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消化与吸收教案

消化与吸收教案

2016-07-29 14:55:3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消化与吸收教案(共5篇)消化和吸收教案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消化教学目标: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消化与吸收教案(一)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一课时 消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章 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二】营养物质

的吸收

夏津县雷集镇中学 刘艳坤 2010年8月1日 16:20

教学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2、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3、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 血液循环、 呼吸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

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

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消化与吸收教案】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消化与吸收教案】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消化与吸收教案(二)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消化和吸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同第一章比较,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积极动手实践。同时,在已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本节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认识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1.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组成;

2. 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课件及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消化与吸收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模型。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法方法 引导探究式教学 八、教学过程: 二课时 教学设计

附、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课本中用“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一探究活动来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同学们对于馒头越嚼越甜都有切身体会,那么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什么关系呢?

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无关,与唾液的分泌有关系。 制定计划:(本实验按课本中来做耗时太长,所以用淀粉纸来做这个实验) (1)制备淀粉浆糊 取0.1克干淀粉,加清水10毫升,调和均匀.搅拌煮沸,

制成浆糊。制取淀粉糊的同时,把滤纸条剪好并做好标记,做好准备。

(2)制备淀粉纸 把做好标记的滤纸条放入浆糊中浸湿,用镊子捞起,贴在干

净的玻璃上,晾干后揭下。

(3)浸湿淀粉纸 实验时,共用5条淀粉纸条,把其中4条淀粉纸用唾液完全浸湿;把1条用清水完全浸湿。把5条不作处理放到寒冷环境中。其余4条全部放入37度温水中,保温5分钟即可。

(4)加碘液 取出滤纸条,分别滴加碘液,浸润滤纸条,可看到明显效果。

(四个学生为一组,开始探究实验)

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表达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碘不变蓝。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消化,一种是化学消化。酶起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7℃,最适酸碱度为中性。(多媒体出示) 板书设计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胃腺、肠腺(小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大消化腺)

(二)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唾液和肠液

胰液和肠液

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消化与吸收教案】

口腔、小肠 小肠

胆汁 胰液和肠液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和脂肪酸

小肠

小肠

胃液 胃

胰液和肠液 小肠

蛋白质初步消化氨基酸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四)小肠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消化特点

1、小肠很长,约5-6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内表面积。 3、含有多种消化液 吸收特点

1、小肠很长,约5-6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内表面积。

3、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经过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所以本节课我就运用实验和演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因为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像我上课时在学习消化系统组成用时过多,致使后面的知识点讲解时就有些仓促,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 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

消化与吸收教案(三)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

教学设计

学 院 参赛组别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参赛队成员 李月 谢慜 袁旭 保莎 孙贤兰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2011年5月18 日

1【消化与吸收教案】

目 录

1。教案 ................................................... 3-13

2。学案 .................................................. 14-17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 18-19

2

贵州师范大学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课前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对教材的认识

“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与第一章相比,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程序。从全章或全节来看食物的消化过程都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有亲身体验,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总结比较实验的结果,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还可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下一节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

② 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③ 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④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2技能目标:

① 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② 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

③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① 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教学重点: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② 教学难点:A.小肠的结构与功能;B.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 1

容形象直观化。

学生主要采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的组成、消化腺的作用、胃肠的结构特点及其位置与功能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在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教学模式,应当采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本节的引言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口腔中有什么变化,进而开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得活动。应该明确的是学生仔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既是总结自己出现得失误的需要,也是总结自己成功体验的需要。 在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这部分已经大大简化,目的是减少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解读曲线图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学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

创设情景 → 提出问题 →实验设计 →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 全程探究实验 → 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概括总结→ 布置课外延伸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2、观察法;3、归纳法。

四、课型与时间

1、课程类型:新课。

2、授课时间: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查相关资料,了解常见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及暴饮暴食对笑话器官的危害。

2、教师准备:实验“口腔的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3、口腔及消化系统的模型或挂图。

4、FLASH: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

导学 → 分组探究 → 互动设计 → 展示 → 测评

2

贵州师范大学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七、教学活动设计:

3

消化与吸收教案(四)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

二、教学重点:

1、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位置

2、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3、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早餐:二块蛋糕,一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实物展示)大家觉得这份早餐有营养吗?

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PPT)

师:那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生:不是都能。

师:很好,不是都能。那是不是有几种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

生:有。

师:那是哪几种呢?

