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2016-10-27 11:58:3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共6篇)读书有用吗读书有用吗?作者:万方中 来源:读者杂志中国最大的反智根源在于“读书无用论”。“读书没什么用”,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说法。 与之相比,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读书无用论”:“我觉得经验比读书更重要。”“你读的是书,我是在社会里读书,一样的。”以上言论阐述的很多问题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本质在于:...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读书有用吗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第一篇

读书有用吗?

作者:万方中 来源:读者杂志

中国最大的反智根源在于“读书无用论”。“读书没什么用”,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说法。 与之相比,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读书无用论”:“我觉得经验比读书更重要。”“你读的是书,我是在社会里读书,一样的。”

以上言论阐述的很多问题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本质在于:过度依赖经验,而不是思维方式。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来自两方面:书籍,以及经验。当他没有从书籍里获取思维时,那么,他剩下的就只有那点儿经验了。当一个人过度依赖经验,那么在他做决断时,经验、感觉、直觉混淆在一起,以致分不清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感觉、哪些是直觉、哪些是思维,正确与错误就更加分不清楚了。

现 象

因为身处制造业,我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有人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不再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最后还不是给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而后他原封不动地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之类的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看我师父,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照样走南闯北,他就是很有经验……” 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很少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缘 由

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无数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我们这个社会是非常现实的,经常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什么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本事。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正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混几年社会,学的东西比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出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的几十年,所有不依靠脑力、技术含量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一定听说过“杨百万”这个名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杨百万这个名字,都已经成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有一天,他偶尔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蛇皮袋装上,坐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出。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差价,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得到这一切,不是因为他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在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

再举个例子: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在中国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们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中国的商品,对于手持美元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双的真皮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一双才100块人民币。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不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且难辨虚实。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卖,生意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在那个时期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人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许多人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完全流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少多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了,价格透明,不存在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用手机把你拍成视频传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概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出自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总 结

困囿于现实,很多人不可能结识太多优秀的人物。然而,读书给了你一条接近优秀人物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呈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原因在于,它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能代替的。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人生,然而通过读书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读书氛围。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穷年代走过来,他们“胃口”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很多人一样,教给下一代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慢慢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的阅读率;一个国家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本身是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儿就没读懂的。你不怎么读书,却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件很好笑的事情。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老师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他的一个朋友,打高尔夫球从零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是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让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系列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黄 州摘自微信公众号“方独”,邝 飚图)

(读书笔记)亨廷顿眼中的几个政治问题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第二篇

亨廷顿眼中的几个政治问题

2014-10-10 14:17

来源: 共识网- 作者: 徐雷【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知识分子要求通过参与社会的全面改造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而这些都是乌托邦式的目标,从来没有一个政府能真正满足这些要求,知识分子的抱负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从《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谈起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塞缪尔·亨廷顿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奠定其著名政治理论家地位的著作之一。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本书里,亨廷顿针对正统现代化论和现代化修正论,提出了“强大政府论”,即政治秩序论。在亨廷顿看来,第三世界国家欲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政府,所谓强大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有效推动政治制度化以实现政治秩序和确保政治稳定的政府。亨廷顿在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建构起了其现代化论,对许多政治难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释,而这不仅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本书的精要所在,更反映出了亨廷顿看待政治问题的视角。

一、为什么快速的现代化会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

在亨廷顿看来,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社会动员、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等是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欧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延续了几个世纪,但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或应付一次危机。然而,20世纪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在这些早先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的“示范作用”下,迫切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压缩饼干”的方式同时解决诸如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等问题。这样,对于这些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来说,在缺乏灵活有力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下,压缩性的经

济发展所刺激产生的泛滥性逐利和“爆炸性”的社会动员所导致的过度政治参与便意味着动乱和暴力。

在亨廷顿看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体现为整个社会产品的增长,它意味着个人、组织和社会能力的增长,涉及个人、组织和社会能力的变化。而扫盲、教育、大众媒介的推广和城市化的结果,便是人们开始在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等方面与传统社会分道扬镳,并向现代社会的人们看齐,而所有这些涉及个人、组织和社会渴求变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社会动员。然而,对现代化来说,这两种变化缺一不可。不仅如此,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动员,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的变革,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普及教育和新闻参与等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层面,它们的出现绝非是任意的以及它们之间也绝非是互不相关的。

