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

2016-02-11 16:59:0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一《现 代 文 阅 读》 ...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一
《现 代 文 阅 读》

现 代 文 阅 读

编稿:于坤

责编:程彦芳

一、要点梳理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推断理解词语的含义。高考一般不考查词语在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而是考查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是临时语意;有些词语在表

达意思时,借助某种修辞手段(如比喻)来表达,阅读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挖掘该词语在文中的隐性意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首先根据语法修辞特点来分析句子。有的句子比较长,要先剖析结构,提炼重要信息;有的句子借助了某些修辞手法,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读懂深层含义。

2.其次,切忌只看表面意思,就妄自下笔,一定要到原文中找到该句所在位置,在上下文中深入了解。

(三)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直接摘取法,有时提炼要点比较简单,涉及的范围小,就是文章某个现成的词语或短句,这种情况就可直接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

分析概括法,如果涉及的范围大,提炼要点复杂,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信息来。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最有效方法是理清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文章的内容总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结构形式,记叙类文章都有一定的情节,随着时间或空间的转换,有起因、经过、结果等过程,人们的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化。论说文一般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本论是主体部分,其层次常为并列、对照、层递、因果、总分等。在分析文章结构过程中,还应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连接性词语,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它们是文章思路的标志。

3.对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归纳概括可运用如下方法:①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面而点。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即不能主观地“贬低”或“拔高”作者的立场观点,对于复杂隐晦的内涵,要综合权衡,还其本来面目;②整体性原则,

即不能断章取义,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思路,把作者的表述、陈说放到大的语言环境中去,大的语言环境除了文章本身以外,还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及思想等。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面对归纳性推理,要根据文中相关信息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性的结论;面对理解性推理,要分析文章的外在意义,体悟作者内在的思想倾向,把握行文脉络、内在感情变化,推断深层的意蕴。

6.对于任何一个选项都必须找到它在原文中与之对应的句子,加以仔细辨别、区分。

(四)鉴赏评价的思路方法

1.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以深入体验品味作品为基础,任何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

的,离开内容谈技巧是无的放矢;评价技巧,必须要有自己的感受,否则就会使鉴赏评价流于表面。

2.解答鉴赏评价题,掌握五个环节:

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审清题意,包括题中的明显信息和隐含信息

③划定答题区间,理清与试题的联系;

④借助已有知识,联想拓展;

⑤筛选辨析,寻同求异,得出正确答案。

3.鉴赏评价原则:必须从文章本身出发,由此揣摩作者的态度,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等,力求客观、公正。要尽可能知人论世,充分注意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作者、写作年代等,标题、注释不可忽视。

二、考点解析

(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

(课标版)对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

(课标版)对选考内容及相应能力层级要求如下:

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位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

产生的社会公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觉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命题特点

1.“理解”考点设题在现代文阅读、选考内容(文学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都有体现,其题型既可是单项选择题,也可是简答题。

2.“分析综合”的考查既体现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也体现在选考内容的阅读中。测试题型灵活多样,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填充题)并用。

选择题一般这样提问:“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的一项是”等。

3.“鉴赏评价”一般以鉴赏评价散文为主。如果说理解是基础,分析综合是核心,那么,鉴赏评价就是难点,纵观十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鉴赏评价、探讨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要求越来越高,考题设计由原来简单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辨别提升为对表达技巧使用效果的阐释与再创造。

4.客观选择题量和分值越来越小。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含义与理解文中主要的句子的含意出现轮换态势。信息的筛选,逐渐成为考查主流;文意理解,逐渐加重。推断想象,渐成重点。从测试角度看,一个考生据文推断能力的高低,据文想象是否丰富合理,直接反映出一个考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因此这一考点将更侧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检测。

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理解和把握的考查力度将明显加大。重点考查内容将轮流锁定在对文中重要词语、主要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鉴赏优秀文学作品形象、表达技巧。

三、能力自测

(一)(2011 课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二
《全国卷高考语文五年论述类文本选择题》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答题要领

第一步【读】:仔细阅读文章,搞清楚两件事。

1、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主题的讨论范围是什么?

