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2016-04-06 10:12:3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共5篇)语言与自然环境语言与自然环境Beth Schultz 引言一个社会的成员所使用的语言是从他们可用的词语中选择的,或者说这些词是专门为了描述新事物或新情况偶然产生的。然而,词语并不像硬币或金属那样,有着固定的价值、外观、尺寸和形状,一成不变,也不能改变。词语更像万花筒,不管有心无意,只要将其倾斜或者旋...

篇一:《语言与自然环境》

语言与自然环境

Beth Schultz 引言

一个社会的成员所使用的语言是从他们可用的词语中选择的,或者说这些词是专门为了描述新事物或新情况偶然产生的。然而,词语并不像硬币或金属那样,有着固定的价值、外观、尺寸和形状,一成不变,也不能改变。词语更像万花筒,不管有心无意,只要将其倾斜或者旋转,我们就能看到筒中图形和颜色的变化。语言的这些属性,能用来传达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感受,但即使语言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传达信息和概念,常常也会因为这些属性, 其所传达的信息超出了预期,非其本意。

当我们审视如今澳大利亚社会中所使用的语言,总地来说,它显然是一种被自然环境的商业用户所主宰的语言。这并不意外。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些商业用户都是社会的政治掮客,是政府、官僚机构、各行业和新媒体的控制者,他们设定了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及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章程。他们引领着社会,而其他人追随其后。

那些在推进环保事业的人也在使用这种具有剥削性质的语言。但据我的经验,即使向他们指明这一情况,他们似乎也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对他们而言,语言似乎只是件小事,而不是一种足以影响人类和社会的观点、态度并最终影响行为的强大力量。许多环保主义者似乎对语言所隐含的强大信息充耳不闻,并对其影响人类和社会的能力视而不见。 有三种主要的语言用词方式会助长对环境的商业性使用。第一种是使用一些对环境剥削的含义起互补作用的中性词,然而事实上它们指代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况。第二种是我们常说的“委婉语”——用好听的名称去指代令人不愉快的事物。第三种策略虽不常见,但也同样很强大——用贬义词去指代中性的或令人愉快的事物。

内涵有利于环境剥削的中性语言

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一些中性词,其内涵充斥着有利于环境剥削的意义。“发展”一词就是个例子,它有多种含义,麦考瑞字典将其定义为:“充分发挥某事物能力或激发可能性”以及“建在(陆地)上”,“通过提供道路、水库等(设施)以空出土地建造房屋”。这些都是积极的内涵,丝毫没有包含任何可能引起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的含义,不会对与之相关的土地、空气 、水、土壤和动植物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使“发展”一词更易于接受,形容词“可持续的”被添加置前。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报告)出版之后,“可持续发展”这一短语开始被广泛使用。然而,自然环境的商业用户却强行将这个短语解释为“持续的发展”,这显然不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环保人士增加了一个副词,变成了我们如今所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地”这一副词的增加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短语中,意味着还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它并不是生态性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长远来看,任何可以持续发展的事物在生态上都是永续性的。对很多人来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思是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即一切如往常地那样持续地发展。但发展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达到目的方法。这个目标或者目的也许是可持续性的,关乎到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甚至精神生活,所以,应该使用一个更好的表达——“向着可持续的目标发展”。

' “发展”一词及其派生词的使用并未充分考虑其本义,尤其是在用于“发达”(developed) 国家和“发展中”(developing) 国家时,这种用词的区别带着一种具有帝国主义色彩的暗示——发展中国家发展得像发达国家那样,是一种明智的(或不可避免的)进化。这种暗示非常危险,因为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未经考虑就做出的宣传。

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资源”也是一个包含着未阐明的含义的中性词。一种事物是否能称为资源取决于人类的感知和选择。如果根据自然科学,人腿上的肉就是一种很有营养的食物,可供一个人食用一段时间,但人肉通常却不会被当做食物资源。

