我喜欢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做,不喜欢请求别人的帮助”、“我的同事停止工作后我还在工作”。该量表采用 4 点记分法,1表示从不这样,2表示有时这样,3表示经常这样,4 表示总是这样。总分越高,工作狂倾向越强。WART 的信度较高,区分效度与构想效度良好,但由于研究总体的范围较窄,因而还需要进一步的效度证据的支持。

3.2 工作狂问卷

工作狂问卷(Workaholism Battery,简称WorkBAT)是目前应用得最多的一个工作狂测量工具,共25个项目,包括工作驱力、工作乐趣和工作卷入三个分量表。其中工作驱力分量表有7个项目,如“我感觉有一种内部力量驱使我去工作” ;工作乐趣分量表有10个项目,如“有时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以至于没办法停下来” ;工作卷入分量表有 8 个项目,如“在假期中,如果不做有意义的事情,我就会无聊得坐立不安” 。WorkBAT 具有比较令人信服的内容效度、表面效度和会聚效度,但在内部因素结构上仍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工作卷入分量表在 3 个独立的因素分析中都未得到数据支持。因此,McMillan 等将 WorkBAT 修改为只包括工作驱力和工作乐趣 2 个分量表、共 14 个项目的WorkBAT-R 问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证据。Russo 等对 WorkBAT 和 WorkBAT-R 的比较研究也发现,工作卷入分量表似乎是多余的。

3.3 工作狂行为量表

不同于 WorkBAT 及 WorkBAT-R 测量的是工作狂的态度与情感, Mudrack 和 Nauthton设计了一个测量工作狂外显行为的量表(Workholic Behavior Scale, 简称WBS) , 包括非必需的工作 (non-required work)与人际控制(interpersonal control)2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 4 个项目。在非必需的工作分量表中,前 3 个项目要求被试回答他们在工作改进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第 4 个项目涉及在开创新的计划或方案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在人际控制分量表中,前 3 个项目要求被试回答他们花费在他人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第 4 个项目涉及在危机处理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赞美工作狂篇五
《不辞辛劳的“工作狂”》

不辞辛劳的“工作狂”

--记XX县烟草专卖局内管员XXX的工作纪实

今天XXX和其他内管员要一同去新市镇走访,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逐户走访零售客户,并向他们宣传和讲解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烟草行业有关政策以及卷烟陈列和维护方法等内容。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他们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密切了客我关系,工作开展起来也更顺利了。

‚你好,我是XX市派驻XX县内管人员,这是我的证件。‛一进门,XXX便带头向店员出示了自己的证件。

店主王某某以前经常趁农村赶集时销售假冒卷烟,而且不是很配合专卖人员的工作。XXX了解了王某某的具体情况后,走访时经常向他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指导他守法经营。 ‚王大哥,最近生意怎么样啊?送货员都准时准点送货吗?你的客户经理按时来了吗?‛XXX一边把许可证帮店员王大哥摆放整齐,一边和大哥聊了起来。

‚最近生意还可以。送货员送烟很及时,他们是不管刮风下雨都能按时把烟送来,还帮着我核对数量。客户经理也经常来,教我怎么摆放卷烟和促销方法,我是100个满意啊。‛王大哥笑着说道。 经过多次走访王某某并耐心对他进行法律宣传后,王某某不仅自身坚持诚信经营,还积极带动其他零售客户守法经营,为专卖稽查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维护卷烟市场秩序。

‚专卖稽查人员来检查时态度怎么样?有没得搜集到假烟线索啊?‛XXX递上一支烟继续问道。

‚他们都很有礼貌啊,每次来检查我都欢迎,他们还提醒我卖烟时注意被掉包,我也打100分,呵呵。你们的工作做的这么到位,假烟估计自己‘躲’起来了嘛。‛王大哥笑着说。

‚一会留下来吃午饭嘛一起?‛王大哥准备给XXX泡茶,热情的说。

‚谢谢王大哥啊,我们还要继续走访呢,就不麻烦你了。‛天气太热,XXX擦了擦汗说。

XXX走访完,拿出走访表格填上让店员王大哥在上面签字,准备接着走访下一个经营户。

到了中午吃饭,XXX一行在一家面馆匆匆吃完了面,顶着大太阳便开始走访下一个经营户......

