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

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

2016-03-27 15:16: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共5篇)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文/杨绛杨绛一家人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文/杨绛

杨绛一家人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

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二○○一年五月四日

(此文为《钱钟书手稿集》序,主标题为编者所加。《钱钟书手稿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林语堂与英语教学

电视剧《京华烟云》正在热播,知道林语堂是一代文学大师的人很多,知道林语堂曾任二十年代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的人不多,知道林语堂对中国英语教学之贡献的人就更少了。

林语堂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据我所知,那些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水浒、三国看来的,仅仅靠一学年五、六十页的课本是学不好国文的。英语也是这样。

林语堂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回顾哈佛大学的生活,林语堂曾这样感慨:“哈佛大学就是卫德诺图书馆,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大学。”在林语堂看来,“世界上最理想的大学就是一座山林,学生就是这山林里的猴子,自由地采摘满山的野果。”无论哈佛大学的教授,还是五四时期北大的教授诸如胡适、陈独秀,他们给学生的东西很少,他们不是教师,而是导师,是在书山、学海里为学生充当向导的老师,他们仅仅让学生明白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他们用精神影响学子的态度,而绝对不是满堂灌。

“哈佛大学就是卫德诺图书馆,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大学。”五四时期的北大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今天的北大离世界一流大学已经很遥远了,课上满堂灌,课下抄笔记,考试考笔记。有学者把“大一”戏称为“高四”,高中三年的延续。图书馆里大师的作品崭新如初,武侠、言情书籍不出一年就翻成了破烂,高等学府的学子与市井之徒同趣。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说,“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此言既出,经济学界哑然。哲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会超过5人吗?中国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30岁博士毕业,是考生,而不是学生,忙于考试,无暇读书。一个忙于考试无暇读书的孩子难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无暇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

林语堂的后半生旅居美国,其文学作品大都是用英语写作。《京华烟云》的原著是

Moment in Peking,目前在国内流行的是70年代台湾作家张振玉的翻译版本,并非林语堂的原著。要感受原汁原味的魅力,只有读英语原著。今天学英语的中学生或大学生,倘能像学英语的犹太人将36万字的英文版圣经读10遍、20遍那样,将36万字的Moment in Peking 读10遍、20遍,若巴金读古文观止,若茅盾读红楼梦,若王明读资本论,这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可在一年内词汇量过万。有一家调查机构从大量的统计资料中发现,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大都集中在4千—6千词汇量,

篇二:《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

一、 基本信息

二、目录与摘录

第一部 我们老了

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添加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看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P13)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P14)

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P14)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P17)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

(一) 走上古驿道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P18)

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P20)

等待是很烦心的。我叫自己别等,且埋头做我的工作。可是,说不等,确是急切的等,书也看不进,一个人在家团团转。(P20)

因为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P23)

(二) 古驿道上相聚

河水静止不流,不见一丝波纹。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也许这就是令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原因。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P28)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P30)

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得很。(P36)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P36)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 1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

走了一年多。(轮回)(P38) (三) 古驿道上消失

我天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P45) 我知道梦是富有想象力的。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P46)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P50)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P51)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P53)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P53)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P67)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P68)

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P73)

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阅历)(P73)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P75)

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P98)

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他的父母。(P98)

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无人可问。(P109)

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同甘共苦,胜于别离。(P112)

我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P121)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P122)

不过我们都很妥协…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P144)

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P145)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P150)

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P155)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2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

人世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P164)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P165)

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P165)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三、自评与感悟 作为耄耋之年老人的回忆录,本书哀而不伤,以简洁明快、朴实无华的文字叙述了“我们仨”的岁月。杨老和其丈夫的故事,教会我们怎么去爱,怎么处事。“我们仨”的故事,即使只剩下追忆,却温暖依存。书中前两部分贯穿着杨老的梦境,人生如梦,也许这一场场的梦是杨老的寄托,她不断寻觅,最后一切都如梦般消逝,只剩下她一人。书中第二部分多次写到柳树,柳树的四季变化正是人生的轮回,而这也承载着杨老一生。对于“我们仨”的回忆,主要集中于书中的第三部分。没有过多的感伤,如实地把那美好的岁月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图片让我们更真实地看到了岁月的痕迹。

