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人生之道观后感

人生之道观后感

2016-04-27 11:20: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生之道观后感(共5篇)君子之道读后感《君子之道》读后感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人生之道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君子之道读后感》
人生之道观后感 第一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君子之道的轮廓进行描述,又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等方面对君子的言行做了具体的阐释,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君子之交。人之为人,没有友谊是不可想象的。数千年来,人们因友谊而快乐,因友谊而安适,又因友谊而痛苦,因友谊而悔恨。作者根据友谊的等级,将友谊分为至谊、常谊、甘谊。作者表示至谊如高山流水,然而这种太高、太大的友谊企盼,必然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对于这千古至谊,我们不抱奢望,却总在寻找。千古至谊虽不可得,我们却不缺少友谊,这就是常谊。常谊的好处就是“实用”。随叫随到,随取随放;不必恭请,不必重谢;大事小事,都在身旁。它熟悉、亲切,轻松,因此起点都不深刻,多是一些日常小事。往往是,不经意的帮助了他人,或被他人帮助。无论是“至谊”还是“常谊”,都让人感到温暖,但正如作者所说,友谊之道,充满了沼泽和陷阱。甚至可以说,人一生中最郁闷、最伤心的经历,至少有一大半,与友谊有关。被认为“安全地带”的友谊,其实也是危险地带。因为这世间除了高雅的至谊、广阔的常谊之外,还有一种称为“至谊”。至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黏,有点稠。这种朋友,范

围不大,交往很多,并不在大庭广众中搂肩拍背,而是带有一点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隐享满足”。他们彼此信任、遇事相商、无事聊天,经常愿意愉快合作。然而这种朋友,常常遇到三个陷阱:体己的陷阱、功用的陷阱、暗箱的陷阱。谈完友谊的三等级,作者总结交友莫过于庄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之名。在很多君子心中,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是第一生命。看成是第二生命的,因馋而怒,拔剑而起;看成是第一生命的,因馋而死,拔剑自刎。它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速逝。于是,作者就君子之名做了如下结论。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一旦名誉受污,基本不要在意。更高一层的修炼,排除“名执”、“我执”。面对他人之污,应该仗义执言。

君子之伪。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且把他的千般优势暂时搁下,光说他的种种弊病,必须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便是“假”,这也是中华文化千年未消的一个病穴。历来有很多人,把文化和君子划上了等号,而在中国“伪君子”的种种伪装中,文化之伪最为普遍。然伪君子们知道,制造文化之伪最容易,制造道义之伪最关键。于是,道义成为他们攻歼的重点。文化可以平静伪装。道义却必须制造耸人听闻的事件。因此那些试图建立自身道义形象的人,几乎都是伤害他人的诽谤者。他们深信,道义只有在摧残中才能建立。当然,道义是假,摧残是真。但是,不管他们怎么闹腾,都掩盖不了一个最根本的原理:

天下一切的道义最终的本质,是普及善良,克己利人,减少伤害。除此之外,作者还表明,在研究中发现,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这并非要为他们开脱,而是借此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一个人很可能从一个心理缺口出发,步步走向虚假,难于后退;也可能从一个精神弱点开始,渐渐带上“伪”帽,不得解脱。所以,千万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肯定,大愚若智,大智若愚。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数,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君子之狱。君子之狱的淬炼成果,可以在离开监狱时充分体现。有的人萎靡不振,几十年来总是在申诉,总是在检讨,总是在生气,在自怨自艾;而另一些人则深知申诉和检讨没用,何不绕开那个恼人的原点,把身心放到别处,放到 了“大处”,反而获得了安顿。安顿的人生,绝不萎靡。其实,只要换一个方位观察就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情的“高墙”和“铁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另类监狱”。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整天为小小的名利折腾的筋疲力尽,让名利成为捆押自己的缰绳和锁链,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即所谓的狱外之狱。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百无聊赖、对身边人的嫉恨,都是为自己设置的牢狱,而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同样,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每人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阅读至此,我不得不想,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到底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联系到以往社会历史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是会想它们到底会将中国引向何处。书中,作者在阐述君子时,屡屡提到小人,并表示小人的出现,只是为了体现对君子的肯定。那么,君子与小人之辩,我们又如何来看待?关于这个问题,马一浮先生曾经说过:“君子与小人之辨,即是义与利之辨,亦即是仁与不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术隐微之地,只是仁与不仁而已矣。必己私已尽,浑然天理,然后可以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为小人。”这些话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之辨的实质所在,也指出了在哪里分辨。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既然仁与不仁的分途在心术隐微之地,那么,谁又能够进入、透视、评判呢?是他人还是自我?如果说是他人,这可能吗?他人也许能够知道我外在的行为是仁还是不仁,可我的内心是仁还是不仁,他怎么能够知道呢?那么,自己又真的能够完全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评判自己吗?自己就不会欺骗自己吗?自己就是一成不变的吗?非也!我们常常不敢面对和承认心底最真实的动机,当然,我们也可能真的对它没有认识。我们常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到后来又以明天之我推翻今日之我。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判断常常是从自己出发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而人又往往喜欢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就君子与小人之辨而言,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君子,而别人是小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