生:水,矿物质和维生素。

师:非常好。而剩下的四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像糖类中的淀粉以及脂肪,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简单地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必须消化后才能吸收的。现在我们已经分出了两类,同学们现在能否想想粗纤维在人体内的情况?

(学生通过思考对前面六种营养成分分成两类的依据,得出了粗纤维在体内的情形。) 生:粗纤维是不被消化,也不被吸收的。

师:很好。它有助于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看到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不同情形,大家能否再来自己归纳说说那什么是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会变成哪些物质?

生: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过程称为消化。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也道出了消化的概念。

(板书:一、消化的概念)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它们也都会在体内经过消化后被吸收,利用。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板书: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师:来执行这个功能就是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哪个系统?

生:消化系统。

师:非常好。所以人们很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的一条主要食品加工流水线实际上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管道,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上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从上到下又是哪些?(PPT)

(老师一边显示课件依次让学生了解这些工作车间。)

生:口腔 食管 胃 小肠肛门

食管胃大肠

师:而它实际上是人体的消化道,各个工作车间也就是消化道上的各个消化器官。这家厂还设有一些生产消化液的附属车间,并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如唾液腺,肝脏,胰腺;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内壁上的附属车间:如胃腺,肠腺。也来认识一下它们在这家厂里的具体位置。

(板书: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

(教师引导学生在PPT上认识各个消化腺的具体位置)

师:这些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个人体的消化腺,并且它们生产的消化液也各不相同。例如:板书: 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

唾液 胆汁 胰液 胃液 肠液

胆囊

师:唾液腺分泌的是唾液,它就是我们说的口水。一种无色微浊粘稠状的液体。那大家知道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可达到多少吗?大家可以大胆猜测一下。

(学生开始热闹得猜测起来了,有同学说是10L,另一个同学说是500g,又一个同学说是1L„„)

师:(拿出一个容量为1.25L的可乐瓶)还是告诉大家吧,大家可能都想不到。一个成年人一天分泌唾液的量也有1L—1.5L,收集起来可以装满这个瓶子整整一瓶,有时候还要溢出来呢。

(再介绍肝脏分泌胆汁)

师:告诉大家这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它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到这个墨绿色的囊状的结构贮存和浓缩起来,大家这个结构是什么吗?

生:胆囊。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唾液腺分泌唾液,那肝脏是不是分泌肝液?

生:不是,肝脏分泌的是胆汁。

师: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都会对食物进行精细加工。请大家看黑板,我们可以看到因此消化道和消化腺就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现在大家已经对这个厂有了个总体大致的了解。可是有时候这家工厂也不得不去医院里接受检查,因为加工的食品不卫生而使某个车间发生了病变,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吃的东西不卫生而闹肚子疼了。请大家来谈谈当时的感受,来到医院后,医生是怎么给我们看病的?

生:我来到医院后医生先给我量体温,验血,然后在我的肚子上按按问我哪里疼, 最后给我配了一些药,他还告诉我是哪个器官出毛病了。

师:那你佩服他吗?

生:恩。

师:我也很佩服医生,所以我前几天就跑到医院里去采访了他,他说诊断腹部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触摸诊断方法,也因为腹部症状与腹内器官的位置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临床上利用体表标志将腹部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对医生检查腹部疾病有了很大的帮助,在临床常用的也就是书本161页介绍体表腹部四区法:

以肚脐为中心划一条水平的线和一条垂直线,这样整个腹部就划分为

四个区域,其中位于右上方的被称为右上腹,下面的就是右下腹,位

于左上方的被称为左上腹,相应的下面的就是左下腹。

师:要大家在这张腹部体表示意图上去辨认各个分区消化器官分布情

况,大家能辨认吗?

生:辨认不出来,我们不是医生。

师:那老师撕去这张,换上这正面透视图,那现在大家能辨认了吗?

生:可以了。

师:那现在开始吧。请大家辨认一下在各个分区有哪些器官分布着?

把你辨认的结果与书本161页的表格核对一下,都一样吗?

生:我看到不一样了,在书本上的表格中右上腹没有大肠,而在图上我明明看到有大肠。 师:这个同学眼睛可真尖,提得真好。确实如他所说,那在人体的右上腹到底有没有大肠分布?这个问题太专业了,所以我也请教了医生,他告诉我在人体的右上腹确实有大肠分布着,大家可以把“大肠”写到书本表格中,要相信你们雪亮的眼睛。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已经认识了这家厂的各个工作车间,咦,在每个工作车间都有一些工人正忙碌地工作着,再看上去,在一个古代搅拌机(是古代的“磨”,在这里暂且称它为古代搅拌机。)的中间伸出了一条长长的红红的,这是什么?