2、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或各段段意。

注意:要轻轻画出每段的结论句。所以,就是说,因而等词语是标志。

第二步【划】:仔细读题干,划出限定词,圈出要找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第三步【找】:仔细阅读选项,圈出关键字,利用关键字,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注意:

1、关键字要有识别度,便于准确找到相关语句。此时结构发挥作用,可大概判断在文章什么位置,如果还找不到,就从第一段开始迅速排查。

2、找到相关语句一定要划出来,并在句首标出题号选项号,便于识别检查。

3、进行比对,在选项字母前标出对号,叉号或是问号。如何比对正误参照下一步。

第四步【比】:认真比对答案,标出对号,叉号或是问号,重复第三步第四步,直至找出准确答案。

1、看是否是作者的观点。如果是断章取义,或是别人的观点,或是举反例,都是不正确的。

2、看选项句子与文章句子表述的中心语是否一致。需要根据语法结构来分析文中句子的中心语到底是什么。

3、如果文中没有相关表述,也无法根据文章推断出来,则属于无中生有,是错误的。

4、看选项中的表述,如果是有关系的,要看文中是否有这个关系,关系是否恰当。

表示关系的常见标志词有:

5、看选项中的表述,轻重缓急等程度是否一致,是否绝对。

表示程度的常见标志词有:

第五步【答】:四个选项都判断完毕,再圈画题干中的要求是正确后不正确,如果有两个选项有疑问,看哪一个更错误或更准确,最终确定答案。

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1、一定要划线,不能偷懒。

2、比对答案时要有耐心,不草草下决定。

3、做对了,更要把答案填对。

4、读原文一定要仔细,尤其不能忽略引用的文字。

练习中你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近五年论述类文本选择题

【2011全国新课标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2012全国新课标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 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 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

是科技黑箱。

B. 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 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 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 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 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 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那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2013全国新课标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以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子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保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痛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2013全国新课标2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 “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三
《第二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四人争论一句杜诗

相传,北宋大诗人苏轼曾与黄庭坚、秦观、佛印三位文友结伴游山,见古寺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春雨》一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________”一句的尾字已无法辨认。苏轼便提议各人试补一字,并率先补一“润”字;接着, 黄庭坚填“老”字,秦观填“嫩”字,佛印填“落”字。回家后查《杜工部集》,才知杜甫用了一个“湿”字。

四人比较品味了一番,异口同声地赞叹:“湿”字用得妙!你能说出妙在何处吗? 答案 这里,诗人着一“湿”字,看似信手拈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实则给读者留下了自由地渗透主观情感的艺术空间,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心境感受领悟诗意。快活者读了,则可将“湿”理解为“润”、“嫩”,领略到林花经春雨浴泽而格外艳丽柔美的喜人景象;忧伤者读了,则可将“湿”理解成“老”、“落”,体验到林花遭风雨而憔悴落魄的凄楚景象。可见,“湿”字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自由。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

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解析 A项“《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原文第

一、二段并无表述,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B、C两项直接转述原文。D项稍作整合,由原文的前因后果关系变为前果后因关系,与原文表述一致。 答案 A

评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各选项没有过多地整合原文内容,在文中的对应点比较明显,故此题较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解析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与原文“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表意不符,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答案 C

评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做此题的一般步骤是“勾画——比照——分析”,其中分析是关键。C选项的答题区间在原文第四段,比照句是该段最后一句,比照分析后即知错在“曲解文意”。此题难度适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解析 根据第三段中“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说明“徒歌”也是有曲调的。

答案 B

评析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此题要有大局观,站在全文(全段)的高度来分析句意或句间关系。还要熟知命题人常用的设误点。此题较难。

——识陷阱,排干扰

试卷中,命题者往往选择关键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装”“焊接”。就是在原文信息重新“组装”的过程中,命题者做了“手脚”,有意设置错误点干扰你、迷惑你。那么,这类题目常见的干扰陷阱有哪些呢?

