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

2016-02-06 12:21: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篇一《心理访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供大家学习参考。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篇一
《心理访谈》

《心理访谈》观后感

看完这段视频后我感触颇深,犹如梦中之人初醒。所以借这次机会抒发一下我的感受。

不知道各位同学还记得我们高中三年时的艰辛吗,不知各位同学还记得我们高中时对大学的憧憬吗。这些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来到大学后你眼里的大学和你想象的大学校园有差别吗?这个问题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有很大差别。一切都和高中的的学习方式变得那么不同。老实不再那么苛刻,他们不再紧盯着你、督促你刻苦学习。周围的同学也不像高中时候那么专心致志的学习,他们不再和高中那般埋头苦干。你由一个接近封闭的圈子进入一个灯红酒绿的小型社会。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倘若你还不改变自己你就会在大学生活中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追求,将自己迷失在大学的征途中、最后只能获得一纸文凭。这种结果是残酷的。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用一麻袋一麻袋的人命币换来了一麻袋一麻袋的废纸和一张成本只有几毛钱的毕业证。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应该用最短的时间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重新制定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适合大学生活的学习习惯。观看访谈后我明白了改变的迫切性。同时我也想提醒一下各位大学同学,大学与高中之间差距极

大,所以你们千万不能延续高中的旧习惯。你们也应该留出的空余时间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因为大学并不只是用成绩衡量一个人的优秀与否。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方面的锻炼。

大学生最大的资本是什么?知识、素质、还是经历啊?我认为都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是年轻。因为年轻我们可以拥有充沛的精力,因为年轻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因为年轻我们可以拥有一股敢拼敢做的勇气。年轻的好处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应该在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为自己树下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用太大,只要我们自己觉得合适足矣。我希望你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树立一个目标我们可以在大学生活中不被无聊的事物所打扰,所以不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我坚信每位大学生都是一块极品泥胚,而我们的目标就是将它烧成完美的瓷器。而目标就是烘烤的烈火,因此你觉得我们能够没有一个目标吗。我衷心的希望每位大学生用自己的目标之火将我们着极品泥胚烧成完美的艺术品,来升华自己的人生。

大学生的前途渺茫啊!!这是我的观点也是我们的现状。21世纪是残酷的,他的残酷我们还没感觉到,但我坚信但我们毕业后我们就会饱受它的折磨。每一年都有一群数量庞大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都能找到核心的工作吗?答案很显然,一大半的毕业生都变成所谓的无业游民。他们并不

是没工作可做,而是他们不满足于他们可以选择的工作。这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原因。我就纳闷他们既然不满足为什么不会自己去创业啊!他们难道没有想过自己前去应聘的公司哪来的,不就是人创立的吗。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可以而我们不可以。我相信我们绝对不比他们差,说不定他们的水平还不如那些毕业的大学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创业啊!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未来。在我们人生的辉煌阶段挥洒我们的汗水吧!努力拼搏吧!即使流血又何妨,人生在世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你曾想过吗,当我们年老时我们回忆这段拼搏史,我们是何等的自豪啊!最后虽然有啰嗦,但我依然想重复一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就是我的感受。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所有的大学生门可以杨帆远航,展翅飞翔!!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篇二
《心理访谈赏析》

心理访谈赏析

——恋爱秘籍之抓住爱人的心

心理系200841000118 彭元

一、来访者的困扰

小丽因“太黏人”而三次恋爱失败,迷茫中来到心理访谈,希望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小丽刚和第三个男友分手,据小丽讲,三次恋爱分手的原因都是因为男友觉得她太黏人,尤其是打电话次数太多,有时候一天能打一百多个电话,让男友觉得很烦,有时候男友会不接,于是小丽就很生气,越不接越想打。尤其第三任男友对她频繁打电话的反应非常强烈,经常不接电话。而小丽打电话一般都没有什么事要说,只是想打通问问男友问什么不接电话。她希望打电话男友就立即接,发短信就立即回,即使几秒钟的通话也行。最后第三个男友也因为打电话的缘故提出分手。三任男友都嫌她太黏人而离开她,她觉得很受打击,似乎越来越没有自信。节目现场连线了小丽的一位前男友,而前男友说分手的理由不是黏人,而是小丽太偏执,以自己为中心。比如说如果小丽想见面,即使男友有事,她也不能接受,她仍然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让男友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所以提出分手。