生:舌头。

师:我们还看到米饭和苹果正在它上面快乐得跳跃着,它们接下来会去哪里呢?

生(一同学说):口腔。

生(另一同学说):咽

(经过学生自己互相小声讨论,得出应该它们是去口腔而不是咽。)

师:然后沿着这条流水线它们游历了整个厂,那它们会在这家厂里经历些什么?在每个车间里工作的工人们拿着工具又会它们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中„„,看他们的表情这些问题有点难度。)

【消化与吸收教案】

师:带着这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写一篇,写一篇什么呢?米饭和苹果吃的最多的还是什么?

生:米饭。

师: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写一篇《 米饭“历险记” 》,米饭来到这家厂里的第一站是哪里?在那里它会遭遇些什么?

生:口腔。

(板书:三、口腔内的消化和吸收)

(学生还在思索老师的第二个问题。)

师:在口腔车间里工作的有哪些工人?这些工人分别对米饭做什么?请每个同学好好想想,如果你有不清楚的,请你来提问。

(学生在小声地讨论着,思考着,但他们没提问。)

师:大家怎么都不提问?都清楚这些工人的工作了?真的?那老师来考考大家,知道这个拿着水壶的工人在赶什么呢?在浇水?

生:不是,他是唾液腺,把分泌的唾液浇到口腔中。

师:非常好。那米饭在口腔车间里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发生了。

师:哪些变化?我们已经学过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我们来归纳一下米饭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物理变化?发生了化学变化吗?我们一个一个来了解。先回忆一下哪一类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一类是化学变化?

生:(全体同学)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生:(一个同学)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物理变化。

师:那是哪些结构参与了这个变化过程?

生:牙齿和舌头

师:如何参与的?

生:牙齿的咀嚼(切割和研磨)和舌头的搅拌。

(板书: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

师:在这里这种加工过程可称为物理性消化。可见牙齿在这个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可不容我们小看。

(教师拿出各种牙齿(门齿、犬齿和臼齿)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各种牙齿的作用和名称。) 活动: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牙齿

师:一个成年人的牙齿数目有28—32颗不等,如果一个成年人他的第三颗臼齿全部长全的话,他就有32颗牙齿。(PPT展示成人不同牙齿数目的口腔让学生感受。)现在请大家拿起镜子对着镜子数一数你一共有几颗牙齿?你的门齿、犬齿和臼齿又各有几颗?

(在学生感受的同时教师分发牙齿模型,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门齿、犬齿和臼齿的不同形态和它们的功能。)

师:再请每个同学留意一下你是否长了龋齿了呢?

(学生赶紧拿起镜子照照,看看是不是长了龋齿?)

师:大家看到了吗?有没有看到自己牙齿上有一个黑黑的小洞或黑斑?那你们知道这龋齿是如何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龋齿的发生呢?

(一起把书本翻到了164页和165页,一起了解龋齿的发生和预防)

师:老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到目标没有蛀牙。(大家都笑了。)

师:我又想到我们遗忘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米饭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生:有。

师: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当我们细细咀嚼一口米饭时,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这原本淡而无味的米饭变得有点甜了。(学生齐声回答。)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嘛。那现在知道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了吗?

生:(一同学说)是糖。

师:具体是糖类的哪一种?

生:是麦芽糖。

师:又是哪些结构参与了这个过程?如何参与的?

生:是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将结构复杂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师:原来麦芽糖是这样变出来的呀。而在这里这种加工方式被称为化学性消化。

师:请大家看黑板,从刚才的了解中我们知道在口腔中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那大家知道口腔对米饭有没有吸收作用?

(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着,但是都不能很肯定。)

师:有一些同学说得很对,口腔对食物没有吸收作用。

师:(看手表)看来今天我们只能将《 米饭“历险记” 》,这个故事述说到口腔了,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会陆续把这个故事述说完整,让大家了解米饭在其它车间发生哪些变化?希望每个同学回去后能认真复习一下今天的内容,也可以去想想这《 米饭“历险记” 》如何续写下去。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课堂板书:

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的概念

食管胃 肛门

二、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

唾液 胆汁 胰液 胃液 肠液

胆囊

三、口腔内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

化学性消化: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

消化与吸收教案(五)
初一生物(下)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消化与吸收教案相关热词搜索:生物消化与吸收教案 消化与吸收教案的编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消化与吸收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消化与吸收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5226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