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社会语

社会语

2016-02-01 09:36:0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社会语篇一《社会语用问题》 社会语用 ...

社会语篇一
《社会语用问题》

社会语用问题[Remarks on Societal Pragmatics]

何自然

语言的使用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上凡涉及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的场合都必须讲究语用,因此语用学同社会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Leech (1983:11) 将普通语用学 (general pragmatics) 分为语用语言学 (pragma-linguistics) 和社交语用学 (socio-pragmatics) 两大组成部分,并指出社交语用学是语言与社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一门学问。Fasold (1990:147-179) 则直接将语用学的一些重要课题,如会话含意、言语行为、前提、指示语和礼貌语言等,列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他说,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语用学的时候不愿谈论语用的文化内涵问题,但是语用学的许多课题都涉及说话人所处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Fasold (ibid:ix) 还明确地指出,按照欧洲大陆传统,他的《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一书的整个内容都应与语用学有关,是宏观语用学的内容。

根据 Mey (1993) 的《语用学导论》(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宏观语用学的研究课题之一是社会语用学 (societal pragmatics),着重探讨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语用学有研究话语理解的,它涉及语言的心理和认知,是语用学中较新的一个研究内容。但从语用学的整体研究来看,有更多的学者热衷于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对语言作动态的 (dynamic) 研究。要对语言作动态研究就离不开社会。如果说社会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了解语言使用中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反映社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状况,那是对语言作静态的 (static) 观察;而研究动态语言的语用学家则着重描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如何使用语言去改变或维持某种局面。语言的动态研究涉及语言在使用中或在语境中的意义,即研究“说话人意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往往从社会、文化的观点,探讨说话人作为话语的“生产者”(producer),在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如何遣词造句,才有利于交际的成功。

1 语用与社交语境

人们在社会上的言语交往都是处于某个特定的社交语境 (social context)中进行的。这个社交语境主要指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共处环境。言语交际双方心理上的认知环境各不相同,但各自的认知环境中却包括有他们共处的社交语境。这实际上就是交际双方的“相互认知环境”。社交语境直接影响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如果他们对社交语境有足够的了解,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他们就能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交际也就能取得成功。

社交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对听话人具有助释功能,而对说话人则具有选话功能。现分述如下:

1·1 社交语境的助释功能

句子意义来自句子本身各个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话语的意义则指句子意义与语境(及其它语言外因素)结合的所谓“说话人意义”。听话人要了解话语的意义,除了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去获得句子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必须利用语境(及其它语言外因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辨、推理,从而取得语境效果,获得说话人意图传达的全部信息。这就是社交语境的助释功能。具体说来,社交语境的助释菜单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们顺应社交语境能将笼统的意义解释为具体的意义。例如:

(1) 甲:怎样?</P< p>

乙:老规矩。

这个对话十分笼统,“老规矩”也只是“和以前一样”的意思。乙的应答如果没有社交语境来帮助解释,甲是很难知道“老规矩”或“和以前一样”的具体含义的。如果甲是晨早卖小吃的个体户,乙是甲的老主顾,那幺乙说的“老规矩”就可能是甲十分熟悉的“一碗豆浆,两根油条”;再如果甲、乙两人是在下象棋,乙的“老规矩”可能是让对方先行。总之,交际语境可以将话语不确定的意义给予确定的解释,从而使听话人推理时有所依据。

2)顺应社交语境交际,听话人能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解释话语中的“暗含”。例如:

(2)A: Bill doesn't seem to have a girlfriend these days.

B: He's been driving to Newcastle every weekend.

只有类似下面那样的交际语境能越过B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完满解释其中的含意:

a.Bob 有女友在 Newcastle,Bob 每个周末都去看她;

b.Bob 在 Newcastle 公务繁忙,周末也不得休息,无暇顾及找女友; c.Bob 周末在 Newcastle 有许多应酬或消遣,不需要找女友……等等。

3)顺应社交语境,听话人才能解释说话人用特定语气或特定词语说出来的反语。试比较下面的话语在两个不同语境下的相反含义:

(3)语境a:They go for a picnic and the sun shines.</P< p> A: It'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B: (happily) It'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indeed.

(3')语境b:They go for a picnic and it rains.

A: It'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B: It's a lovely day for a picnic indeed.

4)顺应社交语境能使听话人排除话语的歧义。例如:

(4) 甲 (问乙):你怎幺医治?

乙(反问甲):你怎幺医治?

听到这个对话的人都会产生困惑:甲、乙二人都是医生?都是病人?甲是医生,乙是病人?还是甲是病人,乙是医生?如果没有社交语境,恐怕谁都说不清的。如果社交语境表明甲、乙二人都是医生,他们是在交流治病的经验;如果甲、乙二人都是病人,他们是谈论各自看病的医生如何给他们治疗;如果甲是医生,乙是病人,或者甲是病人,乙是医生,都会理解为当医生的问病人曾受到什幺样的治疗,而当病人的则问医生将怎幺治他的病。

(5) 唉,我这个孩子不会讲话。

这个句子既可表示这个孩子是个哑巴,真的不会讲话;也可以表示他因腼腆而不会说应酬话;也可以表示他生性内向,不善言表;也可以表示他不懂礼貌,说话不知轻重,出口伤人……如此等等。只有在明确的社交语境帮助下听话人才会获得准确的信息。

5)只要顺应社交语境,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话语可以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例如:

(6) Golf plays John.