小丽的妈妈反映,自己也发现小丽非常黏人,一天会给妈妈打四五次电话,向妈妈诉说自己的痛苦,比如谁谁谁又没有接她电话,这让妈妈很烦,妈妈觉得小丽这样打乱了自己的生活。另外,小丽现在虽然与第三个男友已经分手,可还是会打电话给他。小丽刚跟第一个男友分手后,也经常给他打电话,到后来别的男孩对小丽有意思时,心理就会好受点,于是慢慢不再给第一个男友打电话。小丽妈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她想先恢复原来的关系,然后把男朋友甩了,这样心里就平衡了。

二、访谈过程

心理专家李子勋点评:按小丽的说法,对于那些追过自己却没有成功的男孩的离开,小丽是不为所动的,但对于男友的离开,小丽是很不能接受的。“如果是我选择放弃的,我不会生气,但是你要放弃我,每门。”其实这是一种控制,不是黏人。“黏”是当看不到男友会伤心,是一种弱势,让对方觉得被需要,让

对方觉得离开了他,小丽就没法活着。而现在小丽是强势,所以不能用黏人,她对关系有一种操控感,她喜欢是自己做主的,她希望自己拿主意的,但每次恋爱中,她就失控了,因为恋爱中她失去了原来的个性。她的个性是鲜明的,爱恨很清晰的,而且从来都是拿得起放不下。所以小丽屡次失恋的原因不是黏人,而是小丽在与男友的交往中,掌控力太强,给对方施加了太大压力,让对方无法忍受而离开她。小丽可能需要改变内心的一些东西,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

李老师和主持人现场为小丽安排了一个行为训练。有四位男生扮演四种男友,供小丽选择:一号男生29岁,有房有车,每天加班到深夜,可以提供很好的物质生活,却没时间陪女友。二号26岁,销售员,事业处于爬坡期,需要一个可爱的女孩一起开创事业。三号22岁的大学生,想找一个年龄比自己打的女生疼自己、呵护自己。四号35岁中年人,离异无子女,因前妻太独立,找不到需要自己的感觉,想找一个小鸟依人的女友。每位男生都带来一束红玫瑰,小丽从中可以选一个作为男友。小丽选了一号男生。心理专家认为小丽选的这个男生实际上是重复了前几个男友的模板,都是事业正好很忙,没有时间陪她,前几次小丽恋爱失败都是因为男友经常不在身边,产生了一些误会,其实等于是她给自己一个重复过去方式的机会,所以小丽还是有一种模式的,有一个同样的男性模式。接下来又设定了一个情节:小丽与新男友一起逛街,这是第一次约会,走了一会儿小丽感到口渴了,男友立即跑去买水,结果一走半个小时还没回来。小丽打电话发短信男友都没有回。半个小时后男友回来了„„为了帮助小丽认识到小丽以往与男友相处中的问题,演播室现场主持人根据小丽以往与男友交往的方式扮演小丽,展现她对男友的态度。主持人表现了一种很不宽容、不懂体谅、抱怨的态度,因为男友买水时间太长又不接电话而十分生气。小丽说这与自己的态度是很相符的。然后一号男生谈自己的感受说,刚才主持人扮演的这个态度确实让他有些愤怒,如果第一次见面就这样,那他可能不会再去交往。最后李老师建议,可以把自己的生气表达出来,但应该站在担心这个男孩的安全的角度表达你的焦急和担心,这样他会感觉很温暖很感动,那效果就不一样。于是在李老师的建议后小丽亲自与“男友”情景表演。这次小丽表现出对男友的安全的担心,并关切地要求男友以后长时间不在一定要打电话报平安,男友和小丽之间显得很和睦。小丽也开始明白,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不一定时真是的,简单的通过别人的行为就定