曲解文意

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

选项:(2010·江西卷第7题B项)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

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原文: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比对分析 罗马人喜欢看血腥表演目的不是“展示国家强力”。目的理解错误。 无中生有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

选项:(2010·四川卷第6题D项)“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原文: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比对分析 选项中“代表„„最高水平”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颠倒错位

指的是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了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等。

选项:(2009·福建卷第9题C项)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原文: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

比对分析 原文是说在这个复制的时代,似乎什么都可以复制。并不是因为复制器官,因此说是一个“复制的时代”。这叫强加因果,或因果错位。 

改变范围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四
《苏锡常镇语文》

2010年苏锡常镇四市联考 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

语文

2010年3月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选考历史的考生,还要做加试题,共2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3.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卷上。

4.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主角/角斗 隽永/隽秀婀娜 解元/浑身解数 ......

B.度量/忖度 抹布/拐弯抹角 游说/说一不二 ......

C.绽放/积淀 筹措/厝火积薪 汲取/负笈从师 ......

D.裨益/奴婢 罢黜/相形见绌 船舷/故弄玄虚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中国足协开出重磅罚单,对三支涉赌球队进行严厉处罚,足协官员表示,这样的处 罚不足为训,但愿能给中国足坛带来希望。

B.一种叫“桌游”的新游戏从春节黄金周开始流行,并正方兴未艾,它或将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休闲方式之一。

C.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象征性决议,要求中国金融服务业完全对美国企业放开,这一 不情之请受到中国政府的拒绝。

D.时隔两千多年,我们这些90后的青年怎样才能把握《论语》的微言大义呢?怎样才不至于误读孔子呢?

3.12岁的徐州少年邵帅主动承担了照顾患病的母亲,其捐髓救母的事迹感动着社会各界。 请你写上一段话,表达对其举动的钦佩和称颂。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4分)

[来源:Zxxk.Com]

4.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将严文井的话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超过30个字。(5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阎典史传

邵长蘅

崇祯十四年,阁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日:“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口:“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日:“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久矢算。[来源:学科网ZXXK]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敛,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日:“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巡抚状闻 闻:使听到

B.令户出一男子乘城 乘:登

C.输不必金 必:一定

D,若将缒城斫营者 斫:砍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 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

③取空棺实以士,障溃处 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干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来源:学科网]

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

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艮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 (3分)

(2)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4分)

(3)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同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来源:Zxxk.Com]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来源:学*科*网]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来源:学&科&网Z&X&X&K]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来源:学*科*网]

(3)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 _____________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6)梅须逊雪二分白,_____________ 。(卢梅坡《梅雪》)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一14题。

另一片天空

韩少功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剑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品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米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剑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冈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

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二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人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J-}j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丁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人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选自《美文精粹》2009年第6期)

1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5分)

1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13.第6自然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 “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14.结台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6分)

六、现代文阅读必考题: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

央视《新闻联播》是中国的脸。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新闻联播》十年来最人规模的新政即将启动的消息传出,会引来中外舆论那么强烈的关注。其实2006年《新闻联播》更换主持人,就已经有国际媒体惊呼:“天哪,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

显而易见,《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表情已经不是他们个人的表情,而是国家的表情,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所以,当他们微笑出镜时,会让外部世界惊讶。原米中国并不总是那么沉闷,那么紧张,那么单调乏味。中国也会微笑,而且箕得那么亲切,那么明亮。

人人蓝装像群蓝蚂蚁的传统中国形象,从此…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是一个鲜艳的中国,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无须高声强辩,悄然之间这已颠覆了世界对中国的观感,一个人性化的中国,一个不仅可敬而且可亲的中国,开始得到世界的认同。

