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有关孝的论语

有关孝的论语

2016-05-18 14:57:2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有关孝的论语(共5篇)《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3.子曰:“父在,观...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孝的论语》,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有关孝的论语 第一篇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论语孝篇》
有关孝的论语 第二篇

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就是好学的人。)

5、 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子女的疾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6、 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7、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

其实还不够。)

9、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10、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多年不改变忘记父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11、【有关孝的论语】

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论语关于孝》
有关孝的论语 第三篇

“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调查研究【有关孝的论语】

“孝” 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很早就为人们所崇尚。尊老爱老,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什么职业、哪个年龄段人们共同认同这个道德。 “孝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里面“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宋朝时,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呢?《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有15次在前10章。可见这个“孝”的道德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百善孝为先。”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孔子的“孝道”虽距今两千多年了,犹值得我们思考、弘扬。因此我们本着认真科学的态度,在学生当中开展了一次有关《论语》中孝道思想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所具有的价值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孝道”今天应该提倡

根据我们小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论语》对当代社会是有价值的,当问及“您认为《论语》对当代社会有作用吗?”时,66.7%的人选择了“有”,说明人们对于这部经典著作还是认可的。关于这部经典的内容,“《论语》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40%的人选择了“孝”,说明“孝”在今天仍然对于人们具有吸引力;其次是“人际交往”和“德”,分别占了25%和35%,但是这两方面事实上都跟“孝”有关,因为在儒家学说看来,“孝”是一切社会关系和道德的基础。由此看来,“孝”在今天依然是有价值的,在问及“您认为《论语》中的“孝”值得提倡吗?”时,有73.1%选择了“值得”,可见一斑。

既然孝道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提倡呢?儒家对于教育是非常强调的,而在今天,无疑学校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调查中,39.2%认为有必要在中学开设有关《论语》的课程,而且如果开设这门课程,34.6%的人认为自己会在课余时间看《论语》方面的内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肯定是受到学生欢迎的。

在学习兴趣上,有32.1%的人表示自己喜欢《论语》,而且有48.1%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深入学习《论语》。而在学习《论语》的难易程度方面,有46.4%的人认为“简单”,28.6%的人认为“还好”,只有25%的人表示“较难”,说明与我们一般的想象相反,《论语》事实上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难。这些都表明开设这门课程是切实可行的。

不过这次调查中也有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当问及“您有没有按照《论语》中的孝道对长辈尽孝呢?”时,尽管有55.6%的人选择了“有”,但还是有25.9%的人选择了“偶尔”,甚至有18.5%的人选择了“几乎不”,由此可见开展“孝道”教育对于养成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迫在眉睫。这更加说明了在今天提倡“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具有紧迫性。

为了更好地提倡“孝道”,首先我们应该精读《论语》,弄清“孝道”的真正意涵。我们小组通过学习和探讨,一致认为“孝道”具有以下意涵:

什么是“孝道”?【有关孝的论语】

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法则,因此当人们按照“道”来生活的时候,就是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因此,所谓“孝道”,就是按照“孝”的法则,来过有道德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孝”呢?“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想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古至今一直受到尊奉和弘扬。但是目前对于“孝”的理解,我们认为存在偏颇的地方,一般都把它理解为晚辈尊敬、奉养长辈,但这并不是“孝”的全部意涵。

我们先来看看“孝”这个字的机构,它是由“老”字和“子”字所组成的上下结构,因此其本意应是泛指老一辈的人对于晚一辈的人的教育培养和养育庇护,以及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的尊敬爱戴和遵循听从,或者说它是指人类的生命、情感、信念和事业在两代人之间的良好传承和接替。

因此,“孝”具有双重意涵: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它意味着对晚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和培养,以便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晚一辈的人;而对晚一辈的人来说,“孝”即效法、学习老一辈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讲,“孝”指的是老一辈的人对晚一辈的人或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及其应尽的责任义务,而这种态度和义务显然是双方面的,而绝非是单方面的。目前我们普遍理解的“孝”仅仅局限于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尊敬和奉养,却没有强调老一辈对晚一辈所承担的教育和抚养的义务。