对于20世纪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过度的亚非拉诸国来说,社会动员打破了传统文化在认识和观念上的障碍,并提高了新的渴望和需要水准。然而,过渡型社会满足这些新渴望的能力的增进比这些渴望本身的增进要缓慢得多。结果,便在渴望和指望之间、需要的形成和需要的满足之间或者说在渴望程度和生活水平之间,造成了差距。而这一差距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社会颓丧和不满(如公式①)。社会颓废并不必然导致政治动乱,因为社会经济变革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打破二者的关系。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横向流动的机会(主要体现为城市化)虽然有助于使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维持乡村地区相对的稳定,但城市内部向上移动即纵向流动的机会(主要体现为职业和收入)甚少。也就是说,城市化只能用以解决乡村问题,而对于城市问题,反而随着城市化的开展而越显突出。最终,在城市内部,对于纵向流动机会缺少、渴望得不到满足的人来说,参政变成了实现其各种要求的渠道(如公式②)。然而,面对这些政治诉求,后发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落后状态无法有效整合这些诉求,导致这些诉求无法通过正常的制度渠道反映出来,也就是这种对政府的要求很难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表达出来。于是,不断增加的不满情绪在得不到有效化解的情况下,动乱和暴力便不可避免(如公式③)。

社会动员 ÷ 经济发展 = 社会颓丧 ①

社会颓丧 ÷ 流动机会 = 政治参与 ②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政治参与 ÷ 政治制度化 = 政治动乱 ③

此外,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后果便是城乡差距。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日益成为新兴经济活动、新型社会阶级、新式文化和教育的场所,这些都强化了城市与传统色彩浓厚的乡村的区别。与此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向乡村提出的新要求及带来的横向流动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社会中,乡村支配着城市,但在现代化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新兴集团力量的崛起,城市实现了突破,推翻了传统的由乡村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最终确立了以城市来带动乡村、由城市主导的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然而,当城市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时,鉴于其固有的纵向流动机会的缺乏,更加剧了上述动乱和暴力产生的可能。

二、土耳其的基马尔改革何以成功?——基于战略战术角度的分析

在亨廷顿看来,对于一个致力于对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改革者来说,理论上有两种大战略可供选择。一种是全面的、“斩草除根”的或曰闪电战的战略,即尽早地把所有的目标公诸于众,然后争取最快实现。另一种是渐进的、“枝节”的或称费边式的战略,不仅藏而不露,隐匿自己的目标,并且把改革分开,通过分步骤、一事一办来实现目标。在大多数备受现代化所带来的压力和纷争的国家中,改革的最有效方式是将费边战略与闪电战术配合起来使用。为了达到目的,改革者首先应该把诸多问题分割开来,然后一旦时机成熟,乘反对派措手不及之际,就尽快地逐一解决,免得节外生枝(即费边战略下的闪电行为)。

无论是采用费边战略,还是采用闪电战略,改革者所关切的关键问题是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的速度和顺序。改革者必须设法控制和引导这一进程,以确保在每一时期和每个问题上他的支持者都强过他的反对者。当时摆在基马尔面前的是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和现代化政治组织,并以此推动社会、文化的改革和经济发展等。然而,基马尔并没有试图同时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相反,他小心翼翼地把问题一个个分开,在每一次改革中赢得那些在另外的改革中或许会持反对态度

的人的默许甚至支持。基马尔处理这些问题的程序是,首先解决那些能够得到最大支持的问题,最后才轮到那些会引起最大争议的问题。正是由于将费边战略和闪电战略结合使用,把各种改革分别对待,并且在他每着手一项改革的时候都暗示并无得陇望蜀之意,基马尔才能一步步地推进改革。