腹”,就像很少见到某人甘心承认自己是小人而别人是君子一样。每个人都自认为是君子,但实际情形却恰恰相反——满世界都是小人。正如书中所提,作者对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但是,若回到以往中西无穷的历史中去想,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当然,作者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实质上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却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

自古至今,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若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谁又能有资格为其做好决断。余先生也说,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既然是预示,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得时如水”的是君子,有“浩然之气”的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是君子,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更是君子,然做不到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便皆为小人吗?未也。孔子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终其一生,可以让人信赖的也只有“修身”一条。这本是他计划的起点,却也变成了终点。君子之道,只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即可,过程永远比终点重要。君子只是一种美好的人格追求,若圈定君子的框架,为君子而君子,则“君子不器”便成一句笑谈了。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活之道读后感》
人生之道观后感 第二篇
{人生之道观后感}

生活之道读后感

生活之道>读后感

What are you doing with your life?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即是这个问句,虽然没有加上问号。 中文译名为生活之道。AMAZON对这本书的介绍如下——“在这本书里,克里希那穆提敞开心扉,向青年人解释生命的意义,爱情,性,婚姻,工作,教育及人际关系的真相。教导人们抛开所谓权威人士的观念,用智慧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克里希那穆提被喻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氏的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他的演讲讲话的合集。这本当然也不例外。带着对人生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每一篇的内容都很短,围绕一个主题,提出几个问题,对此进行讨论。

在阅读的过程中,克氏像是一个朋友,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和你说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娓娓道来,在他的提问中,你也终于能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这一个个看似很宏大,无解的问题也似乎没有那么难。也许最后他并没有正面的给你答案,但其实,在他一步一步的论述中,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让人体验到了一种内观的感受,学会去如何发现自己的思维或者说是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在这个物质的,嘈杂的,浮躁的世界,我们很少有机会能去察觉自己的心里活动和感受,更无从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究竟是从何而来,如何消逝。我们活在别人眼光中,别人的口中,无处安生。即使和自己相处,也是自己情绪的奴隶,被情绪驾驭。与自己好好对话,去理解自己的情绪,想法。理解世界,应该从理解自己开始。去爱别人,也应该从爱自己开始。 以下是自认为本书中比较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也附上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以爱之名{人生之道观后感}

“你拥有非凡的意思,因为我的幸福、我的地位和我的威信都依赖于你。我通过你来实现价值,所以你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我必须守卫你,我必须占有你。通过你,我逃避了我自己;而当我被抛回自身的时候,对我自己的状态感到恐惧,于是我变得愤怒。愤怒有很多种形式:失望、不满、愤恨、嫉妒等等。”

在我们的社会中,恋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情景是多么的容易发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如此体会吧。因为你对我很重要,以守护的名义,以占有的姿态,去干扰你。也许你这么对待过别人,也许正在这么被别人对待。看清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情绪,归结到自身,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别人,才能解决问题。

二。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问?当你陷入混乱,当你出现困惑和不确定的时候,就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因为不确定,所以你想要一些确定的东西。你想要一个确定的人生目标。因为你是不确定的。”

“因为我们不理解存在每日的活动,所以我们想要目的,或远或近的目的。我们想要一种目的,一边我们能引导我们每日的生活,走向终点。这显然就是我们所谓的目的。但是如果我们理解如何生活,那么生活就是自足的,不是吗?”

