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

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

2016-03-13 09:21:1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共4篇)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二)纪晓岚入仕之谜正说纪晓岚(二)纪晓岚入仕之谜【画外音】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纪晓岚从小就是无比地聪明伶俐,这一集,我们将一同随着此刻还是普通平民的纪晓岚一步步地走进乾隆朝的官场,走到乾隆皇帝的身边,和纪晓岚一起作对联、猜灯谜,看看他是如何难倒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的。还...

篇一:《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二)纪晓岚入仕之谜》

正说纪晓岚(二)纪晓岚入仕之谜

【画外音】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纪晓岚从小就是无比地聪明伶俐,这一集,我们将一同随着此刻还是普通平民的纪晓岚一步步地走进乾隆朝的官场,走到乾隆皇帝的身边,和纪晓岚一起作对联、猜灯谜,看看他是如何难倒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的。还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给我们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风流倜傥、铁齿铜牙。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些史书上记载说,纪晓岚长得却不怎么样,更让人吃惊的是,纪晓岚不仅不是铁齿铜牙,甚至是一个口吃的人。那么,一个可以难倒乾隆皇帝的人,怎么会是个结巴呢?他究竟又是怎样博得乾隆皇帝的喜欢呢?

【纪连海】1740年,在纪晓岚16岁这一年,他参加了当年的童子考试,他从北京回到了老家,献县的崔庄,他到老家所办的第一件事,不是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奉命完婚。因为他的父母给他定了一门婚事,他们家的邻县东光县,有个马永图,马永图的女儿比他大一岁,在这一年嫁给了他,新婚的纪晓岚已经无力再去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业。转眼之间,他的儿子就出生了。纪晓岚本人结了婚,有了老婆,有了孩子,他已经无力专心他的学业。在这个时候,他参加童子考试,其结果显然是失败的,他没有考中,没有考中之后,他自己也很伤心,无可奈何地在后来他写的书《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四五岁的时候,我特异功能很强的,能够夜间见物,跟白天一样,但是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就逐渐昏阍了。他的原话说,“七八岁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这个时候,被人称为“神童”的他,只能加倍努力,还好,皇天不负苦心人,在1747年的时候,他终于考中了第一名。那么他在1744年的时候,他应了童子考试,过了关,成为我们人所共知的一个秀才,而1744年的时候,他已经是20岁了,20岁他应试童子试过关之后,1747年,23岁的纪晓岚参加了乡试,结果参加乡试的时候,他很有幸,取得了第一名,那么,这一年乡试的主考官是谁呢?是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满洲人,阿桂的父亲阿克敦;一位是汉族人,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这两个人对他的试卷一看以后,非常地欣赏,立即两个人工共同点这张试卷为第一名。所以我们说连中三元,这是很难的。但是第一元,解元,1747年,纪晓岚中了解元,第一名,他非常高兴,第二年很愉快地便去参加会试,也就是正式考试的第二级,如果他再中一元的话,那么叫会元。

【画外音】我人知道,在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如果能够在乡试中考中解元,在会试中考中会元,在殿试中考中状元,就叫做“连中三元”。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于聪明、神奇的纪晓岚来说,他是不是可以创造奇迹呢?

【纪连海】非常遗憾,他高兴得太早了,在这一年,他会试失败,没有考中。没有考中不要紧,我们说,失败了还可以重来,但是重来的机会给的并不多,因为什么呢?他的母亲去世了。按照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规矩,如果父母去世,自己要丁忧、守孝三年,三年之后,才可以继续参加考试。因此,从他24岁参加会试失败,到他29岁这整整的六年间,他一无所获,留给他的就是失意,留给他的就是漫长地等待。六年啊,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他认识了一个他的朋友,在这六年的时间里,这个朋友对他将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个朋友姓董,叫董元度。董元度这个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董元度在1751年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以后进了翰林院。董元度这个人考中进士这一年,恰恰是刘墉这个人考中进士这一年。所以董元度和刘墉是好朋友。那我们讲刘墉的父亲是刘统勋,这样,纪晓岚就认识了董元度。因为这个人特别好玩儿,特别好旅游,所以,后来朝廷封给他一个工作,在翰林院做编修的工作,给了他以后,他经常借故请假,到祖国各地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游山玩水。所以,这个人给他的影响就是:人生苦短,何不潇洒走一回呢。那么,董元度这个人,晚年非常凄凉,后来他的工作不顺心,没办法顺心,因为他不专心工作。工作不顺心的他,后来穷困潦倒而死。

接下来我们说,1754年三月,纪晓岚又参加了一次会试,结果这次会试考得很好,他考中了会试的第22名,进入了前24名。因为前24名是要交由皇帝钦点的。那么主考官确

定他这张试卷是第22名,但是还要经过殿试,在这一年的殿试时间是四月二十一日,皇帝另行出题,那么在这个殿试中,他很有幸,考中了二甲第四名,一甲一共就三名,二甲一共有七名,也就是他考中了二甲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这个时候他已经30岁了,不过还不晚,30岁的他终于考中了进士,终于圆了他的进士梦。在这个时期,他又认识了他的另外一个好朋友,也是终生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叫戴震。戴震跟他是隔壁的考场,很有幸,他考上了,戴震没有考上。那么我们为什么说戴震对他的影响很大呢?戴震可跟他不一样,戴震是在村子里跟人打架,人家追杀,他跑出来的,他不应该正常科考。他从老家跑出来以后,身上还带着很多书,一边逃命,一边都不忘记学业,所以这个时候,戴震给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之大。戴震给他的影响最重大的一个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言放弃。戴震这个人给他的影响还不仅仅是这些,戴震对纪晓岚的影响还是思想上。戴震本人读书无数,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尤其是他对于当时社会上主流思想“程朱理学”进行了彻底地批判。“程朱”是北宋的两位著名的理学家,“理学”是儒家到了北宋以后发展的一个产物,“程”是指程氏兄弟程颐和程颢,“朱”是指朱熹,他们讲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戴震对于这种思想进行了彻底地抨击,而他的抨击深深地影响到纪晓岚,后来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的著作里面不管是《阅微草堂笔记》还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有对“程朱理学”批判的话语,这是戴震对于纪晓岚来说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好朋友。引人注意的是纪晓岚这一年不是考中了进士吗,他考中进士这一年,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成功的一年,那当时录取的人,全是日后闻名中国的人士,这中间有榜眼王鸣盛,王鸣盛这个人我们可能不熟悉,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写了一本书,叫《十七史商榷》。他是著名的史学家,著名的考据学家,著名的经学家。王鸣盛是榜眼,这个人大家注意,我们后面还要介绍这个人。

那么在这一年,录取的人当中还有另外一位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这个人也写了一本非常有名气的书,叫《二十二史考异》,这个人叫钱大昕。在这一年考中进士的人当中,还有北京大兴的人,他叫朱筠,朱筠的弟弟便是嘉庆皇帝的师傅朱珪。在这一年与他一同考中的进士的人当中,还有纪晓岚的同乡戈源,同年,同乡,戈源,两个人一块儿从小长大的。在这一年考中进士的人当中,还有一位跟纪晓岚是终生的朋友的一位,叫王昶,这个人在纪晓岚一生当中可以说影响非常大。这个纪晓岚,长相不太好看的这么一个人,终于考中了进士,他来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他终于有了和乾隆皇帝接触的机会,那么他给乾隆皇帝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画外音】此时此刻,纪晓岚在考了十几声场科举考试之后,终于可以走进紫禁城见到乾隆皇帝了,一边是一贯就喜欢挖苦耍弄别人的纪晓岚,另一边是喜怒无常的乾隆皇帝,以及侯门深似海的官场,纪晓岚这一次进京做官,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纪连海】他非常清楚,我要想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就必须要用到我的聪明才智,但是我们非常清楚,你想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皇帝一看,长相太一般了,连理都不理你,你的聪明才智哪里能够得到发挥,太困难了。因为赏识你与否,这个机会是乾隆皇帝赐给你的,他不赐给你,你就没有机会得到他的赏识。皇天不负苦心人,他考中进士的这一年,就是说转过年来,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我们知道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在宫廷里,不以元宵节来过,而是以灯节来过,在灯节的前夕,乾隆皇帝命令翰林院的所有翰林们,所有进士们,你们一个人给我出一个谜语,给我挂到紫禁城,每一个地方都要有谜语,你人一个人写一个自己创的,不能是抄的,自创一个谜语,给我挂那儿,由我乾隆皇帝和我这整个一个院子里的,紫禁城一个院子里的嫔妃、应蔷啊,皇上皇后啊,老婆孩子啊,一块儿来猜谜语。那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见多识广,哪个谜语能难倒他呢。这个时候,纪晓岚登场了,他给乾隆皇帝留下的这个谜语,乾隆皇帝费了两个小时也没猜出来。这个谜语是什么呢?我给大家念一下。他这个谜语,是一个对联谜,是分成上下两句的。第一句是:“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狗猫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第二句是:“诗也有,词也