我们说这个句子的逻辑-语义不通。但如果情况是 John 在高尔夫球场上接连失误,社交语境就会越过说话人这个不合格的句子,作出合理的解释:John 可能入球洞数少,或者大大高于标准杆数,一败涂地,故有高尔夫球玩 John, 而不是 John 玩高尔夫球的嘲讽。其实,汉语中也有下面这类说法,听话人都会借助社交语境听个明白,而不会过多指责句子的逻辑-语义不通:

(7) a. 领导下乡来,统统吃食堂。(《广州日报》1997/8/8第9版) b. 外语学院这个地方很郊区。</P< p>

1·2 社交语境的选话功能

语境不但帮助听话人解释说话人的话语,它同时又指引说话人恰当地使用语言。如果说话人不注意社交语境而“出言不逊”,他所说的话语必然取不到预期效果,交际就会失败。因此,社交语境可以指引说话人选择或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并做到语言礼貌、得体,让听话人对所说话语的意图明白无误。总之,语境能帮助说话人选择话语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语境的选话功能。具体说来,这种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说话人不应重复社交语境中已经存在的信息,也就是不必刻意传递交际双方早已共知的信息。60 年代英国出版的“灵格风”教程 (Linguaphone English Course)就出现过为学英语而学英语的课文:

(8) I am a man. My wife is a woman...John is my son. I am his father. My wife is his mother. Mary is my daughter. I am her father. My wife is her mother...

类似的共知信息早已存在于双方的头脑中,没有什幺交际价值。如果在实际交际中真的有人说什幺“我是男人,我妻子是女人。John 是我几子,我是他爸,我妻子是他妈。Mary 是我女几,我是她爸,我妻子是她妈”,他准会被认为是得了神经病。

2)说话人不应说那些社交语境不能提供任何帮助的话,也就是不说让听话人费解的话。毛利可信 (1980:208) 曾引用过一则笑话,我们从中可看到言语交际中因社交语境无法提供帮助而使听话人陷入困境的情形:

(9) Customer: I can't eat this soup.

Waiter: [换上一碗汤。]

Customer: I can't eat this soup.

Waiter: [又换上一碗汤。]

Customer: I can't eat this soup.

Waiter: Why can't you eat this soup?</P< p>

Customer: Because there is no spoon.

顾客在餐厅里用餐,服务员按要求送来一份汤,但顾客竟然不停地说他“不能吃”,怎幺回事?语境无法解开这个谜,服务员感到顾客的话费解,以为是他端上来的汤有问题,于是两次来回地忙于换汤。只是当服务员实在忍不住而终于问了一句“为什幺?”之后才把谜底揭开: There is no spoon!

3)说话人不应说那些在社交语境中难以找到关联的话。如果所说话语与社交语境不匹配,听话人要费很大的努力才能将新出现的信息与社交语境结合来思辨、推理;有时甚至难以找出信息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无法取得语境效果。例如报章上的一个标题:

(10) a.留学人员兴办企业,上海奉送金融套餐(《羊城晚报》1996/1/31 第4版)

b.惠州市惠城区公安分局销毁一批赌具,120头老虎葬身火海(《广州日报》

1997/10/14第17版)

c.广州拨款项720万建立转岗培训体系,政府资助八千失业者充电(《广州日报》

1997/11/17第1版)

类似例 (10) 的标题很难让读者迅速获得准确的信息,因为他们无法将标题的说法同当时的语境联系起来。(10a) 的留学人员是出国留学人员还是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办企业,上海的什幺人、为什幺要给他们送“金融套餐”?“金融套餐”如果是借用对象,为什幺不加引号?“送套餐”是请吃饭?是请吃西餐吗?读者看了报道的内容之后才知道这里说的“留学人员”办企业是指留学归国的人员办企业,所谓“金融套餐”,指上海金融界为兴办企业的留学归国人员提供诸如投资、贷款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至于(10)b中的“老虎”,原来是指那些称为“老虎机”的赌博工具;而(10)c中的“充电”说的是“培训”。报章的标题要拟得明白,借用对象应加引号,好让读者能迅速与社交语境相联系,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P< p>

4)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会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对所处的社交环境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导致交际失败。Mey (1993:229)举过一个例子:西方的一位从事建筑设计的专家作为旅游者到了日本。他正在作一项关于东西方公厕的建筑格局的研究。于是,他向接待他的人员打听:

(11) Tourist: Is there a toilet around here?

Attendant: You want to use?

Tourist (somewhat astonished): Sure I do.

Attendant: Go down the steps.

接待人员的应答 "You want to use?" 相当唐突,是那位建筑专家-旅游者所始料不及的。因为按照西方的文化,处于这样的社交语境下作出这样的回应是无礼的,足会使提问的人感到尴尬。但 (11) 的接待人员却丝毫没有觉察,因为他的民族文化没有认定在这样的环境下作出这样的应答会有什幺失礼的地方。

这个故事还没有完。负责接待的这位日本人说了一句 "Go down the steps"之后就热情地带领这位客人去专门为西方人准备的“西方式”洗手间去了!可是他哪里知道对方希望见到的倒是普通日本人使用的普通厕所!可见,说话人如处于跨文化的社交语境中,在选择话语的时候就必须注意文化差异。

社会语篇二
《社会语言》

社会语言学的入门金钥匙

——评祝畹瑾的《社会语言学概论》

六十年代出现了社会语言学。三十年来,该学科在资料积累,方法探讨和理论求索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般认为这是一门交叉学科,但也有认为这是语言学的本正。因为语言是社会的,只有在社会环境中研究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学。(拉波夫:《在社会环境里研究语言》)对于这样一门在西方语言学界颇有影响的学科,国内的介绍起步较晚,研究工作更是薄弱。