呵呵,对。曾经看到过知乎上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就是只有当你觉得空虚寂寞冷,也就是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不高的时候,你就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了。然后就开始觉得生活各种空虚。这里的不确定就约等于多巴胺水平不高吧~知乎告诉你用各种方法可以提升多巴胺水平,比如通过吃,SEX,吸毒„„提升的幅度各有不同。不过这些方法总不能时刻用吧~比如最容易实现的吃,也不能常常用啊,毕竟吃胖了也会不开心的好么,哈哈„„我们还是从精神的层面来看看这个问题,恩,同意,当你感到空虚的时

候,首先承认自己的不确定,知道自己正处在这个过程中,冷静一点,找到那个平衡的状态,那么所谓的人生目标,也许就找上门来。

三。个体和外部

“你的内部已经投射到了外部,投射到了世界上;你是什么,你想什么,你感觉到什么,你每天在做什么,都在向外投射,这些构成了世界,因为你和我之间的关系,我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社会是我们的关系的产物——如果我们的关系是混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的、受到限制的、民族主义的,我们就会将此投射出来,给世界带来混乱。”

{人生之道观后感}

恩,EVERYTHING IS CONNECTED„„相由心生„„态度决定一切„„命运真的不由自己控制么?你的内心影响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影响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作用于你,你继续做着你的选择。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内心开始„„

四。自我遗忘和逃避

“人们很快就感到了厌烦,为了自我遗忘,他转而去追求别的东西。我们所有人都在这么做。富人们想在夜店中,在一些乐子当中、在车中、在旅行中自我遗忘。聪明人想要自我遗忘,所以他们开始创造,开始他们非凡的信仰。愚蠢的人们想要自我遗忘,所以他们去追随别人,有老师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拥有野心的人也想做一些事情来自我遗忘。所以,我们所有人,但我们走向成熟,当我们变老,想要自我遗忘。所以我们试图去发现一些更伟大的东西,来寻求自我遗忘。”

“集体的逃避是安全的最高形式。面对现实,我们尚能做一些事情;但是逃离现实让我们变得愚蠢而麻木,讲我们奴役在感官和混乱之中。”

所有人都被扇了一巴掌„„但是想想,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反正某种程度上我同意。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找到那个自我。在一些体验中,比如在旅行中,或者摄取了咖啡因后,各种感悟向我涌来,好像突然就明白了什么,然并卵,短暂的遗忘,并没有使你在日后的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过的从此就不同。也许这就是因为那只是自我遗忘,但也许,改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人生之道观后感}

五。追求和厌烦

“获取,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一种负担。只要你获得了,你就失去了兴趣。在努力得到的过程中,你保持警觉,而且感兴趣;但是得到了就感到厌烦。你也许想得到更多,但是对更多的追求只是导致厌烦。你尝试各种各样的得到,只要你还努力想得到,你就会有兴趣;但是总会有得到的时候,所以就总会有厌烦。这不就是一直在发生的事情吗?”

这大概就是佛家还是道家所推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咯?

六。麻木和厌倦

“我们能看到为什么我们多数人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中:我们已经在情感和精神上将自己耗尽;我们已经尝试过很多事物,很多感觉,很多乐趣。如此多的尝试让我们变得麻木、厌倦。我们加入一个团体,做我们想做的一切,然后离开;然后我们又去做别的,尝试别的。这个不断延伸又不断松手的过程让人疲惫不堪,不是吗?就像所有的感觉,很快就会让心灵麻木起来。”

有欲望想尝试是好事,如果陷入了上面的循环当中,确实要警惕自己是不是要把自己”玩“死了。该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放自己一马,LET IT GO,LET IT BE吧~

七。心累

“如果一直铅笔总是被削尖,那么它很快就会被磨得什么也不剩;与其相似,心灵不停地消耗自己也会筋疲力竭。心灵总是害怕结束。但是,生活就是日复一日的结束;是向一切所得、记忆、经历和过去告别。”{人生之道观后感}

“心会伤心,心会叹息”。当你觉得累的时候,看看这句话,允许自己接受,放下,或者告别吧。不用永远正能量。

八。欲望

“如果你摧毁了欲望,你就把生命也摧毁了。如果你破坏、塑造、控制、统治、压抑欲望,你就摧毁了那些极其美好的东西。”

FOLLOW YOUR HEART,正视自己的欲望,欲望不是一个不好的词,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恩„„

