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

2016-01-14 10:13: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一《过香积寺(王 维》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一
《过香积寺(王 维》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请品味“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加点的字“更”,看看它是如何渲染出特定的氛围和情调的。 过香积寺(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虞美人 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似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渭城曲》答案:“更”字写主人殷勤劝酒,劝酒数量之多,反映了宾主之间深厚的情谊及依依不舍的别情。

《过香积寺》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

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虞美人》答案:

1.欢乐、失意、无奈

2.C

3.作者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那些绮艳的景物,传递出的是少年无忧无虑、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那种哀伤凄凉的景象,反映出作者中年在风雨飘摇、颠沛流离中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独立僧庐、两鬓斑白、孤独凄凉的特写,展示历经离乱后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听雨”巧妙地将少年、中年、晚年三幅图景串联一起,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意蕴深沉,凄伤哀婉。(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答题“总分总”的结构一定要注意)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二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在诗歌创作中往往阐发佛教禅理和隐士生活,特色鲜明,自成一家。这首《过香积寺》,可视为其后期成熟的代表作。此诗能够将佛教禅理与山水景物融于一炉,尽抒作者的高雅韵致和生命情调。

《过香积寺》是一首短小的五言律诗。题为“过香积寺”,“过”是过访之意。香积寺是唐代著名寺院,“香积”取名缘自《维摩经》:“维摩遣八菩萨往众香国礼佛言,愿得世尊所食之余,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饭与之。”此寺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南神禾原上,原貌不存。

首联开篇用“不知”领起,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数里”,表行程漫漫。“云峰”指云雾萦绕的高山。山势渐高,不见古寺的踪迹,只见山峦高耸,直插云天。这人迹罕至的云峰令人心旷神怡,正契合了诗人高蹈的生命情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中间两联铺写了寻访古寺沿途所见景物。山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诗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悠长的钟声,不禁发出“深山何处钟”的疑问,虽是疑问,实际上又加以肯定答复。这回荡的钟声,衬托出古寺的遥远和幽静。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里“何处”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缈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人化,接着又落笔眼前,采用倒装句,“泉声咽危石”是“危石”边“泉声咽”,“日色冷青松”是“青松”上“日色冷”,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尾联两句才写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诗人体会到禅理,排除烦恼,闲适自在。“安禅”是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眼观鼻,鼻观心,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毒龙”可比喻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如佛经所言的贪、嗔、痴三种人的根本烦恼。关于“毒龙”还有一则盘陀王依佛法制伏毒龙的故事。日暮时诗人立于寺前潭边,安禅入定,想到制伏毒龙的故事,一是杂念排除,尘心尽消,如毒龙之被制伏;一是赞颂佛法无边,心向往之。因此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旨。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为人所称道,就在于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人禅的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而这种境界的获得,关键得力于其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其一,“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山水诗是在南朝佛教大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受到南朝佛家支遁“即色游玄”论的影响,“即色游玄”是山水诗一贯采用的艺术结构模式。这一结构并不纯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和表现问题,而是一个运思方式、审美原则的问题。王维这首《过香积寺》就采用了这一传统的艺术结构。诗中描写山中寺外的清幽自然景色和“薄暮空潭曲”的眼前之景,都可以统称作“色”,与“安禅制毒龙”的佛理禅思,所谓“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即色游玄”的艺术结构。王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运用“即色游玄”艺术结构时,能够做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这其中还包含着自然景色与王维本人“无心于万物”的佛玄心胸相互契合而相互激荡的中间环节,故而诗人能够将禅的拈花微笑的最高境界转化为诗歌中空明脱俗的审美之境。

其二,顿悟的运思方式。王维笃好南禅宗,曾为南禅宗开宗立派的大师慧能写过碑志。在修行方法上,慧能主张不假外求,*自己心内的“己心弥陀”(有称“自性弥陀”)顿悟。这种顿悟的修行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常说的直觉、灵感等,与艺术思维有共通性。王维本人悟性极高,他的诗歌创作看似写景,实在参禅,如这首《过香积寺》中,古木、山径、钟声、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等自然物象,都可用以印证诗人归寂的心态。王维通过对自然景物真实平常的表现,以求得不执著于外物、不重乎形式,来获得对禅体悟的境界,这正是顿悟的艺术表现。