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小品,也是妙文。”——打两个字。当时乾隆皇帝费了俩时辰没猜着,什么字呢?诸位,这个谜底要猜,还得费一番思量,上下联各打一字,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上联和下联都是由两个半句构成的,那么也就是说,这一个字要由两个字拼接而成,他是怎么猜的呢?那么这个谜要怎么猜呢?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上半句是指“青”,下半句是取“狐狼狗猫”的偏旁“犭”,合起来猜一个字念“猜”。下联呢,前半句取“诗词论语”的偏旁“言”,下半句是指“迷”,“言”字旁加一个“迷”,仍然是“谜”。所以,这个谜底就是“猜谜”。自以为聪明的乾隆皇帝没有猜出来,所以他命令,把这个谜的制作人给我找来,结果长相不太好看的纪晓岚来到了皇帝的身边,皇帝一问,他告诉说这是“猜谜”。皇帝很为欣赏,当时在皇帝身边还有一个人,就是陪着皇帝猜谜的刘统勋,刘统勋明明猜出来了,但是他不说,他不能说,不能表示说我比皇帝还聪明。所以,当皇帝把纪晓岚叫来,纪晓岚揭开了谜底以后,刘统勋大家赞赏,皇上您看,我给您点的门生很好吧,天子门生很聪明吧。所以从此以后,纪晓岚就以他的聪明才智而享誉朝廷。纪晓岚的聪明才智还远远没有结束,那么他给乾隆皇帝留下的第二个印象,也是一个很巧合的事件。我们知道,南书房要有很多人来值班,皇帝经常会在南书房办公,恰巧这一天是翰林院的翰林纪晓岚在旁边值班,乾隆皇帝看着《论语》,《论语·为政》篇有一句话是《子夏问孝章》。这子夏是一个孔子的学生,他问孔夫子,怎么样才能做到孝顺,当时孔夫子回答了两个字——色难。“色难”是什么意思呢?朱熹给他做的注解,是这样写的,【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这个意思再翻译成我们现代的汉语意思就是,你伺候你的父母,最难的是看你父母的脸色。什么叫做到孝顺,你如果能做到让你的父母每日、每时、每分、每秒都高兴,那你就做到彻底孝顺了。他说这个太难了。乾隆皇帝看这段话,他没看进去,他看的是“色难”,当即就说,这两个字,要做一个上联的话,这个下联太难了。结果呢,当时的纪晓岚就在旁边值班啊,说容易,皇上说,容易?对这个词那么容易呢?容易你来,你来给我对一个下联。纪晓岚说,皇上,我不是告诉您了嘛?上联是“色难”,下联是“容易”啊。乾隆皇帝一想,我怎么没想起来,这“容易”的确就是“色难”的最佳妙对,再也没有比它更恰当的了。但是,皇帝就感觉到这个人是比较聪明。说到这儿的时候,您会想起来一位什么古人呢?我想起来的是,曹操手下的一位谋士,杨修。所以您尽表现出您高超的才能了,但是您可能忽视了别人,忽视了乾隆皇帝的想法,这也是为日后倒霉埋下了一个伏笔。

【画外音】纪晓岚这一功高盖主的举动,将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灾祸,我们也在为纪晓岚深深担忧,但是,危险似乎还没有来临,纪晓岚的聪明与机智,还是给喜欢灯谜与对联的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不知在此后许多的灯谜与对联中,纪晓岚先生还会给我们留下些什么有趣的东西呢?

【纪连海】当然,皇上还是很高兴,最让皇帝高兴的是乾隆爷五十圣寿那一年,也就是1760年,这个五十圣寿实际上是虚岁,周岁应该是四十九。乾隆皇帝五十圣寿那一年,那么他要让大小臣公作对子,大小臣公每个人都要上书皇帝,给皇上写一些个祝寿词,但是这些文臣武将们上书的无非就是敬祝皇帝万寿无疆之类的,非常简单的一些词,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当时纪晓岚给皇帝留下的一幅长联,也是一个对联,非常好,让皇帝一看,太好了。他的对联是这么写的,【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上联说的是什么呢?在大清朝的江山,西起葱岭,东到大海,北起外兴安岭,南到南海,东西南北各四万里,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当然,我们知道,纪晓岚这儿有点夸张了,据我所知,元朝的疆域,就比这个大,但是纪晓岚这儿有点夸张,皇上很高兴。这上联的意思是什么?乾隆皇帝的统治国家,疆土没有边,简称“无疆”,没说无疆。下联,从这以前到以后,还有九千九百五十年,加一块儿是什么,“万寿无疆”。所以这一幅对联没有出现“万寿无疆”四个字,但是它的结论就是——恭祝乾隆皇帝万寿无疆。所以这个对联,乾隆皇帝一看,立即将纪晓岚升官,纪晓岚就升官了,但是说实

话,纪晓岚长得实在是皇上不喜欢,是喜欢这个对联才让你升官的,不是喜欢你这个人,是喜欢你这个对联的话。这个时候,乾隆皇帝既要将纪晓岚升官,还要不让他在自己身边,还要让自己随时能见到他,怎么办呢?乾隆皇帝有个很好的办法,什么呢?让他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所以,从1759年这一年,也就是说纪晓岚35岁这一年,到纪晓岚去世,这中间,纪晓岚前后主持了省级的、地级的、全国级的各种考试10多次之多,在当时的朝廷上,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主持全国考试,也就是科举考试,最多的就是纪晓岚,没有人敢跟纪晓岚比,说我主持的考试比你还多。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您应该听明白。那么在全国,每一次考试录取的名额是固定的,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大臣,他的学生,他的门生比纪晓岚多。纪晓岚经常主持考试,一说今年纪晓岚主持考试,这是正常的,一说不是纪晓岚,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您想,纪晓岚长相虽然不行,但是他这个位置很了不得,他的门生遍及中国,所以为什么你看日后纪晓岚的名声能火起来,比刘墉,比阿桂,都能够火。纪晓岚形成一个正面形象,他的门生太多了,门生一多,朋友也多,真朋友多,假朋友也多,因为有的时候,人家纯粹是想求你办事,人长得苛碜点,不太好看,位置很了不起,咱这年头,谁求不着谁啊,谁家孩子不想往高里考啊,谁不去纪晓岚家啊,谁敢不去。纪晓岚的门生多了,他们的回忆录中,往往就会记载下他们老师的无量的公德,我点了你,你要清楚,“天地君亲师”啊,也有的人说叫“天地君师亲”,再生父母啊,你的一切前程都是我给你的,你永远不能背及师门啊,过去不是有“株连十族”吗,这第十个族就是学生。所以从此以后,纪晓岚他本人的一些聪明才智留下的事迹,便传扬到了祖国大陆的各个角落。

【画外音】既然纪晓岚主持了如此之多的科举考试,我们突然想到,会不会有许多打算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学子,要去拜访纪晓岚呢,纪晓岚家的门槛岂不是要被踩烂了?面对这无数可能登门造访的人,纪晓岚该怎么办呢?

