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

2016-01-16 12:32: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一《《铁木前传》小满儿形象浅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一
《《铁木前传》小满儿形象浅析》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二
《6倒过来会是9吗 浅析《铁木前传》六儿与九儿人物形象》

6倒过来会是9吗

浅析《铁木前传》六儿与九儿人物形象

在阿拉伯数字中,六字倒过来是九字,而九字倒过来便是六字。在《铁木前传》中,六儿性格的变化与九儿形成的鲜明对比,读完这篇文章我在思考如果是九儿的家庭生活发展到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发迹家业那么九儿会变成六儿吗

小时候九儿的家庭就比六儿苦。九儿刚来这个村子时,别人问她为什么叫九儿,她的哥哥姐姐呢?九儿的母亲呢?九儿没有见到她的母亲,她的回答是九月初九生的所以叫九儿。这个回答是很感动人的。九儿跟随父亲的流动生活。使她对阶级压迫体会深些,继承父亲的优秀品质多些,九儿被过往部队的马踢到了额头上,落下了一块儿疤,她一声也没有哭,表明了小女孩儿的坚强,而且大家公认,这块儿小伤痕为她增添了几分美丽。九儿懂得生活的甘苦,苦日子磨练了她坚忍沉默的性格,童年时候那个瘦弱纤细的孩子 ,在漂泊与灾难中成长的九儿,在父亲的教导下,性格坚毅而开朗、善良而孝顺,思想上进而积极。

六儿从小聪明伶俐,招人喜爱小时候,他带领着九儿捉松鼠、掏家雀儿,小时候的六儿胆大机警而有责任心,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总能把九儿照顾得很周到,这使九儿在心底里对他产生了一种感激与喜欢的心情。在九儿将离开之时,六儿依依不舍,九儿则小声关切地说:“我们还要回来的呀。”长大后却童趣不改,玩鸽子、放老鹰,其中充满着天真与不合常规的落拓不拘的个性六儿不愿意做一个地道的庄稼人,却选择了轻巧的小买卖生意。六儿、九儿思想变化不同,是与他们家庭,社会环境和经历分不开的六儿在父亲的溺爱下,在几个兄弟中处于特殊地位,以及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他缺乏贫下中农优秀品质,养成了好逸恶劳等等不良品质,他没有受过像父亲那样的阶级压迫,相反接受了社会上落后的思想,剥削阶级思想,更多地接受了社会上落后现象和享乐,耍小聪明,不成材,透露着轻浮和“灰败气息”。这是他与小满结合的基础。他不求进步,不爱劳动,没有革命理想,也没有父亲那种为发家致富而进行个人奋斗的精神,是败家子。对阶级压迫体会不深,从小与九儿就

不一样。后来又受了社会上及父亲落后的传统习惯的影响,使他与九儿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也不是偶然的。

在办互助组那年,傅老刚又带着女儿来到这个村子住在黎家,此时的六儿,用傅老刚的一句话说,看其脸上显现出的只有一副不成材的灰败气象。而对九儿,六儿体现出的是不冷不热。但九儿很关心六儿。面对六儿与小满儿混在一起的现实,她一方面表现出一名共青团员的责任感,想帮助六儿进步,另一方面责任感终难遮掩自己在目睹了六儿与小满儿率性相恋时的失落,她在走向进步时,却又频频回首童年生活,不得不用新规范来扼制心中难以割舍的那份渐行渐远的情感。

六儿,九儿本是从小要好的朋友,共同受压迫的命运是把他们联系起来的基础,但小孩子那种天真的幼稚的儿童心理,玩耍的不懂事的方面,使他们儿时的联系还是不稳定的。

作者在写六儿、九儿童年生活时,用几件小事说明,同样是两个穷人家的孩子,但他们的思想性格却很不同。

九儿、六儿两个小孩背着柴筐去拾柴,六儿十分贪玩,在路上一起走着,六儿总是去追赶落地的飞鸟,很有信心能赶上。但是每至快追上时鸟又飞了,于是又赶一程。六儿玩起来什么都忘了,总是九儿催着打柴草,而六儿的回答是:“打一筐,就行了……”

有一次六儿捉到一只小田鼠,带回来装在小盒儿里。两个小孩儿在家玩。六儿主张放出来,九儿怕跑掉捉不住。六儿很有信心地叫九儿把住门,自己放出来,结果田鼠钻进洞里了。六儿很着急,叫九儿打水没找到,六儿就用瓢盛了两瓢腌菜缸里的盐水灌洞,九儿心疼地拦他,说家里买到盐不容易,而六儿捉不到田鼠生气地把瓢摔破了,六儿过一会

儿又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钻进碾房里,叫九儿也钻进去。九儿望着凛冽的寒风和破烂的碾房,想着童年生活中辛酸的回忆……

这两件小事说明九儿在童年时就开始感触到生活的艰难,而六儿却不一样,不懂事。这为后来,六儿、九儿思想性格的发展,走上不同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孙犁对《铁木前传》的创作动因和作品主题作过这样的介绍:“它的起因,好像是由于一种思想。这就是: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历史、阶级根源不仅决定着事态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着人物思想的发展方向,铁木两家的前后变化,决不是一般个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是社会上阶级斗争的表现,他们个人所经历的道路,实际上反映农村阶级阶层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各不相同的。因为阶级分化的特殊表现,使其中的生活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把描写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事实的发展同其社会,阶级历史根源等内在联系的揭示统一起来,把导致人物之间结合与破裂,选择不同道路的情节描写,与其相同与不同的社会阶级根源的揭示,统一起来,无疑对于作品的主题深刻性,社会典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从这些方面正确地处理和选择艺术构思,故事情节,人物安排等等。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三
《当代文学》

一、孙犁《山地回忆》的思想艺术特点 1、它用第一人称回忆的笔法,扣住一个小物件——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

2、主人公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出场时那寻隙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就显示出这一人物的独特个性。关于真假“卫生”和刷牙的一番“宏论”,又叫人啼笑皆非地感触到她疼人的心田;“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的询问,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直到提出“不穿袜子„„也是卫生吗?”的责问,犹似异峰突起,一下子把剑拔弩张的气氛消解成融融暖流;“我给你做”的诺言似惊雷震响,把谜底一下亮出——原来她对“我”的一系列“攻势”,全是为了寻找机会与这萍水相逢的八路军战士找话交往,心疼他的没袜受冻,并欲表示给予真诚的帮助。一个脸红手肿、伶牙俐齿而内心火热、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大娘关于学纺线的介绍,大伯关于饭食的揶揄,以及妞儿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不同侧面写出她聪明勤劳等特点,丰满了人物形象,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中的“这一个”。 3、作品写得很平实。从“一位农民代表”身上的“山地蓝”粗布裤衫引起的回忆作起笔,写了洗脸、做饭、纺线、贩枣等家常琐事和片断对话,随着人物情感流动的轨迹,以“争吵”和“做袜”为描写重点,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斗赢得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无比欢欣和热爱,从中也体现了孙犁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放射出时代光芒的特点。小说显得情浓意深,耐人寻味,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韵,具有诗的意境。

4、小说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易单纯的文字,写出了人物身心的内在的美;并通过对话从侧面来反映大的斗争,把残酷的战争写得看似平淡却蕴涵深情。

小说通过作品中我的回忆,描绘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和一位山地女孩子的交往,再现了军民鱼水情以及美好、含蓄、朦胧的爱情。小说于极短的篇幅中刻画出女孩子的泼辣、善良、深情、秀美和灵气,是一首略带忧伤的恋曲,其对话描写尤其传神。

二、分析孙犁《铁木前传》中小满儿的形象

小满儿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她相貌出众,心灵手巧,像一棵茂盛的小果树,如果能得到精心护理,可以枝繁叶茂,并结下丰硕的果实。然而小满儿的性格被严重扭曲了。她没有父母,是养母把她带大的,养母不仅把风流放荡的作风传染给了她,而且还包办了她的婚姻。她对自己的丈夫很不满意,加上丈夫常年在外,所以小满儿在感情生活上是很痛苦的。

小满儿是一个感情丰富而充溢的女子。她仿佛有着无限的青春的活力,她难以抑止时时腾起的幻想和冲动。但是,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也得不到别人的正确的指引,所以一直桎梏在个人感情的小天地里而不能自拔,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抛费着宝贵的年华。最后,她爬上六儿跑买卖的大车走了,等待她的决不是幸福的命运。

这是一个落后的人物,但仅仅用“落后”二字又不能完全概括和充分说明小满儿的思想性格上的复杂性。

小满儿对政治不感兴趣,从不参加村里青年们的集合和活动。但对宣传婚姻法的活动,她却表现出格外的积极。文件上讲: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妇女们将来也会对国家作出很多的贡献。她不仅专心地听,而且“正正经经地沉默着,思想着”。这说明她对生活与爱情也有着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她跟六儿整天厮混在一起,受到舆论的责难,她既感到委屈,又可怜和痛恨自己;她开始向堕落的深渊滑行,但又不自甘就这样堕落下去;她希望有一种新的生活,但又感到前途茫茫,不明去向,她内心里经历着激烈的斗争。这是一个充满着矛盾、思想性格颇为复杂的人物,这是一个具有许多美好的素质,但灵魂已遭到严重的扭曲,尚未找到正确人生道路的青年妇女形象。

三、分析赵树理笔下的落后农民形象

在( 三里湾》这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中,作家又成功地塑造了“ 糊涂涂” 、“ 常有理” 、“ 铁算盘” 、“ 惹不起” 、“ 能不够”等落后农民形象。“糊涂涂” 其实并糊涂,他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的时候, 比谁都聪明; 而对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他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所蒙蔽, 他确实“ 糊涂” 了, 不想入社,不愿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铁算盘” 跟他爹一样, 他的“ 铁算盘”专为自己的利益精打细算。“ 常有理” 、“ 惹不起” 、“ 能不够” 是三个自私、愚昧、凶悍的落后妇女形象。“ 常有理”—没理也得占三分, 她有一个先发治人的“ 高招”—好告刁状: “ 每逢新到村里来一个千部, 她就要告一状” 。“ 惹不起”尖酸刻薄, 难缠难斗,简直是个“ 母老虎” 的形象: 蛮横、刁赖、撒泼。“ 能不够” 使乖弄巧, 好拨弄是非, 是一个臭名远扬的“ 骂死公公缠死婆拉着丈夫跳大河” 的刁妇。