性为是别人导致自己的不快,需要用心去呵护与他人之间的感情,互相谅解,互相包容。

三、我的看法

李老师认为小丽频繁打电话给男友是因为操控力太强。在后来的咨询过程中,他没有直接去关注小丽的操纵力,而是主要让小丽认识到理解、包容的重要性,并学会怎样包容,怎样以更容易被对方接受的方式去交流,怎样处理与男友之间的一些误会。当小丽认识到理解、包容的重要性之后,她也就会认识到自己想操纵别人的想法是不利于恋爱的。先让小丽观看其他人做出与自己相似的行为,听听别人给自己的反馈,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后来通过角色扮演来亲自感受新的行为方式所带来的感受,以及别人的反馈。另外配合认知疗法,帮助小丽对自己与他人关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就如何“留住爱人”给出一些建议,使她能够学会怎样很好地经营人际关系,尤其是恋爱关系。

有时候我们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能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就像“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行为方式时,我们就很难去认识到它是否恰当,因为没有去反省的意识,也或许因为自己太熟悉,失去了敏感性。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时,却会敏锐、理性很多,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参照来看清自己,或者通过扮演新的角色来感受不一样的行为方式,来帮助我们对自己形成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在咨询的过程中及时、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是很重要的,李老师在这次咨询的过程中也没有放过一些细节信息,比如小丽说在与第三任男友分手后还是会打电话给他。李老师立即问小丽:“小丽你现在还跟第一个男朋友打电话吗?(没有)那你还在跟第二个男朋友打电话吗?(没有)发生了什么你不跟前两个男朋友打电话了?是什么原因可以让你对前两个男友放弃刚才对第三个男友克制不了的打电话的冲动?你觉得出了什么事情你才不会和他打电话?”小丽说与前两个男友分手后刚开始也会打电话,后来慢慢的就不打了。李老师继续问:“那是因为时间,还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不去再打?”然后小丽说,是当有别的男生对她有意思的时候就不再打了。由此可以初步看出,小丽她是不甘心的,不甘心别人甩了自己,她觉得自己的地位失利了。而当有新的男生表现出对她的好感时,她心里就会好受很多,似乎找回了自己的控制感。所以说小丽是控制感很强的人,

这或许就是她恋爱失败的原因。但如果李老师没有做这样的澄清,那或许小丽继续打电话的行为就被误解为仅仅是因为太留恋男友。可以看出,如果在关键点上错过提问题的机会,就不能澄清有些真相,或许也不能很有效的解决当事人的问题。

李老师还有很强的分析、发现能力,虽然小丽只是简单提及前三个男友,李老师却从中敏锐地发现了他们的共有模式,当小丽现场选择男友后,李老师将自己的看法反馈给小丽:小丽选择的新男友与以前男友是相同的一种类型,都是事业很忙,没时间陪她。所以小丽的心中还是有一种内在的男性模式的。

很喜欢李老师,他说话平和,让人觉得很温暖,提问方式容易让当事人敞开心扉地交谈,并且对当事人的情绪把握也很准确,他对当事人的内心想法、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的解释让人觉得他真的有一种穿透力,他能够绕过表象,走进他人的内心,看到他人隐匿的、或许连自己也看不明白的一面。

心理咨询对象的隐匿性有时使得心理咨询过程非常微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可能就让咨询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咨询需要一种贯穿始终的无形力量推动它的顺利进行,这种力量只有用心体会,才能触摸的到:真诚,接纳,理解,共情„„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篇三
《心理访谈》

[心理访谈]冯远征的爱情故事2008.2.18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8日 17: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点击观看视频:冯远征的爱情故事(上) (下)

2002年,中国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经播出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北京人艺演员冯远征在片中塑造的心理变态的医生安嘉和,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精湛演技,但屏幕上的这位暴力丈夫,在生活中却和同是演员的妻子梁丹妮恩爱有加,他们的爱情历经十五年的风雨依旧幸福如初,在影视圈中被誉为模范夫妻。

主持人:您好您现在收看的是心理访谈,我是阿果,今天到我们演播室来作客的是两位我们国家的著名演员,他们俩位也是十几年的模范夫妻,就是梁丹妮和冯远征,欢迎你们。

冯远征:你好阿果。

梁丹妮:你好。

主持人:今天请你们来就是想分享一下你们很甜蜜的,很美满的婚姻故事,一会儿,一定要敞开心扉跟我们聊一聊好吗?

