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思想汇报 >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6-08-28 09:19: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共6篇)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文化事业发展情况(2011年5月)一、庄浪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1995年、1996年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省文化先进县”。全县有三馆(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事业发展情况》,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1年5月)

一、庄浪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1995年、1996年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省文化先进县”。

全县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一院(影剧院)、两场(文化广场、紫荆广场)和一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7个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标准化乡镇文化站12个,露天舞台123座,文化活动场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止2010年底,共新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3个农家书屋,全县各级图书馆(室)藏书总量50余万册。

县文化体育管理局是主管全县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文化市场、体育工作发展的隶属于县文体广电局的职能管理事业单位,局机关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下辖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秦剧团、紫荆山管理所和文化市场稽查大队7个事业单位,全系统现有干部职工78人。

二、庄浪县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庄浪县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与关怀,在市文化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县这一目标,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狠抓全县文化设施建设,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县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与组织领导。

对照“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制定了《“十二〃五”文体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了使《规划》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安排意见》,文化体育管理局又相应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民间民俗文化发展意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乡镇党委和县直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了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了政府财政的主动作用,不断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使文化建设投入每年有较大增长。各乡镇各单位每年都制定和落实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计划,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剧场、舞台等文

化设施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牢固树立了抓发展必抓文化、抓文化是抓发展的新观念,增强了推动文化大繁荣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时,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与引导,制定出台了切合本乡镇本部门的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能及时深入研究,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责任到位和任务落实。发改、财政、工信、人社、国土、住建、工商、统计等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提供各项保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团体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县积极营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了共谋文化发展、共建和谐文化的强大合力。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从国家、省、市、县共争取到资金451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①投资733万元,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的庄浪县文体活动中心;②投资450万元,新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3722.88平方米,并配发了120万元的办公设备;③投资50万元完成了紫荆山三

清殿彩、绘塑及宿办室建设;④通过整合项目于2009年开建了总投资2100万元、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的庄浪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馆综合楼已进入内部装饰、设计陈列布展阶段;⑤投资70万元,建成面积320平方米的云崖寺文物管理所宿办楼;⑥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293家,并争取国家配套500万元的书籍;⑦为全县60个行政村配套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全民健身器材;⑧为全县293个行政村配发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价值87万元;⑨投资68万元建成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

在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围绕市上提出的五个“百名工程”计划,年培训各类专业人才20名,培训文化管理人才20名,培训各类文化能人20名,评选了20名农村文化带头人和20名基层文化先进工作者。文体管理局对乡镇文化专干每年进行2期培训,参训率100%,合格率达到96%左右,提高了农村文化人才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乡镇文化站负责人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中竞争上岗,聘任使用。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帮扶活动奖励机制,把下基层帮扶活动与文化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结合起来,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成绩优异者可破格晋升职称。进一步建立了与我县实际相适应的农村文化人才聘用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鼓励企事

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建基层文化设施,积极培育演出、娱乐、音像、艺术品、美术品和网络文化等文化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活力和服务能力。确保文化人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尝到甜头,使文化人才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大力推进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开放共享,整合基层文化资源,繁荣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围绕做大做强庄浪艺术节、云崖寺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品牌。鼓励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民间舞台剧场、村文化广场等各类群众文化场所,积极开展歌咏、朗诵、我的书屋我的家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陈列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按照省市文化活动年和“文化热在基层”的总体要求,从建设和谐平凉、养生平凉这个根本出发,以弘扬“庄浪紫荆文化”和“庄浪梯田文化”为主题,紧紧围绕元旦、春节、五

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和民间庙会、农闲时节,每年坚持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送书、送科技、送信息、送戏、送电影、送书画“六送”活动;“农历正月十二艺术节”,“元宵节焰火晚会及紫荆山游园灯谜晚会”,“五一全民篮球运动会”,全县业余秦腔清唱大奖赛,民间社火表演,广场健身活动等大型系列活动。今年县委、县政府专题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安排在今年12月底前结束,每月开展一次全民参与的主题纪念活动,隆重纪念

篇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关于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为配合常委会审议《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前段时间,我委对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县文化局的汇报,召开了部分镇(街道)宣传委员、文化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11个文化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座谈会,实地视察了姚庄镇文化中心,并专门赴海宁市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着力点,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在推进全县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化建设机制不断健全。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嘉善县基层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嘉善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特别是单列了基层文化建设考核。各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也都强化文化建设领导力度,形成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县文化艺术中心、县游泳训练馆、县体育场、汾湖国家级水上训练基地、新华书店新大楼等一批标志性文体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512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的吴镇书画院,占地2400平方米、总投资650万元的顾锡东戏剧艺术馆及总投资2700万元的体育公园均已开工建设。镇(街道)文化中心、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全面建成,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

3、文化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积极打造“周末大舞台”活动品牌,整合县级机关各部门资源,将各个部门的主题活动统一纳入“周末大舞台”中,使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推进“周末大舞台”向镇(街道)延伸,推出了“周末大舞台走进基层”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周末大舞台覆盖面,扩大了品牌影响力。紧紧围绕镇村特色文化,深入开展“十万农民种文化”活动,做到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媒体的关注与肯定。加大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力度,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对镇(街道)基层文化建设考核。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同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县9个镇(街道)都具有了本地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

