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重正言之惠

重正言之惠

2016-01-17 01:43:1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重正言之惠篇一《07傅亚庶,《刘子校释》卷之七》 ...

重正言之惠篇一
《07傅亚庶,《刘子校释》卷之七》

11劉子校釋卷之七

貴言章三十一

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純鈞〔一〕;楚拓質勁,必資榜檠〔二〕,以成弴弓〔三〕;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榜檠者,矯不正也〔四〕;善言者,正不善也。

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面〔五〕;髮拙於自理,必假櫛以脩束

〔六〕;心闇於自照,則假言以榮行〔七〕。面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髮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八〕;行之所以榮,善言之益也〔九〕。鏡櫛理形,其惠輕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悅鏡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十〕,人欲櫛之理其髮〔十一〕,而不願善言之理其情〔十二〕。是棄重德而採輕惠,不亦倒乎?

為衣冠者,己手不能製,則知越鄉〔十四〕,借人以製之,至於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處其身輕而於冠重〔十五〕,不亦謬乎?

君子重正言之惠〔十六〕,賢於軒璧之贈〔十七〕;樂聞其過〔十八〕,勝於德義之名。故楚莊王輕於千乘之國,而重申叔一言〔十九〕;范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二十〕;季路抱五慎之誡〔二一〕,趙孟佩九言之箴〔二二〕。由此觀之〔二三〕,軒璧之與田邑,豈能與善言齊價哉!夫桓侯不採越人之說,卒成骨髓之疾〔二四〕;吳王不聽枚乘之言,終受夷滅之禍〔二五〕。夫人之將疾者,必不甘魚肉之味;身之將敗者,必不納忠諫之言。故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藥〔二六〕,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二七〕。而不聽善言,是耳聾也〔二八〕,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二九〕。

是以明者納規於未形,採言於意表〔三十〕,從善如轉圓〔三一〕,遣惡如讐敵〔三二〕。正音日聞於耳,禍害逾遠於身。昔堯帝招諫之鼓〔三三〕,舜樹誹謗之木,湯立司過之士〔三四〕,武王立誡慎之鼗〔三五〕。以聖哲之神鑒,窮機洞微〔三六〕,非有毫釐之謬也,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之路,豈不貽厥將來〔三七〕,表正言之益邪〔三八〕?

以夫先聖,猶能採言於芻蕘〔三九〕,奚況布衣,而不貴言乎?故臣子之於君父,則有獻可替否諷諫之文〔四十〕。如交之於朋友〔四一〕,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義〔四二〕。君子若能聽言如響,從善如流〔四三〕,則身安南山〔四四〕,德茂松柏,聲振金石〔四五〕,名流千載也。

校釋

〔一〕「純」原作「鈍」,宋本、明鈔本、景道藏本、子彙本、吉府本、程榮

本、龍川鈔本並作「純」。「鈞」原作「鉤」。王叔岷曰:「『鈎』當為『鈞』,字之誤也。越絕外傳寶劍篇:『一曰湛盧,二曰純鈞。』文選左太沖吳都賦:『純鈞、湛盧。』註」引越絕書作『一曰純鈞;二曰湛盧。』並其證。淮南脩務篇,『夫純鈞、魚腸之始下型。』高註:『純鈞,利劍名。』茅

一桂本、莊逵吉本正文、註文『鈞』並作『鉤』;景宋本御覽三四三引吳越春秋:『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五枚,三大二小,一曰純鈞。』鮑刻本及藝文類聚六十引『鈞』並作『鉤』,誤皆與此同。『純鈞』,亦作『淳鈞』。淮南覽冥篇:『區冶生而淳鈞之劎成。』高註:『淳鈞,古大銳劎也。』茅本、莊本正文、註文『鈞』亦並誤『鉤』。或作『淳均』,淮南齊俗篇:『淳均之劍不可愛也,而歐冶之巧可貴也。』又作『醇均』,廣雅釋器:『醇均,劎也。』」庶按:王說是,此當作「純鈞」,據改。