冯远征:好的。

主持人:所以看了他们俩演的角色我就想,这两个人演这个角色,演的这么准,这么像,他们在生活中他们怎么能做到这么好,结婚15年,恩恩爱爱了15年,这是真的吗。

冯远征:是真的。

主持人:是真的。

冯远征:对。

主持人:而且你想他们结婚了15年,我听说一些细节我就体别感动,每天都会说我爱你。然后他们总是会在任何事情上,都会为对方去想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来求证一些事情,因为我们对你们的了解也是,我们以前听说的,还有你们在节目上说过的一些事情,但是我们更想分享就是说,为什么你能这么做到,为什么别人做不到,比如像我们很多人,反正都已经老夫老妻了,该干嘛就干嘛。锅碗瓢盆过着这种有的时候甚至比较无聊的这种日子,但是他们能把日子每天都过得很好,非常保险,叫婚姻保险我觉得非常重要。据说丹妮非常喜欢情书,而且写了十几年。 梁丹妮:对。

冯远征:对。

主持人:天天写吗?

梁丹妮:也不能说天天写。但是比如说有一些什么事情,包括我们要两个组里分别的时候,我一定会写的。而且不厌其烦的给他写。

冯远征:实际上也不完全是,你虽然好像是一种习惯,但是就是这种每天给你的这种信息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温暖。

主持人:真是说了15年。

梁丹妮:而且我给他写的这些东西吧。我觉得他会是爱看的,只要他有一份小小的感动在里面就行。

主持人:我们也很爱看。你看。这有一段,我们能念一下吗? 冯远征:念。

主持人:我不知道导演从哪找来的,是你写给远征的,是你来念还是我来年,我觉得我这感情。

梁丹妮:你恋比较客观一些。

主持人:好。我非常非常的想念你,随信带去我所有的爱,我的爱人,我的宝贝,其实我知道已经没有多少人在再用写信这种方式来彼此联系。彼此表达感情了,我们俩虽然每天都会通几次电话,但我还是时常会有一种冲动,想给你写一点什么。我不敢想,如果没有遇到你,我的爱人,我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是你给了我最大的,也最完美的财富,和无尽的爱与尊严,如果我在与不在你的身边,我的心都是和你在一起的。

李子勋:写得真美丽

因为她必须就是,如果把我送下来的话,她必须是流眼泪,现在也是这样的。

主持人:每次都是这样的吗?

冯远征:每次都是这样的。

主持人:这样我能想,你们当演员的,这个出差,跟家常便饭似的。经常走吗。

梁丹妮:聚少离多。

主持人:那你每次都这样吗?

梁丹妮:反正我基本上如果说我去送她的话,现在都开车回来,回到家以后,一定会给他发一封信,一封信给她,然后他在上飞机之前一定读到这一封信,那么我呢,我们俩可能是属于是臭味相投吧。可能是这样说的,就是我相信我写的东西,他会爱看,而且他会欣赏,虽然他从来不给我写。

主持人:没写过。

梁丹妮:不写,他不写,他几乎不写。

主持人:你接了15年的情书,但是你一封没回过。

冯远征:回过但是回的很少。我现在基本上就是好的,收到。 梁丹妮:对,看的半天就写两字好的。知道了。

主持人:那这样的,你不埋怨他吗,要是我,我觉得心理不舒服,我希望你给我有一个回应啊。

梁丹妮:我当然希望他也能给我写,但是作为他这个人的性格,我也知道,不要勉强对方。

冯远征:在机场,还没起飞了。

主持人:其实刚分开一会儿了。

冯远征:对。每次基本上都是在飞机没起飞之前就会收入。 李子勋:就收到了。

主持人:说说你当时的心情。你是风吗,你是雨吗?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冯远征:实际是挺感动的。

主持人:11年了也这样,

冯远征:也这样,就是说实际上每一次,说心里话,有过那种想给她写一个特别那个什么的短信,但是总觉得作为男人来说,还是要稍微有一点理智 。

主持人:你看这种人。

冯远征:真的,不是,是这样的

冯远征:在机场,还没起飞了。

主持人:其实刚分开一会儿了。

冯远征:对。每次基本上都是在飞机没起飞之前就会收入。 李子勋:就收到了。

主持人:说说你当时的心情。你是风吗,你是雨吗?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冯远征:实际是挺感动的。