值得思考的是,被称为“资源”的东西,是否具有其他的非商业性的价值? 它被当作一种 “资源”使用,是否妨碍了它以其他的方式,也许是更利于其长期发展的方式来使用?是谁的决定使它被纳入“资源”的范畴?正是这个决定使它产生了一切新的含义。

当一个事物被贴上“资源”的标签,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它理应上被使用,甚至被剥削。我并不是认为像“资源”这样的术语不应被使用,而是认为当我们把森林当作木材资源,把海洋当作鱼类资源,把河流当作水资源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人力资源”这一表达也有相似的剥削性的内涵。为了关注这些成为使用目标的事物,我们可以用诸如森林、海洋、河流、人类这样一些特定的词去指代它们,而不是笼统地称其为“资源”。

我们都记得并且毫无怀疑地使用这样的陈词滥调:进步和发展。这种对“进步”一词扭曲使用多年来备受质疑,同时“进步”也不再总是被看作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因此,人们不再将环境退化和污染称为“进步”,也不会再对每一种新的环境破坏的行为以顺从的(或挑衅的)口气说出“你不能停止进步!”这样的话语。

对中性词的误用(还是滥用?)能够通过增加一些可以排出误解的形容词加以强调。例如,在某些语境中,“生长”一词如果前面加上形容词“恶性的”或“癌性的”,词意就会受到限制。

委婉语

资源发展行业的语言充满了良性的,甚至是有利于环境的委婉语。“改善自然”就是这样的一个表达,另一个是“增加价值”。这两个表达都暗示了人造的产品比大自然的产物有着更多的价值。

在农业方面,我们曾经谈论过“充分改造的农田”,即一些原生植被已被一块一块移除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出现的潜在问题: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洪涝和土壤盐分过高,更不用说会还会导致动植物的消失和灭亡。

还有“空地”和它的派生词“林中空地”,用来描述已完全被移除植物的、被“改善”的土地。“空地”一词的含义都是积极的:光源充足的,明亮的,开放的,宁静的。所以将自然植被视为阻碍的在澳大利亚定居的欧洲人将“林中空地”看作是好事情也是可以合理的。 然而,现在随着如此之多的自然植被退化以及被摧毁,我们应该用一个更加精确的表达,例如“原生植物移除”。

在林业方面有很多的委婉语:采伐(也被称为“充满阳光的再生)、一个“正常的”森林(一个被人类操控用于扩大粮食产量的森林)、“有计划的”燃烧和“节能的”燃烧。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计划规定之下进行的燃放也许并没能按要求进行,所谓的“有控制的”燃烧常常会失控,“节能的”燃烧事实上也会增加燃料的使用。“经授权的”燃烧也许才是个更精确的表达。

用于林业中意义最明显的委婉语是“丰收”。它通常是用于农业或园艺业的类比,用来传达伐木就是收割“农作物产品”的意义,即使这个“农作物”已经生长了上百年。同样重要的是,“丰收”一词暗示着一种正当的道德权利,意味着这种回报是基于过去的努力之上,是应得的。所以,这样的词语用于与古森林(原始森林)相关的事物是不合适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木材行业、西澳大利亚森林管理机构(资源保护和土地管理部门)、政府热衷于使用委婉语“丰收”,这是不足为奇的。更加精确的词语如“伐木”和“木制品”几乎已全都消失,这一切都是以牺牲简洁性和精确性为代价的。所以,我们不再“砍伐”未经开采的和其他的古森林,而是“收割”他们,是一次“丰收”。同时,资源保护和土地管理部门出版的不再是“伐木”的规定要求,而是“木材收割”的规定要求。在西澳大利亚的原生森林中,所谓的“丰收”指的是砍伐获得体积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差的圆木,而“大丰收”,更确切地说应该被称为“资产倒卖”或“森林破坏”。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一些用来描述环境现象的表达,也许就是掩盖了令人不快的事实的委婉语。“温室效应”就是这样一个常用的表达。很多人会感觉“温室”这个词有着令人愉快的含义,让人想起令人喜爱的植物,或者高品质的花朵、水果和蔬菜。将这样的表达用来描述灾难性的天气变化,这就好像将战争称为“游戏”或将种族大屠杀称为“种族清洗”。