家庭、爱情、人生等等,在杨老的笔下显得那样温暖。更加懂得生活是一种态度,若能如杨老般温和开阔,人生定是另一番滋味。

四、相关书评 1、平心而论,在2003年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不可与那些“伪名人自传”同日而语的,不过就书论书,如果单从《我们仨》一书来看,与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显然并非特别出色,读后甚至还会让人稍有失望之感。但杨绛先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仍然让人无话可说,而即使这样小众的文字也居然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目标,这就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了。我个人认为,《我们仨》之所以创下如此出人意料的市场业绩,一方面固然与作者德高望重的人气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钱钟书先生早在80年代末即因电视剧《围城》的轰动,而一跃成为当代中国顶级的文化名人。这就使得《我们仨》作为一部披露名人家庭生活的传记,而格外具备了一层揭秘的色彩。其实对于这本畅销得让人目瞪口呆的小书,我比较倾向于郑勇先生的观点:“这本9万字的小书,竟有52幅插图,总的印象是出版社的创意比书的内容好。而图书制作又比创意好。”

2、《中国时报》之“2003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推荐《我们仨》的理由是:“九二高龄的杨绛,以冲淡平和的笔调记录了她与钱钟书及女儿钱媛相守六十三年的人生经历,让读者与她一同沉浸于苦难中的幸福,以及快乐与忧伤相互倚伏的人生实境中。书中同时收录了三人往来的文字、书信及图画,不仅如梦似幻地道出挚情难断的依恋及招引,在清丽幽默的文字中,也缩影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

3

篇三:《读钱钟书杨绛有感》

读钱钟书&杨绛有感

因为最近看了《钱钟书和杨绛的百年围城》,突然手痒想码几个字。

正如大部分世人一样,之前对杨绛的印像就是钱钟书妻子。被这样耀眼的标签贴上太久,都忘记了她其实也是才华横溢,也可以写出如《称心如意》这般佳作。本可以做英雄,却不心藏野心,这个外柔内刚的女子,心甘情愿的做一个幸福安乐的小女人。

无疑这对才子佳人的传奇一直为世人所羡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又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梦。当然无可否认的是,家庭对他们的影响。若没有出身书香世家,又何谈从小腹有诗书,若没有出身富贵人家,又何谈双双留学牛津巴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我听过最现实却又最诚实的话。

钱钟书曾这样形容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部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大概是最朴实又最高的赞誉吧。只是这三个身份,要恰如其分的驾驭,似乎也并非易事。妻子的温柔如水,情人的烈火如歌,朋友的惺惺相惜。

最近有很多小学初中同学传来订婚喜讯,为她们高兴的同时,也渐渐思考自己的人生。二十几岁的人儿,一方面懂得很多人情世故,一方面依旧孩子气的依赖父母。自诩高冷,不愿随意讲究,但终究只是个俗气的人罢了。

《圣经》中说,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够了,他就是你的前世今生。

于前钱钟书和杨绛大概便是如此吧?

篇四:《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杨绛》

青橙君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杨绛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

钱锺书先生在我们的印象里应该算是博学甚至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天才了,但是施蛰存在谈到钱锺书时说:[钱锺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杨绛。"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此文为<钱钟书手稿集>序,标题为另加。<钱钟书手稿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青橙文化工作室

致力于文化文艺文学的图书出版,

不提供成功学,不提供厚黑学,

只做自认有价值的出版,

提供美、趣味、值得深度阅读的闲书。

篇五:《钱钟书围城读后感》

不知道是自己最近忙得失去自我了,还是其它缘由,读<围城>,对于方鸿渐的经历,潜意识里总觉得不真实,总觉得是假的,读到小说的最后了,还是觉得故事在铺垫,没有进入正文。也可能和我最近(不是最近,是一直)的生活状态有关系,我总觉得这个生活不是我的,我总在期待另外一种生活,期待另外一个我,另外一个他。