赞美工作狂篇六
《工作狂》

赞美工作狂篇七
《工作狂 英语演讲稿》

Life can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however, nowadays, a majority of people's life is full of work.Look at this word "workaholic". Consists of "work" and "aholic", it comes from alcoholic. A "workaholic" in the negative sense is populary characterized by a neglect of family and other social relations.

Are you constantly staying late and coming in early? Are you working all the time? Do you talk about nothing else beyond work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If your answer is "yes", you may be a workaholic like these people. Once you've solidified your reputation as the office workaholic, your workaholic ways are likely alienating once-valued associates, above and beyond the obvious grumbling of “you've making the rest of us look bad". Your colleagues may dread cooperating on a project with you.

What's more, a heavy load of work will do harm to your healthy, Can you work in your whole life? Do you think about your families' feelings? After all, your family will be in your life a lot longer than most jobs you'll hold.

Do you work to live or live to work? Someone may complain that there is too much work to have available time and they were put too much

pressure on, but look at this, a successful man reminds professional people : Your ability to say no to certain things give you the freedom to say yes to others. Work-life balance is a choice. And it is all depends on your attitude.

Your life is in your hand, and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also many exciting things outside of work. For example, we can doing some exercise like playing tennis or basketball with friends, we can go out to buy some beautiful clothes or delicious food, we can also go to a movie to relax ourselves or even have a very good sleep like “Lan yang yang” does every day.

Just like a sentence in the famous song written by Jason Mraz “Life is wonderful and life is meaningful.” Life without working can be insignificance, but life full of work is terrible, too. We hope we can keep the work-life balance and enjoy both work and life.

赞美工作狂篇八
《工作狂要看的》

赞美工作狂篇九
《“工作狂”英语怎么说》

“工作狂”英语怎么说

A "workaholic" is defined as someone who both works obsessively and compulsively, with both characteristics persistently present at a high level.

“工作狂”指一个人痴迷工作并强制自己工作,在工作上的痴迷性和强制性这两个特点都很鲜明。 Workaholism is detrimental not only to employees' health, but also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office. 工作狂不仅对健康不利,而且在办公室的工作表现不佳。

Working overtime? It might not do your career any favours.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strain, compulsive overworking decreased job performance and increased absence from work due to illness.

加班?可能不会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任何好处。除了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压力增加,强迫性超负荷工作的工作绩效下降,因病缺席工作的次数增加。

Working overtime and taking work home, as well as dedicating too much thought space and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eir job meansworkaholics have too little time for "recovery".

加班加点工作,把工作带回家,以及在工作上投入过多精力和情感依恋,工作狂们的身体休息“恢复”时间太少。

The efforts you put in at work must be followed by an adequate period of physical and mental "unwinding" or "recovery" to ensure optimum health and functionality.

因此努力工作必须给身体和心理充分的“放松”或“恢复”时间,以确保健康状况和身体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workaholic 工作狂

workaholism 迷恋工作

原文来自 必克英语

赞美工作狂篇十
《工作狂现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和典型案例研究》

笮柬理Z天嗲学鞭(社会科学版)

NO.12010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

“工作狂’’现象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和典型案例研究

蔡宁伟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运行管理部,北京100140)

[摘

要]‘‘工作狂”一词一直被用来形容对工作极其沉迷的人,“工作沉迷”现象在21世纪

的企业越来越常见,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研究了工作狂的定义、类别、成因和组织影响,特别通过典型案例关注其对家庭、组织和社会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工作狂工作沉迷组织

[作者简介]蔡宁伟(1982-),男,辽宁大连人,管理学硕士,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运行管理部中级经济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员。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0)01-0058—08

一、“工作狂"现象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

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

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①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

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

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

崩溃、自虐、过劳死、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石金涛、刘云,2008)。有报道称,竞争和

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

(W0rkaholic)俗称“工作狂”,与工作成瘾(WorkAddiction)、工作成瘾者(workAddict)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理论上,20世

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

50%。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30万美国人的生命(王馨影、刘晓阳等,2006)。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