另一个可替换的表达“全球变暖”,从两方面来看是该表达是误导大众的。首先,假如我们遇上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人们可能就认为这样的预测是不准确的,然而事实上这有可能是气候变化的进一步证据。其次,这样的术语带着一种诗意。我们会用“温暖的”话语问候朋友,说起一段充满关爱的关系所带来的“温暖”。总之,“暖”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充满温和善意的字眼。

对于人为导致的二氧化碳增加的现象,“气候错位”是“温室效应”或“全球变暖”的可行的替换词。因为这样的现象就如同描述脱了臼的手臂,所以“气候错位”的含义事实上比后者都更加精确。

贬义词

贬义词的使用,是人类倾向于诋毁、贬低事物或为了控制或破坏事物的一种表现。自然环境的商业用户充分地利用了贬义词。例如,“杂草”一词曾用来指代美叶桉木(桉树),它是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主要树种之一。这样做是为了使将古桉树当作木材资源的这种环境剥削行为合法化。“废弃物”被用来指不适合被锯来当木材的树或树的一部分,即使这些树生长了几百年并在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垃圾”和“废物”指的是森林中的腐殖质和长在地上的植物,使用这样的表达就暗示着这些植物最好的用途只是用来做燃料。如果腐殖质被称作“蚯蚓的事物”,地上生长的植物被称为“动物的家”,人们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呢?如果是这样,澳西南部的宏伟森林就不再适合被当作锯木厂的木材资源,因为它们被认为是“退化的”、“过于成熟的”、“衰老的”,只适合当做碎木片、工厂或家用的柴火来使用。因此在林业的术语中,它们更应该称为是“古老的”。

“封锁的”土地也是资源业,尤其是煤矿业常用的一个表达,指的是在国家公园或其他环境保护区内,为使人类的开采与自然资源的生长相协调而执行的规定。但从事煤矿业的人要封锁土地却是千方百计地想为自己谋利,将与环保相协调的保育休耕的规定排除在外。“无菌的”也是常用于煤矿业的一个表达,用来描述环境保护区的土地。多数人更喜欢将这样的土地成为“被保护”的土地。

通过语言使用来保护环境

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关键在于努力想实现这一目标的人们要对语言的使用持坚定的立场。我们必须留心自己使用的语言,并鼓励他人也这样做。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利于环境剥削的这些表达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应该支持关于语言使用方面的辩论和讨论,通过这些来提出并采纳对于剥削性语言的可替换的表达。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的网络着手来推进这些事情,再将成果引入其他国家的网络中。这个问

题同样要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因为他们能将这种不具有剥削性的语言表达教给学生,并鼓励这种语言的使用。

未来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今天所采用的语言。某种程度上就像在过去,人们公然地或微妙地偏向于使用剥削性的语言。此外,所有现存的环境问题都应该被解决,就好像我们未来的环境资源的竞争,会在我们现在设定的词汇和短语的表达规则之下进行。没有哪家企业会对此持不同的看法,我们亦是如此。

篇二:《语言生态环境转换下的语用输出能力培养研究》

语言生态环境转换下的语用输出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李志凌 杨 燕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6期

[摘要]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重心不能脱离专业语言人才的培养方向,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相关专业技能应成为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所应具备的主要素质,也是专业教学的重点。研究发现,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输出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外语专业教育的根本理念,也是现实环境对人才发展的核心要求。通过对几年英语专业水平测试的个案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这种改革思路的可行性,也为外语专业的科学建设和系统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 改革方向 浸入式教学 语言生态转换 经验评析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30-03