1983年,陈原先生出版了《社会语言学》,这本书基本上是传统语言学的边缘知识的介绍,其所体现的研究方法,不外是内省法和例举法,与西方田野调查和量化分析的社会语言学相去甚远。这“可以算是中国出版的社会语言学经典著作。”(徐家祯《语言和情景.译者序》)。

其实,拉波夫的《在社会环境里研究语言》一文早在1979年就由张琰翻译成中文发表在《语言学译丛》第一辑上。“从1983年起,北大中文系为汉语专业高年级同学设置了社会语言学课程”,但当时陈松岑“深为国内没有一本这方面的中文教材而苦恼”。(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前言》)1985年陈松岑出版了《社会语言学导论》,在相当程度上介绍了西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后陆续翻译出版或编著出版了一些社会语言学的著作。计有:

1. 《现代社会语言学》 什维策尔著,卫志强译

2. 《语言和情景》 迈克尔.葛里高利著,徐家祯译

3. 《社会语言学演讲录》 佐伊基著,刘明霞等译

4. 《社会语言学》 赫德森著,丁信善等译

5. 《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 申小龙著

6. 《社会语言学导论》 特拉吉尔著,周绍珩等译

可以说著作也有不少了,但这些著作的译者或著者的前言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感慨:“社会语言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外来科学。前几年从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引进了这一学科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开始有一批语言工作者运用这些理论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的语言现象。然而真正能够全面、深入而有条理地阐述这一学科的理论、方法及其实践的著作还很少见。”(申小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p269)“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一些社会语言学的文章,还译介了国外各类社会语言学的著作或论文。但一般说来,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卫志强《现代社会语言学.前言》)

祝畹瑾先生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以特有的角度和构想,平实而细致地介绍了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

祝先生熟谙西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底蕴与路数,曾编译过该学科的经典论著文选,即《社会语言学译文集》(1985),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中的现象进行过长期的研究,颇有创获。正如许国璋在《语言学系列教材.总序》中所说的“我们《社会语言学概论》的作者祝畹瑾女士是做了语词使用的社会调查之后才写《社会语言学概论》的。”是受过西方社会语言学严格训练而又做过大量田野工作的行家里手

写就的《社会语言学概论》。祝先生在《概论》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要培养造成一批研究人才的拳拳之心。象下面这样的话语在《概论》中是随处可见的。“鉴于国内对社会方言的研究起步较迟,许多读者对抽样调查及其有关方法尚不熟悉,所以我们仍将比较详细地从基本的步骤和方法讲起。”(P44)

“选择研究课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P44)

“可见我们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方法上是大有可为的。”(P46)

“这一切都使得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更加具有迫切性,……而我们的研究队伍才开始形成,研究工作才开展不久,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需要。面临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当提倡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工作者面向本国实际,借鉴外国经验,从小处着眼,小处着手;取长补短,加强协作;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开拓前进。”(P46-47)

祝先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安排本书内容时,化了较大的力量来介绍方法论,而且着眼于具体方法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方法论在陈松岑的著述中已有较为系统的介绍,但她是将方法论放在篇末介绍,有附录的性质,祝畹瑾则将其提高到统领全书的地位。

如果只了解国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确实能对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有所启发和助益,但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社会语言学的精髓,走出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低谷是远远不够的。不了解西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方法无异不了解这一学科的实质。拉波夫说过:“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语言学建立新的理论,而是提供一种新的工作方法。”(《语言学译丛》P36)如果读了祝畹瑾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中有关方法介绍的章节,再去研究社会语言学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如果用以去研究西方社会语言学的著作,也能做到事半功倍。读了祝著,再去看特拉吉尔、赫德森的著作,就能做到轻松愉快。

祝著的特点在于以方法论的介绍为经,以专题成果的集锦式介绍为纬,不强求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纯结构上的完善性,而是以社会语言学的学科精神的显示为己任。其他的同类著作,也各有特色,如特拉吉尔的是要构勒一个语言学理论上的体系,主要展示了已掌握的成果,材料来源较杂,不一定完全是社会语言学调查得来的成果,还有不太重视个案的介绍。申小龙的《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要为教学的需要而理出一个教学用的框架。王得杏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则多从史的角度来编排。相比之下,祝著的“语言变异”、“言语交际”、“语言接触”、以及“语文规划”是在展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的前题下提出的分类,而不是以先验的框架来取舍材料的,它以圆满的个案介绍来整理成果,象冠以“××的研究”的小节标题的就有五个之多。仅就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介绍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的有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讲演录》、赫德森的《社会语言学》、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概论》,这三本书讲方法论各有特色。佐伊基的比较具体,但常被许多具体的材料和一些细碎的解释所淹没,方法的介绍没能突现出来,这大概与讲演记录有关。赫德森的方法论是评述多于介绍。他引证别人的观点,大多是为了陈说自己的主张,如“语言集团”的各种说法的汇集分析,只是为他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作铺垫。有些观点的介绍更是引而不发,如第53页的“有关该问题一个精辟的评论,见Sankoff”。这样的方法论评述比较适合于对方法论已有较多了解的读者。陈松岑是国内出版的同类书中,较早引进西方社会语言学思想和方法的专著,作者已注意到了方法的重要,但将方

法的介绍放在篇末,而且与前面的内容相游离。祝著的方法论介绍,不但将方法论提到本书内容的展开之前,而且在介绍成果时,也时时处处体现着调查研究方法的灵魂。介绍社会语言学将调查过程,研究思路和成果一起展示,使国内的读者能亲切地感受到国外社会语言学的底蕴,也因此而能较快地完成方法论上的跃进。