基马尔最优先进行的是确定民族共同体的界限以及国家的种族和领土的边界。为了达此目标,基马尔将诉诸民族主义,将民族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这样就保证了他将那些仍然效忠于苏丹传统权威的保守分子联合到民族主义的事业中。一旦一个相对同质的民族共同体建立起来之后,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世俗政治组织就成了基马尔下一步的目标。为此,基马尔将政治问题与宗教问题分开,通过闪电战的形式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在打下新社会的政治基础后,基马尔就转向宗教和文化改革。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尤其是农民的支持,他尽量在经济发展方面按兵不动。一旦传统的方式和习惯(宗教和文化)被削弱或消除,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道路就打通了。

总之,经济的增长要求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要求有效的政治权威;有效的政治权威又必须置根于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中。在土耳其,变革的顺序是由基马尔有意识地计划好的。这种模式也体现了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保证有效与稳定的重要性。

三、改革是革命的替代物还是催化剂?

在亨廷顿看来,虽然改革和革命的发生都依赖于集权,但改革是否会引起革命,那就要看改革的性质、目标和改革的时机等。而具体来说,改革对革命几率的影响,端赖要求变革的集团的社会构成以及这些集团所抱企求的性质。在这里,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集团是城市知识分子、农民和工人,而这些集团及其要求却有着根本性的差别。从结果来看,迎合城市知识分子的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迎合农民和工人的改革则是革命的替代物。

1.改革对于知识分子是催化剂

在亨廷顿看来,知识分子是天生的反对派,知识分子与政府的对抗,不仅在普力夺制国家里,而且在几乎所有类型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都是一

种普遍现象。知识分子站在政府的对立面,并非出于任何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出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个人的疏离,以及一种急需的稳定认同感。知识分子要求通过参与社会的全面改造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而这些都是乌托邦式的目标,从来没有一个政府能真正满足这些要求,知识分子的抱负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因此,改革很难安抚这些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会为改革所平息,改革反而会使他们越来越凸显。也就是说,迎合这些城市知识分子要求的改革只会增强这个阶级的力量及其激进思潮,而不会减弱它的革命倾向。

因此,对于意在维护政治稳定的政府来说,对付城市知识分子激进主义的最恰当的办法乃是镇压而非改革。凡是能够削弱这些激进分子数量、力量和内聚力的措施,皆有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

2.改革对于农民和工人是替代物

在亨廷顿看来,农民既可能是现存秩序的坚固堡垒又可能是革命的突击部队,农民究竟会扮演什么角色,这完全要看现有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满足他们切近的经济和物质利益。农民的要求通常集中在土地的佃租制度、赋税和物价等问题上,农民不满情绪是建立在物质性基础上的,只有在土地所有、租佃、劳作、赋税以及物价等条件在他们看来是无法忍受时,他们才会变成革命者。因此,只要土地的占有状况比较公平,并足以维护农民的生存,革命就不可能发生。没有哪一个集团会比拥有土地的农民更加保守,也没有哪一个集团会比失去土地或者交纳过高田租的农民更加革命。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的政府的稳定,端赖它在农村推行改革的能力。因此,通过有效方式所推行的土地改革,会使农民从潜在的革命力量转变成为基本的保守力量。

在亨廷顿看来,改革对于工人来说,同样如此。工人的目标是经济的、物质性的,这很容易通过改革来满足。此外,对于大多数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工会通常是现行制度的衍生物而不是反对者,上层不但对劳工组织予以扶植,而且还积极改善劳工福利。这样,由于满足了经济物质方面的需要和权利,工人的保守倾向就越发明显。也是就说,没有哪一个集团会比拥有工作的工人更加保守,也没有哪一个集团会比失去工作或者福利甚少的工人更加革命。

读书有用吗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第三篇

读书有用吗?