引言

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与培养应是整个专业英语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不仅反映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指导思想中,在英语人才的业务素养构成里,或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生活及专业水平考核中,英语语言技能的决定作用无处不在。2006年,一批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研人员结成科研团队,启动并开展了题为“语言生态的正向转换与浸入式教学相融合,双轨并举语言输出技能培养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其核心思路是:1.以听力课程为主要的语境构建平台,采用浸入式(Immersion)为主的教学法,充分营造英语环境,使英语的语言文化信息能最大限度地输导到学习者那里,大强度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2.将写作和翻译作为教学重点课程,突出学生语言输出技能、语用意识、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写作和口译、笔译的酝酿、完成与评价过程,使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英汉语言文化,以及用语者思维特征、情感动因、生存状态、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理解语言生态的差异与转换要求,从而把语言输出变为一种意识能动作用下的语言行为,摆脱以往学习者难以辨别语言特色,不懂得如何评价话语质量,粗糙用语而致语用失误的现象。

一、成果说明

迄今,课题范畴下的教学改革工作尚在认真实践和检验中,我们认为及时总结经验,既是对自身工作的自查自省,也可以抛砖引玉,拓展思路。就目前的成绩而言,大概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显性成果

通过对对象学生的专业水平测试分析发现,近几年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领域——听力、写作和翻译成效明显,进步很大,直接促进了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大幅提升。以我校近三年的专业四级(TEM-4)考试成绩为例,全卷六大测试部分中,听力、写作、听写三个大题占全卷分值55%,换算为百分制后总和为55分,各年中三项对当年总成绩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贡献率=三项平均分之和÷全卷总平均成绩×%)依次是:57.59%(2006)、57.58%(2007)、58.57%(2008)。这意味着这些板块分值虽只占总评分的一半,但对考生的测试贡献率却超过了大半,且测试表现均优于应有水平(评价方法是:测试表现=各项取得的实际分值÷应得分值×%),逐渐接近或基本达到了良好层次(测试表现达70%的可视为良好)。换句话说,考生优异的成绩主要来源于这三个测试板块,而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本课题所涉及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再以2007至2009年的专业八级测试(TEM-8)来看,全卷八个部分中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题型是听力(20%)、翻译(20%)、写作(20%),分值总和为60,合占全卷的60%,三项各年的总和分数为: 31.39分(2007)、36.64分(2008)、40分(2009),对当年平均总成绩的贡献率依次

是:59.50%(2007)、63.67%(2008)、75.82%(2009)。同样,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可考察出学生的三项综合技能在测试中的表现,依次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数据充分说明,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进步非常突出,同时也推进了学生个体综合语言素质的大幅飞跃。学生在听力、写作和听写的语言技能上,达到了全国良好水平,连续几年的教学成果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另外,教学参与者还取得了一系列学习和研究成果。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不但能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各类语言文化活动,既锻炼了交际能力,提高了语用意识,也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在语言文化知识的深度培养领域,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和学术头脑愈加强化。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越来越看重课堂内外语言和文化课题的研究成果,愿意与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专业钻研的视野更加广阔,其论文质量也相应地获得了提高;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大大增加了。本课题小组研究者曾与学生共同申报校级科研课题,对特殊语体的文本翻译进行了专题探讨,同时带动大批学生参与到资料的搜集、论证、分析、总结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教师而言,不仅专业课程教学成效明显,而且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多人多次发表了相关的专题著述,既有衍生课题,也有论文报告,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学科骨干人才建设和课程持续发展的科学动力。

(二)隐性成果

如以上述数据所代表的成绩与其他高校的英语专业院系作比较,我们的教学水平也许不是出类拔萃的,但如果将其纳入我校几十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历程作历时性研究,却足可充当一个个闪亮而划时代的标志。面对民族高校学生入学起点低,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完善,以及教学条件与资源有限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我们推出的教改举措取得了掷地有声的成果,且后劲十足,发展持续。具体主要表现在:我们首先找到了英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结合方法,即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技能为整体教学的核心,重点抓好听说、写作、翻译等课程的深化与实用化,听力、阅读、文学等课程主要作为语言文化信息的输入渠道,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以服务于语言输出的需求。由此,专业课程系统的导向明确了,课程内部及之间的层级关系也清楚了。其次,课程的专业性增强了。以往那种每门课都围绕语法展开,词汇、结构、特殊表达法打头的传统教

