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综述范文

综述范文

2016-09-01 11:13: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综述范文(共5篇)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综述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综述范文
综述范文 第一篇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

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

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

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

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

文献综述范文
综述范文 第二篇

中国公益广告文献综述

目 录:

一、引 言:„„„„„„„„„„„„„„„„„„„„„„„„„„„2

二、正 文:„„„„„„„„„„„„„„„„„„„„„„„„„„„2

(一)、公益广告定义及内容研究„„„„„„„„„„„„„„„„2

1·1、概念界定„„„„„„„„„„„„„„„„„„„„2

1·2、主题内容„„„„„„„„„„„„„„„„„„„„3

(二)、公益广告功能研究„„„„„„„„„„„„„„„„„„„4

(三)、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及策略„„„„„„„„„„„„„„„5

(四)、目前中国公益广告面临的问题研究„„„„„„„„„„„„6

4·1、公益广告事业发展问题„„„„„„„„„„„„„„6

4·2、企业参与问题„„„„„„„„„„„„„„„„„„7

4·3、运行机制问题„„„„„„„„„„„„„„„„„„7

三、结 论:„„„„„„„„„„„„„„„„„„„„„„„„„„„8

中国公益广告文献综述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专业 康倩 2007040420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国近十几年来对公益广告的研究做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从公益广告的内容、功能、效果以及问题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着重分析当今公益广告发展的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企业参与的争论、运行机制问题等等。同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以便今后对公益广告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益广告 功能 效果 运行机制

一、引 言:

自从学了广告,我心中的矛盾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一方面是“一切以销售说话”的利益导向,一方面又是对虚假广告的愤怒。就像是爱上了一个名声狼籍的人,维护他还是揭发他,实在是进退维谷。在纠结文献综述选题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句话“广告中的一朵奇葩——公益广告”,顿时来了精神。许多人讨厌广告,但是有许多人却十分喜欢公益广告。甚至有人把公益广告比作社会的老师,在润物细无声中劝导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但是,也有人很失望,说现在的公益广告像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在那说教;还有人说中国公益广告不是用恐怖场景吓唬人,就是用肉麻的话煽情,一点创意也没有。

不可否认,人们喜欢公益广告,也对她给予了颇高的希望,但是现状令人非常失望。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是人为,还是本质造成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1991到2010年对公益广告研究资料的搜集,希望对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以便今后的资料查询和深入研究。

二、正 文:

(一)、公益广告定义及内容研究

1·1、概念界定

公益广告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然而,什

么是公益广告?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上,仍然没有权威的、公认的答案。公益广告的概念也随着公益广告实践的发展被不断突破和拓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有:

丁俊杰(1999年)提出 :公益广告,是公共广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创作、发布的广告,所以它又叫做由社会参加的、为社会服务的广告[1]。

而高萍(1999年)认为: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旨在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公益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3]。

潘泽宏2001年在《公益广告导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详细的定义: 公益广告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针对现实时弊和不良风尚,通过短小轻便的广告形式和特殊的表现手法激起公众的欣赏兴趣,进行善意的规劝和引导,匡正过失,树立新风,影响舆论,疏导社会心理,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道德和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运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为目的的广告宣传

[4]。

在潘泽宏的基础上,张明新在2004年的《公益广告的奥秘》书中做出了更简要归纳:所谓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公益广告的形式活泼短小,表现手法多样,易为受众所接受[5]。

尽管定义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中心概念都离不开“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 “为社会服务的”这两点,这也是公益广告跟一般商业广告最大的区别。

1·2、主题内容

公益广告主题非常丰富,从1986年,我国出现的第一条经过专业创作的电视公益广告—《节约用水》以后,公益广告结合社会热点和需求展开。有许多研究者特意对近些年来的公益广告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明新(2004年)的“销售社会的正义——公益广告的内容”的概括,主要包括五大方面:1)、社会教化:社会正义,社会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2)、公共服务:卫生健康,生活常识,安全交通,公共事业。3、生态保护:生物保护,节约资源,水土保护,城市环保。4)、慈善救助:特殊救助,扶贫救助,失学救助,弱势人群。5)、政府政治:政府形象,国民号召,民族文化

当然,也有学者从另外角度进行总结,例如朱健强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年电视公益广告主题回眸》中就列举出了八大类:1)、自然环境问题:有关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2)、公共道德规范:包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等现代道德。3)、科学教育事业:希望工程、捐资助学以及科技事业等。4)、社会热点问题:同年的社会关注焦点、热点问题。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再就业问题、香港澳门回归、抗洪救灾、抗击非典等。5)、政治政策宣传:爱党爱国教育以及国家政策的宣传等。

6)、关爱个体生命:禁烟节酒、禁毒、交通安全、防止犯罪、关爱弱势群体以及关注健康及生命的主题。7)、公共价值取向:自强、自信、奋斗、努力实现成功等价值取向。8)、其他公益事业:主要是社会公益事业,如献血、捐献骨髓、维权等[6]。

内容的多寡不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他们更多的关注于公益广告主题的确定,到底因该向社会传递什么样的主张和道理?什么样的主题更吸引人?如何选择主题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对此,刘一平(1997年)主要概括为两方面:1)、单纯,宾正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一眼就脚戈.这样的公益广告才会有说服力和势及性。2)、具有反思性。使人发自内心地接受广告中所传达的公益讯息[8]。

马玉梅和周云利(2000年)认为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主题鲜明;2)、导向明确;3)、关注社会;4)、以情感人;5)、通俗易懂[7]。

郝大微在艺术的角度提出: 首先,主题必须具有相关性针对性,广告作品才能如巨石投水,产生强烈反响。把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次,主题必须深刻。深刻的主题只有与具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珠联璧合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8]。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于主题的选择各有看法,无法形成共识。当然,正是因为有了百家争鸣,才会有丰富精彩的思想。公益广告主题选定没有也不会有统一单调的界定,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又能很好传播的都可以用来作为公益广告的主题。

(二)、公益广告功能研究

对于广告的作用,一直以来褒贬不一,企业和群众一直都在唱对台戏。而公益广告的作用,还是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有人甚至大唱赞歌。显然,公益广告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它对社会的影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马玉梅和周云利(2000年)对公益广告作用总结出两点:其一,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二,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张新明(2004年)认为公益广告有着“塑造人类的心灵”的神奇作用,具体表现有:1)、教育功能:常识教育,伦理教育,政法教育,润物细无声。2)、舆论导向:辅助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当前社会热点。3)、社会关怀。4)、文化传播:宣扬我们民族文化,传播这个时代的文化。5)、美育功能:纯粹的审美体验,美化城市生活环境。

孙曲(2009年)也提出公益广告主要效益有:首先,公益广告彰显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然后,电视公益广告对于协助构建和谐的伦理规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电视公益广告对于企业形象的提升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10]。

在一片大好声中,也有学者觉察到公益广告的局限性,尤其是社会中有对公益广告的利益,甚至滥用,使之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李如意(2005年)就在《正视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中强调公益广告不能

滥用、不能流于形式或被异化为商业广告,只有正确看待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他还提到公益广告不是万能的“不能将所有的难于解决的社会问题都诉诸公益广告,这必将使公益广告不堪重负”[11]。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公益广告不是万能的,“公益广告想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产生社会效应,就必须符合社会大众观看口味与审视视角、符合社会大众的收视心理”才能起到特定的作用。他们在发现问题同时也努力寻找解决方法,认为“公益广告传播也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积聚社会各界的资源与力量,实行资金整合,以期在取得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利益,达到公益广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2]。

(三)、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及策略

公益广告对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并不太乐观。许多人甚至觉得公益广告似乎像个老妈子在那里说教唠叨,本来有益的东西,根本无法进入人们心中。怎样才能使公益广告让人们更乐意接受呢?这就需要考虑到公益广告传播的效果和策略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公益广告不能奏效?有人认为是表达方式太俗气,没创意;也有人认为主题不够新颖,新一代无法接受。在此,汪澜(2002年)就详细列出公益广告不能奏效的12大原因:1)、很少的公益广告客户会对广告进行前测。

2)、公益广告是由某些委员会委托创作的。3)、没有使用媒介策略。4)、多数公益广告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5)、公益广告里的信息太大。6)、很多的公益广告客户的资金都有限。7)、公益广告公试图改变受众行为。8)、广告投放费用分布不合时宜。9)、公益广告不能得到充足的暴露频次而对受众产生冲击.而这正是公益广告之所以不能奏效的最大的原因。10)、太多的公益广告使用名人。11)、送播的公益广告格式不对。12)、公益广告包含了太多的利己主义[17]。

冯智敏,朱 洁(2006年)认为目前的公益广告存在着“隔岸观火”和“隔靴搔痒”两大病症。问题的关键是广告诉求与受众的相关度不高。对症下药,提高公益广告效果的策略有三:真实再现、指向明确和对比联想[13]。

刘爱国同年也提出我们要杜绝空洞贫乏、毫无针对性、缺乏艺术性、制作粗劣的电视公益广告,以新颖的创意、独特的艺术手法、精良的制作让公益广告脱颖而出,俘获广大受众的眼球与心灵。对应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要言之有物,紧跟时代步伐,避免口号式宣传。其次,加强宣传的针对性细分受众及人群。再次,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特点,加强视觉冲击、重视“创意”形式多样化,增强艺术感染力。最后,重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重视对青少年的宣传[14]。

陈红(2009年)从传播的角度提出自己见解,她认为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并不是修改几个字那么简单,结合广告传播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思考和推进:其一 、整合传者资源 对公益广告现有的和应有的传播主体资源进行合理整合:1)、政府可以在公益广告的管理和规划方面继续发挥作用。2)、业协会带动企业参与。3)、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推动专项公益广告发展。4)、各类媒

2015综述范文
综述范文 第三篇

第1篇:多元化集团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1、课题研究国内外的多元化方式现状

1.1国内中小型企业集团的策略

现阶段,我国很多通过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一些老板们的多元化公司一直是只有一个简单粗糙的筛选模型,只要该业务需要投资额不超过自己的流动资金,现阶段该业务能在除去所有成本后能够达到盈利,那么就会投入资金开发该业务。我的一个表姐在浙江东阳市的工商银汉工作。有一天她带着一个客户团来北京办理业务。我有幸见到了那位老板并与其吃过一顿饭,在席间,他与我的表姐所在的工商银行工作组和一些其他的客户聊天时说起他的经营史。他本来有一家价值200万的印刷厂以及价值50万的面具制造厂,当他的印刷厂收回成本并带给他20万盈利的时候,他听说了广东的一个村子有一片天然煤矿,经过带一波专家考察过之后便抵押了自己的印刷厂和面具厂,再加上点自己的本钱,凑足300万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了该煤矿,后来该煤矿给他带来了740万的盈利。当然这只是他一面之辞,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现在很多中国的老板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消息来源盲目的进行投资,而筛选掉的只是一些看上去不会赚钱的一些业务。这种非常初级的筛选在个人投资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帮助,但对于一个集团企业来说,这种筛选方式既不可靠也会失去很多机会。

1.2现阶段成功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

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的成功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GE公司几乎抓住了自己身边所有的机会,这是因为他们的业务筛选模型指出了企业必须从新行业的吸引力和企业自身进入优势两方面来对新业务进行评估。行业吸引力的评估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市场容量、发展前景、竞争强度、平均利润、进入/退出壁垒、整合程度、行业顾客量等。一般来说,企业要进入的行业大部分在这些指标上都表现得较为突出,显示出较大的吸引力。但新行业的吸引力大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进入,因为决定企业是否可以进入的第二个因素是企业自身的进入优势,也就是企业现有哪些因素可以保证企业能够进入新行业并且获胜,这包括企业可以与新行业共享的采购、技术、生产、营销、品牌、人才、管理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企业能否多元化的决定因素,企业多元化的失败往往就是对自身进入优势夸大造成。

2、新的投资决策方案的想法

进一步分析较为成功的GE公司的业务筛选模型,它需要对10多个矩阵进行分析,大大增加了计算量。同时不可否认,有些事情不是仅仅通过数据的计算就能保证事物不会发生一丝一毫的改变,所以在业务地筛选中应该加入一些人为的考虑因素。故我们从层次分析法的角度来分析,引入权重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可以在查找数据后列出的判断矩阵进行几次归一化的运算,一致性检验结束后就可以得出我们需要的特殊向量,再根据专家对该公司是否开展该新业务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后分别与对应指标的评估指标子集乘积的和的大小来判断合适程度。这样可以很快得出我们需要的结果。

根据上述观点,个人认为需要创立一个新的投资决策方法。新的投资决策方法需要满足的条件:

(1)不能以主观思路为主,要用客观的调查数据,使用完善的科学手段完成计算的步骤;

(2)计算方法尽可能简单方便;

(3)在对各个指标最后评论的时候,最好使用专家打分方式,来完成最终结果。

根据上述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方式,将是否引入该业务这项目标分出几个准则层,准则层下分别有属于他们的指标。通过对每个指标的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是否开展该业务。但是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必要引入权重的概念,将每个指标,每个准则的权重系数算出。最后,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专家,分别对特定情况的集团企业是否开展该业务的指标打分,取均值后与权重系数相乘的和越大,说明该集团企业开展该业务越可行。

