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2016-08-31 10:34: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共6篇)2016年高考地理研讨会心得2016年高考地理研讨会学习心得张利芬我有幸于2016年3月2日至3日在太原参加2016年高考地理备考研讨会。聆听了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用钊老师、西安交大附中李英老师和山西高考地理阅卷组组长李龙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西安两位老师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备考辅导:1 高考地理考试...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2016年高考地理研讨会心得

2016年高考地理研讨会学习心得

张利芬

我有幸于2016年3月2日至3日在太原参加2016年高考地理备考研讨会。聆听了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用钊老师、西安交大附中李英老师和山西高考地理阅卷组组长李龙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

西安两位老师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备考辅导:

1.高考地理考试目标与要求。

2.2015年高考回顾和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导向的变化。

3.高考复习中发现的问题。

4.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可能趋势。

山西李龙老师主要分析了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学生试卷分析和今后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要迎接高考必须明确高考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备考效率,不做无用功。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把握方向,明确目标。《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老师知道学生进行高考复习的依据。我们要把它作为平时复习的统帅,依据它落实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拘泥与某一版本教科书。

二、多做地理高考题,明确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每年高考结束后,一定要做各省高考题,特别是新课标卷不仅做,更要对比每年高考题考的共同知识点有什么,新增知识点有什么,要分析研究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1.试题学体特点

从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看,试题结构基本一致;命题立意上,注重考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教材选取上,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重视“新教材,新情景”的创新与运用;试题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以图表为主的学科特色。

2.试题命题趋向

(1)以能力立意为主:对知识的记忆要求相对降低,学生可以通过敏锐的观察,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于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运用。“新材料,新情景”是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乡土特色的载体,是创设问题以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载体。

以教材以外的问题为切入点,重在考察文示图像的判读与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思维品质的综合和发散能力、书面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临场心理的冷静和应变能力。

3.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察

探究性试题将密切联系学科主干知识,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如13年36(3),15年36(4)。

三、二轮复习备考方法与策略。

1.整合教材,务实基础。

(1)基础主干知识

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务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留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代支,重在贯通。

1)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

2)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分散,不易抓重点,需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策略上要抓住核心知识,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3)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多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视8个方面综合: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求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完整性有完整的了解。

(2)复习建议

1)利用思维导图或课堂活动,搭建暴露学生知识“漏洞”的平台,以学生存在的“漏洞”为复习出发点。

2)“三讲”讲学生整合不了、理解不透、不会运用的知识。“三不讲”不讲学生已掌握、过偏、过难的知识。

3)讲练结合,建立答题一般模型,形成解题思路;积累答题的地理关键词,形成规范表达,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特殊专题,精心整合

关注“高频点”、“易错点”、“热点”专题,对这些专题精心整合,让学生掌握要点,如:

例2:加强地理图表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为了充分提取地理图表中有效信息,养成正确的判读方法非常必要。

①看图名,了解其反映的主题;

②看图例,坐标轴的名称、数值和单位,确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名称、分布规律,数量变化特点等、这是判读地理图表的关键环节;

③联系课本知识和原理,分析地理图表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正确结论。

(2)培养图表和文字相互转化的能力。

善于把课本文字转化为地理图表,加深理解。

针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进行图图转换,图图叠加的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例3:根据目前高考试卷评分标准,学生要掌握以下技巧:

(1)防漏答技巧—精炼、全面、忌罗嗦。

(2)模糊答题技巧—细致、具体、忌错误。

(3)条理清楚的技巧—分点、分段、忌成片。

(4)套用课本语言技巧—准确、全面、忌断章取义。

(5)书写端正,有美感。

3.精讲精练,提升能力

高三二轮复习课分为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两类,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分别运用科学的方法就能做到高效学习。如学生对时效性(快批快改,趁热打铁) 针对性(讲其所需,释其所惑) 准确性(言之有据,正误确凿) 系统性(纵横联系,前后衔接) 启发性(启发思维,重点点拨) 拓展性(举一反三,开阔视野)

4.关注学生,提高效率

(1)引导学生抓住时机,挖掘自主学习潜能。利用“暑假”自主复习区域地理;平时完成“个性化”的复习任务:优生拔高,边缘生注重思维导图。

(2)引导学生学会处理错题实现“质变”。

①查清出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

②分类梳理解题思路并汇集成册—错题本。

③适时删除“错题”,“轻装上阵”。

(3)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复习效率。教育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直接制约认识过程,所以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心里变化,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实现学生的“质变”,达到高效备考目的。

篇二: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2016年高考地理复习要点总结

2016年金城地理高考复习指导

主编:訾金城 2016.6.1 现在距离高考不到5天的时间了,同学们怎么能在这最后的有限时间里提高地理成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现就自己多年的想法和做法谈几点复习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 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掌握考试内容.