篇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浅析》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浅析

郭建新

摘要:对于生态环境的问题,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探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十一月的前两个星期,北京出现了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让人呼吸艰难。而北京市环保局的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大气质量仅是“轻度污染”,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美国大使馆内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发出的的“重度污染”警报。据报道,中国是监测颗粒较大的PM10,美国大使馆监测的是PM.25。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

中国在过去的近30年里大步迈进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各地频报环境污染事件,某地村民重金属中毒、癌症村等等。例如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透露,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2011年1—8月,全国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重大污染事件包括松花江水污染、无锡太湖蓝藻暴发等。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

事实证明:采用消耗资源型的粗野、低级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是不可调和的。如果继续采用这种发展方式,环境将继续恶化,老百姓的生活将受到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威胁。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不少富人选择移民至其他国家。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增长的原因、经济扩张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都与人类行为的失当有关。人类行为的背后是观念,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观念,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

首先,对环境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为依赖和适应;人类是自然的奴隶,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在中国人们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以道德修养为本,经济上以农立国,轻视商业和工业,蔑视科技,认为科技发明是奇技淫巧。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又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中国和西方一样,直到进入工业时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出现,付出了许多惨痛教训的代价后,才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反映全球变暖的成功商业片,其中有这样的台词:“上个世

纪中后期,由于对西部牛仔的崇拜与效仿与烟草农场主的小农思想,一方面烟草消费者不愿意接受香烟被“妖魔化”的实事,另一方面烟草制售者受不了切身利益受损而极力反对致癌观点。真实太巧了,现在的人们习惯于大量消耗能源带来的便利,工厂企业也不愿意多花钱、花时间去改造能源设备或是执行节能方案。”,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人们为了利益,肆无忌惮的消耗资源,给环境带了巨大的压力。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在20世纪初还未能被人们所普遍认识和关注,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全球环境问题开始凸现。人类已经对气候变化、臭氧层减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荒漠化等问题,重新进行了审视。特别提到的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于2005年2月生效,截至2009年12月,已有184个《公约》缔约方签署。反思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严酷的现实要求人们冷静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寻求发展的新模式,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人类的不断繁殖,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顺应遵循自然规律,一切活动必须与大自然有机协调的和谐相处,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逆势而行。人要敬畏大自然,以虔诚、协调之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改造自然。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开垦过度,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贫瘠,例如神池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7740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8.6%,年侵蚀模数8900~22000吨/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1957.3万吨,全氮含量约4.6万吨碳铵,速磷含量858吨过磷酸钙。水土流失使退耕区的耕地变得更加贫瘠,粮食平均每市亩产量只有150斤左右。开垦过度另一个问题是干旱,以忻州市为例,大部分地区春旱每2~3年一遇,夏旱每3~5年一遇。而且旱灾发生的频率变化是由低到高,逐年增多。同时由于干旱,缺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山区村庄水源枯竭,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在上述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解决了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价值观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成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类生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的利益,人类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没有道德责任去维护非人类的生物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认为,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我们关心动物、关心生命、关心自然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其他生物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中对自然的控制、支配、改造、利用的思想,是环境破坏生态危机在认识论上的总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试图主宰和改造自然界,因此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物质第一的价值观,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大量浪费和大量废弃。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让我们从最基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说起,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构成了人本自然的环境伦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自古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概括得十分精辟,“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这就是说人本身服从自然原则,修道,即人的活动,同样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中国朴素的道德观念认为,一个人如果做的事符合大众的利益,那么他就是有道德的、就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而他要是为了宣扬私利,满足私欲,那他就是卑鄙的、可耻的。这样的观念对于树立环境保护、良性发展的观念也是有利的。