《锻炼锻炼》中“ 小眼疼” 、“ 吃不饱” 也是两个与时代格格不人的落后人物, 他们好

吃赖做, 损人利己、刁钻尖刻、极端自私, 是当时社会中的落后典型。

作家在塑造这些落后农民时, 还通过他们的转变, 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无比优越性。三里湾“ 糊涂涂” 众叛亲离, 经儿子“ 铁算盘” 的一番精打细算, 终于报名人了社。赵树理笔下的落后农民形象, 都是来自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作家对他们的肠亩。不是为了歪曲农民形象, 而是以高度的责任感, 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消极面

以积极睡取的态度讴歌新社会、新政权、新制度对他们的影响, 以此来证明时代在前进, 社会在发资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四、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三位:常四、王利发、秦忠义)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

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五、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意思意思、白面、含泪微笑)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⑵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课文中,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

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茶馆》的语言是精练的,精练到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来。例如,在常四爷因为瞧不起打手二德子与他顶撞起来,两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马五爷出言制止。他的第一句话“二德子,你威风啊!”话虽不重,却分明透着锋芒。作者特意提示马五爷只是坐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并未立起”,凶巴巴的二德子便赶紧过去请安。第二句“有什么事好好的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这一插话,眼看要起的一场风波便被平息下来。当常四爷提出让马五爷给评评理的时候,一句“我还有事,再见!”说明他根本没把已经没落的旗人看在眼里,不愿搭理常四爷。剧中的马五爷是吃洋教饭的,投靠的是洋人,谁也惹不起。短短三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言两语就把一个吃洋教的地头蛇的威风全抖露出来了。

2.《茶馆》的语言又是性格化的,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也只能由什么人说。戏剧艺术的这一特征,在这部剧作里体现得很鲜明。当茶馆的房东秦二爷提出要涨房租的时候,王掌柜立刻回答“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对于王掌柜来说长房租可是件大事,但又不能当面拒绝得罪房主人,于是先满口答应,并轻描淡写的说成是“小事”,随后再提出跟管事的商量,一来不失秦二爷的身份,二来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可以说做到了两全其美。王掌柜作为一个小业主精明、圆滑、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在这段个性化的语言里活灵活现。 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茶馆》中经过提练的个性化的鲜活的人物语言,既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与它的“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形式相契合,充分显示了老舍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言的简练和流畅。老舍的《茶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的语句,让人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他能一两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并能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他的灵魂深处。他不用多少笔墨就把唐铁嘴江湖骗子、油腔滑调和满身的奴性描绘的淋漓尽致。例如:第二场中,唐铁嘴一出场就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大英帝国的‘白面儿’······”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他一个江湖大骗子形象活脱脱的勾勒出来。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期末复习简答题》

1、山药蛋派、荷花定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

A.“山药蛋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也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

B.“白洋淀派”的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的、韩映山、房树民等。

C.“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韩少功、谭谈、彭见明等。

2、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的特点?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基本上不用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典型化”原则来刻画人物,他的小说中很少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从来不紧紧围绕着一两个主要角色来展开情节,而是继承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的传统,采用民间“说书”式的“评书体”的叙述方法,在漫漫长卷中整体展示芸芸众生般的农民形象,逼真地写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

3、《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

A.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部分,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

B.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

4、为什么说孙犁的创作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 如果说每个作家的创作道路都有前期和后期之分,那么,赵树理在他的前后期创作中几乎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而孙犁的变化则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孙犁创作的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孙犁在50年代的创作的《山地回忆》、《秋千》、《小胜儿》、《正月》、《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继续保持着他在40年代创作《荷花淀》、《芦花荡》、《嘱咐》、《吴召儿》、《村歌》等小说时形成的清新优美的文风,保持着对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的追求热情,被认为是“荷花淀派”的创立者。文革中,孙犁不得不搁笔。但新时期以后,他又以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评论、杂文等散文创作,迎来了他的创作艺术的又一高峰,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孙犁的变化虽然是从文革后开始的,但实际上,1956年,他在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小说《铁木前传》时,就已经有所预兆,已经体现出了孙犁在精神上的困惑。

5、《铁木前传》中的小满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铁木前传》中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女性是谁呢?显然不是九儿,而是小满儿。但是,小满儿却是一个爱打扮、爱漂亮、不安分、不上进的个人主义者,即使作者对她充满同情和希望,她自身也存在着进步的可能,但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更不能成为歌颂对象的。

6、简要说明《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异同。

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的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如果说《暴风》是一支时代主旋律的奏鸣曲,《山》则是一首充溢着泥土芬芳的田园抒情诗。《暴风》是他参加东北解放区的土改工作队的收获,其创作心态是与土改运动时暴风骤雨的工作激情一致的。而为了创作《山》,他先回乡体验生活,后又带着全家回乡安家,不但亲身参加了合作运动,还与家乡的农民结下了浓厚的友谊,其创作心态是与还乡目睹家乡变化时的喜悦心情相吻合。

7、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

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 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

8、李月辉与刘雨生都是《山乡巨变》中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李月辉和刘雨生,一个作为清溪乡党支书兼农会主席,一个是清溪乡常青农业合作社的社长,都是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先进农村干部的代表,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主要人物。李月辉头脑清醒,注重实效,遇事善于思考,沉着稳重,不急躁冒进,注意联系群众,为人随和宽厚,又讲究工作方法,被人们戏称为“婆婆子”。但对于农业合作化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是清醒的,也是赞同的,却性格绵软,老是担心“性急出岔子”,“贪多嚼不烂”,主张“从容干好事”。而刘雨生则是一个公而忘私的典型,为了办社,即使是家庭离异也矢志不逾,然而,在合作化初期,“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堂客的离去,也曾使他一度灰心丧气。

9、“亭面糊”与陈先晋都是《山乡巨变》里“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小说中的“亭面糊”(盛佑亭)是“中间人物”的代表,也是作者在小说中着重表现的人物。他出身贫农,勤劳善良,坦率天真,也乐于为公家做事;但又随遇而安,爱打小算盘,无主见,随风倒,好吹牛,爱骂人,还贪嘴,总想发威风却毫无威信。特别突出的是好虚荣。 贫农陈先晋与“亭面糊”的情况十分相似,然而,他不再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而是更多地代表了当时农民的真实思想与心态。祖上几代人都曾发狠做活,却越做越穷,直到解放后分到土地,发家梦都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他自己在犁耙功夫方面是一把好手,儿子大春和孟春、女儿雪春都是青年壮劳力,如果自家单干,肯定可以先富起来。但是,现在却号召入社,要上交土地,几代人的梦想又将成泡影。对于这位老农在精神上的痛苦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同情,充分表现了老一代恋土的农民在走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时艰难的心路历程。

10、《创业史》在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上,有什么经验或教训?

梁生宝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以“当时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为标准刻意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想,集中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所应有的优秀品质,既克己奉公,又朴实憨厚。

《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作者塑造梁生宝形象时,主要是从理念出发,把他描写成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当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状况发生矛盾时,人物性格的发展就产生了困难,同样,当作者局限于以当时的政策来衡量和判断丰富的生活现象,将农村中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都简单归入两条道路斗争之中,并以此作为全书惟一的主题时,作品所希望反映出历史宏大画卷的理想,也必然成为空想。因此,《创业史》最终没能完成,除了作家受到迫害、过早去世等原因外,主人公性格发展与历史进程的矛盾,以及作家的创作理想与社会生活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夸大路线斗争、阶级斗争而使作品陷入困境的现象,在十七年时期并不在少数。当时近距离反映农村社会主义运动的作品,大多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着作家主观意识的超前性与生活认识的局限性的矛盾。

11、《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是三个什么样的人?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和郭振山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郭世富是一个富裕中农,曾靠给人家打工为生,后来因意外的机遇发了家,“是梁三老汉顶羡慕的人”,然而也是一个“不识字的经济专家”,工于心计,处世圆滑,善于见风使舵,精于在买卖中做手脚,“是蛤蟆滩最令人难琢磨的一个人”。他有心与互助组较量,却知道时时提醒自己“不张狂”,集中表现了农民的狡猾。姚士杰是一个富农,他继承了父亲“铁爪子”的为人之道,更仇恨共产党断送了他做地主的梦想,却主张“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头”。因此,他与郭世富一样能干,却比他更心狠手辣。他奸污了妻侄女素芳,还唆使她嫁祸于梁生宝,是小说中最为肮脏、阴险的人物。如果说,郭世富是农村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发势力的代表,姚士杰是暗藏在农村中阴谋破坏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阶级敌人,那么样,郭振山则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郭振山曾经是一个从土改积极分子,因为斗争积极、工作认真而当上了村长,但有了个人发家的资本后,便对互助组运动产生了抵触情绪,不但觉得党员难当,更是嫉妒梁生宝的成绩,最后蜕变为了“革命的局外人”。

12、《布礼》是怎样表现“革命无悔”的主题的?

