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

2016-02-23 11:56:0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篇一《发现母亲读后感500字》 ...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篇一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字》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字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字(一)

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换来的赞誉和无数奖状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字(二)

《发现母亲》这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 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所著的。是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然而现在很多家庭一直埋怨孩子学习不好,孩子太笨,孩子弱智……作为父母对孩子有多少了解呢?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傻子'吗?孩子从小到大你们作为家长,又为他们小小的心灵填补了多少的爱呢?我们有的孩子甚至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有的是隔代教育,还有的干脆给孩子弄个周托,甚至月托,一个月来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还认识不认识他们?有的孩子说,在他记忆里,对爸爸妈妈的印象就是: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给你买好吃的,或者带你出去玩!

像这样的家长,尤其是做母亲的,你认为你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他们能撑起祖国的未来,能迎接明天的太阳而含苞欲放吗?能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鹤立鸡群'吗?

孩子的素质,更多地出自家庭而不是学校,没有父母亲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孩子素质的提高。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的方法,花才养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好。要想教育取得

真正的成功,那么必须从家庭着手,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 而家庭中尤其是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最依赖的一部分。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做母亲就应该有足够的自我认识,教育好孩子,让他们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篇二
《发现母亲 读后感》

读《发现母亲》有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作为新中国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并不是普遍的。许多女性在社会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拚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如此重要,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作为社会中的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创造条件让女性的功能回归,让女性都成为出色的母亲,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那位女性能让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

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都是由寡母一手教育长大,但没有父爱毕竟是人生的遗憾,如果有父亲的扶持他们也许会有更出色的成就。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到,当傅聪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许多人生问题都得到了父亲很好的帮助,傅聪的成功与父亲有直接关系。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教育出合格的人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篇三
《《发现母亲》的读后感》

《发现母亲》的读后感

10教育学 尹旭升 20101210032

母亲,当每个人见到这个词,内心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我在读这本书时也是这样,心里暖暖的,不仅仅如此,我还一直怀着尊敬的感情,因为我是母亲独自带大道十二岁的,所以我对“母亲”一词感受更深刻。

在读《发现母亲》时,更发现“母亲”是一种职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在书中,作者讲到: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童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犹如树根与树;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培训,还有意志、品德和气概。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些话语能够引人共鸣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

这本书从理论高度说明了母亲在“人口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事实佐证了母亲在孩子一生中的不可替代。让我对母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对母亲与子女之间的骨肉亲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蒋介石母亲对他的心理支持让他直到其母去世多年仍影响深远,居里夫人成功教育孩子的典范让我感触颇深。书中还提出了许多观点,如: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零岁教育、儿童智力能力发展递减法则、“气概”大小决定孩子一生、要重视儿童的“习”和“育”等等,都对我深有触动。认识到现在女儿与优秀孩子的差别,一部分是小时候我对孩子的教育与优秀家长就存在着差别造成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社会遗传、生理遗传及传统观念的可敬与可怕。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越来越多,许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能龙凤,这样的愿望当然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能真正明白并真正做好的。这样的父母数量不在少数。一方面一厢愿的希望孩子才,一方面又不知如何去做。更有一些采取了极端不合孩子心理特征的强硬手段。近几年我们看到因为教育孩子而发生了多少悲剧,有对孩子打骂的,也有百依百顺的。不断报导的孩子自杀事件,孩子离家出走事件,他们本应是鲜艳的花朵,本应是父的希望和家的未来,本应在长大后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义务。可是却在生还没有起步时就惨

遭毁灭,如同航船还未起锚就己翻沉。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担负起责任,去教育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应该得到的权利。

孩子教育的第一步更是关系重大,那就是孩子长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无比圣洁的,心灵如雪一样纯净,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是否诚惶诚恐的想过你要拿什么给予你的孩子。你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你要把孩子教育怎样一个。这绝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可以做到的,更不是用很多的金钱可以买到的。

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应该崇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皮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我记得福禄培尔曾说:“国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遗憾的是真正理解这一意义的人却很少。因此,做一个好的母亲,对养育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是天才的母亲。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法,它没有一定的模式,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只要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使他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同时用各种教育方法来教育他,防止他骄傲自满。尽管要花很大的工夫,但我想最终一定会获得圆满的成功。教育不应当只从智力上着眼,必须力求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加敏锐、文明,更加宽容、仁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而我们的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

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授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

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所以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那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都是由寡母一手教育长大,但没有父爱毕竟是人生的遗憾,如果有父亲的扶持他们也许会有更出色的成就。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

