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中国博物馆观后

中国博物馆观后

2016-01-25 10:00:2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一《中国国家博物馆 观游后感》 ...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 观游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 观游后感

初一四班 徐子萱

中国。一个响亮与充满斗志的名字。在这里,我们经历了几百万年的繁衍,才终于迎来了今天所能看到的辉煌。而中国这一路走来的艰难,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土一块都被列入了历史长河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到了最具有浓厚历史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来一同跟随历史的脚步,对中国的历史展开更深一层的理解。 来到博物馆面前,给人的感受只能过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震撼。这种感觉会给一人一种踏实,稳重又不失灵巧的感觉。米色的墙壁,红色的围旗,使人感觉面前就像一坐巍峨耸立的大山,高大威武;直立的墙壁,和柔软滑动的线条组成了博物馆的另一部分,使人感觉此时的博物馆又像一条潺潺流过的溪水,婉转曲延。进到内部,巨大的内部格式一时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很快,我们就开始寻找这次的研究目标。我们要寻找的是关于中国的:远古彩陶。我们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很快就对陶器起了兴趣。以前,我对陶器还不是太关注,没有太在意。而现在,我仿佛对陶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一会仔细记录着出土年份,一会又认真的临摹着它的花纹。总之,我已应深深地被陶器所迷住了。集合后,讲解员开始为我们讲解陶器中的文化与历史。陶器的历史大概有5000多年,并且它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却是陶器的很大提升的一个阶段。原本,我还以为陶器的作用只是盛放东西,或者用于祭祀。而听完讲解员的讲解,使我明白,陶器也可以成为古人对生活的记录的一种工具。除了这个,陶

器上的花纹也分很多种,有动物类。例如:鱼纹、蝉纹、鹿纹、鸟纹、虫纹等;几何纹理。例如:线条、曲线、几何图形等;还有一种就是人或人的自然周边的事物。例如:山、水、房子等。有的,还运用了平移,符号,旋转,抽象表达来呈现在大家面前。就拿“涡纹四系彩陶罐”来说吧。这是一件绘画精美的陶器。使我忍不住都要凑上去看。它上面画有很多很多有曲线组成的水的波纹。一圈又一圈,整齐有序的排列在罐壁上。仔细观察,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浩瀚江面,波澜壮阔,水浪汹涌奔腾的画面。这也许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水的恐惧。所以把它奉为神,画在罐子上,供大家供奉。而另一方面,又使我联想到,较差很大的风平浪静的湖面。偶尔会扔下一两颗石子,湖面就会泛起无限向外延伸的涟漪。而这也许就是古代人们美好的幸福生活的缩影,而水就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占据了很高的地位。所以人们为了永远这样美好的活下去而画下此罐的吧。看着这么精美的陶器,我也忍不住想要在纸上临摹一下。可谁知,描完的罐子竟然和展品的比例和线条差得远。而陶器上的花纹还是在立体上画的这更一步加深了绘画的难度。这也说明而来,绘画者技艺的精湛与高明和他描绘时的胸有成竹和下笔有神。使我不禁对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陶器有了一种敬畏的感觉。

中午,我们结束了在博物馆中的行程。准备返回学校。再回去的车上,我的心还停留在那个展柜的旁边。眼前还能浮现出刚看过的陶器。这次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使我记忆深刻。也是我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又增进了一步。盼望着下一次,还可以再来。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二
《参观中国煤炭博物馆参观后记》

参观中国煤炭博物馆参观后记 中国煤炭博物馆座落在太原市迎泽大街和晋祠路交

汇处,占地面积6公顷,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有

陈列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放映厅和办公研究楼组成。

是中国唯一的煤炭行业专业博物馆,他的煤炭文物标本

的收藏机构。博物馆永久的陈列《模拟矿井》,其规模

之大,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同类博物馆中是少见的,他

集合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应用了高新技

术和艺术相互结合的现代展示手段来营造出逼真的媒

巷,古代手工采煤,近代打眼放炮采煤和掘进工作面,现代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工作面以及地质构造等八