(一)自然地理部分

1.经纬网的应用:(1).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的特征

(2).应用:定坐标、定方向、定距离

2.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常考的等值线地图:等高线图的判读和应用

【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等温线的判读和应用

等压线的判读和应用

4.太阳大气层及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影响太阳辐射量多少的因素:纬度、地形、天气和日照时间长短

6.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1)时间的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日界线

(2)昼夜更替和晨昏线(特征)

(3)自转偏向规律和应用

7. 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判断和计算

(2).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规律、计算、应用)

(3).四季更替和季节的判定

(4)五带的划分和范围的理论变动

8.日照图的判读:(1)确定南北极点(2).确定晨昏线

(3).确定直射点的位置(4).确定极昼和极夜范围

(5).确定时间(6).确定昼夜长短

(7)确定日出和日落时刻(8).确定太阳方位和正午太阳高度

9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特点

10.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11.大气运动的原因分析和大气运动的形式:【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A.热力环流 B大气的水平运动 C三圈环流D季风环流.

1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3.天气系统的判读:锋面、气旋和饭气旋

14世界气候的判读:分布、特征、成因、植被

15气候的组成要素分析和影响气候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

16.水循环的判读: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17.陆地水的补给方式、水温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18世界洋流图:洋流的名称、分布规律、分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9水资源的分布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开源、节流)

20.地质环境的判读:A.地壳物质循环图(三类岩石的成因分析)

B.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和板块构造)

2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整体组合要素和各要素的关系

2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地带性规律(基础、因素和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影响因素

2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聚落、交通、生产活动等)

24.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25.自然灾害与防治

A.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

B.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C.防灾和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应对措施)

(二)人文地理部分

26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判断、特征和区域差异)

27.人口迁移(类型、成因和影响)

28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和容量观)

29.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和形成原因)

30.城市的形成区位(自然和社会因素)

31.城市化(标志、过程、区域分布差异、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2.农业区位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3.工业区位因素的评价和选择(工业导向)、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4.世界重要工业地域和我国的主要的工业基地

35.交通运输(区位选择、方式、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36.我国重要的交通线和交通运输点的形成区位(港口、飞机场)

37.人地关系:A.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B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C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三) 区域地理部分

38.区域的含义、发展阶段

39..区域地理的研究技术(RS\GPS\GIS)

40.区域可持续发展:A流域的开发 B农业的开发

C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D.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41.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43.世界地理部分:

(1)世界海陆分布: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成因

(2).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3).重要国家和区域:位置、范围、自然和经济地理特征、区域发展条件评

价、区域环境问题及整治措施

(4)重要的考点国家:日本、印度、南非、埃及、英国、德国、美国、巴西、

澳大利亚等

44.中国地理部分

(1).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要求识记个省级单位的名称、简称、轮廓和政府所在地

(2).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正确认识地形区和主要山脉(分布、名称和走向)

(3).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和成因

(4).我国的水文和水系:A.水文和水系的原理特征

B.主要河流和湖泊

(5).我国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地理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

气候、植被、温度带、干湿地区、熟制、水文、地理区域等

(6).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自然和社会)

(7).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45.选考部分

(1).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分析、旅游前的准备)

(2).自然灾害部分(寒潮、旱涝、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成因与防御)

(3).环境保护部分(类型,分布,原因、措施)

二.洞穿高考的命题规律和思路

1.考向明确:稳中有变、变在出新。2016年高考,稳是主流,稳在以能力立意设问,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考察,注重综合运用地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变,是方向,变在知识重新重组出新,情景设置出新,设问角度出新,提高了试题的新颖度。

2.特色鲜明:图像丰富,题不离图。从高考地理试卷看,几乎每一题组都围绕地理图像或图表进行设问。从解题过程看,我们既要从图中获取解题的信息,作出分析与判读,有时还要通过绘图,来进行推导和验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3..以人为本、设问开放。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试题一方面贴近生活,另一方面设问具有一定梯度性和开放性,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要想全面系统地回答比较困难,从而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4.冷静理性::热点不热、关注发展。综观2014、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先前被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在考题中不曾涉及。试题的中心除了传统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多的关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同学们不要过分关注热点,因为你做的是地理不是政治