3、新的投资决策方案的科学理论依据——层次分析法

3.1层次分析法概念和定义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指标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3.2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成对比较阵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5)构造判断矩阵

(6)计算权重向量

(7)一致性检验

4、结论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从查阅的资料中找出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了2个当今社会多元化战略的投资决策策略,并简要的说明了他们的不足地方,同时通过对经济学原理和数学软件图书的查阅,找到了能够创立一个新的多元化战略投资决策策略的方法和科学依据。新的多元化战略投资决策策略既包含了现代经济学原理的科学依据,又有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人为分析,可谓采两家之所长。

第2篇: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15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15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2015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2015年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2015)。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5)。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6。9%,校办30。2%,民办48。3%(罗英智,李卓,2015)。大量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责任(周芬芬,2015)。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5)。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责任(周芬芬,2015)。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5)。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2015)。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能力给幼师提供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提供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15;窦颖,2015;唐婷婷,2015;李晓菲,2015;但柳松,2015)。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符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助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15;唐婷婷,2015)。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积极性(罗英智,李卓,2015;李晓菲,2015)。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15)。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5;罗英智,李卓,2015)。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5;窦颖,2015;唐婷婷,2015)。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5;但柳松,2015)。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5;窦颖,2015;李晓菲,2015;但柳松,2015)。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15)。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美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发起了农村学校运动,补助弱势儿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周芬芬,2015;李秀芳,曹能秀,2015)。

四、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这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霍力岩,余海军,2015;刘占兰,2015)。

五、文献评述总结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既有研究较多,一般都按照探究问题到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这些研究一般都有不同的侧重,但较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形成权威的研究观点。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关于简单化,没有找出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的研究都没能依托有效的调查而进行,缺乏数据资料的支撑。同时,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没有更深入的、细微的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的研究大多只找到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无法分析到本质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较全面的概括了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其中更深入、细致的问题仍需通过实地调查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的感性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不但要提出研究观点,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调查数据的支撑。

第3篇:护理综述范文

一、护理估计

(一)定义

从各方面有步骤、有计划地收集资料以评估病人健康状态的过程谓之估计。

估计是护理程序的开始,估计阶段是提供高质量的个体化护理的基础,为确定每个病人的护理诊断、制定目标、实施护理计划和评价护理效果提供了依据。因此收集资料十分重要,除了入院第一次的总体估计外,在护理程序实施的过程中,还应对病人进行随进估计,将有助于及时确定病人进展情况,发现病人住院期间出现的新问题,并根据这些资料决定是否需要修改、中断或继续护理措施。

(二)收集资料的内容与范畴

收集资料应从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基础,以病人为中心来考虑,即病人的健康情况与他对目前疾病的反应是护士最应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所以护士应着重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状况、生活方式、环境及对疾病的生理心理反应等。以利于为如何帮助病人恢复最佳功能状况而作出决策。在收集资料时可以从下列14个方面进行:

1、社会心理状况

(1)社会状况包括病人的职业、单位、职务、经济、教育、宗教信仰及对病人生活有影响的人。

(2)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病人在家庭中的作用,居住条件等。

2、精神情感状况

(1)感知能力,让病人说出自己在什么地方,今天是几月几日(

(2)病人对压力的反应。

(3)对其周围人和事、物的反应,以前是否住过院,对这次住院是否惧怕等。

(4)病人目前考虑的问题,对护理有何要求。

(5)病人对自己目前状况的看法及自我形象概念和希望得到的健康状态。

3、生殖系统

无性功能改变。对女性应了解月经史、分娩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等。

4、环境状况

(1)安全感。

(2)从病人的年龄或精神状况分析,是否需要安全保护措施,如床栏等。

(3)是否有引起交叉感染的环境因素。

5、感觉状况

(1)视觉视力,对光反射,有无幻视、幻觉等。

(2)听力是否能清楚地听到一般说话声音,是否单耳或双耳听力有问题,有无耳鸣。

(3)嗅觉检查病人嗅觉是否与众不同。

(4)味觉是否存在最简单、最基本的味觉,有无与众不同。

(5)触觉包括对各种疼痛、冷热,以及触摸的感觉等。

6、活动神经状况

(1)活动状况行动是否受限和对日常活动及剧烈活动的承受性。

(2)肌肉骨骼状况关节活动,握力大小,走路方式,是否要借助拐杖等工具,四肢肌肉有无萎缩、软瘫等情况。

7、营养状况

(1)饮食习惯一天吃多少及喜欢吃什么,是否经常有饱胀感或饥饿感,有无挑食习惯等。

(2)身高、体重及活动能力是否过于消瘦或肥胖,量近有无体重减轻及其程度,以及通过观察皮肤,指甲等方面了解营养状况。

(3)食欲情况最近有无变化,有哪些影响食欲的因素。

(4)消化系统有无义齿、缺牙、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胃肠道有无手术史,有无因特殊检查、治疗或服药影响消化及食欲。

8、排泄状况

(1)平时病人排泄习惯,目前有无改变。

(2)哪些方法有助于病人正常排泄。

(3)引起排泄状况改变的原因。

(4)排泄方法是否改变,是否需要辅助设施。

(5)最近有无其它特殊问题,如大小便失禁、便秘、腹泻、尿潴留、尿失禁、尿频、夜尿多等。

9、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1)正常摄入及排泄情况,如每日饭量,摄入液体量,以及尿量等。

(2)有无特殊健康方面的问题影响正常摄入,有无多饮或不饮,其原因何在,有无水肿、脱水征象。

(3)检查血液酸碱值了解电解质情况,测量血压了解循环血容量。

10、循环状况

(1)脉搏速率、强弱、节律、脉型。

(2)心音是否正常,心率与脉率是否一致。

(3)血压是否正常,应分别检测直立血压,卧位血压及两上肢血压。

(4)观察皮肤、口唇、指甲,了解末梢循环情况。

(5)心脏监护的数据报告和图象。

(6)有关实验室检查情况及临床意义。

11、呼吸状况

(1)直接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呼吸音,体位对呼吸的影响。

(2)间接观察有无吸烟史,每日吸烟量,烟的种类;周围有无吸烟者;有无服用影响呼吸系统功能的药物;是否有焦虑、恐惧影响呼吸的情况;是否使用呼吸机、氧气辅助呼吸;皮肤、口唇、指甲颜色及类型;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12、体温状况

(1)病人对自我体温感觉的主诉。

(2)病人(家属)是否了解发烧时降温及发冷时保暖的一般措施。

(3)测量体温,了解基础体温。

(4)出汗时间、方式,有无盗汗。【综述范文】

13、皮肤情况

(1)皮肤的颜色、弹性、干湿度、完整性,有无皮下出血、褥疮及其它损伤。

(2)卫生习惯及皮肤排泄情况。

14、舒适和休息状况

(1)不舒适的原因,哪些措施可使病人感到不舒适。

(2)睡眠是否足够,借用何种方法帮助睡眠,疾病是否影响睡眠或还有其他原因,白天是否感到嗜睡、疲乏。

护士从上述14个方面了解病人的资料,看病人是否能达到满足,如发现某一项基本需要不能满足,再从中寻找原因。

(三)资料的类别

资料的类型包括主观与客观的资料,过去和现在的资料,固定和可变的资料。

1、主观与客观资料主观资料即病人的主诉,包括对疾病的感觉、态度、愿望以及需要等。如恶心、眩晕、疼痛等为主观资料。客观资料即医护人员的观察。通过观察、测量、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如病人的身高、体重、血压等都是客观资料。主客资料为病人健康情况提供信息,并可帮助鉴别问题。

2、过去与现在资料过去资料即发生于以往的事件。包括既往史、住院史、家庭史、以及影响健康的习惯史等。现在资料即目前存在的。如血压、呕吐、术后疼痛等。现在与过去资料在估计时可获得时间的概念或可与平时行为习惯等相比较,二者结合起来证实问题或鉴别矛盾。【综述范文】

3、固定与可变资料有些资料是固定不变的,如病人的出生日期、地点、性别是固定的。有些资料则是可变的,如病人的体重、体温、血压进食量、排出量等则可能改变。对可变资料应注意动态的观察,及进或定期收集、记录,以便分析、判断。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

1、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阅读、交谈、观察、测量。

(1)阅读包括查阅病历及有关记录、文献资料,了解病人的姓名、职业、主诉、检查结果、初诊、医疗措施等,使交谈有的放矢处于主动地位。

(2)交谈包括询问及倾听病人谈话。在护理估计中与病人进行交谈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有关病人以往健康状况、现在对疾病的反应及家庭社会有关情况的信息,取得了确立护理诊断所需的各种资料,同时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估计交谈的同时,也可以给病人以获得有关自身疾病、治疗和护理有关信息,给以咨询意见,提供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持。

护理估计交谈不仅要在病人刚入院时进行也应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以评估病情的进展情况,或给以教育、指导和帮助。因此,护士应掌握交流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方能更容易接触病人,了解真实和及时的信息,然后将它输入程序中并用于护理工作。

(3)观察观察是进行科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护士进行任何护理活动中应掌握的技巧。系统的观察包括使用视、触、听、嗅等知觉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通过有关的观察对交谈中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验证和补充,有利于对护理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表23-1)

表23-1护理观察的主要内容

病人外观和功能特点病人与他人相互作用与交谈的内容和过程环境

视觉眼神姿势步态平衡状况衣着修饰面色肤色口唇颜色,舌苔粘膜毛发指甲体型义肢分泌物排泄物性状身体动作,手势眼光接触,表情病人对家属的反应,家属亲友对病人态度病室和病床单元清洁度,衣物用具清洁整齐情况光线对病人的影响起居是否方便舒适有无导致意外感染和疾病的因素

触觉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张力肌力脉搏变化肿块大小有无压痛空气湿度,物品清洁度和质量

听觉语言能力心肺肠鸣音听诊叩诊咳嗽声血压变化与他人交谈的量声音的强度,讲述的特殊内容病室噪音是否有刺激听觉的因素存在

味觉嗅觉痰液、尿液粪便及呕吐物的特殊气味特殊气味

护理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常用的观察方法有两种;一是从头到足式,即按头、颈、胸、腹、脊柱、四肢、生殖器、肛门、神经反射、交流、环境的顺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二是按几大系统式,即从身体的几大系统着手,而不是从局部着手。通常医院多按系统将重点检查项目印在体检表格上,可按项检查不致遗漏或重复。在观察时应综合运用视、触、听、嗅`等知觉。

(4)测量测量是通过运用一些仪器来测定事物的高低、大小、频率、节律、量等,以补充和证实感官观察所得的资料。测量的资料包括实验室结果、生命体征、身高、体重、尿量等。有些量化的一般性观察资料也可以作为测量资料,如交谈期间吸烟支数、一日三餐量,心电图监测观察数据等。

2、在进行护理估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与病人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收集资料,特别是与病人的情感、认识有关的资料,并有助于对相互语言的理解。

(2)收集资料时分清主次顺序一般应首先估计病人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多方面情况,然后再收集病人的一般健康状况。

(3)资料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病人常常是主要的资料来源,但是也不要忽视其它资料来源,如病人家庭成员、工作单位有关人员、医生、医疗病历等。

(4)在收集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所运用的资料来源而决定选择何种方法最为适宜。对某一项有用的资料至少要有两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共同证实。

(5)资料必须客观无论是通过交谈、观察,还是通过测量所收集的资料都必须是客观的,护士对这些资料的解释可以是进一步收集资料的依据,但决不可成为资料本身。

(6)收集资料的工作是持续不间断的,在第一次的护理估计后,必将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此时常常会发现一些空白,即未收集到的遗漏之处,为使护理诊断正确,须再回到病人身边补充收集资料。在此后的护理过程中,也不断会有新的信息资料表现出来,应及时进行估计。

二、护理诊断

(一)定义

护理诊断是对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身心健康问题的描述,这些问题是在护理工作范围内,护士有责任、有能力进行处理的。具体地说,护理诊断就是指护士询问、察看,检诊病人后,通过对病人的病情、心理、家庭和社会状况的了解,判断出需要采用护理手段解决的核心问题,据此做出的结论。

(二)护士诊断的组成及公式

1、组成确立一个护理诊断,应有4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诊断名称对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概述性描述,即诊断名称,亦称健康总题。

(2)定义定义是对诊断名称的一种明确的表达以此与其它诊断作鉴别。如口腔粘膜改变的定义是口腔粘膜组织的破坏状态。

(3)该诊断的有关因素即各种可引起问题或影响问题发展的直接、主要的促成因素和危险因素。

(4)诊断的依据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各方面的表现。

2、公式护理诊断包括三个部分,称为pES公式。

(1)健康问题(problem),是护理诊断的名称,是对个体健康现有的或潜在状况的描述。这些问题均反映了健康状况的变化,但并不说明变化的程度。

(2)原因或有关因素(Etiology),即相关健康问题或与此相关的因素,或危险因素。原因常指引起该问题的直接因素。有关因素常指引起该问题的相关因素。

(3)症和体症(SignsandSymptoms),在病人身上观察到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往往是健康问题的重要特征。

例如,营养失调p,肥胖S与饮食摄入过多有关E。临床上护理诊断经常是问题(或症状和体征)+原因(在明确的情况下,或有关因素,即pE或SE公式,例如:“疼痛,由于手术后伤口引起”,“焦虑,与担心手术效果不理想有关”。

