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2016年高考知识点

2016年高考知识点

2016-09-21 13:43: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6年高考知识点(共5篇)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 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高考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2016年高考知识点(一)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

一、古代部分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 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

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 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 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积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消极)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①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 ③军事: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④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

(1)中央:①设中朝(由皇帝的近臣组成,品秩低)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执行机构)。

(2)地方: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 三省的相权一分为三,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宋朝: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③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④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4.元朝的行省制: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 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②明成祖朱棣设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 作用。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

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消极影响: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六、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例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例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推行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例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等。

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

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

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

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6、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二、手工业

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2.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③春秋战国: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炼钢,淬火工艺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3.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器。⑤清: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 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南北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②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③隋唐: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④宋:开封。⑤明清:会馆、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商业区繁华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②商业活动在很

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四、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重农抑商: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②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海禁政策 基本含义: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二者的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

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明中叶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2、实质:雇佣关系 ①机户:早期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②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3、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①资金:土地买卖制和高额地租吸取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②技术:革新慢 ③市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国内市场狭小,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

④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 。

⑤国家政策: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思想内容: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老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 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休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2、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理论工具;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1、出现的背景: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明朝后期的思想家):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否定“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男女平等。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①共同主张:政治——都反对君主专制;经济——都主张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思想——提出“经世致用”主张;②不同主张政治——黄宗羲主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夫之主旨“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②经济——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这是资本主义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③思想上——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③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弊书》、王夫之《船山遗书》。

4、影响: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③并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第4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1、造纸术: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高考知识点】

2、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火药: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4、指南针:①战国时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字与书画

2016年高考知识点(二)
2016年最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权威版)

2016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条目精析

第一部分 古 代

一.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先人,共同生活在辽阔的疆域上,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辉煌壮丽的,在若干历史时期内,我们的文明发展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文明是对世界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还曾经对更为遥远的地域发挥过独特的推动作用。

(一)政治文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的政治制度

基本要求 :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臸和分封臸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臸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臸度相关

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发展要求:了解“家天下”臸度的开始。

★ 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

1、约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禹死后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产生(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传承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 西周分封制

1、 约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建立周朝,并实行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

2、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对象: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微子封于宋)

4、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5、评价: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稳定政治秩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扩大疆域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B、但后来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受破坏(典型例子:“楚王问鼎”)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 西周的宗法制

1、概念:西周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4、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二 者密切联系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防止争夺,稳定统治。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来维护统治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有着惊人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考点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基本要求 : 知道皇帝臸度创立和郡县臸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臸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臸度

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臸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发展要求 :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臸。

★ 皇帝制度的创立

1.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 郡县制全面推行 :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道”。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郡(郡守)—县(县令)—乡—里—(亭?)。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特点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 完备的中央官制

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包括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2、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下设诸卿,如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中尉、将作少府);

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3、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4

裁决的依据。 B前提是君主专制。 C君主不接受,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5、汉承秦制:(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逐步削除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①政治上: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有利于政治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但是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②经济上:有利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巩固,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和手段,如“焚书”、“坑儒”和“挟书律”,造成大量文化典籍的破坏和失传,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④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本要求 :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臸、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臸

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臵和元朝行省臸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臸度演变的特点。 感

【2016年高考知识点】

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臹慧。

发展要求 :知道世官臸、察举臸与科举臸,了解中国古代选官臸度的变化。

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考点释疑】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权,加

强皇权的?

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执政的过程中,因为决策和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发生矛盾。

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C、汉武帝年幼时,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任免宰相,还形成中外朝臸度,“中朝”官员参议要政,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臸,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 历代官僚体臸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 元朝的行省制度。

1. 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2.概况:元朝以行中、湖广、江浙、江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西、岭北行省。[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4.作用: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

B、省臸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开创了我国以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先例,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汉到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特点是,中央皇权权力增强,相权权力削弱;地方权力逐渐减弱,集中到中央 。

★ 监察体制: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答:演变: A、秦朝,已设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御史大夫)和地方(监御史)的监察。 B、西汉时,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13州部),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监察机构,由御史大夫主管。 C、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唐设御史台,明设都察院。

评价: A、从中国古代监察体臸发展的趋势来看,逐渐走向健全。

B、在不同历史时期,监察机构发挥过不同作用

C、但是因专制制度本质所决定,监察体臸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监察机构和官员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 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评价: A、“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B、“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C、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促进文学{诗歌}艺术(书法)的繁荣等,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评价科举制)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基本要求 : 了解明朝内阁臸度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臵及评价。认识君主专臸臸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 :认识从专臸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 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①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②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决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目的: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1380年,明太祖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规定,以后

