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2016-05-25 09:10: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共4篇)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赏析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注释: 1 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5.芳心:原...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同辈儿赋未开海棠》,希望能帮助到你。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赏析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一)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儿女的爱慕之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背景: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赏析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名家点评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作者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时金已灭亡,作者已入暮年,返回故里,与世无争。其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并借教育儿辈不要学”桃李闹春风“——炫耀自己或追名逐利,而是要像‘海棠”一样耐得住寂寞,努力学习知识,适当的时候才表现自己。

何明《人文素养奠基读本·国学必知经典(文) 南宋金元散文》:这首诗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的海棠蓓蕾。以海棠为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一定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教学用书赏析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八下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二)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教学用书赏析

作者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远秀容人。金朝鲜卑族文学家。金兴定三年(1219)进士,官做得很大,金亡以后没有出来做官。由于他生活在金元交替的年代,诗中有不少感伤时事之作。他关心民生疾苦,暴露金末社会的黑暗,形成沉挚而苍劲的诗风,对当时诗坛影响较大。有《遗山集》等。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中的“儿辈”指作者的子女,元好问有三子二女;“赋未开海棠”,意即做一首吟咏未开海棠的诗。

诗中所写的海棠应为贴梗海棠,它3-4月间开花,花开时绚丽多彩,鲜艳夺目,是人们喜爱的观赏花卉,由于花丛生于枝干之间,又贴近花梗,所以称为“贴梗海棠”。

第一二句写数点海棠花蕾嵌于枝间重重新绿之中。为了突出“数点红”,作者先从“重重新绿”写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红绿相互映衬,会使双方的色彩都得到加强。在此处,作者的用意显然是为了突出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娇艳动人。仅此两句,诗人就已写足了海棠的美丽。

第三四句作者笔锋一转由海棠引出桃李。桃李在海棠开花之前开花,一个“闹”字显然是从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闹春意”句中得来,然而此处却语含讽意:桃李盛开,是为了抢得春光,哗众取宠;而诗人喜爱的海棠不仅美丽不在桃李之下,其格调品味之高,更是桃李所不及的。诗人诚意劝其“爱惜芳心,莫要轻吐”。联系诗题来看,诗人这一劝诫,表面上是对海棠而言,其深层意思当是寄语儿辈。读这首诗,我们应悟到这层含意。

2012浙江《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三)

2012·浙江)

未展芭蕉(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题目及答案】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 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 分)【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

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稳独 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背景】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法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简介】

《未展芭蕉》 以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

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 ——烛心——芳心的联想很自然。“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女性。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那么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

1

境界。句中的“犹”字、“怯”字,都极见用意。“犹”字不只明写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

三、四两句却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却感到浑然一片。这奥妙就在“藏”字上。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内容——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里面,好像不愿意让人知道它的奥秘。这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过上句侧重于表现客观环境的束缚,这一句则侧重于表现主观上的隐藏不露。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三、四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既然如此,就不必深藏内心的奥秘,应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读者却不难理会。句中的“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钱珝,字瑞文。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

2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阅读答案_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翻译赏析_作者元好问
同辈儿赋未开海棠(四)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元好问。其诗词全文如下: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
萧瑟的冬天刚过,在料峭的春寒里,嫩绿的小草、热情的红杏已争相绽放。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阅读答案_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翻译赏析_作者元好问。桃花微涨着粉脸,梨花轻吐着芬芳,杨柳则轻闲地梳理着柔风,一派明媚而又烂漫的春光,让人又是欢喜又是惋惜。多情的诗人于是感叹“桃花谢了太匆匆”,长恨“水流花谢两无情”,回味“客散酒醒深夜后”,手把“红烛赏残花”。但元好问的这首咏花小诗,却将他流连的目光,落在了“深藏”于“重重”“新绿”和尚未绽放的海棠蓓蕾上,可谓出人意料。
[鉴赏]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作者的本意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同辈儿赋未开海棠》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翻译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同辈儿赋未开海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同辈儿赋未开海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4285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