人类要收敛自己无节制的膨胀物欲,倡导奉行节俭、朴素而环保的生活方式。否则,将会不断遭受大自然严厉的惩罚。人的物欲无边,而自然资源有限;无度的物欲会加速资源的枯竭,铺张浪费、奢华的生活方式更会加重环境污染的生态恶果。英国某房产公司的CEO命一名员工坐飞机将他落下的黑莓手机从伦敦送到爱尔兰,该公司可持续发展部部门负责人尼科尔森对此表示异议,遭到了公司主管们的解雇,因此尼科尔森以他的环境信仰未得到尊重为理由而将公司告上法庭,并获得了英国法官的支持。英国法庭承认环保主义是一种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一样,关系人类生活的重要的、实质性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是民主社会里值得尊重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很多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两者不可获得。但是,这种认识存在着一种逻辑错误,把可能性的问题变成了必然性问题。其实,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能够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以发展经济为主,还是以保护环境为主?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我认为不是,应该以辨证的观点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一对矛盾,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对立面,也要认识到它们的统一面。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尽量使工业生产过程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同时,采用科技手段,将废气、废水、废渣进行废物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能创造一定的效益。经济活动中消耗的资源少,留下的污染小,就是良性发展,就是是科学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才会由对立向统一转化。再如,化肥、农药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产生了环境污染。只有保持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的用量并且不断创新科学办法,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消极影响,这对矛盾才可能由对立转向相对统一。

面对水、土地、空气、阳光等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人们只有敬畏和顺从,加以更好的保护,免遭人为的破坏,才是促使人们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法则?我认

为这种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果完全不接受经济发展的观念,刀耕火种,采用原始种植方式种植西瓜,虽然种出来西瓜可以满足有机产品的某些要求,但是这样的种植方式西瓜低产量,一半西瓜被害虫吃掉了,有的西瓜一点也不甜;这样的种植方式是低效的,浪费了水资源、土地、人力等,也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如果采用农业机械耕地,虽然农业机械消耗了柴油,生成废气,排放到大气中,看似污染了环境,但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水资源、土地、人力等,实际上恰恰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做法。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因此只有在全面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开发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是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较好的方法。

科技进步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协调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带来资源利用的更高效率,让人类生产活动不再依靠资源不可再生性消耗,也不再对环境形成不可恢复的破坏,人类环境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往往社会的发展是与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但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环境保护也会与时俱进;同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利用,对环境的保护也会不断发展。以吃饭这个最简单例子来说,科技落后,种粮产量低,人吃不饱,社会发展缓慢,到处找东西吃,植被破坏,环境破坏;科技进步,种粮产量高,人吃饱还有富余,解放劳力,社会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仅用少量耕地满足粮食需求,环境更好保护。

技术进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北京市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实践。1998年北京有135万辆汽车,处于相对饱和状态,排放了全市80%以上的一氧化碳和40%以上的氮氧化物,致使部分城区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的征兆。为此,北京市断然采取措施,逐年实施日益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电喷技术和三元催化转化技术,使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到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万辆,而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9%,比2000年增加了97天,提高了26.5个百分点。如果没有电喷和三元催化等治理技术上的突破,没有环保标准的推动和引领,我们很难想象,北京会甩掉机动车“黑尾巴”,会如期实现“绿色奥运”的梦想。

目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大大促进了环境保护。例如风电是最具竞争力的低碳能源之一,除了在生产环节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风电机组的整个运行期间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显著的减排作用。全球风能理事会和绿色和平不久前共同发布了《全球风能展望2008》报告,预测到2020年风能将能满足全球12%的能源需求,共能减排二氧化碳100亿吨。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影响的。

参考资料:

1梁晓俭,东方宗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世界宗教研究, 2006 年第1 期。 2曹国选,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