(二)着力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近年来,我县通过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大力推进精品文艺创作,不断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我县传统人文精神,提出了“以善为美、与人为善、上善若水”的“善文化”理念和“勤、孝、谦、和、思”的“善文化” 精神。在媒体上开设“善文化”专栏,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解读“善文化”。在全县上下倡导和引领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与善为邻、积善成德、择善而行”的文明道德新风,弘扬“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气迎人”的嘉善传统美德,引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搭平台、抓培训、强扶持,进一步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艺队伍网络。依托“十万农民种文化”系列活动,对各基层文艺队伍、

业余爱好者开展专业培训。依托县文化艺术中心“周末大舞台”平台,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文艺团队,参与演出、开展活动、增进交流。目前已建立起一个覆盖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文化队伍网络,全县共有民间文体队伍613支、文体骨干10023人,为繁荣群众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创新县文联及下属各协会的工作新模式,姚庄镇文联与上海曲艺家协会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上海曲艺家协会活动基地落户姚庄。制定出台《嘉善县业余文艺团队星级管理办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间文艺队伍建设。

3、完善文艺产品生产供给机制。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和鼓励文艺创作的补贴与奖励办法》等政策,在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奖励资金,以文学艺术“红杜鹃奖”和“新农村题材奖”评比为抓手,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创作,培育了一批影响广、层次高、内涵深的文艺精品,每年都有20件以上的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展评中获奖。2011年,全县荣获省级以上奖项、展评的文艺作品共达52项。

(三)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近年来,我县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指导、加强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业态,扎实推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

1、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全市率先增设了文化建设科(文产办),具体协调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规划、招商、服务、数据统计等工作。委托上海福卡智库开展嘉善县文化产业发展课题调研,形成嘉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对于影视作品、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建立了由各镇(街道)、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的24人文化产业发展联络员队伍。

2、注重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县文化创意园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有13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中国归谷文化创意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在深圳举办“嘉善县文化产业(深圳)招商交流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总投资1亿美元的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罗星街道三浦灵狐动漫大楼正式奠基并动工建设。

3、推动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主动加大与上海的产业对接,抓准上海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辐射。加强与上海信息服务业协会的交流,先后举办了“上海网络文化协会嘉善行”、“沪善企业家徒步行”等活动,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上海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嘉善产业基地落户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上海龙软集团建设嘉善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

(四)努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高度重视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入选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丛书12处文物点的拍摄任务。做好文保单位修缮工作,县级文保单位“金氏后厅”正在修缮,县级文保单位“东岳庙”大殿已修缮完毕,基本确定西塘陆家厅的维修设计方案。公布嘉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7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征集工作,共征集8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干窑镇治本园林古建筑材料厂接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考察验收组评估验收。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事业发展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尚需加大

目前我县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从总量上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部分已经出台的政策,由于种种原因,遭遇“落地难”的困境,如2009年我

县配套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就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等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意见,如“县财政安排宣传文化发展资金300万元,逐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但事实上,宣传文化发展资金自2004年设立至今,一直维持300万的额度没有增加,处于嘉兴五县二区下游,而同样的发展资金目前海宁市已达到了1700万元。

(二)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有待加强

近年来,兄弟县市的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如海宁市仅建设图书馆新馆就投资了

1.5亿元。反观我县,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县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欠佳、质量较差、功能不全,很多设施无法使用,使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原应具有的优势反而成为了劣势。综合性大型文化设施欠缺,县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普遍存在场馆老化、狭小,设施陈旧等问题;县文化馆、各镇(街道)文化站设计定位多注重在行政职能上,对其为群众提供培训、学习、辅导的功能考虑不够充分。同时,对于新建的社区或小区,政府文件中曾要求应配备一定面积的文体设施用房和室外活动场地,但实际并未得到有效落实。镇(街道)图书分馆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图书流通经费仅是兄弟县(市)区的50%左右。未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员队伍,部分文化阵地由于没有稳定的人员、经费保障,存在着开放利用率不高、设施闲置浪费等现象。

(三)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县县、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人才普遍缺乏,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县文化部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急需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因缺乏灵活务实的人才引进机制,存在着想要的进不来、进来的又不太管用的现象。同时,镇(街道)、村(社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变换随意、兼职多,普遍存在“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现象,开展工作时多线作战,忙于应付,直接影响到了基层文艺活动的质量。

(四)文艺精品创作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县虽然也涌现出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但从总体来看,具有嘉善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多,绝大部分作品获奖层次不高,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少。尤其是连续两届的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的作品屈指可数。文艺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文艺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对我县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的挖掘和研究也不够,特别是对吴镇、袁了凡、孙道临等嘉善籍文化名人的研究,少有专著、论文发表。