子孙作皇帝,不许再立丞相。

(4)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内阁的创立

(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需要。

(2)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②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皆由皇帝决定。③阁臣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3)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设军机处

(1)设立: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军机房。后更名军机处,以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2)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告转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

(4)影响: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认识:

清朝统治者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积极影响: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独断专行,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出现;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近代的落后。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基本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发展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臸度:地主土地所有臸和小农土地所有臸。

★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唐代还发明了曲辕犁,便于掌握耕土的深浅。

★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2016年高考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

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考点6.手工业的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欣赏精美

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

1、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麻和葛)

2、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 冶铸业

1、冶铜业: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司母戊鼎,。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2、冶铁业①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②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③汉代: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排的发明)。

★ 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A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B越窑的青瓷盛名全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有“南青北白”之说) D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E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诗文用

于瓷器装饰。

4、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

①河北:定窑 ②河南:钧窑 ③江西:景德镇 窑 浙江:龙泉窑 ⑤陕西:耀州窑

5、清代:粉彩瓷器

工艺的发明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6、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考点7.商业的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 认识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发展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016年高考知识点(三)
2016年高考文综知识点

2016高中文综考试大纲

历 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

二、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编户齐民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手工业的发展;(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

四、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4)租庸调制;(5)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2)回纥;(3)靺鞨;(4)南诏;(5)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兴起;(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3)文学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2)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2016年高考知识点】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

(5)清朝的疆域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7.明清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进步的思想家;(3)明清小说;(4)类书、丛书的编纂;(5)西学东渐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016年高考知识点】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5)《资政新篇》;(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想的萌发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4.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

(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2016年高考知识点】

(1)同盟会的成立;(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四、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1)袁世凯专政与称帝;(2)“二次革命”;(3)“二十一条”;(4)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无产阶级的壮大

五、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北京政变;(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4)五卅运动;(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北伐军胜利进军;(2)工农运动的发展;(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帝国主义的干涉;(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日本大举侵华

(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八、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九、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1)严峻的经济形势;(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3)动乱中的国民经济;(4)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改革开放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

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2)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欧洲启蒙运动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2)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3)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运动;(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日本明治维新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亚洲革命风暴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6年高考知识点(四)
2016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清单

2016年高考知识点(五)
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

2016年新课标

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

根据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重新整理排版,紧密结合考纲要求。

本人亲自整理。

古代中国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

【内容】

(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

(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

(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

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

(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作用】

积极:

(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特点】

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 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

【为什么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

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

【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 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二、宗法制

【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

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解释清楚些;其他为庶子。

【特点】

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

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作用】(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依据,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宗法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行政等级)

(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也有利稳定)

(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4)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

(1)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它“封邦建国”,形成了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所组成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君臣关系;

(2)宗法制为“里”,它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三、礼乐制(西周“礼乐秩序”):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略讲)

【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

【礼的内容】“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辅从于礼;“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3、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以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工具。

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

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

2、宗法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

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

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

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

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

的本质特征。

二、三公九卿制

【基础】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内容】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关系】中央主要的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互相牵制,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 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1)划分的基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产生的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3)权力的大小: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历史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其利益。

③法家思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无能为力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⑤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2)前提: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3)特征:(1)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4)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5)矛盾:中央内部的皇权和相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

6)评价: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7)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朝

【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

二、刺史

【创立者】汉武帝。

【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特点】位卑权重。

三、三省六部制

【概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运行机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职权: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评价】

(1)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

(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四、行省制度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

【建立和发展】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还有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明清时期行省设置依然沿用。明代地方区划分三级: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清代主要实行省、道、府、县四级

【行省的职能】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事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未得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须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评价】

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对后世影响巨大: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创立内阁

【内阁概念】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原因】废除丞相以后,皇帝一人难以处理国家大事。

【概况】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

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

产生背景不同:(1)明朝内阎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2) 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产生方式不同:(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权力大小不同:(1)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2)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性质不同:(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中枢分权

1)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目的:扩大皇权

3)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4)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军机处

1)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2)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政治决策封闭性)

4)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影响】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2016年高考知识点》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2016年高考政治知识点 2016年高考生物知识点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年高考知识点”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年高考知识点"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zongjie/6427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