个景观。

今天下午,在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组织带领下,

我们一行8人有幸参观了位于太原市的中国煤炭博物馆。 在导游的带领下首先参观煤的生成厅,入步煤的生成厅您就会感受到浓厚的煤炭气息,15平方米的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图,6米高的巨型煤炭浮雕煤柱,弥足珍贵的煤精雕刻工艺品和蓝色宇宙苍穹中巨大的地球模型,以及象征煤炭精神——燃烧自己,奉献人类——的煤炭旺火,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探求欲望油然而生。

在煤的生成厅,设计者通过一系列化石、标本和地质史料向观众揭示 了煤炭来自于植物这一科学结论。厅中复原了亿万年前的侏罗纪森林景观。巨大的硅化木、高耸的标准地层、恐龙的吼叫声、流水的滴答声、巨型恐龙骨架、复原放大可进入参观的植物细胞,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以强大的冲击力。特别是构思奇特、内容丰富的四维动感影厅,观众在短短6分钟内,即可穿越亿万年的时空隧道,立体感受侏罗纪生存环境,亲身体验风、雷、雨、电、火山爆发、地壳运动等自然景象,在惊险和娱乐中体验煤炭的生成过程。

其次,我们参观了煤炭与人类馆,煤炭与人类息息相关,煤炭从它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煤炭用于冶铁,铁器大规模使用,促进了农耕社会的繁荣:煤炭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热能,使蒸汽机发明所孕育的近代工业革命成为现实:20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煤炭仍然是电力能源的原动力;目前,煤炭正以清洁能源、高效能源的崭新面貌跨入新世纪,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数千年无数代煤炭人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既有领先世界的辉煌,也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

煤炭与人类厅,主要包括了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煤炭与近代工业革命、煤炭与现代生活、煤炭开发技术进步和煤炭与未来世界五个专题。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中国煤炭博物馆文献馆,文献馆设在陈列大厅东北侧。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图书文献馆已初具规模,图书文献中不仅有全国几十个煤炭矿务局、几百个煤矿的历史书刊和资料,更有大量的煤炭开采技术出版物,为开展煤炭历史研究和煤炭文物考古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最令我难忘的是模拟矿井的参观,中国煤炭博物馆地下矿井是亚洲最大的地下模拟矿井,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参观路线800米。矿井主要设有八大景观:古代煤窑、运输大巷、近代煤巷、炮采工作面、地质隧道、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影视播放区、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在模拟矿井中,以我国煤炭开发历史和开采技术、劳动工具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大量实物原型或1:1比例的复制品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地下”煤炭游乐宫”。

总之,非常感谢学院安排我们培训老师到中国煤炭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对煤炭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更让我认识到煤炭的生成不易,能源的来之不易。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自觉的把节约能源的美德深入到教学工作中。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三
《川大博物馆观后总结》

四川大学博物馆观后感

吴昊 201430608015

上周,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所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校园内。1914年筹建,1919年正式成立。原名华西大学博物馆。1952年改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1984年改为现名。现藏文物4万余件,管内藏有丰富的西南少数民族文物、民俗文物、四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唐代佛教石刻、历代名纸、四川陶瓷、明清书画及工艺美术文物。 进入博物馆第一层民俗馆,一进门我的视线就被那个大大的花轿吸引了,那个花轿造型优美,颜色炽热、喜庆。不得不让人感叹虽然当时的婚姻制度封建,但婚礼的物品工艺还是相当美观、精致的,接着我又发现了清代结婚时的一套嫁妆以及对当时婚礼流程的描述,这让我了解了清朝时候的人们的婚姻习俗,继续往前,出现的是一排当时的生活用品及乐器和工艺品,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生活当中,在民俗馆的最后,我来到了皮影展厅,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可以算是最早的电影了,看到那一个个精细的人物,我在想,当初的匠人是怎样的匠心独运,才制作出如此精致的艺术品啊!