(三)护理诊断的类型

护理诊断分成两种类型,确定护理诊断的类型主要看症状的体征。

1、现有症状的诊断是指那些此时此刻病人正经历着的问题,即病人已表现出来的症状如“原有的舒适状况改变与股骨牵引的强迫卧位有关”,病人伴有疼痛、全身不适、睡眠不好、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或体征。

2、潜在症状的诊断是指病人目前尚无某些特定的症状体征,但具有一些先兆或有某些危险因素存在,如果在护理中未考虑到其危险因素,未采取预防措施,病人就会发生问题。如“潜在跌伤、与肌无力有关”,对这些影响健康的潜在问题做出诊断称为潜在症状的诊断。还有一种“可能的护理诊断”类型,指当缺乏足够的资料来支持一个已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时,可写一个“可能的护理诊断”,此时,护士应继续针对该问题收集资料,根据补充的资料排除此诊断或进一步确定诊断。

(四)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与联系

疗诊断是对一个疾病、一组症状体征的叙述,是用一个名称来说明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改变,以便指导治疗措施;护理诊断是叙述病人由于病理、心理状态改变所引起的现存的或潜在的影响健康的护理问题,是制订护理措施的依据。护理诊断由护士作出,护理诊断既要参照医疗诊断,认识病人的疾苦和生理需要,采取配合医疗的措施或与医生合作,治疗疾病,促进、恢复病人的健康;又要按照病人的个体差异,心理、社会因素的不同,对疾病的反应和需求各有不同的特点,确立不同的护理诊断。同一种疾病可有不同的护理诊断,不同的疾病也可以有相似的护理诊断。一般认为护理诊断涉及三方面。

1、配合性护理诊断如执行医嘱,在这一范畴中,护士的职责在于使医嘱中的治疗方案得到准确无误地执行,对医嘱范畴内的问题一般不需要护士作诊断,而执行医嘱过程中监测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预防并发症,则需要护士对之作出护理诊断。例如当发现某一糖尿病病人有低血糖先兆症状,护士应诊断“有低血糖可能,与使用胰岛素有关”,须准确测试尿糖,按标准调配饮食,严格记录进食量,观察临床症状,为医生提供调整胰岛素用量的依据。

2、合作性护理诊断对病人的治疗目标往往由护士与医生共同合作完成。如脑脊液漏的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可能”,医疗范畴是选用抗生素,护理工作是切断感染源。如将病人安置在清洁的病房,保持适当卧位,头部垫无菌治疗巾,定时清洁鼻腔、外耳道、防止逆行感染或结痂。预防感冒,避免因咳嗽影响裂缝愈合。这是医护合作为一个共同目标―――预防颅内感染的过程。

3、独立性护理诊断根据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身心疾苦或不良反应,在护理职能范围内,护士有责任对病人的健康问题作出诊断,并自行选择护理措施以促进健康或缓解病情。限制和预防各种不利于健康的消极因素,包括生活护理方面、功能锻炼方面、营养代谢方面、排泄功能方面、休息睡眠方面、认识感知方面,情感行为方面以及家庭、社会支持方向等。如当病人因疼痛害怕咳嗽或无力咳出分泌物时,护理诊断为“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与痰液粘稠、无力咳出有关”,护理措施为定时给病人翻身、叩背、雾化吸入、吹水泡锻炼,帮助保持正确体位,指导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促使痰液排出,以预防肺部并发症。

独立性护理诊断是由护士独立完成的工作,它与医疗诊断有根本区别;而配合性与合作性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有一定联系。一个病人的医疗诊断确立后,常用相应的配合性与合作性的护理诊断,但这一点不是绝对的,相同医疗诊断的病人由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因素不同,其护理诊断也可有不同之外。

建立护理诊断是护士独立性职责的体现,它帮助护士决定对病人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护理诊断的功能在于护士可根据它提出预防性措施,如健康教育、功能、褥疮防治、预防并发症等。也可根据它提出纠正性措施,如定时挤压胸管,帮助病人咳嗽,以解决胸腔闭式引流管有效能降低的可能。

总之,护理诊断反映了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各方面的状况,提示了病人应得到的护理,这与医疗诊断既有根本性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五)书写护理诊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明确,简单易懂。

2、一个诊断针对一组具体问题。

3、护理诊断必须是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得出的,不同的病人患有同样的病,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护理诊断,要看病人的资料情况,要有足够的证据做出诊断。

4、确定的问题是需要用护理措施来解决、缓解或进行监测的,而不能是与医疗范畴有关的问题。

5、护理诊断应该为护理措施提供方向,所以对原因或有关因素的陈述必须详细、具体、容易理解。如“睡眠状态紊乱,与住院有关”,此诊断没有为护理措施提供方向,若按如下陈述就比较好,“睡眠状态紊乱,与住院破坏家庭起居习惯有关”,它为护理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三、护理计划

(一)定义针对护理诊断,制定具体护理措施。计划是对病人进行护理活动的指南,是针对护理诊断找出一些措施来预防、减轻或解决有关问题。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使病人得到适合于他个人的护理,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医护人员的交流和利于评价。

(二)内容在计划过程,须建立目标、制定措施。

1、建立目标目标是理想的护理结果。其目的是指导护理措施的制定,衡量措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此,目标应具备下述特点;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反映病人的行为;必须现实,能够达到;可观察和测量,有具体的检测标准;有时间限度;由护患双方共同制定。

目标有远期与近期之分,远期目标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范围广泛;近期目标则是具体达到远期目标的台阶或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如下肢骨折病人,其远期目标是“三个月内恢复行走功能”,近期目标分别为:“第一个月借助双拐行走”、“第二个月借助手杖行走”、“第三个月逐渐独立行走”。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互相配合、呼应。

2、制定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是解释帮助病人达到期待目标的行为,是护士为病人提出的特定护理工作项目;是确立护理诊断与目标后的具体实施方案。重点放在捉进健康;维持功能正常;预防功能偿失;满足人的基本需要;预防、减低或限制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可分为依赖性的、相互依赖的和独立的三类:

(1)依赖性的护理措施即护士执行医嘱的具体方法,它描述了贯彻医疗措施的行为。如医嘱“每周测体重3次”。护士执行如下:每周一、三、五早餐前测体重。

(2)相互依赖性护理措施这类护理措施包括了医、护、技营养师、理疗师之间的合作。由护士联系医嘱,共同执行。如肾功能衰竭病人,医嘱“每24小时口服液体50ml”,静脉补液5%葡萄糖700ml。在执行上述医嘱时,护士要与营养师一起计算该病人在每班须摄入的液体量,护士制定的措施为:

①静脉补液30ml/小时,由输液泵控制输入。

②口服液体:

7:30am—3:30pm总量315ml,240ml由食物摄入,75ml由服药时摄入。

3:30pm—11:30pm总量195ml,120ml由食物摄入75ml服药时摄入。

11:30pm—7:30am总量100ml服药时摄入

③独立性护理措施这类护理措施完全由护士设计并实施,不需要医嘱。护士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根据护理诊断制定;是在职责范围内,独立思考,判断决定的措施。

例:患者女,52岁,十二指肠溃疡,主诉失眠。经收集资料分析后认为失眠与日间睡眠有关。护士根据病人情况,自己的经验制定以下措施:①7:00am至9:00pm病人不入睡;②每天在想睡时行走锻炼;③睡前帮助病人进行促进睡眠的活动,用温水洗脚、阅读报纸、听轻音乐、松弛疗法。

护理措施应具备下述特点和组成:充分利用各种合适的资源,包括设备、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符合实际,体现了个体化的护理;内容具体明确、清晰简洁;有病人参与;有科学理论依据。为保证能正确执行,护士措施应包括;日期、动词、谁去执行?什么时间?应作什么?怎样作?在何处?对一些常规操作步骤不必在措施中写出,如因病人情况特殊,不能按常规步骤执行的,就应在护理措施中列出。护理措施的最后内容是签名。

护嘱是护理计划的一组成部分。护嘱的内容有:护理等级、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检查前后护理、心理护理、管理效能的维持、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对症护理、医嘱执行等。护嘱应当清楚、明确,专为适合某个病人的护理需要而提出,不应千##第1篇律如同常规。

四、实施计划

(一)定义实施是为达到护理目标而将计划中各项措施付诸行动的过程。包括各种护理活动,以解决护理问题,记录护理活动的结果及病人反应。

实施由计划者执行或指定他人执行,患者积极参与。实施过程的要点是使护理行为个体化、安全化。实施的质量如何与护士的知识、人际关系技巧和操作技术三方面的水平有关。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应随时用文字记录下来。

(二)实施前的准备

1、进一步熟悉和理解计划执行者对计划中每一项措施的目的、要求、方法和时间安排应了如指掌,以确保措施的落实,并使护理行为与计划一致。此外,护士还应理解各项措施的理论基础,保证科学施护。熟悉计划的方法是在阅读计划的基础上,参阅有关书籍,或是在病区内、责任小组内组织讨论,分析重点病人的计划。

2、分析所需要的护理知识和技术护士必须分析实施这些措施所需要的护理知识和技术,若有不足,则应复习有关书籍或资料,或向其他有关人员求教。

3、明确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及期预防某些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可能对病人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护士必须充分预想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避免或减少对病人的损伤,保证病人的安全。

4、合理安排、科学运用时间、人力物力实施护理措施的时间选择和安排要恰当,并估计自己的时间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该项措施的实施,防止因忙乱而导致实施不当。在人力的安排上,责任护士组长或护士长也应确保有足够的、合适的人员支完成相应的工作。另外还要考虑将所需的设备准备完善,创造一个使病人感到舒适、安全、并有利于护士工作的环境。

(三)实施过程在实施阶段,护理的重点是着手落实已制定的措施,执行医嘱、护嘱,以达到目标,解决问题。在实施中必须注意既要按护理操作常规规范化地实施每一项措施,又要注意根据每个病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个性化地实施护理。

在实施中需进行健康教育,以满足病人的学习需要。内容包括获取知识、学习操作技术、改变个人心理和情感状态。

实施是估计、诊断、和计划阶段的延续,须随时注意估计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了解病人对措施承受能力,反应及效果,努力使护理措施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促进疾病的康复。

责任护士是实施计划的主要人员,还必须依靠各班辅助护士,并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与支持,护理活动与医疗工作关系密切,虽然各有其内容,但总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在实施中医护人员应互通信息,密切配合。

在实施中,责任护士要把各种护理活动的结果及病人的反应进行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即护理病历中的护理病程记录。以反映护理效果,为评价做好准备。

五、评价阶段

(一)定义评价是将病人的健康状况与原先确定的护理目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比较过程。评价是贯穿在护理全过程的活动,对病人最初估计阶段的资料,是评价中与之进行比较的基础资料;护理诊断是评价的依据;护理目标是评价的标准。

(二)目的进行评价的目的最主要是确定病人健康状况向目标进步的程度。同时也是判断护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效果的过程。在测定病人的健康状况好转的同时,也是评价护理质量和促进护理工作改进的过程。

(三)内容评价系统包括组织评价、护理程序评价和护理效果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评价均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护理效果评价,它可提供护理状况的护理实效的有力证明;护理程序评价是评价护士在实施护理程序每一步骤中行为的正确性,有利于护理取得最好的效果;组织管理评价又使护理程序的运用及护理实效得到组织的保证。因此,它们三者之间是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016文献综述的范文
综述范文 第四篇

第1篇: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序言

伴随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日益激烈。相关领域(产业)不同程度、有条件、分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大批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我国走市场竞争的道路不过20来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伴随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深入,有关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愈发重要。企业竞争力研究对企业良性成长壮大至关重要,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相关组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颇多,从不同的角度和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重塑竞争力内涵,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及体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浏览、搜集有限的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求达到引导论文写作的目的。

二、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

从目前看,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各式各样,众说纷纭。研究方法、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1一文里通过综合能力论、生命论、功能论、状态论、机制论、素质论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在服务、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现出来的外显竞争力,在经营能力、信息技术体现出来的内在竞争力,以及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贾玉花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一文中通过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1994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和日欧学者的比较研究等对企业竞争力归纳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

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特征:

①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即体现在企业的目标上。

②企业竞争力是个多层次含义的综合性范畴,不仅涉及到了企业内部要素结构和经营管理过程,而且涉及到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了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还关系到国家福利的多寡;不仅仅是静态的比较能力,更是动态的进化的发展能力。

③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即它是动态的产物,不是静态的结果。企业只有通过各种资源的配置,在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采购,生产,销售及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④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能力。这种比较能力是以厂商的竞争为前提的。它存在三种类型:强势竞争力,均衡竞争力和弱势竞争力,是被评价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竞争力的对比关系。

⑤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它是由市场指标来表征,由企业内部素质(信息、知识、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来决定的。竞争力的强弱用单一指标是无法衡量的,需设计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科学评价。

同时该文还比较得出:“企业竞争力”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特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更多地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强调企业组织内部的学习、协调、凝聚功能。

从字面上来看,“企业竞争力”应当是较“企业核心能力”或“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更宽的概念,因为它不仅包括内部能力,还包括企业外部的产品性能、价格或成本等方面的比较及由此形成的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定能力。基于以上理由,可以用“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统一“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或者把“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在消除概念之争和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