其三,诗中藏画的艺术技巧。王维本人是丹青好手,他在营造诗歌意境时,自然运用了画家的艺术眼光,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就有经典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过香积寺》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以画表意,首先是远近 结合,层次清晰。“数里入云峰”是远景,“古木无人径”、“日色冷青松”是近景,“薄暮空潭曲”是眼前景,诗人在结构上将远近景结 合起来,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其次是注重运用通感的手法,尤其体现在“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上。泉石的“咽”,从声音 出发,青松的“冷”,从色彩出发,相印成趣,既有听觉效果,又有视 觉效果,读来使人恍惚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些得 力于诗人的艺术触觉,完美地将诗、画、乐融为一体,使读者读诗如 观画听曲,妙不可言。

其四,诗中有禅的诗歌境界。王维不仅是田园山水之美的发现者、欣赏者和表现者,也是以田园山水诗表现禅心佛机、玄妙意识的开拓者。在他的山水诗中不用或少用禅语,而含有禅理禅趣,创造出空灵静寂的意境。这首《过积香寺》中,诗人在夕阳中面对“空”潭,作者在寂然的心境中观照“空潭曲”,通过安禅修行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和自在。这里的“空”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诗中有禅的诗歌境界。“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澄明宁静、静谧空灵的心理体验。王维尤喜“空”的境界,在他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终南别业》),“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等。可以说,诗中有禅的境界是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中追求的极境。

总之,《过香积寺》一诗妙在虽无一句正面写古寺,而通篇都是古寺的意境。诗人通过对古寺意境的描写,使得寻访古寺和体悟禅理两方面的完美契合,从而成为其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之一。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三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过香积寺》〖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年代】:唐【作者】:王维——《过香积寺》【内容】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赏析】: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

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四
《王维《新晴野望》《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五
《王维 过香积寺》

王维 过香积寺

题解关键词

王维字摩诘;王右丞;曾任太乐丞;安史乱中被迫受伪职,乱平后论罪降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融诗、画、乐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五言律、绝成就尤高。

内容提示

王维长于五律,在这首

诗中,作者不作正面描写,

只是刻画山林的深寂幽静,

这不仅烘托出香积寺的环境

幽胜、远离人世,而且显示

出诗人的恬淡清高与佛学造

诣。

此诗首联写入山数里,

虽有幽径,而不知香积寺究

竟在何处?颔联写道无行

人,只见古木参天,遥闻远

处寺中传来的钟声。颈联写

危石泉声、青松冷色,以见

古寺的幽胜。尾联点出香积

寺内蕴的佛境。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

色冷青松”两句,向来为人

所称道;“咽”、“冷”二

字是诗眼。

主旨与层次

此诗作于何时,已难考知,一般认为是后期之作。这首诗写山林深邃幽静,香积古寺深藏,表现出一种清高

幽僻的意境,这是作者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反映。

首联写入山数里,虽有幽径,而不知香积寺究竟在何处?颔联写道无行人,只见古木参天,遥闻远处寺中传

来的钟声。颈联写危石泉声、青松石色,以见古寺的幽胜。尾联点出香积寺内蕴的佛境。全诗不作正面描写,只

是刻画一种深邃幽静、迥离人世的气氛,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恬淡清高。 表现手法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向来为人所称道;“咽”“冷”二字是诗眼。此联刻画了冷寂的气氛,烘托出香积寺的幽胜。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此篇起句极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高手,未易多觏。“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

蘅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注疏》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串。不知二字,即寓过字意。以为香积寺只闻其名,未游其境耳。今而经过,不知隔此处还要行了几程,方入云峰之内?

古木无人径,

见。写路上景。所见者,古木参天,中有幽径,并无往来之人。尚未见香积寺。

深山何处钟。

闻。写将近寺。深山叠嶂之中,有钟声透出,究在何处也?无人、何处,承不知二字。又未见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

闻。写其境。只闻碧涧寒泉,回环流动,触于危石,咽然成声。 日色冷青松。

见。此写近寺。只见日暮余晖,含在青松,冷然生色。中二联,暗用闻见二字分递。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原注:《法苑珠林》:西方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昔五百商人止宿池侧,龙怒,沉没商人。盘陀王学《婆罗门咒》,向池咒龙,龙悔过向王,王乃舍之。 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

这是寻常游览之诗,旨在描写景物。

此诗作法,重在“不知”二字,不知香积寺究在山中何处?入山数里,虽有幽径,而无行人,只见古木参天,只闻远处钟声,究竟寺在何处?写见写闻,只为不知二字作回旋。颈联则虽行近寺旁,低头只听危石泉声,抬头只见青松石色,还没有见到香积寺本身,两联只描写寺的环境,已可想见寺的幽胜。倘然从正面写寺的如何壮丽,如何幽静,试问有何趣味!可见有些题目,不宜正写,只宜旁写。旁写往往容易取巧。正写就会吃力不讨好。结末方正写香积寺,言日暮伫立潭边,见潭水澄定,照澈凡心,一切妄想,已为所制服了。读此诗,非但可见章法之奇,亦可见用字之妙。试统计“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等词,那一个不古拙而合于寺院的身分?读了觉得毫无一些烟火气。可见就题选字,也是做诗应该注意的事。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王维后期的诗,在他诗集里占有大多数的篇幅,他的山水田园的名篇如《田园乐七首》、《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都是归隐以后的作品,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1)王维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史上称为(单项)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2)与王维齐名的唐代山水田园派的诗人是(单项)