三.2016高考命题动向.准确把握2016年高考的脉搏,我们要从“变”和“不变”两个方面,充分进行认识和评估。

(一).“变”,即可能得到强化或推陈出新的试题将呈现一下四种特点:

1.提供新素材、新概念,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

2.单纯的背诵和记忆知识考点的题目难觅踪影

3.运用数理的方法,定量的科学分析和运用地理数据、图表判读地理事项的试题的比重将会上升

4.命题视角将会更多的投向乡情和国情和整个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不变”,即必须牢牢把握一下五点:

1.以双基为本的学科主干知识,始终是高考命题考察的重点。

2.以图像为特色,图文结合,始终是高考命题割舍不断的清洁。

3.分析成因、描述分布、概括特征、比较差异、验证原理、阐释规律、评价优

劣是常用的设问手段

4.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试题的基础性和大众性定位清晰

5.能力立意,对地理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考察方向明确

四.最后时期复习的误区和对策

1..切忌填充知识,注重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考生可以采用纲要信号图的方法,自觉的编排知识思维导图,这样既可以整理知识,又可以查漏补缺。

2.切忌盲目做题,注重举一反三。做题时要开展“题型”训练,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一题”,而通“一类”。在每做一道题时,一定要对照标准答案或老师的讲评,认真总结自己的得分点,反思自己的失分点,从而形成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模式

3.切忌自搞一套,注重师生互信。要充分相信老师的复习安排,虚心听取老师的指导意见,多与老师保持沟通和交流。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可适度进行个人拓展。

4.切忌热点押题,注重回归基础。社会热点只是提供问题设置的情景,但很多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过于盲目猜题,押题,到头来只会事倍功半。因此适度选取“热点材料”,回归教材和基础,这才是开展热点演练的初衷。

5.切忌遵纲寻本,注重知能构建。最后的复习不是要求把书本和考纲背熟,而是要把书读薄,做到“无书胜有书”。也可以以图为纲复习和总结、回顾知识点。

五.老师最后的忠告

1.重主干,基础不丢分。对主干知识的掌握要从记忆、理解转到思考和运用;要跳出教材,广泛联系实际;要善于发现问题忽然设计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2.练思维,尽可能曾分。复习时要善于采取比较、列表、列关系式、逆向思考等各种思维以原理说明事实,增强答题的条理性、条理性、有序性,做到答题运用学科术语、文字准确精炼、条理清晰流畅、书写快捷工整。

3.强图像,突破得高分。图像是地理试题的核心,是制约得分的瓶颈。最后的复习,可以重点对图像系统进行整理和分类,找出每一类图像的共同特征,做到图文并重,所以一定要多看地图。

4.好心态,不意外丢分。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用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在考试前、后学会放松,选择和老师和同学聊天,可以很好的释放心情,坚定信心;考试不能怯场,一定认为“我能行”、“我做的就是对的”。

5.好卷面,不丢冤枉分。答案书写在指定区域,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是一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整洁的卷面,必然会对得分有益。要规避不必要的错别字、口语化的语言,全方位提高得分机会。

寄语:昨日,落叶满成泥,秋风野草;今日,花红又一春,鱼跃龙门。只要心中有景,花儿自会常开,满载梦想的你,成功就在眼前! 近祝你学习进步,金榜题名;遥祝你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2016年6月2日

篇三: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2015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第1篇: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我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高度的责任感,使我认真踏实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回首一年来的工作,首先应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教研组长的帮助和支持。面对今年高考“文综”的成绩,既有喜悦又有失落。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

第一次教高三,拜李泉福老师为师傅。通过师徒培训活动,虚心地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很有人格魅力。他讲课时的幽默风格、知识的严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认真参加高三教师新教材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继教活动;与李老师认真研讨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了解学生。针对A、B班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联考、摸底、文综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

从复习资料《三尺讲台》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

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北京四中的地理题》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为“培优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

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

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

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综上所述,只有学习,总结,地理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学的困难和挑战。

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差异很大,基础参差不齐。2015年的高考试题地理首次达到100分,与历史、政治平分天下。地理教师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学生爱学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感兴趣的同行一起探讨。