看过民俗馆后,我又来到了二楼民族学陈列馆,或许因为我是少数民族,所以对二楼的展品特别感兴趣,馆内最先陈列的是藏族的唐卡,每一幅都美轮美奂,每一幅都神圣高洁,在唐卡的旁边陈列的是一座座藏传佛教的佛像,他们有的怒目而视,有的神态安详,让人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连同佛像一块儿的还有藏族喇嘛的服饰及法器。走过藏族陈列区就到了彝族的展区了,亲切感扑面而来,无论是毕摩的经文,还是家中常用的漆器,亦或是当初的彝族勇士服装,我们都有一种共鸣,那是对火的崇拜的共鸣,那是山鹰之子的共鸣,那是渗透到我们骨髓里,烙印在我们脑海里的印记。我怀着崇敬由留恋的心情告别了了彝族文化展区,去领略其他民族的文化。羌族的巫师帐篷,苗族的华丽银饰,土家族的美丽织布都给我留下了深厚的印象。

三楼的书画展厅,虽然我对书画的品鉴能力有限,但是一副张大千的画还是让我大吃一惊,生平第一次亲身见到张大千先生的作品,令我激动不已。画的名字叫做花卉图轴,画面并不多,仅一株我叫不出名字的怒放的花朵,我想,不在乎画本身,张大千三个字或许才是我激动的原因吧,我也说了对书画的品鉴水平有限,所以我快速浏览后来到了四楼服饰和瓷器馆,最让我映像深刻的是对清代官服装饰图案的介绍,文官从一品到九品分别是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鷄鷔、鹌鹑、练鹊。武官从一品到九品麒麟、狮、虎、熊、彪、犀、犀、海马。然后是最让现代人惭愧的瓷器,虽然现代科技发达,但任复制不了古人的智慧,瓷器瓶一个比一个精致,一个比一个工艺复杂,看过瓷器馆的每一个人我相信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在参观完地上的后,最后我来到了地下负一层,走进了石刻艺术陈列馆,迎面而来的是几幅汉代砖瓦石刻,

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场景。还有最神秘的三星堆文化,那些造型古怪的面具,透着古朴的气息,流淌了千年的青铜,那是的文明,又会是怎样一种摸样!石刻是保存信息最久远的方式,如今我们透过石刻也能窥的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的一点模样。再往前走就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佛像,菩萨的造型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那一张安详神圣的脸。时光流转,阅尽沧海桑田,留下的,是那厚厚的文化沉淀。

在参观的途中,我遇到很多家长都带着小孩子来参观博物馆,也有老师带队的一群小孩子,这些孩子哪里懂得那一件件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多的也只是让他们认识认识物品,但是正是这样一种从小培养孩子的认知度和对文化的熟悉感,才会形成一种社会的文化氛围,这期间我还看到一个小女孩在那里安静的描摹佛像,我很是感动,不管这个小女孩是被老师或家长要求画佛像还是她的喜好,我看她画时,佛是安静的,她也是安静的,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我才领悟到佛的意义。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四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日参观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相关信息,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 其中有工业博物馆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中国工业博物馆目前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馆藏文物器件繁多。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

讲解员还给我们讲解博物馆相关背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铁西区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8年被列为18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典型地区”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将《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据此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原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也明确提议在铁西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 ,这就是博物馆构想的前提。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还给我们介绍相应意义。一、众所周知,铁西区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并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目前全国尚无此类博物馆,铁西区将填补国内空白。 二、铁西区承建项目的优势。(1)历史优势。铁西区工业历史悠久,从1905年首家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国民党时期工业和新中国工业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铁西曾生产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几百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的新产品,被称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铁西区因工业而诞生,为工业生长,也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2)人文优势。工业是铁西历史的主脉,工业文化是铁西的灵魂。铁西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沧桑厚重,对于几十万产业工人和铁西人来说,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劳模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铁西人文情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铁西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新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3)地缘优势。近年来,铁西生态宜居环境迅速提高,2008年荣获目前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建国60年60大地标”之一,铁西作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业走廊开发的重要区域,还将面临筹办“十二运”等多重机遇,区位优势尽显无余。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见识了博物馆的展物含有的多项“工业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径的铸管(直径2.2米)、最大的超高压断路器壳体(铝合金铸件、重2吨)、最大的立车横梁铸件(重115吨)、最薄的铸件(厚0.38毫米)。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

