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随笔,托物言志

随笔,托物言志

2016-12-22 10:17:0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随笔,托物言志(共5篇)咏莲随笔咏莲随笔不受尘埃半点侵,骄阳骤雨也清心。只因错失东君面,惹得柔肠乱到今。江南之夏,是荷花独领风骚的季节。古往今来,风花雪月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宠儿,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百花中尤其是对兰,莲,菊,梅这些象征着清高正直,坚贞不群的品格的花的吟咏之作更是不胜枚举。关于莲,最著名的当数北宋周敦颐的《爱...

咏莲随笔
随笔,托物言志 第一篇

咏莲随笔

不受尘埃半点侵,

骄阳骤雨也清心。

只因错失东君面,

惹得柔肠乱到今。

江南之夏,是荷花独领风骚的季节。古往今来,风花雪月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宠儿,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百花中尤其是对兰,莲,菊,梅这些象征着清高正直,坚贞不群的品格的花的吟咏之作更是不胜枚举。关于莲,最著名的当数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然,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的洁身自好,将莲比作君子以自喻,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怀。古代文人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以君子之风来规范自己的立身处世,当不满社会的黑暗,官场的昏庸而自身又回天无术,甚至被遏制挤压,才智不得伸展时往往就移情山水,借自然之风物来表达自己的意向情志。当今社会河山大好,国泰民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当然用不着去做英雄气短之叹,而且我一向认为功名利禄不当是女人之争,爱情婚姻才是女人的终身事业,所以这首咏莲的小诗我是换了一个角度来描绘莲的神韵。以它根茎中绵绵不绝的细丝来刻画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东君,传说中的春神。百花都沐浴着明媚的春光争相竞放,招蜂引蝶,一展妖娆,而莲却独放于夏日的骄阳和暴雨下,只有清波照影,微风摇裙,虽外表保持着高洁矜持,孤芳自赏的姿态,而内心又为何蕴藏着那么多千丝万缕的愁绪呢?其实她又何尝不是在幽怨自己与春神错失了机缘,才致使那满腹柔情千缠百绕虽断犹连。莲如此,兰也一样,并非甘居幽谷深涧,暗香随风;菊,梅并非甘于凌霜傲雪,冷艳凄清,都只是外在环境使然罢了,难得的是,环境没有改变她们美好的品性。“花谢花开自有时,人岂强留住”,对花,我一向怜以柔弱。不管什么花,都是不经风雨的,是需要呵护爱怜的,就像世间一切女子,再强若无人懂得珍爱也是可怜可叹的,正所谓“女人如花”。女人,青春短暂红颜易逝,只有爱——一切温情真情,才是她心灵之花最好的养料,如春风化雨,即使某一天岁月在她光洁的额头留下光阴的痕迹,她的心灵仍然会是那么年轻美丽。

咏莲

仲夏时节,大地碧绿苍翠,繁花似锦。荷花盛开的莲花湖上,更是一片壮观盛景。深绿的大荷叶,翠绿的小荷叶,浅绿而卷曲的幼叶,碧绿的荷梗,粉红的莲花,金黄的莲须,淡黄的嫩莲蓬;蜻蜓在花苞上小憩,青蛙在荷叶上沉思,鱼儿在水中穿梭嬉戏,翠鸟则藏在荷叶下伺隙偷袭。这该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

清晨的荷塘,轻纱薄雾,朝阳初起,霞光映照,烟气缭绕。朦胧中,风推莲海,如碧波翻涌,逶迤不绝。在那碧波的波谷里、波峰上,挺立着一朵朵白净净的莲花,还害羞似的泛着粉红色的晕辉,似群群披着绿纱的仙子在湖里沐浴。此情此景,真可令你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雨后的莲海,更是动人,在那似乎涂有蜡质的荷叶和荷花上,滚动着珍珠般的小水珠,一粒粒光洁晶莹,在霞光的照射下,闪着动人的光芒,真有催人欲取之感。一阵阵微风吹过,荷叶轻轻地摇摆翻动,好似荷花仙子舞动着漂亮的纱裙,抖动着华丽的佩饰。顿时,湖里发出一阵阵十分悦耳动听的声音,似珠玉落盘,如玉指轮弦。紧随着声音又飘来一阵阵舒膺的清香。啊!此情此景,真令人留连,令人神往,令人凝思,令人遐想!