【纪连海】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他主持考试,我们就赶紧敲敲纪晓岚家的门,对不对,敲敲纪晓岚家门,我这有一篇文章您给指点指点,当然也有不开眼的,自命不凡,觉得我比纪晓岚还牛的,纪先生,您瞧瞧我这文章。到那儿,结果纪先生一看,实在是,说难听点,狗屁不通的一篇文章。但是纪晓岚都会给他们以善意的批评,对于小辈的,都会给予善意的批评,不是像对于平辈似的那么尖酸刻薄,毕竟是小辈的嘛。善意的批评里面,也能够体现出他的聪明才智,纪晓岚一看,行,我给你拿一笔,批上一段批语,你满世界招摇去吧。这个批语写到,【此文有双锤擂鼓之风】。如双锤擂鼓一般,这个学生满世界宣扬去,你看,纪先生说我这个文章双锤擂鼓。当时有很多纪晓岚的门生,我说纪公,您为什么给他写“双锤擂鼓”?纪晓岚哈哈大笑,你就没锤过鼓,你就没打过鼓,你打鼓试一试,一个锤打鼓,咚咚咚,它的字是通通通,俩锤打,不通不通不通,他很高兴啊。最后让人知道以后,他知道以后,也是回去就修改了,他最起码高兴了一段日子,没遭到人家的公然耻笑。这就表现了纪晓岚的聪明才智。那纪晓岚的聪明才智还有很多,其中很多聪明才智的故事都是他自己记录的,问题在于什么?他自己记录的聪明才智跟他的门生记录的不一样,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一年,一个姓王的翰林,他的母亲过八十大寿,这个姓王的翰林,《阅微草堂笔记》里也就说是王翰林,正史里没有这种故事,那么纪晓岚的门生记载的也是王翰林,这个王翰林是谁呢?我考证了一下,我觉得就应该是《十七史商榷》的作者,榜眼王鸣盛。为什么呢?当时朝廷里的翰林院,满汉的翰林就那么多,那么翰林里姓王的本身就不多,而且他的母亲要八十大寿,这个人要能请得动纪晓岚。纪晓岚这个人,很孤傲的一个人,在和他同时代的人,朋友有,但是不是跟人家深交,不是谁都能请得动的,这个人还要请得动纪晓岚,那肯定纪晓岚对他有点某些服气的地儿,所以我的感觉,这个人就应该是王鸣盛。我们说,王鸣盛他的母亲过八十大寿,请纪晓岚写祝寿词,而且祝寿词要一边说一边写。纪晓岚拿起笔,一边说一边写。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当时,人家母亲八十大寿,脸一下就白了,当时这个王翰林,他自己记载的,王翰林脸色煞白,腿都打哆嗦了。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

我怎么请这么一个人啊,你怎么胡说八道啊,人家都说你这个人尖酸刻薄,你也不能在我母亲八十大寿这儿,你太过分了吧!写完了,接下来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很高兴啊,那是不是人啊,我是神啊,人哪儿能当神,很高兴。这个王翰林也转怒为喜,大家正高兴,还没高兴过闷儿呢,结果又有了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说王鸣盛是个贼,是一个小偷。全场立即就冷下来了,但是谁都知道,纪晓岚的聪明才智,刚才第一句到第二句,人们就知道后面那句,咱们等好吧。然后,他上面最后一句说,“偷得蟠桃献母亲”。这不成孙悟空了吗?这四句话一出来,全场叫好,这是纪晓岚自己记载的。到他的学生那儿,故事没变,这个题词完全变了,他的提词是这样的,“八旬老太不是人,南海观音下凡尘,三个儿子都做贼,天宫偷桃献母亲。”到他的门生这儿,这个故事没变,词就变了。像这样的事多极了。

【画外音】纪晓岚总是在与同辈官员们开着这样的玩笑,但是,当他给皇帝写点儿什么东西的时候,不知道讽刺挖苦成性的他还敢不敢这样做?很快,又把纪晓岚叫到宫中,这一次,乾隆要让纪晓岚做什么呢?

【纪连海】当然皇帝有的时候也知道,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有很多扇子,乾隆皇帝的字很好,满世界题,但是自己用的扇子没有一把是他自己写的字,都得找翰林院的翰林:你给我写一个字,这个你给我写一首词,那个你给我写一首词。让属下人给他题。你看我多牛啊,我这扇子都是人家送我的,都是人家给我题词。这天他就找到了纪晓岚:你把《出塞》给我写好,给我写一首词,在扇子里头。结果纪晓岚下笔如飞,虽然字写得不好看,但字写得很快,转眼之间就写完了。王之奂的《出塞》诗,原来是这样念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结果,纪晓岚写得太快了,快得就丢了字了,把其中的一个字“间”字弄丢了。写完了,他给皇上,皇上说你休息,喝点水,我瞧瞧。结果他一端茶杯,刚一端起来,这水还没喝呢,乾隆皇帝就问他,我说纪晓岚,你写的是什么字。纪晓岚赶紧拿过来一看,哟,丢一字。他很机敏,立即就说,启禀陛下,我写的不是王之奂的《出塞》诗,我写的是《出塞》词,您看,我给您念:“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好,那个时代的诗也好,词也好,他没有标点,如果有标点,你纪晓岚这个脑袋不搬家了?我们都知道,这个纪晓岚聪明,很聪明的一个人,很睿智的一个人,但是,是不是说他什么事情都反应那么机敏呢?也不尽然,也有让他露怯的时候,让人挤兑得,人家前面走,自己屁颠儿屁颠儿跟后面等着的时候,也有让他很不开心的时候,他的聪明才智也有不行的时候,他自己的书里就记载了,说有一回我露怯,怎么露怯?说他在1762年到福建主持考试,他先得走京杭运河,去的路上,一开船,结果正好赶上一个老者也上南方,这个老者是一个武将,结果京杭运河很窄,不能两艘大船同驶,谁也不相让,船是挨着的,老者在一张纸上写了一段话,送给纪晓岚,让摇船的人送过去,蹦着船帮就过来了,结果纪晓岚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段话,说我一个老者,给你出一副对子,你对上来,您先走,你对不上来,对不起,您后边待着,我走,你后面待着。这个对子是这么写的,“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表面上纪晓岚一看,“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橹速,表面说的是橹不如帆,实际上“橹速”指的是三国的人物鲁肃啊,“帆快”,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啊。他的意思是文臣不如武将,你必须得用人来给我对。纪晓岚跟那儿待了一个时辰,没有对上来,人家船早走出好几十里地去了,你就是不能走,对不上来,对不上来也要走。一直等到福建,神州,考场考试,考试的时候乐声齐鸣,这个时候,他突然之间才想出来,我当初要是对出来多好,“八音齐鸣,笛清哪如箫何。”可是,人家已经走得没影了,这好说晚了。这就是我们介绍的纪晓岚,他这个人,也有的时候聪明让人露怯的时候。那纪晓岚这个人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那皇上不太喜欢他的相貌,但是又很欣赏他的文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就决定,这个人这么聪明,还是调到我身边来吧,别老在外面飞着了。因为乾隆皇帝老让他主持地方考试,算了,还是把他调到北京来