人性化也是中国新闻变革的主题。相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新闻显得过于滞后,久被抑制的变革冲动也就愈加强烈。《人民日报》评论版在河南王帅案中执著地追问,英文版《中国日报》在邓玉娇案中仗义执言,《环球时报》英文网站对当下前沿话题毫不回避,都显示了难得的职业勇气。《新闻联播》此次最大规模的新政,客观上是对强人的社会心理的同应。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回应。无论播报风格向轻松、活泼的转化,还是领导人新闻比例的压缩,从形式到内容的这些变革不管怎样千差万别,旨趣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尊重公众的需求,更尊重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如果说,中国硬实力的爆发性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崛起,发端于市场化供给,即发端于消费者主权的同归;那么中国软实力的爆发性增长,中国新闻在世界上的崛起,同样有待新闻的市场化供给,有待新闻消费者主权的落实。 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控板早已掌握在公众手中,公众的关切,公众的偏好,公众的选择,正决定着频道的方向、新闻的方向,对新闻界米说,这就是最大的时务。

1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说明在2006年《新闻联播》更换主持人之前,播报新闻的主持人是从来不会微笑的

B.当代表国家形象的主持人微笑出镜时,国际媒体为之惊讶,而这种形态改变之前,《新闻联播》很少受到外部世界的关注。

C.《新闻联播》主持人形象的改变,同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一样,很快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新闻主播形式开始得到世界的认同。

D.要求新闻播报风格向轻松、活泼化转型,是目前较为强烈的社会心理,追于这种公众压力,《新闻联播》节目才不得不作出必要的改革。

l6.联系文本内容,概括“世界对中国的观感”的具体内容。(6分)

17.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促使新闻变革的主要目的和意图。(6分)

[来源:学|科|网]

七、作文(70分) 18.眼光是一种关注,有时透出严厉,有时充满温情:眼光是一种洞察,很多东西往往取决于你是否有敏锐独到的眼光……

请以“眼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白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五
《2016李克高考阅读》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六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段试题》

修水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憎恨(zēnɡ) 埋怨(mán) 夙愿(sù) 锱铢必较(zī) ....

B.讥诮(qiào) 缱绻(quǎn) 模样(mï) 管窥蠡测(lí) ....

C.舂米(chōnɡ) 拱券(quàn) 搠倒(shuî) 不落窠臼(kē) ....

D.央浼(měi) 睇眄(dì) 潜力(qiǎn) 涸辙之鲋(hé)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桑梓 毗邻 编纂 皇天厚土

B. 拔擢 收迄 恻隐 得鱼忘筌

C. 联袂 流憩 拾掇 形影相吊

D. 岑寂 猥琐 亲睐 义愤填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公安人员向他了解犯罪分子情况时,他说话显得很 ,但最后在正义的感召下,说出

了犯罪分子犯罪的全过程。

②“择校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骨干教师为了提高待遇“跳龙门”,对那

些师资力量不雄厚的普遍学校而言无异于 。

③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全体职工都 总经理罗阳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打动。

A. 隐讳 釜底抽薪 为„„而

C. 隐讳 雪上加霜 为„„所 B. 隐晦 釜底抽薪 为„„而 D. 隐晦 雪上加霜 为„„所

4.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

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

B.“血战长空”以独特视角关注制高点时期中国空军的真实历史,剧中主要角色均有历史原

型。

C.“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如丝瓜、蕃茄)是平伸的,有作物(如

水稻、小

麦)的叶子是直定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江运河组成。

B.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转要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C.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

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了孙夫人。 (《三国演义》)

B.堂吉河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他大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 (《堂吉诃德》

C.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哲是在老师点名后才

发言的。最后冉有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论语》)

D.荷蓧丈人遇见孔子,并不理会他,自顾自的边走边唱歌,且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 (《论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

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7.下面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

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了》“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

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

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

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④③②①

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④虫流: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⑤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吴人称之 称:称呼 .