A.高适 B.王昌龄 C.崔颢

D.孟浩然

(3)下列诗作中是王维所作的有(多项)

A.《山居秋暝》

B.《过故人庄》

C.《破山寺后禅院》

D.《使至塞上》

E.《过香积寺》

(4)王维的《终南山》属于什么诗体?(多项)

A.律诗

B.乐府旧题

C.绝句

D.古诗

E.近体诗

(5)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单项)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王维

(1)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

(2)王维《过香积寺》:“

(3)王维《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一句中的“毒龙”,典出《法苑珠林》:“西方山中有池,毒龙居之。”这里又含

(4)王维等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最擅长的诗体是

(5)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作品具有

(1)日色冷青松

(2)泉声咽危石

(3)邪念

(4)五言律绝

(5)清新淡雅,意境幽远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六
《过香积寺 诗歌鉴赏》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七
《《过香积寺》》

王维《过香积寺》意蕴层分析

纵观中国古代,多少文人雅士都以自己独树一帜的文章风格站在文坛史上,中间自然不乏众多的诗人,他们以独有的充满信心与光辉的诗篇,照亮了整个诗坛。但整个诗坛的成就又是各有所长的,王维就是其中一个。王维晚年洁身自好,变成了隐者,他的一首《过香积寺》便是这种隐士思想的显著体现,饱含着深厚的文学意蕴。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首先是历史内容层。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表现的是诗人对恬淡宁静生活的愿望的追求,而让诗人产生这种清高、虚静的心境的原因,就需要寻求王维当时的心境所处的历史背景。此诗是王维晚年优秀之作,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作《酬张少府》中吟道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洒脱而直露地表达了自己晚年时期的内心情怀和生活态度。联系王维的生平,早年时期的他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对现实充满着希望。然而没过多久,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因官场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而被排挤出朝廷,之后,朝廷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秉性清高、不贪图名利,淡泊自持,在

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深感“自顾无长策”(王维《酬张少府》)的矛盾与苦闷。诗人此诗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满腹悲慨,遥想出路何在。对于他这样一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似乎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山林空野之中隐居这一途了。连诗人自己也深悟到“空知返旧林”(王维《酬张少府》)这一不得而为之的人生选择。这样的心境与他当时游赏香积寺时的心境是相通相息的。只是,在《过香积寺》中,慑人全市只字未提关于官场尔虞我诈以及自己心情如何苦闷的只言碎语,无一怨字,更无一苦情。然而,这样一个沉着厚实的意蕴所包含的历史内容之丰富深远却是 自不待言的。

其次,是审美意蕴层。王维的诗以山水诗为主,山水写自然,自然绘山水,融“山”会“水”于诗的字里行间中,着就展现给读者以一幅审美趣味丰富浓厚的山水图景。《过香积寺》更是一纸不落“俗套”的唯美画卷。这首游赏诗,写了作者走访香积寺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头一句“不知香积寺”,落笔不落窠臼,超然自得。香积寺是唐著名寺院,诗人不会不知,“不知”二字道出了他只知其名,而未尝身临的意致,暗寓了作者久仰寺名、初次拜谒的新奇兴奋之情。“数里入云峰”,此句是入景之笔。诗人怀着“不知”,步入茫茫山林中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映衬出香积寺幽藏深邃,还未到寺,已是云封雾罩之状,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了。“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笔触深入到山中景象: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

空谷中回响,是的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蒙上了一层神秘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领略至此,王维长于绘画的技艺是无可厚非的,而他精通音乐的成就更是世所公认的(王维早年曾为大乐丞)。第四句“深山何处钟”,于空山幽林中听钟鸣之声,仿佛能看到这跳跃的五音符在空灵婉转歌唱,有所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啊!而五、六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更是将这种绘画美与音乐美打造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此二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与“冷”二字在这里用的极为传神。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的穿行,仿佛发出痛苦的幽咽之声。另外,夕阳西下,暮色渐临,昏黄的余晖散洒在这片幽深的松林上,在这斜晖的笼射下,诗人正对着观看到的,是那背对着光线的松林的枝、叶、干,这个视角里的松林是黛青色的,幽而深邃,给人以一种暗色之冷。诗人以泉“咽”危石和日“冷”青松的动态之景进一步衬托了环境的幽静。

