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

2015-12-28 06:38:2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一《必修2《囚绿记》课后诗歌赏析》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杨柳枝词二首赏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一
《必修2《囚绿记》课后诗歌赏析》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二
《诗歌鉴赏4》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三
《诗歌鉴赏之物象》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四
《诗歌鉴赏》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五
《写柳古诗鉴赏》

写柳古诗鉴赏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赏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

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赏析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

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意思是说: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只有您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正如宋谢枋得评此诗时所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焉,此无情似有情也。”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我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杨柳枝词九首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麹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向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注释

1.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2.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3.清溪:应在平羌江边。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君:指峨眉山月。

4.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背景

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遍规律。清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曾指出《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区别:"《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咏杨柳,此其异也"。的确,《竹枝词》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第一首表明刘禹锡一贯持有的发展创新观念。第二首言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各具其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写长安少年春游,杨柳为之增色助兴。第四首写洛阳名士雅集,杨柳长助风情。第五首以杨柳依人而易衰,喻人之依附富贵,不求自立,终难长久。第六首以杨柳见证隋之兴亡,言世事无常之意。第七首以杨柳见证汉之兴亡。第八首言杨柳最知人间别离之事。第九首借杨花柳絮喻漂泊之感。

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谣。《旧唐书》本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习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指。

刘禹锡直接运用民歌曲调创作的新诗,基本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又提高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便于传唱,使雅俗互补,相得益彰。这正是刘禹锡在《竹枝词》小引中标树过的效法屈原的创作目标。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六
《诗词赏析》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七
《阅读欣赏》

《阅读和欣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节目。1961年5月正式开办。常听这个节目,奉其为不见面的文学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后来人们概括的“三名”: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中国古典文学的赏析,撰稿人是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如叶圣陶、臧克家、萧涤非、吴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绍的作品是历代诗文词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员是声名赫赫的齐越、夏青、田、潘捷等等。这样的“三名”相融相合的广播节目,能不招人听吗?听这样的广播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时而积,经世而淀,博大深厚。仅从文学方面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浩如烟海,光芒万丈。作为后人怎样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别的姑且不说,从文字上弄懂弄通就是第一关。拿在手里看不懂,不也还是咫尺天涯吗?社会、语言、思维、心智、情感等等,毕竟沧海桑田,变化太大,差异甚远,因而障碍重重。这就需要有桥,跨越千百年时空沟堑,联系古今。《阅读和欣赏》节目做的就是这类工作,而且做得扎扎实实,做得让人信赖。这个节目在“**********”中被当作毒草铲掉了。但是,十年****刚结束,1978年7月就在人们的呼唤声中恢复播出了。方方面面的文学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至国家领导人,海外广播电台和学人,纷纷索要文稿和录音。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欢迎《阅读和欣赏》节目,那份痴情,就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

话又说回来,《阅读和欣赏》这样的广播节目其实是很难办的。一头是古典,一头是现代,要沟通谈何容易?一方面,要确保科学性,原意不能走样;再一方面,要给予现代的阐发,让今天的人能听明白。就以文字古译今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学,怎么能够做到“信”、“达”、雅”?《阅读和欣赏》节目的编写者们,至少要做两个“转化”工作。第一个“转化”是解读古人,先要把握先贤大作的意思,同时转化成今天的思维和表达的符号;第二个“转化”是沟通听众,把上一个转化的成果,进而转化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宜于口头表达的广播语言。这两个“转化”,又要传达原作品的意蕴主旨、风骨神韵,又要贯通古今、雅俗共赏。这真是需要洗沙淘金、千锤百炼的功夫。《阅读和欣赏》节目的几代人,多少冬去春来,就是这样工作着,不贪虚华,不求热闹,辛勤地有时甚至是甘于冷清地工作着。已故大诗人艾青的一首诗,名为《桥》。诗中说:“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阅读和欣赏》

【目录】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八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九
《白居易四季诗歌赏析》

白居易四季诗歌赏析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香山避暑二绝》其一

纱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为唐代最多产的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歌来描写自然景物,并时时刻刻陶醉于大自然随处可见的多样景致中,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陶冶个人的艺术情趣。下面以他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几首小诗为例,体会一下,大诗人是怎样用一种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和欣赏大自然的。

我们先看《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杨柳枝是唐代教坊的曲名,歌词的形式是七言绝句,此题专门是咏杨柳的。