小水以“意识流”的手法,穿插着描绘了主人公钟亦成在1949年投身革命、1957年却因一首小诗受到了十分荒唐的猛烈批判,被打成右派而倍感冤屈的经历。但无论如何,他坚信“革命、流血、热情、曲折、痛苦,一切代价都不会白费。„„他宁愿付出一生被委屈、一生坎坷、一生被误解的代价„„也毫无个人的怨恨,更不会看破红尘。他将仍然为了自己哪怕是一度成为这个伟大的、任重道远的党的一员而自豪,而光荣。”“也许,这只是一场误会„„党是我们的亲母亲,但是亲娘也会打孩子,但孩子从来也不记恨母亲。”这样“革命无悔”的主题在新时期之初是很有代表性的。

13、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

A.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勾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专横跋扈的王清泉、回避矛盾、忙忙碌碌的韩常新和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刘世吾,具有“政治小说”(“官场小说”)的意义。

B.在官僚主义者的形象中,刘世吾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但他并没有彻底麻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的批判官僚主义,而具有了深邃的哲理意义。

C.小说并没有止于欣赏林震的理想主义热情,而是通过林震的经历说明生活斗争比书本更复杂,具有“成长小说”的意义。

14、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上述几部小说集中表达了他在反思革命中的丰富思考,从坚定中不乏伤感的《布》到追问中不乏悲怜的《蝴蝶》,再到因为豁达而开朗的《杂色》又回到交织了伤感与迷惘的《相见时难》,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的复杂情感:既无怨无悔又若有所思,既渴望多方面揭示革命“异化”为悲剧根源,又不忍挖的太深。

15、王蒙描写过哪些青年革命者形象和干部形象(各说出两个以上)?他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通过一个刚到组织部工作的青年干部林震的见闻,展现了满腔的理想主义热忱遭遇了官僚主义无情现实,进而提出了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究竟是林震太幼稚还是组织部的官僚主义力量太强大?

《蝴蝶》作品通过一个红产党员高级干部张思远在政治运动中的浮沉和家庭生活的变故,揭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怕失去他的领导职务,决不仅仅因为生活上的优厚条件,他怕失去党,失去战斗岗位,失去伟大队伍中重要位置。

16、为什么说80年代以来的革命叙事呈现出了众声喧哗的特色?

A.既有《芙蓉镇》和《古船》对居心叵测的人们利用革命以营私的无情揭露,也有《白鹿原》和《长恨歌》对革命其实改变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深长思考,

B.更有《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以及《英雄无语》这样缅怀革命、讴歌英雄又有所感伤、有所困惑的浪漫主义新浪潮。

C.这些不同的主题表明:当代作家对于革命的思考已经成功超越了前辈作家充满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革命颂歌,进入了更丰富、更阔大的文学境界:既有对于历史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也有对于革命与日常生活、革命与农民性的独到思考。

17、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

A.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下,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而只是聪明地截取了三个横断面,三幕戏相对独立,多达70多个人物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浓缩在“裕泰”这所普通的茶馆之中。

B.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成功地表现了重大的主题。

18、《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讲述的是怎样的“革命家史”?

A.先以李奶奶炸雷般地对李铁梅说“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开头,接着,是“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思绪难平的大段唱腔进行厚重煽情的铺垫蓄势。

B.然后,是作为全剧核心的长达80多句的掷地有声的大段念白,把情绪绷到了最大张力,再接一段“闹工潮”的唱段,把诉说家史之“痛”导向希望后继有人的绵绵不绝的情感渠道。

C.最后,李铁梅顺势而进,接过红灯唱出“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誓言,把观众情感推向高潮。

19、举例说明《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

阿庆嫂是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她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送出情报,组织相亲掩护和支援受困的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乡亲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变为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灭取得胜利等。

20、简要说明《智取威虎山》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的特点。

《智取威虎山》是一种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小分队乘胜追击,发动群众,准备决战;一条是杨子荣打进匪窟与敌周旋,最后双线合一,杨子荣和小分队及群众里应外合端掉匪窟。

这样的结构使得故事脉络分明,结构紧凑完整,剧情发展波澜不断,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21、为什么说《车站》在艺术的探索方面比《绝对信号》走得更远?

A《车》明显借鉴了西方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认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

B明显借鉴了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两相结合,对剧中所欲表现的主旨赋予新的内涵。

C《车》最重要的艺术创新,还在于剧作家第一次实验了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法。

22、同样集中于一个场景的剧作,《天下第一楼》与《茶馆》相比有什么不同?

《茶馆》通过对在“茶馆”这一具有社会性的开放场景中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旧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三个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钟,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

《天》并不试图通过小场景来折射不同大时代的社会风云,它的“面”并不宽,其独到之处在于“深”,即笔锋探向人的性格、人的内心,从而试图揭示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人物深层的心理结构,并传递出剧作家对人生内涵的悲凉感悟。

23、《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什么样的完全不搭调的故事?作者是怎么安排的?

“暗恋”讲的是生命垂危的江滨柳躺在病中回忆早已失散却40年不渝的恋情,优美而感伤; “桃花源”则是改编的古典名篇,活色生香的春花与无能丈夫及偷情汉子亦古亦今纠缠不清的闹剧,世俗又戏谑。

既是“戏中戏”,又是互扰、互接,正是这一种看似完全不和谐的艺术构思,却将两组迥然相异的人物,两个完全无关的故事混乱搭接起来,看似无序,实则暗合了当下世人的生活体验和潜意识,达到奇妙的统一,获得一种新奇、复合、多义的审美效果。

24、“归来诗人”(或称“复出诗人”)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 “归来”的诗人主要指由于政治等原因自50年代以来陆续离开诗坛、现在又重新回来的诗人,故又称“复出”的诗人。“归来”的诗人大多以个人的坎坷经历来印证历史的“曲折”,在创作上呈现出某些共同特点:普遍具有凝聚着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带有“自叙传”的性质。20余年的痛苦历程,使诗人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为真切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因而其创作也变得深沉和真挚,更富于理性色彩。离乱和践踏并不能摧毁诗人对于人们和土地的热爱,这一主题在许多归来诗人的创作中,又常常表现为伤感情绪。

25、“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

“崛起的一代”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以食指、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反叛各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另外,还包括一批在延续“十七年”时期诗歌主流传统的同时又重新高扬五四启蒙精神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和杨牧等。他们的作品都存在某些共性,即对图解证治概念的厌烦,敢于直面当代人复杂与丰富的思想情感。“朦胧诗”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文革”的“地下诗歌”是其滥觞,食指(郭路生)是这一代青年中较早进入思考者行列的代表。

26、北岛为什么会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

北岛的诗歌常常表现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描绘孤独落寂形影相吊的情景。北岛的孤独感以一种整体情绪意识充满、浸透在诗里。如《岛》的开头几句也许正是他自身形象的写照,这种孤独彷徨的总体情绪自始至终萦绕在北岛心头,只是在不同的季节发出不同的变奏而已。

27、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五
《乐观率真_勇敢执著_成长奋进_立_省略_的群芳谱_浅析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_商晶》

Vol.31No.9

本文摘自兰州教育学院学报lzjyxb.com

Sept.2015

勇敢执著、成长奋进、立体多面的群芳谱乐观率真、

———浅析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

商晶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115000)

[摘要]孙犁是一位真性情作家。他用清新的语言、诗意的情节,真实深刻地为广大读者呈现了特定时代的一群平凡

质朴却又卓尔不群、嬉笑怒骂却又热爱生活、偶有失意却又坚毅进取的女性形象。[关键词]乐观率真;勇敢执著;成长奋进;立体多面

[5823(2015)09-0018-02[中图分类号]I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收稿日期]2015-04-25

《时事传》孙犁在开篇写道:卢沟桥炮声一响,我

们参加了抗日的人民武装,认定我们人民的时代已经到来

[1]

毁灭打击的流血的土地充盈起“生”的希望。她们用

明朗的智慧、坚强的意志、不息的战斗热情织造了抗战胜利的曙光锦布。

(二)身处逆境却勇敢坚毅、奋勇御敌的中流砥柱

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敌占区的她们迅速地觉醒、斗争起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投入全民抗战的洪流中,成为奋勇御敌的中流砥柱,与无数热血男儿一起共筑民族抗战脊梁。

《麦收》中热天也不歇晌、集合民众保麦收的二梅。把两个儿子送去参加八路、不服老比谁抗日劲头

;《蒿儿梁》大的秃大娘中为八路军送信穿越生死封锁;《纪线、刚回家就参加伏击敌人行动的妇救会主任

念》中用生命为战斗中的“我”换救命水的小鸭的娘;《吴召儿》中面对数倍于我的搜山敌人企图拦截我游击队的紧急时刻、从容镇定地挺身而出、机智伪装“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般地跳上跳下奔着敌

,人的进路”阻截敌人配合姑父带领同志们转移的吴以召儿……她们用中国妇女的崇高灵魂和必胜信念,

自己独有的方式与无数中华男儿并肩作战。作家孙犁以其淡雅清新的笔触,在诗画的纯净的抗战史卷中异彩纷层地呈现出这些可歌可泣的巾帼抗战英雄。

二、成长奋进、立体多面(一)植根时代,不断淬炼成长的丰满女性孙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女性为主,重在表现女性的自然美、心灵美、人性美。这种极致的美不是单一、呆板的高大全式的形象塑造,而是渐进变化、逐步丰满的成长之美的描摹。作家在无痕的情节发展变化中,让数以千计的读者见证了她们不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体味女性人物的淬炼成长。

《村歌》,双眉,这个中“一天能卸三个布”穿自己纺织花布的心灵手巧的姑娘,由于坏分子郭环的诬

。尊重生活、真性情的他,用清新自然、俊逸流

畅的语言,诗意盎然、本真质朴的情节,真实深刻地为广大读者呈现了特定时代的一群平凡质朴却又卓尔

不群、嬉笑怒骂却又热爱生活、偶有失意却又坚毅进取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

一、乐观率真、勇敢执著

(一)乐观率真、执著地渴望家国和平

八年抗战是中国历史上沉重、冗长的一页,血与泪,水与火;悲欢与毁灭,重生与离合。说不尽的伤

“红”痛,道不完的沉阖。暗沉中一抹鲜活的涌动在抗。“她们”战时期的中国文坛是生活在敌占区的中华——水生嫂、二梅、秃大民众中普通却又伟大的一员—

娘……她们在灭绝人性的战斗硝烟中,坚守着“曙光在前头”的质朴理念。她们用乐观率真、执著的渴望构建出这一时期不屈的中华魂:不管面对多少艰难险阻,永不放弃对家国和平的幸福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敌人来中三槐的二嫂子了,能下洞就下洞,来不及就得飞跑出去,把吃奶的力。”《蒿儿梁》中渴望把敌人打走、量拿出来跑到地里去