九。小小的

“你是否也有很多的欲望,你的内心是否已被欲望占据?世界是美好的,可我们却总是在逃离,因为我们的崇拜、祈祷,因为我们的爱恋,恐惧。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从来不曾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实相”。我们只在肤浅的表层存在,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满足,为不值一提的小事或悲或喜。我们小小的脑海中装着小小的问题,我们用小小的心智寻找着小小的答案,我们的人生就在这回小小的日复一日中走过。我们不去爱,即便去爱了,也会心存忧虑和困惑,也会有悲伤和渴求相伴。” 不要困在小我,小世界中。回归自身,却又不只专注于自己。好奇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实相”,那会不会什么也没有,又或者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如果我们的不开心是因为纠结在小世界中,那么走出这个小世界,去爱,是不是也算一种对欲望的控制和塑造或者是压抑?不过,不要纠结在自身,去帮助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看起来似乎确实是比较开心。小小,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醍醐灌顶。

十。技术和生命

“技术知识不管多么必要,也无法消除我们内心和心理的压力和冲突;这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技术知识,却不理解生命的整体过程,以致让技术成了毁灭我们自身的手段。一个懂得如何把原子分离开来,而心中却没有爱的人会变成一只怪物。”

看到这一段,脑补的是那些电影,想想做电影人也挺容易的。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写各种各样的>剧本,拍各种各样的电影。科幻的,纪事的。围绕着爱这个主题,好莱坞的话最终坏人被感化,或者好人斗过了坏人,拯救了世界。可惜真实的世界呢,一旦发生就是悲剧。化学知识可能被用来制作炸药,学会了使用枪支的人可能会去扫荡一个学校„„结合之前携程宕系统的那些花边新闻,想想其实我们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啊„„恩,心中没有爱的人会变成一只怪物。愿你我都不要变成怪物。 十一。教育

“所以,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帮助你发现你真正热爱的事物,以便你能够投入你的全部身心,因为这会为你带来尊严,扫除平庸,扫除卑微的市侩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一些好老师是重要的„„”

回首想想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做过的那些习题,考过的那些考试。对自己至今没能找到那个真正热爱的事物感到遗憾。当然期间也的确遇到过一些喜欢的老师,那些经常在课堂上看似说些和课本或学习无关的话的老师,好像也是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清晰的老师。毕竟,做对一道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并不能对你的整个人生留下什么宝贵的财富,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丰盛。曾经差点走上讲坛,也幻想过自己要成为怎样的老师。现在,庆幸自己的学生生涯已经结束。现在的孩子们真辛苦啊~

王晔

系统一部

《君子之道读后感》
人生之道观后感 第三篇

{人生之道观后感}

读《君子之道》有感{人生之道观后感}

《君子之道》全书,旨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有君子之道长存,中国文化就会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全书引经据典,深入{人生之道观后感}

浅出,俯拾今昔,辨析真伪,让“君子”清晰的轮廓跃然纸上。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君子,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君子之道》明确揭示,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

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心得读后感》
人生之道观后感 第四篇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有自信者,生命无限可能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一枝而已。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一只小老鼠,也就完了。论语心得读后感。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

所以,你的资源不可以给别人吗?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分享呢?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吴越春秋的时候,越王勾践打败了,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篇四:<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通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助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通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一定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国,曾经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必须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保持一致格调,形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一条符合自己人生的道路去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能够关心疾苦,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有所求,有所不求,从而让我们的人性更有深度,让心灵更有高度。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看了这段话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孩子的培养问题。前面女博士讲的话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长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个人非常认同。近几年我爸是lǐ gāng、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闹剧的上演正是中国"温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两字足以体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庇护、溺爱、纵容。还有一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爱取代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立足,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处于"421"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问题十分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摒弃将来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种有种"拼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不靠给、不靠等、不靠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物质上独立,精神上独立。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各司其职,承担责任,不能寄希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助,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医院两个实习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我们既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篇五:<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爱好。<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然而其中蕴涵的情理却很深远,细心品之,总会从中挖掘出良多实用,通用的道理,六肖,它以深刻浅出的情势告知我们怎么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前一段时间,北师大教学于丹用它感性的脑筋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剖析,把其中的真理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接洽起来,在百家讲坛进行讲授并书写<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对这本惊动一时的畅销书,开端时我并不认为然,由于时下出书的作家如车载斗量,多不胜数,再加上一些作家常常用炒作的办法出书,波,闻名,所以素来没有自动去读此书的愿望。可是当学校要求读这本书时,我被那淡黄色的封面以及封面上那幅优美的丹青吸引,那幅山水田园画给了我难以相信的平静,于是急不可待铺卷读来,当一行行清爽的小字擦过我的视线,当一个个故事扫过我的头脑,我立觉茅塞顿开,通篇读后,播种颇多,受益匪浅,现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触。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说明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天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一般的老师,我们的协调是什么?我想最基本的应该是先生与学生的和谐。我感到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峙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应该寻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立场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心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请求我们在教导我们的学生的时候可能心态温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念。可以发自心坎的确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恕”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逼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兴许已经遇到过相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过错的意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恕”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认为不该。这是没有正确懂得“教师”这个名词的成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懂得每一个学生吗?我当真的审视并认真检查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夺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实现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惟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光内接收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补充遗憾。”因而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感沾染给学生。镇静自己焦躁的心境,于丹是这写到的“当可怜来临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尽快的从前,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件,你才会活得更有效力,更有善意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布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剧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更加主要。要使学生清楚在这个时期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襟怀。