如果拿特拉吉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赫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与祝著相比较,则可以认为:特拉吉尔对本学科的介绍表面化,呈平面性。在社会语言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与知识的关系上介绍较为系统的深入,但对如何得出这些成果的方法则很少提及。祝著的特点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它深入到方法论的各个层面。赫德森着重在剖析社会语言学的立论基础,指出其合理性,也点出了缺陷,指出了有待改进的地方和可能的发展途径。打个航海的比方,我们可以这么说:特拉吉尔给出的是一个乘客的所见所闻,祝介绍了航海的方法,赫德森则细述了可能会遇到的急流、险滩、风浪和可能的解决办法。相比之下,我们觉得祝著更适合现阶段的中国语言学界。

在材料的引证上,祝著也很有讲究,。“不少语言学家在研究某一语法现象时,都必须得从书面材料,尤其是文学作品或经典著作去找例子。有些语言现象即使在口语中大量存在,语言学家也往往置之一边而不顾。”(徐家祯《语言和情景语言的变体及其社会环境.译者序》)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就有很多例证取自书面材料,陈松岑也引用了不少老舍著述中的例子。从书中找例子来论述社会语言学的问题可以说与现代社会语言学的注意社会中的语言的宗旨有一定距离,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话语的社会标记,跟社会现实总是隔了一层。这一习惯的取证方法,国内外都很有市场,即便是徐家祯译的《语言和情景》中也有引证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作品的局限。而取用书面话语材料这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局限,在祝著中基本上被超越了。我们通读全书,不管是介绍西方的经典研究,还是引用国内的成果,或是祝畹瑾自己的研究,所用的材料,全是生活中实际调查得来的。这一点在祝著中虽然没有作为方法论之一明确予以提出,但作为科学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却是取得成果的不可或缺的基本保证,只有脱离取用文学作品的话语材料这一桎梏,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社会语言学结论。

另外,祝著在介绍中西方成果时,把握得当,介绍先驱的经典成果时努力展现本国的研究现状,给读者提供西学中用的实例。语言流畅自然,没有一般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艰涩和拗口。

《社会语言学概论》是以模块方式来构架全书内容,不是以线型或循历史进程的方式来介绍社会语言学的发生、发展。在史的方面脉络不够明确,但这一点如果阅读祝先生主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是完全可以弥补的。如果将《概论》与《译文集》参照阅读,肯定能相得益彰。(孔秀祥)

一九九四年五有十六日输入完毕。

此文草稿成型与抄出清稿中间隔了三四个月。

社会语篇三
《社会语言文化》

论语言的文化差异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也就有所不同。有关汉语的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汉语言内部的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异。以下将分条论述。

汉语言内部的文化差异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形成汉语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我国方言比较复杂。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区、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下面是七大主要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1. 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的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的部分地区(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等。(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1),除外)、镇江和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 吴方言

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也有人说按照现在的影响来看应该是上海话。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2%。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南通的小部分地区、浙江的大部分地区。

3. 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2%。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

4. 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3%。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

5.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分布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

6. 闽方言

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一部分地区、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住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7%。

7. 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

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句法方面和语用方面。

1. 词汇方面

首先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如:汉语中节气、霜降、豆腐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

其次是两种语言的词指称意义相同但文化含义不同。如:社会科学,汉语包涵了所有非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领域,如语言、文化、哲学等,而英语包含了较小的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历史等。

最后是一种语言的某些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更详细的区分。如英语中的uncle没有汉语中更详细的区分。

2. 句法方面

首先,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如:汉语“你走,我也走;你留,我也留”与英语”If you go, I will go, If you stay, I will stay”。

其次,从小到大与从大到小。汉语习惯从大到小,英语则习惯从小到大。如:“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 ”和”Shanghai i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the world”。

最后,未知与已知。汉语习惯先已知后未知,英语习惯先未知后已知。如:“你去哪里?”和”Where are you going?”。

3. 语用方面

首先是称呼。中国习惯用姓氏加职称称呼人,而西方习惯用Mr, Miss, Ms等加姓氏,表示礼貌或尊敬。

其次是寒暄。中国人喜欢问对方年龄、婚假状况、收入等问题,而在西方看来这涉及隐私,不礼貌,而常以天气为话题。

再次是赞扬与祝贺。中国人常以谦逊来回应对方,而西方则常用感谢回应对方。 最后是禁忌。如女士的年龄问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异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字形、句法四个方面。以下分条论述。

1. 语音方面。

四个声调:古代汉语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2. 词汇方面

从构词特点上看,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汇,语义精准,现代汉语以多音节词汇为主,语义相对模糊。

从词义上看,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三种情况:基本不变(山、牛、羊)、古义消减(该,古义为完备)和联系发展(劝:古义鼓励,今义规劝)。词义变化范围有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

古代汉语的有许多词类活用,比如使动用法(纵使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意动用法(不独子其子)、名词(将兵而东)、形容词(亲贤臣,远小人)的活用,等等。

3. 字形方面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大致过程,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从繁到简。

4. 句法方面

古代汉语有很多特殊句式,例如:省略句(尤其是主语)、宾语前置句(如:未之有也)、定语后置句(如: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句(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最后,对于语言的文化差异我们应持的态度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各种语言和文化应该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语篇四
《社 会 用 语》

社 会 用 语

一部分、一批、少数人、一小撮;藏在背后、背后搞小动作、居心叵测、别有用心、不良用心、险恶用心、说三道

四、有意挑衅、粗暴干涉;充分暴露、暴露无遗、恶劣企图、亡我之心不死;错误信号、制造谣言、盅惑不明真相、置若罔闻、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不法分子、伪善面目、丑恶嘴脸、罪恶行径;奉劝那些、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强烈敦促、强烈谴责、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激起了强烈愤慨、强烈回应、严重关切、严正交涉、严重抗议、不能容忍、针锋相对、绝不手软、狠狠打击、妒恶如仇、除恶务尽。