刘忠敏《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3一文中对比狄昂照、吴明录、波特、钱德勒、普拉哈拉德等国内外学者和相关组织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形态之一,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能够持续地、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占有市场、创造价值、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能力。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①企业竞争力是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前提的。

②企业竞争力概念本身并不能表明竞争力的强弱,因为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中的能力。

③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占有市场的能力、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

④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⑤企业竞争力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张晓文等在《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4中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能力资源、制度与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内外资源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呈现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良性循环态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1中认为: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在不断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效率,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达到市场份额的扩展和成本被有效降低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零售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顾客服务、关系营销、供应链管理、零售物流等方面。

三、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体系构建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1一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把零售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因素和分析因素分成三部分,也即:

①基本要素(由外显竞争力、内在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组成),

②评价要素,即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依据零售企业的特点,选取表示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的要素,

③指标层,把各种评价要素的状态进一步细化,用评价指标来表现。

由此建立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0个评价要素,31项评价指标构成。最后从整体、全局出发,对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对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定性与定量采用不同的赋值方法,建立模型,归属数据权重,比较分析所研究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张晓文等的《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4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构建了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关系式以及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从能力资源、能力制度与机制和能力状态三大方面外加环境因素构建竞争力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1个评价要素,21项评价指标。

邵一明、钱敏《零售企业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模型》5一文中以市场占有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这五大方面内容来设计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以上及细分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零售企业竞争力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比较判别法确定及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并且运用综合模糊评价的思想将各指标转换成相应的分值,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以此确定零售企业竞争力高低。从而转换成具体的公式,进而建立模型,结合数据,最终计算得到

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即得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为零售企业改善经营,抵制外资零售企业的强烈冲击,确立竞争的优势,缩短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黄河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研究》6一文中建立了以财务报表数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显在争竞力进行评价,同时力图反映企业未来竞争能力的真实状况。该评价指标体系分12大类,包括企业规模、营运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控制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资本运营能力、跨国经营能力、环境协调能力。各大类下又有若干小指标,共58项。

黄河在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评价准则,尤其是度量方法上遵循指数化原则。根据资产类和过程类的分类处理原则将58项指标分为六类,且按上述六类指标将各企业的每类指标内所含的具体指标的数值进行加总并求出平均值,从而便利相互间比较。再通过将每类指标各个被评企业的平均值加总然后再求出行业的平均值,以行业平均值作为标准参数同各企业的数值进行比较。最后分别用各个标准参数与各企业相对应的综合指标平均值相除,得出各企业六类指标相应的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建立及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权数的合理分配及方程的准确建立。

李飞、刘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7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分为作为竞争资源的核心层、作为核心能力的中间层以及作为竞争优势的表现层,而文中着重强调中间层竞争能力的比较,也是该文的一大核心支出,文中提及的中间层比较包括业态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

祝波、吕文俊的《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判断》8把对商业零售企业的评价指标重点放在财务指标的数据上,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表面反映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祝波、吕文俊从企业的基本资源状况、经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亲和力等主因素方面入手,衍生出包含人力资源状况、经营管理能力、营销服务能力、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评价的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子因素,从而构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最后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零售企业竞争力进行模糊判断,建立零售企业竞争力模糊综合判断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模型。

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10一文中认为国内外的竞争力研究文献中,对零售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总体层面上,大多偏重于定性分析,没有做出定量分析,缺乏直观性和实际应用意义,也很难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依据。

因而作者采用量化的财务指标体系(选取了4个财务指标体系,即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1中独辟溪径地吸收“供应链”理论和“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设计现代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作者认为完整的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由2部分构成,即服务绩效(顾客服务绩效+供应链服务绩效)和内部绩效,同时从从财务、客户、流程、学习、成长4个角度形成了同样是4个角度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四流评价体系,依据四流评价体系,构建了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和语义差别隶属度赋值方法进行竞争力评价。

四、内外资企业的选取及相关竞争力指标比较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1认为,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零售巨头沃尔玛,它的发展运营策略、顾客策略、人力资源策略创造其骄人的业绩。天天平价,始终如一、自有品牌全新感受、物流配送世界第一、营销互补共生共容等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沃尔玛的竞争优势在于后勤物流配送(存货补充)能力和吸引客户忠诚的经营能力,由沃尔玛的例子得出竞争力具有时间性,难于评价,受影响的因素很多。进一步讲,对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李飞、刘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7选取了10家进入中国的世界零售50强公司和10家中国本土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公司,着重在中间层的竞争力的五方面(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进行差别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中外零售企业的均值和最优值。

刘星原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_兼析中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力》9从中外零售企业出发,对这两大团体在拥有良好的商业门店地理位置、拥有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员工学习与培训体系、掌握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具有异质性特点、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经营内容或经营模式、具备对企业运行环节全过程的管理、成本控制、销售能力、资金筹集能力与利润率水平、企业的利润率、销售额、资本积累与资金筹集能力这些方面进行了定性的陈述。

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10选取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结合统计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挑选出的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2016年的数据资料,进行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选取分析变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以及各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然后分析出各个因子及其贡献率后,构造出F函数。计算各个样本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并得出其F值,以F值为标准进行判别。

五、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普遍意义

刘忠敏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3认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①进行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可以从定量角度科学、准确地描述和把握企业竞争力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②企业可以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竞争力的综合排序(特别是行业内部排序)及分布状况研究,从而激励企业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全面提高竞争力。

③开展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便于企业对影响竞争能力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自我诊断的有效方法。

④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可以为形成长期评价制度奠定基础。

⑤企业竞争力评价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一国的综合国力,并为政府政策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六、小结

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兴未艾,企业竞争力也愈发受到有关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的注意。虽然研究成果较多,成果也较丰富,但是作为核心力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诠释有关竞争力的不同方面;另一方面,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向来纷繁复杂,也由于竞争力评价的定性与定量比例不当(后者较难,前者较空洞),此外,对于内外资企业的数据对比分析实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涉及较少。正因为如此,也为论文的写作选取了不错的突破口。

相信通过本文的概述能够为论文写作指路。

第2篇:化学文献综述范文

化学镀技术是在金属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可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金属的沉积过程。与电镀相比,化学镀技术具有镀层均匀、针kǒng小、不需直流电源设备、能在非导体上沉积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等特点。另外,由于化学镀技术废液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以及成本较低,在许多领域已逐步取代电镀,成为一种环保型的表面处理工艺。目前,化学镀技术已在电子、阀门制造、机械、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化学镀技术研究开发工作

,已具备化学镀镍(中磷、低磷、高磷)工艺,可根据客户提供的部件的使用工况,制定出具体的化学镀工艺方案,并承接对外加工服务。目前,结合汽车铝质活塞表面处理工艺,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化学镀Ni-p-B工艺,成功通过本田公司150小时台架试验,化学镀镀层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比一般的化学镀有大幅度提高,表面硬度Hv>800、

化学镀Ni-p

一、化学镀Ni-p主要技术指标:

镀层厚度10-50μm,硬度Hv550-1100(相当于HRC55~72),结合强度大于15kg/mm?,耐腐蚀性能大大优于不锈钢。

二、化学镀Ni-p主要技术特点:

1.硬度高,耐磨性好:化学镀镀层经热处理后硬度达Hv1100,工模具镀膜后一般寿命提高3倍以上。

2.耐腐蚀强:化学镀镀层在酸、碱、盐、氨和海水等介质中都具有很好的耐蚀性,其耐蚀性好于不锈钢。

3.表面光洁、光亮:工件经化学镀镀膜后,表面光洁度不受影响,无需再加工和抛光。

4.可镀形状复杂:工件形状不受限制,不变形,可化学镀较深的盲孔和形状复杂的内腔。

5.被镀材料广泛:可在模具钢、不锈钢、铜、铝、塑料、尼龙、玻璃、橡胶、木材等材料上化学镀。

三、化学镀Ni-p主要应用部件

1.各类模具:注塑模、橡胶模、玻璃模、电木模、压铸模等。

2.石油化工耐腐蚀部件:反应器、阀门、管道、泵体、转子叶片等。

3.机械部件: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以及各种需耐磨耐腐蚀的机械零部件。如齿轮、齿轮轴、编织针导向杆、大型针盘、针筒。

第3篇:法学文献综述范文 【综述范文】

为了帮助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国际法》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情况,笔者根据手头掌握的日文原版《国际法》着作的有关论述和各个章节的注释及参考文献,对日本《国际法》基本文献作简单汇总如下:

一综合性着作

经过近二百年的积累,日本学者撰写了大量《国际法》方面的着作,这些着作有的深入浅出,适合非法律专业的一般读者阅读;有的着作条例清楚,结构严密,适合法律专业作为教材使用;有的着作重点难点突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论述,适合自学者或备考者使用;有的则属于学术性较强,篇幅较大的论着,适合深造者参考,下面我将分别予以介绍。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脱亚入欧”的国策,日本一般民众就有了学习《国际法》知识的热情。1970’s起,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国际化”成为日本时髦的口号,为一般民众了解和学习《国际法》而撰写的着作也大量出版,其中在日本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以下几种:①田茂二郎的《国际法讲话》(有信堂,1991年)。这本书因其曾以收音机广播讲座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深受听众喜爱,加之它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简洁而系统地谈论国际法知识,非常适合“国际化”过程中的日本。②村繁的《国际法初步》(法律文化社,1992年)。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得出,这本书是从初次接触国际法的人的角度,来全面说明国际法的。③高野雄一的《现代国际法》(北树出版,1990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

法学专业是日本大学最主要的专业之一,绝大多数大学都设有“法学部”。在法学专业中,国际法自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由于日本大学教育更强调自由,所以大学教材也就没有我们中国的所谓“统编”之说,日本大学的主讲教师或者单独,或者集体编写教材,供学生选择使用。1990’s以来,日本出版的国际法教材主要有:

(1)高林秀雄等编:《国际法Ⅰ·Ⅱ》东信堂1990年出版

(2)藤田久一编:《现代国际法入门》(改订版)法律文化社1996年出版

(3)藤田久一:《国际法讲义Ⅰ·Ⅱ》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1994年出版

(4)波多野里望等编:《国际法讲义》(新版)有斐阁1993年出版

(5)横川新等:《国际法讲义》北树出版1993年出版

(6)杉原高岭等:《现代国际法讲义》(第2版)有斐阁1995年出版

(7)岛田征夫:《国际法》(新版)弘文堂1997年出版

(8)松井芳郎等:《国际法》(第3版)有斐阁1997年出版

另外,日本大学推荐使用的英文教材有:

(1)M。Akehurst,AnIntroductiontotheInternationalLaw,7thed。,Allen&Unwin,1996

(2)I。Brownlie,principlesofpublicInternationalLaw,4the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日本大学虽没有“统编”教材之说,但日本的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资格考试却有大量的国际法内容,为适应这种考试,日本国内也出版了大量适用于自学和备考的着作。另外,日本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多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日本也出版了不少适应这部分学生需要的着作。比如香西茂等编的《国际法概说(第3版改订)》(有斐阁1992年)就以其概括条理简练而着称。而太寿堂鼎等编的《Workbook国际法》(有斐阁1980年)顾明词义就是一本典型的应试辅导材料,该书根据国际社会现实,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然后进行具体解答,使读者省去了组织答案的麻烦。太寿堂鼎等编的另一本书《Seminar国际法》(东信堂1992年)和筒井若水的《新·资料国际法基础讲义》则针对参加讨论班的学生,两者虽都列举了实际发生的事件或案例,但前者重点在说明事件或案例本身的基础上,指出国际法研究应注意的关键点;后者则注重列举相关的国际法文件,从而加深读者对国际法的理解。

第4篇:文献综述

浅析西方平等观念的确立及其影响

一、西方平等观念的提出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古希腊作为人类文化的先驱,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西方平等观念在古希腊时期提出。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派最早说到公民间的平等是真理和正义所要求的平等;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平等思想的学者;之后的斯多葛派进一步发展了自然性和自然权利的理论,批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关于人自然不平等的观点,认为由于神赋予每个人以相同的理性,所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在段立新的《西方不同时期平等理念评析》一文中作者认为古希腊的平等观是存在等级色彩的平等观,在等级平等观中,作者给我们总结出了古希腊的平等观是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之间存在着差异的等级平等观,是受到限制的失去普遍意义的平等观。在马啸原的《从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看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平等观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级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作者在文章

中重新回顾和考察平等观念发展的历史,目的在于澄清平等问题上的许多糊涂的认识,划清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非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界限,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等。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最初谈到平等思想的是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生来便归属三个不同的等级,平等只在各个等级内部存在,等级之间无平等权利可言。亚里斯多德却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这一命题为斯多葛学派接受和发展,并推至于奴隶和自由民的一切阶层。斯多葛学派把奴隶当作人来看待并承认奴隶具有理性的追求,在思想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二、西方平等观念的普及