这两方面的意涵是相互联系的:作为父母,在儿女因年幼还无生活能力的时候,理应对儿女养育照料,悉心教导,使之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而作为回报,儿女在父母年老丧失生活能力的时候,也得悉心侍奉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人们经常把“孝”理解为晚辈对与长辈的单方面的绝对服从,这不仅完全有悖于“孝”的本意,也违背了人的天性。

这种误解对我们深入理解《论语》的精髓造成了很大的误区。比如《为政》中的“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按照一般的理解是“孝心旨在深体父母之心,并尽力解除父母所担忧的。”但孔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如果“其”指的不是父母,而是子女的话,意义就大不相同了。““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生病”, 但这样更加糊涂了:人家问什么是孝,夫子答非所问嘛!不过仔细斟酌这句话,做子女的不要生病,不让父母担心,这便是孝了!到底是孔圣人,惜字如金。

不过且慢,这句话还有另外的解释。“疾”指的就是病吗?如果将其引申一下,也可以理解为儿女在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各种不良风气。那么孔子这句话事实上说的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担心子女沾染上各种不良风气。

我们看到,一句话就能读出三种不同的意涵,可见《论语》这部经典的深邃。如果我们放弃目前对“孝”的偏见的误解,那么我们就能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同样,“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表面上看,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给他吃。要穿,给他穿。要居住,给他居住。父母需要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他。孔子认为不是这样,你对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也得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孝和养狗马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重父母。

但假如孔子说的不是子女奉养父母,而是父母养育子女呢?那么就要反过来理解了:对于犬马,我们也能给它们提供食物;如果为人父母不对子女的道德品质给予深切的关注,只是以向他们提供食物为满足,那么养育子女又怎能与豢养犬马区别开来呢?

这对于今天来说也很有意义,比如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缺乏关心,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孩子买电脑、玩具,让孩子尽情玩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疏于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礼节,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也是不符合“孝道”的。

总之,就孔子的本意来讲,“孝道”既包含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也包含父母对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两方面都不能偏颇。

弄清了“孝道”的真正意涵之后,我们小组接下来探讨了在今天如何将“孝道”精神内核发扬光大。这一几千年的思想遗产到了今天,一些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学习“孝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内容。

学习“孝道”应该注意什么?

有人也许会说,尽管“孝道”在历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几千年来的“孝道”与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但事实上,“孝道”历经几千年历史的洗礼,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只不过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应该挖掘出其中的合理内容,以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五则。

“无违”到了今天,似乎成了过时的标准。父母的命令,如果是不合理的,难道还要去遵守吗?特别是在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正在逐渐地步入“后喻时代”——就是说在过去知识是由年长的人传授给年轻的人,现在则相反,是由年轻的人传授给年长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违”一定是正确的吗?

【有关孝的论语】

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光光看到“无违”这两个字,孔子对这两个字进行了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无违”其实是要符合“礼”,“礼”通“理”,意思是要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对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你应该恰当的处理。如果你一味的迎合父母,对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顺,你恰恰是不孝。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南宋词人陆游因为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唐婉,就忍受爱情的煎熬而和唐婉分手。虽然自己痛苦,但他认为这是尽孝,但这恰恰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父子在锄草。地里面种的是瓜,曾参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给锄断了。父亲脾气特别暴躁,看到后就大怒冲过来了。曾参知道自己的父亲生气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着父亲骂他或者惩罚他。这个父亲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参应声而倒,一下就晕过去了。曾参待会儿醒过来了,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简直是太不孝了。邻居都说曾参是个大孝子