网 络 用 语

人不叫人,叫——银

我不叫我,叫——偶

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

帅哥不叫帅哥,叫——摔锅

老婆不叫老婆,叫——领导(LD)

同志不叫同志,叫——铜子

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

这样子不叫这样子,叫——酱紫

很不叫很,叫——粉

非常不叫非常,叫——灰常

不要不叫不要,叫——表

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

好不叫好,叫——强

强不叫强,叫——弓虽

同意不叫同意,叫——顶

反对不叫反对,叫——拍

惭愧不叫惭愧,叫——汗

吃惊不叫吃惊,叫——寒

我靠不叫我靠,叫——花王香皂

骗人不叫骗人,叫——骗点

被无数蚊子咬了不叫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啵 看MM不叫看MM,叫——鉴定

好看不叫好看,叫——养眼

兴奋不叫兴奋,叫——high

请客不叫请客,叫——反腐败

不太明白-------晕

谈恋爱---------拍拖

小混混---------古惑仔

舒服-----爽

惊讶-----哇塞

帅哥-----衰哥

称赞-----酷毙了、帅呆了

1.神马都是浮云。

2.实乃人间惨剧,竟无语凝噎。(来自天涯,对无语的帖子都可如此回复)

3.做人要厚道。(《手机》经典台词)

4.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无间道》经典台词)

5.这无涯的一场生啊。(时未寒《碎空刀》经典台词)

6.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

7.灌,是一种美德。

8.什么什么,才是王道。(举例:恶搞才是王道。)

9.YY是我思考的方式,BT是我追求的境界。(来自猫扑)

10.虎躯一震,三分走人。(来自天涯,天涯回一个帖三分。“虎躯一震”常见于黄易作品)

11.CJ的45度角仰望天空。(来自天涯)

12.很好很强大,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分别引自论坛、CCTV采访张舒凡、艳照门阿娇记者会道歉)

13.xx什么的,最讨厌了(傲娇口癖)

社会语篇五
《社会语言学期末论文稿》

语言性别差异对比分析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其中包括语言与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性别等诸多方面。自从20世纪初,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在现代语言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性别差异才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言语标记,说话人的心病别应当同其年龄、地位、角色身份这些内容同等对待,因而应当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研究变量。(杨永林)

语言性别差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本身性别歧视,说话人的说话方式显示出他们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态度。一类是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

本文主要是针对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展开谈论的。男女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句法和语用方面。文章的第一部分对社会语言学及语言性别差异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分类及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第三部分集中分析了研究理论框架。第四部分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分析。第五部分从三个方面(言语目的、谈话话题及言语表达方式)讨论男性与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最后是结论部分。

通过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分析发现它对外语教学有很大帮助。一方面,作为将来的英语教育者,我们有必要了解语言性别差异,从而可以教授学生正确的言语形式。男性与女性语言存在许多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于外语教学领域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以英语为本族语的男性与女性的说话方式。

关键词:语言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分析

Contrast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bstract

Sociolinguistics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society, it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language and society,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thought, language and gender etc.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nd gender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 modern linguistic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Yet it is since 1960s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ha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s come to realize that as a speech marker, the gender of the speaker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with age, status, and role, so it should be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sociolinguistics.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is about sexism in language and the ways in which speakers demonstrate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 men and women. The second category is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ctual speech of men and women.

This paper is concern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ctual speech of men and women. Differences in the speech of men and women may exist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lexical choice, syntax and pragmatics. The first part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sociolinguistic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The second part mentions categorie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previous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The third part concentrates on the approach of the analysis. The fourth is about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peech between men and wome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e speech, the topic of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mode of the speech. The final par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about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I have realized that it is useful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On the one hand, as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future, we need to be consciou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o that we can teach our students in an appropriate wa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peech of men and women, and we should know what the differences are, i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TESOL. 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 to know as much as possible about the speech patterns of men and women who ar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Key words: gender differences, sociolinguistics, analysis

语言性别差异对比分析……………………………………………………………1 摘要…………………………………………………………………………………1 Contrast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2

Abstract……………………………………………………………………………..2

1. Introduction………………………………………………………………………5

2. Literature Review………………………………………………….. ……………6

2.1 Categorie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6

2.2 Previous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7

3. Theoretical Framework……………………………………………………………8

4. Research Methodology……………………………………………………………9

4.1 Data Collection………………………………………………………………. 9

4.2 Research Methodology………………………………………………............10

5. Contrast Analysis of Speech of Men and Women in Daily Conversation……….10

5.1 The purpose of the speech………………………………………………..…..10

5.2 The topic of the conversation…………………………………………………11

5.3 The mode of the speech………………………………………………………11

6. Conclusion………………………………………………………………………..14 Reference………………………………………………………………16

1. Introduction

Langua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it relates many aspects of human life. We can use language not only to identify things, to think, or to record information, but also to represent all the things around us. In addition, language is a social behavior, we use it as a medium to get along in a community. So it is upon this fact that sociolinguistics is predicated.

Socio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society, languag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fession of TESOL. As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sounds, meaning units and syntax. Social rules, cultural valu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ve conventions should also be focused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ha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inguistics since 1960s. Research into language and sex did not really begin in a systematic or serious way until the early 1970s. Lakoff (1973) assumes that language differe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gender is counted as the real reflection of the in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in reality. Thorne & Henley(1975) has affirmed that the male dominance theor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from th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Male are in higher position in society, so power can be reflected in their speech. Vice versa,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trengthens male’s position in society.