三、处世之道

当初咱们生涯的环境是绝对独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跟本人四周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友人仍是对引导,都要坚持必定的距离,控制好亲疏的分寸。间隔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敬即便在最亲热的人旁边也应当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准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斟酌一下自己是否有资历去评估别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守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尽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踊跃,说话要谨严。在碰到问题和处置问题时谈话要用头脑,做事要考虑成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束缚自己要求自己。并贯串到教养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点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当前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四、正人之道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以为做一个仁慈的人不仅是“君子”应存在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尺度。可能我们无奈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性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渡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埋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须要这种“苛责”。其次是第二种境界,我认为这句话很好理解是说没有永远的物质,永恒的是自己的追求。天天繁忙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我们得到的物资还是自己心中的信念?在读完“论语”心得后我们应该弄明白自己只有在一直的追求自己的幻想才会得到永远的快活。

每个人读一本书,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污染和升华,让我在安静中从新审阅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师的我能够潜下心来品出自己工作的无尽源泉。

[篇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他是语文老师,熟读论文,颇有发言权。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 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仅按照于丹心得的顺序,谈谈个人读后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的快乐很简单,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笑着告诉他:“为了感受生活而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知道我的qq号码,就能看到我的个人说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感受活着所能体验的一切一切,包括:饥寒、痛苦、贫穷、疾病、悲伤等等一些我们试图回避的体验。因为正是这些体验才让我们了解温饱、愉悦、富有、健康、快乐的美好,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记得去看大病初愈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脑瘤,又万幸手术成功。她抱怨手术后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触是,体验麻木也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还活着。同时自己也感到拥有健康是多么富有啊!

二、心灵之道。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现在细想起来,不过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动画片里的情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马上施展在平地上开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这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我坚信魔法师的话,并把这句话化成自己心态的一部分,每当我遇到让人沮丧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马”之后的“福”;而每当我有“福”可享的时候,也会提防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失马”之“祸”。这种心态让我变得超脱了,不会“喜极”也不会“大悲”,心态平和。

三、处世之道。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于丹讲述了一个孩子钉钉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理。尽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她最后对“篱笆不会复原”的强调,自认为会让人放弃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挽回。也许是我这个人就是容易冲动,会无意间对他人造成伤害,特别是我的学生。不过,我特别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说不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次与亲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无论错误处在谁身上我都会道歉;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每次误解学生或是对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气向学生道歉,那是我认为挽回遗憾的最有效方式。“篱笆不会复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篱笆的人被钉子挂伤,不是更加辩证的处世之道吗?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很同意这句话,工作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做给自己看的。我在学校里算不上什么先进,而我对先进这种东西看得也很淡,我总觉得人追逐太多东西,必定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而且这种沮丧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发现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会获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从事我喜爱的工作,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我真正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了。我为能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为能帮助他们战胜自我、体验成长而感到满足,为能传授他们丰富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在校园里的每天我都收获着成就感,孩子们每一个笑脸、每一个问候都是我的兴奋剂,能让我上8节课之后仍能对他们笑脸相迎。我爱我的工作,用爱这个词并不过分,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为学生辉煌的将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也许在某些领导那里我不能获得公正的评价,问心无愧是我的工作准则。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会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么会成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本人刚正不阿就不可能与那些献媚的人成为朋友,倘若与这类人能相处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却都是真诚的挚友。我选择朋友没有特别的标准,脾气秉性大多与我相同,至少我们的价值观主线是一致的,否则,我决不会与之称为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我交友都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初次见面——互相了解——决定是成为朋友还是仅仅是认识。朋友是你主观确立的关系,他与同事、同学这种客观环境确立的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可以和同事、同学友好相处,但我们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理想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我没有多么宏大的理想,就像一个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记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里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时会让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送他一句祝福的话。结果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如法炮制,最有趣的是有个学生祝福道:“祝您从班主任升到年级组长——主任——校长!”哈哈,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认真的快乐的体会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课前的紧张;作课后的轻松;忙碌时的疲惫;轻松时的畅然;感动时的泪水;愉快时的欢笑;亲人的关怀;朋友的调侃。我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内心的声音。