作者:万方中

中国最大的反智根源在于“读书无用论”。“读书没什么用”,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说法。

与之相比,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读书无用论”:“我觉得经验比读书更重要。”“你读的是书,我是在社会里读书,一样的。”

以上言论阐述的很多问题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本质在于:过度依赖经验,而不是思维方式。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来自两方面:书籍,以及经验。当他没有从书籍里获取思维时,那么,他剩下的就只有那点儿经验了。当一个人过度依赖经验,那么在他做决断时,经验、感觉、直觉混淆在一起,以致分不清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感觉、哪些是直觉、哪些是思维,正确与错误就更加分不清楚了。

现象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因为身处制造业,我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有人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不再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最后还不是给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而后他原封不动地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之类的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看我师父,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照样走南闯北,他就是很有经验„„”

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很少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缘由

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无数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我们这个社会是非常现实的,经常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什么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本事。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正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混几年社会,学的东西比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出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的几十年,所有不依靠脑力、技术含量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一定听说过“杨百万”这个名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杨百万这个名字,都已经成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有一天,他偶尔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蛇皮袋装上,坐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出。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差价,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得到这一切,不是因为他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在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

再举个例子: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在中国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们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中国的商品,对于手持美元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双的真皮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一双才100块人民币。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不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且难辨虚实。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卖,生意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在那个时期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许多人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完全流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少多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了,价格透明,不存在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用手机把你拍成视频传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概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出自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总结

困囿于现实,很多人不可能结识太多优秀人物。然而,读书给了你一条接近优秀人物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呈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原因在于,它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能代替的。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人生,然而通过读书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读书氛围。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穷年代走过来,他们“胃口”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很多人一样,教给下一代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慢慢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的阅读率;一个国家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本身是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儿就没读懂的。你不怎么读书,却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件很好笑的事情。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老师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他的一个朋友,打高尔夫球从零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是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让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系列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第四篇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说成都有个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这位父亲认为,大学4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元,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4年至少赚8万元,一来一回就是16万元。这16万元可以首付买房子,或开店做生意。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元。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看到这个报道后,我陷入了沉思。毋庸置疑,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但有些大学生还不如收废品的挣的钱多,也有些连工作都找不到,我的看法对吗?

张其昌(高二学生)

我家就是从事废品回收生意的,说实话,只要不懒惰,一年赚十几万元是可能的。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可我觉得还是读书吧,因为读书不仅是为了学历,还有心智的成长和素养的提高。

李敏(私营店主)

一个人的知识一旦丰富起来,若没有找到好工作,他就会不甘心,就会感到不幸福,这是生活层面的。在政治方面,政治环境若不符合他的理想,他也会觉得不幸福。知识相对较少的人,有份工作就满足了,对政治环境也没什么要求,所以这样的人反而过得幸福。

刘力扬(大二学生)

什么都是用钱来衡量的吗?上大学是花钱,毕业后也不一定就有好工作,但是读大学能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方式,是提升素质的过程。如果你想如三楼李敏说的,做个愚民,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蒋米合(家长)

我不是知识无用论提倡者,而是个实用主义者。要知道,知识是你花钱买来的。不仅要花钱,你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为了这些知识,你丧失了很多快乐。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你的父母付出很多心血,如果学出来没用,那你要这知识干吗?

钟与氏(某杂志编辑)

我奶奶耳聋,我妈每次跟她说话都提高嗓门大喊,但她还是听不见,一屋子的人反而被她吼得心浮气躁。我告诉我妈,跟耳朵不好的人说话要声音低沉、柔和,吐字清晰,做一个凑到耳边的动作有助于吸引她的注意力,让她知道你要跟她说话。

你问我怎么知道的吗?10年前我跟特殊教育学院的人一起上过一堂这样的课。

经验塑造人,学习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一样,定义了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怎么面对生活。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有用。

想起来补充几句。前几年我在阳台上种西瓜,西瓜苗一开始只开了雄花。有个家里有地的表妹好心指导我:“植物需要授粉才能结果。”我默默地看着她:“亲,我倒是想授粉来着,但雌花不是还没开吗?”表妹茫然:“授粉跟花有什么关系?”