;《嘱咐》把自己的命攥在自己手中的妇救会主任中,虽日夜惦记丈夫,却仍然支持丈夫出去“打开一条活路”的水生嫂……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她们乐“找生存的地方”“让胜利的欢乐照耀观率真地秉承着自己”的信念,顽强地活着。她们深爱着生养她们的这方土地、爱着给她们人格尊严的祖国。她们没有豪

”“歇了晌,这样无言壮语,只有鬼子要不歇晌就来了。华平实的语言;她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死里逃生后,依旧欢天喜地笑着回来,充满希望重踏机板摇动

纺车的乐观坚强。她们用博大的胸襟让这片正经历

[女,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作者简介]商晶(1971-),

第9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投稿邮箱lzjyxb@163.com

19

陷,被人误解为流氓而无法参加生产组,老柄同志了

“模范组”(双眉、解情况后,及时帮助她成立了张岗大顺义、小黄梨,一群人们眼中落后分子组成的生产

。)“咱们一块做活,组大伙帮着,我给你做,他给我”做。秉承这一质朴的理念,生性好强、不愿服输的双眉在互助组长联席会上挑战全村顶棒的李三互助组。,“耍猴给人家看”可好事多磨各怀心事,各为自己的

“互帮”给刚开展生产组工作的双眉上了人生第一课,“做工作是一定要碰钉子的”,“我们的任务就经历了

……”“学习毛主席的话,是把自私自利的人组织起来

得往大处想”等一系列自我反省、自我思想斗争后,双

“模范组”眉用卖力的干活,诚意互助别人把凝聚在一起并使其发展壮大。意想不到的旱灾来了,在老柄同

志的引导、鼓励下,双眉积极努力地投身生产组工作,一路斗争,一路长大。这个当初张岗人眼中好打扮的“流氓”——妇女大队长。随成长为张岗妇女领导人—着土改斗争形势渐进复杂,双眉在一轮又一轮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空气”中淬炼成长。呼吸着长大的她,时常会在工作中犯错,在老柄、李三的帮助下,她认错改

错,自省成熟,逐步成长为能文能武,不断向党组织迈进的新女性。

(二)多元本真,立体多面群芳吐艳长卷

“极致的美”。尽管作的另一面便是“极致的丑”

[2]

“不愿写邪恶的极致”,家孙犁在谈及创作时说但走进作品,其笔下非单一概念化的落后女性形象依旧准

确、传神地还原了时代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让读者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心灵撞击中,感受人物的鲜活,进而反思人性,重新解读人性。

1.时代更替中的悲剧落后女性

“人”,人是生活中的任何人在成长历程中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会生活的鲜活性、丰富性、多变性是由人的需求、欲望、情感等交织在一起

,的。如果空洞化、概念化地谈“人”将会无情地把人撕裂,并最终导致人性的彻底毁灭。因为在一定层面

上,人物的性格命运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时势造英雄,同时亦将无数悲剧人物荡涤于时代的谷底。让人们在撕裂的断痕中,看到极致的邪恶。《铁木前传》中的满儿是群芳谱中最鲜活、最特别的悲剧女性。由于脱离时代生活,只活在自我的世界中,满儿最终拒绝改造,变成了新社会的边缘人。作

。“一年比一年品中满儿虽只有19岁却已走进婚姻

”“大家公认的人尖子”出脱得好看的她并没有在这桩

包办婚姻中感受到幸福。丈夫常年在外,成为那一带“风景”,尽管在青年们的注目中感觉自己是一位“凯

;尽管她冷笑着对九儿说“我是和你一模一旋的将军”

;尽管她反问六儿“至于生产好,样的那种人”那是女

人的什么法宝?”可聪明的她看似自尊、自信,其实内“没有亲人的”心极度脆弱、敏感,她知道自己是人,自己要走自己的路。不好的出身、包办的婚姻、落后的家人,这些惨痛的社会经历揉搓着这个只有19岁的她,渴望幸福,渴望改变。当村里宣传婚姻法时,她积极行动主动到会,请人读报。应该说这个“一看就会、一点就透”的姑娘内心极度渴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那是一份“你和我的交情并不在吃穿上面”幸福—

的真挚的爱。但当听到有些人把问题引到查村里男“小女关系时,她便退出了。成长中“不要脸的东西”

母狗”这类萦绕在她耳畔的强大、沉重的世俗评判,常年游荡在男人的目光中获得短暂的慰藉的生活方式,

,“小我”———只关注个人幸使她难以冲破传统束缚

福,让她一次次推开了扶她进步的手。20世纪50年

代,在这个集体主义高于一切、个性解放注定被否定的时代,满儿的悲剧浓缩了厚重的时代剪影。

2.灰中带亮的落后女性群芳谱中还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有着某种缺陷,甚至是落后的。尽管身处革命大潮中,但她们身上仍充盈着浓郁的个人主义气息。生活中,她们有时

。《村会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集体利益之上歌》中的大顺义就是这样的人。守着革命进步的丈夫

“自家的两亩高粱茬还没刨”、“留李三,她眼中却只有等小家思想。“模范能着自家的那块槐木打纺车”

”、“一年得不到实惠,当饭吃来年看谁还和你成组”这些充溢着老百姓真实想法的直白语言,让人爱不得、恨不得。另外作为女人,她是爱自己丈夫的,刀子嘴,

“我们卖点力气,豆腐心。无论是她央求双眉快点绞,你叔腰痛!”还是大早上跑去互助组让丈夫吃饭,都承。“小中有大”载了对丈夫李三满满的爱的她是一个——知道不能拿集体的一个线头,知晓是非的人—不能

让丈夫跟自己背黑锅。这个直白的小女人虽落后,但形象灰中带亮,不失其质朴可爱。

[参

献]

[3]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孙犁.孙犁全集[

[2].山东文学,鲜晓丽.孙犁作品中的另类女性形象分析[J]2010,(6).

[3]J].重庆工学院学陈桐.孙犁小说农村青年女性群像研究[2008,(22).报,

[责任编辑:白彩霞]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六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_重读_铁木前传_》

2004年1月第27卷第1期

Ξ

【孙犁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Jan.2004Vol.27No.1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

———重读《铁木前传》

郭宝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北京 100875)

摘 要《铁木前传》:是孙犁创作于50年代中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发表以来颇多争议,但往往各执一词,未能探究其真正含义。实际上它集中体现了孙犁思想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在表面上孙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因而,作品中充满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使这篇小说成为传世之作。

关键词:孙犁《铁木前传》;;思想矛盾;;中图分类号:I20616:A:1000Ο5587(2004)01Ο0086Ο05

  《铁木前传》,在他

。这部中篇小说不仅是十七年文学园地里少有的奇葩之一,也是我们研究孙犁内在思想的重要线索。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见仁见智,争论不休,冯健男先生在60年代曾撰文指出它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1](P428)。滕云在1979年撰文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献给养育了我们的乡土,献给在这片乡土上劳动生息的父老,献给艰难而又美好的童年,献给刚刚展布在乡间的社会主义晨曦,献给正在诞生和成长的一代新人,献给那些注定要在歧途上踟躇一阵子的人们,献给那负载着我们大家越过逆流礁石的阻碍驶向新岸

[2](P450)

的生活之船的歌”。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歌友情和人性”的[3](P458),等等说法不一而足。为什么这篇不到五万字的小说能产生如此大的歧义,一方面说明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和发展,为小说提供了不同的读者,另一方面也在于这篇小说本身主题的多义性,使不同的读者(批评者)读出了自己的一部分,因而遮蔽了小说更深

这一点,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近几年来,有些论者已经精彩地指出了这一点,比如杨联芬在《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这篇文章中,就富有启发地指出了孙犁思想中的矛盾性;张景超在《再释孙犁》一文中,也有类似表述。不过,他们在谈到《铁木前传》时,只是作为证明孙犁内在矛盾的例证,并没有做深入的艺术分析,而且还有贬抑这篇小说的明显倾向[4]。我觉得,恰恰是孙犁的内在矛盾性,成全了这篇小说,使这篇小说在艺术性上成为传世之作。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黎老东和傅老刚的友情线;第二条线索是六儿、九儿和小满儿的爱情线;第三条线索则是四儿、九儿、锅灶等青年人的集体生活线。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小说的有机整体。

第一条线索的故事在表层结构上体现的是孙犁对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认同,即“两个老朋友显然站在了不同的地位上。黎老东完全觉到了这一点,傅老刚很快也完全觉到了,这就是我们悲剧产生的根源。”在这里,孙犁演绎的仍然是“亲不亲阶级分”的时代主流话语。因而,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由于建国初农村两极分化的现实,造成了

层次的复杂状况。实际上,这篇小说集中体现了孙犁内在思想价值上的深刻矛盾性,如果不理解

Ξ收稿日期:2003Ο06Ο09

),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主研文艺学和新时期小说。作者简介:郭宝亮(1961Ο

郭宝亮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

87

铁木两个阶级兄弟的友谊破裂。但是,在深层结

构中,体现的又是孙犁的一种什么思想呢?孙犁在谈到《铁木前传》的写作起因时说“:它的起因好像是由于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我进城以后产生的,过去是从来没有的。这就是: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

[5](P151)

恼。”这里的关键词是“进城以后”,因此城市生活是作家的苦恼之源,它表明作家对城市生活的极端厌恶,正是这种厌恶才使孙犁自然要产生对农村生活特别是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正如孙犁所说的“: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我一九五三年下乡的产物。其实不然,他是我有关童年的回忆。

[5]

也是我当时思想感情的体现。”这里所说的思想感情就是对城市生活的厌恶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充满诗意的回忆。因此,,它延