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跟其他学生说,你们去转告曾参,说他不孝。曾参听到学生的转达之后感到很奇怪,就来见孔子了,说我错在哪呢?孔子说,你父亲下这个狠手打你,当然有可能会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话,你父亲会被官府给抓起来,你父亲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让你父亲这么打你,让你父亲犯罪。造成这个后果,你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顺父亲的话,你应该赶紧跑,别让你父亲犯这个错误。别让他因犯这个过错被官府抓起来,别让他承受丧子之痛,这才是真正的孝。

实际上这个故事就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这也是孝。有人说,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哪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儒家并不提倡这个东西。真正的孝是这样: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孝。

也许又会有人说,既然“孝”就是符合“礼”,各种礼节、礼数在古代是很发达的,可是现在在家里面,父母和子女之间还有必要搞那些形式性的东西吗?这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家里有事情了,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儿女抢先去干,不让父母干。好不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有事情你自己去做,有酒食给父母吃,但是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

真正的孝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内心真诚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父母。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孝不能光追求形式。孔子说最高道德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够停留在形式上。要内心真诚的爱别人。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的尊敬父母,

【有关孝的论语】

那才是真正的孝。

也许还会有人说,或许“孝”真的值得提倡,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孝顺父母,但它也仅仅是在家庭内部才有意义,出了家庭,到社会上,“孝道”就派不上用场了。果真如此吗?

儒家讲孝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我只爱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说我不管别人了,父母之外别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们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损人利己,损害别人家的利益来维护我们家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不是这样。儒家特别强调要把这种孝的情感扩而展之,扩而大之。

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作为“为仁之方”的行为模式,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积极使别人也同样得到。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

“孝道”同样也是应该推广的,孔子的弟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对我们家老人好,对我们家长辈好。由此我们应该带着这种爱我们家老人之心去爱别人,爱别人的老人,尊重别人的长辈。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难,我都应该想到我在家里头,我们家老人遇到危难,我应该怎么办。那对别人的老人,我也应该那样。我爱我们家的晚辈,爱我们家小孩,我也应该对人家的小孩有这种爱心。如果我们按照这样去做的话,一定能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今天提倡《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儒家构想的大同世界里,“老有所养”,“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就是对老人所享受的社会权利的一种具体规定。传统孝道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但是成熟的社会养老制度必然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孝不再是个体家庭之间的伦理准则,养老,敬老,满足老人的意愿,以及抚慰老人的生理的病痛与心理的孤独,都会成为政府功能。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孝道不会真正消逝,而会升华成为一种理性的社会制度。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但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时代,许多中华传统美德,都已经成了纸上之物,看着这些美好的东西流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有哪个不心痛呢?所以重新学习这种美德已迫在眉睫.那么就让我们从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之一的>>论语>>开始品位道德之风."百善孝为先"开始创造高尚的人格,让我们一起掀起道德领域新风尚.

“孝”乃中国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孝道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孝”的本意为善事父母,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子代对父代,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本人认为对父母的孝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子女不要让父母担心忧虑;二,子女对父母要以真切的关怀。

《论语》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其实每个做父母的时时刻刻都担忧着自己的子女是否过得好,是否患病了;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只有子女过得好了,他们的心里才安心。而做子女的应该读懂父母的爱,要用自己的“孝心”去回报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要做到这个孝其实很简单,只要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出门时给父母道个别,回家给父母问个安,在外给父母打个电话或捎封信,让父母时刻都知道,你就在他们的身旁,且一切平安。这只是简单的一举一动,你就可以很好地表达你对父母的孝。就拿自己来说,上大学以后,自己也就远离父母,成了父母的担忧所在。但要减少他们的担忧,自己很容易做到,那就是每周给家里打个电话,向他们报平安,让他们知道自己过得很好,减少他们的忧虑。

《论语„里仁‟》就很好地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实在现代的社会里“不远游”是不可能的,我想“远

游”是没关系,但必须“有方”,这样才可以减少父母的担心,这不也是一种孝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句可以读出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只给予物质上的关心,而更要给予精神上的关爱,如果不能这样,那孝敬父母和喂养牲畜是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从物质上的赡养父母,使父母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尊重,善待父母,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和愉悦。然而,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去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现在更多的老人是在孤独中度过晚年。