(五)文化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目前,我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偏小、集聚不够、整体实力不强,相比周边地区尚处于劣势。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层次较低,缺乏能起到带动作用的高端龙头企业。现有的文化产业缺少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在挖掘利用我县的名人文化资源方面做得还不够,行业模式化和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缺少系统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投入渠道和形式单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及专业人才少,整个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三、意见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的文化事业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建设文化强县为抓手,结合嘉善实际,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举措,推动全县文化事业更好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意识,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1、提高文化事业发展认识。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会用“四个越来越”阐明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确保每年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嘉兴平均水平,缩小与兄弟县市的差距。

3、健全文化事业考核机制。要把文化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列入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充分调动各发展主体的积极性,着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文化、支持文化、建设文化的强大效应。

(二)进一步完善体系,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1、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由于我县文化艺术中心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好已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好县图书馆、博物馆;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各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社区居民和新居民较为集中区域的文化设施建设更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配足用好各类文化管理服务人员,不断提升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管理服务水平,确保管理专职化、活动经常化。

2、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积极探索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方式及城乡共享、部门共享、区域共享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组织好“十万农民种文化”、“周末大舞台”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好元宵、端午、中秋等各类节庆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镇(街道)图书分馆运行质量,加快推进村(社区)“农家书屋”(图书流通站)、中心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丰富和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加强文化品牌培育创新。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善文化”,立足本地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传奇,精心创作文艺精品,通过培训进修、评奖激励等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我县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嘉善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嘉善田歌、西塘古镇、吴镇书画、水乡文化等为主打的区域文化品牌,大力繁荣和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积极推动我县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打响名人文化品牌。要充分整合各镇(街道)资源,从县级层面统筹规划、打造利用好袁了凡这一名人文化品牌。积极打造群众文化的精品亮点,有重点地培育、扶持、打造1-2个真正具有嘉善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提升我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1、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与各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明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加强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力度,根据调研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并分解落实。

2、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结合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加强文化产业招商队伍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并实施灵活务实的产业招商政策。主动出击,高标准、低门槛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企

业、高端人才、创意团队、科研机构来善创业,尤其要加强对北京、上海、广东、杭州、港澳台等地的专业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成长性高、创新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3、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当前,全国各地均兴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高潮,为此,建议政府在明确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嘉善国际信息科技产业园、吴镇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归谷文化创意产业园、了凡文化创意园、西塘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规划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发展定位,争创“一园一品”,培育各自特色,竭力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内耗。应整合全县资源、举全县之力、集中精力办大事。同时,积极培育扶持本县较具发展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它们充分挖掘我县文化资源,做出特色、做强做大。

(四)进一步引进培育,着力夯实文化人才基础

1、充实稳定文化管理队伍。创新县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级文化中心的管理体制,提高基层文化管理水平。采用各种灵活有效手段,充实县镇文化干部队伍,进一步激发活力,切实提高基层文化站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通过县、镇(街道)、村(社区)分级承担经费的方式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员从定岗不定人逐步向定岗定人转化,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

2、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各类高端文化人才。建议建立文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对优秀和特殊文化人才,在户籍、住房、职务聘任、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加强与上海等大城市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和范围,不断提高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艺队伍和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建设一支一流的文艺人才队伍。

3、完善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完善基层文艺团队、民间文艺人才奖励扶持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全县基层文艺团队交流、展示、共享平台,创设“请进来、走出去”机制,扩大影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使我县民间文艺人才和民间团队的建设形成品牌,有效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五)进一步传承利用,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优化文化遗产保护环境。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尤其是县级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建立健全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充实业余文保员队伍。完善文化遗产投入保障机制,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海宁市每年从商服、商品住宅用地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1%的资金专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落实。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要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管好、用好文保专项经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两者关系,高度重视业已出现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据反映西塘百年老店钟介福可能要开酒吧)。继续深入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抓紧研究规划“东门大街”保护、开发方案。

3、拓展文化遗产利用途径。以吴镇纪念馆、孙道临电影艺术馆、“顾锡东戏剧艺术”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等平台,做好历史名人吴镇、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当代戏剧家顾锡东以及他们的艺术成就传承与弘扬的文章,寓文化于旅游之中,寓文化于经济之中。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和挖掘西塘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具有西塘特色的文化旅游,将促进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西塘的旅游充分结合起来,提升西塘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西塘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篇三: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6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艺术创作、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情况

2016年10月1日,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社会正式开放。****县和****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826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个;建成社区文化中心82个,占社区总数的98%。****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的电建社区、花园街社区,****区的龙源湖社区和****区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16年,****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全国仅有5个),孟州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全省6个),经过紧张工作,到2016年底,我们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随后几年,我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断对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硬件设备进行上档升级,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2016年底,我市所辖各县市区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乡村基层网络建设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乡镇(办事处)服务点,建成村基层服务点1847个,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的市、县、乡、村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2016年以来,我们重点对各县市区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导,确保各服务点发挥作用,并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

“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目的,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让广大农村群众免费观看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市以豫剧和怀梆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所到之处,均收到了高度的赞誉。2016年至2016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务267场。2016年我市承担演出任务64场,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2016年,列入市定十项民生工程内容的“百场演出送基层活动”,由市财政出资40万元,购买100场(戏剧、歌舞各50场)演出送基层,也将在11月底前完成。