了孙犁对五四时期自由平等思想的承接,又有传统文化中贵农贱商、为富不仁等观念的认同,同时又与主流文化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谋而合。因此,孙犁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简单的对他的取舍都是不当的。

第二条线索是孙犁用笔最著、也最能体现孙犁思想矛盾的一条线索。用杨联芬的话说就是在其中有两种叙述声音。这条线索中,六儿与九儿的感情其实算不上是爱情,那只是童年的两小无猜的童趣亲情,随着六儿的年龄的增大,美丽的满儿的到来,才真正唤醒了六儿的爱情。在这一线索中,六儿、满儿以及杨卯儿、黎大傻夫妇,还有跑车拉脚儿的黎七儿,。、满儿的堕落气、杨,都是主流。有意思的是,作家无一例外地把这些落后人物都处理成“商人”:六儿不愿劳动,就做点花生仁之类的小买卖;杨卯儿是个小货郎;黎大傻夫妇开包子铺;黎七儿赶车拉脚儿。甚至连黎老东也在赶制大车准备加入黎七儿拉脚儿的行列,这个行列被四儿们说成是“走资本主义”。这一方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指认,另一方面,我国传统中的重农抑商的观念是不是也在起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说,建国初期的这种对“资本主义”及其落后分子的指认,正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奇妙结合的产物。由此看来,孙犁对这一干人物的艺术处理,就不是不得不为的被动行为,而是真诚的主动的指认。

然而,孙犁思想价值上的矛盾在此暴露无疑。一方面,孙犁是一个具有儒家气质的传统文人,又是经过革命战火熏陶的革命文人,而传统与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归结为农民文化,正是农民文化使传统与革命具有了更多的契合点;另一方面,孙犁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价值早已成为他思想价值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意识的深处,对个性的崇尚和对人的尊重,也是孙犁的毕生追求。于是,他感觉到自己笔下的六儿、满儿、杨卯儿等落后人物,恰恰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他们往往聪明伶俐能干,是农村中的能人。因此,孙

,成为孙犁小说具有永恒魅力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小说一开始就这样写道“: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一笔荡开,就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把人们带进遥远的童年记忆里,由此便奠定了小说诗意的基调。小说的结尾用了独立的一章专门抒发童年生活的感慨“: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积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这个结尾,有人认为是多余的败笔[4](P4),这是因为没有看到小说整体诗意性抒情的结构特点,正是这个抒情性结尾,才使整篇小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很好地体现了作家厌恶城市、怀想乡村童年生活的价值取向。为什么孙犁进城以后会产生这样的价值取向,这和他长期的农村生活和在农村的革命斗争生活有关。农村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活泼畅快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淳朴、真诚、平等都与进城以后的等级地位形成对比。由此可见,厌恶城市、怀想乡村童年生活的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对自由、真诚和平等的呼唤。在这里既体现

8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犁对这些人物往往都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在《铁木前传》中,作家除了对黎大傻的老婆表示出极大的厌恶之外,对其他落后人物,作家没有丑化,反倒生动地叙述了他们的可爱与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即便是杨卯儿这一次要人物,作家也把他写得异常生动。杨卯儿当货郎总是赔钱,原因“不是好吃懒做,也不是为非作歹,只是为了那么一股感情上的劲儿。”杨卯儿追逐自己喜欢的女人被打,其行为固然可笑,但也并不令人厌恶,甚至让人觉着他还透露出一股执著劲儿。对于六儿、满儿,作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六儿从小聪明伶俐,招人喜爱,不仅黎老东和傅老刚喜欢,实际上,作家所设置的“叙述的读者”也是喜欢的。六儿的聪明在于他的会玩儿,小时侯,他带领着九儿捉松鼠、掏家雀儿,长大后又童趣不改,玩鸽子、放老鹰,个性,对此,,。六儿不愿意做一个地道的庄稼人,却选择了轻巧的小买卖生意,这是聪明人的选择;六儿也很乖巧孝顺,他时而盛一碗老豆腐给父亲和哥哥四儿的做法,并不完全是为了讨好。作品将四儿与六儿进行对比,作家通过黎老东对四儿和六儿的态度上,让人感到了两人的不同资质和性格。黎老东斥责四儿笨,使我们看到四儿正是那种老实巴交的农民,这种老实恰与六儿的聪明形成对比。从当时主流文化来看,老实是受到时代青睐的,而聪明则是一种时代的错误。正像王蒙笔下的梁有志、梁有德一样,他们不同的人生命运,正是时代文化的产物。时代需要老实人,这是集体主义的必然要求;而时代讨厌聪明人,是因为聪明人往往个性强,容易产生个人主义。一句话,老实人听话,而聪明人有自己的头脑,因而是危险的。在《铁木前传》里,六儿并没有明显的劣迹,惟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同满儿的关系。但作品里我们看不到六儿的丝毫游戏心态,反倒显得很真挚、很纯情。六儿迷上了满儿,小说写道“:六儿没事做,放一条板凳在炕沿儿下面,呆呆地望着她抽香烟。”可谓痴情之极。而满儿也不像在胡闹,当六儿说抓住了杨卯儿的鸽子挣了钱为满儿买棉袄时,满儿却认真地说“:我和你的交情并不在吃喝上面。”可见,两人的爱情是真挚的。

不过,小说有时也会这样写“:六儿就黑夜白日地

在这一家鬼混”。“鬼混”这一具有贬义倾向的话语,是当时主流文化的话语,它也表明了作家的内心矛盾。

小说最精彩的是对满儿这一形象的艺术处理。和往昔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样,这也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却是被包裹在“堕落”“、落后”雾瘴里的。为什么满儿这一外来者一来到黎村就给人留下不安分甚至“堕落”“、落后”这样的印象,而同是外来的九儿就没有呢?这首先是由于她的非凡的漂亮,在当时的情势下,女人的漂亮与男人的聪明一样,都是时代的错误。。满儿““黑”却是九儿被“另,这样的落后姐姐。按照当时的阶级政治的逻辑,满儿的“落后”甚至是“堕落”就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满儿的确也有落后的表现,比如她不爱参加政治学习,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等,但是满儿也曾经是个团员,宣传婚姻法时她也积极了一阵,对文件上讲男人女人是平等的道理也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不过一旦涉及到她的具体生活方式问题,她就不再感兴趣。对于这样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复杂的女子,孙犁一方面按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规范以及农民文化习惯给予她“堕落”“、落后”的评判,另一方面,孙犁又根据人本主义的价值准则,给予她丰富的内心以充分的理解,给予她的鲜明的个性以充分的尊重。省里来的干部的叙述参与是孙犁对自己内在矛盾进行艺术解决的颇具匠心的安排。这个干部,实际上就是隐含作者的化身,他的视点和声音正是作家的另一个视点和声音。通过这个干部的视点和声音,我们了解了杨卯儿,也了解了真正的满儿。满儿———这个外表美丽、内心复杂的女子,并不是一个堕落的水性扬花的女人,只因为婚姻不自由,使她忍受着内心很大的辛酸和折磨,她心灵手巧,敢说敢为,浑身充满青春的活力,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这哪里又是堕落,分明是五四精神的再现呀!这个声音正是干部视点给我们的:

  他望着这位青年女人,在这样夜深人静,男女相处,普通人会引为重大嫌疑的时候,她

郭宝亮 孙犁的思想矛盾及其艺术解决

89

的脸上的表情是纯洁的,眼睛是天真的,在她

的身上看不出一点儿邪恶。

这就是小满儿,这就是被流俗或是主流文化划入另类的满儿。接下来的对话,说明满儿与其姐的迥然不同。满儿说“:你了解人不能像看画儿一样,只是坐在这里。短时间也是不行的。有些人,他们可以装扮起来,可以在你的面前说的很好听;有些人,他就什么也可以不讲,听候你来主观的判断。”说罢“,她先是声音颤抖着,忍着眼泪,终于抽咽着,哭了起来,泪珠接连落在她的袄襟上。”这些言语举止,说明满儿内心的苦闷以及渴望交流、渴望被理解的痛楚。但是,这样的女人在当时又有谁理解她啊!那是一个要求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时代,个性和个人自由就等于异端,又有谁敢于去理解这样的女人!所以干部想: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对当时时代的发问。

然而,,的理解是有条件的,,可也是一个落后的不合时代潮流的人。于是干部想帮助她并按照主流文化的模式改造她。干部邀请满儿开会一章,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这一章中,干部本来是要引导满儿的,结果却被满儿变被动为主动带到村外的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上,干部半开玩笑地说这不是正路,这是不是意味着干部对满儿的同情充满了危险。而终于没有到达会场,满儿施了花招逃脱了,这是不是也象征着主流文化想按照同一模式来改造人的不可能,因为满儿所追求的是爱情婚姻的幸福,如果变成一个好人,在当时还不可能离婚的情况下,就只能回到家里,做一个好媳妇,或一个集体中的螺丝钉,也就意味着要永远失去六儿,永远失去爱情,失去自由和幸福,这对于满儿来说,是绝对不可以的。最终,满儿还是登上了六儿的大车,跟着富农黎七儿走了。满儿也许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但这一幸福在主流文化看来却是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孙犁显然是充满矛盾的,对于这一矛盾的艺术解决,孙犁没有采取简单化的方式,没有像当时许多作品所做的那样,让人物幡然悔悟,而是尊重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给人物一个开放的结局。

第三条线索是四儿、九儿和锅灶等青年团的集体生活。这显然是作品中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正