3巴山野客,人与自然的关系 神化信仰的环保之功

4叶萍,退耕还林的几点思考

篇四:《关于环保的语句》

1、保护蓝天碧水。

2、保护环境山河美持续发展事业兴。

3、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关于环保的语句

5、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6、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7、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8、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9、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10、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11、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关于环保的语句

12、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13、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14、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15、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16、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7、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

18、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19、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20、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21、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22、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

23、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24、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5、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26、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27、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28、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29、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30、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1、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32、珍惜资源永续利用。

33、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34、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35、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36、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37、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38、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39、请不要践踏您脚下的青草,因为,它和你一样,是都有这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

40、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篇五:《关于环保的一段话》

1、我们的地球是最美丽的,可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地球毁在我们的手中,这样的话,我们的后代只会说我们的目光短浅,没有给他们留下一个美丽的地球,这才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痛心的事情,我们的后代还要继续生活在地球上,可是我们给他们留下的是什么,是很难被我们救回的地球生态环境,以后的道路还要怎么样,我们不知道,可是我现在对大家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世界文学大师雨果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3、当一片片绿波汹涌的森林被无垠的荒漠黄尘所取代,当无忧地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被漫天滚滚黑烟所替代,当为地球遮风挡雨的臭氧层被无情的氟里昂所破坏,我分明听见了森林的哭泣,白云的悲伤,臭氧层的叹息。关于环保的一段话

4、即使我们拥有的水资源如此之少和珍贵,但我们还没有认真地对待它。全球性的水污染,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管理不当已经造成可利用水资源水量和水质的大幅下降。现在,世界上每天有6000人因为得不到水或足够清洁的水而死亡。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0年后,世界人口的2/3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危境!

5、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会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可为什么都缺少具体的行动?随意污染和大手大脚的现象怎么还那么普遍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治理起来得费很大力气,我们或许没又什么能力,也可能没有什么机会去做,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做到节约用水,这是最简单易行的不是吗?保护环境,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这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是我们的眼泪,请大家行动起来,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6、绿色锐减,吞噬绿色的,正是人类自己,是人类发展模式中那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性开采。关于环保的一段话。人类对绿色的无尽索取仍在威胁着生态平衡,破坏着生态的结构。据保守统计,全世界每年有xx万公顷森林横遭盲目砍伐,这是5700个昆明市的面积啊。这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与之相连,全世界每年有近5万个物种濒临灭绝,有近2700万公顷的农田蒙受沙漠化之灾,就连海底也日趋沙漠化,就不必再说那令我们痛心的去年在华夏大地发生长江、松嫩大灾了吧,也不必说我省的泥石流,山体滑坡了吧。如此盲目的行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改变,势必爆发可怕的生态危机,而一旦它的爆发起出了人类控制的极限,其后果不堪想象。那时,我们都会明白,最后一片落叶将带走人类的命运,也决不是危言耸听。

7、也许有人会说我只在这高谈阔论,也许有人会说环保离我们很远,那我们先来一个式子:“大自然——绿色——环保——人——你自己”看完后,你还会觉得它远吗?大自然就在我们周围,绿色就在我们身边,环保就在我们的心中,脑中,手中,行动中。我们不能说我们能为环保做什么,但最起码你开始在认识它,开始在感受我们的大自然,只为着我们共同的理念。

8、赶快醒来吧,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和他长久的美好未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勇敢地站起来对大自然做出承诺,承诺用我们的双手使地球母亲恢复青春容颜,承诺用我们的行动来感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立志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园和校园建设的更加美丽。

9、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十分发达的工业文明时代了,人类在不断的进步,我们人类已经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上的主宰,现在人类又开始征服太空,希望能够在太空中找到自己更好的归宿。殊不知,我们的地球已经被我们人类破坏的不能再破坏了,保护环境已经不是一时间的事情了,需要全世界人民的一起努力,我们的地球才会回到曾经的样子。