第2篇: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本年度我承担了高三的地理教学工作,一学年工作结束,有得有失.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本学年教学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1)、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表现信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优势,拓展地图的教材内容,优化地图要素的呈现方式。大纲指出,"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地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电子地图;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电子图》,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表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2)、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和快速反应的优势,构建人机对话的电子地图,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优化地图的教学环节设计。例如在高二复习西亚和北非的位置教学设计时,利用FLASH的文本响应交互功能,构建学生可从键盘三洲两洋名称、计算机快速判断正误的《西亚和北非的位置》电子地图。

二、不足之处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今后还要不断反思。

第3篇: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进入高三以后,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地理教学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就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出的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7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老师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篇四: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2015高三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高三数学教学反思

(1)抓学习节奏。数学的复习备考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率的复习与学习,慢腾腾的学习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高三复习备考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2)抓知识形成、重视解题过程的教学。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

(3)抓复习资料的处理。复习备考的过程是活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不断变化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复习资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来。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重温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引导,理解所复习内容在高中数学体系及高考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4)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开放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暴露了的问题要及时抓,遗留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课堂练习。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20%左右,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6)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解题方法,优化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优化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7)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第2篇:高三数学教学反思

本学年度中我担任了高三(1)班的数学教学和高三(1)班的班主任工作。

总的说来,我是在忙忙碌碌地充实工作中度过这一学期的。我在工作的磨练中逐渐走向成熟。在加强自身政治修养的同时,我更从小事出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作为一名高考把关的数学教师,要全面理解教学大纲,熟悉全部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制定出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纲目,要把握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单元备课要高瞻远瞩;每课时备课要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则付诸实施,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辅导要有针对性;认真批改作业,力求全批全改;辅导与作业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应随时记录在案,积累资料。所以我每天早起晚睡,争分夺秒的抢时间。虽然孩子很小,总是缠着妈妈,但是每天早上七点一刻我准时到校,晚上六点以后我才回家。有时问题的学生多,我就耐心地给他们解答,做到了让学生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可回到家,爱人等我回家的饭总是热了再热,孩子也总是说:妈妈你明天早点回来,妈妈明天接我。对于孩子来说,妈妈能接一次那该有多好,想着女儿看到别的孩子被妈妈接走的羡慕,我总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妈妈明天一定接你。

在教学上我立足于全局,让学生各有所得。适应课改要求,把握高考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到了高三,复习资料多如牛毛,如果陷入题海战术,势必”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点,对资料作出恰当的、独到的二次加工;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案作出及时的、灵活的调整与改变。也就迫使我实现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的两个创新。

为了适应要求,我努力做到:不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改要求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无形中给高三的老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上网,泡图书馆,查阅参考书……真可谓披星戴月,有时为了一道例题,刚躺下,灵感一来又爬起来……

对学生,我坚持从严要求,讲求复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众所周知,高三数学练习测试几乎每周一次,利用好这些测试机会可以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很多不足,教会他们分析试卷:将存在问题分类,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应及时发现自己在业务上与教学上的空缺与弱点,有的放矢地参加业务进修。区里和市里的进修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我又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的计算机二学历大专班,并顺利地结业。对于我以后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帮助

很大。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更加清楚教师的“一碗水~和一条溪流的辨证关系”。在今年的高考中,一班的数学平均分和及格率均为第一,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第3篇:高三数学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4。参考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篇五: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2015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第1篇: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备战了一年的09年高三历史教学也宣告结束。随着09高考的渐行渐远,高三这一年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这一年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也时常让我深思。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高二下期的后半期(大致五一节后)开始上《中国古代史》,这样可以在国庆节前完成新课教学。接下来是按惯例进行的三轮复习,这一定要与市三次诊断考试时间相吻合。三轮复习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对学生心态与成绩提高效果不错。最后的十天尤其不能放松,学生须“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2.整理研究高考试题08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上海、广东高考历史卷,因为这两地的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

3.比对分析高考考纲高考考纲出来之前,要全面复习遍地开花。09年初高考考纲出来之后,仔细分析并与前两年的考纲、题型示例认真比对,找到其中的变与不变的地方,通过研读大纲明确今年历史科体现的高考考题思想。这样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做到有的放矢。

4.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5.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对于近几年的高考,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我们也编制了按章节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按专题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不过这些都是填空型的,在一章复习前或后,一个专题的复习前或后,让学生填写,有利于梳理开始遗忘的知识体系和对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整理归类。

