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2016-09-24 11:21: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共5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一)
《史记选读》文言实词复习整理

《史记选读》 文言实词复习整理

《高祖本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水边,堤岸 已而..

有身,遂产高祖 不久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赊欠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买酒 售,卖出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等到 终了 同“债”,债务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同“尝”,曾经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交好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向来 看不起 乃绐.

为谒曰“贺钱万” 欺骗,诈说 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 遂坐上坐,无所诎. 同“屈”,理亏,不安 刘季固.

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将尽,将终 用眼睛示意 坚持,坚决

卒.

与刘季 终于 沛公引.

兵西 率领 昌邑未拔.

攻克,攻取 乃求见说.

沛公 劝说,进言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

上坐 整理,提起 道歉 邀请

将.陈留兵,与偕.

攻开封 率领 一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因张良遂略.

韩地轘辕 夺取 诸将黥布皆属.

归属,归附 啖.

以利 利诱 益张..

疑兵旗帜 增加 设置,部署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宽而薄的丝带 乃以秦王属.

吏 交付,委托 欲止.

宫休舍 居住 还军.

霸上 驻扎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非议国政 灭族 相对,相聚 处死

非有所侵暴.,无.

恐 损害 不要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 规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

之 巡视,巡察 说明,告诉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

军士 犒劳 沛公又让.

不受 推辞,谦让 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

之 同“纳”,接纳 逐步 增强 同“拒”,抵抗

沛公然.

其计 认为……正确 因以文谕.

项羽 明告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

项羽 带着,使……跟从 谢罪,道歉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解脱 怀王曰:“如.约。” 按照 乃详.

尊怀王为义帝 同“佯”,假意 负.

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违背 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到……去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使……为王 流放 日夜跂.而望归 踮起脚尖 及.

其锋而用之 趁着 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 使……停下 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约定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军垒,营垒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 抵挡 项羽之卒可.十万 大约 淮阴先合,不利,却. 后退 示.

鲁父老项羽头 给……看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帝 共同,一起 有功者害.

之,贤者疑之 嫉恨 镇国家,抚百姓,给.

馈饷 供应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不能治 . 依恃

.产业 经营 不如仲力. 勤奋,努力 发 .沛中儿得百二十人 挑选,征调 游子悲 .故乡 思念,怀念 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 免除赋税徭役 唯.陛下哀怜之 希望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只是 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和……一样 于是拜.沛候刘濞为吴王 授予官职 《李将军列传》 广家世世受.射 同“授”,传授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因为 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官吏的俸禄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统率,部署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率领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带领,使……跟从 三人亡.马步行 失 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同“阵”,布阵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假使, 如果 有白马将出护.其军 监护,监督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适逢,恰巧 得李广必生致.之 送来 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同“佯”,假装 斜视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突然 汉下.广吏/而右将军独下.吏 交付 吏当.广所失亡多/当.死,赎为庶人 判决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 不久 后韩将军徙.

右北平 调任 中石没镞.. 陷入 箭头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重新 .广亦竟射杀之 最终,终于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自夸,炫耀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恨,痛心 .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就 部下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遇 ....

专以射为戏,竟死 一直到 人穷则反本 处境艰难 同“返”,返回 ...其射,见敌急. 逼近 度.

不中不发 估计 广数.自请行 屡次,多次 东道少.回远 稍微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暗中 以为李广老,数奇.. 运气不好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坚决 急诣.部,如.书 到……去 按照 广不谢.

大将军而起行 辞别 意甚愠怒而就.部 到……去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同“惑”,迷惑,迷失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横渡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送给 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情况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委曲详情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听审受质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到底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同“恂恂”诚恳的样子 彼其忠实心诚.

信于士大夫 确实 《管仲列传》

少时常与鲍叔游. 交往 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 已而..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不久 管仲事.公子纠 侍奉 鲍叔遂进.管仲 推荐 管仲既.

用,任政于齐 已经,……以后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匡正,纠正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经商,做买卖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困窘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做官 被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没有才能 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管仲既任政相.齐 做……的相 贵.轻重,慎权衡 重视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给予 然孔子小.之 轻视,看不起 将.