主持人:11年了也这样,

冯远征:也这样,

主持人:所以看了他们俩演的角色我就想,这两个人演这个角色,演的这么准,这么像,他们在生活中他们怎么能做到这么好,结婚15年,恩恩爱爱了15年,这是真的吗。

冯远征:是真的。

主持人:是真的。

冯远征:对。

主持人:而且你想他们结婚了15年,我听说一些细节我就体别感动,每天都会说我爱你。

梁丹妮:而且我有一些做其他节目的时候,我也这样说过,我说其实作为中国家庭男人的,多向妻子说一下我爱你,你不少什么东西,而且也不显得你就多少低下了。

主持人:那现在说我爱你,是你经常跟她说还是。

梁丹妮:我跟他说,他现在也会跟我说,但是也不会说的那么经常。他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篇四
《《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我要加薪 上下级关系

学会分享 人际相处

二、受众类型分析

根据麦奎尔等人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等等。《心理访谈》节目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主要诉求点。

(一)实用型受众

从参与嘉宾来看,通过访谈过程专家的问诊,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豁然开朗,听取建议改善心理状况,满足了其脱离烦恼的良好愿望。而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心理访谈》节目提供的信息和面对困惑的化解途径,能帮助他们获取生活经验和总结教训。如收看《夜宿网吧的孩子》,家长观众们可以管窥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从而有所警戒或改善。

(二)求知型受众

《心理访谈》节目的受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学专业学习者和兴趣爱好者。通过节目,他们熟悉并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在实践中,扩大的自己视野,领悟专业知识的运用。 《难了初恋情》这期节目,主人公背着丈夫去照顾病倒的初恋情人,这种行为的背后到底是爱情还是同情。经过专家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此。心理学上分析分析,事实另有隐情。婚后的生活里,主人公在丈夫身上没有找到浪漫的感觉,而恰巧主人公内心有这样的心理渴求,照顾初恋男友只是对过去恋爱浪漫感觉的美好回忆。因此,心理学上治疗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再给予突破。

(三)猎奇型受众

对不寻常之事感或他人隐私产生好奇和关注的欲望,是每个人的天性。《心理访谈》节目内容恰恰都关乎当事人的隐私,并且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引子部分1分钟左右的影像常常以事件的不寻常之处或隐私为看点和悬念,诱惑受众继续观看。

《性的漩涡》片头便讲述了一个15岁孩子老陷入了性的幻想中,上课写作业老闯入“性”方面的问题和词语。《我不是花心萝卜》片头讲述小峰一连交了9个女朋友遭到同事误会为“花心”,其本人却坦言自己是去认真对待的。《新婚之夜的伤痕》节目预告片花“曾经温柔的妻子为何刁蛮任性,原来多情的丈夫又为何冷若冰霜,该怎么做,才能让婚姻幸福长久?”如此之类,都充分的激发起了受众的好奇心。

三、传播方法分析:

(一)采用“1+1+1”式的访谈形式

《心理访谈》节目中涉及嘉宾即当事人、主持人、心理学专家三个参与者,当事人讲述,心理专家点评,主持人引导。由当事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困惑或矛盾。主持人在中间起搭桥引线的作用。当嘉宾卡住时,主持人引导。除此之外,主持人有时会根据工作经验和访谈需要追问当事人对细节回忆。通过整理,向专家请教问题所在和解决之道。

通过观看该节目,很容易发现其主持人和嘉宾的音调要比其他节目低一些,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思考、聆听的问诊状态。节目大多的时间是在进行一种交谈和疏导。主持人、嘉宾和专家三者间呈现出了一种平等的状态。这种平等的交流和倾听,削去访谈的压迫感,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二)故事化的表达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与寻找故事是每一个人与

生俱来的天性。《心理访谈》关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那些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引人人胜。① 《心理访谈》节目开头多运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简述嘉宾的故事梗概。它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抛出疑问所在。在节目一开头就设置了悬念,吊了观众的胃口,继续下去看个究竟。实际上,讲故事就是戏剧化地在处理生活,这种艺术的手法让观众拥有了持续关注下去的动力。

(三)专业知识的通俗化

观众也许未必理解专业的心理科学,但是节目中通过心理实验、游戏、测试等来解析嘉宾的心理动机和根源却容易让受众接受。这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如:在《分手了请别再找我》心理学家杨凤池请嘉宾在现场配合做了一个家庭动力学的实验。通过实验情景再现这对嘉宾情侣分手状况,投射出两人关系。而《我被贴上了“傻”标签》的这期节目里,运用心理学图片“不可能的三角形”帮助嘉宾张文消除自己不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情感与理智并行