徐景峰(老师)

决定人的未来的,是心的方向。我认为一个人不要排斥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应该寻找自己热爱的事物。喜欢就去做,用心去做,别考虑太多别人的想法和社会的趋势。你怎知社会趋势不会在时光中逆转?我的高中老师曾说他用一篇文章换了100块钱,用100块钱换了一本字典。在秋日的夕阳下,他提着这本厚重的字典,走在长沙古老而又曲折的巷子里,内心充满喜悦。从此,我爱上了他那种生活,学他码字到深夜,也用一篇小说换几百块钱,用几百块钱换几本书。摒弃功利和世俗,做你心里真正想做的且持之以恒,才会走得远而幸福。

你好,我现在是一名高中生,我明白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地方,于是我阅读了很多书,而且参考网上介绍的读书方法,做了很多读书笔记。但是现在,我觉得越来越困惑,因为我虽然读了很多书,也吸收了很多知识,但是总觉得知识在我的脑海里派不上用场。比如我读了一本书后,明白了某个道理,但在后来的生活中,我却犯同样的错误。我不明白这样的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王晓露)

很高兴你读了许多书。喜欢读书的人,会认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声音。捧着一本精彩的书,就像在和一个人对话。所以说阅读能够让人的精神成长,一如你的身体需要食物才能生长。

读书会指导你的行为,而行为才是根本的。你所说的知用不到行上,一是你现在还处于象牙塔中,社会还未在你面前显现出它的真实面目。你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便让你在实践方面的经历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很多问题你还未真正遇到,所以你会觉得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用上——的确是不能用上,因为问题太少。二是在你明白了某个道理却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时,这只能说明你读的书还不够多。每一本书都只是一个作者的观点,当你读得不够多时,你所接收到的观点也是有限的、片面的。等你接收到的观点足够多时,你便会有比较,有鉴别,懂得去芜存菁,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变得全面而客观,那么你处理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卿 蔌) ■

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第五篇

[篇一: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响应上级关于开展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活动的号召,我园展开了此项活动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为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现将自己的学习认识及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对这次学习的几点认识:

范围广;有深度,大家通过宣讲、讨论、写心得等形式强化了学习,加深了认识;有力度;有成效,通过学习大家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拖沓现象等不良习气少了,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大有好转。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二、得到的启发

(一)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通过学习文件和各级领导讲话精神对当前形势、纪律作风要求、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等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认识。

(二)通过学习改进工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自我比对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坚持养成严于律己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

(三)通过学习增添了信心,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通过学习活动使我更加坚定了只有通过学习用知识来武装头脑,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的人生信念。

[篇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一、学习情况及体会

按照教育局学习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滞后,认识的僵化必然导致事业的倒退。无论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前辈的思想理论,还是今天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都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没有想干好的动机,就没有好好干的动力。思想认识不到位,就无从去谈“争先进”、“创先进”。

第二,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腐化堕落思想愈演愈烈,如果不及时纠正,会成为人民的罪人。机关干部队伍有一部分“蛀虫”,钻空子,捞票子,营私舞弊,拖拉懒散,把共产党人的信仰抛于脑后,严重影响党的形象,败坏党的声誉。

第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多为民多办好事实事。

[篇四: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自参加xx县领导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以来,通过集中学习、认真按照[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以“转变作风抓落实、服务群众聚民心、创先争优促发展、团结协作建佳绩”为主题的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查找问题并自我剖析,使我深受启迪、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感到干部作风整顿和建设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心实意、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要通过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进一步自觉服务群众,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做好自我岗位职责,下面就此活动谈谈我自己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深刻认识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作风好,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自觉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开展领导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是我们搞好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我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认真投入到这次领导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中来,开展好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楚雄州第八次党代会和各级重要会议精神,以基本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要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清除头脑中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要善于学习,掌握工作的本领。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内容,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相应的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尽管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尤其是我们政务服务中心刚成立不久,一切必须在成长中不断完善和在成长中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三是要做到坚持学习,树立正确人生观。一个优秀的工作者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防腐拒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中鲜活的实例是给我们最好的警醒;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保持高尚的境界。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但精神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塑造的。读书使人高洁。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必然会鼠目寸光。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形势,一些人之所以犯错误,甚至犯罪,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团结协作、督查到位,营造良好的中心服务环境。