面生活层面。然而,和所有当时描写正面生活和形象的作品一样,往往都显得单薄、肤浅。在这条线索里,他们的生活无非是学习、宣传、打井、栽树,作家对他们的描写也不能说不是充满热情的,按照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所谓的进步就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极大地压抑个人的一切欲求,包括正常的婚姻爱情生活。也就是当时常说的“把一切献给党,献给新社会”。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成为最重要的伦理话语。四儿把自己家的灯油拿出来供团里学习,把自己家的铁锹拿出来供打造钻井之用,这一切都同黎老东等人热心个人发家致富形成鲜明对照。但是,在这条线索中,作,就是对四,正可。当四儿充满激情地幻想道“:同志们,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村庄建设成一个富裕繁荣的村庄。到那个时候,我们青年团开会就不会再在这样冷的屋子里开会,我们要盖起一座很好的礼堂来。”这个时候,锅灶警告他说“:离题太远了,”要让他讲点实际的。锅灶关于满儿对六儿的吸引力比青年团的吸引力要强烈得多的观点,并流露出羡慕的意思,都表明了集体主义生活的不切实际与空想和枯燥的实质,从而反衬出个性主义的更合乎人性的特点。集体主义是禁欲的,四儿有关打光棍儿的说法,以及锅灶的反驳,说明集体主义内部的分歧,也体现的是孙犁的内在矛盾。另外,九儿对六儿的感情直到六儿完全变心,九儿仍对其留恋有加。九儿也曾严肃地思考:爱情的结合同童年的伴侣并不一样,只有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上,在长期协同辛勤工作里结合起来的爱情,才能经受得起人生旅程的万水千山的考验,才能巩固和永久。这只是理智的思考,而在感情上九儿又怎能忘记青梅竹马的六儿呢?小说的结尾,当傅老刚问起六儿时,九儿只能以难言的沉默来掩饰自己无法排解的愁绪。九儿这种矛盾和复杂性正是孙犁思想中的矛盾和复杂性的艺术再现。

总而言之,孙犁的《铁木前传》中的这三条线索,是既有关联又彼此独立的。每一线索中的人物和情节均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作者给作品以开放性的结构,不武断干预人物个性的展示,从而

9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为自己的思想价值的矛盾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艺术解决方式。这一方式实际上就是巴赫金所说的对话的方式。巴赫金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时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的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

[6]

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我觉得,孙犁的《铁木前传》虽然不能硬性照搬巴赫金复调小说的理论,但也可以比照这一理论称为“亚对话”小

参考文献:

[1] 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中)———〈铁木前传〉.,说。所谓“亚对话”小说,就是说孙犁还不像陀思

妥耶夫斯基那样具有明确的对话意识,而是在创作意识上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规定的元叙事话语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怀疑,因而产生思想矛盾,并在这种矛盾中形成自己看似不和谐的叙事。孙犁在一篇谈《铁木前传》的创作通信中呼吁要“强调

[5]

真正的现实主义”,这里的真正现实主义就是对当时创作中的教条主义的拒斥。保持自己思想中的矛盾不给予简单化的解决,并让这种矛盾遗留在作品中,因而使作品中充斥着多种声音,进而使作品成为具有“亚对话”潜质的复杂文本。正是这种艺术解决方式使《铁木前传》成了一部难得的传世之作。

().

5].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J].孙犁专集.

[6]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诗学与访谈,河北教

人民出版社,1983.

[2] 滕云.〈铁木前传〉.

[3] 邱胜威.[J].孙犁专集.[4] 杨联芬.孙犁:“多余人”[J].现代文学研究丛

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李 靖]

SunLi’sideologicalcontradictionandhisartisticresolution

———ReanalysisofthenovelTiemu

GUOBao2liang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ThenovelTiemuisoneofthemostimportantworksbySunLiinlate1950s.Foritgivesrisetoadisputableanalysisandacriticalcommenteversince,butnotgettinganywheresubstantialandcon2clusive.Baseduponthelong2termresearchbytheauthorandthedisputesbycritics,theauthorofthepaperproposesthatthisverynovelreflectthenovelist’sideologicalcontradictionsidentifiedbymeansofartisticresolution.Specifically,thenovelistacceptstheideologicaldiscourseofthemainstreamontheonehand,anduttershisdesirefortheindividualfreedomontheother.Therefore,theworkisfullofcontradictions,which,inturn,enablethenoveltobehismasterpiece.

Keywords:SunLi;Tiemu;ideologicalcontradiction;mainstreamcultures;individualfreedom;sub2textofdiscourse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七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八
《当代文学史总结》

【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

1、“当代文学”

196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当代文学”最早的正式命名

2、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起点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一时期(1942-1956)开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起源和基础建构

第二时期(1957-1976)激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不断激进化

第三时期(1977-1997)转型“新时期”文学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修复与重建

以1989作为一个历史空场,之后进入“后新时期”

第四时期(1990-21世纪)拓路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体化转向多元化格局

3、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启蒙时代以来,在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地发展的时间观念影响下的历史进程和价值取向,表现在历史无限进步论和民族国家论(建立民族国家的想象) 现代性的本质是使人类活动具有整体性、广延性和持续性

现代性的历史观:整体性,历史的进化论与目的论

现代性的“二重性”:一是历史无限进步的观念,持续向前的理念,二是文学艺术的现代性,本质是反现代性的

后现代主义:反历史人文,寻求差异性的解释方式,历史是由一系列差异事实建构起来的解释系统,去中心化,去整体化

4、历史化/去历史化

历史化:历史是一种叙事,不具有客观实体性的存在,而具有一种总体性,通过叙事和文本接近我们,表达集体想象的体系,本质是“政治无意识”

文学的“历史化”:使社会现实具有合理的历史性,以特定方式表现和解释人类生活,与社会现实构成一种特殊的想象关系

5、当代文学历史化地形图:

A、1942后或1949后的“十七年文学”:全面“历史化”时期

B、“文革”时期:超级“历史化”时期

C、“文革”后的新时期:“再历史化”时期

D、90年代以后:“去历史化”时期

6、“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

第一章

1、《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过三次全体大会。《讲话》由“引言”和“结论”两部分合编而成,奠定了革命文艺的理论基础,确立了革命文艺的性质、任务和方向,对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折产生了深远意义。

《讲话》涉及的问题有:

立场与世界观的问题(无产阶级世界观)、方向与性质的问题(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2、《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丁玲(《水》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典范性作品),反映了涂改的历史过程,从阶级斗争角度表现土改这一历史巨变的戏剧化特征。

以之为代表的解放区革命文艺的美学范式:

A、阶级斗争关系决定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征,比如地主钱文贵、农民张裕民、中间人物程仁等

B、启蒙主义的“爱”转向阶级斗争的“恨”,“阶级恨”

C、革命暴力的快感问题

3、赵树理作品

赵树理,山西人,贫困出身,《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锻炼锻炼》等 特点:浓郁的乡土气息,朴实无华的口语叙述,深入生活,细致生动的生活描写

写作出发点是现实问题,也被称为“问题小说”

给出了幸福的承诺,革命文艺的“乌托邦式”想象

4、《暴风骤雨》

周立波,反映土改斗争过程,“土改文学”代表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之一 特点:革命的宏大历史叙事传统,受到苏俄以及古典小说的影响

阶级仇恨建立了革命暴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最早书写公审大会的经典场面

5、《白毛女》

五幕歌剧,鲁艺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以“白毛仙姑”传说改编

黄世仁、杨白劳、喜儿等经典形象

“旧社会地主老财把人逼成鬼,新社会共产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的艺术感染力表明,革命文艺通过意识形态创造一种艺术形象,并进而创造一种“历史真实”

对于中国歌剧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6、李季《王贵和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

第二章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毛泽东亲临,朱德致辞,周恩来报告。 六个文艺问题:周恩来提出,分别是团结问题、为人民服务问题、普及与提高问题、改造旧文艺问题、文艺界的全局观问题、组织领导问题

《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茅盾报告,对国统区革命文艺做了全面地历史总结,讨论了谁为正统的问题(解放区文艺是参照系),提到了革命文艺与五四传统的断裂。

《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提出,标题是“伟大的开始”,总结了《讲话》以来解放区文艺的全部发展过程,全面肯定和高度赞扬的态度,认为解放区的文艺是新的人民的文艺,这体现在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和新的语言形式上。

自此,1942《讲话》成为革命文艺自我起源的标志

2、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3、《时间开始了》

胡风,以1949年9月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为契机

五个乐章《欢乐颂》、《光荣颂》、《青春曲》、《安魂曲》、《有一个欢乐颂》

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忠诚”,企图摆脱边缘化的地位,另一方面印证“主观精神”理论与具体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可能

4、《我们夫妇之间》

萧也牧,分为四部分,讲述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和工农出身的妻子进城后的矛盾和复合,批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城后的变化

语言简洁通俗,故事平铺直叙,但遭到了严重批判:陈涌、李定中、丁玲、康濯等,并引发

了同类作品的批判:《关连长》、《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战斗到明天》

5、《武训传》

导演孙瑜,主演赵丹,武训办学的故事,其中涉及到与官绅的交易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由此拉开建国之后文艺战线批判运动的序幕

6、《<红楼梦>研究》

俞平伯,被认为是宣扬胡适的观点而遭受批判

李希凡、蓝翎用马列主义作后盾,批判俞平伯,得到毛的重视

第三章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3年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文,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强调创作的阶级性、时代性。

周扬后又发表《现实主义试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副题“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等文 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确立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

60年代毛提出“两结合”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于外在的、历史化的、政治时间化的定语(社会主义时期的现实主义)

2、胡风

胡风,主编《希望》、《七月》,国统区具有极大影响力,培养造就“七月”诗派

“主观精神论”,被批评者概括为“主观战斗精神论”,并非纯粹的文学理论,带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认为文学就是与现实的血肉人生搏斗,就是在最真实的意义上执行思想斗争的要求

胡风与革命文艺理论家的分歧在于是从个人的文学经验而非政治理论出发

对胡风的批判:

《文艺报》发表林默涵、何其芳批判文章

“三十万言书”:1954年,指出五把“理论刀子”,即共产主义世界观,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题材五个方面的理论观点,毛被激怒,周扬“我们必须战斗”

1955年被定性为“反党、反人民、反革命集团”,由此开始了全国的肃反运动,牵连甚广 胡风的悲剧在于他与革命文艺运动的本质产生抵牾,不能理解革命文艺的彻底性,以文艺进行革命而非以革命进行文艺。