顺其美,匡救其恶 扶持 《屈原列传》 王甚任.之 信任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熟练,熟悉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位次 争宠而心害.其能 忌妒 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改变,更改 允许,同意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离间 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 被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大概 《国风》好色而不淫. 过分而失当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指责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无,没有 同“现,显现 其文约,其辞微. 含蓄精深 其志洁,其行廉. 正直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旨趣 举类迩.而见义远 近 屈原既绌. 同“黜”,罢免官职 乃令张仪详去.秦 离开 厚币.委质.事楚 礼物 同“贽”,见面礼 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楚诚.能绝齐 果真 使使如.

秦受地 到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掌权 亡走..赵,赵不内. 逃跑 奔向 同“纳”,接纳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归罪,责怪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 恨 冀幸..

君之一悟 希望 其存.

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思念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 人君无.

愚智贤不肖 无论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跟着 而圣君治.

国累世而不见者 太平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说坏话 顷襄王怒而迁.

之 放逐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类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效法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终于,最终 适.

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到……去 及见贾生吊.之 悼念死者 同.死生,轻.

去就 把……同等看待 把……看得很轻 《项羽本纪》

剑一人敌. 抵挡 又不肯竟.学 终了,结束 以故,事得已. 停息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暗中 约束 毋妄言,族.矣 灭族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举起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即使 敬畏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稍微 九战,绝.

其甬道 截断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营垒 .项王军壁垓下 安营,扎营,筑营 .虞兮虞兮奈若何 把……怎么办 ..平明,汉军乃觉之 天刚亮 ..

骑者属者百余人耳 跟随 .田父绐曰“左” 欺骗 .以故汉追及之 赶上,追上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率领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独揽,掌握 .

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 机会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坚决 .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安置住宿 .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 到 .

供太牢具,异物间进 不时地 .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听任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侵占,夺取 .项王自度.不能脱 估计 然今卒.困于此 终于,最终 斩将,刈.旗 砍倒 期.

山东为三处 约定 辟易..

数里 退避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难道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遭受 吾闻汉购.

我头千金 悬赏征求 邑万户,吾为若德. 恩德 何兴之暴.也 突然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自夸 功劳 逞 效法 谓.

霸王之业 认为 《刺客列传》 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合 吾曩者目摄.之 同“慑”,威慑,震慑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 交往 故.尝质.于赵 从前 做人质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对待 稍.蚕食诸侯 渐渐,逐渐 擅.巴、汉之饶 拥有,据有 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振奋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被 侵犯,欺侮 触犯

对曰:“请入图.

之。” 谋划 太子丹受而舍.

之 使……住下来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放置 祸必不振.矣 救,挽救 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同“媾”,讲和 愿太傅更.虑之 重新 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后退 所善.荆轲可使也 交好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 小步快走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及,达到 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拜访 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 传达,表达 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满足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 抵,到达 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果真 微.

太子言,臣愿谒之 无,没有 夫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邑万户 悬赏征求 顾.

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用匣子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同“预”,预先 人不敢忤.视 逆,抵触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准备行装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祭祀路神,饯行仪式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礼物 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赠送 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抵抗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排列,比照 使使以闻.

大王 禀告,使……听见 唯.

大王命之 希望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谢罪 愿大王少.假借..之 稍微 宽容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打开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同“猝”,突然 料想 常态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遭受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治罪,办罪 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 送给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到……去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全,所有 平等的

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 详尽 然其立意较.然 清楚,明白 《魏公子列传》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谦虚对待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无论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傲慢对待 致.食客三千人 招来,招致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赠送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跟从 使……空着 侯生摄.敝.衣冠 整理 破旧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 推辞,谦让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委屈 拜访,探望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

察公子 故意 暗中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辞别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引领 介绍,引见 ..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数遗魏王及公子书 送给 .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攻克 .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扎营驻守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连续 .让魏公子曰 责备 .

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砍柴 割草 ..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并列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 借 .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它 实际上 ..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同“疲”,疲惫 .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认为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韩信使人间视 暗中 .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宿营 .

独不怜公子姊邪 难道 令其裨将传飧 晚饭 ..