更令人钦慕的是,莲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正是由于它顽强的生命力,因而带来莲族的无比繁茂。春天人们将它移种到湖里,即使不去理睬它、照料它,它却照样可以发芽、出水、生叶、抽条、长藕、开花、结莲。这个“野姑娘”就在风雨飘零、烈日暴晒下顽强地成熟起来,而且出脱得越来越健美,越来越可爱。它用其洒脱无羁,玉容翠装的风姿美化自然风景,装点神州大地,供人们以美的享受,给艺术家提供丰富的题材。

然而到了秋风吹去了它的青春的时候,它却为人类毫不吝啬地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它的叶被采集起来供包装物品;莲子供人食用,广东人的喜宴上最后一道甜点一定是莲子百合,取其“百年好合,连生贵子”之意;它的地下茎——藕,更是众所周知的好食品,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夫藕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丝纶内隐。生于嫩柔,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藕的食用花样繁多:煨汤、清炖、粉蒸、炒爆、糖醋、卤制、凉拌、作蜜饯、装罐头;还可以用油炸成藕元、藕丝、藕片,或拌以肉类及各种佐料炸成藕夹、藕排等,则更是香脆酥松,味美可口。用藕加工成的藕粉,营养丰富,是人们所喜爱的佳品。 另外,莲的全身皆可入药。适时收集,适宜处制,既可单味服用,亦可用以配方。荷叶,清暑利湿,升阳发散,祛淤止血;叶蒂,提升清气;荷梗,通气、清暑;藕,凉血、止血、散淤、健脾;藕节,止血、化淤;莲心,清心火、强心降压;莲须,固肾、涩精;莲房,消淤、止血;莲子,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养生健体。如此看来,莲的全身皆是宝,在此则不一一细说。

它要求人们的不多,而给予人们的却不少,真可谓受之微薄,效之丰厚,它就是这样对人类作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风姿清丽,最具谦德。入夏始开,不与百花争春;退居湖塘,不与群芳争地;清香素裹,不与诸美争艳,实乃花中君子。它出于污泥而不染,任凭足下满是污泥浊水,竟依旧傲然屹立,洁净如洗。即使风吹雨打,灰沙掩扑,何曾玷污其一星半点。如此淡雅清丽的风貌,如此超凡洒脱的气质,如此刚毅顽强的活力,如此洁身保节的品德,如此谦虚谨慎的作风,如此舍己为人的精神,怎能不令人为之赞叹,为之仰慕!又怎能不令那些祸国殃民、贪娈无耻之徒为之怀愧;让那些沽名钓誉、疾贤妒能之辈为之汗颜!啊!今我之爱莲,当引以为终身之师友,又何过哉!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将其赋入诗文,又有多少艺人将其歌之舞之,更有多少书画家将其尊容描入画卷。看,那湿笔为之新荷,枯笔为之残荷,大笔拓成,痛快淋漓,浓淡渗透,轻重相间。然后配以勾填或没骨法的荷花,不雕不饰,自然生动,无限情趣,跃然纸上。挂在高堂雅室,书房客厅岂不象一篇无言的座右铭?!

更有甚者,百花凋零、枯萎以后,华容皆失,无人问津。而莲花初凋,称为残荷,枯萎而称败荷。其虽残虽败而风韵犹存,遗香悠悠。文人骚客、艺术家们抒者、吟者、画者、摄者各有千秋,真乃别有一番感人之奇趣也。

当盛夏的月夜,竹帘低垂,晚风习习,你凭窗依席,无比惬意。手捧冰糖莲子汤而持勺细品,凝神畅想时,可曾想到莲的风格!

夏日咏莲文 / 南山翁 发布于:2009-7-16 7:50:42 ┊ 字数1276 ┊ 阅读

姣妍的花朵,多半经受不住烈日烘烤。骄阳中盛开的莲花,却给你展现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在这芳菲殆尽的炎炎夏日,这景致就显得特别可贵了。那犹如翠盖的接天莲叶,以及滚动在叶面上晶莹剔透的水珠,只要望一眼,就会让你感受到一份暑气全消的清凉。一支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莲,亭亭玉立,迎风摇曳。真个是“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那种清新脱俗的美,人傍其边,就犹如置身画中,的确是一种享受,这就难怪人们要编造出一百个理由去爱莲了。当然文人们爱莲还有着对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赞赏,这也许是人们在浊流横溢中,希冀以莲为鉴的自勉吧。

莲入诗也入画,星罗棋布的河塘如明珠一般的镶嵌在江南大地,这是水乡特色。清澈明净的水面,加上莲花的点缀,这水就更增添了一分神韵。江南的园林是少不了水的,水中自然也不能没有莲,莲塘畔的亭榭一般都配有以莲为题的楹联。如济南大明湖薜荔楼上,有联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上海嘉定古漪园,有“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南京莫愁湖有“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苏州拙政园有“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人们赏着莲,读着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人畅游其中,常常能流连忘返,游兴倍增。

