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长征感悟两千

长征感悟两千

2016-06-14 09:43:1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长征感悟两千(共4篇)看长征有感看《长征》观后感“弘扬长征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我现在眼睛都是红的,整个看片过程中一直在哭。十几岁的人很难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以前听说犹太人遭到大屠杀之后,他们的纪念馆非常详细,而我们的纪念馆很普通,让你感受不到当时的那种悲惨。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亲人的离失、肉体与大自然的搏斗,我觉...

《看长征有感》
长征感悟两千 第一篇

看《长征》观后感

“弘扬长征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

我现在眼睛都是红的,整个看片过程中一直在哭。十几岁的人很难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以前听说犹太人遭到大屠杀之后,他们的纪念馆非常详细,而我们的纪念馆很普通,让你感受不到当时的那种悲惨。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亲人的离失、肉体与大自然的搏斗,我觉得非常震撼,至今我还沉浸在影片中。感谢导演给我们带来这样一部好片子。导演把我们拉回那个年代,看那个年代的人怎样在领袖的指挥下去跋涉、去寻找光明。一个镜头让我很感动,战士们举着枪往前跑的时候,有一排绿绿的草,小孩子坐在那里在想,我们要往哪里走,感觉到无助,但是他们心中是充满希望的。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是它用很微妙的手法让我感觉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们对光明的向往,还有他们那种很坚强的意志力。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 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如果要问我,《我的长征》给我的的感悟是什么?那我会说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 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长征,是情与情的交融;亲情,面对生命逝去的悲嚎;友情,用自己的生命从悬崖边换回小战士的生命;民族情,红军以真诚和严格的纪律,使之与山区百姓融为一家;爱国情,飞夺卢定桥的英雄们,万尺高桥坠落的生命,谱写了爱国赞歌。红军是一支穷人的队伍,却是溢满宝贵精神的情感之源。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牺牲一切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党魂、军魂的集中反映。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征程。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地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目前,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这是新的长征,任重而道远。我们迫切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实践长征精神,使之继续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成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撑。

以长征精神激励新长征,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体现人民意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长征的时代特点是革命和战争。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党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确立了北上抗日战略方针,使战略退却变为抗日进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与红军长征年代不同,任务使命更艰巨,时间过程更漫长,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长征精神激励新长征,就是要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努力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征的胜利是全党、全军紧密团结和军民大团结的胜利。 他们模范地执行党的群众纪律和民族宗教政策,所到之处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这种广泛而又坚强的团结,使红军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是长征途中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

《长征精神感悟》
长征感悟两千 第二篇

长征精神感悟课程论文

【长征感悟两千】

长征精神感悟

【摘要】自从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以前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尤以红军长征精神最为让我感慨,红军的坚韧,勇敢,不怕苦坚持到底的精神,使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确实如此,他们是新中国的功臣,是中华人民的英雄,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新的时期,还要学习长征精神。长征作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

灵的英雄史诗,是党率领红军将士以伟大精神力量谱写而成的千古绝唱。

【关键词】长征精神 红军 长征路线 会师 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价值

一、 长征路线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

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

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长征感悟两千】

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

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

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

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

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

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长征感悟两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

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路线-路线详解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红1方面军长征路线

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2方面军长征路线

红4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红6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7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红10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红25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

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敌军进攻方向

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敌军封锁线

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二、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在全民族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有利于增强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

长征精神感悟课程论文 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有利于增强面向世界赢得发展优势的竞争力。