传播学家霍夫兰等人发现,在传播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必定引起态度的变化,而理智则不一定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而加入情感的传播,容易唤起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 《心理访谈》节目的访谈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是目前公认的最佳的传播方式。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智的渗入,为情感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情感方面,主持人和专家认真的聆听,充分的尊重嘉宾的表达权;理智方面,专家根据当事人言谈举止中透露的信息,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周密的逻辑的分析,最终来引导、劝服。两者的结合符合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

一期《面试秘笈》的节目中,主持人和专家听完嘉宾大四学生李博应聘经历后,举例调侃面试时的着装打扮。一方面,增加了访谈的轻松气氛;另一方面,又充分的理解到了一个大学生想得到一份工作时的急切心情。从情感的层面,给嘉宾和观众以释放的空间。接下来,心理学专家金韵蓉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白色和黑色都是无色彩,黑色是危险的颜色,白色则是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重要颜色。通过这种理智的分析,嘉宾和观众接受了面试穿着方面的建议。

四、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根据郭庆光编著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于“传播效果”的阐述。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理解传播效果。宏观上,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微观上,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1、微观效果

从表格的列举看,不难发现《心理访谈》节目的选题都贴近生活,这是其吸引受众关注的一个原因。该节目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人”,而且提倡从心理学的视角解决生活中与大众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些日常生活难题,比如家庭矛盾、子女教育、上下级关系、婚姻、社会交往等等方面。

《心理访谈》节目是服务类节目,只是服务的内容是特殊的即心理的。通过访谈呈现问题纠结和矛盾冲突,专家进行细致的聆听、冷静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表达来最终化解嘉宾的困惑或痛苦。同时,有类似生活体验和困惑的观众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得到教育。

笔者在上文已从“使用——满足”理论角度对节目受众进行了分析。而一个节目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是衡量其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心理访谈》节目兼具服务、科教的特点,满足了受众心理、求知、猎奇的需求。

2、宏观效果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据报道,中国每年有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万中国人有22人轻生,还有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约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20%的青少年有抑郁症状,其中4%重度抑郁。研究人员经过调查还发现,在一般人群中真正患病和完全健康者不足2/3,还有1/3以上人群处于第三状态。如果人们的亚健康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矫正、疏导,就会产生种种不良行为,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心理访谈》的创办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该节目“不仅让当事人能够得到心理专家积极有效的指导,更让大众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电视台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②节目着眼于对心理和精神的关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释】

①张春玲:《心理的故事化表达——心理访谈>之我见》,《中国电视》,2006年03期。 ②徐舫州、周敏:《天时地利人和——浅论〈心理访谈〉栏目的特色》,《中国电视》,2006年03期。

【文献参考】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美)查尔斯J斯图尔特等:《访谈的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倪琼瑶:《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分析》,《新闻世界》,2009年05期。 ④何新华:《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社会责任》,《青年记者》,2008年09期。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篇五
《心理访谈绝命复仇观后感》

观《心理访谈之绝命复仇》有感

周二上午《罪犯心理矫治技术》课上,刘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一期《心理访谈》节目名为“绝命复仇”。刚看到这个题目不经觉得心中一怵,心想这样一个题目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慢慢进入故事的主线我慢慢觉得心中郁结,身上每一个细胞好像都被故事讲述者声嘶力竭的喊叫声震的发麻,有一股气堆积在胸口有点感觉到窒息的感觉,但是随着心理专家一步一步的引导,故事中女主人公心中仇恨的最终释放,我的心情也最终平缓,慢慢的回到现实。但是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

节目中的女人叫秦小梅,35岁,她时常自言自语,有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精神分裂倾向,她19岁初和前夫见面就被其强奸,不得已而与其结婚,未曾想这才正是她悲惨命运的开端。