七、人生之道。人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我的人生究竟有多长,我不知道。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让我对人生的看法变得很平淡。我不在乎我的墓志铭上究竟镌刻些什么内容,我只关心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没有充分感受这个空间。三十能不能立起来,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和家人一起努力创造的温馨生活是我人生的意义,和学生共度的愉快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意义,和朋友一起携手的温情时光是我人生的意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乐在其中。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与其说是观后感,倒不如说是自我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于丹的观点,但还是感谢她让我从几个方面全方位地审视了一下自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我算是给自己做了一次简单的精神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我更加热爱生活!从人生的意义,我觉得受益真的匪浅,人生以淡泊名义,享受生活,平淡中豁然开朗!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人生之道观后感 第五篇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 ,知足常乐!

[篇四: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他是语文老师,熟读论文,颇有发言权。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仅按照于丹心得的顺序,谈谈个人读后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的快乐很简单,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笑着告诉他:“为了感受生活而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知道我的qq号码,就能看到我的个人说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感受活着所能体验的一切一切,包括:饥寒、痛苦、贫穷、疾并悲伤等等一些我们试图回避的体验。因为正是这些体验才让我们了解温饱、愉悦、富有、健康、快乐的美好,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记得去看大病初愈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脑瘤,又万幸手术成功。她抱怨手术后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触是,体验麻木也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还活着。同时自己也感到拥有健康是多么富有啊!

二、心灵之道。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现在细想起来,不过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动画片里的情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马上施展在平地上开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这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我坚信魔法师的话,并把这句话化成自己心态的一部分,每当我遇到让人沮丧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马”之后的“福”;而每当我有“福”可享的时候,也会提防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失马”之“祸”。这种心态让我变得超脱了,不会“喜极”也不会“大悲”,心态平和。

三、处世之道。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于丹讲述了一个孩子钉钉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理。尽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她最后对“篱笆不会复原”的强调,自认为会让人放弃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挽回。也许是我这个人就是容易冲动,会无意间对他人造成伤害,特别是我的学生。不过,我特别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说不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次与亲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无论错误处在谁身上我都会道歉;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每次误解学生或是对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气向学生道歉,那是我认为挽回遗憾的最有效方式。“篱笆不会复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篱笆的人被钉子挂伤,不是更加辩证的处世之道吗?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很同意这句话,工作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做给自己看的。我在学校里算不上什么先进,而我对先进这种东西看得也很淡,我总觉得人追逐太多东西,必定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而且这种沮丧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发现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会获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从事我喜爱的工作,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我真正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了。我为能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为能帮助他们战胜自我、体验成长而感到满足,为能传授他们丰富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在校园里的每天我都收获着成就感,孩子们每一个笑脸、每一个问候都是我的兴奋剂,能让我上8节课之后仍能对他们笑脸相迎。我爱我的工作,用爱这个词并不过分,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为学生辉煌的将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也许在某些领导那里我不能获得公正的评价,问心无愧是我的工作准则。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会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么会成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本人刚正不阿就不可能与那些献媚的人成为朋友,倘若与这类人能相处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却都是真诚的挚友。我选择朋友没有特别的标准,脾气秉性大多与我相同,至少我们的价值观主线是一致的,否则,我决不会与之称为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我交友都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初次见面——互相了解——决定是成为朋友还是仅仅是认识。朋友是你主观确立的关系,他与同事、同学这种客观环境确立的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可以和同事、同学友好相处,但我们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理想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我没有多么宏大的理想,就像一个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记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里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时会让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送他一句祝福的话。结果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如法炮制,最有趣的是有个学生祝福道:“祝您从班主任升到年级组长——主任——校长!”哈哈,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认真的快乐的体会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课前的紧张;作课后的轻松;忙碌时的疲惫;轻松时的畅然;感动 时的泪水;愉快时的欢笑;亲人的关怀;朋友的调侃……我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内心的声音。

[篇五:<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篇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人生之道观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美丽人生观后感 蜕变的人生观后感
  • 1、关于人生的观后感(2016-06-0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生之道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生之道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37801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