(三)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资,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我市实施始于2016年,2016年建设任务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10月中旬通过省新闻出版局验收。目前,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992家,实现对行政村的全覆盖。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由中央财政拿出资金补助,使每一个乡镇都建设一个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我市自2016年以来开始实施,至2016年底全部完成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58个乡镇都有一座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五)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

我市有公共博物馆(纪念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58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市于2016年已经全面进行,除博爱县博物馆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而未能实现免费开放以外,其余各馆均已实行免费开放。

****市博物馆2016年进行了陈展提升,推出文物陈列“山阳瑰宝--****市文物基本陈列”,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各界好评。市群艺馆于2016年元月20日搬入东方红广场东侧原市总工会办公楼,结束建馆以来始终没有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的局面,目前馆内各项公共设施及培训课程已对社会免费开放。2016年10月1日,市图书馆实现对社会试运行。至2016年底,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三、文化艺术创作和影剧演出

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人员共创作不同风格、题材的剧本50余部,创作小戏、小品、曲艺类作品100多个。我市青年剧作家、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任总编剧的《快乐星球》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三等奖,并在2016年9月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创作的豫剧《常香玉》,在2016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并获2016年省“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杨林任编剧的豫剧《女婿》由省豫剧三团搬上舞台,获得2016年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创作的话剧《红旗渠》由省话剧团演出,获2016年省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和文华剧作奖。杨林继2016年

凭剧本《霸王别姬》获“曹禺剧作奖”后,2016年9月凭话剧《红旗渠》再获此奖。剧作家范光创作的电视剧《好人谢延信》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历次省戏剧大赛中,沁阳市怀剧团演出的怀剧《王东明》、孟州市豫剧团演出的《三迁记》和****市豫剧团演出的《曹谨》、《访帅出征》、《青天泪》、《杨门风云》等先后荣获金奖、银奖、铜奖、“文华剧作奖”、“文华演出奖”、“文华剧目奖”等。

2016年,我市8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全部按要求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其中,市直2家演出团体转企改制,沁阳市怀剧团划转为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另5家县级演出团体撤销。目前,相关后续工作仍在积极开展中。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目前,在我市1092处文物古迹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上级别文物6千多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66处,复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共计1745处。我市现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共同组织编辑的《怀川记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于2016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我市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也已列入文化部候选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收集普查线索100141条,立项调查3239项,涵盖14大类。2016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

五、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有序繁荣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发展。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稽查大队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维权岗。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全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先进单位”;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被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篇四: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6文化事业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在文化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红花套、两乡镇沿江突破,把城乡文化的作为一个整体,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我市文化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率先突破,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事业体制与机制,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设施先进配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市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格局,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我市文化事业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事业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就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资金投入、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上、在区域文化发展布局上体现出来,着力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文化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二)坚持齐抓共管原则。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既是文化战线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整体优势。

(三)坚持率先突破原则。在立足当前实际,坚持量力而行的基础上,突出红花套、两个沿江乡镇,实施重点突破。正确处理好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集中研究和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确保文化事业持续和谐发展。

三、总体目标

(一)一期目标(2016-2016年)。红花套、两镇的综合文化站2016年要建设成为全市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典范。到2016年,市文化馆、图书馆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馆标准;以红花套为代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要设置多功能活动场所和文化科普培训室、图书及电子阅览室(文化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有室外群众文体活动场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单位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群众能比较方便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二)二期目标(2016-2016年)。到2016年,形成以谜语、红花套遗址等为率先突破的文化标志,构建比较完备的突出本土特色,具有现代服务型城乡文化服务网络。按照在全省率先建设成经济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和科学发展、普遍均等、城乡统筹、结构合理,完成覆盖全市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三期目标(2016-2020年)。到2020年,达到:地方特色文化鲜明、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各类文化设施先进、城乡居民素质优良、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在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突破

1、编制城乡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根据《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在全市率先建设成经济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编制《市公共文化事业沿江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2、率先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围绕市级建设注重规模导向,乡镇建设注重综合功能,村级建设注重实际实用,农户建设注重辐射带动的总体思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红花套、两镇,率先建立以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歌舞剧团为龙头带动,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桥梁,流动演出车电影放电车为纽带,村农家书屋(文化室)、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市-乡(镇)-村-户四级文化网络。

3、率先推进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一是发挥市“三馆”的龙头辐射作用。2016年完成“三馆”扩建项目申报工作,2016年,投资280万元扩建市文化馆即群众文化活动中心;2016年,投资850万元,按照一级馆标准完成市图书馆扩建;2016年,投资580万元,完成博物馆即杨守敬故居维修扩建。到2020年,红花套、成为市“三馆”最直截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乡镇。

二是投资建设维修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2016年,投资20万元完成镇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继续配套5万元,把红花套综合文化站建设成全市的典范。到2020年,把文化站建成集文化、广电、体育、成教、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三是以政府为主导建设村级农家书屋。优先建设红花套两镇农家书屋,全市2016年建成31个,2016年建成40个,2016年建成28个,实现一村一家农家书屋目标。到2016年,实现以村级农家书屋为“点”各村文化中心户成“面”的农村图书网络。