[二]袁註:「正弓所用,以定曲直,矯而不正者也。」子彙本「搒檠」下双行小註:「上步萌反,下音競。搒檠,造弓之器物。」「榜」原作「搒」。 王叔岷曰:「喻林四十引『搒』作『榜』,是也。說文:『榜,所以輔弓弩也。』」庶按:王說是,據改。

[三]袁註:「畫弓,天子所用之弓也。」子彙本「弴弓」下双行小註:「弴,丁ㄠ丁昆二切。」王叔岷曰:「『丁ㄠ切』則讀為『彫』,說文:

『弴,畫弓也。』段註:『弴與彫語之轉。』」庶按:「成」原作「咸」,宋本、明鈔本、子彙本、吉府本、程榮本、龍川鈔本、諸子文粹本並作「成」,是,據改。

[四]「榜」原作「搒」。楊明照曰:「『搒』當作『榜』。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嬌不直也。』」庶按:楊說是,據改。

[五]楊明照曰:「韓非子觀行篇:『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庶按:「面」原作「形」,「形」乃「面」之訛。目可短於觀面,不短於觀形。下文「面之所以形」,正承此而言,且楊氏引韓非子文,亦作「觀面」,據改。

[六]孫楷第曰:「『修束』當作『束修』。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故能束修,不觸羅網。』馮衍傳:『豈得珪璧其行,束修其心而已哉!』劉般傳: 『般束修至行,為諸侯師。』李賢各註略同,以約束修身釋之。又云:『自行束修,訖無毀玷。』註云:『自行束修,謂年十五以上。』延篤傳云:『且吾自束修以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為人子不陷於不孝。』註:『束修謂束帶修飾。』又引鄭玄註論語曰:『謂年十五已上也。』是束修有二義,一訓整飭,一謂十五以上。前漢王莽傳云:『竊見安漢公自初束修,值世俗隆奢麗之時。』小顏註:『謂初學官之時。』又不同。案:『束修』二字,疑即束髮義之引申。大戴禮保傅篇云:『束髮而就大學。』盧註:『束髮謂成童。』盧說束髮,與鄭說束修正同。鄭註內則云:『成童十五以上。』禮記:『童子錦束髮。』疏云:『童子尚華。』詩齊風甫田:『總角丱兮。』鄭註內則云:『總角收髮結之。』箋云:『少自修飾,丱然而稚。』是束髮亦所以為飾。以事言之,則束修與束髮,義有廣狹之異;據其時言之,則束修與束髮同,皆謂十五以上。又束髮為就學之時,故言人學習之初,亦得云束髮束修。文選二十六謝靈運過始寧墅詩:『束髮懷耿介。』李善註引韓詩外傳:『夫人為父母者,必

全其身;及其束髮,屬授明師以成其材釋之,謂初學時即有超俗之思也。』語本一源,非有異也。劉子『束修』,正以髮言之。書傳或云結髮,亦與束修、束髮義近。文選二十九蘇武詩云:『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李善註:『結髮,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漢書李廣傳:『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謂自幼從軍,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也。霍光傳:『結髮內侍。』當指光為郎時而言,謂自十餘歲內侍也。文選三十謝玄暉郡內登望詩:『結髮倦為旅,平生早事邊。』結髮與平生同義,謂自幼便為客也。」楊明照曰:「傅咸櫛賦:『夫才之治世,猶櫛之理髮也。理髮不可以無櫛。』(書鈔一百三十六、御覽七百十四引。)」庶按:孫說是,「束修」乃古之常語。今本御覽七百十四引乃為傅咸櫛賦敘,且無「理髮不可以無櫛」七字。