西方平等观念在古罗马时期得以普及。在马啸原的《从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看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一文中,作者认为斯多葛学派的平等思想影响了罗马时代的法学家们,他们由人性的平等进而倡导法律面前的平等,在罗马帝国时期,法律面前的平等至少在除奴隶而外的自由民戈罗马臣民中开始获得了实现。在段立新的《西方不同时期平等理念评析》一文中作者认为罗马帝国时期的平等观是人人都享有的平等的,作者以斯多葛学派为例介绍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平等观。认为斯多葛学派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身份等级的偏见,认为整个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人的价值的不同不应该体现在社会地位、身份、种族、国籍、性别上,而应该以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为衡量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是智者与愚人之间的不同,而是能否能够自觉的运用自然法的区别。受此理论的影响,从这时起,人们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而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也由于这种全新的政治价值观转变了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人人平等理念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罗马时期,罗马法学派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代表人物有塞内卡和西塞罗,罗马法学派还提出了关于人人受自然法指导、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经典表述。

三、17、18世纪西方平等观念的完善与确立时期

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社会契约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法学世界观倡导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它的建立与形成都推动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个人主义,宣扬男女平等,人类平等文艺复兴运动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平等观,既不同于古希腊的自然主义平等观,也不同于中世纪的神权主义平等观,他们的人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为后来的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平等观念和平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天赋人权论”便是较为系统、全面的平等思想体系。天赋人权论主张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人享有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自由平等合乎人的本性,是自然权利,是由人的本性所赋予人的权利。其中,格老秀斯较早地以平等权解释了自然权利。他认为自然权利中的权利所指示的不过是公道而已,而公道在社会关系上就表现为平等权。英国革命理论的辩护者洛克既继承了平等派某些政治上平等的主张,也与霍布斯一样,以某种自然状态理论作为平等学说的基础。作为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洛克特别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洛克开始,平等开始被真正赋予每一个人,但这种平等还是被限制在政治领域。在这一时期,卢梭的对于平等的探寻给了人们很多的启示。

在刘江琴的《论卢梭的平等理念》一文中,作者认为平等理论是卢梭自然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指出了人类不平等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揭露了封建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卢梭平等理论对人类不平等本质的透视,旨在加深对不平等本质的认识。卢梭的法律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信奉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时人人是自由平等的,这是天赋的权利,只有私有财产的确立才导致了不平等的产生卢梭从生理和精神两个角度描绘自然人。从精神角度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具有自由意志以及人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卢梭指出,正是这两者,加上一些外部原因的偶然汇合,造成了人类以后不平等的灾难。作者借用卢梭的辩证法来说,自然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平等。卢梭把人类不平等的进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穷人和富人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约定的不平等;第二个阶段是强者和弱者的产生,约定了官员和人民之间的不平等;第三个阶段是主人和奴隶的区分,使人类回到了自然状态,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按照卢梭划分不平等的三个阶段,作者认为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了平等,可是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的古老的自然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公约的平等。

四、平等对西方资产阶级法制的影响。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资产阶级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并用宪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在其后的各国宪法和法律文件中都有所体现。平等观念至此深入人心。

在宋婕的《自由和平等,还是自由或平等?——西方近代以来对自由和平等问题的争论》一文中,作者认为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是当今西方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他们将这两种价值理想作为其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核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这两种价值观在同时运用于民主政治中呈现出颇为复杂甚至彼此冲突的情况,由此导致国家的治国理念及一系列干涉手段的差别。

第5篇: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在我国的近些年来,“有效教学”开始被众多教育工作者频繁使用,并且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还把它当成教学研究的主题。这说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工作的质量、效率非常重视,并对此进行大胆实验、积极探索。但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因此本文通过汇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文献,拟从理念、策略、效果、评价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疏通,以便大家对“有效教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念策略效果评价

使教学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道路,因此“有效教学”理念从西方进入中国后,备受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且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其深化、发展。但是相对于西方来说,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进程缓慢、成果不突出,甚至有相当大部分的教师对“有效教学”不甚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不足的地方。由此可见,认识“有效教学”对于当前教学改革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汇集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文献,试图从概念、策略、效果、评价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疏通,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产生的背景

“有效教学”是英语teachingeffectiveness或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的汉译,它产生于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上半叶才初具雏形,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后,这一概念就经常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它进步的核心理念逐渐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0世纪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是艺术”这一教学观,在科学思潮和行为观的影响下被人们重新审视。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而且教学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也开始被大家关注,人们还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

2.核心理念的发展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研究深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下是中西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发展的大致过程。

虽然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但研究非常少,更谈不上对核心理念的具体认识了。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法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但也是从翻介国外相关研究开始的,如西南师范大学的王维城、刘克兰教授等翻译的由美国学者保罗·D。埃金(Eggen1979)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信息处理模式》,对我国的教学就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2

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在我国,目前还是众说纷纭的状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而且大多数人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但纵观众多学者的文献,都把教学的效益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把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

有学者这样认为“有效教学”的本质:“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3在中国,这一概念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有效教学”的“有效性”理解为更加宽泛的概念,除了包括学生的成绩外,还包括自我激励(self-motivated)和源自师生的幸福感。4

而国外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他们早期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即把焦点对准教师的人格因素。认为教师的人格因素是教学“有效”的核心内容。盖茨尔斯和杰克逊(Getzelsetal1963)在第一版的《教学研究手册》里,就用了整整一章来阐述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后来,西方学者们发现这些研究的缺陷后,又把研究焦点对准教学行为,尤其是美国学者奥瑟(Oser,F。K)等人认为,“有效性”应聚集在“过程—结果”的关系之上。“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活动,“结果”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二者的关系才是衡量有效性的标准。5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学者把“有效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6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法,它既看到了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还看到了教学的评价。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评价几乎是忽略不计的,而单纯把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作为“有效教学”的策略。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因为这说明众多教育工作只注重教学过程,忽略教学结果(此处的结果并非单纯指成绩,而是指学生接受与否、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与否。)

如有学者指出:有效教学,要从教学设计开始。该观点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增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要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还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大胆创新。7也有学者认为,教学主题的确立,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这个观点把教学主题作为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整节课只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主题,该节课的活动就有了“主心骨”和“灵气”,以及内在的神韵,由此也就有助于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活动。8还有人提出,有效情景才能促进有效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景,如“故事情景”、“问题情景”、“美感情景”、“竞赛情景”等等,来实施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有效教学。9

在“有效教学”中,有人认为教师的角色重中之重,刘万海、李倩就指出“当前教师亟待由功利论责任观走向生命价值论责任观。”在“有效教学”中,应兼顾有效和责任,而且教师的责任是确保“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10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积极性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此处的积极性包括教师对事业的热爱、知识的渊博,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等等。该观点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认为一切教学策略都是从教师开始。11

由以上的教学策略可以看出,我国的“有效教学”策略还停留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并且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尝试而总结出来的,理论意义和科学水平并不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拾回被丢失的教学评价,作出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有效教学”的效果和评价1、效果“有效教学”影响之所以如此大,且深受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睐,是因为运用“有效教学”,普遍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而且,通过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孙亚玲认为对于我国来说,“有效教学”最大的意义有三:一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尝试;二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创新;三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的研制。12无疑,孙亚玲的概括是具体且科学的,而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但也有学者认为,过分地注重“有效”,将会适得其反,甚至有些老师没有把“有效教学”行为理解透彻,只注重教学行为的形式,从而使学生走向机械式的学习。13其中成尚荣就指出,“有效教学”是技术化、工具化的教学方法,它带来的结果是教学模式的高度统一。“有效教学”还会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陷入以下几大误区:以“有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有效”、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因此绝不能以“有效教学”代替整个教学改革。14

对于“有效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不同的人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现有的研究表明,在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实施“有效教学”,肯定会有好的效果。只是“有效教学”不是“速效剂”,它的效果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显示,而不是立竿见影。而如果没有认清“有效教学”的内涵,盲目运用所谓“有效教学”行为,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也是负面的影响。2、“有效教学”评价正确的“有效教学”评价,对“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够优化教学活动,保证一切教学活动内容的合理性。而对于“有效教学”评价的概念始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就有学者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的评估与判断。根据这个理念,他还给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定了“五有”标准:有课程、有学生、有过程、有特色、有实效。15

有学者提出,对“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要从三个视点去判断,即远观、中观、近观。若从近观的视点去评价“有效教学”的话,首先要从学生的自我主观评价开始,即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学校对教师的间接或直接的评价。16

海南师范大学关文信教授则认为合理性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因此要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体现这种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表现为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的统一、中心价值和非中心价值的关系。过程价值是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教学价值,终极价值是教学中最终要实现的价值,人的发展是二者的统一发展。中心价值是指教学价值中对人的整体素质培养起决定性影响的价值,而围绕中心价值的其他价值就是非中心价值,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17

也有学者把教学的知识价值、教学的文化价值、教学的发展价值作为评价“有效教学”的视点取向,他认为“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是否清晰,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建立,所以评价时应从具体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评价。18

总的来看,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它究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只有站在时代的特点上,结合历史的精华,才能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性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6篇:文献综述范文

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资本运营和狭义资本运营。广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广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本的运行,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增值和获取最大收益。广义资本运营内涵广泛.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资本运营涵盖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既包括金融资本运营(证券、货币)、产权资本运营与无形资本运营,又包括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看,既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又包括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移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整理提供流动与优化配置。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的投资。

狭义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急剧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买卖和“以少控多”为策略,对企业和企业外部资本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增值等一系列资本营运活动的总称。资本运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具体目标是加快资本增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投资回报。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优化经营方向。狭义资本运营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资本的配置,具体运营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业、企业联合、资本互换、产权转让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在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从理论的高度掌握资本运营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我们进行资本运营的自觉性,提高资本运营的技巧。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规模的深入分析,马克思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型论。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生产集中,并指出生产集中包括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在文中,他还提到了“规模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强调资本的流动性,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这正是资本运营的核心所在,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产闲置是资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品和产业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另一方面,企业要缩短资本流动过程,加快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过程,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同时在资本运动总公式中,也相应地反映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关系。

1、2、2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整理提供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问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答约成本,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与垂直兼并、混合兼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很好地解释了企业垂直兼并、混合兼并的内在原因,并对原有理论作了补充和调整。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产权理论认为,资产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明晰的产权界限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客观基础。企业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规范化的公司产权基础上,没有界定清晰的产权、规范的股权结构和合理有效的股权流动机制,真正的公司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行为是难以产生和发展的。在清晰的产权界定基础上,企业资本运营行为有助于推动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价值型管理和优化重组,进而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企业运用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推动公司产权的聚合与裂变,可以进一步促使公司产权明晰化。

产权理论要求产权必须明确.必须能够白由流动.这将从如下方面对资本运营产生推动作用。首先,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动公司并购的社会化。其次,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市场化进程。第三,产权的白由流动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有关资料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而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经历表明:运用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谋求规模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的联合与兼并,日本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在我国,企业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极为明显.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谋求规模经济效益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1、3、1概念

所谓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

并购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整理提供个企业的财产、经营权或股份,并使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并购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品牌、市场、资金、管理、文化等优势,让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使呆滞的资本运动起来,实现资本的增值。

并购的具体方式包括企业的合并、托管、兼并、收购、产权重组、产权交易、企业联合、企业拍卖、企业出售等具体方式。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并购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推动并购实践的发展;在研究西方公司并购史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经济学分析,从而形成多种并购理论。

(一)效率理论(Efficiency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有助十促使公司管理层效率改进,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潜在效益。效率理论可以细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营运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角化经营理论与价值低估理论。

(二)代理问题及管理主义者(AgencyproblemandManagerism)

代理问题是由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代理过程中,由于存在着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用而产生代理成本,这种成本主要包括:所有者与代理人订立契约成本、监督与控制代理人成本、限定代理人执行最佳或次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剩余利润的损失。这一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点:并购可以减少代理成本;经理主义;负假说主义。

(三)现金流量假说(FreeCashFlowHypothesis)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源于代理问题。在公司并购活动中,自由现金流量酌减少可以缓解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现金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NpV)为目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詹森(Jensen,1986年)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股东,这将降低代理人的权力,同时再度进行投资计划所需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更新筹集将受到控制,由此可以降低代理成本,避免代理问题的产生。

(四)市场势力理论(Marketpower)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并购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长期潜在获利的能力。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代表规模经济或协向效应的实现。只有通过水平或垂直式收购整合,使市场占有份额上升的同时又能实现规模经济或协同效应,这一假说才能成立;反之如果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建立在不经济的规模上,则收购可能会带来负效应。

(五)财富再分配理论

财富再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为,由于公司兼并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兼并利益从债权人手中转到股东身上,或者由一般员工于中转到般东及消费者身上,所以公司股东会赞成这种对其有利的兼并活动。

(六)市场垄断理论

由于企业购并等资本运营本身的特点所在,就是在产权理论形成以后,关于购并对市场力量影响的讨论依然在进行。从经济有益的一面来看,购并带来的好处也许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此我们前面已作了很多的说明。从对社会经济不利的一面来看,购并活动有可能带来垄断。但是现在关于垄断也有人认为其有好的一面,或至少是不可避免的一面。因为垄断集中本身是竞争的产物。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竞争己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发展成为质量、技术、服务、产品类别等诸多方面立体的竞争,因此即使是大公司之间也很难就垄断达成什么共谋。此外,大公司和大企业在现代科技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也是购并等资本运营活动对现代经济发展贡献之一。