B. 孔明言教何碎 .

C. 从事白其书司隶 . 碎:琐碎 白:报告

援:靠山 D. 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

11.以下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 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12.文中画线部分,段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第Ⅱ卷(共114分)

四、(30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4分)

译文: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4分)

译文:

(3)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踏 莎 行 闲 游

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 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

(1)词的起首三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试简要说明。(4分)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七
《专题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篇八
《0012成语世界链接》

0012成语世界链接

《儿童成语小故事集》chm 动漫相声:成语新篇.rmvb 中华成语典故(全三册).pdf 中华成语典故(全三册).txt

成语抽象速写.doc 新编成语故事(叶至善).pdf

链接(共23625条成语).doc

中华成语千句文.txt

常见成语出处(120个).doc 生僻成语集释.doc

成语中的难读字.doc 易错成语集录 易混成语例析 成语意义集锦.doc

历年考试出现的成语错用句子汇编.doc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365篇

1.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一种人们长期以来沿用的、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意义内容、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绝大多数成语是四字的,也有三字成语和多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桃李满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等。

2.成语的特点

(1)长期习用性:成语的习用性表现为世代相传、流传久远。如“狼子野心”见于《左传》,这部著作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2)结构定型化:从形式上来说,成语具有胶结凝固的定型性。一般来说,词面用字不能任意颠倒词序,任意抽换增减,如“抱薪救火”不能说成“抱柴救火”,“画蛇添足”不能说成“画蛇而添足”;“三心二意”不能换为“二心三意”,“病入膏肓”不能换为“病入心脏”,“空空如也”不能说成“空空如”。词序不能任意调动颠倒,如“惟我独尊”不能说成“惟独我尊”,“司空见惯”不能说成“司空惯见”。

(3)意义整体化:从内容上说,成语具有高度融合的整体性。它凭借词面所说为表现手段,暗指一种约定俗成长期沿用的高度融合的特定意义。如“精卫填海”,字面上包含着一个古代神话故事,现指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大多数成语的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信息丰富。大多数成语的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整体意义。例如“凤毛麟角”字面意义是“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整体意义是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

3.成语的来源

(1)历史继承。大多数成语出自古代书籍和口头流传。

有来自寓言神话的,如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画龙点睛、杯弓蛇影、守株待兔等;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自相矛盾(《韩非子·难势》)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

有来自历史故事的,如望梅止渴、滥竽充数、毛遂自荐、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请君入瓮(《资治通鉴·唐纪》)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夜郎自大(《汉书·西南夷传》)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有来自典籍诗文的,如尔虞我诈、一鼓作气、梦笔生花、门可罗雀、每况愈下等;短兵相接(《楚辞·九歌·国殇》)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老骥伏枥(曹操《步出更门行》)

有来自古代民间口头流传的俚谚、鄙语、俗语,如恭敬不如从命、三天两头、狼子野心、能工巧匠、一干二净、三心二意、千方百计、胡说八道等。利令智昏(《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千夫所指(《汉书·王嘉传》)投鼠忌器(《汉书·贾谊传》)、豹死留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

(2)当代创造。一部分成语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得到认可并广泛使用一的,如艰苦朴素、优胜劣汰、全心全意、万家灯火、百花齐放、有的放矢、崇洋媚外、自力更生

(3)外来借用。还有一部分成语源于非本土的文化典籍或文学作品,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大千世界”、“五体投地”等来自佛教用语;而“火中取栗”则出自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心心相印(《黄蘖传心法要》)火中取栗(法国拉·封丹《猴子与猫》)五体投地(《楞严经》) 恒河沙数(《金刚经》)

4.成语的结构:从语法关系的角度来看,成语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六种。

①联合结构,也叫并列结构。天翻地覆、光明磊落、烟消云散、瓜熟蒂落、披荆斩棘、防微杜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鸟语花香、撕肝裂胆

欢欣鼓舞 骄奢淫逸(简单联合式) 悲欢离合 成败得失(正反式) 兢兢业业 唯唯诺诺(重叠式) 不卑不亢 万紫千红(偏正式) 含辛茹苦 废寝忘食(动宾式) 兴高采烈 人山人海(主谓式)