2.编制考前检测题单元检测题到处都可以买到或找到。而针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或市区考试内容要求以及自己学生情况的的试题就不多,所以,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这一届高三我把练习主要放在每一次大考之前集中训练,一般有3——5套题。这样可以进行强度训练、一个阶段知识的综合训练、时间分配训练等。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所以他们会虽馁战馁败,但馁败馁战,直到最后胜利。

2.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呆在办公室,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仅是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以上仅是我在高三这一年中教学进程上的所做,并没有谈及学科知识教学方面、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东西。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在对08年高考试题分析时,我们比较关注上海、广东高考历史卷,因为这两地的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但过度的重视、训练,导致学生不太适应本地高考试题。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比如09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看似简单,应该全是教材上的,但学生掌握不牢,导致错误百出,得分不高。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教书这条道路,育人这种职业,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2篇: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回顾高三一年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班主任工作科任工作都比较繁琐。作为一名第一次带高三的老师,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进行了一些新尝试,当然也暴露出不少的新问题。以下分别就这两方面作简要阐述。

1、对教材的处理。个人觉得近几年的高考,大有回归课本之势。显然,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充分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实效,落实考点,在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同时,注意打破章节顺序,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时代特征,理清知识构建体系,活化了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提升了最终的解题能力。

2、对方法的指导。我的理解是除了回归课本外,近几年来常见的另一种现象是逐渐脱离了死记硬背型的知识考查,转而充分利用新颖材料来设置思考问题的情景,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用意显而易见。要想短期内实现突破读题解题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常规教学外,我比较注重练习部分的讲解和交流。针对学生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表达时的语言粗糙、不到位、不严谨等问题,我们反复练习讲解,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3、还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研究高考方向努力还不是很够。没有注意好对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和甄选,“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鉴别。其次,在时间分配上还不够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有点知识容量过大的盲目和仓促之嫌。再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方面,没有做好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技巧很好的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能力工作。在最后的冲刺中也没有注意好教会学生在时间紧,作业多的环境中如何调整复习节奏合理安排学科的方法。

综上,这一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一年的高三教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次锻炼和一次提高。

第3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三历史教学反思与复习策略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我是1999年开始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带过了两年3+2历史单科高考,八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论经验无法与老教师相比,论学识也不及众多的“研究生”的后生们。但通过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练,特别是近几年对新课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结识了一些省内文化研究的专家,受益匪浅。以下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15年上半年就用三个月的时间编了一本“挑战高考”(40万字,海南出版社),书出版后,就连自己都不想用,因为绝大部分内容是东抄西抄而来的。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如果翻阅一些老教师总结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至少90年代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四、过份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传统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改传统的封闭性考试为现代的开放性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五、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2015届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2015届我省高考将立足于教学指导意见,参考课改地区高考试卷命题,注重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吃透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我们2015届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适当讲解安徽省历史文化遗产。2015届高考文综将独立命题,借鉴课改地区历年的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考查本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题目还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鉴。

5、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据参加高考阅卷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在回答32题“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问题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举考试,显然是没有明白“考什么和怎么考”问题。

6、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参照考纲示例,自己设计题目,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第4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新课改中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让教师在新课改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无疑,反思性教学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很好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一)课程理念反思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是在教师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般都会有一个定势的思维。这种已有的定势思维会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习惯和经验当中,如果仍然使用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那么新课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就必须对教学的理念进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课程中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实际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关注教师的主导性,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对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并且受到湖南卫视中“变形记”节目的启发,我在高中的课堂中开展过一次“课堂变形记”的活动,即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而老师充当学生的角色,这种“变形”的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给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二)备课环节反思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在高中历史备课时,往往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制订这个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制订这个计划时,不能只按原有的经验来制定,应该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对同一个问题的叙述在两种教材中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当然,以前的经验并不就是弃之不用,在备课环节中,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三)教学手段反思

教学手段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例如,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具备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运用得当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形象生动。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个极端,比如:轻质量,而重数量;轻内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等。反思这些不良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忽视了教学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应该反复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如果不能,则应该宁缺毋滥。只有经过充分的反思,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二、反思性教学在历史新课改中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中的反思性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学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证把握整个反思的教学过程。

(一)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

反思性教学以教学问题的发现为整个过程的切入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不应该是简单地对自己教学情况的简单回想,而应该带着一种自我审视的心态来进行反思。