作为中心督查的我,应该定时不定时深入大厅检查,了解群众情况和信息反馈,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增强执政意识和宗旨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管理人员素质等的综合体现,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窗口。作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就要切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大力提倡同志之间的团结协作,以“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准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团结协作(除了中心服务人员之间合作,更要注意中心与各入驻单位之间的协调统一),坚决杜绝违反“xx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廉政规定”的现象发生。制定适合中心管理的考核办法,与年终考核直接挂钩,跟入驻各单位相互衔接:对工作认真负责、群众满意的同志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工作态度不积极,不称职的同志一律严惩,尤其是群众不满意,与群众发生口角不能处理或是被投诉同志,作为中心和中心管理人员,我们一定要和原单位做好工作的对接,进行批评教育,共同帮助他们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和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中心管理和服务形象。

总之,通过这次“领导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使我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大有提高,我一定根据作风纪律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的要求加强自我约束,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创建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中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五: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我通过积极参加作风建设教育活动集中理论学习以及个人在工作中的实践学习,使自己对干部作风好坏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深刻体会到应该切实加强自身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作风,带头树立zhèng fǔ 部门的良好形象。

一、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从坚持党的先进性看干部作风建设的客观必要性。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从本质上、从必然性上决定了我们的党员及其干部应该具有优良的作风。干部的思想作风是受主客观环境影响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所处的外在环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复杂得多。不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会影响我们的干部,具有二重属性的市场经济也会对党员干部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使得干部队伍中的某些意志薄弱者可能滋长不良作风乃至产生腐败现象。干部作风反映党的性质,其作风状况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党的性质。个别干部身上滋长某些不正之风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党的先进性,但如果任其发展,量变可以引起质变。我们一定要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认清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二,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看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巩固执政地位难度更大。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政治集团执政的基础都是“民”,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规律都是它和人民群众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并由此导致“载舟”或“覆舟”的结果。“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我们党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历史的和现实的,国际的和国内的经验教训,把建立和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根本的政治问题。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解决好这个根本的政治问题,一靠制定和坚决贯彻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二靠改进自己的作风,用人格的力量在群众中树立起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如果干部队伍的作风不好,不正之风盛行,既损害党的形象,又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最终必将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只有搞好干部作风,让人民群众感到干部身正言正,确实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才能建立血肉联系,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执政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

第三,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速发展时不我待的逼人形势看干部作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如果不加速自己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丧失主动权,就会挨打,国内各方面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干部的作风和国家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越发展,就越有利于干部作风的改进。反之,干部的作风状况又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风不是生产力,但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好,才能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才能保证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政策、决议得到全面、正确和创造性的贯彻执行;才能极大地激励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才能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二、加强学习、转变作风、树良好形象

做为发改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必须要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来抓,做到终生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解放思想,才能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一名老职工、老党员只有自己带头学习,带动年轻同志学习才能提高我局的职工的整体素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增强教育活动的成果,才能促进我局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转。在工作中,就一定能够改进一些作风飘浮,工作懒散等坏毛病,着重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群众,秉公用权,办事公道正派,不谋私利和特权,顾全大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够坚持言行一致,求真务实精神,发扬求真务实之风,自觉维护好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明确方向,努力整顿

坚持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在学习方法上,要积极参加县委办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在保证学习时间上,要坚持业余时间自学与单位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努力钻研政治理论、业务理论,学习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历史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坚定信念,提高素质。

二强化工作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服务意识,工作中做到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最好的工作,严于律己,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站在全区发展大局的高度思考工作,积极创新,使价格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不断改进工作,更好的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牢固树立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以为经济工作服好务为目标的意识,一是要进一步熟悉与了解经济情况与态势,从我区经济工作全局出发,思考工作方向;二是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努力形成市场经济理念与思维;三是严格遵守古城区发展和改革局的各项制度。

四是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四个意识。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展现发改部门良好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不断开拓我区价格管理和价格鉴证工作的新局面。

政治学习心得
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第六篇

[篇一:廉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召开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电视电话会,全国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的热潮。但到底如何贯彻落实,笔者以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常怀“三颗心”,方能使头脑清醒,言行一致,使<准则>成为自己的人生指南。

一是对<准则>要常怀敬畏心。<廉政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其中的8个方面“禁止”和52个“不准”,涵盖了行政权力行使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的问题、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浪费挥霍等干部作风问题,可以说,<准则>明确了哪里是“不能入”的禁区,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政治学习心得。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财迷心窍、官迷心窍、色迷心窍,走入禁区,触动“高压线”,,塑造高尚人格。师德的核心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团队精神的灵魂是爱,一个缺乏爱的团队迟早会垮掉。让我们用一颗博爱之心去塑造最具战斗力的团队。

实中是个大家庭,“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提高学校声誉,构建和谐校园,打造一流学府,你、我任重而道远。老师们,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实中明天的辉煌努力拼搏吧!