参观通史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相应展出的是各国工业工艺品,如大炮,铁轨,轮船,汽车等模型。而且还与当时中国的起步工业形成相应对比,给我们真实呈现当时落后的工业历史。在此馆中还展示当时积极名族工业英雄,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一些代表,奕,张之洞,李鸿章等,还有民族企业家张謇,刘鸿生,荣敬生等。然后就是建国后中国新工业的崛起,掀开中国工业辉煌的序幕。集中展示了当时艰苦条件下中国一系列工业的相应发展。中国开始了自己全新的铁路,火车,军工业,机床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次参观的是机床馆,该馆中收藏新中国生产及使用过的当时比较先进的机床系列。其中包括车床,磨床,铣床,已经初期的老式自动化的

机床,慢慢参观的就是现代先进的全自动化机床,还展示了现代机床加工的一些工艺品。给我们惊讶赞叹的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全新知识的概念。参观的第三个是铸造馆,该馆依然保留当时铸造车间的老式模样。全新给我们展现当时加工车间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设备。了解了当时的条件艰苦下,老一辈们依然克服艰难为中国的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铸造馆依次展览了当时铸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铸管,还有各种铸造工艺品等。

参观完三个展馆,我们也就结束了我们参观之旅。此次参观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点滴感触。从了解工业背景到工业成就,历史的痕迹记录在博物馆中。我们了解到当时落后历史背景,那些先辈们奋起为中国的工业辉煌而拼搏。那一件件陈旧古老的器件,当年曾经被使用的机床似乎在讲述着他们的峥嵘岁月,锈迹的斑驳也掩盖不住当年的辉煌。静静躺着的旧物,相继讲述着我们近代历史的屈辱,讲述着我们工业的发端和发展的历程。我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这段艰辛历程,深深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要强盛,在国际社会更有影响力,离不开国家的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水平,这离不开每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离不开我们民族工业的创新发展。看着过去机器与现代机器的对比,看着历史和现在的对比,看着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这一切告诉着我们的工业同样可以辉煌,同样可以让国人骄傲。背后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积极进取,把握时代潮流,紧跟世界脚步,运用智慧不断创新,为现代创新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当代大学生同样需要跟上时代脚步,脚踏实地把我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好,学牢。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知识,树立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信念,摆正学习态度,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五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为了进一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领会党的奋斗精神,从而促进党组织和党员的发展,我很荣幸的去参观了国家博物馆。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

复兴之路总共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观看复兴之路的历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翔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之画卷。100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在这里运筹帷幄。

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遭受了难以细说的屈辱。尽管孙中山先生向国人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彻底消灭封建制度,也没使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仍是一片渺茫。这种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使中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78年开始起步,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全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力大为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民族复兴之路在人们眼中也开始逐渐明朗了起来,而当我们步入21世纪后,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更是清晰可见。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并指导全党。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正确地判断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坚持中发展,于实践中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随时根据新的情况,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产生。

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的历史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所实行的都是精英式的改良或革命路线,只有到了共产党这里,才找到了正确的前进道路。人民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只有共产党一直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样,它才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这一点是任何其他阶级的政治力量始终没有也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只有真正选择了人民,才会最终被人民所选择。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这也是复兴之路所给予人们的启示。一个强大或追求强大的国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难关,攀上新的高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发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这一精神的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然而,发展之中总有一脉相承,这就是要永远保持民族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时刻将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置于首位。可以这样说,复兴之路用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可见,复兴之路所证明的正是今天的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面临的,而且必须做出正确回答和正确选择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与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主题正好吻合,展览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重现,讲述了中国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变革的时代留下了的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让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