纪70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

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

①如持续3个月以上的感疲、肌肉疼痛、咽喉和多个关节疼

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夜间盗汗、

员工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

一58—

体重改变、睡眠障碍、腹部饱胀等。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

狂。1971年,美国宗教学教授WayneE.Oates在

泛,但与其他概念的定义之间必须有清晰的界

《一名工作狂的忏悔》中开始使用“工作狂”这一限。因而不应把有限的相关变量包含到工作沉迷术语。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一班工作

的定义当中,如对个体和家庭的影响等。再次,不狂”,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

能把工作沉迷定义为一种情感或态度,否则难以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由于长期沉浸在工与其他一些态度类概念相区别,如工作卷入等。作中,导致他们没有快乐,没有朋友,家庭关系紧因此,在21世纪,一些学者提出更为明确的定

张,甚至带来许多疾病。因而,有学者把工作沉迷义。Snir和Zobar(2000)把工作沉迷定义为“个体

看作为一种“病态”,视其为一种成瘾症。自此,分配充足的和稳定的时间来参与工作相关的活“工作狂”一词开始流行。当时对工作狂的报道大动和思考,而这些行为的产生并非受外界的需求多只是一些轶事性、非理论性和非实证性的文所驱使”。McMillan、0’Driscoll和Marsh等(2001)章,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相对匮乏。

认为工作沉迷就是“个体不愿脱离工作,体现在Oates(1971)最早给出工作狂的定义,指“由个体在任何时候和地点都具有工作的倾向,也包于工作所需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的人,他们如此夸括思想上的倾向NoThomas、Sorensen和Feldman等

张地工作危及到了他们个人的健康、幸福、人际(2007)把工作狂定义为“享受工作,强迫工作和

关系和社会职能”。Cherrington(1980)认为工作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私人时间到工作当中的人。”

迷是一种对工作的非理性承诺,没有时间休息娱至今,学界仍未对工作沉迷达成共识。但工作

乐。Mosier(1983)把工作狂定义为那些一周工作狂普遍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对工作具有“优

超过50小时的人。Robinson(1989)开发出工作沉先选择”,花费大量时间工作,甚至放弃常人视之迷风险检测自陈式量表(Work

Addiction

Risk

为必要且重要的娱乐、家庭和社会活动;二是对Test,WART)。20世纪90年代,学者逐步开展更工作具有思想或行为上的“持续投入”,即使不工为深入的研究,他们尝试测量工作沉迷并以此定

作也在思考工作;三是具有“更高追求”,即他们义。Spence和Robbins(1992)对工作沉迷进行了测

对于工作的目的不限于满足组织需要或个人经量和定义,认为工作狂具有“工作沉迷三维论”

济需要,而是具有更高的动机和需求,如成就动(WorkaholismTriad),即高度的工作卷入(Job/

机和个人实现等。

WorkInvolvement)①,高度的强迫工作(Driven

to

Work)和较低的享受工作(WorkEnjoyment),他们二、“工作狂"的类型划分

因自身强迫而工作并无法乐在其中。同时,So,rice在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工作狂由不和Robbins还开发出工作沉迷测验自陈式量表

同的维度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类型,每种工作(WorkaholismBattery,WorkBAT),成为后来学者

狂都有不同的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研究者如深入研究的基础。Porter(1996)认为:“喝酒上瘾的Oates、Rohrlieh、Fassel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人忽视了生活的其他方面而沉溺于酒中,工作狂法,但这些划分大多缺乏理论根据,其产生的过的人则过多地沉溺于工作之中。”Scott、Moore和程或不够具体,或不能被实证检验,划分维度比Miceli(1997)指出工作沉迷者把大量时间花在工较模糊。对工作狂比较科学的、代表性的分类主作中,非工作时间也不停地思考工作问题,以致要有以下四种。

超乎组织要求和经济要求之外。

Naughton(1987)

以职业承诺(Career

但是,以上的定义有的过于模糊,有的又过于极端。首先,工作沉迷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工作时

