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国情国史观后感

国情国史观后感

2016-05-25 10:32: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国情国史观后感(共4篇)国史概要读后感《国史概要》读后感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是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是简单地以时间为轴描述社会发展的模式,而是从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了新意。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然而正如书中导言所说“历史是...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国情国史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情国史观后感(一)

《国史概要》读后感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是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是简单地以时间为轴描述社会发展的模式,而是从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了新意。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然而正如书中导言所说“历史是既简单有复杂的”。王朝更替,社会发展再简单不过。“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四十来字已经能够清楚地概括五千年的时间跨越。而这时空变幻间隐含着的英雄式的人物,变革式的事件、戏剧化的情节发展,甚至细微到服装、语言、饮食习惯的改变都可以包罗在历史这个范畴之下。所以说历史又是复杂的。樊树志先生当然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是已经对很多重要的历史内容进行了叙述。由于时间有限,我还未完全读完,但是颇有一些感触。如果用两个字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细节”,细节对于历史课的影响。

一、 细节激发兴趣【国情国史观后感】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然而当它成为课本教材时,受到篇幅、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失去了原来的生动性。学生面对高度浓缩的课本时,往往觉得与自己的认知有相当距离,枯燥无味,失去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把生动的细节展现给学生,营造历史氛围,如历史人物的特写、历史情节的补充,历史场景的渲染,紧张的戏剧冲突等精彩细节,尤其要重视历史和学生社会经验相关联的细节,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历史,融入历史。 例如,当我读到老子与孔子这一章节时,马上联想到了课本教材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观点又纷繁复杂,而且时间也久远,学生会有很大的距离感。另一方面,孔子等人主要的思想体现又与

【国情国史观后感】

语文的一些古诗文背诵重复,学生也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鉴于此,如果运用细节进行人物特写:孔子作揖佩剑的画像。学生习惯于孔子是个文人、思想家、教书先生,佩剑必然引发好奇“孔子为何佩剑?孔子还会武功?”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由佩剑引入孔子士大夫的身份,从而延生春秋时期的奴隶制等级制度,然后再讲孔子的思想时对比当时的社会环境,才发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的“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伟大的思想。这样,整堂课就通过细节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兴趣,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心理需求。

二、细节辅助达标

“读史以明智”,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民族血脉的传承,更加在于通过了解古今人事的变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洞悉事件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从宏观的、系统、整体来理解现实生活。

如讲到秦的大一统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人物评价的体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因此既强调了秦始皇的丰功伟业,又指出了“焚书坑儒”历史事件。然而教材在叙述此事件时简单地介绍原因“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烧毁了各国了历史、诸子百家著作,活埋四百多名儒生。而学生也在此之上凭借其固有的经验判断秦始皇是个“暴君”。实际上,国史概要中也提到焚书坑儒的背后的细节是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大辩论。所谓焚书,其实际损失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所谓坑儒确实手段过于残酷,但其本意在于维护皇帝制度的权威。所以,这些历史细节的拓展,让学生看清了当时的社会以形式,真正理解焚书坑儒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习惯性的打上某种标签。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使学生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历史智慧,感受历史的魅力。

细节是历史课鲜活生动起来。当然提供历史细节要有度,根据教学的需要,不能过滥,也不能脱离课本,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史实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历史课成为故事课。史学之美,美在通俗、趣味与情节,更美在严谨、深刻与睿智。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情国史观后感(二)

国史概要读后感【国情国史观后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在《论读书》中如是说着。可见读懂历史的作用举足轻重。

【国情国史观后感】

这个暑假的历史书单上推荐了几本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历史著作,《中国大历史》之前寒假时已大致看了一遍,便想着选择其他的书来看,所以把这些书从图书馆借来都大致浏览了一下。《万历五十年》以它的气势磅礴的,富有神秘色彩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然而这部煌煌8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仅仅是记叙了万历王朝五十载的朝野兴亡,阐述了明清鼎盛之际社会矛盾和文化纠葛的复杂而尖锐,沧桑之变,似在瞬间,在想要了解和通晓中国历史上并不尽人意。于是便举白旗投降。所以我最终选定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