[七]原本「榮」作「樂」。王叔岷曰:「子彙本『樂』作『榮』,喻林四十引同,是也。下文『行之所以榮,善言益之也』,即承此而言。」庶按:王說是,據改。

[八〕「玄」原作「假」,宋本、程榮本、龍川鈔本並作「玄」。盧文弨曰:「『假』,俗誤。」王叔岷曰:「以上文『明鏡』、下文『善言』例之,疑作 『玄櫛』是。櫛之色玄,則謂之玄櫛。法苑珠林五八:『髮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即本此文,亦作『玄櫛』。」庶按:王說是,據改。

[九]「之益」原作「益之」,宋本、明鈔本、景道藏本、子彙本、吉府本、程榮本、龍川鈔本並作「之益」,是,據乙。「之益」,與上「之力」、「之功」一律。

[十]楊明照曰:「呂氏春秋達鬱篇:『人皆知說鏡之明己也,而惡士之明己也。鏡之明己也功細,士之明己也功大。得其細,失其大,不知類耳。』」庶按:達鬱篇高誘註:「鏡明見人之醜而人不椎鏡,破之而扢以絲錫,摩以白旃,是說鏡之明己也。士有明己者,陳己之短,欲令改之以除其病,而不德之,反欲殺之,是惡士之明己也。」

[十一]原本「人」下無「皆」字,宋本、程榮本、龍川鈔本於「人」下並有「皆」字。王叔岷曰:「有『皆』字,與上文一律。庶按:王說是,據補。 [十二]原本「不」上無「而」字。王叔岷曰:「『不』上當有『而』字,乃與上文一律。」庶按:王說是,據補。「善」字疑衍。作「言之理其情」,與上「鏡之明己形「櫛之理其髮」一律。「言」猶「善言」,下文「借言以脩其行」之「言」,亦謂善言,意與此同。

[十三]原本「惠」作「功」,「功」乃「惠」之訛,今改。「棄重德而採輕惠」,即承上「鏡櫛理形,其惠輕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而言。 [十四]「知」原作「之」,宋本、程榮本、龍川鈔本、景四庫本並作「知」。王叔岷曰:「『之』即『知』之誤。」庶按:王說是,據改。 [十五]王叔岷曰:「『冠』上疑脫『衣』字,上文可照。」

[十六]「正言」,猶善言也。

[十七]楊明照曰:「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曾子將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吾請以言之?(之,當為乎之誤。)以軒乎?」曾子曰:「請以言。」』荀子非相篇:『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王叔岷曰:「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索隱:『莊周財作軒。』……今本莊子無此文。

[十八]王叔岷曰:「孟子公孫丑上篇:『子路人告之以其過,則喜。』今本『其』誤『有』。」

[十九]袁註:「陳國徵舒作亂而殺陳君,楚莊王聞之,將兵往陳而殺徵舒,將其陳國欲以為郡,使其莊王子守之。其臣申叔諫曰:『王今為陳伐得徵舒,餘地欲以為郡,使子守之。四方諸侯聞之,不言王為陳討惡,道王貪其地而伐徵舒。王何不令使於外,訪陳後裔立為主,安政理國。』楚王用其言,訪得後裔,立為主也。」原本「輕」下有「於」字,宋本、蔣以化本、程榮本、孫評本、龍川鈔本、景四庫本於「輕」下並無「於」字。楊明照曰:「無『於』字是。史記陳世家:『楚莊王為夏徵舒殺靈公,率諸侯伐陳,……因縣陳而有之,……申叔時使於齊來還,獨不賀。莊王問其故?對曰:「……今王以徵舒為賊弒君,故徵兵諸侯,以義伐之,己而取之,以利其地,則後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賀。」』」王叔岷曰:「『今王以徵舒為賊』以下,楊氏略引,今補。莊王曰:『「善!」復君陳如故,是為成公。孔子讀史記至楚復陳,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於』字涉上文而衍。……家語好生篇:『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忠,不能建其義(今本忠誤信,建誤達,據史記孔子世家正義引正);匪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庶按:楊說是,據刪。 [二十]袁註:「范獻,晉卿也,殺晉大夫欒友。後欲出游,恐欒友之子報讐。行至津所,問舟人曰:『君見欒友之子乎?』舟人曰:『君還晉,修晉之政令,雖欒友之(「之」下疑脫「子」字),其若何。君若出入無度,不脩國政令,今我舟中之人,與欒友無異,君何問焉?』獻遂以田萬畝賜舟人,以貴舟人之片說也。」楊明照曰:「尸子貴言篇:『范獻子遊於河,大夫皆在,君日:「孰知欒氏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舍橶而答日:「……君善修晉國之政,內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雖欒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晉國之政,內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則舟中之人,皆欒氏之子也。」』」王叔岷曰:「『君善修晉國之政』以下,楊氏略引,今補『君曰:善哉!言。』明日朝,令賜舟人情涓田萬畝。清涓辭,君曰:「以此田也,易彼言也。子尚喪,寡人猶得也。」」古之貴言也若此。御覽六三三引裴氏新書:『舟涓(舟人清涓也)有一言之善,晉侯賜萬頃田。辭而不受,晉侯曰:「以此田易彼言也,於子猶有所亡,寡人猶有所得。」』」