篇二:《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

本文由兰台寺卿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纪连海 马瑞芳]感悟孔孟 画外音:孔子和孟子是我国的古代圣贤,他们是儒家思想的先驱。记述他们思想的《论 语》《孟子》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两千多年来,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的 、 文化。孔孟的儒家思想早已渗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 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 孔孟圣贤教给 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传承了两千多年的 孔孟思想。 马瑞芳,一位大学教授;纪连海, 一位中学教师。 他们将从个自的人生经历出发, 为您分别讲述了孔子、孟子这两位古代圣贤对他们的影响。尽请关注《我读经典》之《感悟 孔孟》 。 1982 年,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巴黎聚会。讨论 21 世纪人类需要哪种思想?经过热烈的讨 论,一致认为孔子的思想。孔子是我们教师们的祖师爷。孔子的思想能够超越时代,跨越地 狱,突破文化和民族的界限,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一致推崇。有很多的原因。台湾的学者 傅佩荣先生认为:孔子强调人类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原 因。 《论语》的开篇: “学而时习之。 ”朱熹解释: “学有觉。 ”就是觉悟的意思。清代的学者 解释“学而时习之”是孔子的一生学谱。就好象我们弹琴需要按照琴谱来弹。孔子一生都是 按照“学而时习之”的学谱。我今天谈我读孔子的几点感悟。先谈第一点,不耻下问向学生 学习。 《论语》的开篇“有朋自远方来” 。这个“朋”字有的学者就解释,它指的就是孔子的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正是和自己的学生互相交流, 和学生在思想的撞击当中产生了火 花。那么我们现代这些生活在校园当中的人,能不能也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到提高。我的体 会是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你教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和学生交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你就会加强学习。 画外音: 《论语》一书传递了朴素的真理。因为他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 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论语》不仅是读的,更是要做的。 《论语》一个很重要 的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高高在上,坐而论道,这不是读《论语》的正确方法。所以马瑞芳 把从《论语》中得到的感悟应用于生活,认为教学相长,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论语》 一书博大精深,马瑞芳教授还能从《论语》中得到哪些感悟呢? 我读孔子的第二点感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向同行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 篇说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多听各种各样的意见。你把你的疑 惑放到一边, 你去讲你有把握的。 孔子这个话是教育他的学生怎样去从政, 怎样去获得俸禄, 怎样获得官职。我的老师语言学家殷孟伦先生曾经跟我说过,我一辈子治学,我就是牢记孔 子这八个字。我这些年在国内,在国外参加了一些学术界的活动。回过头来,我也体味这八 个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我觉得非常有感受。在学术活动当中,向海内外的同行学习。 和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行,互相鼓励,互相切磋。和观点不同的专家们,互相交锋。改 善自己不足的,坚持自己正确的。这是一点更为要紧的学习方式。孔子还说过: “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 ”你错了,不改是更大的错误。你一个学者,不懂装懂,你和江湖上卖假药的有 什么区别。 学术研究出了错,别人给你指出来。 你捂着,你盖着。 你醉死也不认这壶酒的钱, 这就是错上加错。 你就干脆老老实实承认我错了,我认栽。天也塌不了。而且你很可能迎 来你自己学术研究的一次新陈代谢。就好象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的: “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 候,它的早晨的东方,已经静悄悄地等在前面。 ”

画外音: 《论语》中传递的一切朴素的真理,在两千多年来,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的血脉 之中。从《论语》我们每个人都能吸取到有益的营养。为自己确立一种聪明而理智的做人做 事的道理。所以古人曾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赞美孔子的博大精深。而《论 语》关于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一条马瑞芳教授认为在自己生活中一直坚持亲身实践, 从而获益良多。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内容呢?马瑞芳教授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呢? 我读孔子的第三

点感悟就是:见贤思其焉,向大师学习。 《论语》中孔子说:见贤思其 焉。看见品格高尚的人,你就想怎么努力向他学习,反躬自省,检查自己有什么需要改善的 地方。这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现在很强调学习。而孔子他就是非常好学的,而当年他又以 博学著称的。孔子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 、 不知,是知也。 ”这都是强调学习的。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我们人生最大的需要,当成我们 人生最大的乐趣。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也就乐在其中了。我们今天讲经典。经典是什么 呢?经典是最朴素,最简洁,是融化在生活当中的道理,孔子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孔 子就像很可亲的、很可爱的,经常向我们提个醒的邻居家的老爷子。我们可以把孔子当成老 师, 我们也可以把孔子当成知心的朋友。 学习经典, 死记硬背没有用, 生搬硬套也没有必要。 学习经典就应该从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 在你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仔仔细细, 认认真真地去 体味才能够不断地有一点感悟。我想说一句,每一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呢?因为最普通的人,也可以向最伟大的人学习,谢谢! 画外音:当我们随马瑞芳教授一同读过《论语》之后。感悟了一代圣贤的智慧和博大之 后。 我们没有忘记另一颗同样闪烁着智慧与人性光芒的孟子和他那七篇传世的 《孟子》 一书。 而作为中学老师的纪连海就是因为《孟子》中的一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么这段话是 什么?纪连海老师又从《孟子》一书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今天我给大家讲《孟子》的一段话。 《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条中的一段。 因为这个条目很长我就讲其中一句。那么《孟子?告子下》有这么一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为什么讲这句话呢?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经典中的经典。我觉得我活了 40 多年,岁数不是很长。我这么大就觉得这句话无论对于我来讲,还是对于孟子来说,就是写 这段话的孟子来说,还是孟子所在的儒家学派来讲,还是整个儒家思想文化来讲。这句话无 疑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虽然,我不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里面的“斯人” ,但我知 道我的经历,完全可以证明它后面这段话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了的。高中毕业之前的事情不说了,就说说 自己在高中毕业以后到今天这 25 年吧。1982 年,我以高考 405.2 分的优异成绩,我不是 在谦虚。真的,我这个人不会谦虚。我觉得我还是比较优异的。在我那个高中母校,我觉得 还是优异的。我以 405.2 分的优异成绩在学校高考。我这个分数毕业。毕业以后我想我自 己的大学母校总会录取我吧。我所报名考试的这所大学,它是 383 分招学生。事后我了解, 有 380 分就录取的。但是我的这个大学母校没有招我。当时我没有读过《孟子》 ,我也不知 道什么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我没有选 择权,人家有选择权。所以我没有选择坚持,我选择了放弃。我的放弃也好,坚持也好都是 被迫的。我被迫选择了放弃。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那个农村的家。但是就在我选择了放弃 的时候,我的高中母校的老师他没有选择放弃,他选择了坚持。先是一通地求爷爷、告奶奶 地求这个学校、求那个学校。我知道求的最远的一个学校,我知道是在新疆。石河子的一个

学校。最后人家告诉我,真抱歉,我们已经录满了。真是求爷爷告奶奶,给人跪着磕头都没 有能成。就在这个时候,这个老师发起了犟脾气。软的不成就来硬的。就开始告,告了一站 又一站,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大学母校还是决定录取我。那么当我去那个大学的时候,已 经是人家开学以后, 第七个星期天了。 那么在这七个星期里, 我在做什么呢?我在干两件事。 前四个星期,当普普通通的农民——放马,真的是放马,放了一个月。还好生产队还比较照 顾我,你今年先放马。等过了寒假,过了春节让你当会计。当会计,分还行挣的工资是一个 队的前三名。生产队长、指导员然后就是我了。说你先放马去吧,结果放了一个月之后,我 的初中母校找到了我。你来我们这儿当英语老师吧。我说不行不行,不能当英语老师。我说 高考英语都 26 分。我们那年的高考英语分按 70 %算,我得 18.2 分。这就是我

405.2 分的 点二的由来。这 18.2 分,我说这十几分,我说误人子弟。你不要跟我提,这时我校长说, 你不要跟我提误人子弟好不好。 你就眼看着全昌平县所有的中学都有英语教师, 只有咱们这 个中学没有英语教师吗?你要清楚,你在咱们公社。那阵还叫“公社” ,不叫“乡” 。你在咱 们公社是英语水平最高的。我没有办法,我就回到了我的初中母校,担任起了英语教师。只 能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去教人。真的,很辛苦的。那时候最麻烦的就是教那个英语里的那两 个英文。我到现在也教不好。什么[Θ]、[δ]那个音,永远发不好。真的为这一个音到城里 找我的高中母校的英语老师。真的得跟他练,练俩小时这个音都练不好。也笨,确实笨。就 在这个时候,我想,你说我这七个星期算不算是。您说算不算是“苦其心志”?我觉得我是 用我很多年实践了这句话。 画外音:这样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或许也曾经在困顿和艰难的日子 里激励过平凡的你、我、他。但是我们还有些疑惑。为什么最为一代圣哲的孟子会写出这样 体会深刻的语句?难道他有过什么苦难的经历吗? 说到孟子的经历,说到这句话,他的说话人的经历,说到他所在学派的经历。我觉得他 是在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儒家思想 是孔夫子创立的。 孔夫子一生对中华民族有三大贡献。 这其中第一个贡献也就是创立儒家思 想。 孔夫子第二个方面的贡献就是整理古代的典籍。 他整理的古代典籍无非就是《 诗》 、《书》 、 《礼》《易》《春秋》 、 、 。那么第三点就是开展儒学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里的局面。他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在这儿还有一个比喻,孔夫子 一生,教了三千个门徒,出了优秀的学生七十二个,百分比是 2.4 %。这就是一个基本的要 求,社会对老师的基本要求就应该是如果我教出了 2.4 %的人成为国家栋梁。我觉得老师就 算合格了。但是孔夫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人周游 14 个国家,没有人接受他的观点。转眼到 了春秋战国,到了战国时期,那么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一分为八。什么子夏之学,子张之学, 子思之学等等。那么在这中间,日后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两个人。一是荀子。荀子最重要的 一句话:知天命而用之。这个“知天命而用之”后来被我们阐发为什么呢?人定胜天。这是 错的。这个“知天命而用之”是人应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然后为我所用。不是 胜过自然, 没这个意思。 第二个人就是孟子。 孟子便是我们今天讲这句话的主角。 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据说呢,他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虽然说是孟孙氏的后代。但是 父亲早死,母亲在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里就不讲了。家里头邻居不好,天天 搬家,搬了好几次,然后怎么样教育。终成一代伟人。那就孟子个人来说,孟子自己说,他 曾经受业于子思。子思这个人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孔鲤这个人呢比他爸爸死得早。 换句话说,这个子思生下来的时候,孔子还没死呢。应该是,有人考证的公元前 483 年出生 的。那这个孟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公元前 372 年。两人相差一百一十多年。所以孟子自