中国革命是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物质条件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始终要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特有的精神力量形成革命的优势。长征作为中国革命无比艰险的一个缩影,它必然要成为党和红军的伟大精神力量最生动的写照。在人类战争史上,红军长征是绝无仅有的神话般的伟大创举:历时最长,从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到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千回百转两年时间;行程最远,纵横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豫、鄂14省,穿越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总行程6.5万余里;考验最为严峻,天上每日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途中还有自然环境造成的难以想像的无数艰难险阻;战斗最为频繁,先后打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有100天在打遭遇战,先后突破四道封锁线,击溃敌军400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红军将士在衣食匮乏、休憩无所、伤亡不断的情势下,翻过皑皑雪山,趟过滔滔急流,走过茫茫草地,以血肉之躯铺平通向胜利的道路。毫无疑问,一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热血的红飘带,就是一条凝结革命意志和品格的红飘带。试想,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装备低劣、缺衣少食的红军将士,怎么能够战胜凶顽的反动军队,怎么能够征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怎么能够从人们无法想像的艰难困苦中拼杀和奋斗出来?

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长征途中,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赖以谱写英雄史诗的伟大精神力量,是激情与胆识、勇气和智慧的完整统一。在中国革命史上,敌我双方展开的任何一次重大的政治、军事决斗,都表现为既斗勇又斗智的过程,表现为指挥者主观指导能力的竞争。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将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把反“围剿”失败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北上抗日的战略进军,始终占据着政治上、道义上的制高点。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著名的《八一宣言》更是把民族救亡的决心昭告天下。这种将自身命运系于民族安危的抗日主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在军事上,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同志领导红军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坚持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打”与“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置蒋介石40万大军于股掌之上;红二方面军声东击西,转战乌蒙,使十几万敌军东奔西转,徒劳无功;红四方面军灵活用兵,机动歼敌,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一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长征作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党和红军用伟大精神力量托起的历史丰碑。长征的英雄业绩和不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多少年来,中国和世界上一切富有正义感的人们,无不为红军长征的伟大创举所惊羡,无不为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极度焕发的伟大精神力量所仰慕。被喻为“民族魂”的鲁迅,把红军长征看作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高度赞赏了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烈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赞叹,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贞,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党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愈挫愈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参加长征的广大红军将士,始终抱定“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满怀着把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正因为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面前,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尽管他们开始并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精神支柱的革命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长征是红军将士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始终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斩关夺隘、一往无前,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同反动军队的殊死较量中,红军将士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令人叫绝的战争奇观。在岷县战斗中,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连续进攻,使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守敌挂旗乞和。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将士奋勇杀敌,歼灭和击溃敌两个师又8个团,使蒋介石领受了“奇耻大辱”。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谱写了无往不胜的壮歌。正因为有了红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才有了长征这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红军长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初期,尽管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明确的,但具体的战略立足点和行动路线,则又必须根据战争形势、沿途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和变更,而不能搞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教条主义。红军长征由初期陷入困局到后来踏上坦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的过程。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揭开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新篇章。以此为转折,红军队伍在战略全局上一改被动受挫的严重局面,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自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结束,每一个战略方向的合理选择,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科学确定,每一套战略战术的正确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的重大胜利,无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创造性地开拓新路的结果。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长征中,党领导红军队伍能够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能够克服无以复加的艰难险阻,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形成了无比坚强的革命团结。红军历来有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长征途中,曾发生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广大红军将士以中国革命的大局为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维护和促进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长征期间,各路红军虽然独立实行战略转移,但在长征这个总棋盘上,又都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以及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的陈毅、项英部,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作战行动,主动配合了红一方面军转战云贵川和北上陕甘。而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也密切配合了红二、四方面军转战北上。有的部队为掩护主力红军,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孤军奋战到最后1人。在参加长征的各部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之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红军将士总是发扬舍己为人的团结友爱精神,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将士团结战斗谱成的一曲凯歌。

——心系民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党领导红军队伍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法宝。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多次调整和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确定,充分表明我们党自觉把人民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立即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明确规定红军部队必须绝对维护沿途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行动遵纪爱民。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主动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沿途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因而自告奋勇地做红军队伍的“靠山”,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救护伤员,不少民众还直接参加了红军队伍。人民是革命的母亲。正因为有了沿途广大民众的拥戴和支持,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才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敌长城。红军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党和红军践行根本宗旨的胜利。