莲还有许多好听的别名,如芙蓉、芙蕖、菡萏、凌波仙子等。这些别名,使莲更拟人化,也体现了人们对莲的偏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采莲曲,将“荷叶罗裙”“芙蓉向脸”的人与景融在了一体,是荷花衬托了美女,还是美女提升了荷花已经很难分得清彼此了。有人把美人的清丽形容为“出水芙蓉”;把情人间的恩爱缠绵描绘成“芙蓉帐暖度春宵”;把割舍不掉的绵绵情意说成是藕断丝还连。我们常州的先人,梁武帝萧衍在“夏歌”中是这样描述莲花的:“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藕是偶的谐音,他将莲花比喻为情人永结同心的誓言,

也算是一种创意了。现在也有将长相厮守的恩爱夫妻比喻为并蒂莲花的,不知是否典出于此。莲带给人们许多美丽的遐想,莲的谐音是怜,有可爱的寓意,藕丝延绵,藕断丝连,所以莲藕也成了爱情的象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少女情窦初开时欲说还休的娇羞状态,跃然纸上,应该是情诗中的上品了。

莲本是想以它淡雅,清丽,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矗立于百花之中,但它毕竟不能与世隔绝。莲想在这滚滚红尘之中,独树一帜,永远保持它的清新不俗,谈何容易。它刚一问世,立马就遭骚扰,那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有蜻蜓立上头。”即使到老,成了枯枝败叶,莲也清静不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人们把莲的泣诉,当成了排遣郁闷的欣赏。

莲似乎只想夜伴游鱼,昼听蝉鸣,过着那洁身自好的清静生活;莲似乎只想在天光水色之中,与月影云影为伍,与风声雨声相伴,实现它那一尘不染的梦想。然而莲终究失望了,“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莲摆脱不掉自然的归宿,剩下的只能是藕断丝连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恐怕就是莲的宿命吧。

作文:卒章显志、夹叙夹议、托物言志1
随笔,托物言志 第二篇

《卒章显志、夹叙夹议、托物言志》写作指导课

2014.9.18

在文章的叙述过程中和结尾处,用议论的语言说点道理,不仅点明了中心,而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学生的随笔看来,大部分学生会用这一点,只是缺少些这里罢了。

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了解卒章显志、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的概念,感受其表达效果,适当运用一种或两种方法练习。

实现第一个目标并不难,从字面便理解了其意思;落实第二个目标,用的方法是将议论的语句去掉,感受其效果,夹叙夹议,去掉后,效果不明显,基本上不会改变原意,然而加上适当的议论会让读者更亲切,更好懂,更好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改成——学生谈谈什么是夹叙夹议——教师出示材料理解夹叙夹议,并注意应该是叙多议少;——问问谁喜欢用这种方法,谈谈其好处。

写作环节的效果还不错,一节课50个学生创作完毕,非常好。

理解卒章显志有时是作者思想的升华,李子有些难,可以用学生的随笔代替。

今天,两个环节进行了调整,效果果然不错。

教师先将“夹叙夹议、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板书到黑板上,告诉同学们这三种写作手法,并问你最熟悉那一种?学生说托物言志,结合《陋室铭》、《爱莲说》理解托物言志;让学生谈谈夹叙夹议,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很多学生发言道:让人感到亲切,思路更加清晰、容易让人明白,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由层次性,写出人物的性格„„很好的理解了夹叙夹议的好处,再结合实例,学生理解较为深刻。

卒章显志,以学生的随笔为例,效果很明显,学生的随笔更容易理解,便于学生明白卒章显志的作用,除了点名中心外,似乎还可以提升中心。

指导的效果还是蛮不错的!呵呵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随笔,托物言志 第三篇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 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 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 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 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 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 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 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 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 都【随笔,托物言志】

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 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 什么是讽刺?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 “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 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 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 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 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 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 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 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 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 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

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 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 认的道理.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 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 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语文笔记
随笔,托物言志 第四篇

语文笔记

【记叙文】

1. 题目的作用:⑴概括文章内容;⑵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⑶是贯

穿全文的线索;⑷以XX方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⑸题目运用的描写方法或写作手法(对比、双关……);⑹题目本身的作用(言简义丰、新颖含蓄、生动形象……);⑺发人深思。

2. 第一段的作用: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

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伏笔;⑷以什么方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⑸渲染XX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⑹点明文章的中心人物;⑺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

3. 过渡段的作用: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⑵承接上文XX内容;