翻开书的目录就发现这本书不同于其他历史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政治、经济、文化顺序的古板模式,它从史前时期一直叙述到清朝末年,也别出心裁的在前言中提出了几个有趣的观点。而后采取了很多小标题,分设专题,推陈出新,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虽然限于篇幅短小,文章言简意赅,但是每一个小标题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看似独立但却环环相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自由选择,而不必拘泥于书本的顺序,真正做到了随意阅读。 除了结构方面,在行文流水的刻画中,我认为樊树志先生的《国史概要》另一大特点就是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寥寥数字然而却也能够平铺直叙,将一件件故事娓娓道来,平易近人,简洁明了。并不是像《中国大历史》中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极其严密和细微的思考与论证。总体给我的感觉有点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个单纯意象的简单组合,便巧妙地将苍凉悲凉的景色,沧桑郁郁的人生展现在字里行间。《国史概要》也是这样,它的笔触精炼,却道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以其精密的逻辑纹理吸引读者的眼球,严谨中却不乏趣味性。

从内容上来说,《国史概要》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发展史模式,而是展现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新意。

这本书属于普及性质的,以短小篇幅给人以概览,所以叫做概要,行文内容基本属于灌输讲述式,没有特定深入的研究,没有长篇大论,细致入微的论述。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作为一本历史爱好者读物十分有帮助,非常具有系统性的概括和总结,可以大致了解到整个中国历史,也没有突出的不足,这是《国史概要》最突出的优点。另外比起《剑桥中国史》那样的鸿篇巨制,和《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等版本众多,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这些史书来说,这本书更适合在现在阅读。【国情国史观后感】

说历史,是对历史书写者是良知的考验,而对后人来说,历史的阅读者是判断力的严峻考验。历史,能在多大程度上忠实历史事件本身,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事实真相,既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取决于撰写者个人的学术良知。而本书的作者让我觉得能够以比较客观的视角来叙述。

在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纲要》,感觉对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史,的确可以使人眼界开阔,思考良多。特别是《国史纲要》这本书,它对中国古代史的陈述,起自史前时代迄至清代,以全新的方式,简洁明了的风格,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依然无法抹去脑海中关于历史的一幕幕场景:或是那三皇五帝的传说,或是那大漠长烟,战火连天的汉时匈奴等。然而,这一幅幅画面辗转交替,却在我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正是由一场场变革而组成,而文明,也是在变革中得以产生。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的变革,有的是政治制度上的改进,有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繁荣,也有法制的变化,文明的转变,这些变化目的不同,形态各异,但无疑都将历史沿着一个方向推进。而那个方向,则是前进,是发展,是进步。

中华文明的确立,是中华思想由“大同之世”到“小唐之世”的变革。夏朝的建立,正式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而同时,禹移交王位时,传子而不传贤的做法让“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家”,可以这么说,在夏之前,人们心中向往,并渴望建立的是一个不分彼此,没有争斗的和谐而温馨的社会图景。伴随社会的发展,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国家机器的诞生,“家天下”的夏王朝的出现,更成了一种必要,成了推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必需品。

春秋时代的战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种历史的进步。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振兴了自己的国家,更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步。 秦的大一统,一场充满暴力的统一活动,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纪元,秦昭王时代的统一战争是残酷无比的,包括后来的商鞅变法亦是如此。但也由此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这样的奇迹。

秦王朝的统一是历史上一次浓墨重彩的重大的变革,而秦的覆灭的过程更是历史上有印象深刻,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笔。

读《国史纲要》,我看见了历史,而这历史中,我看到最多的则是变革,社会在变,国家在变,制度在变,人民在变,历史长河中,我们无数次经历着变革,变则通,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变革,才有了历史的丰富多彩。

高二五班 苏美允 4号

参加国史国情知识竞赛有感
国情国史观后感(三)

【国情国史观后感】

参加国史国情知识竞赛有感

金融工程 杜天天

自从拿到国情国史知识竞赛试题,经过我一周时间的资料查询,我完成了自己的知识测试,从而得到97.6的较高分数。我十分满意这一周时间的知识积累与消化的过程,受益颇多!