这首诗前两句写春风荡漾时杨柳枝条的婀娜多姿,妖娆可爱,后两句是咏物抒怀,感慨唏嘘。一年之际在于春,在大好春光来临之际,最先向世界宣布春姑娘的来临的非柳树莫属,所以,大凡诗人咏春之作,总少不了柳树的身影,而柳树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那报春的枝条。第一句是特写:“一树春风千万枝”,诗人只写了一棵柳树,不过是一棵树长着千万条柳枝的树。由于春风拂动的关系,由静态的“一树”摇身一变,成了“千万枝”,这两者在变换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即虽然看上去原本只是一棵树,但是树上数不清的枝条却被春风那双无形的手一一掀动起来,迎风飘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感觉。第二句更加细致地对这棵柳树上的枝条进行精心的描画,春风不但拂动了柳枝,而且吹发了新芽,那满树千条的柳枝上,于是绽出了数不清的嫩叶,远远望去,一片嫩黄,而细长的柳枝早已不再像严冬时的那般僵直,而变得柔软异常,随着和煦的微风,时起时落,时高时低,在诗人眼里,简直像丝绦般的妩媚柔顺。如果我们尝试着按照白居易的思路,畅想一下他所展示的景象,一棵寻常的柳树,在春天的召唤下,焕发了勃勃的生机,万千枝条上,吐露出娇嫩的新芽,以它的金黄,以它的柔软,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美好,歌唱着春天的到来,白居易不仅仅是在写柳树,而是在呼唤春天,歌唱生命,所以他能写得这样生机盎然,难怪《唐宋诗醇》要说此诗是“风致翩翩”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接下来没有继续春的礼赞,而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为这株柳树鸣起不平来了,“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株充满生命力的柳树,却长在一种荒凉冷落的环境中,“西角”,在西边一个背阴的角落里,“荒园”,生在一个荒废的庭院里,那么哪怕你再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又能有谁来赏识,有谁来关注呢?白居易在诗中营造出这样前后强烈的反差,其用意何在呢?是仅仅在为这株茂盛的柳树因生不逢地,而在大好春光之中独自寂寞,无人赏识而深深惋惜呢,还是借物言志,另有所指呢?这历来引起过不少猜测与推理。有人认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柳树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是一种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深沉感慨;更有甚者,还有人以为,这是白居易在自己年老力衰时,为他身边的那些丰华正茂的歌妓们有感而发的,据唐孟《本事诗》记载:“白尚书(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则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即此篇《杨柳枝词》)以托意。”不管怎么说,这首小诗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到底是为了政治还是为了身边的红颜而发,今天似乎也难下定论,但是,这首诗后来造成的影响,的确是作者本人当初自己也不曾想到的。关于这首诗,当时的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

书曾赋诗,传入乐府,流遍京师。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白居易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逝世。而卢贞任河南尹在会昌四年,治所就在洛阳。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会昌三年到五年之间,当时他已经年过古稀了。一首题咏柳树的闲适之作,会惊动最高统治者,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从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唐代那种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白居易本人在文坛上的巨大影响呢?

《香山避暑二绝》也是他晚年隐居洛阳时写的诗,这里选的是第二首:“纱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古人说得好,心静自然凉,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在酷暑中寻找清凉世界的意境。老年退休以后的白居易,厌倦了政治上的尔虞我诈,隐居在东都洛阳,醉于心清静无为,全身远害,已经再没有什么政治风云可以让他动心思了,他只是尽自己的能力行善,在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特意施散家财,开凿疏浚龙门八节滩河道,以利舟行,使得过往的航船再没有往日的风险,成为当时出名的义举。他自己则一味的修身养性,吃斋念佛,在洛阳龙门对面的香山别墅里,安度晚年了。这首诗写的就是他在别墅中消夏的情趣,只见诗人戴着纱巾,穿着草鞋,身上是一袭单衣,在傍晚时分,沿着山路下来,坐在轿子中,一面观赏着路旁山上茂密的草木,一面享受着清凉的山风,哪里还有一点暑热的影子,不知不觉中,竟然沉沉睡去,一觉醒来时,才发现已经到了家门口了。诗人这种境界正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所以才能在酷暑中,怡然自得,安然度夏,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自然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一路凉风”,乾隆皇帝评这首诗是“北窗高枕,无此恬适。真足破除热恼。”(《唐宋诗醇》卷二十六)的确说得不错,当把一切都看透了之后,一切的“热恼”也就不系于心中了,这才是白居易“香山避暑”的不二法门呀。