引出下文XX内容。

4. 最后一段作用:⑴结构上:照应题目;照应开头。⑵内容上:总

结全文;概括/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

5. 顺叙的作用: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印象鲜明。

6. 倒叙的作用:⑴开篇点题;⑵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⑶激发读者

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⑷使文章更生动灵活;⑸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7. 插叙的作用:⑴补充说明XX内容;⑵交代故事背景,便于读者

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⑷烘托主要事件,丰富主要内容;⑸突出文章中心;⑹对前文进行补充说明或为后

文作铺垫;⑺使文章波澜起伏;⑻增大容量;⑼使文章可读性更强。

8. 主旨:⑴写人:通过记叙XX的事,塑造了XX的人物形象,抒发

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⑵叙事:说明了XX道理。

9. 环境描写作用:⑴渲染XX气氛;⑵烘托人物XX心情;⑶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⑷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⑸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品质;⑹深化文章主旨。

10. 人物描写作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

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11. 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形象或气氛。

12. 句子赏析:⑴修辞:固定作用+语境作用;⑵用词:“XX”+语

境作用(准确、新颖、生动形象);⑶描写方法或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多角度描写);⑷包含的感情。

13. 概括文章内容:XX人,XX时间,XX地点,在XX条件下,做了

XX事+起因、经过、结果。

14. 分析词语作用:准确;新颖;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感

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15. 含义:⑴表层含义:结合内容概括作答;⑵深层含义:结合主

旨作答。

16. 分析人物形象:⑴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⑵分析细节描写;⑶通过对比进行分析。

17. 写人称的好处:⑴第一人称:真实可信;⑵第二人称:亲切自

然;⑶第三人称:可以从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8. 修辞的作用:

⑴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XX特点,抒发作者XX感情;

⑵拟人:赋予XX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XX特点,抒发作者XX感情;

⑶对比:把XX和XX作对比,突出表现了事物的XX特点或强烈了抒发作者XX感情;

⑷排比:增强气势,强调或突出XX事物的XX特点,强烈抒发XX感情;

⑸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和注意;

【议论文】

1. 题目的作用:⑴题目就是中心论点;⑵题目提示了论述范围;⑶

题目解释了论题;⑷题目表示了论述对象。

2. 第一段作用:⑴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⑵用某种方式引

出中心论点;⑶引出文章论题;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⑸运用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引出中心论点,又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3. 结尾作用:⑴总结全文;⑵再次强调中心论点;⑶深化中心论点;

⑷发出号召;⑸给人启发,引人思考。

4.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⑴举例论证(摆事实):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法法,例举XX事例,有力地论证了XX论点或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或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随笔,托物言志】

⑵道理论证(讲道理):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法法(用XX的话),有力地论证了XX论点或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或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⑶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法方法,把XX和XX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XX论点或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或观点)。

⑷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论点或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或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通俗易懂。

【随笔,托物言志】

5. 删去某个词语后:表述不全面;语言不严密;论证缺乏说服力。

6. 论点:⑴位置:题目;开头;结尾;中间(概况作答)。 ⑵形式:规范的、明确的、肯定的陈述句或祈使句。

7. 论证结构类型:⑴总分总;⑵递进式。

8. 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9. 论证过程类题目:⑴了解并点出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⑵根据不同结构形式(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划分段落层次;⑶概括各个部分的论证方法(或论证角度,即正面或反面)和内容(所用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⑷用好连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10. 补写论据要求:⑴比喻明确文章或文段的论点;⑵认真审题,认

清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⑶围绕论点不写论据。

【说明文】

1. 说明文开头作用:⑴照应题目;⑵交代或引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⑶引出/引起下文说明内容;⑷(引用诗词,故事,传说等,或语言十分优美)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XX,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了事物的某种特征/事

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趣味性。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引资料:具体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举例子:具体真切的说明事物的特点;【随笔,托物言志】

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突出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随笔,托物言志】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下定义:科学而准确的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作诠释:

摹状貌:

3.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 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进行说明。

好处: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5. 说明文中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或调换:⑴不能去掉/调换;⑵解释这

个词语的意思+在句子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⑶

读书笔记示例
随笔,托物言志 第五篇

读书笔记示例(曾老师编写):

散步

莫怀戚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3)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5)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6)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7)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8)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读书笔记

散步(莫怀戚)

一.赏析标题

标题赏析可从标题的含义、标题的作用、表现的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散步”既突出了本文的中心事件,又是行文的线索。简洁,显目。

二.赏析文章思路、结构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后来借用到写作学中,用以表现一篇文章布局的艺术。因此,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文章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组环节(六个方面),即开头和结尾、层次和 段落、过渡和照应。

文章的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和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它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的表现。