四是率先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支中心辐射作用,2016年在乡镇覆盖率60%的基础上,红花套、率先完成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2016年实现“村村通”。到2016年,形成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二)在开展城乡公共文化互动上率先突破

1、严格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将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纳入市相关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文化工作目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积极组织或参加全市文化艺术节、农民读书节、农村文艺汇演、民间文艺大赛、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活动等大型文化活动,努力将一些文化活动培育成有影响力、示范性、导向性的公共文化品牌。

3、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积极配合市直文化单位每年坚持开展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下乡活动。创作“文艺精品”,多排练演出适合农民群众观看的文艺节目,每年送戏下乡150场;电影放映逐步实现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变,在2016年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为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开展流动性文化宣传服务。

4、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科普教育、职业培训活动。以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广场等基层文化场所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和节日文化,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生活。

(三)在抓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率先突破

配合市直单位全面启动并完成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6年,完成文物田野调查;2016年至2016年,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做好野外文物保护,健全完善市、乡、村、组、保护员五级文物保护网络。

根据我市农村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加强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生存环境和存在问题,编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至2016年,完成资源普查和普查成果上报工作。2016年至2016年,为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到2020年,建立起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四)在加强城乡文化市场管理上率先突破。

1.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简化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开发文化市场,重点扶持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支持音像业、网络文化业、娱乐业向农村延伸,改变城乡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2.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打击色情淫秽表演和零售、出租、放映淫秽色情音像制品活动,查处利用电子游戏机从事赌博和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违规行为。

3.以查处大案要案和专项行动为重点,不断促进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严格取缔销售盗版及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地摊和无证照经营者。始终把打击制售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作为扫黄打非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彻查、彻究、彻办,决不姑息。

(五)在推进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上率先突破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基本方向,充分利用谜语、红花套遗址、城背溪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营大众娱乐项目,实行文化产业投资体系的多元化,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重点建设“十公里精品柑橘园生态文化”、谜语民俗渡假村等文化产业项目。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组建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在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明确责任,分类指导、制定措施,完善政策。对文化建设及重点文化工程,加强督查,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认真落实文化建设的各项财政投入政策,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每年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低于当年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1%;及时足额地落实兑现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税收的减免和返还政策。安排专项的文化经费,重点配套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建设,支持全市重大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扶持专业剧团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确保人才培养、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物保护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和业务经费有保障。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按编制配齐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剧团专业工作人员;充实市级文化市场执法队伍,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和村文化员,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大力扶持文化科技中心户,构筑农村文化建设新舞台。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合同聘用制、岗位管理制、绩效工资制和人事代理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市、乡文化单位要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制订年度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途径,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努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篇五: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5文化站工作总结范文

第1篇:文化站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广局的关心指导下,xxxx镇文化站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以服务基层,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标,自加压力,扎实工作,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身的工作。积极参加江苏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文化站长

理论知识培训班和常州市武进区文广局基层文化干部业务知识培训班,不断充实业务知识,更好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去,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认真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及xx大报告,通过学习,改造了思想,清除了杂念,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二、认真履职、努力开展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提出的“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工作思路,努力开展各项工作

(一)、加强阵地建设,文化阵地是文化工作的载体,没有文化阵地,就难以开展文化活动,在维新村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镇文体中心,包括活动室集图书室、棋牌室、乒乓室、健身房于一体,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在维新村、黄桥村、庆丰村、泥泾村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四个村的农家书屋创建达标工作,每个农家书屋都有1500册以上的图书,有专人负责,全天候对外开放,满足了广大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阅读的需求。

(二)、组织各项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1、表演活动:正月初九玉皇阁庙会,龙狮表演;全民健身周启动仪式龙狮表演和健身体育表演;组织小分队到村开展健身文体进农家宣传表演活动;老年人才艺展示活动;中学生才艺展示活动。

2、电影放映,在政府广场、维新、泥泾、黄桥、新湖、新闯等地共放映15场次。

3、文学写作,双凤中学的三塔风铃文学社的同学们通过辛勤耕耘,在今年教育局举办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中大获丰收,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

(三)、积极参加市局群众文艺汇演,编排了舞狮、滚灯、丝竹、独唱等五个节目参加市群众文艺汇演。舞狮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滚灯和赵志华的独唱“父亲”获表演奖

(四)、着力打造龙狮文化品牌,

1、以训练表演为抓手,提升龙狮队的表演档次,龙狮队参加了城厢、沙溪、陆渡经贸洽谈会、雪龙号访太、沙家浜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龙狮表演,滚灯队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体育会闭幕式的表演。

2、精益求精提升龙狮制作水平,民间艺人精心制作的龙灯、狮子等传统民间工艺品参加了上海市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龙灯获大会组委会铜奖,狮子获大会组委会优秀奖,江苏省第xx届运动会闭幕式上海安县表演的群龙闹海所用的龙灯道具都是我镇民间艺人制作的。