除了以上各种理论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购并中获利一方的收益来源是对企业中其他利益主体的剥夺。如股东为企业内部人,而债权人为企业外部人,在信息方面股东有优势,因此股东有可能通过企业购并来提高股票的价值,而降低债券的价值,由此来对债券持有人进行剥夺。这就是所谓的再分配理论。另外,按照并购的分类不同,早期的理论还包括横向兼并理论、纵向兼并理论、混合兼并理论等,此后再做阐述。

购并活动是导致企业规模扩大的经济行为。在实际的资本运营活动中,也存在着通过出售和分立等方式来减小企业规模的活动。在分析这方面的活动时,也形成了关于公司分立的理论。几从分析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来看,可以说都是我们在上面讲述企业购并理论时已经使用过,因此这里不打算对关于分立的理论进行论述。

基本上可以说,在产权进论形成以后,直到它在50年代—60年代兴起,它与同时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结合在一起,对开阔人们的视野,提供新的分析工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由此资本运营理论也大量地涌现出来。但总体上看,现代的资本运营理论大都还是一种假设或假说,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

1、3、3并购效应

并购的效应包括:(1)佯量资产的优化组合效应;(2)资产与经营者的结合效应;(3)经营机制的转换效应;(4)劣质资产淘汰效应;(5)产品升级换代效应;(6)进入利润水平更高的行业。

1、3、4并购方式

1、按被并购对象所在行业分:

(1)横向购并,是指为了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而在同一类产品的产销部门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

(2)纵向购并,是指为了业务的前向或后问的扩展而在生产或经营的各个相互衔接和密切联系的公司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

(3)混合购并,是指为了经营多元化和市场份额而发生的横向与纵问相结合的并购行为。

2、按并购的动因分:

(1)规模型购并,通过扩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2)功能型购并,通过购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

(3)组合型购并,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减少风险。

(4)产业型购并,通过购并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扩大整体利润。

(5)成就型购并,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家的成就欲。

3、按并购双方意愿分:

(1)协商型,又称善意型,即通过协商并达成协议的手段取得并购意思的一致。

(2)强迫型,又可分为敌意型和恶意型,即一方通过非协商性的手段强行收购另一方。

4、按并购后被并一方的法律状态分:

(1)新设法人型,即并购双方都解散后成立一个新的法人。

(2)吸收型,即其中一个法人解散而为另一个法人所吸收。

(3)控股型,即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股。

1、4研究课题的意义

企业作为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是资本生存、增值和获取收益的客观载体。企业对生产经营进行组织与管理,实质上是对资本进行运筹与规划,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根植于资本运作的基础之上,都必须借助于资本形式转换。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生产经营可以视为资本经营的实现形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资本运营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有着战略意义。

首先,资本运营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实质是要由行政机制配制资源转向市场配置资源,使资本机制得以生产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营将推动想带企业制度的完善。

另外,资本运营思想的确立将推动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理论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资本运营为政府宏观调空提出了新的课题。

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界一直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重视增量投资,忽视存量资本。重视内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忽视外部交易型战略的实施,这些误区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离不开资本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是经济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标志,资本就像一块巨大的礁石,将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吸引到它的周围。资本流向何处,何处的经济运行就会活跃起来,资本聚集在何处,何处的经济就会不断地走向繁荣。

在强调资本运营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产品经营的重要性。事实上,资本经营并不排斥生产经营。在生产领域内的资本运营,必须通过生产经营进行转换。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的途径,资本经营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正是产品运营如此重要,有关生产经营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对资本运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却很少,也正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才将资本运营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内容综述。重点分析和探讨资本运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做一展望。

参考文献

1肖胜萍,《资本运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第一版。

2张铁男,《企业投资决策与资本运营》,2002、4,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3臧日宏,《资本运营》,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

4汪少华,《投资学》,2016、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5郜卓,《资本运营——理论与案例》,2001、12,中华财会网

6李心丹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2002、12,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7王曙光,《加入WTO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与启示》,2002、7,商业研究。

8王明珠,《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操作现状的反思》,2000、8,长春大学学报。

9苑泽明,《无形资本运营对策的经济学思考》,2002、7,商业研究。

10《中国并购指数》,2016,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11汪金成,《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2016、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12苗澍,《企业并购管理研究》,2016、12,华中师范大学。

13刘小剑,《中国公司并购重组模式与案例分析》,2002、2,北方交通大学。

14周涛,《企业收缩重组的动因比较分析》,2002、5,北京工商大学。

15刘琼,《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2、3,东南大学。

16张文杰,《国有企业并购关键问题研究》,2001、1,北方交通大学。

2015毕业论文范文
综述范文 第五篇

第1篇:计算机科技发展综述及展望

计算机于上世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普及以来,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其对人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生活乃至政治便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做一全面的了解。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只能抓住计算机发展的关键节点加以综述。

在一开始,人们预测计算机可能会具有人类的某些智能,事实上,这一课题早已不再是科学幻想,而是非常严肃的科技应用了。但在此,我们需要再追述一下当时的历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特克尔是计算机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曾经撰写过两本关于计算机心理学的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一本是《第二自我:计算机和人类精神》,另一本是《计算机屏幕上的生活:因特网时代的特征》。特克尔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人和计算机的关系。她说:“计算机的特征在物体和非物体之间。”很明显,计算机是物体,但在另一方面,计算机又可以反馈,可以有行为,有理智,甚至有精神。人们发现自己和计算机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甚至感到计算机似乎活着。

特克尔教授对儿童、计算机以及电子玩具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她发现,十来岁的少年主要用计算机来探索认知的问题,而八岁到十二岁之间即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主要试图熟练掌握机器和电子玩具。特克尔发现计算机玩具对五岁到八岁之间的儿童起到激发纯理性推测思维的能力。她说,这些计算机玩具促使我们考虑“什么是生活”这一类的问题。

讨论计算机到底和人类有哪些区别,这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或许将来可能会出现和人类一样聪明的计算机,但是人类仍然要做饭,要建立家庭,要开餐馆,人类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会去教堂的生物。换句话说,计算机为人类留下的空间是感情、感性、家庭生活。模拟思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思维,但是模拟感情却永远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感情。

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是特克尔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视窗系统允许使用者同时执行几个互相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任务,并随意在这几个任务之间相互切换。这显然是一场革新,因为微软视窗允许使用者在计算机上同时发出好几个指令,并且在这些指令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已经具备人类心理活动的某些特点。

在20世纪80年代,人类可能可以通过和自己心理的比较来试图理解计算机;而今天,特克尔说,人类试图通过计算机的运行模式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灵。特克尔认为,现在计算机心理学研究的最热门话题是假设计算机到最后会真正动感情——你的计算机会对你产生爱情,它需要你的关怀、需要感情的滋润——这可能是未来研究人和机器间互动关系领域里最新的潮流。

目前人类在计算机控制的智能玩具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一些玩具可以说几百句话,而且具有学习功能,甚至会骂人。日本索尼公司制造的电子宠物狗IBO,是这类电子宠物玩具的代表性产品。除了玩具以外,在智能计算机方面,计算机能够听懂主人说话已经不算稀奇。目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研究室已经研制出一种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可以对使用者发出的非语言性信号做出反应,并且据此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

特克尔认为,未来的计算机发展趋势是生物化计算机,计算机越来越具有知性和感性。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这将是一大飞跃,值得学者专家好好探讨。

目前的计算机以纳秒(十亿分之一秒)为运算单位,其速度大大超过人脑,相当于人脑运算能力的一百多万倍。但是,计算机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信息处理能力的多样性。

为什么计算机的“智力”与人类不一样呢?原因之一就在于二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不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基础是对由记号来体现的概念的逻辑操作,而人脑的信息处理则是以图形为基础的非线性、并行的复杂能力。也可以这样说:计算机运用的仅仅是逻辑思维,而人的大脑运用的不仅是逻辑思维,更有形象思维。显然,人的大脑考虑问题比计算机更合理、更准确、更科学,因而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有人尝试模仿人脑模式制作具有人类特有功能的计算机,日本ATR人类信息通信研究所目前正在开发整体模仿人脑的计算机。由于迄今为止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人脑的机制,因此在“脑型计算机”领域进行的研究不止一种。

人脑的神经线路并不是起初就非常完善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神经细胞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神经线路。把这一过程作为硬件建设而加以实现的是“以硬件进化为基础的自我增殖型人工计算机”。这种被称作CAM智囊的系统,将包含数十亿到数百亿的神经细胞,并以这些神经细胞完全能够并行运作为目标。

有些科学家专门着眼于用计算机来实现人脑的部分功能。人脑是以细胞层多层重叠的三维结构和高度的并行处理性为特征的。基于这种认识,日本东北大学进行了具有层叠型结构的人工视网膜芯片的开发,并有望制造出具有近似于人的视觉信息处理功能的系统。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最近开始通过开发高级小型机器人来探索脑型计算机的研制。该研究所根据人脑的处理线路让不同的小型机器人模拟人脑,用以对大脑认知、学习和控制等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开发像人脑一样有自律性和创造性、能进行高度智能作业的计算机。一是人工智能的研究;二是以人脑结构为模型,制成以人工神经细胞为基础的脑型计算机,这也被称为神经计算机;第三种途径是开发能像神经网络一样工作的电子线路来自动生成“人工脑”。

脑型计算机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如今的大部分工作仍处于基础阶段。因为要弄清楚人脑的机制并不容易。专家们认为,要想了解极其复杂的人脑的作用,就必须进行跨学科的多方面研究,进行综合、整理以获得全面信息。例如,通过了解大脑工作时的生理学功能,可以在神经细胞研究阶段得到精细的研究成果,但要在宏观上捕捉人脑活动则存在一定困难。另外,人脑同整个身体的关系等重大的课题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发挥综合能力,就难以弄清楚大脑的工作原理。

第2篇:影响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政治经济政策探索

一、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各种就业观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1、计划分配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大学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一时期,国家采用统包统分的政策分配人才,大学生按照国家政策,一般说来需要返回户籍所在地工作,所以很少有自主选择的就业观念。毕业后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去工作的直接分配方式,让他们基本上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服从分配的就业观点和统分统包的就业政策,决定了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普遍有:择业倾向上不主动,择业标准上偏政治化,择业意向上重政工而轻农商的特点。政策引导下的这种“等、靠、要”的想法,与后来市场导向下的自主择业观截然不同。

2、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国经济政策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也发生了转折,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开始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由“统分统包”向“双向选择”改革。具体来说,1983年-1993年这一阶段,国家将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山东海洋学院等院校作为试点,在调配工作中进行了“供需见面”相互选择的就业办法。至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标志着竞争开始引入大学生就业,实现了由“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向“自主择业”的过渡。

竞争机制被引入高校后毕业生就业方向开始趋向市场化。这十余年大学生的择业标准较之社会、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成为了首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择业倾向上走向多样、主动;择业标准上走向经济化;择业意向上偏重经济收入高的职业。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时开始主动追求个人利益,为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由择业做下了铺垫。

3、双向选择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阶段,国家不再负责安排大学生的具体就业岗位,而是引导大学生投身到就业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关系基本确立。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认为“待遇决定职业选择”,更加注重职业收入,工作对生活的改善。在择业标准方面,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择业意向上工商并重,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新的就业热点;在就业认识上,意识到“创业也是就业”,勇于创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这一阶段大学生自主择业就业观日渐成熟,标志着我国健康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观步入了正轨。

二、现阶段政治经济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观发展的制约

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演变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经济体制、大学生户籍和就业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等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变化。这些政策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与发展,充分的利用了青年力量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但另一方面囿于我国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当下不少政治经济政策仍然约束着大学生就业观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职业取向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充分说明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择业影响很大。“因此可以推断,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事实上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大学生择业取向形成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新古典经济学曾提出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但在我国,劳动力市场被很多诸如性别、制度、学历、户籍等因素分割成了高低不同的子市场,这其中尤以制度性因素为甚。制度性因素把我国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内部主、次市场的分割。沿海地区、城市、外企、国家机关等可以看作是主要市场,农村、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等可以看作是次要市场。较之主要市场,大学生在次要市场要想找到工资回报率高,前途光明甚至可方便流动、合理社会保障的就业机会非常困难。制度性因素划分出的主、次市场,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对次要市场的就业尝试,不惜付出暂时的失业代价。

其次,进入新世纪,为应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扩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扩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面对经济规模的急剧膨胀,我国高校扩招并未很好的遵循循序渐进的做法,2015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从2015年的212万迅速增加至669万。大学毕业生数量飞速增加,市场需求瞬间饱和,陡然供大于求。

再加之当下高房价、高消费和低收入的矛盾,及传媒和社会舆论对工作好坏衡量标准的误导等,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生就业观进一步健康完善的发展。

三、优化制度环境,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对策

国家政策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国家决策调整往往会引起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深刻影响。因而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的就业,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来审视。