间的长短。如今,随着工作强度的加大,周工作超

①研究者们通常认为。工作卷入是一种注意力集中或是个人

过50小时的员工大有人在,而工作狂对工作则情感上的承诺,和一般社会学家所关注的“疏离现象”

更加“痴迷”。其次,一个概念的定义必须足够广

(Alienation)同属态度概念的两个极端。

一59—

莘京理z天学学鞭(社会科学版)

NO.120lO

Commitment)和强迫症倾向(Obsessive—compulsiveTendency)两个维度为基础,提出工作狂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卷入型工作狂”(Job—involvement

具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实现高标准和努力完成

任务的愿望;神经质完美主义者则“过犹不及”,

他们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

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具有消极意义。类似于Kom等(1987)提出的“亢奋执行者”(Hyper—Performers),成就导向型工作狂能够有效使用压力管理,因此承担更少的压力、愤怒及其他生理

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低强迫症倾

向,在过分要求的工作中表现良好,对工作很满意,但是对非工作性的事情则不大感兴趣。另一类是“强迫型工作狂”(Compulsive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高强迫症倾向,可能会是那些工作表现差劲的人,他们的问题源于缺乏耐心和具有形式主义的工作习惯。

Spence和Robbins(1992)根据样本在工作卷入、被强迫工作感和享受工作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分别提取出三类工作狂。一是“真正的工作狂”(TrueWorkaholics)①,他们具有较高的工作卷入和被强迫工作感,而享受工作得分则较低。与第二类工作狂相比,真正的工作狂在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不愿授权(Non—

delegation

of

与心理的问题。他们具有更多的适应和创新能

力,也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可能参与一些亲社会行为。假如组织能够满足成就导向型工作狂的工作渴望和奖励他们个人的成就,他们就会具

有更高的组织承诺和更低的自发离职率。如果这

些工作渴望的满足可以在没有压力和非工作职责范围内实现,那么成就导向型工作狂会经历更多的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且具有更高的工作卷入。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并非互相排斥,一个工作狂可能是其中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体(石金涛、刘云,2008)。

Robinson(1998)根据员工在工作开始与工作

Responsibility)、健康诉求(Health

Complaint)和工作压力(WorkStress)等变量上的得分都较高。二是“工作狂热者”(Work

完成时工作水平的比例划分出四类工作狂。一是

“无情的工作狂”(RelentlessWorkaholics),他们日以继夜,从工作开始到结束都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善始善终。二是“贪吃型工作狂”(Bulimic

Enthusiasts),他们有较高的工作卷入和享受工作得分,而被强迫工作感较低。三是“狂热的工作

狂”(EnthusiastWorkaholics),他们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较高。

Scott、Moore和Miceli(1997)提出工作狂行为的三个分类,包括“强迫依赖型工作狂”

(Compulsive—dependentWorkaholics)、“完美主义

Workaholics),他们在工作开始时很拖拉,在临近

结束时却极其夸张地高效投入工作。三是“注意缺陷型工作狂”(Attention

Deficit

Workaholics),他

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当中,喜欢寻求刺激和容易烦闷,他们在工作开始时水平很高,但是在

结束时却很低。四是“享受型工作狂”(SavoringWorkaholics)做事节奏较慢,喜欢深思熟虑,有方法。这类完美主义的工作狂总是担心完成了的工作还不够好,于是就会延长或者创造一些额外的工作,他们在开始和结束时的工作水平都很低。

型工作狂”(PerfeetionistWorkaholics)和“成就导向型工作狂”(Achievement—orientedWorkaholics)。强迫依赖型工作狂与他们的焦虑、压力、生理和心

理问题有正相关关系,而和工作绩效、工作和生

活的满意度负相关。当组织没有向完美主义型工

作狂提供适当的时机来得到调节时,那么他们与

非工作狂相比更易于遭受压力、生理和心理问题以及更易于自发性离职和旷工。此外,当工作要

三、“工作狂"的形成要素

Spence和Robbins(1992)提出flat作卷入、强

求和工作狂的意向不匹配时,他们就与工作满意

度、工作绩效呈负相关。完美主义型工作狂大多

受神经质完美主义驱动,具有更多敌视的人际关

系和更少的有效授权,又分为“正常完美主义者”和“神经质完美主义者”两类。正常完美主义者有

一60—

①原文为“Workaholics”。在此根据其内容称之为“真正的工作

狂”以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工作狂”。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