3、协助市文化馆开展“情系百姓、文化进村”演出活动,做到早宣传、早准备,使小分队在黄桥、维新、凤中、新闯四个村的演出非常成功

4、加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一方面发挥义务监督员的作用,一方面会同派出所、工商所、城管中队等部门不定期对镇辖范围内的网吧、游戏机房等娱乐场所进行定期检查。

5、服务中心发挥宣传职能,今年以来,编写黑板报40期,画廊15期,印制横幅300多条,会标60余条。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我镇龙狮、滚灯、民歌、麻雀蛋等已列入普查范围,滚灯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各项正在编写材料准备申报。

(五)、扎实推进“百村体育工程”工作,在镇和市体育局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各村的大力支持下,扎实推进“百村体育工程”工作,新建篮球场7块,2块待建,新增乒乓桌18张,基本上做到了村村有篮球场,乒乓室、棋牌室,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

三、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始终以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国家公务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增强自我约束力,严格遵守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不该支出的坚决不支出,宴请招待做到先请示后接待,能简则简,恰倒好处,决不铺张浪费,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文化站的工作面广量,特别是文化站的宣传、教育、展示、娱乐等功能还没有发挥好,离领导要求,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工作中还存在着应付了事的思想,没有把工作做深做透做实。

第2篇:20xx年乡镇文化站工作总结范文

XX年镇文化站在xx站长的带领下,认真开展文化事业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大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活跃了镇的经济,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打造和谐xx作出了贡献。

(一)配合镇党委、政府,抓好文化工作

1、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作为我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按时完成这项民生工程,镇党委、政府指定分管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且要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支持。使综合文化站在规划选址、征地、招标、建设等环节和工作顺利进行,为确保完成此项民生工程及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综合文化站工程已经竣工,正在实施门前塑胶篮球场地和绿化建设,年前即可投入使用。

2、申报的省级全民健身广场得到批复,并已组织实施广场器材安装工作。

3、建设完成全镇农家书屋已完成图书和设备的发放,已完成全镇村级全覆盖。

(二)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1、结合我镇的客观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明确经营指导思想,守法经营,使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轨道,规范化、制度化、法执法,健康有序地发展。

2、已完成镇广播室建设及广播村村通工程。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起到喉舌作用,为党委、政府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做好服务。

3、积极参加上级和区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大型文体活动,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3篇:文化站业务工作总结

XX年年,文化站在县文体局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结合本站的实际情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探索和研究本镇文化活动特色,开创创新,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范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艺创作;坚持寓教于文,寓教于艺,寓教于乐,培养群众崇高思想、美好心灵、纯洁情操、高尚人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先进文化既是民族思想的沉淀,同时又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回顾历史,在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文化工作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三代领导人对此都有过精辟的论述。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确定了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更是赋予了文化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重要课题。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这个必不可少的载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想,为21世纪的中国描绘了一幅全新的文化蓝图,指明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也明确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二、以镇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抓好文化工作

开展文化工作的同时,必须以镇党委、政府为中心、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今年以来,文化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体活动,促进创建工作和文体事业向纵深和更高层次发展。坚持每月一次职工乒乒球和篮球比赛;结合“五一”“十一”“元旦”等法定节日及建州50周年、红年长征胜利71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重大活动日,举办羽毛球、歌咏、舞蹈、书法等各类比赛,组织开展各类书画作品展,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陶冶群众情操。利用休息日,组织体育爱好者与邻镇及市有关部门进行多场进行蓝球和乒乓球友谊赛,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

三、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按照“开放搞活,扶植 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精神,结合我镇的客观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明确经营指导思想,守法经营,坚持繁荣与整治相结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使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轨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1、加强民间艺人管理,规范演出行为,净化文化市场。对农村婚丧嫁娶请的唢呐班子严格审查,防止色情演出,杜绝黄、赌、毒、封建迷信、邪教等腐朽思想对群众的侵蚀。农村个别农户红白喜事请人“打道场”、请一些演出队伍助兴。而有些演出队伍往往是帐蓬演出,队伍差不齐,素质有好有坏,单凭演出目录是不能发现问题,必须进行演出跟踪,才能有效地检查演出 质量。一年来,文化站在派出所的配合下,认真抓好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查处了部分无证演出的剧团,马戏团以及无证演出 团,净化了文化市场。

2、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保护工作,成立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和文物保护办公室,定期做好集市出租和销售音像制品商店的检查和清理,对网吧、游戏室等文娱场所加大监管力度。网吧是一种新型娱乐场所,部分外省、市、县及本省已有部分青少年对网吧已达到痴迷的程度,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文化站在镇党委、政府以及公安部门的支持下,对全镇两个网吧进行了登记、造册,纳入正常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3、做好防火防患的安全工作

文化娱乐场所是给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做好防火措施是确保人身安全的主要依据。一年来,多次检查辖区范围的娱乐点,对存在安全问题的娱乐点进行停业整改,经验合格后方准营业。

4、对境内的文物认真落实文化保护监护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5、积极参加县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认真完成交办的各项文化工作任务。

四、存在问题

一年来,我站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文化事业的发展还远远达不到基本要求,文化站的硬件设施还未能有效地解决,缺少举办文艺演出的场地和基本设施,农村文化阵地完全设有发挥,群众的素质偏低,文化创新思想较为保守,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开发。