Another reason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our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is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value. Women and men have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value. The value of men consists in what they can do, while women’s value depends on how they appear. Thus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onception of value of the speaker determines the style of the speech. In general, the speech of men is direct and tough which can show their masculinity. On the contrary, women’s speech should be elegant and implicit which can embody their ladies style.

社会语篇六
《侯广旭:绰号的社会语用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绰号的社会语用分析

侯广旭

提要 本文基于对大量有案可稽的英汉语世界各种绰号及其产生背景的调查,讨论了绰号的语用功能,绰号的流行、通用性、跨文化交际中的绰号等社会语用现象,以及绰号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文明程度与人们的生活背景与精神面貌的折射。

关键词 绰号;社会语用分析

1.引言

在国内不断升温的文化研究热中,(学作品人物绰号为对象,。本文主要对英汉语世界里。

2.绰号的语用功能

2.1品评、表情功能

在交际中,人们不满足于“指名道姓”,有时需用绰号对名主称说、素描、品评。HonoredeBalzac(1799-1850)在他的小说A

DistinguishedProvincialatParis①中说,人物最好的画像有时莫过于他的绰号。作家喜用绰号描写人物。2.2标明身份功能

澳大利亚港市阿得雷德附近的土著居民有一旧俗:给所有的小孩起同样的名字,然后按数字排序。结果,只好靠绰号来分清谁是谁。美国印第安人基奥瓦人的小孩出生几年后,父母才给他们起名。小孩有了名后,也不用,而只用绰号。威尔士人重名的特多,故绰号盛行,并有用职业缀于姓后以区别身份的习俗。如同姓Jones的,就有JonesthePost(琼斯信差),JonestheGarage(琼斯车库)等绰号(Freestone1990:vii)。非洲博奴斯人没有正式姓名,只有绰号。

绰号常用来区别同名人。有两位英国作家都叫SamuelButler,一位写了17世纪讽刺诗Hudibras,另一位作了19世纪乌托邦游记小说Erewhon。学界称前者为HudibrasButler②,后者为ErewhonButler。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许多古今姓名原来都是绰号,如取自动物名的姓原来都可能是描述相

(Freestone1990:vii)。中世纪时,为避免重貌或性格的绰号,如Lamb指“温顺”,Bull指“倔强”

名,富人们常在教名后加个绰号。其中一些慢慢变成了姓氏。如,JohntheLong变成了JohnLong。英国画家SirPeterLely(1618-1680),因其房子上有百合花(lily)标志,与其父亲共得绰号Lely③。后来,Peter索性改姓Lely。

28

绰号的标明身份功能与其地域性、职业性使其成为我国基层派出所治安民警对管内重点

(知姓名、和边缘人口要达到的“四知”知绰号、知住址、知体貌特征)的内容之一。

绰号毕竟不是受民法姓名权保护的称呼,稳定性与特异性差,多名性(一人多号)明显,不能充分代表人格与身份。因此,常与人名打交道的政法、金融、保险、医疗等部门的工作者,对绰号不可小视。英国有一先生在保险单上签了个“名”DiggerSmith。1975年此人去世后,保险公司在查实保险单上的人与死亡证明书上的人是否相同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原因是DiggerSmith(挖掘者史密斯)是绰号。

2.3隐匿身份功能

既然绰号的标明身份功能是有限的,它就可有隐匿身份的功能。用于这种目的的绰号叫

(草皮”turfnickname“绰号)。

在一些北美印第安人部落中许多人怕敌人知道其首领真名后消灭其灵魂,故宁用首领们因武功等而得的绰号,而不用其真名。世界上许多民族,出于驱邪祛病的欲望,都有不露真名,

(脏物)的习惯(Freestone1990:ix而给小孩起个“不会引起巫婆术士注意”的绰号如“Filth”

等)。

黑社会成员私立黑道同盟,见面不问底细,只称外号,。一般作案分子也常用绰号“隐身”。1946,警方动用大量警力撒大网搜捕,但还是不知其踪,(月光下的杀手)。

,。如警方用绰号来隐匿当事人的身份,以便于。印度喀什米尔邦王公Bahadur(1895-1961)曾涉嫌一起贪污案。法庭审理该案时,用Mr.A这一绰号来掩饰其真实身份。我国媒体报道一些案件的侦破过程时,除常用当事人的化名外,也用其绰号。近年我国媒体也报道过举报人先用绰号举报,日后再向有关部门公布身份的情况。

2.4商业功能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东西都可能派上商业用场。前英格兰橄榄球队队长MichaelHarrison有绰号叫BurglarBill(窃贼比尔,Dickson小说OliverTwist中的人物名)。后来,Har2rison家乡一家啤酒厂就用该绰号作了品牌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种以品牌、公司名命

)。伴随艺员大红大名的促销、形象小姐的雅号应运而生(如促销康克令金笔的“康克令小姐”

紫的雅号、艺名,常是艺员、老板、经纪人等苦心包装之作,并与促其发达、又得益于其形象的公司结下不解之缘。因此,其所有权常不属于个人。在日本,一般的艺员契约中有这样的规定,艺员未经事务所许可,不得擅自将自己的雅号、艺名等提供给第三者使用。

3.绰号的社会语用现象

3.1绰号的流行

古今中外,帝王将相、社会名流、村夫野老、医卜百业,各式人等,皆可有绰号。CharlesDickens(1812-1870)在其小说AChild’sHistoryofEngland中说“,almosteveryfamousperson