第四章

1、大连会议

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与会人员有周扬、茅盾、邵荃麟、赵树理、周立波、康濯、沈从文等16人,由邵荃麟主持,讨论文艺如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邵提出“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2、赵树理(建国后)

解放后赵树理的创作进入新阶段,仍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登记》:包办婚姻的问题,并反映了农村新制度、新气象

《三里湾》:

反映合作化运动,四户人家的矛盾,范登高、袁天成等落后形象,王金生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将家庭矛盾上升到资与社的路线斗争的高度上

赵树理在描写农民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新的生活制度之间的矛盾时,显示出独有的活力。

虽然缺乏阶级斗争和血腥暴力,但革命正需要以“温和情感”给农民以抚慰和美好的想象。《三里湾》与之前作品相比,不只是朴素的民间记忆,而是革命意识形态引导下的产物,然而还没有达到时代的高度。

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学叙事中的分裂,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调和剂

《锻炼锻炼》

赵树理始终没有解决革命文艺与传统民间艺术之间的融合

3、“山药蛋派”

马峰、西戎等山西籍青年作家,受到赵树理影响,朴实无华、回到描写乡土细节的独特风格

4、李淮《李双双小传》、《不能走那条路》

5、《山乡巨变》

周立波,分正编与续编,反映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的新生机,包含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结构框架,大量笔墨描写“中间分子”或右倾分子,具有相当的文学性。

6、《创业史》

柳青,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

对《创业史》的解读和价值:

A、 文学回答现实的紧急问题

回答的是具有历史宏伟的指向性,中国农村向何处去的大是大非的道路问题

B、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塑造高度概括现实想象的英雄人物

梁生宝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高大全”的形象

C、 对中间人物的描写

梁三老汉的小农思想

D、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丰富性

以开阔的视野最突出显示了现实主义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人物行为描写的生动性与心理刻画的细致性,如:姚世杰、素芳

在叙事上显示了一种丰富性,把抒情性描写与反思性评价结合

第五章

1、文学的历史化

历史文本化和寓言化,将历史与文本融合在一起,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冷静的非主观化的白描式的叙述语言。

2、三红一创,保林青山

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柳青《创业史》

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

3、“两结合”

1958年,成都召开的一个中央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的了理论,同年,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又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即“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4、《林海雪原》

曲波,传奇色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文学的“早熟性”,少剑波、杨子荣、座山雕 艺术法则:

A、 矛盾对立的法则,敌我形象完全脸谱化。

B、 必胜的法则。

C、 以英雄主义为中心的原则

D、 快乐的原则

E、 更加细腻的情感和心理表现

5、《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传奇色彩

小说在艺术上超出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之处:

A、 传奇色彩及神秘感。

B、 地域空间感的变化。

C、 书卷气的共产党人形象

D、 感情描写的细腻:关敬陶的形象

E、 叙事中的情调,合欢温馨的情调,语言精练简洁

6、《红旗谱》

梁斌,地主冯兰池、农民朱老忠、严志和、进步青年严运涛、严江涛

典型的革命历史叙事,浓郁的乡土气息,个人记忆与经验

《红旗谱》表现出的历史化叙事与文学的品质,生活本身的多样性和个人经验使得革命文艺的概念化特征得以最大可能被冲淡,并使文学叙事最低限度保持了审美要素,写作的个体性特征难以被政治性完全抹去。

7、《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A、 人物的英雄化,许云峰、成岗、江姐

B、 信仰的绝对化

C、 情节的传奇化:情节惊险曲折、场景奇异、对酷刑暴力的全面展示

8、“荷花淀派”

孙犁《铁木前传》,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六儿和满儿的形象

人性的复杂性,女性形象的刻画

7、《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三个方面:陶渊明和权力阶层的关系、陶渊明的人性和心理的刻画、陶渊明的生命哲学理想

第六章

1、“双百”方针

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写“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3年针对郭沫若和范文澜关于文学史分期问题,毛提出“百家争鸣”

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论十大关系》报告,毛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的口号

同年,陆定一做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双百”方针正式成为指导思想

执行后引起反响,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李泽厚《试论形象思维》等

后来演变为反右斗争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王蒙,主人公林震,官僚做派的干部形象:韩常新、刘世吾、王清泉

揭露了当时的官僚作风以及社会主义党政机关沉闷的一面,洪子诚认为是“五四”时期“孤独者与大众”的主题的延续,关于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叙事的重新抬头,却被反官僚主义的时代意识淹没了

遭到批判:马寒冰、李希凡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九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篇十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 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 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B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C.“亭面糊” D.陈先晋

3.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D )。

A.《三里湾》B.《“锻炼锻炼”》C.《卖烟叶》D.《登记》

4.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 )。

A.王玉生 B.马有翼C.王金生 D.满喜

5.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 C )。 A.赵树理 B.孙犁C.周立波 D.柳青 6.“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D)等。 A.《三里湾》B.《铁木前传》C.《艳阳天》D.《山乡巨变》

7.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A )等。

A.《我是太阳》B.《激情燃烧的岁月》C.《历史的天空》D.《亮剑》

8.《蝴蝶》描写的共产党高级干部形象是( B )。

A.林震 B.张思远C.曹千里D.钟亦诚 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 C )。

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C.《沙家浜》D.《智取威虎山》 10.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 A )。

A.《绝对信号》 B.《车站》C.《现代折子戏》D.《野人》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 ABD )等。

A.束为 B.马烽C.孙犁 D.西戎 2.“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 ABCD )等。

A.从维熙 B.刘绍棠C.房树民 D.韩映山

3.“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 ABC )等。

A.韩少功 B.古华 C.周健明 D.李凖 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 BCD )等。 A.《三里湾》B.《林海雪原》C.《红旗谱》D.《红岩》

5.“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ABC )等。

A.古华的《芙蓉镇》B.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C.张炜的《古船》D.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6.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ABC )等。

A.邓一光的《我是太阳》 B.都梁的《亮剑》C.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 D.吴强的《红日》

7.王蒙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 ACD )等。

A.《恋爱的季节》B.《失恋的季节》C.《踌躇的季节》D.《狂欢的季节》

8.《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 BCD )。 A.松二爷B.王利发C.常四爷D.秦仲义 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 AD )。

A.《白毛女》B.《智取威虎山》C.《沙家浜》D.《红色娘子军》 10.《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ABC )。

A.黑子B.蜜蜂C.小号D.狗熊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8)

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

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 2.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0) A.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下,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而只是聪明地截取了三个横断面,三幕戏相对独立,多达70多个人物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浓缩在“裕泰”这所普通的茶馆之中。

B.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

要人物两代相承;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成功地表现了重大的主题。

五、分析题(30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2-53,56-57) “样板戏”主要来源于“京剧现代戏”。京剧现代戏最初的萌芽,始于1942年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时期,而成规模型的创编和排演始于1958年,其兴盛则以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为标志。这个时期正是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时期,此后长期指导“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创作的“两革”理论也是在这个时期明确确立的。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理想出发,毛泽东十分注意拥有大量收众群体的戏剧创作及演出,表达了对戏曲在内的文艺状况的不满。这种激进主义的思想被江青、康生等奉若尚方宝剑,直接插手文艺创作,推出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三结合”原则,即“领导出思想,专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抽掉了艺术创作中宝贵的真实性、创作个性和独特体验。京剧现代戏也不可避免地染上这种时代文化色彩,在为戏曲艺术现代化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具有强调阶级斗争、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说教、正面人物塑造高大完美的特点。其中一些剧目其后被江青看重并根据“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原则进行了修改后,成为宣传和强化某种政治理念的“符号”,也就是“革命样板戏”。 京剧现代戏在称为“样板戏”之前,已经经过富有艺术创作经验的专家和行家精益求精的艺术打磨,有比较成熟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设置、唱腔台词。由于戏剧所具有的直接交流的舞台演出机制、观众接受和欣赏艺术的自身规律等复杂因素,在样板化的过程中极大限制了江青们完全无视艺术效果的胡作非为,保留了自己原有的艺术特征,如词才斐然的唱词,富有动作性的念白,在“情节的整一性”方面较之传统京剧的随意性有了很大进步;另外,一

些来自生活,经过反复演出获得观众认可的经典情节、唱段,在复杂的情势下得以保留,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娱乐”需求以《沙家浜》为例,可以看到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故事发生在江苏常熟。抗战时期,中共地下联络员、镇党支部书记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巧妙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带领群众千方百计保护郭建光带队的新四军伤员,最后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收复了沙家浜抗日根据地。

《沙家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阿庆嫂这样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即使在样板化过程中,为了突出武装斗争,加强军民关系,生硬地强化郭建光的戏份,为郭建光加了唱段,损坏了剧作的艺术完整性,却并不能从戏剧逻辑上抽掉该戏的筋骨,也无法抹杀阿庆嫂的光彩。这样的人物设计,是因为故事原本就以阿庆嫂为中心展开,但是,以一个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为戏中的主要人物,在只能歌颂“工农兵”的时代,明显“异类”,在创作上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也更有难度。因为她既不能像李玉和般在敌人面前直接表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不能像杨子荣那样痛快淋漓地直抒革命豪情,更多时候只能靠巧舌善言、随机应变变、一语双关等手法来完成,在这方面,编剧体现了高度的文学智慧。他们在创作上坚持戏曲创作规律,通过阿庆嫂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送出情报,组织乡亲掩护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乡亲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变被动为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敌取得胜利这样的险象环生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文采斐然而又合乎身份和剧情的唱腔设计,通过精心提炼、精彩纷呈的台词,凸显了阿庆嫂独特而丰满的人物个性特征,使其在剧中焕发出特殊的魅力。《沙家浜》的语言艺术同样达到较高水准。如“智斗”一场,阿庆嫂的台词和唱词富含机智,声东击西,左提右挡,以十分符合特定身份的言辞周旋于胡传魁和刁德一之间。三人的语言很生活化又有个性,既给演员创作表演留下很大空问,也使观众获得智性的满足。