五、20xx年度工作计划

20xx年文化站将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继续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团结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开拓创新、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让大众文化回归大众,让人民文艺扎根人民,使农村文化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发挥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作用。

第4篇:乡文化站20xx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底圩乡文化站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己任,认真参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一年以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将1年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创新机制,让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满足和提升。群众文化发展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农民生活富裕、知识更新对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文化激励机制的形成,文化站变过去的被动送文化下村为现今的主动送文化与种文化同步结合下村。今年与乡团委、妇联、教育等单位在“元旦”“三月三”“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组织精粹的文艺节目,为**群众献上可口的文化大餐。

2、抓协作、促发展,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今年以来,底圩乡建设了4个整村推进村,为把文化生活送到最基层的群众生活中。在10月份,我站工作人员亲自下到同剪村委会的江那、那崩、南领、岜安4个村小组,白天同群众一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群众交心谈心;晚上组织群众进行文化活动。教青年唱团歌,教群众唱有关歌颂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进步歌曲。通过努力在4个小康示范村成立了4支文艺队,开展了4次较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州、县检查的检查下,顺利通过,并取得较高评价。

3、依法行政,规范社会文化市场。**集镇建设起步较晚,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目前只有1家卡拉OK厅,4家台球室。为进一步规范市场,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来汇同司法、公安等部门对该5家文化活动点进行全面大检查,发现没有任何一家办理文化娱乐许可证。经过讲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该5家文化活动点主动提出书面申请,到县局机关办理相关证件。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乡文化工作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立法、建章立规比较滞后;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办公环境极为恶劣;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文化市场疲软,开展文化活动资金匮乏,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传统的沙戏,由于今年以来没有专人组织,已经濒临消亡;

四是文化站的图书由于年代较久,加之办公室较为潮湿,图书已经全部不能使用,没有新的、先进的书籍来充实,群众的文化品味很难提升;

五是底圩还缺乏文化活动、休息娱乐场所。

三、下步工作方向

1、继续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努力挖掘底圩的沙戏,把它从濒临流失的绝境带回来,并将之发扬光大,打出底圩自己的品牌。

3、深入调查研究底圩乡各个村村寨寨的特色文化,并把其提升到更具民族特色、更具地方魅力的文化艺术层次上来。

4、进一步整顿文化市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第5篇:文化站建设工作总结

土桥镇位于成都市“一小时经济圈”,地处金堂县东南边陲,幅员面积41.6平方公里,全镇辖6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城镇建成面积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00余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业余文化需要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品位,真正体现文化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一个综合文化站,为农村文化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设施保障,现就我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意义。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综合文化站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

二、切实搞好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和设计。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场镇整体发展规划,选址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原则,我镇组

篇六: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6文化统计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文化统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思路

随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文化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统计数据越发成为我们认识文化现状、研究文化问题、制定文化政策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来,全国各级文化统计工作者按照部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文化发展这个主题,依托“文化系统统计能力建设工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统计基础非常薄弱、统计力量明显不足、统计管理比较滞后等因素制约,文化统计工作从数据质量到文化产品,从统计基础到统计制度都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重点加以改进和解决。

一、近年来文化统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文化统计通过完善统计制度、优化统计软件、规范统计流程等工作,在统计制度改革、统计信息服务、统计基础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文化统计工作反映文化发展、服务文化决策、引导文化实践的作用。

(一)指标体系更加完整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化、信息化等新兴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普遍应用,对现行的文化统计制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在2016年、2016年和今年分别开展了三次文化统计制度的修订工作,在统计制度中增添了美术馆、动漫企业、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等统计报表以及电子图书、实际拥有产权面积等统计指标,使统计制度基本涵盖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指标体系更趋于科学化、系统化,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全貌。

(二)调查模式更加多样

为进一步增强统计数据时效性,有效提升统计数据服务文化管理决策水平,2016年在现行文化文物统计制度中,增加了7张文化文物主要统计数据快速调查表,数据实行半年度报送,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动漫企业以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内容。同时,结合业务工作需要,相继组织开展了全国美术馆、剧场等专项调查,形成了以年度调查为基础、快速调查和专项调查为补充的文化统计调查模式。

(三)技术手段更加先进

统计信息化是实现统计工作规范化、便捷化的根本,也是提高统计数据时效性的保障。为进一步加强文化统计工作,完善文化统计软件功能,2016年,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研制开发了“全国文化文物统计系统软件”。该软件操作界面简洁,极大减轻了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管理水平。今年,我们还将在单机版的基础上研发网络版,将会实现数据的在线传输与储存,有效提升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四)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为进一步规范文化统计工作,加强文化统计管理,保障文化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2016年我们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颁布《文化统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管理体制、统计机构、数据质量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重点对统计项目的制定和审批、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统计人员的设置与培训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文化统计工作,为我国文化统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数据质量更加准确

数据质量是文化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文化统计工作水平的根本标准。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在工作中采取设置审核公式、加强审核力度等措施,将数据控制重点前移到基层填报单位,并在年报数据会审过程中,采取按文化发展情况分组交叉审核的方式,将一些经济情况类似、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分为一组,相互交叉比对审查,有效地确保了各省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文化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统计服务更加优质