[篇三:教师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教师政治学习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将是我今后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合格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理论与生俱来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四、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

[篇四: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心得]

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心得体会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心得体会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心得体会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心得体会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这学期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二、新课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的民族问题时,结合时政热点问题“3?14西藏事件”,布置学生搜集与西藏史实有关的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课件。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三、新课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讲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时,可以设计“模拟听证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禁止电摩行经五一、五四路段”召开听证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xx市公安局教学警支队”,有各界人士组成的“赞同方”“反对方”(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还有普通市民代表组成的“旁听席”,另选择一名学生主持,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提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二、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新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以上是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处请指教。

[篇五:考研政治学习心得]

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百感交集,兴奋、辛酸、欣慰……

兴奋,383分的成绩远远高出我的目标,而其中86分的政治分数足以让我所有的同学惊叹不已。

辛酸,激动的同时让我想起整整十个月艰辛付出的辛酸。如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得此成绩,颇感欣慰。

回首过去一年,读书、做题、早出晚归……所有的事都历历在目,说到考研政治的复习,作为过来人,我觉得还是有些经验可寻的。不敢说是金科玉律、灵丹妙药,但作为肺腑之言,相信对学弟学妹们多少有些帮助。

要学好政治,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重视。

第一,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政治考试内容庞杂,四本书,五个部分,让人不知从何看起,当初我也经历了同样的困惑,四本教材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枯燥无味。但在海天考研政治辅导班上,老师明确的告诉我们,政治教材可以扔掉,只需看辅导班发的强化班教程即可。当我看到教材时,感觉确实不一样,内容相对精简浓缩,重要的句子、段落已用各种符号标出。一本书就涵盖了考研政治的全部内容,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宏观内容上抓重点,具体知识点也是如此。比如:毛邓三部分中中共中央的全会、代表大会特别多,难以分清。对此,我们不必害怕,只需将那些辅导班老师讲过的,或者说强化班教程上提到的记住就行了,绝没有必要专门查阅历次会议内容,那样只能是既费精力又费时间。特别是对最后一部分——当代世界形势与政治,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天天花时间看新闻,正如辅导班常红利老师所说“这部分与其说是在考学生,不如说是在考老师”,关注老师指出的时政就足够了。当然,我们不能被动地学习,看强化班教程时,在熟练掌握老师划定的重点的情况下,应当把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名词术语、句子圈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多批次、多等级将所有内容“蚕食”掉,使复杂、繁多的知识条理化、简单化。

第二,看书、做题、总结相辅相成。看书是前提和基础,书没看透,做题和总结只是空谈。做题能强化重点,查漏补缺,找出看书时被忽视的东西。总结是升华,可以把握复习的大方向,是获得高分必须养成并坚持的习惯。

看书是指看强化班教程,不是教材。这本书我们应该至少看三遍,第一遍我称之为“地毯式轰炸”,仔细看,不怕慢,注重质量。以每天3小时1节的速度进行,每天看新内容之前,花上15分钟把前一天的内容复习一遍。关于怎样读,我不主张声嘶力竭的“一路吼读”,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重点语句要精读、多读,次要部分快一点。每读完一节、一段内容回头看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应当注意学思并重。

对每节内容后的考研真题认真对待,可以把答案蒙起来自己先做一下,根据对错情况及时复习相关知识点。第二遍看书应以题目为向导,好好运用专项训练,对着题目特别是做错的题目在书上找到相应知识点重点复习,对可能出大题的段落必须要会背。比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意义”。