[二一]楊明照曰:「說苑雜言篇:『子路將行,辭於仲尼。曰(庶按:王叔岷謂上當疊「仲尼」二字):「贈汝以車乎?以言乎?」子路曰:「請以

言。」仲尼曰:「不往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王叔岷曰:「說苑雜言篇云云,又見家語子路初見篇,『遠』作『達』,是也。」

[二二]袁註:「箴,陳也。九言箴者,無姤亂,無怙寬,無恃寵,無雷同,無徹禮,無儉能,無泛怒,無誅非德,無犯非義也。」「孟」,宋本、程榮本並作「盈」。盧文弨曰:「『孟』誤『盈』。」楊明照曰:「左定四年傳:『鄭子大叔未至而卒。晉趙簡子為之臨,甚哀,曰:「黃父之會,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禮。」』」

[二三]「由」,宋本、程榮本、類纂本並作「以」。

[二四]袁註:「越人,扁鵲也,于時來入齊,見桓侯有疾,曰:『公疾可理。』公曰:『老醫欲以不患者為己驗。』扁鵠出。明日又見,告桓公(庶按:當作「桓侯」。下同。)曰:『君疾可治。』桓公曰:『無疾可治。』後日來見桓(庶按:「桓」下脫「侯」字。),乃走。扁鷓去後,公患劇,差人尋覓扁鵲,欲使理病。扁鵲則來見,桓公謂曰:『我前日不患,君欲理病,今者既患,公何棄我而去?』扁鵲曰:『初見,君病在皮膚,針灸可差。次見,君病在飢(庶按:「肌」之訛。)血,湯藥可差。後見,君病在膏肓之下,此病不可治,我故走去。』桓公曰:『此善良醫也,以禮遣之。』桓公於是卒也。」庶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集解:「赴玄曰:『是時齊無桓侯。』駰謂是齊候田和之子桓公午也。」)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鷓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鍼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韓非子喻老篇載此事以齊桓侯為蔡桓公。袁註與史記文小異,或別有所本。

[二五]袁註:「枚乘是吳王之臣,枚皋之父。吳王作亂,枚乘諫之,不用其言,遂至滅國也已。」楊明照曰:「漢書枚乘傳:『吳王不用乘策,卒見禽滅。』」王叔岷曰:「說苑正諫篇:『孝景皇帝時,吳王濞反,梁孝王中郎枚乘字叔聞之,為書諫王,……吳王不聽,卒死丹徒。』」