己说,他受业于子思,这个受业于子思就跟我经常说我跟谁学单口相声啊?刘宝瑞。我没有 见过刘宝瑞。我生下来,刘宝瑞先生早没了。但是我是看着刘宝瑞的书学的。所以这个孟子 所谓的他是子思的弟子。实际上是子思的私淑弟子。自己学成以后,成为一代大家。也是周 游列国,去过好多国家。去过魏国,当时的魏国的首都叫大梁。所以也有人管就梁国。去过 魏国,去过什么齐国、宋国。当然还去过一些小国。什么鲁国,还有他旁边的一个叫滕国的 等等,去了很多国家。让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晚年的时候呢,他和他的门徒万章等人一起 回到家乡,整理他这一生所说过的话。最后和他的弟子一道整理了《孟子》七篇。我们所讲 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出自《孟子?告子下》这一篇。那么孟子呢?日后由于他和他 写的这本书的存在,使得他在儒家的地位很重要。被日后人称为“亚圣” 。成为继孔夫子那 个时代之后最伟大的一个思想家。 其实我们所说的孟子思想无论是孟子个人来讲还是孟子的 思想来讲。他孟子能成为“亚圣” ,孟子他所写的这本书能成为儒家的经典, “四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

书”中的一 本。真的是经历了一番曲折,他是在用他自己来实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只不 过这个实践是他死后一千多年的时间而已。 画外音: 《孟子》这一本书,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从来就是儒家的经典,从来就 是“四书”之一。这其中怎么还会有许多的曲折?一部书又怎么可能印证“天将降大任于斯 人也”这样一句话呢?这样说,纪连海老师有什么证据吗? 那我说肯定得有证据。我们首先看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大悲大喜,否极泰来 这么一个变化。先是秦始皇焚书抗儒。其实呢?秦始皇“焚书抗儒”这个词是儒家人觉得后 代儒家觉得自己少了不少人。其实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居多。儒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毕 竟儒家那些人有所损失。所以就非得说秦始皇焚书抗儒。焚书是对的,坑方士,儒生死的有 不是很多。但是不管怎么说,它遭到的打击是真的。那么到了汉朝,儒家学派就诞生了一个 很重要的人物。董仲舒。董仲舒也在写书,也在游学,也在劝别人接受孔夫子的观点。但是 还没有人接受。这个时候董仲舒就动了一个心眼。他在观察社会,为什么他们不接受我这种 我认为是正确的思想?为什么他们接受的是别人?观察社会,观察别人,最后他感觉到,我 必须得给这些儒生怎么样。做一个大手术,彻底的手术,把它改造。我要吸取别的学家派的 优点,为我所用。所以很快他就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皇帝是上天的儿子,老天爷的儿 子。他们谁都不能推翻他。你们必须得尊重他,必须得服从命令。他要犯了错误,老天爷会 通过什么什么手段,来制裁他。你就不用管了。这是老天爷的事,不是你的事儿。你就好好 地听他吧。利用这样,所以他怎么样。他就把法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等等很多很多学派 的思想。都融合进自己的儒家思想当中。所以等他到这个时候,再跟汉武帝说的时候,汉武 帝很明显能够很容易接受。他给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汉武帝没有接受他这 种观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那么汉武帝虽然没有接受他“罢黜百家” ,用 暴力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种观点。 但是汉武帝还是做了一件事, 什么呢?考 “五经”《诗》 、 《书》《礼》《易》《春秋》 、 、 、 。就是换句话说考试要考这五门科立于学官。将这“五经”立 于学官。凡是学这个我们就可以当官。你学别的你学吧,没关系,我不罢黜你,我不让你当 官。选择官员的时候,我们就从学这五本书当中的人去选择。通过这种手段,事实上达到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但是真的没有这么做而已。所以我讲到这儿,就会说到什 么呢?这个儒家呢,我们说到了董仲舒这个时代应该说是非常了不起。董仲舒我们可以说, 如果我们说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让我们就要说董仲舒成功地改造了儒家思想。 他是继孔夫 子之后儒家最伟大的一个领军人物。您说这个时代是不是,这儒学本身也有一个“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它 选择了什么呢?儒家思想它选择了在困境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造。

画外音: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董仲舒在困厄中改造了儒家学说,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 的最强音。 但是我们在其中依然看不到孟子和他这一部经典之书的任何影子。 而此时孟子生 活和写作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数百年。难道孟子的“亚圣”称号徒有其名吗?这其中究竟是什 么原因?广告之后,继续讲述。 画外音:刚才说道,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董仲舒在困厄中改造了儒家学说,让他成为 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但是我们在其中依然看不到孟子和他这一部经典之书的任何影子。 而 此时孟子生活和写作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数百年。难道孟子的“亚圣”称号徒有其名吗?这其 中究竟是什么原因? 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由于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那么这个时期的儒家思 想的一些领军人物很快走上了玄学之路。面对这种情况,到了唐朝,韩愈等人极为推崇《大 学》和《中庸》两篇文章。那么《大学》呢?我们说《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 的两篇。相传《大学》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那么相传《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另外,这个唐朝的时候呢,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经》这“五经”变成了 、 、 、 、 “九经” 。把这五本拆成了九本。 《礼经》 《春经》都拆成了三本。这样就是“九经” 。立于官 学,开科考试考这九本书的,不

是五本书了。等到了唐文宗开成年间又在国子监刻石。在这 “九经”的基础之上,又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 、 。到现在您看都没有讲到《孟子》 。 都没有讲到孟子和他的弟子所写的书《孟子》 。他们这阵还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呢。 还没有他们什么事呢?那么等到南宋的时候,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 、 语》《孟子》《中庸》四本书,四篇文章汇集到一起刻成一本书。著成一本书,叫做《四书 、 、 章句集注》 。那么在朱熹看来,儒家的思想你应该怎么学呢?应该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我 们通常就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严格说来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 、 、 、 、 、 、 《中庸》 。至此《孟子》这本书才被提高到他现在这个高度。孟子这个人才称为“亚圣” 。到 了南宋的时候, 《孟子》这本书才刻于石经,立于官学。至此儒家思想才真正成为中国封建 社会的指导思想。 你看我们通过前面的讲述。 儒将思想从孔夫子的创立到南宋真正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 前后经历了一千六七百年。 比我的个人经历跟儒家思想这一千六七百 年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我觉得真正实践这种思想的, 真正实践孟子这句话的便是儒家 思想文化本身。日后,儒家思想又经历了一番曲折,到今天它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还 在继续地实践着它这句话。最后呢,说两句就是我在读《孟子》的时候一些谈不上什么经验 之谈。我就觉得只能是教训,跟台下的朋友们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分享。我觉得读经典 也好,学最基本的知识也好,不要轻言放弃。那么第二呢,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觉得,这世 界离开我都不行。离了谁都转。真的我觉得大家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也对别人有个 正确的认识。当需要你做一个铺路石的时候,你就好好做一个铺路石,才能够走向成功。最 后还是让我们以《孟子》中的这段话作为结尾。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篇三:《百家讲坛讲稿整理-正说纪晓岚(九)纪晓岚辅助嘉庆登极之谜》

正说纪晓岚(九)纪晓岚辅助嘉庆登极之谜

【画外音】在上一集中,纪连海先生说到,纪晓岚在六十岁的高龄,终于完成了七部《四库全书》编纂工作,但是不久之后,走出书斋的纪晓岚,就卷入了一场紧张的宫廷继位斗争。嘉庆皇帝的继位本来似乎毫无悬念,但恰恰就是在权臣和珅的阻挠之下,一切都突然变得扑朔迷离,那么,纪晓岚究竟是凭借着怎样的智慧,在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打破沉默,力挽狂澜,确保了嘉庆皇帝的顺利登极?还有,纪晓岚究竟是凭借着什么,竟然赢得了乾隆、嘉庆两任皇帝非比寻常的信任?而在此之后,纪晓岚的性格又为何发生了深刻地变化?这样的变化究竟又会是什么呢?