2.以科学的方式来解决对教学过程进行反省发现的问题,并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指导解决问题的宝贵机会。因此,对每堂课都必须静心思考。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采用了《复兴之路》(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课件中,事实证明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同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在课堂上什么时候放比较合适?放完之后可以提什么问题?放多长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同时不影响授课进度?对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进行反思性教学第一步。

(二)以积极改进作为关键点

反思性教学的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教学。因此,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授课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发现了上述的几个问题之后,认识到了:视频播放的时间应该合适,播放的内容应该与课堂相关等。在反思以后,对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在进行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介绍之前,放了5分钟的东西方形势分析的视频,一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时的国内外形势,另外也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同时在视频观看之前还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在19世纪,从英国出发必须经过4个月才能抵达中国,为什么相距如此远的两个国家会爆发战争呢?有了视频作为直观的感受,经过稍微整理,学生就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三)以有效实践为落脚点

教师是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客观的反思之后,形成一个效率更高的方案再进行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因此,反思型的教师与操作型的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操作型的教师喜欢问“怎么样”,只关心教学的结果,而反思型的教师则更加关心“为什么”,试图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课中,开始只是着重对基础知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隐性问题的挖掘,经过反思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以下的问题:

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马克思就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给欧洲国家资产阶级的发展带去如此大的推动作用,而中国本土的资产阶级发展却如此缓慢呢?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又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以坚持不懈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通过教师不断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来改善自身教学行为。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断地坚持,反思性教学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调整—实践—发现问题不断循环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会学”,“会学”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会学”离不开教师的“会教”。“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此背景下走进了高中历史教堂,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反思性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然后依据作者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对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改中,并不是反思性教学就是万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学为例研究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5篇:高三历史年度教学反思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篇六: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2015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反思一: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以海拔为基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对于初次接触地理专业性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从一些弯弯曲曲的线中能看出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哪里是山脊、山谷.....,颇为费神。回顾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等高线绘制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过程比较繁琐,采用传统教学时间较长,短时间很难完成任务。那么通过采用Flash动画演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能非常直观看到,达到认知统一。另外通过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对应呈现方式的展示,不断冲击学生视觉,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印象深刻。

2、学练结合,符合农村学生思维过程。农村学生应变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已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采用了动画演示时间较充足。

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亲手制作地形模型,给教学留下一点遗憾,争取在以后的拓展课里进行。

2、有些图片不够清晰,学生不容易辨知,建议用一些清晰的图片,能使学生通俗易懂。

反思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回到学校之后上的第一节课是高二年级的复习课:地图部分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结果是内容上不完,但假如不看教学任务,单看教学过程和效果,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效果不错,有几个地方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上课的路非常清晰:这节课的要讲的内容有两个: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应用。两部分的知识点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二是结合学案,进行对点练习,基本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练习,有些题还是原创的题。

三是师生互动非常成功。每道题都有学生思维和动手的空间,之后老师都作点评或纠正。学生掌握还算不错。

四是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至于内容讲不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课前我讲了一些这次到茂名跟岗活动的见闻,大概用了7分钟左右,时间占了不少。

二是在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方面的例子花的时间稍多,有些地方可以由学生看书解决而我没有这样做。

三是学生做练习题的时间较多,如第一题叫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水库蓄水后水淹没的范围,学生不会做(要两个学生),第二题叫学生判断港口的选址应在哪,学生也判断不出来。第三题是引水渠的合理选择学生也看不懂,弄得每道题都得花几分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就不够了。

这节课给我的收获有两个,每一是,我们的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第二是,课堂上老师讲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些问题其实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让他们跳起来把苹果摘到。

反思三: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较少,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本节课又是该章重点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本节课展示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猜测地图的代表的内容。主要地形展示典型图片,简单介绍其特征。等高线的特点,原理及地形等相关内容,主要观看Flash动画,让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最后小结以练习的形式进行巩固。

本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三班的学生。等高线中的鞍部、陡坡、缓坡、山谷、山脊地形了解后,课堂中来了段检测是否掌握的环节。准备的一个Flash,只要学生答对就会发出鼓励的掌声。对于这个连班级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对。可见一些趣味性的环节对于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有很大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容易使学生在偌大的教室里开小差。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值得我思考的。

反思四: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采用学案到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在思考琢磨,真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难点知识上,学生掌握的不好,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需要注意:

1.重视基础知识,加强迁移训练

总 体上说,高考命题原则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只有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高考的导向是“用”知识,而不是“记”知识,它要考查出考 生今后的学习潜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 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5--2016地理高考复习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6010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