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

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

2016-12-15 13:29:25 编辑:chenghuijun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板书设计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教学反思:

  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全程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 6月30日 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 7月1日 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 7月1日 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教学反馈]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精讲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凝重(níng) 紫荆(jīng) 停泊(bó)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旗帜(zhì) 接载(zǎi) 降落(luò)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易帜:变换旗帜,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接载:接待、装载。

  序幕:指重大事件的开端。

  子夜:半夜。

  退役: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战舰不再执行任务。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五、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 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六、文章主旨

  标题的理解:这篇通讯很有特点。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及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七、结构分析

  (一)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

  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1.时序结构

  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2.文学手法

  文学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3)气氛烘托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这一特定乐曲的选择,英国人煞费苦心。“日落仪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时间的选定,都可见到英国皇家的气派与风范——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通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八、重点语句分析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提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提示: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九、写作特色

  1997年7月1日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相关的报道中,本文是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记载了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

  作者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再现这一历史时刻;语言平实却具有出色的表现力;由于牵扯政治因素,因此,文章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既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盛况,又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但是,作者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记下英国统治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如“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又比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行文中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像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等等,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四个主要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仪式;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二)以欣赏分析语言为主:

  1.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香港已经回归祖国,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2.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最后一次降旗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3.对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是刻骨铭心的,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一天,语言含蓄,有分寸。

  4.从海上来,反映了当初英帝国不可一世地强占了中国的领土;从海上去,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统治香港的天数、米字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等等;显现出本文历史跨度大、容量大的特点,使读者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体味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身边的不同事例反映在随笔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

  A.降落(jiàng) 撤离(chè) 序幕(xǔ)

  B.凝重(níng) 接载(zaì) 停泊(pō)

  C.旗帜(zhì) 移交(jiāo) 护卫(wèi)

  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淹映 陈迹 飘扬

  B.仪势 离任 港督

  C.古典 易帜 世人瞩目

  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四、阅读练习

  (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三)

  教案设计说明

  初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觉似曾相识不禁想起旧人教版上的另一篇文章——毛泽东的《别了 司徒雷登》标题同样采取了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具有突出强调的意味此文章的特点之一之二,此篇作者周婷、杨兴是四人组合,这四位新闻界的高手联合,让我迫不及待的读下去本文语言真实、准确、生动,视角独特,与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新闻的特点便是真实、准确,以实录为主,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堪称实录性新闻的典范之作

  新闻性文章的阅读,我认为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关键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的引导为辅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新闻知识的掌握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英国米字旗、香港行政区区旗 1841年鸦片战争这个以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向东方聆听一个声音,它响彻寰宇,向世界宣告:中国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历史记载了这一时刻,我们也深深地记住了1997年7月1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2.本文选自新华社出版2000年版《通讯名作100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作者为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文体常识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主要特征

  4.新闻的结构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结构。(个人为单位,查找信息,然后回答,时间2分钟)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 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最后一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大家概括的还不错,接下来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把目光回归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一个场景(中英易帜视频,3分钟)

  3.假如你是新华社一位记者,亲眼目睹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播报这一新闻?

  明确:香港回归真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雪耻辱,长志气,振国威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导语部分)

  五、再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新闻事实,以同桌为单位,小组之间交流对照,回答问题,时间3分钟)

  提示:这篇新闻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时间非常明晰。

  板书:6月30日下午告别拉开了序幕

  4:30 降旗

  4:40 离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再降

  0:00 终降

  0:40 离港

  3.寻找勾画出新闻事实之外的内容,讨论这些内容在新闻中有何作用。

  问: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的历史 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六、体会语言 探究问题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字面上看,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日落仪式”?

  因为英国曾经拥有大片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统治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耀武扬威地从海上来,抢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今天又黯然地从海上离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指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点明了题意。

  这里没有讽刺,没有痛骂,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新潮的起伏。

  七、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八、小结

  本文让我们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这不仅是事件本身,也与本文的艺术再现分不开。文章独辟蹊径,视角独特,很有深度,并且语言精练、含蓄深刻,都让读者为之赞叹,这也可成为我们写作学习的榜样。如今香港回归已经18年,在此期间,我们看到了香港的蓬勃发展,看到了香港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香港已经成为中国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九、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取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事件,如初中毕业典礼、高中开学典礼、运动会等写一则新闻。

  要求:

  客观、真实的交代清楚主要事实。

  十、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新闻事实

  6月30日下午告别拉开了序幕

  4:30 降旗

  4:40 离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再降

  0:00 终降

  0:40 离港


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相关热词搜索:不列颠 尼亚 别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别了 不列颠尼亚ppt"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kejian/7782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