通过这次观看中国的复兴之路后,我发现中国人民真的很伟大!当帝国主义来欺负中国,但没有人低头!而是掀起革命,让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来临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没有放弃!日本人大四的屠杀中国人民,想磨灭大家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抹杀,而是变得更坚固!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起来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终于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同时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感动的,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自豪的,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六
《中国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博物馆观后感 21009022061 10级园林【2】班王涛

今年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同去了位于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这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历史文明发展史,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通过与历史的对话,俯瞰过去的风风雨雨。在观看完这些已经成为文物的文物时,我在崇敬与热爱之后我更多了一份担忧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数量非常大,就是自己将整个博物馆展出的文物都大致看一遍都需要将近一天的时间,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就是那些分类的展厅:佛像展厅,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等等,这让我认识到博物馆的存在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价值的要点,正如到的4要点:(1) 真实性; (2) 情感价值: 惊叹称奇、认同性、延续性、精神的、象征的和崇拜的; (3) 文化价值: 文献的、历史的、考古的、古老与珍稀的、古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审美的、建筑艺术的、城市景观的、风景的和生态学的、科学的; (4) 使用价值: 功能的、经济的(包括旅游) 、教育的(包括展览) 、社会的、政治的。首都博物馆将这4要点贯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文化的延续,社会的演变。再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我觉得文物的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更需要国民的支持,我们需要通过参观来了解历史,通过保护文物来传承历史,开设历史文物陈列展览不单单是为了研究古代的历史,更是让我们认识到保护这些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首都博物馆原馆是1981年就正式对外开放了,但首都博物馆新馆才刚刚建成4年,但新馆内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为前来参观和欣赏的人们提供了一场场绝美的视觉盛宴,让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更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座博物馆更是以它独有的中国特色,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了中国的遗产和文明。

首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颇受好评的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如:《北京历史文物陈列》、《元大都历史陈列》、《老北京春节民俗展》、《馆藏历代陶瓷、书画真伪辩识展》、《北京历史文化展》等数百项。

我印象中文物都是残破不堪“晚景凄凉”的,但在首博如此光鲜亮丽的文物前,我反而以为是现代人的仿作。馆内的圆形展馆和方形展馆的两大部分,分别进行古都历史文化篇,城建篇,民俗片,瓷器,玉器,佛像,书法绘画等十几个展览。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学习者,我对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和京城就是-老北京民俗进行了详细参观。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的展览运用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想我们展示了北京自史前原始部落开始,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过程,各种青铜器,东胡林人的项链,古镯,经书,科举考试的试卷,清代皇帝的龙袍等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中国古代的文明。加上馆内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的运用,再现了元大都积水潭码头,明北京保卫战,五四运动,开国大典等历史画面和经典镜头,见证了

中华民族的文化交融和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见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北京作为一个千年古都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博物馆应用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关注文化多样性及其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的过程展示和研究,还关注人类学知识的社会实践与应用。同时以其对地方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其擅长的整体观,协助北京制定出更好的发展计划,并提出有利于变革的主张。正是这种高科技与传统的结合让整个博物馆内充满了历史的味道却不乏现代的生机。