【长征感悟两千】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民族品格。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从一定意义上讲,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而红军将士以热血和忠诚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它所包含的救国救民的理想和信念、胸襟和胆识、勇气和智慧,正是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伟大品格的空前张扬,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这一伟大品格的宝贵结晶。

三、弘扬长征精神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是融为一体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严重压力,面临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挑战,面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加剧的严峻考验,面临改革发展新难题不断增多的严重风险。这就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铸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始终朝着既定目标顽强奋斗。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对正义事业忠贞不渝的执著追求。只有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才能以乐观自信的胸襟和态度,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始终抱定强国富民的远大目标和志向,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凌云壮志和顽强毅力,踩着困难一步一步把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日新者,久而无穷也”。勇于

长征精神感悟课程论文

开拓创新,曾使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中华民族尤其需要创新精神。由于我国要在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因而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与发展相伴生的各种难题也异常突出,而要破解这些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仅凭老经验、老办法显然不行,而必须着眼当代中国发展趋势,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切实拿出既有创造性又有实效性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由此出发,就很有必要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根据客观实际不断开拓走向成功的新路,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消除本本主义的影响,摒弃狭隘落后的思维定式,自觉根据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张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民族更加自觉地朝着美好前景开拓奋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面向世界赢得优势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民族气派的进步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竞争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要使中华民族以更为强健的雄姿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更有必要重视发挥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威力。当年,长征精神曾使我党我军迸发出异常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的伟大奇迹。今天,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全体人民迸发出强我中华、壮我国威的昂扬锐气;必将有利于在全社会极大地振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情,不断加快整个民族攀登科技制高点的进程;必将有利于使举国上下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确看待和积极吸纳当今世界一些先进文明成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创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解放军报》-----论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感悟两千】

《井冈山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观看电影《长征》有感》
长征感悟两千 第三篇
【长征感悟两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指导教师:

名 称:观看电影《长征》感悟

学 院:

专 业:

姓名学号:

观看电影《长征》有感

作者:

看过李老师给我们播放的电影《长征》,我们对长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在我们以前的脑海里,长征就是强渡大渡河,长征就是飞夺泸定桥,长征就是爬雪山,就是过草地。虽然在初中和高中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但是就对《长征》这件伟大的事迹而言,我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不够彻底,所以我们认为李老师给我们播放《长征》这部电影让我们学习是非常明智的。既避免了上课时只讲一些课本上知识的枯燥乏味,又给我们上了一次非常有用的,并且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毛概课,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学习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更是通过对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三位伟人形象演绎,使我们认识到伟人在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当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一个正确地指挥与否可以决定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长征是艰苦的,但是为了救国值得,长征是需要流血牺牲的,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值得,长征是需要勇气的,但是为了改变自己和中国的命运值得长征。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长征就是为了让咱们党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就是为了养精蓄锐,就是为了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由于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电影《长征》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演的,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共产党红军以重大打击,在红军的多次反“围剿”中,第五次反“围剿”历经时间最长,红军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总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湘江之战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几乎造成灭顶之灾,说是一场“浩劫”。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拦围阻截,导致红军各方面军暂时不能会合,只有转到国民

党势力较弱的贵州地区,打倒当地的不得民心的地方势力取得民心并且为下一步的长征做好准备,才能在这党的生死存亡时刻挽救红军,此时召开了决定党和红军生死的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 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以一部在翼侧策应。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过陇东,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

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精神,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播放了电影长征的上半部分,但是由于为了完成这次学习长征的机会,也为更好地完成这次作业,我在网上又看了下半部分,并且在看得时候,边看边记,我不仅学到了历史,更是学到了红军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对祖国未来的期望是如此之强烈,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处于他们为我们奋斗而来的新中国呢?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珍惜党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努力,我们是否愧对于党呢,是否愧对于为中国成立而奋斗牺牲的经过长征的英雄呢?