秦小梅婚后一直遭受前夫的虐待,这种虐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摧残,几年的虐待无人诉说,每次躲到娘家去,由于保守的农村观念母亲总要她忍着,秦小梅只能忍耐,离婚半年之后,这种虐待仍继续,两年里,她连一条完整的裤子都没有。如今两人离婚十几年了。现在前夫因抢劫罪被判入狱,可是随着儿子慢慢长大长得越来越像前夫,秦小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儿子经常打骂。儿子很孝顺很懂事,对于母亲的遭遇,他们对父亲有很深的仇恨。来到心理访谈节目后,主持人阿果放了一段秦小梅前夫的录像,秦小梅整个人情

绪变得非常激动,心理咨询师只好让秦小梅的两个儿子上台安慰和陪伴秦小梅。心理专家让孩子背有时终负面情绪的沙袋,最后秦小梅舍不得让孩子背,选了“仇恨”和“担心”自己背,留下了“仇恨”,意识到自己给孩子带来了伤害但就是放不下仇恨,仇恨是秦小梅活下去的动力。

“一个被仇恨淹没的女人、一对被母亲毒打的的兄弟,相互依赖又疯狂折磨,纠结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是本次课上观看这个节目的开场,秦小梅的生活已经被毁的一干二净,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生命里只剩下仇恨,唯有仇恨是支持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但是再看看她身后的这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一个处在身心发展最关键期青春期,一个处在身心形成的童年期,童年的生活环境对于孩子日后长大成人后的心理健康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更令我担心的是这两个孩子的现状。

看完这个心理访谈,我真的觉得很难过,秦小梅在19岁和我们现在一样大的年纪的时候,就被迫着嫁给了这样一个可以说是变态的男人。就那短短两年的时间,导致秦小梅有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受了创伤后,几年都会有应激反应)。让秦小梅寒心的是,在她希望能够上节目去解决这件事情的时候,她的父母还不支持她,认为事情过去了,不该纠缠了。看到这段的时候,我感到很气愤,这是他们的女儿,是他们养了十几年的女儿,在她被虐待的时候,他们告诉她要忍耐,在她想要解决事情的时候,他们又在一味的阻止,就为了自己的面子不受伤害,这些都是那个农村地方老农民的无知,如果说当初在给秦

小梅定亲的时候她的父母好好的观察下这个男人,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如果说当初在秦小梅受到虐待躲到娘家的时候,她的父母肯出面,去维护自己的女儿,去结束这段婚姻,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如果说在离婚后,前夫在虐待秦小梅的时候,她的父母去报警,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如果说在秦小梅决定上节目解决这件事的时候,她的父母支持并鼓励她,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秦小梅的不幸发人深思,中国农村里还有多少个韩小梅赵小梅?秦小梅背负着仇恨的包袱走了20多年,最终在媒体的帮助下得到了帮助找到了能够稍稍缓解压力的一些正确途径,而反观我们各个女子监区的在押服刑人员她们其中是有多少是因为不堪家暴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想,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秦小梅式的悲剧会越来越少,也衷心的祝愿秦小梅以及她的两个孩子能早日放下仇恨的包袱,走出怪圈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2015年5月17日

《罪犯心理矫治技术》作业

学号:

姓名:顾岩

日期:

119031215111042 2015年5月17日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篇六
《心理学心得体会》

谈谈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这一名词,对于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断增加。

作为师范生,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对于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重要的与终身的必修课程,学习心理学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明确各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利于自我教育与良好个性发展;

3. 掌握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能;

4. 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可见,我们正常的心理功能离不开我们的社会实践。而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所以我平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计划和目标,用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学可支配的时间真的很多,我总不能将其浪费于睡懒觉、玩游戏等。这需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否则只能浪费青春罢了。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记忆品质。通过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性,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过分紧张疲劳,要劳逸结合,兼顾娱乐,学会放松与缓解压力;增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敢于幻想,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受定势的干预,大胆的发散思维。

在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张老师还给我们观看《心理访谈》的节目,丰富了我的认识。同时,这些节目都是关于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告别依赖、面试技巧,有关的心理专家给了很多方法及建议。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值得我学习借鉴。

总之,心理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篇七
《《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探究》

《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探究

作者:娄伟

来源:《大观》2014年第10期

摘要: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传播方法,《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关键词:心理访谈;传播内容;受众类型;传播方法;传播效果

近年来,心理类访谈节目不断出现并渐成一种态势。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推出以来吸引着社会关注的目光。