陆机《文赋》有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以形容作文构思,妙趣横生之意。王维《过香积寺》的审美意蕴的另一体现是在行文写法上。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重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而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

应该就是“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

第三,哲学意味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哲学意味。”“哲学”通俗的讲即是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概括,“意味”则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感知因素。王维《过香积寺》虽也暗含有历史内容,然而诗人着重表达的是对恬淡宁静生活的追求。“安禅制毒龙”则是富有哲学意味的、难以形诸笔墨的思考与情感诉说。诗人于傍晚到达寺院,面对一潭空阔的潭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关于毒龙藏身水潭、累累害人后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毒龙的故事。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是佛家术语,这里指佛家思想,诗尾联两句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遁世无闷的情怀。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的一幅幽邃僻静的山林古寺图。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诗人通过字里行间的景色,于细腻平滑中流露出内心情感,真正将“晚年惟好静”的生活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诗的左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这种心迹的自然平实的流露。

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在《唐诗的语言》中说:“唐诗语言的特点,在于不仅仅是浅出,而乃是‘深入浅出’”,“不仅是易懂,而且是意味深长”。王维《过香积寺》亦即这种深入浅出而又意味深长的山水诗。绘画与音乐相映成趣,百读不厌,可观,可赏,可听,可感,可思,不仅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画中有情。

文学院0901班

田慧

2009101010112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八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过香积寺

作者: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解】:

1、薄暮两句:因寺旁空潭而想到毒龙的故事;安禅:指心安然入于清寂宁静之境;

毒龙:这里是机心妄想的意思。

【韵译】: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

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

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

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

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

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评析】: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九
《过香积寺(王_维》

1、过香积寺(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浙江卷)(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04年答案: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10卷)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 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

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5、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班却是如何描写纯色的?闹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觳;然后

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的,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有理即可)

6、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忆江南①纳兰容若②

江南好,城阙沿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 时所做。③嵯峨(cǒu é):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

8、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分飞③。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 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 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十三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2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一③题。(10分)

暗 香①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

春风词笔②。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

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前石湖别墅作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上阕“旧时月色”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写月下梅边吹笛的情景,引起了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B.“何逊而今渐老”以下四句,词人以何逊自比表明自己诗情锐减,但眼前竹映疏梅,冷香浮动,撩起了词人的情思。

C.下阕“江国”至“夜雪初积”四句,写远方之人折梅投赠,因路遥积雪,元从寄达,词人顿觉冷清寂寞。

D.“翠尊易泣,红尊无言耿相忆”两句,词人托物寄情,将深婉的相思之情移于“翠尊” “红尊”之上。

E.结句“几时见得”,包含了两层意思:梅花落了何时再开,故人分别何时重逢。言外有意,韵味深长。

②这首词即景言情,感慨今昔,追怀旧游。上阕主要运用了( ) 和( ) 的表现手法。(2分)

③“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案:

①(4分)A C

②(2分)虚实结合(对比)(1分)用典(1分)

③(4分)“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1分)。“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 (1分)。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1分)。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1分)。意思对即可。

10.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浣溪沙①(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①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 词作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 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 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②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3分)

答案:①C评分:3分

②答案:一个“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1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1分)评分:共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17分)

临江山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辗转逃亡到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一个夜晚他登上小阁楼,有感而发,填写了这首词。②长沟:大河。 ①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词以回忆洛中旧游起笔,首句写聚会英才,作豪爽语,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

B.“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造语更为生动、奇巧,巧妙地唱叹出令人难忘的往事。

C.“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宛如目前。

D.“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

②结合全词,试分析“闲”字流露出的词人的情感。(4分)

答案:

1.A

2.词人在作品开头回顾了往日豪酣欢乐的生活,而现在只剩此身,这个“闲”字正表达了流亡中的孤独和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无可奈何,这个“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历尽磨难的自我解脱。(意对即可)

12、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目弄轻柔,花径暗流香。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愁绪万端。

B.上片描绘春日美景,可惜小径花落叶败,为下片的“春愁”预设伏笔。

C.下片着重表现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通过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D.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用鸟语花香来反衬惆怅,意蕴深邃。

②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的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B

(2) "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1分)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

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篇十
《深幽超尘 诗中有道——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过香积寺王维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过香积寺王维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过香积寺 王维景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508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