城建篇则是从一个理性的角度,用规划的视角对北京的演变进行了介绍。上百件的文物,大量图表,照片构成的展厅记录这北京在城市建筑的历史沿革。在专题展览-洞房花烛美姻缘、降龙诞凤添人丁、古稀大寿福如海、爆竹辞旧迎新中,我看到了老北京的商业文化和胡同文化,这是老北京生活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看到了那些在古代建筑史课上老师讲到的门楼,四合院的实物、门墩、上马石等胡同实物,让我更直面的感受到老北京的神韵。在这里还有儿童游戏区,里面充满了孩童时期的回忆-毽子,兔儿爷,九连环陀螺等等,《三字经》《百家姓》这样的民俗气息很浓厚的书也是免费供小朋友们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巩固了个人的和国家的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少数名族地方见解的尊重。首都博物馆则将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和文化认同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为公众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虽然不是佛教信奉者,但我对佛家文化也很感兴趣,于是就满心虔诚的参观了佛像展厅,佛像展厅共展出佛像262尊,分为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艺术。看过这个展厅,各式各样的艺术造型让观众了解到佛像艺术在我国汉族、藏族地区的发展、演变。展厅中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造像头像,健陀罗式涡旋状发型,身着右开左合式袈裟。胸前衣领折带纹,与云岗大佛饰纹相同。面颊丰腴,神态威严。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作怀抱姿,意蕴无穷。佛座为四足座床式,刻有飞鸟、蔓叶、卷云及胡人装束的供养人。造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艺术风貌。

中国作为佛教盛行的国家,对于佛教的传播与保护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佛教文明的保护更需要通过对文物的保护以及对寺庙的合理利用得以实现。

我觉得中国的瓷器是最美的,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中华文明的象征。瓷器展厅中展出了北京作为都城历史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瓷器170组件,京郊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铜器“堇鼎”,通高62厘米,重41.5千克,内壁有铭文4行26字,对研究北京古代历史有重要作用。

建馆以来,首都博物馆广泛征集各类文物,馆藏文物已达二十五万件,首都博物馆馆藏的各类文物总计 8.3万余件,其中一级品305件。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携带着历史情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及信仰,巩固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任何博物形态均可因其形貌、影像及能被感知而成为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资产,从而有可能被世界人民世世代代所共享。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表明人类对进步社会业已确立起来的学理和实践的谦逊态度。

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我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明,同时作为即将投身于城市规划行列的我们如何将城市建设和遗产保护有机的结合,对历史古城的改建与保护等等,这些很重要且很有意义的课题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的,我们总是能看到世界文化遗产录上的一个个列入保护的名单,却没有看到身处在历史名城里,需要我们悉心保护的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为了城市的发展而牺牲那些遗产,不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我们不能让历史在我们手中断送,历史不能重来,是时候让我们投身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指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多一些保留,少一些纪念,多一些补救,少一些遗憾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七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为庆祝党的诞生,我们经济管理系于2011年5月8日,组织党员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进一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领会党的奋斗精神,从而促进党组织和党员的发展。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

走进国家博物馆,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2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国子监,1918年搬迁到故宫的端门和午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国博第三次搬迁。过去三年半时间里,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向三个方向蔓延――东扩40米,下挖两层,上增一层。竣工后的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量激增为原来的3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 新国博大大小小49个展厅,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800平方米。新国博不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与国际顶级博物馆同步。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走进名为“艺术长廊”的新国博西大厅,第一感觉是空间大到令人不知所措。该厅高28米,宽30米,长33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面积全球第一,这个厅大概也是全球最大了。整个大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更显空旷。西大厅中央被称为中央厅,未来重要仪式都将在这里举办。新国博的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清晰地呼应“历博”和“革博”的身影。“古代中国”由原来的“中国

通史展览”发展而成,目前还在布展。与旧展不同的是,“它吸收了二十多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并充实了大量的新近出土文物

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分别是长330米的艺术走廊构成南北轴线,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组成的展示区。

在参观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复兴之路》。

经过修改完善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重新开幕。这是国博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最新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 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中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新之历程”,“复兴之路”的内容包括 “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展览内容按时间顺序,通过大量历史图片资料,辅以影视资料播放,实物模型展出等

多种形式真实再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分级社会深渊的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上下求索,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谱写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终于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通过本次参观我真正认识到:中国人民真的很伟大!当帝国主义来欺负中国,人们都没有饱饭吃,但没有人低头!而是掀起革命,让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来临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没有放弃!日本人大四的屠杀中国人民,想磨灭大家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抹杀,而是变得更坚固!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起来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终于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国中人民终于能抬起头来面对帝国主义了!那些峥嵘岁月我们并没有白过。中国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受的耻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现在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鲜血和意志还来得!