最后要善于总结,小到一段,大到一个部分都要及时总结,比如:中共各时期的土地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将分散在书中的知识点归结到一起,随时都可以方便的“瞟”一眼,看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对。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复强调的那样,任何事物都要从两方面去考虑。我还清楚的记得阮晔老师讲过的一个例子,中国海军为保护海上贸易通道,多批次派出护航舰队,这是一个耗资巨大的活动,可中国政府为什么不全力出击,肃清海盗呢,这是因为海盗存在,中国海军就有挺进深蓝接受实战锻炼的机会,也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可以联想到矛盾的两面性,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减轻死记硬背的压力,轻松学好。

灵活应对复习中遇到的各种题目,辅导班的专项训练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尽量搞清每一个知识点,但要注意那毕竟是训练题,肯定存在逻辑不严、答案出错等情况,对此,我们应保持科学的态度,不要为了一个题目死缠烂打,我们的目的是搞清题目背后的知识点,而不是单纯的答案。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对选择题要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果断答题。特别是多选题,不要认为每一道题都该选的有把握,遇到难题,要么果断选出,要么暂时放下回头再做。更不要优柔寡断,轻易更改答案。对于大题,总的原则是多多益善,把所有你认为有可能对的答案按优先级顺序都写上,每个原理的阐述不要过多。若担心时间不够或有突然闪现在头脑中的要点,可先转下一行写上,待做完后再回头将各原理阐释完整。不光是政治,专业课也是一样,不会做的题目,一定不要空着,把相关的甚至不相关的都往上写,告诉阅卷老师你懂得很多,这样即使是同情分,你也会多的一点。

第四,要“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老师讲的再好,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他们讲的只是一种方法,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必须在课外认真看书,特别是临近考试的一两个月,要记得内容太多,一边记,一边在忘。要像牛犁地一样将要掌握的知识多过几遍,才能战胜遗忘。只要勤于付出,效果自然不同。

第五,要“恒”。首先,一旦确定考研,就要坚持不懈,切不可摇摆不定,否则其他的一切无从谈起。各门课(当然包括政治)要按计划定时定量复习,若有事耽误,必须出时间补上,不能轻易打乱计划。为保证良好的学习效率,看一门课的时间不宜太长,每天可在两个时间段看政治,不要来了兴致就狂看好几个小时,第二天又不看。就像人吃饭一样,饥一顿,饱一顿,健康早晚出问题。“恒”字对许多人来说是难以办到的,但它是成功所必需的。放眼望去,凡是当得起“恒”字的,结果都不会太坏。

以上是过去一年我的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学习经验都不是万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篇六:初中政治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远程研修,使我对初中政治的课程标准及课本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解决了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困惑,通过和其他优秀教师以及专家的交流,我在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专家和教师的点评,更使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及20年的执教经历,为的是不断提升和超越自己。

通过研修,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懂得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面对改革形式的不断发展,我也渐渐感觉自身的能力不够了,在培训中,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也被我一一记录。我将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方法应用于我的教学生活中,科学的方法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

通过研修,使我了解了政治教学改革的动态。网络资源中给我提供了欣赏的舞台。专家们的话语依然在我脑际缭绕:“我们原来讲要给学生讲授知识,自己先要有桶水。现在,这桶水远远不够,我们要让这桶水取之不竭。”

通过研修,使我欣赏了名师的风采。在平台中还有大量的视频片断,有些很吻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我就和同年级的老师一起欣赏、交流。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都会上传到交流平台中,很多的学员都会积极回帖,给我建议。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得如此之多的良师益友,该是一种幸福的事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有很大的空间去求索了!

就在这一念之间,我感受到了研修带给自己的变化。

没有一成不变的辉煌,任何一个人要赶上时代的步伐,都要永无止境地学习,永不停息地实践!

远程研修是一次充实而又快乐的阳光之旅。我欣喜自己有此难得的“学习机会”,观看专家精彩的讲座,与专家和全国的学员虽“远在千里”,却“近在咫尺”地交流着,切磋着,我感感到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充满快乐。聆听专家的谈话,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政治教学的心理学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

最后,我以“教的有效,学的有效”时时鞭策自己,让“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成为我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讲政治有信念读书笔记 讲政治有信念存在问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书有没有用?政治问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71226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