(三里湾》)。hadanicknameinthoseroughdays”。作家赵树理说“,农民差不多都有绰号”《

GeorgeBorrow(1803-1881)小说

TheRomanyRye中说,英国人自古以来视人家优点于不见,专挑对他人不利的特征,给人起外号。明知你抛石头准,他不会叫你TheMatchless

29

Hurler(超群的投手),而偏叫你Scrub(小矮子)。当年北大教授IssacTaylorHeadland(1859-1942)在他的TheChineseBoyandGirl一书中有点夸张地说:中国人性格中有给每个人起外号的倾向。无论是宫廷中的皇帝,还是街上的乞丐,只要有特殊身体标记或怪癖都会给绰号以“可乘之机”,如HumpbackedLiu(刘罗锅)、Cross-eyedWang(王斜眼)、Club-footedZhang(张歪脚),甚至外国人也难幸免这一“nationalhabit”的影响。

英语里的childhoodnickname(儿时绰号)、familynickname(家庭绰号)、schoolnickname(学校绰号)、parliamentarynickname(议会绰号)、politicalnickname(政治绰号)等说法都表明绰号在社会各阶层无所不在。

绰号常比名主的真名更为人熟悉,传播得也更快。大家都知道首批入选美国棒球荣誉厅的五人(1936)之一是绰号Babe(大个儿)的人,而很少有人晓得他的真名是GeorgeHermanRuth(1894-1948)。RobertLouisStevenson(1850-1894)在其小说IntheSouthSeas中说,在中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绰号盛行,人们写信也常用绰号落款。结果,绰号常清除人们对本名的记忆。生活中确实有象AlexandreDumas(1802-1870)小说TwentyYearsAfter中DeWinter那样的人,习惯叫别人绰号,结果忘掉名主本名。

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别,、使用场合与流行范围上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显得无所忌讳,国歌手DameVeraLynn被誉为TheForces),Lynn若在我国只能得到“军中百灵”AmericaThroughtheSpectacles,即便名人也不讨厌绰号”。今日西方,除,,常以在我们看来很不严肃的绰号登上媒体。有的政客在正式场合对自己的绰号“津津乐道”。媒体也给这些人物“乱起外号”并大肆传播。前英国首相MargaretHildaThatcher有十几个绰号曾见诸媒体。其中的TheIronLady(铁娘子)是由前苏联国防部机关报《红星报》根据名主的强硬外交路线而首称的。80年代,西方媒体每言英首相几乎必称TheIronLady。

3.2绰号的“重名”、通用与呼应现象

绰号的设喻用典、格式套路都有鲜明的民族习惯性,再加上人们之间有相似的特点,这就出现了绰号的“重名”与通用现象。美国第16任总统AbrahamLincoln和第20任总统JamesAbramGarfield均因遇刺殉职而称TheMartyrPresident(烈士总统)。英语姓氏常能“顾名思义”,故姓氏上的绰号极多。姓Cannon(大炮)的常有绰号Bang2bang(砰砰),姓Steele的常有

)。汉语里的绰号Stainless(不锈的,来自stainlesssteel“不锈钢”“X夫子”、“四大金刚”等称历

代甚多。电影《秋菊打官司》上映后“,秋菊”成了勇敢地走上告状之路、讨说法的普通妇女的共

(戴眼镜同绰号(commonnickname)。形貌绰号常常通用,且英汉常相似,如Four2eyes“四眼”,

(胖子);Lamppost(灯杆)“(

高个子)。的);Barrel“,大桶”,电线杆”

绰号有时互相呼应,如港台歌手自封的雅号:林心如为“乐坛小豆芽”,张柏芝为“乐坛甜CC”。美国影星CharlesBuddyRogers与号称TheAmerica’sSweetheart(美国的情人)的好莱坞第一代影星MaryPickford结婚后,声名大振,因称TheAmerica’sBoyFriend(美国的男友)。

3.3跨文化交际中的绰号

(1)绰号的辨别身份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更为突出。有的民族有不暴露真实姓名的习惯,如利比里亚和象牙海岸的克鲁人从来不露真名。18-19世纪,他们在英国船上打工时,30

(飞鱼)来进行交际(Freestone1990:ix)。在交际英国水手给他们起外号如“TheFlyingFish”

双方有语言障碍时,绰号有时只在说话者交际圈内起到辨别身份的作用,名主全然不知。前一

(俄罗斯卖淫女)们,因为有语言障碍,无法叫出嫖客的名两年,在上海从事卖淫活动的“俄姐”

字,于是便根据嫖客的特征,自取绰号“:光头”“、口袋”“、麦铁”“、吐那”等等。这些绰号后来在警方抓捕嫖客的行动中帮了大忙。

(2)民族通用绰号较多。如在新加坡的大学校园里,老师常亲切地称中国大陆留学生为PRC,年纪大的叫BigPRC,小的叫LittlePRC(笔者在新见闻)。名主在异域环境中得到的诸如OldFrench,OldSpanish等绰号都属此类。这类绰号常取材于名主国家的代表性物产。如在美国的德国人就常有Sauerkraut(酸菜),Sausage(香肠)等绰号。

(3)人们常立足于本族文化品议外域名主。在美国被誉为“现代恐怖大师”的StephenKing,在香港等华人社区被誉为“美国的金庸”。我国30年代著名女影星胡蝶在国外被称为EasternGarbo(东方的嘉宝)。