1、加强政府调控和制度建设,引导大学生的合理流动

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但许多大学生面对不同的子市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悬殊差异时。对于贫困就业地区、收入微薄行业,往往不是积极就业而是选择暂时失业。因此无法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大学生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流动,各级政府要把引导大学生就业作为自己的工作责任,加大调控力度,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对于赴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给予适当必要的编制、岗位和资金。同时也应该采取诸如:肯定其行动,精神上鼓励和表扬;物质待遇上充分补偿,重视培养和提拔等激励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2、通过政策鼓励,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固然要不断强化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意识,但是,政府不可能短时间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上千万个就业机会。所以,空前的就业压力要得到有效缓解疏导,与其让大学生被动等待就业,不如通过政策激发他们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再带动就业。比如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可以简化审批手续,若干时期内减免他们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3、构建良好的传媒风气,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传媒和社会舆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整个社会的职业观不改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不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能改变人们对职业贵贱差别的忽视。当下大学生不愿结合自身愿望、实力在社会中打拼创业,而是盲目的挤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这类独木桥。大学生暮气沉沉表现,正是源于社会将安逸舒适稳定与否,作为了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社会应构筑良性的传媒渠道和社会舆论,宣扬职业无贵贱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传媒大力宣传自主创业和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工作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对那些在平凡岗位中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大学生认真宣传事迹、总结经验。从而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岗位去建功立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事情,难以一蹴而就,它需要个人、高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逐步完善。

第3篇:公益广告对社会的影响

公益广告隶属非商业性广告,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最重要部分,与其它广告相比它具有相当特别的社会性。公益广告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其主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并运用创意独特、内涵深刻、艺术制作等广告手段用不可更改的方式,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

正确诱导社会公众。公益广告的诉求对象又是最广泛的,它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公益广告拥有最广泛的广告受众。从内容上来看大都是我们的社会性题材,从而导致它解决的基本是我们的社会问题,这就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因此,公益广告容易深入人心。而制作精良、富有创意的幽默公益广告能轻松气氛、愉悦受众,显然是创造社会效益很好的方式。

公益广告的概念

社会公益事业是非营利事业,其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市场经济利益,而是为了造福于社会,是从文化、精神、体质、社会、环境诸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基本条件、基本价值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是一种社会性事业,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参加,它在开展和运作过程之中同样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和交换,特别需要公益事业的主体向社会成员传播信息的媒介和渠道,这就导致了公益广告的产生和发展。因此,社会公益事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公益广告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公益广告在中国的发展

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的零星地方性公益广告

文革结束以后,国家还没有考虑到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引导舆论,只要一些地方媒体结合当地实际工作的需要,零星发布一些公益广告,大多是提倡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友爱互助等传统伦理和美德。当时全国性的公益广告很少,但也有一些著名的公益广告,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阶段:以“广而告之”为标志的全国性公益广告

1987年10月26日,我国公益广告历史只上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广而告之”首次播出,这一事件在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以广告的方式向民众传递行为观念和伦理道德,受到民众的好评,它为全国的大众传媒和广告业树立了一个榜样,带动了全国公益广告的蓬勃发展;同时还深刻影响了政府和广告业最高层关于开展全国性公益广告的决心。从此,全国性的公益广告活动进入新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政府主导下开展的全国公益广告主题活动月的开展。

自1996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全社会的公益广告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公益广告开始成为全国性的活动。1996年6月,作为国家广告业主管部门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活动的通知》,政府主导下的全国性公益广告活动全面展开。

中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

从第一则公益广告开始,我国公益广告运作走的是政府行政化运作、媒体免费运作的模式。“30年以来……广告收入已经成为媒体的支柱性产业,在部分媒体中,广告收入甚至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呈纵深发展的态势,媒体机构业已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免费策划、制作、播出对于传播媒体来说是无经济效益的媒介资本投入,也就是说,免费进行公益广告运作就意味着媒介收入的减少。因此,资本来源的缺乏已成为我国公益广告良性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资金短缺的情况,公益广告开始采用多渠道的社会融资模式。1994年初,央视采取冠名企业名称的办法吸引企业参与公益广告事业。2001年1月1日,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在央视和绝大多数省市级电视台全天播出系列公益广告。2015年,海尔集团率先赞助“抗非”公益广告。2015年北京奥运会前期,统一方便面《希望篇》向社会大众传递“统一千禧之爱公益基金”的信息,这则广告表达了公益精神和体育精神的结合,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企业积极参与为公益广告运作带来生机与活力,为公益广告运作资本带来新的力量。企业做公益广告可以做到商业利益和公益事业的有机契合,企业商业利益以公益利益为基点,可以建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公益形象。可见,在公益广告运作活动中,应该走行政、企业、媒体三位一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公益广告事业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公益广告的社会作用

公益广告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继197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首例公益广告以来,公益广告在我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纵观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可以说公益广告的社会作用是普遍的、多元的。

一、公益广告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育和引导是提高社会普遍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公益广告的教育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人类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教化。它通过极具典型的事例用图像、声音、文字等载体从侧面引起公众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仔细品阅时下的公益广告作品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职业道德,民族传统美德,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优良品格等等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显然不是偶然,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物欲横流的精神饥饿状态便开始泛滥,而公益广告

对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诉求无疑是弥合经济发展带来人类精神意识裂痕的一剂良方,它教育引导人类精神意识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如优秀的公益广告<心声要用心去聆听(老人篇、学生篇)>、<榜样的力量>、<赌博之风刮干了亲人的泪>等等作品,通过真实感人的事例教育了广大的社会民众,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众意识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公益广告的警示和维护作用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大机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空前增加,但在从生产到消费到再生产的这么一个过程中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比如水源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绿色破坏、水土流失、动物灭绝、地球升温等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无疑是给我们现实的物欲社会当头一棒。如何在开发资源刨造财富的同时合理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成为我们时代的主要话题。

调查表明,警示和维护是提高大众生态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公益广告的警示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定位。首先,它作为广告的一种独特形,式较商业广告有着明显的差别,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推销商品赢得利润,而公益广告的目的则在于诉求当前或超前的意识状态。其次,它的作用表现为客观、准确、超前定位社会群体观念,从而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比如黄、赌、毒三大困绕社会的问题,如果不以社会观念为出发点,单靠国家法律强制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吗?虽然人类从诞生以来就具备了维护自。身健康和安全的本能,但在自身意识出现偏差时便无法分辨是非曲直,所以建立健康完整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维护人类自身健康和安全的最有效手段。看看爱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吧,目前全世界艾滋病患者中大约有一半人的年龄低于25岁,并且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艾滋病必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而爱滋病的传染与毒品的泛滥,人性的堕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充分认识艾滋病的危害性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同呼声。2000年l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媒体破除历来禁忌,首次播放以安全套为主题的电视公益广告,宣传安全的性行为和伦理道德观念,全国上下还同时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系列公益广告活动,全国各地民众对毒品的危害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拒绝毒品拒绝爱滋的呼声空前高涨,可以说公益广告起到了非常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公益广告的维护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社会旧观念的改造和更新。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公益广告不仅建立、传播了新的社会观念意识,还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观念、旧传统进行合理的改造和更新,它的这种作用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在毁林造田、开荒建厂、兽皮制衣等等经济活动的驱使下,社会财富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内空)前增加,人类在物质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然而当我们吃饱喝足之时才突然发现盲目的经济大跃进不只是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还有对现实抹不去的恐惧和灾难。绿色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废水废气的超标排放导致了臭氧层的破坏,乱捕乱杀导致了许多稀有物种的灭绝等等无不预示着人类悲惨的未来。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国率先警告世界“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经济建设方式必将导致人类走向毁灭!”更新观念已是刻不容缓,社会主流意识必须告诉社会民众——人类继续繁衍的唯一选择只有面对自然,认识自然,融入自然。当然,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方式,公益广告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肩负了这一使命。如“保持水土,珍惜资源”,“拯救地球,关爱生命”等一系列新观念的广泛传播后,社会民众意识变化很大,乱吃乱砍乱挖现象明显减少,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了较好的群众意识条件。

三、公益广告的宣传、塑造作用

公益广告除具备以上两大作用以外,还对宣传塑造良好的国家、地区、社会群体形象,维护国家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反腐倡廉,反对战争呼唤和平,重视人权反对霸权等等主题之上。如1997年国家工商局倡导的“自强创辉煌”公益广告月活动,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好转等一系列不争的事实塑造了我们国家自尊自强,励精图治的良好形象,增强

了我们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又如北京的“新北京,新奥运”系公益广告,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便捷的交通设施等真实具体地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对宣传首都北京乃至中国社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公益广告的其他社会作用

一件好的公益广告作品无论是它的创意还是创作手法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欣赏价值。在不经意间都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社会乃至宇宙万物产生新的感悟和认识。比如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一则叫<守株待兔)的公益广告就让入耳目一新。一位农夫在山上劳动时发现一只奔跑的兔子撞死在他身旁的树上,农夫上前看了究竟然后沉思。画面切换到第二天。又一只兔子奔跑过来撞在农夫身旁的树上。但这次兔子并没有倒下。而是转身飞快的跑了。农夫也欣慰的笑了,原来他在树上绑了一层软软的枯草。这则公益广告巧借了家喻户晓的古典寓言,标新立异地向我们讲述了生命的道理。这类广告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显然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公益广告在生活中的影响

公益广告的影响是生动而且深刻的。它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运用准确而生动的艺术语言,将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生动感人的视觉形象之中,从而打动观众,影响观众。有关人士认为,公益广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作精良、富有创意的幽默公益广告能轻松气氛、愉悦受众,是创造社会效益很好的方式。例如,2015年9月,在北大食堂的餐桌上,出现了“为您提供美味,这一点我们非常自信;但真的好吃到连餐具都要带走回味的程度吗?——不至于吧!”及“你完全可以吸引在座诸位的目光,但是请注意,不是在转身之后——餐后请收拾餐具”等幽默的广告帖。据记者报道,北大食堂的桌贴文化共分7个主题,包括“平衡饮食”、“节水”、“节粮”、“拒绝一次性筷子”、“自觉排队”、“自觉收拾餐盘”、“不带餐具出食堂”等。这300多张公益广告的桌帖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综合的,桌贴不仅对桌面有保护作用,而且易于擦洗,能减轻食堂工作人员工作量。而对于同学们来说,每次进餐的时候看到“节约粮食”的桌帖,不自觉的也就改变了自己的浪费行为。

二、近年来,公益广告已成为都市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城市品味和文明的象征。2000年以来,我国的户外公益广告的有很大的发展,果皮箱公益广告、灯饰、阅报栏、公益广告长廊,以及公益广告站牌、路牌、候车亭等纷纷走上街头。多姿多彩的户外公益广告以其新颖独到的构思、简单明快的构图、色彩缤纷的海报、清新别致的艺术形式,既迎合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趣味,又配合树立了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形象。试想,在一个商业化气氛极其浓厚的城市里面,户外公益广告路牌与灯箱随处可见,就会给人一阵阵清新的感觉,这些户外工公益广告在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的同时,还在默默之中美化了我们的城市生活环境,这是公益广告在无形具有的社会与实用功利性的功能。

我来举两个比较成功创意独特的户外公益广告。3月22日世界水日,比利时举办了一个公共广告活动,500个“GreenBelgiumstickers”在世界水日这一天,贴到市内公共场合的盥洗室中。“GreenBelgiumstickers”是一张绘有一个黑人小孩儿的浅黄色的胶纸,其头部贴着”非洲的孩子非常渴望洁净的水,请您节约用水”的标语,孩子嘴部正好对着水柱流入的地方,让你没有办法忍心拒绝。这样一个大眼睛的孩子无辜地看着你,张着嘴渴望着水的样子,朴素的画面,简单的语言,但就是让你不能忍心不关闭浪费水龙头。成功的户外公益广告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让你感动,让你为之怦然心动,让你没有办法拒绝这种感觉。

第二个例子就是在北京的一辆公交车的的塑料把手上,一张照片,贫穷的孩子背着憔悴的母亲,照片旁边有一行字:拉我一把,我将更坚强。当你把手放入这个拉环的时候,广告的巧妙地利用了现实中“拉”“拽”“扶”“帮”这些动作与扶助弱势群体抽象的“拉”“帮”“扶”巧妙地结合,把需要帮助对象的照片巧妙地镶嵌进了“拉”的对象中,形象生动,乘车之余会心一笑之外难免不深刻警醒,乘车之余又对人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

三、公益广告关于美德的内容,如文明礼貌、希望工程、尊老爱幼、计划生育、家庭教育、生态保护、友爱互助可以打破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隔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人们互相理解和沟通,摒弃假恶丑,追求真善美,形成其深远的社会价值。公益广告体现了整个社会提倡的精神和美德,使人们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这是公益广告的使命。每一个公益广告不管它有没有文字说明,都在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体现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人们接受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过程,公益广告所能蕴涵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可以表达实践观念,也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哲理

【综述范文】

观念,由于公益广告的价值导向和教育功能是在人们欣赏广告时不知不觉中接受的情况下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它比较容易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四、从公益广告的涵盖内容来看,公益广告在辅助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当前社会热点方面还具有舆论导向的影响。比如在一定时期内,国家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内有什么大的动作和改变,或者社会上有什么突发事件。人们往往难得有时间、有精力去应对,当然,有的情况下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能力问题,去认真地思考这些事件的意义或危害所在。在这样的时候,政府除了运用新闻宣传工具,另一个很主要的工具就是公益广告了。公益广告由此也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取材于社会,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根据中央政府的看法和意见,制作出主题、格调与之相应的公益广告来。对于国家的中心工作,公益广告的配合就自不必说了,例如在大抗洪期间、再申奥期间、在国家大力反对、提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在国家对于下岗工人的政策出台之后等等这些事关全局的重要事情上,公益广告尤其要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不能偏离。

五、以历史遗迹、文物保护、民族风俗、民族传统、破除迷信、党史教育、革命教育、节日庆祝等方面为内容的公益广告在宣扬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高尚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等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近年来公益广告民族化的现象越来越显著,其最根本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广告语言中得到释放和张扬,以情感诉求的方式给予紧张生活的人们以人情的温暖和精神的慰籍,它使人们重温民族精神,寻找到失落的精神家园。民族性公益广告适应了传统文化缺失的时代特征,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人们也期盼着充满人情味的广告佳作,呼唤沉积在社会文化深处的民族情结和精神需求。

经典的公益广告

1、“禁烟”公益广告

也许,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医院禁烟)

2、“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公益广告:

看看孩子脸上那天真的微笑,我们又怎舍得让这份和平与安宁转瞬即逝呢?