10、就在欧·亨利自己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上,不是就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吗?著名总统罗斯福对梅花鹿可谓情有独钟,从这点小小的总统私人利益出发,他便下令对北利亚桑纳州一片茂密的大森林进行大规模扫荡,大批鹿的天敌——狮子、狼等食肉动物被捕杀殆尽。四千多只鹿于是生物爆炸一般,呈几何级数迅猛增长,十几万只伸特长脖子的可爱精灵们,吃光了树上的叶子,仿佛只在转眼问,著名的大森林就从地球上消失了,最后剩下的,只有凡头病鹿。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1、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澜。碧海蓝天,看海鸥飞翔;冰封雪飘,听松涛轰鸣;莺飞草长,闻鸟语、嗅花香。清晨,观赏大海分娩太阳;夜晚,清数广宇闪烁星辰;雨天,让雨点亲吻面颊;雪天,让雪花栖挂眉梢;喂蚂蚁美餐,浇花草甘露;问候晨曦"你好",道别月色"晚安"。

12、其实,真的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纯净辽阔的大海里产生了星球史上最早的生命精结——绿藻群带;其实,真的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奔腾不止的黄河岸边出现了现代人铭记的祖先——蓝田人类;其实,真不说清是从哪一天开始,大地欣然地托起了普罗米修斯窃取的火种,从而宣告了文明初始而完整的诞生;其实,真的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人类不仅征服了自然,而且开始学会向自然索取曾饱受天灾的赔偿——资源潜能。

13、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校道旁不再会有垃圾的存在!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教学楼的墙壁上不再会有钢笔的字迹!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同学们能够扫完一屋再去扫天下!爱我农大,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塑造文明形象,创建文明高校!

14、我们常常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撞响了天王手中的金玉琵琶,然后忍受绵延的噪音,却不知该怎样办。我们常常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使海面漂浮的石油粘住了海鸥的翅膀;使果林里的农药残害了弱小的生灵;使夜空里再也看不见清亮的星星,使明净的湖水变成了一点就着的油坑。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画卷,这幅画卷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如今在很多地方别说白鹭,就连麻雀的踪影都难以寻觅!听父辈们说,十年前在乡下,麻雀以田地为家,以庄稼为伍,虽然它们也有吃稻谷的劣迹,但它们为消灭四害功不可灭。不知何时,人们急功近利,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施用农药灭害虫,结果无辜的麻雀身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从此就很难寻到麻雀的踪影!昔日那种人与鸟共处,鸟声啾啾的的美好景象成为一种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寂寥的田野,及使用农药后带来的种种后遗症!

16、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记得随手关好水龙头,不要以为水笼头滴几滴水算不了什么,一个水笼头每秒钟滴一滴水,一年就是白白流掉36方水。我们要积极寻找生活中节水的“金点子”:比如把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涮拖把、冲厕所等等,加以循环利用。

17、我们想看到到青山绵亘、林壑尤美;我们还想看到高山之上,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我们还想听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流水淙淙,清脆悦耳。

18、让我们每个人都投身于环保的行列之中,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环保的忠诚卫士,那样,“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的美丽景象,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19、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对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有着永远摆脱不究的依赖性,需要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和动物的食物,需要有足够厚度的大气层,来保护人类不受过高成过低气温,以及过量紫外线的伤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够量的水和氧气来维持生命的存在,而没有了绿色,这一切岂不成了无本之源,好比毛长在皮子上,没有了皮,毛又咋生根?

20、我们要节约每一度电。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空调,寻找节电小常识,并尝试着去实践。积极使用太阳能、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清洁能源。我们要节约每一张纸。要做到作业纸双面使用,多用手帕,少用纸巾。假如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全国一年可以节约4745亿张纸,一年可以少砍伐158。1666万棵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约用纸,也就是制造森林。


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相关热词搜索:保护环境的话语 洪雅生态话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话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oshuo/34084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