《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感悟两千 第四篇

[篇一:读<长征的故事>有感_500字]

二万五千里!这段惊心动魄的路程。见证了多少战士的生离死别,见证了多少人民的悲欢离合呀!这途中惊险不断,但是一一被战士们克服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

<长征的故事>一书中,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虽然,他们或不是名留青史,或不是大名鼎鼎。长征故事读后感。但是,他们为长征做出的一切,是功不可没的!在面对险峻的腊子口的时候,战斗指挥员们也束手无策了。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着办法的时候,一位叫李小猴的小红军出现了。他自告奋勇,担起了引路的工作。是他,在峭壁上钩住了一条绳子,得以让后面的人上去。当他回到这个山坳时,大家激动不已。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孩子,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篇六: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本书由美人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1908、11——1993、5)撰写,他在二战时期和<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同在苏联担任战地记者,在与斯诺的交往中,索尔兹伯里坚定了撰写这部史诗的决心。1984年3月到6月,索尔兹伯里得了到中国官方批准后来到中国,开始从事研究和搜集有关长征的的资料,并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沿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访,这本书也许是第一部由外国人撰写的全面、系统描写长征的经典著述。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1934年10月16日,中共苏维埃中央红军从瑞金开拔,这一行动极为机密,除了最高决策者,绝大多数红军指战员只是在最后才得到消息,事实上许多红军战士并不知道他们在进行一场战略转移(撤退行动对基层士兵是严格保密的),而最高领导人对于红军未来的去向也没有明确的方向……长征开始前,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损失了六万人,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1934年4月11日至28日的广昌战役,四千人阵亡,两万人受伤,通向红都瑞金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落入了国民党手中……

红军在长征中所要面对的难困主要有三方面:蒋介石的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军阀部队的围追堵截,同大自然的史诗般的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第三个困难也许是最关键的。)

长征开始时,八万六千多人从江西出发,林彪指挥的一军团和彭德怀指挥的三军团担任前卫,五军团(由宁都起义的原国民党二十六军部队组成,这是一方面军中最守纪律、最忠诚的部队。)担任后卫,当中是由新兵组成的第九军团、第八军团和中央纵队(中央领导人就在其中)、运输部队。战略转移的初期就像一场大搬家,大量的档案文件、印刷机、造币机和武器铸造磨具都被带在路上,挑夫承载的机器的重量大大超过了人的负荷,在崎岖的道路上每天还要行走几十公里,这种沉重的负担和远离家乡的前景导致了大量的逃亡,中央红军的行动也因此而非常迟缓,这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5日到12月3日)是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第一场大战,战役过后八万红军部队只剩三万人。惨重的军事失败造成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对李德、博古等人的不满,毛泽东通过采取一切可能的政治计谋即将重新取得他对中央红军的领导权。

全世界和中国广大地区的人们对长征所知甚少,国统区的新闻报道通常不是失实就是消息严重滞后,蒋介石的情报工作也是失败的,他甚至认为他与之作战的仍然是朱毛领导的红军。实际上,红军和江西苏维埃政府早已被莫斯科共产国际的“布尔什维克”们(中共党内“苏联派”,为苏联利益服务的政治团体)掌控,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领导着红军,而毛泽东已经在政治斗争中失势了,他的朋友和亲信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排挤。

在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而之前曾召开了鲜为人知的“黎平会议”,已在实质上重新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莫斯科的军事顾问李德仅仅列席会议,毛泽东重新掌权后,便一直担任最高领导人的职位,直到最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袖,中国革命的历史走向从这一刻起便无可挽回的注定了。

红军进入了贫困的贵州,在这个中国当时最绝望的省份,蒋介石布置了四十万军队企图彻底消灭红军。但是他的对手毛泽东不愧为一个军事奇才,毛充满想象力,灵活机动,大胆果决的战略决策有效地误导和牵制了蒋介石的指挥,虽然在贵州境内东西南北的大规模运动使得意志顽强的红军部队都疲惫不堪了,然而,红军最后还是突破了重重包围,从贵州进入了四川地区。红军的胜利突围似乎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毛泽东古典主义式的军事奇谋,蒋介石和军阀部队的矛盾,红军成功的政治宣传和政策方针。值得注意的是,红军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和帮助,当时所有的中国军阀部队都不能像红军那样维护贫苦无告的中国农民(相比苏俄革命时期的红军,中共的部队更加体谅和保护贫农的利益),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代表了农民对土地制度不满而引起的一种反抗,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的仇恨,支持着成千上万的农民进行着英勇的长征。