[二六]「藥」原作「蔽」,王謨本作「藥」,是,據改。

[二七]楊明照曰:「越絕書德序外傳記:『傳曰:「人之將死,惡聞酒肉之味;邦之將亡,惡聞忠臣之氣。身死不為醫,邦亡不為謀。」』文子微明篇: 『人之將疾也,必先厭(『厭』原作『甘』,據困學記聞十引改。)魚肉之味;國之將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故疾之將死者,不可為良醫;國之將亡者,不可為忠謀。』」王叔岷曰:「藝文類聚二三、御覽四五九並引晏子:

重正言之惠篇二
《018-大婚》

大婚解第四

孔子侍坐於哀公.公問曰:「敢問人道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公曰:「寡人雖無能也,願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聞乎?」孔子對曰:「古之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婚為大.大婚至矣,冕而親迎,親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捨敬則是遺親也.弗親弗敬,弗尊也.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公曰:「寡人願有言也.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下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焉」?魯周公之後得郊天故言以為天下之主也公曰:「寡人實固,鄙陋不固安得聞此言乎!寡人欲問,不能為辭,請少進.」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言宗廟天地神之次出以治直言之禮,以立上下之敬,夫婦正則始可以治正言禮矣身正然可以正人者也物恥、則足以振之,恥事不知禮足以振救之國恥、足以興之,恥國不知足以興起者也故為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與.」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本也.傷其本,則支從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則大化愾乎天下矣.氣滿昔太王之道也,太王出亦姜女入亦姜女國無鰥民愛其身以及人之身愛其子以及人之子故曰太王之道如此國家順矣.」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行則民作則,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恭敬以從命,若是,則可謂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公曰:「何謂成其親?」孔子對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孔子遂言曰:「愛政而不能愛人,則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則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則不能樂天.」天道也公曰:「敢問何能成身?」孔子對曰:「夫其行已不過乎物,謂之成身,不過乎,合天道也.」公曰:「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曰:「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不閉常通而能久言無極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公曰:「寡人且愚冥,言惷愚冥暗也幸煩子之於心.」欲煩孔子議識其心所能行也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親.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此謂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聞如此言,無如後罪何?」孔子對曰:「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重正言之惠篇三
《《道德经》 道家昆仑仙本(德经)》

第三十七章:太德弃德,是以尊德;大德丢德,是以贵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持德,是以无德。 太德全为,大德真为;上德无为,下德有为。 太仁综为,大仁所为;上仁不为,下仁而为。 道而后德,德而后仁;德为道华,仁为道精。第三十八章:夫大道者,至公之精;故大德者,至私之华。 道常无为,无为自华;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华而欲作,无名之朴;归而欲镇,无名之素。 无名朴素,欲将以静;晴静而为,天下自整。第三十九章:道者贵一,造化之精;德者尊一,华华之妙。 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祷,神得一灵。 谷得一盈,物得一生;皇得一中,王得一整。 贵以賤本,尊以鄙根;高以底础,上以下基。 皇王自孤,公侯自鄙;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第四十章:夫大道者,自玄自妙;自恩自惠,自健自强。 返者道动,弱者道用;逆者道进,顺者道退。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道初,有为道始。 万物居道,优生佳华;天栽地培,是为道晋。第四十一章:大士闻道,做而修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大怒。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希道若聚。 泰德若辱,修德若谷;广德若欠,建德若偷。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德真若渝,道隐无名;唯善道成,唯功善德。 君子善德,以利万民;圣人善德,以利百姓。 百姓善德,以利万物;万民善德,以利众生。第四十二章:道生玄一,一生玄二;二生玄三,三生万物。 负阴抱阳,冲气以和;天地交泰,万物翀华。 负阳抱阴,正气以秀;天地华育,万物优美。 人之所恶,王公为称;民之所怀,万物为科。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以为教父。第四十三章:天下至极,败于至微;侵之无备,袭之无兆。 天下至柔,驰骋至坚;入乎无间,出乎无隙。 无为有益,不言之教;不为之益,天下希之。 是以圣人,贵极尊微;成以极极,就于微微!第四十四章:名身孰亲,体货孰多;甚爱必费,多藏必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长久,故能永存。 是以圣人,贵身疏名;贵体疏货,爱道藏德。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其用不折;大巧若拙,其用不笨。 大辩若讷,其用不讳;大论若诘,其用不诈。 躁胜寒冷,静胜炎热;晴精仲整,