3、“公民义务献血”公益广告:

民族在奉献中崛起,生命在热血里绵延

【综述范文】

4、“希望工程”公益广告:

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

5、“说普通话”公益广告

56个民族56朵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请说普通话

6、“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

宇宙好汉,生命短暂;传承文明,文化遗产

7、“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8、“关爱他人”公益广告:

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

9、“禁毒”公益广告:

烟qiāng一支,未闻炮声震天,打得妻离子散;

锡纸一张,不见火光冲天,烧得家徒四壁。

10、“环保”公益广告: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1、“注意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12、“青年志愿者行动”公益广告:

一份青春一份爱,爱心献给全世界

13、“关爱艾滋病患者”公益广告:

有了爱的滋润,他们将多一份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1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

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节约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15、“诚信”公益广告:

诚信——人生的通行证。

16、“尊敬老人”公益广告:

天空没有星子照耀,她会黯然无光;人间没有温情搀扶,她会萧萧落木。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

17、“社会公德”公益广告:

良言一句,三冬亦暖,恶语伤人,六月犹寒。

18、关心残疾人”公益广告:

情系残疾兄弟姐妹,奉献一份诚挚爱心。

19、“关注心理健康”公益广告:

给心灵一个空间,给自己寻找一个方向,给生活一份希望。

第4篇:控制水利工程质量方法的探析

一、我国水利工程的概述

1、水利工程的定义及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

定义: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治理、调配、保护,开发利用,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

目的: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2、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境内江河、湖泊等水源丰富,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但由于我国在发展初期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牺牲了环境资源,造成了水利资源的不合理、不充分利用现象严重。近年来,国家逐渐意识到了水利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加大了对水利资源的重视力度和建设投入,仅2015年中央对水利设施投资规模就达1427亿元。这也就进一步地带动了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发展,致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工程的质量问题也随之突显,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如何加大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力度,改进项目管理体制,提高工程质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水利工程建造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除了工程量大、投资多、工期较长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工作条件复杂

水利工程所涉及的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管理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能分散地、孤立地看待水利工程建造过程中的问题;

①受自然条件制约,施工难度大。水利工程的施工条件复杂,对水工建筑物的性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②效益大,对环境影响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后,一方面,其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和养殖等效益十分显著,如在防洪方面,大大减轻了汉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装机容量90万KW,自1968年10月开始发电至1983年底已发电524亿KWh,经济效益达34亿元,相当于工程总造价的四倍;另一方面,由于水库水位抬高,在库区内造成淹没,需要移民和迁建,由于水质、水温、湿度的变化,改变了库区小气候并使附近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等等

③失事后果严重。据统计,近年来全世界每年的垮坝率虽较过去有所降低,但仍在0。2%左右。1975年8月我国河南省遭遇特大洪水,加之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垮坝,使下游1100万亩农田受淹,京广铁路中断,死亡达9万人,损失惨重;

2、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但会影响建筑物的寿命和效益,而且会影响改建和维修的费用,更严重的是一旦失事,对国民经济及生命财产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必须保证施工质量,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任务、方法与措施

施工质量控制的中心任务,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体系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和事后控制。

1、加强监管力度,明确工程质量追责制和终身负责制;

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领导、监管和巡查力度,明确相关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追责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问责到人、严惩不待。

2、严格遵照水利工程建设审批制度和程序;

所有水利工程都必须严格遵照和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文件的要求,严把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开工、竣工验收等重要关口,严格按程序办事不得越级、超范围审批,未获批准的项目不准开工。同时应加大工程的质量评定,工程验收时必须有质量监督机构的评价意见,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

3、建立与完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应确保事先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事先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其在做好事先预案的基础上可以消除工程质量问题的隐患,保障工程的高标准施工;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事后控制更多地关注于工程竣工后的查验,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屏障。强调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4、确定工程监理的细则和目标,明确监理责任制;

根据我国工程建设监理的有关规定,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必须委托社会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实施监督、管理。水利工程的质量关系重大,更应该根据工程要求确定工程监理的细则和目标,明确监理责任制。对各关键部位、工序、阶段的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保证投资效益的发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5、严格规范和实行水利工程的招投标制;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和文件,严格规范和实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行为,尽量采取公开招标,同时加大监管的力度,保证招标投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做好标底编制和评标方法的保密性工作。从而保证优秀的施工企业中标,为工程质量做好铺垫。

6、严把技术管理关,狠抓人才建设关;

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应该严把工程的技术管理关,建立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在内的技术管理体系。同时加强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并注重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借鉴成功的工程案例等,进而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第5篇:人力资源本科毕业论文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因与人的密切联系使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应该看到,企业管理已经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这是竞争加剧的结果。无论是管理领域的扩大,还是现有管理的提升,人力资源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

企业即人。如何选择、培育、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赢取员工的献身精神,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打造人才团队,发挥人力资源规模效应。下面从“选、育、用、留”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探讨。

一、选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企业成功的最先决条件就是要找对人。企业一旦找对了人,无疑为企业和部门今后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1、选人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

人力资源是战略规划实施及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各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制定不同的与实际相适应的总体战略规划,我们在选择人才时,必须考虑到资源配置要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相适应。企业没有战略目标,就谈不上上人力资源规划,更谈不上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企业在选人时就会盲从。

2、选人要与行业环境和企业地位相适宜。

由于行业环境和企业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我们选择人才的具体操作。首先要分析所在行业的环境,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其次,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行业和企业的地位不同所对应的人才层次也不同,为企业量身制定人才选拔策略,才不会导致人才的滥用或者流失。

3、选人要与地域的经济水平和人文环境相结合。

我们还要考虑到地域的经济水平和人文环境因素,不能好高骛远,要讲求实际,尤其是在选拔高校毕业生时,我们应尽量帮助其认识本企业的地域环境、行业环境、人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实现自身的透明度,这样,选与被选双方才能互相了解,才能有益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4、选人要考虑人才市场的供应现状。

人才市场的供应与需求总的来说是不为企业所操控的,然而企业在选人时却逃脱不掉供求现状的影响,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调整人才招聘计划,市场人才兴旺时,适当增加招聘人才数量,加强人才储备;市场人才紧缺时,可适当减少招聘数量和标准,以适应市场变化。

5、选人要兼顾短期和长期人才需求。

企业根据公司战略目标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人才战略。根据人才战略选择和储备相应人才,以满足短期人员需求和长期人才储备,只有合理储备、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长期的处于正常的运转与发展状态。

6、选人要考虑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选人要根据岗位所需素质条件,选择适合人员,切忌处处用高人。用高人不但会使直接工资成本升高,还会容易引起人才流失,造成机会成本升高。

错误雇用是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选人环节不到位,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选好人不但会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还会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二、育人。

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组织都需要受过良好训练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去运作,以维持组织生存所必要的活动。如果组织中现任人员不能符合这些要求,提升员工的技术层次、知识水平及适应性就变得非常必要。此外,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是随着工作的复杂性而增加的。特别是由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加快,使得每一个人都面临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与训练便成为组织维持其高度工作力时所必须投注的一项活动。1、对员工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员工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有效地进行人本的能力现状分析,根据不同的员工群体,进行分类培训,也就是说,要衡量员工行为或工作绩效差异是否存在。企业可以从生产、成本、能力测验、个人态度调查等。

第6篇:关于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1、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

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彻底弄清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使用者也就是用户他们想要的软件的要求,他们的整个业务流程如何。将这些形成书面文件就是需求分析。对用户的需求了解得越详细在日后的系统详细设计中就越少出现问题。

1。1获取系统的需求

软件项目的开发小组可以通过亲自参与用户的项目过程来了解用户的需求,这种方法获取的是第一手的资料,最为可靠。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用户的讲述。这种方法往往会在日后发生无法预料的后果。

1。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描述

按照获取的需求经过初步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该系统可以初步分为如下六大模块:需求管理模块、立项管理模块、资源调配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设计管理模块和审计管理模块。

1)需求管理模块。需求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录入用户的需求、上报以及需求的审批工作。

2)立项管理模块。立项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受理已由设计所上报但未审核的设计,并提交主任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通知采购进行材料采购。工程立项向工程建设及施工单位下达项目任务书。

3)切块资金管理,施工队伍管理。资源调配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受理来自需求部门上报的需求,填写直接调配单,上报室主任审批,下发直接调配单,并对调配反馈记录进行管理。如果是工程项目,则填写方案建议书及设计委托书,并分别提交室主任审核,下发设计委托书至设计所,负责维护“可调配资源”库。工程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为受理项目任务,下达施工任务,工程停工、延期、变更、结算管理。设计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为由所长受理设计任务,分派设计任务(也支持自动分派或设计员主动请领的模式),审核设计文件,将设计文件上报到投资项目计划室,系统支持存在多个设计所(县局)的情况。审计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为审计施工单位编制的结算文件,并负责上传到工程建设室及施工单位进行审核,通过后交与审计负责人进行审批。

2、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流程的设计

待功能设计完成后,系统功能己经划分清楚,系统结构也已经确定。就需要开始对整个项目的管理系统流程进行全面的设计,流程设计的任务就是细化各功能模块的功能,流程设计系统行为,并用形式化语言来描述设计结果。流程设计分功能模块进行,一般将功能模块分解成多个状态,通过对状态中的表单和用户的操作要求进行详细定义,作为最后模块开发的依据。通过相关的研究,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流程的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需求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需求管理模块涉及部门可以是各个需求部门,只要配置一般需求提出岗位即可,涉及岗位:需求管理岗、投资计划岗、计划室主任、需求审批岗。如图2所示列出了需求管理模块的流程图。需求管理流程主要实现由需求管理岗录入需求,其中的需求可以来自各个需求部门,需求管理岗提出需求后,可以选择是否要经过本部门的需求负责人审批,需求负责人一般是各部门的领导,经过需求审核,完成需求上报。

2。2立项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立项管理模块主要是投资计划项目的使用模块,它是由投资项目管理岗和资项目室主任使用受理、审核、立项组成。

2。3资源调配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资源调配管理模块主要涉及部门是资源调配室,其中主要由资源调配管理岗、调配室主任进行资源调配和设计审核。

2。4工程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工程管理模块的的使用部门是工程建设室,由工程建设管理岗和工程建设审批岗完成从项目受理到任务派发的一系列活动。

工程管理人员在受理项目后,首先需要查看项目的采购状态,从而去确认己经发起采购则填写施工任务书,并报主任审核同意后下发施工任务到施工队,施工接到任务开始施工过程。工程管理岗主要实现项目受理、停工管理、开工管理、复工管理、工程变更管理、延期管理、结算管理、施工用料管理、进度管理、查询上报等;工程审核岗主要实现审批、签发、查询、统计。

2。5设计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设计管理模块主要涉及设计所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设计所所长和设计员对设计相关的表单进行处理。如图3所示列出了设计管理模块的流程。

2。6审计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审计管理模块是由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管理和审计审批使用的,它所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初审、复审、起草审计报告和决定。

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基础

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基础是规范化的工程项目文档管理。通信工程项目有着大量的繁杂的资料,为了有效地管理这些资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文档,例如合同分析资料、会谈纪要、信件、合同文本、各种原始工程文件、用料单、记工单、各种工程报表、索赔文件、技术鉴定报告、工程检查验收报告等。在通信工程项目中,这些工程管理信息是由文档系统输出。因此,文档系统是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建立合理的文档管理系统,可以让通信工程项目工作人员准确、快速地查找到所需要的各项资料,进而提高通信工程运营管理的效率。划分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资料一般是按照内容性数据的性质。

通信工程项目文档管理常常包括建立资料特征编码和建立索引系统。首先,建立资料特征标识。规范化的文档管理的基础是表达能力较强、用户友好的资料特征编码。一般情况下,通信工程项目编码体系一般有以下要求:统一的编码系统;能够区分各项资料的特征和种类;能够随便扩展;对计算机处理和人工处理有相同的效果。通信工程项目中的资料编码包括:有效范围、资料种类、内容对象、日期序号等。其次,建立索引系统。资料索引系统能够方便用户使用资料。通信工程项目的资料索引可以采用表格形式。索引系统在通信工程项目实施前,就应当进行专门的设计。索引系统表中的栏目需要充分反映通信工程项目各种资料的信息特征,以便于用户查询、调用。

4、结束语

全文通过对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给通信工程信息管理提供一些科学、合理、实践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进而去提高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可控性,从而为实现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的系统化提供决策信息提供一定的帮助。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综述范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医学综述范文 综述格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综述范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综述范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60573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