也许现代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工作压力太大了。做子女的为了工作,事业和金钱根本无暇顾及父母,他们认为只要给父母钱,解决父母物质上的问题就可以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因为老人害怕被遗忘,害怕在孤独中煎熬,害怕被人遗弃,更害怕在寂寞中离开人世。所以孝敬老年人不仅需要给他们吃穿,更要给他们快乐。哪怕是你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望一下父母也能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做子女的常回家看看吧!

不让父母担忧,给他们以真切的关怀这就是最大的孝心了。

《论语中写孝的句子
有关孝的论语 第四篇

1、父母,唯其疾之忧。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论语中写孝的句子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6、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7、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8、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中写孝的句子。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关于孝的古语警句》
有关孝的论语 第五篇

关于孝的古语警句: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关于孝的古语警句。——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关于孝的古语警句。——<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中的孝 论语 孝
  • 1、友善孝敬的名言(2015-12-18)
  • 2、关于孝道的名言(2016-01-03)
  • 3、尊师孝亲的名言(2016-01-05)
  • 4、关于孝的名言(2016-01-06)
  • 5、敬孝名言(2016-01-21)
  • 6、敬老宣传标语(2016-02-01)
  • 7、的名言警句戒毒(2016-02-03)
  • 8、孝敬格言(2016-02-08)
  • 9、孝敬老师的名言(2016-02-08)
  • 10、孝心签名(2016-02-08)
  • 11、孝顺名言(2016-02-11)
  • 12、化妆品代言词(2016-02-13)
  • 13、乐于助人名言(2016-02-15)
  • 14、佛教孝敬老人的语录(2016-02-15)
  • 15、关于孔子的话语的理解(2016-02-22)
  • 16、关于善孝的名言(2016-03-14)
  • 17、对不孝敬父母的言论(2016-03-21)
  • 18、关于损害仁义的名言(2016-03-30)
  • 19、关于不孝顺的名言警句(2016-04-06)
  • 20、孝顺的古语(2016-04-06)
  • 21、关于孝的古语(2016-04-06)
  • 22、帮助老人的名言(2016-04-06)
  • 23、为人父母的名言(2016-04-11)
  • 24、名言古诗词(2016-04-11)
  • 25、观最美孝心少年林香(2016-04-13)
  • 26、老人晚景名言(2016-04-13)
  • 27、有关孝顺的古诗(2016-04-14)
  • 28、有关孝敬的诗(2016-04-14)
  • 29、孝顺的诗句(2016-04-18)
  • 30、关于笑的名人名言(2016-04-19)
  • 31、儿女孝顺古诗(2016-04-19)
  • 32、孝顺方面的诗(2016-04-20)
  • 33、孝顺的父母下句(2016-04-23)
  • 34、关于父母心的名言(2016-04-25)
  • 35、关于孝敬的名言(2016-04-26)
  • 36、孝亲尊师善待人名言(2016-04-26)
  • 37、仁孝的名言诗句(2016-04-26)
  • 38、儿女孝敬父母的语句(2016-04-28)
  • 39、关于孝敬长辈的句子,(2016-04-28)
  • 40、以孝为题的诗(2016-05-02)
  • 41、描写孝心的诗句(2016-05-02)
  • 42、孝的名言(2016-05-02)
  • 43、扫地老人的精神名言(2016-05-03)
  • 44、有关于孝的诗句(2016-05-03)
  • 45、孝敬老人语录(2016-05-06)
  • 46、孝敬父母的所有古诗(2016-05-06)
  • 47、关于孝福的诗句(2016-05-07)
  • 48、关于孝顺的现代诗词(2016-05-10)
  • 49、还有那些有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2016-05-11)
  • 50、孝子名言(2016-05-1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关孝的论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关孝的论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41876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