【纪连海】我们首先来看,他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是怎么回事。那么,编成《四库全书》以后,纪晓岚仍然面对乾隆皇帝,仍然是每天小心翼翼,苦心经营。那么,他苦心经营有两件事情最为有名。第一件就是,乾隆五十年,君臣对句。前面我人曾经说到过,1781年第一部《四库全书》修成,1784年,七部《四库全书》完全抄录完毕,恰好1785年这一年,是乾隆皇帝继位五十周年。五十年,古今中外能做到五十年太平天子的有几人?我统计了一下,至少有六个人左右。第一个,作为继位时间最长的,是清朝的康熙,也就是乾隆的爷爷。第二,就是乾隆本人,他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第三,就是商朝的一个皇帝,那时叫商王,武丁,武丁从公元前1250年开始做商王,一直到公元前的1192年,前后做了五十八年多的商王。第四位就是西周的周穆王,从公元前976年做皇帝,做周王,到公元前922年,这前后是五十四年多。紧接着就是汉武帝,做了足足五十三年的皇帝。下面还有东周的周平王,周平王做了五十余年的皇帝,五十年多一点,也就是说,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能做到五十年太平天子的人,简直是少而又少。所以,乾隆皇帝自己也很高兴,命令大宴群臣,那么这一年他就办了著名的“千叟宴”。“叟”是老头的意思,请中国所有60岁以上的老头都到北京,由他来亲自请客吃饭,前面我们讲过,这一次他请了全国的60岁以上的老头3900多人,其中有一人自报家门说我141岁。诸位,您听到这141岁的时候,您有什么想法没有?您觉得这个141岁是真还是假呢?如果是真也太巧了吧,如果是假,我要说,这个老头撒谎的本事非常高超,他为什么不说140岁,为什么不说139岁,为什么不说142岁?他偏偏说了一个141岁。1785年他141岁,听出点眉目没有,1785减去141等于1644。他的意思是说,这个人见证了整个大清朝入关以来141年的历史,所以他说他141岁。那乾隆皇帝一听就非常高兴,你活了141岁,你就是大清朝由入关到今天繁荣昌盛的最好见证。所以乾隆皇帝异常高兴,立即命令属下,你们所有的大臣推举出一个人来跟我对句,群臣恭推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对句。乾隆皇帝转眼之间就说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什么意思呢?花甲,中国人以60岁为一花甲,60年一个甲子,花甲也就是60岁,“花甲重逢”,60乘2,120岁,“增加三七岁月”,三七二十一,120加21,整好141岁。纪晓岚思考片刻之后,马上就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岁便是古稀之年,“古稀双庆”,70乘2,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也是141岁。这副对联,是对仗非常工整的一副对联,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在祝这位老者高寿,祝愿他长寿,实际上他更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就是祝愿大清朝繁荣昌盛,永远兴旺发达,所以纪晓岚这副对联深合乾隆皇帝的心思。

【画外音】这样一副绝妙的对联,让喜欢对联的乾隆皇帝满心欢喜,他对纪晓岚的态度,也在这样的一副副对联中悄悄地发生变化,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纪连海】转眼之间,又是五年过去。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这一年又正赶上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所以乾隆皇帝很高兴,他命令大宴群臣,群臣每个人也不能白着啊,您总得给乾隆皇帝送点礼,或山珍,或海味,乾隆皇帝都吃够了,您拿的什么礼物皇上没见过?您再说给皇上祝寿,您祝什么寿啊!乾隆皇帝40岁的时候,您就祝寿,50岁,60岁,70岁,所有的好词、佳句,乾隆皇帝都听过了,我送您点儿什么好呢,每个人都很着急啊,都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

在想我怎么送。皇上也很着急,你看,这个人送的礼,见过,那个人说的话,听过,烦,看了纪晓岚,他慢悠悠的,什么事没有,天天不着急。终于熬到了祝寿的这一天,乾隆皇帝终于逮着了纪晓岚,我说纪爱卿,人家都给我祝寿,你怎么不说话呢!这个时候的纪晓岚说,微臣做一个秀才人情吧。我就是一个读书人,别的没有,我就送您一副对子。那好,你说吧。然后,纪晓岚就念出了他这副秀才人情的对联,对联很长,他说:“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下联:“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代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乾隆皇帝一看,不愧是秀才,你这个对联很好,赏银千两。一副对联有什么好,值一千两?您没读明白,这是一个联中联,表面上,这是一副对联,他上联说的是什么,给皇帝祝寿,皇帝不是八十岁吗?所以,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正好乾隆皇帝的生日是八月。表面上,他用了六个“八”。那么下联说的是,他做皇帝正好是五十五年,他双用了六个“五”,表面上是一个非常工整的联,我们把所有的最后一个字,所有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您联读起来,“春秋和寿月,天地备期年”。您的寿辰与春秋(春秋就是时间),与时间同在,与天地同在,天地都在等着您,备期年,“期”,期望。这是一副联中联,所以,无怪乎乾隆皇帝要赏纪晓岚千两白银了。纪晓岚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首肯。那嘉庆皇帝又为什么喜欢他呢?

【画外音】纪晓岚的智慧与幽默,给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赢得了乾隆的喜欢,但是我人前面说过,纪晓岚不仅深得乾隆的喜爱,而且新任的嘉庆皇帝,对他更是信任。纪晓岚有什么绝招,竟然可以获得两任皇帝的喜欢?“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在纪晓岚的身上失灵了吗?

【纪连海】说起纪晓岚得到了嘉庆皇帝的赏识,话还要从乾隆六十年说起。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85年,在这一年,乾隆皇帝突发奇想,想把皇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要学习尧舜禅让的例子,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那么传位给哪个儿子?在乾隆皇帝的成年的儿子当中,有这么几个人比较有名气:一个,第八子永璇,性情乖戾,屡失上意,不行。第二,第十一子永瑆,永瑆我们前面在《正说和珅》里介绍过,柔而不断,也不能成就大事,永瑆写的字很好看。第十七子永嶙,轻佻无威信,也不能继承大统。所以,乾隆皇帝最终就把眼光落到了他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身上,他觉得永琰可以继承皇位。这样他就找到了和珅,去跟和珅商量,我把皇位准备传位给皇十五子永琰,和珅你看怎么样。这个时候的和珅觉得好,表面上在说好,心中在盘算着,我是天下除皇帝之外第一个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谁的人,我赶紧给他报信去。这样,和珅就拿了一个玉如意给皇十五子永琰报喜信去了。如意在现在,我们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在中国古代,如意这个东西用处可大了,尤其是在宫廷中,比如说皇上选妃子,原来你是秀女,转眼之间明天把你定成妃子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别的妃子要是事先知道的话,就会给你送一柄如意,你一看到如意,就知道,哦,我有一件喜事,你就会问来人,喜从何来,人家就会告诉你,恭喜恭喜,喜从何来。也有的比如你是妃子,晋升为贵妃、皇后,也是同样的道理,都要给人家送如意。所以这个时候呢,和珅他就选择给皇十五子永琰送一柄如意,那么,他敲了敲,来到了皇十五子所住的毓庆宫,到了毓庆宫这里,他敲了敲门,永琰一看,和珅他大驾光临,从来不来我这儿,相国大驾光临,你有什么事吗。和珅赶忙把如意掏出来,这个时候的永琰说,小王有什么喜事烦劳和相国亲自禀报,这一天是九月初二。那么,这个时候,和珅把自己从乾隆皇帝那儿听到的原原本本跟皇十一子永琰 叙述了一番。永琰心中暗中说,好你个和珅,竟敢大胆到了参与我家的家事来了,等着吧,等我继承皇位以后,有你好瞧的。本来这个永琰就对和珅是一脑门子官司,很不待见,知道他平时是贪赃枉法,就在这个时候你还给我送礼,表面上不做声张,但是暗地里却下了决心要除掉和珅。和珅不知就里,高高兴兴地离开了皇十五子永琰的家毓庆宫而去。果然,到了第二天,乾隆皇帝在群臣面前公布了他的圣旨:朕继位之初,便对天立誓,如能在位到一周花甲之数,便把皇位传位给太子,不敢和圣祖在位六十一年之数相同,如今,已是六十年之