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到,当傅聪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许多人生问题都得到了父亲很好的帮助,傅聪的成功与父亲有直接关系。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仅仅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人们不仅需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篇四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是一本值得中国每个家庭必备之书。书中多处呼吁,教育是整个家庭的事业,更是母亲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王东华将母亲比做雌蕊和土地,具有内因的作用,而父亲只是在此基础上再同母亲及其他因素一起构成后天,属于外因!他进一步阐明,只要母亲稍有闪失,对孩子的损害都将是毁灭性的!人们常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高级学校,同样,一个好母亲就是一座明亮的殿堂。成年人发现母亲,给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儿童发现母亲,就是为自己未来铺设绿色通道。

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为:遭遇酷夏。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两代人中间,只有挥汗如雨奔波生活。其实,乐观的看,四十岁的中年人,是一个家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向上,孝敬父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言下,儿女优秀,老人无忧,可逸享天年。天伦之乐融融暖情,这样的生活态度和家庭蓝图,既是四十岁人对家庭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润滑剂和调色板。

人类几千来,母亲的伟大和宽广包容了一切。用心发现母亲的职责和作用者屈指可数,今天,王东华作为《发现母亲》的领军者,他振臂高呼,我们当紧随其后。作为母亲,对教育子女要善于用知己的新理念影响他,用知比的新方法引导他。现在的孩子都个性极强,惟我独尊的霸气十足,尽管如此,各有特点,母亲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外部事物的能力,选择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和帮助孩子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专家对现代父母的总结是:“爱心有余、耐心不足”。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现代做父母的仍然停留在给孩子吃饱穿暖的教养模式上,那不仅将被社会淘汰,

也必将遭到孩子的鄙视。因此,作为母亲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修养刻不容缓,就算以前不懂不会,那么从现在学起亡羊补牢为时不完。

现代独生子女大多缺乏情感交流,我国的早期教育专著《学记》中曰:“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教育要重视情感沟通。沟通需要良好的环境,环境之功在于发掘,教育之妙存于一心。做为家长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挖掘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沐浴在赞许的阳光下,给孩子创造平等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没有交流拘束和思想压力,从而开阔其思维,愉悦其心境,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应当具备塑造健康身心孩子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再次由衷的感谢王东华赠送给天下父母的精神美食《发现母亲》,他让我们懂得父母的智慧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滋生出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很多东西懂得了叫知识,而真正做到了才叫智慧。让我们在育人育己的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与孩子共同努力,将做一个合格父母起码的优良品德传承给孩子的未来吧!

史艳红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篇五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常庆

一直以来,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天不管有多忙,我总喜欢在睡前读读书,看看报。所以不会花大钱买化妆品,却十分舍得花钱买书,最近又“淘”了不少好书回来静心阅读。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

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换来的赞誉和无数奖状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2008-09-25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篇六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女工会给我们广大女职工推荐《发现母亲》这本书,这本价值不菲的书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细读之后,使人感慨万千。作为一个三岁多孩子的妈妈,我一直觉得只要关心孩子,照顾好她们的健康成长就行了,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了自己的浅薄,这本书了的观念是我闻所未闻的,但又让人心服口服的。

书中提出母亲是一种职责,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童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犹如树根与树。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厌卷深思,我深深的感到身为母亲是多么值得骄傲啊,可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有多重要,也知道为了孩子,我要学习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因为你不能教会孩子连你自己都不会的东西,所以必须从自己做起,在塑造自己的同时去塑造的孩子。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认为“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放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态度、坏倾向,那就事倍功半了。

要知道一个人种下去的行为,收获的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

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细微,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说的更通俗一些,就是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这也无形中就对父母的要求更严、更高了。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就应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是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

培养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培训,还有意志、品德和气概。培养孩子的气概犹如楼房至于梁柱,倘若反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而忽略了气概的培养,那孩子成长的高度依然会受到限制。现在人们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把气概与理想混为一谈了,其实孩子最先养成的不是理想而是气概,理想是在气概之上孵化出来的,理想只有在气概的支撑下才不会掉下来。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的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这个感光阶段形成他人生的规模。

细读《发现母亲》这本书后,我才深刻意识到抚育孩子不仅仅是让他吃好,喝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作为家长还要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这本书封面顶部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句话内涵无比丰富,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是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让我们所有为人父母的赶快行动起来吧,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让我们从现在就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吧,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比一辈子省吃俭用只知道给子孙积攒财富,更能让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让我们通过阅读《发现母亲》这本有意义的书而收益终身吧!


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相关热词搜索: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600 发现母亲读后感6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发现母亲读后感500”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发现母亲读后感500"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2581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