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办法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 树起 ..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估计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凑集,备办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情况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努力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

矣 周到 而侯生曾.

无一言半辞送我 竟然 复引.

车还 掉转 譬若以肉投馁.

虎 饥饿 侯生乃屏.人间.

语 使……退避 秘密地,悄悄地 如姬资.

之三年 蓄积 顾.

未有路耳 只是 北救赵而西却.

秦 击退 此五霸之伐.

也 功劳,功绩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

国家 有利 而公子亲数存.

之 问候 此乃臣效命之秋.【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也 时机 请数.

公子行日 计算 至邺,矫.

魏王令代晋鄙 假托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

兵,下令军中曰 约束,整顿 遂救邯郸,存.

赵 保全 平原君负.

韊矢为公子先引 背着 自古贤人未有及.

公子者也 比得上 公子与侯生决.

同“诀”,辞别,告别 赵孝成王德.

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感激 公子闻之,意骄矜.

而有自功之色 骄傲 窃.

为公子不取也 私下 赵王扫除.

自迎 台阶 引公子就.

西阶 趋向,往……去 以负.

于魏,无功于赵 辜负,对不起 公子竟.

留赵 最终 《淮阴侯列传》

不为具.

食 准备 竟.

漂数十日 从头到尾,一直到 信.能死,刺我 的确,确实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 同“熟”,仔细 议欲下.赵 夺取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离开 臣闻千里馈.粮 运送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同“佯”,假装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悬赏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 送到,送达 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

事之 同“向”,朝着 像对待老师那样 诸将效.首虏 献出,呈献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同“背”,背靠,背向 今者将军令臣等背水陈. 同“阵”,布阵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只是 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如果 怎么 信由此日夜怨望. 怨恨 信尝过.樊将军哙 拜访 如我能将.几何 统率 臣多多而益.善耳 更加 淮阴侯挈.其手 拉着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使……退避 唯.将军令之 希望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同“叛”,反叛 阴.使人至豨所 暗中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但,只管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情况 相国绐.信曰 欺骗 信方.斩,曰 将 遂夷.信三族 灭 信言恨.不用蒯通之计 遗憾,后悔 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像乌鸦一样 高帝曰:“置.之。” 赦罪,释放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 到……去 余视其母冢,良.然 的确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夸耀 夸耀 差不多 不务.出此 致力于 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 安定,和睦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二)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

语文复习学案

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 显: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 主:主管

⑥王卬於殷 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 南: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 与:参与。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论:阐释。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 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 次:编撰 ⑩

地方。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 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害。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 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 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贬:贬抑。退:斥责。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 达:达成。

11善善恶恶 奖善惩恶。 ○

12贤贤贱不肖 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

13故长於风 风:讽喻。 ○

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要旨。 ○

15弑君三十六 弑:臣杀君、子杀父 ○

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所以:原因。本:根本。 ○

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缘故。渐:渐进。 ○

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有国者:君王。 ○

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宜:合适。 ○

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权:权宜。 ○

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空言:指责。辞:辩解。 ○

22夫不通礼义之旨 旨:要旨。 ○

23夫君不君则犯 犯:被冒犯。 ○

24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行:恶的品行。过:罪过。 ○

25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以:把。予:加在身上。 ○

26则受而弗敢辞 辞:推辞。 ○

27礼义之大宗也 宗:根本。 ○

2○8垂空文以断礼义

2○9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3○0唯唯,否否,不然

3○1春秋采善贬恶

3○2非独刺讥而已也

3○3获符瑞

3○4改正朔

3○5重译款塞

3○6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3○7有司之过也

3○8堕先人所言

3○9余所谓述故事

4○0整齐其世传

(4)11段:

①幽于缧绁

②身毁不用矣

③退而深惟

④昔西伯拘羑里

⑤孔子厄陈蔡

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⑦不韦迁蜀

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12-13段:

①周道废

②秦拨去古文

③萧何次律令

④则文学彬彬稍进

⑤公孙弘以儒显

⑥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⑦故司马氏世主天官

⑧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⑨论考之行事

⑩既科条之矣

1○1天人之际

垂:流传。空文:著作。 论:撰述。明:阐述。 是是。不不。不对。 采:褒奖。善:好人。恶:坏人。 非独:不仅仅。 符:征兆。瑞祥瑞。 正:岁首。朔,月首。 款塞:叩国门。 布闻:广泛传扬。 有司:专管官吏。 堕:“隳”,毁。 故事:旧事。 整齐:整理归纳 缧绁:牢狱。 用:被任用。 惟:思。 拘:被拘禁。 厄:遭受困厄。 厥:才 迁,流放。 大抵:大多。发愤:抒发愤懑。 道:王道。 古文:古代典籍。 次:编写。 文学彬彬:文质兼备的儒生。 显:显贵。 纂:“缵”继承。 主:主管。 网罗:搜集。失:“佚”散失。 论考:讨论研究。 科条:按类别排列记录。 际:关系。

12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弼”。配:相当。

13厥协六经异传 协:协合。异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

2.词类活用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3.古今异义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 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 ,我 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 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 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 今义:经常

4.通假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 ”通“旨 ”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 ”通“ 网 ”;“ 失 ”通“ 佚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拂 ”通“ 弼 ”

5.“以“字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

6.文言虚词

(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所以 )

(2)显于唐虞,至于周。(介词“在”)( 介词“到”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结构助词“的” )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目的连词“来 )

7.重点词句翻译

(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高祖本纪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

沛公引兵西 (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 (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

4.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认为……正确)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 (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 (定都)

(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向北) 夜往见良 (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在途中)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 (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 (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 (平民,卑微的身份)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臵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定语后臵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6.虚词积累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

因 : 高祖因狎侮诸客 (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 (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凭借)

以 : 乃以秦王属吏 (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为) 啖以利 (用)

可以有大功 (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动词,认为)

然 : 然恐,不敢不服耳 (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 (这样)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喟然太息曰 (……的样子)

7.其它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 昌邑未拔 (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 (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三)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

语文复习学案

一、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 显: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 主:主管

⑥王卬於殷 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 南:向南【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②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 与:参与。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论:阐释。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 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 次:编撰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 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害。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 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 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贬:贬抑。退:斥责。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 达:达成。

11善善恶恶 奖善惩恶。 ○

12贤贤贱不肖 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

13故长於风 风:讽喻。 ○

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要旨。 ○

15弑君三十六 弑:臣杀君、子杀父 ○

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所以:原因。本:根本。 ○

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缘故。渐:渐进。 ○

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有国者:君王。 ○

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宜:合适。 ○

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权:权宜。 ○

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空言:指责。辞:辩解。 ○

22夫不通礼义之旨 旨:要旨。 ○

23夫君不君则犯 犯:被冒犯。 ○

24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行:恶的品行。过:罪过。 ○

25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以:把。予:加在身上。 ○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26则受而弗敢辞 辞:推辞。 ○

27礼义之大宗也 宗:根本。 ○

28垂空文以断礼义 垂:流传。空文:著作。 ○

29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论:撰述。明:阐述。 ○

30唯唯,否否,不然 是是。不不。不对。 ○

31春秋采善贬恶 采:褒奖。善:好人。恶:坏人。 ○

32非独刺讥而已也 非独:不仅仅。 ○

33获符瑞 符:征兆。瑞祥瑞。 ○

34改正朔 正:岁首。朔,月首。 ○

35重译款塞 款塞:叩国门。 ○

36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布闻:广泛传扬。 ○

37有司之过也 有司:专管官吏。 ○

38堕先人所言 堕:“隳”,毁。 ○

39余所谓述故事 故事:旧事。 ○

40整齐其世传 整齐:整理归纳 ○

(4)11段:

①幽于缧绁 缧绁:牢狱。

②身毁不用矣 用:被任用。

③退而深惟 惟:思。

④昔西伯拘羑里 拘:被拘禁。

⑤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厥:才

⑦不韦迁蜀 迁,流放。

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大抵:大多。发愤:抒发愤懑。

(5)12-13段:

①周道废 道:王道。

②秦拨去古文 古文:古代典籍。

③萧何次律令 次:编写。

④则文学彬彬稍进 文学彬彬:文质兼备的儒生。

⑤公孙弘以儒显 显:显贵。

⑥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纂:“缵”继承。

⑦故司马氏世主天官 主:主管。

⑧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网罗:搜集。失:“佚”散失。

⑨论考之行事 论考:讨论研究。

⑩既科条之矣 科条:按类别排列记录。

11天人之际 际:关系。 ○

12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弼”。配:相当。 ○

13厥协六经异传 协:协合。异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

2.词类活用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3.古今异义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 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 ,我 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 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 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 今义:经常

4.通假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 ”通“旨 ”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 ”通“ 网 ”;“ 失 ”通“ 佚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拂 ”通“ 弼 ”

5.“以“字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

6.文言虚词

(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所以 )

(2)显于唐虞,至于周。(介词“在”)( 介词“到”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结构助词“的” )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目的连词“来 )

7.重点词句翻译

(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二、高祖本纪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

沛公引兵西 (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 (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

4.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认为……正确)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 (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 (定都)

(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向北) 夜往见良 (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在途中)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 (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 (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 (平民,卑微的身份)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臵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定语后臵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6.虚词积累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

因 : 高祖因狎侮诸客 (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 (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凭借)

以 : 乃以秦王属吏 (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为) 啖以利 (用)

可以有大功 (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动词,认为)

然 : 然恐,不敢不服耳 (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 (这样)

喟然太息曰 (……的样子)

7.其它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 昌邑未拔 (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 (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 (功劳,积功曰“伐”) 还军霸上 (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 (断 ) 汉王复入壁 (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 (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 (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 (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约)

意豁如也 (性情豁达的样子)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四)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1)

1

2

3

4

5

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五)
史记选读重点实词

1

49.摄衣谢之,延上坐 50.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51.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52.啗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5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熹,秦军解 5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55.偶语者弃市 56.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57.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5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59.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60.沛公然其计,从之 61.会项伯欲活张良 62.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63.非有功伐

64.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65.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66.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67.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 68.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69.淮阴先合,不利,却 70.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71.大王起微细,诛暴逆 72.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73.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7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75.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76.复其民

77.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7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79.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80.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8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82.平伐其功

83.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8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85.《国风》好色而不淫 86.其文约,其辞微 87.举类迩而见义远 88.屈平既绌 89.厚币委质事楚 90.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9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92.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9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4.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9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9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97.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2

98.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9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0.被发行吟泽畔 10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02.是以见放

10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104.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10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10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7.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108.投书以吊屈原 109.同死生,轻去就 110.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111.诸侯以公子贤 112.欲厚遗之 113.侯生摄/敝衣冠 114.愿枉车骑过之 115.微察公子 116.从骑皆窃骂侯生 117.遍赞宾客

11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119.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120.吾攻赵旦暮且下 121.留军壁邺 122.让魏公子曰

123.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124.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12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126.譬若以肉投馁虎 127.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28.公子再拜,因问 129.侯生乃屏人间语 130.如姬资之三年 131.顾未有路耳 132.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133.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134.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35.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136.引公子就西阶 137.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38.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139.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140.战少利 141.以示士卒必死 142.诸侯皆属焉 143.项王军壁垓下 144.诸将能属者百余人耳 145.田父绐曰“左” 146.乃有二十八骑 147.项王自度不得脱

3

148.愿为诸君快战 149.期山东为三处 150.项王瞋目而叱之

151.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52.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53.汉军至,无以渡 15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55.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56.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15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158.吾为若德

159.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160.何兴之暴也!

161.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162.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163.又不能治生商贾 164.乃晨饮蓐食

165.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166.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 167.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168.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169.虏魏王,禽夏说 170.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171.从间道绝其辎重 172.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173.韩信使人间视 174.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175.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 176.令其裨将传飧 177.背水陈 178.师事之 179.顾诸君不察耳

180.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181.大王乃肯临臣 18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183.人言公之畔 184.第举兵 185.若教淮阴侯反乎 186.高帝曰:“置之。” 187.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 188.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189.不务出此

190.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

4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山东版语文史记选读全册重点实虚词复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haoci/6511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