通过创新性地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和统计产品改版,形成了以《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统计提要》、《中国文化统计手册》、《中国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为主打的系列产品。这一系列统计产品内容翔实,观点明确,形式美观,可读性强,在各部门统计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对文化决策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是文化系统第一本正式公开发行的统计分析报告,引起了业内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相关宏观管理部门的高度肯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今年,我们又在年报数据中选取部分核心指标,试编了《文化发展统计公报》,用数据向全社会直观解读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统计数据权威性和影响力。

(七)统计影响更加深远

近些年来,文化统计数据在体制改革、规划编制、经费测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统计工作也受到了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近期,我们依托历年统计数据,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演艺设备协会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我国新建剧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在文化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我国新建剧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还得到了刘延东同志的重要批示,极大拓展了文化统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文化统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体制机制、历史沿革、思想认识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不适应。随着统计工作任务的不断加大,各级文化统计部门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统计经费欠缺的问题越发突出;二是统计需求和统计水平不适应。随着文化内涵不断扩展,文化统计调查范围不断扩大,当前部分领域的文化统计数据还存在着范围不全、口径不一、质量不高的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三是统计责任和统计服务不适应。当前统计服务还仅仅停留在数据年度比对分析的层面,没有对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难以充分实现统计数据研判发展阶段、预测发展趋势的作用。

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文化统计工作是各级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指导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 由于统计观念和统计意识淡薄,一些单位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认为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数字加加减减,实质意义不大,甚至把统计工作定位为“闲职”,可有可无。

(二)队伍建设薄弱

据了解,在全国文化统计人员中,基本上均是兼职从事统计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下,兼顾统计工作,且不少文化统计人员工作变动频繁,专业素质欠缺,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很难保证,统计报表存在迟报、缺报、误报等现象,严重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业务经费欠缺

近年来,随着文化统计工作量不断增多,文化统计工作任务逐渐加大,文化统计工作专项经费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据了解,目前统计培训、统计调研、统计监察等统计业务活动基本上均无专项预算,相应统计经费的落实也极其困难,严重制约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数据分析不足

由于各级文化统计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员,在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较为欠缺,目前的统计分析多停留在统计数据的文字描述层面,深度分析、能够提出观点和建议的分析较少。而且,受编制少、软件对比分析功能欠缺等因素的限制,统计人员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在数据审核汇总上,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对数据进行挖掘,致使大量的数据失去了生命力。

(五)考核机制缺失

目前,文化统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地方各级统计人员报送数据、撰写分析仅仅凭借自身的工作责任心,容易形成“报不报送一个样,早报迟报一个样,数据好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想法。加之目前各基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基本上均已合并,文化统计人员还要负责广电、出版和体育统计工作,据了解其他部门均已对数据报送情况、数据质量和统计分析撰写等内容开展考核评比工作,致使统计人员工作重心很难放在文化统计工作上,严重影响文化统计工作水平。

三、下阶段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文化统计工作的主要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文化统计管理办法》,继续努力实施“文化系统统计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建设文化单位名录库系统、文化统计信息化系统、文化统计分析监测系统和文化统计人才保障系统等四大文化统计系统建设,高质量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保障。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文化统计工作力量

按照《文化统计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一是督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文化统计工作的领导,健全统计机构,并把统计数据作为规划编制、资金下拨的依据,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二是进一步充实统计工作人员。要求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必须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各级地方文化行政部门承担统计职能的有关业务机构应当配备相应的统计人员;三是加大统计工作经费投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保障统计工作所需经费,将统计培训、统计调研、统计监察等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四是加强对文化统计人员培训工作。着重提高统计人员的数据加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报告撰写能力,全面提升各级文化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五是建立文化统计工作考核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提升文化统计整体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改进文化统计工作手段和方法

一是加强调研,对文化统计的功能、组织方式、指标体系、调查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形成一套既满足国家和地方管理需要,又符合文化发展实际的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二是针对文化领域不同门类的特点,探索运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科学测算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三是拓展文化统计数据来源,加强与国家统计局、工商、税务、民政、商务等其他政府部门以及各文化行业协会、文化咨询机构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实现统计数据的共用共享。

(三)进一步加快文化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根据文化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尽快建设文化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缩短文化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查询、管理和发布的时间,有效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二是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积极推进文化单位名录库系统建设,全面准确掌握文化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有效避免调查对象的遗漏和重复,确保填报单位的真实性;三是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力度,适当配备信息化设备以改善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环境。

(四)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一是丰富完善产品。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统计产品资料的基础上,尽快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统计产品;二是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开展全国文化文物领域统计分析研究工作,提高《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质量,同时依托科研机构和各地统计人员,积极开展统计课题研究工作,提升统计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反映文化发展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测算,及时反映全国和各地区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统计工作的在文化决策中的地位;四是加大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纸质传媒、网络传媒等各种载体,加大对社会各界的服务力度,充分发挥文化统计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编辑:圆圆)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我国文化事业发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ixianghuibao/59103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