迫工作和享受工作三个独立维度构成的“工作沉

迷三维论”。其中,工作卷入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众多学者都认为工作沉迷就是一种对工作的高度承诺。强迫工作认为工作狂具有一种对工作的强迫症,其压力源自个体内部,而非如金钱、晋升等外部所需。此外,Howers和Robinson(2002)提出工作沉迷的核心维度应包括强迫症倾向。享受

至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三是家庭环境(FamilyEnvironment)。Matthews与Halbrook(1990)认为,在一个家庭氛围很差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倾向于选择高压力、高卷入的工作,因其成长环境培养了他们对抗混乱的忍耐力。此外,过度严厉或溺爱的家长行为也容易让孩子成为工作狂。当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或当父母不能提供更多的保护时,孩子都可能产生不足感,从而认为勤奋工作是必要的满足手段(Lawson,1983)。此外,通过观察其他工作狂的行为,一个人也会养成工作沉迷习惯(Bandura,1986;Barnes,1990)。因此,如果一个人发现其家庭成员过度投入工作,他很可能会去效仿。

四是组织文化(OrganizationCulture)。家庭环境中的效仿模式在组织中同样可行,尤其在组织内部竞争氛围浓郁时,一个人的工作沉迷行为甚

工作受到最大的争议,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工作沉迷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从管理取向角度,他们认为工作沉迷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但从临床医学角度,则认为工作沉迷是一种积累的、潜在的和致命性的疾病,会影响个人健康以及会带来家庭冲突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此外,“工作沉迷三维论”还受到一些实证派的批评。一些国家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工作沉迷并非三维论,如日本学者Kanai(1996)等,而工作卷入具有较低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不稳定的因素结构。研究表明,工作狂大都拥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而后天的家庭环境、组织文化和行为强化又加速了工作沉迷的成形,有的甚至不断得到加强。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类主要因素。

一是性格特征(Personality)。研究发现,自尊心较低的人更容易产生沉迷行为(Robinson&Kelley,1998;Burke,2004)。有的人因为缺少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意愿,只能以更多的时间来避免参加社会活动(Berglas,2004)。成就导向性格,如A型人格(Type

至会引发整个团队的集体行为,所谓“见贤思

齐”。组织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工作沉迷行为,而且还是工作沉迷行为和工作结果之间的调节因素,又以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在男性组织文化中,个人按照男性模式工作,充满竞争性、权力渴望和惧怕失败(Newman&NoUen,1996),其潜规则是追求高绩效。由于这些特点与工作狂相似,因此工作狂可能在男性组织文化中盛行,且已婚男性的工时多于未婚男性(Harpaz&Snir,2003)。而女性组织文化中的成员则会表现出谦逊、合作、对同事关心等(Hoyenga,1993;Newman&Nollen,1996),与工作狂的特点不大相容。

五是行为强化(BehavioralReinforcements)。根据“强化理论”,个人行为的反复出现有赖于其背后能否得到及时的强化,如奖励等(Skinner,1975),对工作狂同样如此。当一个人意识到工作沉迷行为可被奖励,如鼓励、赞许、加薪、升职等,且恰恰满足他的需要和预期,那么他将不断重复

Personality)、强迫性格、成就需要

等会使人们沉迷于工作。毕竟,持之以恒地努力被认为是达到目标最可靠的方式(Thomas等,2007)。此外,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自我效能①较高,也容易导致工作沉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适合处理好工作,因此尽可能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并逐渐沦为工作狂(Thomas等,2007)。

二是价值观(Value)。那些高度强调成就和自律的人更容易成为工作狂(Schwartz,1992)。成就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追求成功、才干、野心和影响力的愿望;自律价值观则反映了一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它们共同推动人们更加专注工作和职业目标,坚信工作是生活的最为重要的任务,甚

一6l一

①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

期望,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莘柬理Z天学学鞭(社会科学版)