(4)绰号常与语言间的“亲疏”有关。因西语间的相似性,在英美生活、活动的非英语民族西方人也容易得到与其姓氏谐音的英语绰号。如意大利裔影星SylvesterStallone,在美国有绰号TheItalianStallion(意大利种马)。而有的民族的姓名,,常被讹读而成绰号,如英国陆军少将SirGarnetJosephWolseley()“Sagrenti”,来自非洲人对“SirGarnet”(5)、绰号,常用原文拼读,Dumas(1802-1870)小说TheCountofMonteCristo中的“,只是鹦鹉学舌”的情况。

4.绰号与社会

英国漂亮女演员FionaFullerton的绰号TheMillionDollarFace(百万美元的脸)印证着金钱社会里一切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美国警察的绰号Beatlasher(打手)令人不寒而栗。绰号反映着社会的状况与人们的精神面貌。

4.1绰号素描人物风貌与生活背景

(1)绰号有地域性,反映名主生活地区的风物、习俗。“空心菜”是湘西一带最寻常的蔬菜。在那里,好多缺少心机的人有绰号“空心菜”。北方人称嘴不饶人的女人为“小辣椒”。在蒙汉杂居地区,人们仍互相起与喝茶有关的绰号。JosephChamberlain(1836-1914)的绰号Brum2magemJoe(伯明翰的乔)是在他任伯明翰市市长时得到的,Brummagem是Birmingham的当地发音。

(2)反映名主的社会阶层、(屠宰个体户)、(卖烧饼的)、群体、职业。如“刘一刀”“李糖饼”

(私营企业家)“(老年人)“(儿童);Cloudy(多云,气象官员),Toy“张百万”,老花镜”、小棋子儿”

Man(玩具人,玩具制造商),TheShootingMachine(射门机器,足球球员),GoldenMouth(金嘴,节目主持人)等。

(3)反映名主的道德、思想面貌、生活方式。在号称有近百万律师之众的美国,好多人不喜欢律师,听听众人给律师起的外号TheVampire(吸血鬼)、TheShark(鲨鱼)等就明白了。在我国,一些作家思想僵化,愈来愈脱离生活,写不出作品,人们给这些“作家”送了个绰号,叫“坐家”

31

绰号修辞中反用、反语、别解较多,故不可随意判断名主情况。如英国演员JohnPrittHarley(1786-1858)身材矮小,但有戏称FatJack(胖杰克)。同叫TheEmperor(皇帝)的,有的是某个“圈”里的“大腕”,有的只是长得像某个皇帝,如酷似拿破仑的一位英国出版商WilliamStebbing。

绰号也反映绰号作者的面貌。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多从性格气质、才具、品节入手。文化层次低一点的,则多注意外表。青年人喜用流行词。1964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BarryGold2water的绰号AuH2O,把名主的姓译成了金的元素符号加水的化学式,一定不是出自凡人之手。

4.2绰号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们的兴衰折射了历史的变迁

翻阅英美绰号辞典,可以发现,18-19世纪,英国“名人”有海外绰号的情况比较多,一战以后逐渐减少。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名人”的这类绰号逐渐增多。这不能不说是一战以后英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霸权地位逐渐被美国所取代这一历史变化在绰号里的反映。

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Bobbysoxers(波比短袜派女追星族),50年代的Beatniks(垮掉的一代的一员),60年代颓废的Hippies(嘻皮士),70年代雅皮士的先驱Preppies(预科生),80年代寻欢作乐的ValleyGirls(山谷女)等———,它们记录了一些美国青年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的躁动轨迹在“文革”那动乱年代里,,,到处是车轮大战。“、煤店掌柜”。这些绰号,想起中坦赞铁路合作项目,、取暖的生活。

70年代末,“文艺复兴”,取材电影人物名的绰号比较流行。人们称善

(青松岭》(日本电于钻营的人为“钱广”《中人物),谑称或昵称“呆”或“不呆”的人为“横路进二”

影《追捕》中一个呆子的名字)。

到了90年代及世纪之交,绰号使我们感受到市场经济惊涛拍岸的时代波澜。新的通称绰号里积淀着深沉的社会文化意识。当年山东诸城市委书记陈光,在1993到1994年间,对210家企业实施了“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在海内外新闻报道中,陈光广泛享有“陈卖光”的戏称。城市里彩民已成气候,于是就有靠彩票起家的“大腕”叫“X大彩”。近年来上网普及,人们甚至在网上找对象,在“电脑红娘”那里找不到满意对象的人会被人戏称为“电脑光棍”。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一批又一批的城市人挥别恋人、丈夫、妻儿,踏上异国陌生的土地。在上海,送走妻子

(家里太太空缺的丈夫)。的“留守男士”于是共享绰号“太空人”

4.3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时尚的变化,影响到了绰号

(1)大量洋绰号格式被引进,语码夹杂、套用外域文化事物名称等现象增多。如“张Sir”,(不”(模仿日本人名)。Mr.No“先生)“,一本正经子”

(2)流行语、品牌名、公司名等与绰号互相渗透。近年来重庆人将一切不合格品统称为“Y

(莫怀戚)。Guppy是英货”。结果人们也把一些“不合格”的“作家”称为“Y作家”《陪都就事》

国拥有许多联号鞋店的公司名,在英国也用作铺张浪费的人的绰号。“巨无霸”,考《汉书》

文意,是某人身巨之绰号。现已成为所有超大型商品、建筑物等的“绰号”。

(3)好多绰号格式过时,一些老绰号的色彩改变。如中国一向是以黑发为美的,赤发被视为妖魔《水浒》,中的好汉刘唐,就得了个“赤发鬼”的绰号。现在,都市里出现了“洋头”一族。32

社会语篇七
《社会语言学概要》


社会语相关热词搜索:社会人 社会语言 社会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社会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社会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9896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