长征本身是一场灾难,是对人类生存极限的考验,大多数经历过长征并且幸存下来的红军回忆长征时无疑会感到那是一场苦涩而艰辛的经历。那些来自南方产粮区的人们没有见过白雪皑皑的大雪山和荒芜人烟的大草地。寒冷和疲劳消耗着人们的体能,失去知觉的人倒下后便再也站不起来了,一个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或是在沼泽中消失。缺乏食物补给和野外生存技能导致饥饿的人们煮烧皮带或者在别人的粪便中收集有限的粮食,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会感到不适的无人区,而有时出于救人和决策者的需要,有些人还要反复几次地经历这些死地。千万不要轻易地赞扬人们的坚强精神,灾难就是灾难,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折磨。

1935年6月25日,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在川北会师了,毛泽东和张国焘在热烈、友好的气氛里再度聚首了。“但是在骨子里——而且就在浅浅的表皮下——流淌着另外一股潮流:怨恨、敌意、猜疑。”毛和张都曾有过毫不留情地清除异己分子的传统,这两个人在政策、性格和权力的看法上又有着相当程度的不同。临时勉强调和的左路军和右路军北上了。但是政治分歧还是发生了,红军内部几乎进行了一场内战,最终,张国焘主导的左路军和右路军的四方面军部队还是南下四川了,而右路军的一方面军主力最终成功北上,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了陕北吴起镇。一年以后,张国焘率领的四方面军残部和贺龙率领的二方面军也来到了陕北同中央红军会师。

当毛泽东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兴致盎然地写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时,中央红军(一方面)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结束了,开始时有八万六千人的长征部队,再加上沿途不断招募的新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六千余人(留在江西的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和广大群众则淹没在国民党部队残酷镇压的血泊中)。当然,走到最后并且幸存下来的人是革命意志最坚定,战斗力最顽强的人,他们是精锐中的精锐,主力中的主力。但是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在今后十三年残酷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这些久经考验的人还要为了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斗。

然而,历史似乎总是令人感到悲观的……

1959年6月,毛泽东在庐山上“冷眼向洋看世界”。

“冷眼……,革命英雄们的这次聚会,看来并没有多少诗意可言”。自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经济运动失败后,反“右派”的斗争开始了,毛和他的助手江青、林彪等利益集团开始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里整斗长征时期的老英雄们了:彭德怀、洛甫、刘英、王稼祥、朱仲丽、贺龙、薛明、肖克、李先念、杨成武、杨尚昆、朱德、胡耀邦、陈毅、刘少奇……当然血水浸染的死亡名单不只包括中央领导人和他们的家人,中国所有的社会精英和无辜百姓都受到了致命的冲击。社会道德沦丧了,一个民族在文化上以惊人的方式迅速退化,动物精神充斥在所有人身上。革命是一头怪兽,当它由无数血肉喂养长大后,永不餍足的怪物就开始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组成部分了……同样一个领导人,曾经努力使中国进入现代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信念,如今变成了使中国成为无政府状态的国家,一切现有的成果和未来的希望似乎将被彻底埋葬了。“有限的权力导致有限的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无限的腐败。”极少数人的乌托邦最终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噩梦和灾难。

本书脱稿于1985年,时值邓小平掌权后的经济改革时期,作者当时显然乐观地看待中国的改革和新的方向,他对邓小平及其支持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长征感悟两千相关热词搜索:红军长征感悟 感悟长征精神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长征感悟两千”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长征感悟两千"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4618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