天下自统。第四十六章:天下有德,万民以勤;天下失德,万民以乱。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 罪大可欲,祸大不足;灾大贪图,咎大欲得。第四十七章:不出门户,遍知天下;不窥窗牖,预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不作贵宾,即可利民;不作尊主,施发天德。 其贵不作,大贵越多;其尊不作,大尊越圣。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徇;徇之又徇,以至无为。 无为而为,天下禧事;有其禧事,以取天下。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心,百姓为心;圣人无意,百姓注目。 善者善之,德者德之;善信信善,德信信德。 圣人含德,天地发仁;百姓含德,社稷发义。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第五十章:出生无死,生生之厚;有生无亡,华华之爱。 圣人有德,万民无死;百姓有德,万物不亡。 圣人喜天,万民乐地;百姓华道,万物普天。第五十一章:道生德蓄,物形成势;德生道华,惟象命革。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尊道贵德,常而自然;行道尚德,自然而然。第五十二章:先天为始,始而无始;后天为母,母而有母。 既明其始,既悟其母;既得其母,即知其子。 既用其子,复守其母;既卫其始,没有不殆。 塞兑闭门,终身补勤;开兑济事,终身补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开光复明,无遗身殃。 通阴达阳,是为侑道;知实明虚,是为侑德。 通道明道,通德明德;此为奇智,神慧袭常。第五十三章:介然有智,行于大道;大道甚玄,民甚好径。 朝田荒芜,仓虚锅尽;厌饮恶食,是谓道乞。 财货有余,唯威施畏;是谓道侉,非真道德。 圣人明道,道用无穷;庶人明道,用道广大。 百姓乐道,万物并优;万民乐道,万物精美。第五十四章:善为道者,建而不拔;抱而不脱,祀而不辍。 修身德真,修家德余;修乡德长,修国德丰。 修天德普,修道德华;以身观家,以乡观国。 以地观天,以道观德;以德注世,天下善哉。第五十五章:抱道之宽,同于玄母;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螯,恶龙不触;猛兽不据,擢鸟不搏。 软骨柔筋,常而握固;至精真炁,永生禧祥。 幼者善道,道之老也;老者善道,道者幼也。第五十六章: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若不言智,是谓玄同。 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为

天下贵。 圣人不言,君子不语;以身而为,道者启也。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法利地,以象取天。 天下多忌,民而弥贫;天下多讳,民而越穷。 王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多彰令,盗贼滋扰;官多迫压,国民滋抗。 无为自华,无事自富,无奢自整,无欲自朴。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夬夬 福祸所倚,祸福所伏;熟智其极,无其正邪。 善正为奇,复奇为邪;民迷其久,必有所暴。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亮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照民,不迷其心;道心大明,此为德辉。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是谓早服;从道积德,是谓无剋。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深根固蒂,可以长生;长生久真,道炁长存。第六十章:道莅天下,其神不神;德莅天下,圣人同民。 道德相和,天地尊民;天地相和,神鬼敬物。 互为相和,道之交焉;互为相往,德之归焉。第六十一章:天下交牝,以静胜牡;以静待动,以动制静。 天地孕静,万物育动;动静相应,各得其所。 天地旋转,日月辉煌;百姓做作,万物优美。第六十二章:夫大道者,天地之澳;故大德者,万道之宝。 美言以市,尊行加仁;天地所敬,王侯所恭。 是以圣人,以道治世;以德理民,此为德尚。第六十三章:天为吉事,报怨以德;地为善事,加情尽义。 图难其易,为大知小;得成其败,总统明细。 轻诺失信,重讼必奸;圣人犹难,终成无难。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为之未有,治之未乱;法之未作,理之未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毛;九层之台,起于细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海之航,终于手上。 妄为者败,强持者失;无为无败,无持无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以辅万道,自然而德。第六十五章:以道明民,以慧理人;常智楷式,是谓玄德。 以德照天,以道普地;常觅模忒,是谓玄衡。 圣人有道,以民为天;以物为地,是谓玄道。 君子有德,以慈恩人;以悲惠物,是谓玄名。第六十六章:大海汪洋,以其善下;下而愈下,极下不下。 泰山巍峨,不辞微埃;微埃积尘,基于大地。 圣人欲上,以其言下;君子欲贵,不鄙凡民。 处人不重,用人不害;以其不争,莫能与争。 是以圣人,位尊泰山;身鄙汪洋,是谓道精。第六十七