本次参观,我获益匪浅,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党艰苦而光辉的奋斗历程。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深感自豪,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自己以后要进一步充实自己,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和党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八
《博物馆观后感

在5月10日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日子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参观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无数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推动着中国电影不断繁荣、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电影博物馆是电影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让我们感谢那些电影人为我们所创造的精神食粮吧!

在博物馆中我们看了《长征》,《长征》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看完《长征》后,我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艰苦的,但红军在长征精神的支持下、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着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

这真像是一座神奇的宫殿,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推开宫门进入它的世界去了解它,回来后收获很大,感受到了电影博物馆是一座记载着中国电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艺术殿堂。

中国博物馆观后篇九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2014年03月18日(星期二)华民集团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了一次既深刻而又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在办公室雷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爱国精神。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03年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刚到达博物馆外面的时候,我们就被眼前这个雄伟的、气势磅礴的建筑物震慑了,博物馆的正面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金色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初次来到国家博物馆,置身其中的我感觉自己突然变得很渺小。

在服务人员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入口,待一系列安检过后,我们来到了展馆内部。环顾四周,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基调,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央大厅,展厅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书法作品;第二部分是现当代名家创作的毛泽东雕塑作品;第三部分是现当代名家创作的与毛泽东相关的油画、国画等绘画作品。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几尊有着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毛泽东雕像,将毛泽东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大多数展厅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层,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宽敞的走廊,走廊的左边是大美木艺展厅,此展厅所展览的近百件家具,均为中国明清时期家具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巅峰时期的代表。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明清家具的造型和工艺特点,感受明清家具所蕴涵

的深厚、柔美、风雅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进而深刻认知中国古代家具之“大美”之所在!

出来木艺展厅的对面是商邑翼翼展厅,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该厅展示内容主要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出土文物为主,是高度发达的商文明的物证。从等级制度、礼乐文明、信仰空间、甲骨文字、戎马生涯、贵族生活等方面对晚商贵族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展示。

除了展厅里面,在博物馆的公共区域也随处可见一些展品,路过三楼的公共区域我们还参观了宋代石雕艺术,有辅以武士、四神、妇人启门等,展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墓碑雕工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些惟妙惟肖的侍女形象,有的奉梳妆洒扫,有的侍饮宴起居,有的献歌舞音乐,各有职司,分工明确。她们眉目传情,欲语欲动,使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宋代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更能感受到雕塑家精湛的技艺。

来到四层后我被名为“友好往来 历史见证”的展厅所深深吸引,展厅里面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的展示,这些礼品见证了新中国60余年辉煌的外交成就,凝结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从中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受礼厅出来再往里走是馆藏非洲雕刻艺术展厅,这里的雕刻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夸张变形和强有力的节奏,透露出原始朴拙的生命和自然之美。我深深的觉得非洲雕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与非洲传统宗教、道德伦理、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工具,反映了非洲人朴素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通过这些石像、青铜被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

带着对石像和青铜器的那种质朴的感怀,我们进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这里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简直美不胜收。

最后,真的很感谢这次活动的举办,让我们更了解国家的历史。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在此我只想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豪。同时希望能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但是,这可能也将成为此次活动中唯一的缺憾,因为这里太大了,大家不得不拖带着还没参观完就已经疲惫的双脚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带着感慨和意犹未尽期待着再一次回到这里,去感受一百多年前,我们中国遭遇的数千年未见之奇变;去领会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

——XXX 2014年03月27日


中国博物馆观后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博物馆观后”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博物馆观后"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1745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