②承接结构: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③目的结构: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 ④因果结构:水落石出、水滴石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⑤主谓结构: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愚公移山 胸有成竹 神采奕奕 百家争鸣 鹤立鸡群

⑥动宾结构:不见经传、顿开茅塞、如丧考妣、饱经风霜 感人肺腑 更待何时 包罗万象 顾全大局 粉饰太平 不知所措

⑦动补结构:轻如鸿毛、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重于泰山 风行一时 逍遥法外 毁于一旦

⑧连动结构: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弃暗投明 改邪归正 见风使舵 画饼充饥 拍案叫绝 过河拆桥

⑨兼语结构:请君入瓮、令人发指、引狼入室、化险为夷、利令智昏 放虎归山 引人入胜 有口皆碑 认贼作父 令人神往 指鹿为马

⑩偏正结构: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萎靡不振、怒不可遏、惘然若失、中流砥柱 轻装上阵 世外桃源 后起之秀 半途而废

5.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理解成语要确切掌握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的意义以及成语的整体意义,只有在准确理解

成语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自如地运用成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因为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有许多成语原来是用比喻、形容、夸张等修辞手段来构成的,它们本身就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所以恰当地运用成语,能收到好的表达效果。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一是指了解它的来源,二是指了解它在后代的用法。例如:“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后无乎!’”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反对用俑殉葬,孔子认为开始用俑殉葬的人要灭绝后代。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2)了解成语的用法。有些成语字面上相差不多,可是在意义上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有差别。例如:“无微不至”和“无所不至”、“无孔不入”意义和感情色彩是截然相反的。“无微不至”指“爱护照顾得周到”;“无所不至”同“无所不为”相近,表示“什么都干得出来”;“无孔不入”表示“什么空子都要钻”。“任劳任怨”含有褒义的感情色彩,“刚愎自用”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讳莫如深”含有浓重的文言色彩,“空空如也”具有生动活泼的口语色彩,“下不为例”具有公文语体的色彩,“独具匠心”具有文学评论语体的色彩。

(3)采用成语的一般通行的形式。在运用成语时,必须注意它的定型性,采用合乎规范的形式,不能任意加以拆散和变动。例如:“螳臂当车”不能说成“螳螂挡车”。

(4)注意成语的写法。要规范运用成语,还必须把其中的每个字写正确,以避免引起误会或闹笑话。例如:不能把“病入膏肓”的“肓”写成“盲”或“育”。把“焕然一新”的“焕”写成“换”。

6.正确使用成语

(1)准确把握成语的意义

首先要弄清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成语的意义具有高度融合的整体性,并不是所有字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是通过本义的引申或比喻而形成的整体意义,因此大部分成语不可根据字面直接解说,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它的实际含义。了解成语的出处可以帮助我们加深记忆,例如“火中取栗”、“登堂入室”、“目无全牛”等成语,均可以通过探究典故来掌握它们的整体意义。

其次要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成语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因而其中有些字仍用古义。如果简单地参照现代汉语中的字义去理解,就会弄错整个成语的含义。

例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是删改的意思,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理解为“刊载、刊登”,那就与成语的实际含义大相径庭了。

(2)辨清成语的感增色彩

首先辨清成语褒贬色彩。如“始作佣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如丧考妣”指因利益受损就像失去父母一样伤心着急;“粉墨登场”原指演员装扮好了,登场演戏,现多指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些都是贬义词,如将它们当作中性词甚至褒义词来用必会导致谬误。

其次还要注意区分谦辞和敬辞。谦辞是对自己的言行的一种谦虚的说法,例如“抛砖引玉”;敬辞则是对他人言行的一种恭敬的说法,例如“蓬壁生辉”。

此外,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发生临时改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辨别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

很多成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都很特殊,例如“青梅竹马”特指男女之间幼年两小无猜一同玩耍,“美轮美奂”专用来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华美,“同日而语”、“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中,等等。使用中尤其要加以辨别。


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相关热词搜索:败军之将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 败军之将不足言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与败军之将相对的词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haoci/2208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