通过这次竞赛,我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其次,我通过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我通过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了中国选择是这样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虽然看似只有区区125道竞赛题,可这些是我一个星期资料查询、知识积累的结晶。为了这次竞赛,我每天增加一小时图书馆资料查询的时间。我翻阅了数十本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可以说这125道竞赛题中的每一题都是我努力与汗水的结晶,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足以自豪!通过这次竞赛,我对中国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无论是屈辱的中国近代史,还是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无论是提出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还是进行经济建设的对外开放;无论是中日甲午战争,还是国共合作八年抗战,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的我对“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了深刻思考,对我党的执政策略更加拥护。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前辈先人用血汗换来的,因而我们更应肩负历史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可以说这10页的试题看似只是简单的知识竞赛,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的展望。现在的我通过大量资料的查询,可以自信地说,历史雄辩的证明:

是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导下才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两大任务。

参加这次比赛我受益良多,希望以后还能够多多参与!

大国崛起观后感
国情国史观后感(四)

[篇一:大国崛起观后感1200字]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或书籍)没有,这部记录片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强国文明的进步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为国人树立怎样的思想,不得不向强国学习,而是学习世界列强,不是向阶级弟兄学习。

看了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中国传统的自闭,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在了强国的后面,而且是一溃千里。大国崛起观后感。不由得让人想起汉武帝出兵讨伐匈奴,唐太宗兴兵击退突厥。在局限性和平的谎言下,国人的强国梦又被蒙蔽了。但这不电影是唤醒国人的一个起点。传统的居家过日子思想已经过时,夺目的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时代的更迭、世事的乱象、人心的浮躁、道德的下滑、自然的灾害。我的中国,我是多么不想让你经历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可当这些东西侵袭了你,我的中国,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啊!我的中国,你曾经信仰的“人命关天”终究还是抵不住时光的碾转吗?凌厉的时光终究还是将理想与现实分割两岸吗?“人命关天”还是最终变成中国回忆里永久的图腾了么?站在崎岖不平的地平线上,我的中国,我我最终还是忍不住哭了。遥望彼岸,我的中国。"人命关天“的时代还是湮没在回忆中了吗?“大国崛起”,“人命关天”,一念之间!

[篇三: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

在大洋彼岸,存在着一个"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它的经济发达,适合旅游,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那种骨子里散发的贵族气息,吸引着许多外国游客前往这个神秘的国度。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大国崛起>英国篇,看过之后,我越发的对这个"日不落帝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为一个大西洋彼岸的小小岛国,他却有勇气对抗当时的海上帝国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用自己的一生去捍卫这个国家,而她的子民也没有让她失望,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崛起!

"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其实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首先来说第一个:英国在打败西班牙之后,逐渐开始垄断海上贸易。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领下,发展本国经济,进行资本累积成为振兴英国的头等大事。这个使命即使在女王死后,查理一世即位也没有荒废。所以在英国发展初期,对殖民地的扩张和侵略从来没有断过,乃至殖民地遍布全球,对于本国国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以至于有了"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还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时,英国已经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机器开始代替手工,这在当时的清朝时无法想象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瓦特蒸汽机的发明都在一步步的引领着世界走向新时代。从此,世界人民开始走向工业革命化道路。

英国除了在经济上引领潮流,在政治上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改革。<大宪章>的颁布给英国又一次洗礼,乃至对整个欧洲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宪章中首次提到君主的权力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力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在当时世界也是史无前例的。查理一世的死证明他想统治人民,控制议会,控制法院,控制人民在英国这个国家是行不通的,践踏了人民的权力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查理一世的死对那些君主专制的国家,以及那些想实行君主专制的国家一致命打击。

同时,英国的文化,戏剧也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们考究。

总之,<大国崛起>英国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这个"日不落帝国"!

[篇四:<大国崛起>观后感800字]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题记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部纪录片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篇五:<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真实地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 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成为富强的国家的道路,清朝的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国情国史观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党史国史观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国情国史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国情国史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4295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