一、传播内容分析

《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它运用现场个案访谈的形式,嘉宾呈现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间衔接沟通,心理专家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和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帮助嘉宾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而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界还不够成熟,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从《心理访谈》的节目内容上看,多数当事人都因遇到的问题无法化解和解决,而寻求心理的援助。节目的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

二、受众类型分析

根据麦奎尔等人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等等。《心理访谈》节目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主要诉求点。

(一)实用型受众

从参与嘉宾来看,通过访谈过程专家的问诊,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豁然开朗,听取建议改善心理状况,满足了其脱离烦恼的良好愿望。而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心理访谈》节目提供的信息和面对困惑的化解途径,能帮助他们获取生活经验和总结教训。如收看《夜宿网吧的孩子》,家长观众们可以管窥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从而有所警戒或改善。

(二)求知型受众

《心理访谈》节目的受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学专业学习者和兴趣爱好者。通过节目,他们熟悉并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在实践中,扩大的自己视野,领悟专业知识的运用。 《难了初恋情》这期节目,主人公背着丈夫去照顾病倒的初恋情人,这种行为的背后到底是爱情还是同情。经过专家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此。心理学上分析分析,事实另有隐情。婚后的生活里,主人公在丈夫身上没有找到浪漫的感觉,而恰巧主人公内心有这样的心理渴求,照顾初恋男友只是对过去恋爱浪漫感觉的美好回忆。因此,心理学上治疗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再给予突破。

(三)猎奇型受众

对不寻常之事感或他人隐私产生好奇和关注的欲望,是每个人的天性。《心理访谈》节目内容恰恰都关乎当事人的隐私,并且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引子部分1分钟左右的影像常常以事件的不寻常之处或隐私为看点和悬念,诱惑受众继续观看。

《性的漩涡》片头便讲述了一个15岁孩子老陷入了性的幻想中,上课写作业老闯入“性”方面的问题和词语。《我不是花心萝卜》片头讲述小峰一连交了9个女朋友遭到同事误会为“花心”,其本人却坦言自己是去认真对待的。

三、传播方法分析

(一)采用“1+1+1”式的访谈形式

《心理访谈》节目中涉及嘉宾即当事人、主持人、心理学专家三个参与者,当事人讲述,心理专家点评,主持人引导。由当事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困惑或矛盾。主持人在中间起搭桥引线的作用。当嘉宾卡住时,主持人引导。除此之外,主持人有时会根据工作经验和访谈需要追问当事人对细节回忆。通过整理,向专家请教问题所在和解决之道。

通过观看该节目,很容易发现其主持人和嘉宾的音调要比其他节目低一些,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思考、聆听的问诊状态。节目大多的时间是在进行一种交谈和疏导。主持人、嘉宾和专家三者间呈现出了一种平等的状态。

(二)故事化的表达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与寻找故事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心理访谈》关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那些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引人人胜。《心理访谈》节目开头多运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简述嘉宾的故事梗概。它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抛出疑问所在。

(三)专业知识的通俗化

观众也许未必理解专业的心理科学,但是节目中通过心理实验、游戏、测试等来解析嘉宾的心理动机和根源却容易让受众接受。这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如:在《分手了请别再找我》心理学家杨凤池请嘉宾在现场配合做了一个家庭动力学的实验。

(四)情感与理智并行

传播学家霍夫兰等人发现,在传播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必定引起态度的变化,而理智则不一定能导致态度的改变。而加入情感的传播,容易唤起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心灵撞击而最终产生共鸣。

《心理访谈》节目的访谈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是目前公认的最佳的传播方式。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智的渗入,为情感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情感方面,主持人和专家认真的聆听,充分的尊重嘉宾的表达权;理智方面,专家根据当事人言谈举止中透露的信息,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周密的逻辑的分析,最终来引导、劝服。两者的结合符合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

四、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根据郭庆光编著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于“传播效果”的阐述。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理解传播效果。宏观上,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心理访谈》的创办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该节目“不仅让当事人能够得到心理专家积极有效的指导,更让大众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电视台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②节目着眼于对心理和精神的关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查尔斯·斯图尔特.访谈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倪琼瑶.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分析[J].新闻世界,2009(05)

作者简介:娄伟,女,河南省郑州人,郑州财经学院,文传系,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心理访谈视频在线观看 观看焦点访谈心得体会 心理访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观看心理访谈的体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2142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