数,遵照列祖成例,把太子的名字写好,预藏在正大光明殿匾额后面。那关于清朝传位给太子指定继承人的办法,我们将在《正说多尔衮》里面有详细地介绍,这里我们就不介绍了。到乾隆年间,太子的名位都是写在大清朝的正大光明殿的匾额后面,有一个子盒子:锦盒,里面写一个名字,然后乾隆帝命令左右,命令奴才把锦盒请来,锦盒请来以后,当堂打开,宣旨。那么,承宣官当即宣旨:策立皇十五子嘉庆王永琰为太子,以乾隆六十一年为嘉庆元年。群臣立即向乾隆皇帝朝贺完毕之后,纷纷赶到了嘉庆皇帝——未来的嘉庆皇帝所住的毓庆宫,再次道贺去了,和珅混在人群当中,好不得意,他心说,你看,我先知道的,而且我事先都报告给未来的皇帝了,将来的皇帝肯定会跟我好的。诸位注意,这是九月,真正的禅让还要等到正月初一,所以还有四个月之数。和珅慢慢感觉到了形势不对,为什么不对?他看到嘉庆皇帝经常去找纪晓岚,找刘墉,找董诰,商量一些事情,从来就没找过和珅自己。和珅想到了,形势不对,心里想,我要做两手打算了,一,好的一手,二,坏的打算。好的一手我怎么做,我就要限制这个未来的嘉庆皇帝,把他拿在我的手里。这个方面详细的做法,我们在《正说和珅》中已经有所介绍,除此而外,他还办了一件事,什么事呢?他跟乾隆皇帝嘀咕,说您最好是传位不传玺。您让您的儿子当皇帝,玉玺您可千万别给他,您给了他,万一他要学坏了,您可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您还活着呀。和珅这个人,何其阴险狡诈啊。这个时候他给乾隆皇帝出了这么一个主意,“传位不传玺”。乾隆皇帝也是,我当了60年皇上,这玉玺我握了60年,从今儿开始就没了,心里面也是别扭。于是暗暗地又写下一道圣旨:传位不传玺。坏的打算,和珅心想,大不了将来太上皇不顶用了,我来个辞官不做,还有什么,我不当官了,我们家这么多钱,我哪儿不能生活,非得在你这儿当官。和珅就做了两手打算。

【画外音】和珅的如意算盘打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了,老而不服老的乾隆皇帝,因为和珅的建议,依然掌握着玉玺,他依然是大清王朝的统治者。但是,我们知道,玉玺是皇位传承的标志,继位大典中,没有玉玺,这个典礼该怎么进行?嘉庆皇帝将面临怎样的尴尬?

【纪连海】结果,话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果然到了传位的时候,一切礼仪都照着纪晓岚拟定的顺序进行的时候,为什么纪晓岚拟定?纪晓岚这个时候的官位是礼部尚书,所以正好就应该归他拟定。他仿照过去禅让的大礼,拟定的一个详细的规章、规程。正在一切按部就班的时候,突然,和珅宣读圣旨,说“传位不传玺”。这个时候,群臣立即乱作一团,就连刚刚继位的嘉庆皇帝都坐在他的皇帝宝座上呆呆地发愣,我没有玉玺,我算什么皇上。就在群臣乱作一团的时候,突然之间就在群臣的最后面传来了一声大喝:当今安有无大宝之天子。大宝指的就是这个玉玺。群臣放眼望去,一看,正是刘墉。纪晓岚心中正在烦闷,怎么突然之间有个圣旨,传位不传玉玺,那我后面的礼仪怎么进行下去。正在他乱作一团的时候,他听到刘墉的话,立即镇定下来,马上说:“传位不传玺,于古制有违,传位之礼暂停”,等我和刘兄一起面见太上皇,请了玉玺,咱们再继续朝贺。这个时候,两个人一前一后就离开了太和殿,直奔乾隆皇帝此时的住地而去,两个人面见太上皇,朝贺完,低头跪那儿说完了万岁万万岁之后,一句话不说,就跟那儿等着了。乾隆皇帝面见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自己也不说话,形势就僵在那儿。就在这个时候,纪晓岚发话了,他说:“启奏陛下,传玺一节改行颁礼,群臣议论纷扬,言说不合古制,纪昀以礼部之责,奏请陛下授玺,陛下英明万古,早做决断,以平文武百官之议”。这个时候,刘墉也接着纪晓岚的话茬,继续说道:“陛下监御六十载,亲政爱民,国泰民安,今日陛下不能绝系恋王位之心,则传禅可止,传禅而不与大宝,则天下闻之,为陛下何如?蒙请陛下圣裁”。乾隆皇帝面见大臣,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大臣,跪在那儿,自己心中也想,我做得是有点过了,我怎么能听和珅的呢,传位不传大宝,这天下成什么样子。所以,还是乖乖地把玉玺送给了纪晓岚和刘墉。两个人抱着大宝就出来了,群正在乱作一团的时候,突然之间看到,两个人果然把玉玺给请出来了,于是乎,山呼太上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又继续向新任皇帝嘉庆皇帝祝贺去了。这就是嘉庆皇帝之所以喜欢

纪晓岚的原因,是真心的喜欢,所以呢,嘉庆皇帝继位以后,对纪晓岚是宠爱有加。

【画外音】纪晓岚不仅修成了旷世奇绝的七部《四库全书》,而且还为嘉庆皇帝的顺利登极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的纪晓岚应当是该如日中天了吧?然而,奇怪的是,纪晓岚的性格与为人却在此时此刻发生了深刻地变化,那么,这个时候发生的变化会是什么呢?

【纪连海】修成《四库全书之后》的纪晓岚,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思维方式上,纪晓岚更加超脱,在生活方式上,纪晓岚更加自由。在这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做观弈道人。“弈”是棋的意思,是围棋的意思。那什么是别号呢?在封建社会,大凡中上层人物都会为自己,或者是为自己的书斋,或者是为自己的卧室起一个名字,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别号”。别号与名、字不一样,它可以不受行辈,不受排序的限制,可以任其自由地发展。比如说最著名的,就是六一居士欧阳修。“六一”是指: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洒,外加自己一老翁。这是居士。叫“山人”的,我们知道有一个人的名字也是很有意思。在明朝末年,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朱耷,他在明朝灭亡以后,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做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为明朝灭亡,使得他哭笑不得之意,这是八大山人。

【画外音】无论是“六一居士”,还是“八大山人”,都是在奇怪之中蕴藏着主人无穷的智慧,只是不知道纪晓岚的这个“观弈道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纪晓岚究竟想通过这个别号告诉我们什么呢?“观弈道人”