章:夫大道者,其德细也;吾有巨宝,保而持之。 一慈二俭,三稳四重;审势察明,不枉为先。 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神保护,地神佐佑。 圣人慈俭,万民鞠躬;君子稳重,百姓尽垂。 是以圣人,忠心天下;万民为孝,此为道泰。第六十八章:善斗不武,善战不怒;善待不徼,善胜不争。 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启人之慧,是谓得天。 是以圣人,藏武息怒;以待而胜,是为道统。第六十九章:用兵至言,为客而退;祸于轻敌,轻敌丧宝。 抗兵相加,哀者必胜;两军对峙,慎者必利。 圣人之胜,哀其万民;君子之利,慎其百姓。第七十章:易知易行,天下有宗;夫惟无知,是以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病利病;是以不病,然而无病。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刚威柔勇;民不怕凶,智敢慧猛。 无狎民居,民无所愤;无厌民生,民无所怒。 夫惟不厌,是以无阿;自知自明,自爱自尊。第七十三章:狂猛者杀,智勇者活;或利或害,天之所恶。 不争善胜,不言善应;不取自至,不召自来。 惮然善谋,绣哉善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圣人善谋,百姓善计;谋利计活,是为道滋。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何以死惧;民常畏死,天下怪者。 执刹熟敢,司刹常敢;妄刹狂斫,必有自伤。 圣人理世,治而不刹;民以待用,是以道备。第七十五章:税多民饥,官多世乱;民饥轻死,是以难治。 求生之厚,民以安生;谋贤之惠,民以贵活。 是以圣人,重民轻官;世之长安,此为道和。第七十六章:民生柔弱,其死坚强;草木柔脆,其死枯槁。 坚强生徒,柔韧活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圣人治世,用坚使柔;启韧发强,此为道廉。第七十七章:夫天之道,犹强弓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 余者损之,欠者补之;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圣人之德,含天纳地;台举万民,是为道均。第七十八章:柔弱于水,坚强莫胜;以柔剋刚,以弱胜强。 正言若反,奇语若抗;善觉好悟,道者慧也。 受国之垢,社稷之主;受国不祥,天下为王。 是以圣人,载道参天;禀德普地,是为道理。第七十九章:和大余恕,安可为善;执契不责,有德司约。 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无亲而亲。 是以圣人,道成德就;同

于万民,是为道仁。第八十章:废王之尊,利民万倍;大邦分治,小国寡民。 百姓同尊,万民俱富;甘食美服,安居乐俗。 圣人之道,代天普华;万民以尊,是以德尊。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与人愈有,为人愈多。 万民之道,忠信君主;万物之道,忠信人主。 天地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万民之德,普于天地;万物之德,华于人民。 天地之德,普华众生;圣人之德,教化万民。 万物之道,同于玄道;玄道之德,同于道衡。 万民之道,同于道德;道德之衡,同于德衡。


重正言之惠相关热词搜索:一世之尊齐正言 名正言顺 正言若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重正言之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重正言之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440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