NO.12010

这一行为。从此以往,他会逐渐习惯长时间、高强诚于自己,忠诚于自己的追求、责任和人生观。

起初,家人欣慰于A为家庭做出的奋斗,但随着A工作越来越忙碌,他们开始无法承受。嘘寒问暖逐渐变成了抱怨连连,直至漠不关心,因为在劝说多次之后,他们已经明白:根本不可能

度的工作,甚至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并没有过度

工作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因此,组织的激励机制

对员工的工作沉迷行为影响很大。值得注意的

是,这五类因素可能会相辅相成、逐步发展,也可以同时影响,甚至加倍作用。例如,如果孩子一旦取得好成绩就会得到奖励,那么他将在学校中加倍努力学习,并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重复上演

(Machlowitz,1980)。

把A拉到正轨上来。但是,A却执拗地相信自己

为工作而狂是对的。在家里,A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憨厚的哥哥,下面有一个被宠坏的妹妹,而A自己多少有被忽视的感觉。但是,A学习成绩好,这总能让父母很有面子。当A考上重点大学时,

四、“工作狂"的典型案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工作狂日渐关注,作为专有名词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多。值得深思的是,它从一个原本代表“爱岗敬业”、“事业心强”的褒义词,开始一度用在一些著名劳模和

父母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彩,认为A光宗耀

祖,这让A也很骄傲。因此,A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家人的认可,在公司也一样。有人说,这叫“官场得意,情场失意”的“牺牲综合征”。事实上,很多时候A也的确感到很累,但A

优秀企业家的身上,逐步向“值得揣摩”的中性词

甚至“具有癔症”的贬义词转化。下面的一个典型案例,恰恰体现了上述五项“工作狂”形成主要因素的综合作用。

A是一个工作狂的事实尽人皆知:从小热爱学习,上班热爱工作,一直是好孩子和好员工。在A工作多年后,终于因业务能力突出得到提升,成为公司产品研发部的技术总监。起初,大家因A业务能力突出,都非常欣赏和支持A。然而,A在领导力方面的提升,远没有技术方面能力提升得快。作为一个70后,看着比自己年轻不少的80后员工,总有找不到共同话题的感觉,或许是A从心理上还没能接受和欣赏他们。加之A又是上司,也没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否则会难于管理。而对于前辈员工来说,他们对A毕竟没有心服口服,A需要靠更多的优异表现来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几乎每天,A不是在办公室加班,就是在家里加班,如果哪天空闲,反而会失眠。似乎只有无休止的工作才能让A安心,即使有时候根本没有那么多工作可做。A在努力工作中寻求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安全感。于是,很多工作A更愿意亲力亲为,总认为别人都做不好,让他们做要额外操心,还不如自己做感觉更踏实方便。不知从何时开始,下属们背地里叫A“工作狂”,但A不认为工作狂有什么不好。或者说,A认为一直是在忠

仍然坚信这样做是值得的。

遗憾的是,A始终没能看透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没时间去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对于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只能不由自主地用忙碌来追求所谓的工作成就。尽管周志远(2008)认为:视工作本身为乐趣来源的员工,更不易心理憔悴或疲惫不堪。但Burke(2001)认为工作狂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Schaufeli等(2004)发现工作狂容易导致情绪耗竭(EmotionExhaust)。

FredGrouzet(2008)认为: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工作

上不可能快乐,需要其他活动来平衡。因此,工作

狂在工作的成就感,如报酬、地位、社会认同、权力、受欢迎程度等多个领域的满足感都很短暂,人际关系尤为不和,如家人抱怨、朋友疏离、不介

入社区活动等。久而久之,除工作环境外,工作狂与其他环境都格格不入。但是,A对于组织的影响

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A又会给家庭和社会

带来怎样的长远作用呢?

五、“工作狂"的组织影响

工作狂对组织的影响,明显分为两派。一些学

者把工作沉迷视为一个积极术语,认为工作狂是一种“组织资产”,他们是勤奋奉献的员工,具有

高度的企业家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例如,

Machlowitz(1980)发现工作狂对其生活感到很满

一62—

相关热词搜索:赞美幕后工作者的句子 赞美社区工作者的诗歌 赞美幕后工作者的文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赞美工作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赞美工作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33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