【纪连海】纪晓岚晚年的别号有很多,其中他用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观弈道人”。“观弈道人”正是他本人一生的一种写照。纪晓岚一生很好下棋,尤其是到晚年更好下棋,他为了下棋,还特意请人给他画了很多幅有关下棋的画,其中最有名的,应该说有两幅,其中的一幅叫《桐荫观弈图》。1784年,《四库全书》修成,1786年,他请当时著名的画家沈云浦给他做了一幅画,叫《桐荫观弈图》。那么在这张图上他自己题诗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不断丁丁落子声,纹楸终日几输赢,道人闲坐桐荫看,一笑凉风木末生”——题《桐荫观弈图》。这里有几个字,一个是“纹楸”,“纹”是木头的纹理,“楸”是一种木,木材。那么过去的围棋的棋盘都是用楸木做的,用上好的楸木做的,这里,“纹楸”指的也就是棋盘的意思,那么,“木末”,我们知道,“本末”,“本”是树根,“末”是树梢,所以这里的“木末”指的就是树梢的意思。在这里,他以观弈道人自比,闲看世间风云变化。七年以后,也就是1793年的时候,这一年离乾隆皇帝退位还差两年,七年以后,再次看他的《桐荫观弈图》的时候,又有了感叹,他认为,当初他请人为他画《桐荫观弈图》,画中表现的是:两个人下棋,一个道人在旁边看。他觉得,当初他这个道人,实际上也就是他自己,道人自己不参与双方下棋的胜负,但是心中仍然有胜负之概念,所以他本人觉得,七年前自己的做法仍然是很可笑的,最好办法,应该是连看都不看,所以在他这个《桐荫观弈图》上,他又题诗一首,“桐荫观弈偶传神,已怅流光近四旬,今日鬓鬓头欲白,画中又是少年人,一枰何处有成亏,世事如棋老渐知,画里儿童会长大,可能早解半山诗”——题《桐荫观弈图》。他的这首诗,有几个词,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一个就是“四旬”,我们注意他说的近“四旬”,1793年近四旬,减去40岁,也就是1753年,我们注意,这个“四旬”指的是,1754年他考中进士为官,到1793年,已经接近四十年了,那么四十年他的所悟所得是什么呢?四十年以后他的两鬓斑白,所以这里面有一个“鬓鬓头欲白”,而画中的人没有长大,他还是一个少年人,在那儿看棋,所以他这里面“枰”,“枰”是棋盘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半山”,“半山”是谁呢?“半山”是王安石晚年的别号。我们注意,王安石本人一生以王安石变法而闻名。1069年,宋神宗继位以后,王安石开始变法,但是他的变法由于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最终在1086年宋神宗去世以后,王安石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变法失败,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只能隐居在江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南京。这个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半山”。那么,作为王半山,他的诗在晚年诗风发生了变化,最重大的变化,就是离开

了政治舞台,他的诗都写的是什么呢?山野乡村的风物,而且所有的诗几乎都是七言绝句,非常讲究对仗工整,写的是七言绝句,写的是山野乡村,写的是出世而不是入世。所以他这里面有这么一句,叫“画里儿童会长大,可能早解半山诗”。意思是他本人也在长大,现在他才知道,过一个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是多么地逍遥自在。他的这首诗,恰恰与他二十多年前的另外一首诗形成了鲜明地对应,那么二十多年前的一首诗也是和他另外的一幅画相配套,这幅画是他在从新疆发配回来以后人家送的一幅画,这幅画画的是《八仙对弈图》。我们知道,八仙。《八仙对弈图》里面,有两个仙人在对弈,对弈的人是韩湘子和何仙姑。那么两仙对弈,五仙围观,这围观的五个仙都在那儿盯着那个棋,看到底是谁输是谁赢,而只有一个人,不但没有看,反而是在旁边睡着了,这个人就是铁拐李,他在旁边的一个石头上,枕着自己的大葫芦,酣然入睡。在这幅画的旁边,纪晓岚给它题了两首诗,其一,“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如何才踏春明路,又看仙人对弈图”——题《八仙对弈图》;其二,“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哪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题《八仙对弈图》。那么这里,他自己以“顽仙”仙自比,这个“玩仙”,既指铁拐李,也实际上指的就是纪晓岚,他非常羡慕,非常欣赏铁拐李在旁边熟睡不醒的样子,他根本连这个棋连看都不看,最后一句,有个,他这个“春风化蝶”取材的就是庄子春风化蝶的故事,所以庄子白天是人,晚上是蝶,根本就不在看世间变幻。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表现了他超脱世外的一种心思,一种神情。1805年,纪晓岚病逝于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任上,享年81岁,死后谥号“文达”。

篇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暑假到来,看看作业上老师推荐的百家讲坛,于是我便看了一看,正好碰上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刚开始听他这这一讲还有很多的趣味。讲座虽然不长只有四十分钟,但是很了然,不难听出其中的道理,也不免对我的生活加一对比。从小就听家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人交朋友首先要想,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只有以及朋友一同前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这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啊!现在百家讲坛都快成败家讲坛了。

<百家讲坛>栏目一向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以及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咱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以及教诲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惟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以及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患上就是这个道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咱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以及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或者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城市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我想,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二)

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林肯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在二十四史的演变中,我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至理;并深刻感受到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叹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钱文忠先生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还在,一定是超越时空的。”我对这个说法相当认同。在阅读中,我看到几乎所有的朝代在开始时都是励精图治的,但在灭亡时都是因为长期腐败造成的。在读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皇帝奢靡的生活,又能感受到生于皇家的不易,如唐后主李煜“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的无奈;又如齐恒公竟被手下关了禁闭,活活饿死,尸体被撂了67天;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只要有人夺位一当了皇帝,就要把前朝皇帝的直系亲属全部杀光一个不留。

在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不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如礼贤下士的周文王,亲自为姜太公拉车请其辅佐朝政;荒淫无道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峰火戏诸候;堂吉诃德式的宋襄公,演绎着迂腐与仁义;求贤如渴的秦穆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豪气干云的项羽与深通“厚黑”的刘邦;“假圣人,伪君子”王莽;励精图治的李世民,疑心的崇祯等等……

钱文忠先生尊重历史事实的探寻。如在讲解“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时,对秦王国的一统,他肯定了从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并点评秦朝是经过六代人的努力,才使秦王赢败有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并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绩:即一统六国,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并对历史批评的“焚书坑儒”进行了探寻,所焚之书主要为“六国史书”,所坑之儒主要是练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在讲解“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一段,介绍到“玄武门”之变,钱老师这样叙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正史上历来被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大家别忘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未必客观……”,然后又对该事件进行了探寻,写出了历史完人李世民的“不完美”之处,并指出贞观之治是在隋及开唐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的结果。钱文忠在品评历史的时候,注意从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去品评功过,对皇帝的生活作风问题有些轻描淡写,我想或许是钱文忠先生认为皇家皆如是吧。()包括对短命隋朝的两位皇帝的政绩的肯定,对个人成就大于政绩的皇帝,如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擅长木工的明思宗朱由俭进行了嘲讽。我觉得这些批评是客观的,因为他们在浸淫于爱好之中的时候,忘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沉甸甸的责任。

钱文忠先生注重对细节的描述。如在讲解“迨至隋,一土字,不再传,失统绪”时,介绍爱照镜子的隋炀帝时,他是这样写的。“隋炀帝有一个喜好,喜欢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他时不时做一件事,一边照镜子一边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哎呀,好一个脑袋,可惜不知道将来谁来砍他。’”

总之,读<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更像读中国厚重的历史。就像<三字经>自己总结的那样――“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有像钱文忠老师那样“考实录”,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若亲目”。读一本好书,仿佛自己在与心灵对话;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把<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册也细细读完,进一步感受民族经典中郁郁的芬芳。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三)

记得当年<百家讲坛>预告要播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时挺纳闷的,<三字经>?这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给小孩看的吗?还值得解读?

节目播出时看了几期,才明白钱文忠是以<三字经>为依托,解读埋藏在浅显的<三字经>背后的中华文化。

后来买到了这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课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到今天总算读完了。

我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没有生僻的学术名词,没有晦涩的古文征引,也没有难明的考证与论述。以<三字经>为引,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以最平实浅近的语言讲述古典文化,并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这个讲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我们现代人阅读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碍,使得普通大众在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上产生一定不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化传承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今天我们就是要将原本在众人眼中深奥,难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读,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我们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别是面对文化冲击时,弘扬本民族文化就更显得重要。文化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我也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缺点也恰恰在于它的“通俗”。所以在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小故事,却看不到多少钱文忠先生个人的看法与意见,学术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讲述<玄奘西游记>时的那个钱文忠,显得专业,精明,自信,得心应手。

我最大的认识是明白了原来小小的<三字经>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与知识,可见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认为再小不过的事,只要你顺着一定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无穷大。

向所有中小学生,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推荐这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它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部很不错的启蒙读物。


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相关热词搜索: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 纪连海百家讲坛全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纪连海百家讲坛纪晓岚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2967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