《暮江吟》,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七绝诗,属于他的“杂律诗”。写的是傍晚时分,秋江之畔那迷人的景致。

诗歌先从夕阳入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西下时,已没有了太多的光和热,日光照下来,已不再刺目灼热,它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是那样地令人悦目柔和而又明快鲜艳,一个“铺”字,写得格外传神,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上了,所以光线不是从上面直射下来,而是斜斜地贴着地面照过来的。为了突出夕阳照江的特色,作者煞费苦心地选了这个“铺”字,显得非常平缓,写出了秋日的柔和与夕阳的宁静。江面在缓缓地流

动,水面泛着细微的波浪,浪尖上,被夕阳照得呈现出红色,而在浪底,由于天色已暗,所以是一种碧绿色,整个江面随着波浪的起伏,在夕阳下,波光粼粼,色彩斑斓,给人以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的丰富的视觉享受。

诗歌的后半段写的是月亮初升时的迷人景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诗人被傍晚时分美丽的江景吸引,久久不肯离去,谁想到这番流连忘返,却使他有机会领略了意想不到的景致。“可怜”不是一个表示同情怜爱的形容词,而是非常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的月亮是上弦月,早早地升上了天空。在深秋的夜晚,露水在不知不觉中稍稍地降临了。正因为是无声的,所以诗人在一开始并没有发觉,而明亮的月光却照出了它的到来。在身边的草地上,点点滴滴、晶莹剔透地发出神奇光亮的,原来竟是晶莹的露珠呀。一颗颗圆润小巧,多么像那令人喜爱的珍珠呀,“真珍”就是珍珠。诗人站在布满露珠的草地上,抬起头来望着天上的弦月,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虽然只是初月,却像把弯弯的弓箭,挂在晴朗的天幕上,一切都是静悄悄地,露珠在无声地闪亮,月光在无声地洒向大地,多么宁静,多么安详的深秋初月之夜呀。作者从傍晚时分起就被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先是被那夕阳照射下的江流,后是被那初月映照下的草地,在寻常的景色中,诗人却获得了丰富的美感享受。据说这首诗是在他赴杭州任太守的途中,因为不堪朝中党争的日趋激烈,所以他自请外任,从这首诗中也可以感觉到他离开朝廷的心情是十分轻松的,有这种心境,自然也就更能够体会出大自然的纯静与安宁了。

冬天最典型的特征当然非雪莫属,白居易也写了不少与雪有关的诗,《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白居易的诗歌多以通俗易懂见长,这首诗也不例外,睡着睡着觉,觉得厚厚的被子不能抵御寒冷的入侵,甚至被冻醒了,不觉感到惊讶,今天夜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忽然间比往日冷了许多?要知道那时的人们是没有天气预报的,所以也不会预先知道天气会发生什么突然的变化。在似睡非睡之际,朦朦胧胧中,睁开眼睛一看,发现竟然连窗户外面也比往常亮了许多,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心里当然要琢磨一下,读者也在随着诗歌的思路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其实在这里作者已经巧妙地把夜里下雪时的特征摆在读者的面前了,一个是气温比平时下降,所以同样的被子盖在身上,却感到阵阵寒意袭来;一个是光线比平时要亮,因为地面蒙上了厚厚的白雪,自然会起到反射光线的作用。不过,既然是写诗,当然不会把话说透,而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所以作者要把这一场大雪用他独有的表达手段呈现在读者眼前。被子冷,是一个有关气温的感受细节,窗户明亮,是一个涉及光线的视觉细节,但由于作者是在屋里睡觉,所以仅仅感到寒冷和明亮,

并不能证实就一定是下了一场大雪,而下面两句切入的角度,却准确无误地抓住了只有下雪而且是下大雪才能出现的特殊物象:“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人躺在被窝里,从什么地方判断外面一定是下了一场大雪呢?就是从耳边时时听到大雪压断竹枝的声音,这就完全可以肯定自己“知雪重”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是在白天,声音嘈杂,可能就会听不到竹枝被雪压断的细微的声响了,可这种声音在夜深人静之时,听起来却是再清晰不过的了。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文/田南池

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篇十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杨柳枝词九首其二赏析 杨柳枝词九首其二 杨柳枝词二首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杨柳枝词二首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杨柳枝词二首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haoci/928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