但单纯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样板戏《沙家浜》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主题强行介入带来戏剧完整性的缺

憾。为突出武装斗争的主线,生硬地将郭建光定为一号人物,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戏剧故事和冲突让他充分表演,因而显得个性苍白,性格单一。而且,部分为突出武装斗争主线的情节也在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戏剧性方面缺乏合理性。可见,“样板戏”存在缺陷,但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仍然与观众是有着契合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车站》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尝试,在内容上又融入了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什么看法?你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62)

剧作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八个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愿望在周末下午来到一个车站等车进城,几次车过不停之后,其中一个“沉默的人”坚定步行进城,其余七人则在焦躁不安、抱怨责骂和偶然对“沉默的人”的猜想中继续原地等待,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车还是没有来,人们这才偶然发现这个车站早被废弃了。 《车站》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于1983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剧作明显借鉴戏仿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意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剧的认识并不统一,不久剧作即遭禁演。现在看来,剧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积极行动、自我救助的现代人生主体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因循保守、目光短浅、缺乏主见、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的善意嘲讽和警示,恰恰是剧作家敏锐把握社会观念变革并积极运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探索先锋进取的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车站》明显地借鉴了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两相结合,对剧中所欲表现主旨赋予了新的内涵。剧中人各自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而来,并满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目标的憧憬,家长里短的主妇、初次赴约的少女、满怀理想的青年考生、自信技艺超群的师傅、满足于现实既得利益的主任、无所事事却对现实处境愤懑不满的愣头青小伙、痴迷棋艺的大爷,还有不说一句话只有行动的“沉默的人”,戏剧台词几乎全是平直朴素的生活语言,观众非常容易就能将自己同演员扮演的角色进行替代性置换。

从这种情形来说,舞台本身就是社会,社会也即舞台,角色即观众,观众即角色。这样的创作思路,从剧作结尾所有角色还原成普通观众“甲乙丙丁„„”并对剧中人加以评论的设计可以得到体现。而人们在车站一等就是十年,这种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的象征性极强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嘲弄了盲目、被动、保守,在无望的等待中白白耗费时间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剧作家以这样新奇独特的现代手法,打破了舞台和生活的界限,调动起观众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感受来参与“演出”,与角色一起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世界,从而揭示出生活内在的矛盾性、复杂性、荒诞感。

《车站》最重要的艺术创新,还在于剧作家第一次实验了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法。高行健自己所说:“因为合唱总比一味的独唱来得丰富。”在剧中,不同人物组成不同声部,同时揭示不同的心理情绪和思想活动,或者几条行动线索齐头并进,交织成复杂、丰富的合音,造成内涵饱满的综合效应。这种实验既是剧作家实践自己的现代戏剧观的有益尝试,激发了导演和演员表演的新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手段,也开拓了中国话剧史上新的审美形式。然而,既然是实验,这种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式也被认为在舞台演出存在角色互相干扰的困惑。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1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3.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14.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15.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16.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1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18.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19.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20.《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 C )等。

A.《望星空》 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 D.《迟开的玫瑰》

2.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 A )。

A.《爸爸爸》B.《老井》C.《小鲍庄》D.《厚土》

3.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 C ) A.《秦腔》B.《湖光山色》C.《暗算》D.《额尔古纳河右岸》

4.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 D )A.《雾月

牛栏》 B.《岸上的美奴》C.《亲亲土豆》D.《北极村童话》5.莫言的成名作是( A )A.《透明的红萝卜》B.《红高粱》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6.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世纪末的长卷小说( C )A.《方舟》 B.《爱,是不能忘记的》C.《无字》 D.《祖母绿》

7.王安忆以雯雯为主人公的小说是( C )A.《岗上的世纪》B.《小鲍庄》C.《雨,沙沙沙》 D.《长恨歌》 8.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 D )。 A.《小城之恋》B.《长恨歌》C.《荒山之恋》D.《小鲍庄》

9.《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B )。 A.竹西 B.司猗纹C.苏眉 D.庄老太爷

10.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 A )。 A.《私人生活》 B.《与往事干杯》C.《无处告别》D.《嘴唇里的阳光》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三里湾》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 ACD )等。

A.“糊涂涂” B.王金生C.“常有理” D.范登高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 ACD )等。

A.刘世吾B.钱文 C.张思远 D.犁原 3.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 ABC )等。 A.李季的《杨高传》B.臧克家的《李大钊》C.田间的《赶车传》D.郭小川的《望星空》

4.汪曾祺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ACD )等。 A.《受戒》 B.《蒲柳人家》C.《大淖记事》 D.《故里三陈》

5.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 ACD )等。

A.《塔铺》B.《狗日的粮食》C.《头人》D.《故乡天下黄花》

6.《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 ACD )。 A.白嘉轩 B.鹿三C.鹿子霖 D.郭举人

7.《檀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 ACD)等。 A.赵甲 B.钱乙 C.孙丙 D.眉娘 8.50年代优秀的女作家主要有( ABC )等。

A.宗璞 B.茹志鹃C.杨沫 D.王安忆 9.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ACD )。 A.《荒山之恋》 B.《世纪之恋》C.《小城之恋》D.《锦绣谷之恋》

10.铁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从1991年至2006年,其代表作有( ABD )等。 A.《大浴女》 B.《孕妇和牛》C.《玫瑰门》D.《笨花》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72)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2.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喻?(《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18) 作者用“玫瑰门”这一书名隐喻女人的生殖产道,也是隐喻女人的逃离和再生之路。本文中处处流露出对于生殖的巨大厌恶,对于自己与外婆这一母性链条丝丝相扣、紧紧相互缠绕的仇恨;对于外婆畸形之爱的恐惧与挣脱。苏眉成年后发现自己长得越来越像外婆,从姿势到神态,遗传基因在神秘的发生着作用;而外婆也对她越来越纠缠得紧,拼命想把她打造成又一个自己。苏眉讨厌这种关系,想泯灭少女时代的种种不愉快记忆,想开始属于“自己”的、而非来自于遗传的人生。 五、分析题(30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 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既仁义忠厚,又冷酷无情,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你自己的看法,分析白嘉轩的形象。

在白嘉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是一个典型的小生产者人格。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性在白嘉轩身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其中,不乏优秀的因素,促人正直向上;又存在不少消极落后的东西,如根深蒂固的封建性,自我封闭,保守狭隘,往往是蜗牛角上争长短等。但在白嘉轩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他正直、仁义、积极向上。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他是白鹿村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白鹿两姓组成的白鹿家族的一族之长,是一个身上浸润着浓厚的封建文化情致的族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既有着对生活的特殊见解又有着关中汉子惯有的坚毅与朴实的乡坤,一个终生不脱离生产劳动有着小生产者思维的农人,一个散发着勃勃生命力的血性男儿。在他身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透射出巨大的力量。他的思维与行为,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构成及规范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与糟粕因素,在他身上都得到了体现。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白嘉轩是儒家文化渗透到旧乡村伦理道德的化身。他身上既有我们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着无法摆脱的心灵缺陷。面对艰难世事,面对生存的挑战,白嘉轩内心无法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生存的强烈欲望必然战胜道德的教义,从而显现出人的本我面目。生存状况的无奈使他不能成为独立于环境之外的理想范畴的仁义圣人。儒家文化使他身上交织着美与丑、善与恶,他既美丽又丑陋,既崇高又渺小。

①(《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00 ②白嘉轩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身上表现出的那种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一种邪不压正的精神力量,而且在于向人们揭示出传统文化强大而顽强的生命力,进而透视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和现代生命的潜在的、顽强的影响力,同时也揭示出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变换的艰难性。

2.通过《红高粱》讲述的“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的故事,从爱情和战争两个方面说明“红高粱精神”的含义,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从中发掘出的“种的退化”的命题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02)

①“红高粱精神”:它秉领天地精华、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了野性,承载了作为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意义。它带人们去闯荡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人们的护身符。它体现在自立自强、生机昂然、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周身洋溢着阳刚与血性、浑身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的余占鳌和有着非同一般的机智和胆识、具有浪漫不羁心灵的戴凤莲等人物形象身上。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正是“红高粱性格”的鲜明体现,对自由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对现代人生命的回归和蓬勃生命力的呼唤都以红高粱为载体,由这种充满也行生命力的红高粱传达出来。莫言通过“红高粱”赞美了高密县东北乡人红高粱般的性格,赞美祖辈洋溢着的原始生命力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赞美了作为人最本真的欲望和追求,而这一望无际,庄严肃穆的红高粱不仅仅是“我爷爷”“我奶奶”生活、战斗的场景,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暗示和一种生命力的传达。是他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是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和

“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的后代子孙的孱弱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种的退化”:《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是作家寄托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内心你情感。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莫言关于对象的“纯种”有着固执的爱。在《红高粱》中他对纯种的红高粱以及象征着“人”的纯种的呼唤更为急切。他甚至不惜直接向历史和未来发言: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在这里,莫言所谓的“种的退化”就是人的异化,对未异化的自立自强的人的赞歌,可视作《红高粱》系列的总主题。为了完成这一主题,莫言将家乡的典籍和非典籍的文化积淀作了自己的审美评价后,用奇想构造了红高粱世界中的严酷的生存状态。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了野性“洸洋血海般的红高粱”,是莫言审美理想中的人的纯种象征物,在作品中也就成了意象。这种对“红高楼精神”的赞美与对“种的退化”的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愈加变得浓烈感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无疑是一种作家把民间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民间是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昂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的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的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进步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这种遗憾与感慨反过来又强化了对曾经存在过的民间自在状态的理想化与赞美,从而使其呈现出了更为灿烂夺目的迷人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3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2.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3.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4.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5.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6.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7.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8.“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9.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

10.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

11.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12.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3.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14.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1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16.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 1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18.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9.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发轫者之一。1980年前后发表的《挖荠菜》、《拣

相关热词搜索:铁木前传 铁木前传孙犁 铁木前传tx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铁木前传中满儿的形象分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30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