本文的写作思路:开篇点题,点明一家三代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接着交代散步的缘由,描绘早春景色。而后,笔锋一转,浓墨重彩写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矛盾分歧,我的思想斗争,我的决断——走大路。之后,笔锋再一转,奶奶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特写我被母亲,亲自背儿子,在表达亲情的同时,引出深刻的人生感悟。一波三折,妙趣横生,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本文的结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写一家人在田野散步。

第二部分(2—7):写散步环境情趣、表现亲情、化解分歧,体现我的使命感。

第三部分(8):写合理解决分歧,散步愉快进行。

三、内容概括

一般情况,可按“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的格式进行概括。 本文叙述一家三代四口在早春的田野散步,发生分歧,化解矛盾,其乐融融。

四、赏析主题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文章通过记叙一家人散步的经过,表现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暗示了中年人应当担负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责任。

五、赏析文章美点

一般说来,文章的“美点”可从以下方面来找。

1、形象美。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无不是作者精心描述的对象。如杰克·伦敦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淘金者,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父亲,透露着对儿子的深情;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郑愁予诗歌《雨说》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这些作者精心描述的形象,或高大,或亲切,或感人……他们都可以是我们赏析的“美点”。

2、结构美。一篇好的作品,无不注重结构的紧凑与清晰。记叙类文章往往有线索贯穿,结构按事件要素变化,或按表达方式转换。说明类文章常见的是“总——分——总”结构,或在此基础上变化的“总——分”或“分——总”结构,或者按逻辑关系布局。议论类文章一般是“引论——本论——结论”式结构。在赏析文章结构时,要注意抓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抒情句等重点句子。如刘成章《安塞腰鼓》中,抒情句“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以自然段的形式反复出现,将每一次对安塞腰鼓的不同描写自然隔开,使得行文流畅,结构清晰。

3、语言美。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如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修饰、限制类词语的准确严密性,描述类文章中动词和形容的生动形象性。可以是句式品析。可以是文章主旨句、哲理句的理解与阐释。甚至还可以是叠音词、拟声词或成语的大量运用,长短句的交叉,骈散句的结合等。

4、手法美。文学作品往往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因此,文章的表现手法也是可以赏析的“美点”。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设置悬念、对比、侧面烘托、伏笔、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动写静、虚实结合、讽刺等,并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5、文体美。不同的文章体裁,有其不同的文体美。如记叙文的叙事线索,记叙要素,精彩描写;说明文的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议论文的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反驳有力;小说的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引人入胜等。

6、音画美。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美,如林嗣环《口技》;或描绘生动的景象,使文章具有绘画美,如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有的文章充分利用汉语音韵铿锵而和谐的特点,使文章朗朗上口,易于诵读;或充分运用对比

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视觉冲击,这在散文和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

读书笔记可选择二、三个美点赏析即可。这是读书笔记应该关注的核心内容。

美点一、用词准确,蕴含丰富。如“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总算”含有“千呼万唤”“松了一口气”的意思,表达了春天在苦盼中来临的欣喜、庆幸。

美点二、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金黄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寥寥数语,色彩鲜艳,点染出早春美丽的田园风光,烘托一家人喜悦的心情和幸福的感受。

美点三、文章以小见大,主旨隽远。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的大原则,中年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借散步讲一个道理,内含丰富,意义深远。

……

六、优美句段仿写

例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仿句示例:穷和尚虽然没钱,然而意志坚定,自然达成到了南海的愿望;富人虽然富有,毕竟不付之行动,自然失败。

七、阅读感悟

阅读感悟,即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了某些感悟,便在简述原文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展开讨论、阐明自己的看法。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即评价作品的部分,重点是阅读感悟。要写好体验、见解,要有感情、有新意。

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阅读感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写上去,必然使文章平淡。所以写感悟前要认真思考、对自己的感悟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可抓住原作的中心内容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越深,感悟越新,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就越有价值。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内容。阅读感悟的重点是感悟,即联系实际发表的感想。联系个人实际是主要方向。三要处理好“阅读”与“感悟”的关系。要用切身体会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重点在“感悟”上。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引用不能太多,以自己的语言为主,简洁明了。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了什么”,从中引出“感悟”,在着重抒写感悟后,结尾又回扣“读”。

阅读感悟是阅读的再创造,可长可短,以100字左右为宜。

示例: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每当家庭出现分歧的时刻,“我“总是主动地站出来,消除分歧,维护团结,增进亲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亲不想去。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地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

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母秦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 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随笔,托物言志相关热词搜索:托物言志的作文 托物言志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随笔,托物言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随笔,托物言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78796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