倒是最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的附言更觉真实,不过也确实是写实。

方鸿渐之与四个女人鲍苏唐孙(鲍小姐,偶然想到<婚姻保卫战>里面,最后的总结也是,夫妻之间不要死要面子,要互相体谅,该说的软话就要说,心里要时刻为多方着想。

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但是从很多幸福的人夫妻,前辈,朋友的眼里,我相信还是要结婚的,婚姻的幸福是值得追求的。看了杨绛写钱钟书,就觉得很是羡慕。我就特希望我的先生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但是又总怕自己没有能力去欣赏他的才华,不像杨绛女士那样有才气。在她的眼中,钱钟书的很多在常人看来的缺点,她都爱称为“痴”气,这其中凝聚着多少爱,多少包容啊,夫妻能做到这样,也就心满意足了。钱钟书围城读后感。万万不能像方鸿渐和孙柔嘉那样,本来心里还是想着对方的,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就互相伤害,什么硬话都能出口。

夫妻间,不能什么话都说的,伤感情的话尤其不能说。

引用一篇别人的书评,要比我的深刻得多,我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的荒谬,没有体会到内里的深刻。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二)

最近,有幸拜读了钱钟书老先生的经典之作<围城>,初读此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那趣味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语言,那诙谐机智,超然调侃的讽刺语调,让我读来常忍俊不止。再读此书,却又被书中那看似调侃的语言下尽透的生活哲理所折服。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是书中才女苏文纨小姐说的一句颇有哲理的话,这也是<围城>这本书所要阐释的人生哲理。“围城”在小说中不仅仅是指婚姻,事业、社会,人生皆是围城,可以说生活处处有“围城”。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围城中。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新环境都是一座新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矛盾、社会上的光明与阴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在我们的周围筑成了形形色色的诸多围城,可以说,只要我们生活着,我们就永远处在一座座围城之中,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些城墙,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就被种种围城所围困。归国轮船的舱房,上海孤岛,内地大学,婚姻家庭,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都是他的围城,他深陷围城中,欲出不能,欲降不甘。

他被围于感情的围城中。他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让他甜蜜,又让他痛苦;让他幸福,又让他恐惧;让他憧憬,又让他压抑。他被围于事业的围城中,他到三闾大学谋职,学校里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这让方鸿渐压抑而不堪忍受。他被围于社会的围城中,离开三闾大学,他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四处碰壁。方鸿渐被围城所困,他挣不出,也逃不脱。

方鸿渐在他无法逾越的围城中的生活是失败的,他痛苦万分,压抑苦闷。他的失败全在于他的懦弱与自卑的本性上,全在于他选择了逃避与退却的人生态度上。他不爱苏文纨,却因他的怯懦与自卑,不敢直言自己的立场,勉强敷衍,让自己疲于周旋与奔波,心力交瘁。他爱唐晓芙,却又因他的懦弱不自信,让唐小姐与自己擦肩而过,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失恋中。他明明知晓孙柔嘉设置的是温柔陷井,却还是违心地踏进去,成了孙柔嘉的囊中猎物,最后不得不自食不幸婚姻的苦果。

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地回避,“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遇到矛盾和挫折时,他是一味地逃避,在三闾大学他不得意,受排挤和诽滂,却不去抗争,没有接到下学年聘约,不是去斥责高松年食言,而是冲动地一走了之,逃避到与“一个自己并没确认是否爱她的孙柔嘉的婚姻中”,懦弱与自卑,逃避与退却使他成为处处受欺、事事不成,屡屡退却的失败者。

方鸿渐的失败,也让我们明白了在生活的围城中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在面对挫折与危险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丘吉尔说得好:“当危险逼近时,绝对不能回头逃避,否则危险将会倍增。相反地,立即果断地面对危险,则危险将会减半。”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矛盾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应当保持着一种果敢昂扬的斗志,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种大胆执着的追求,敢爱自己所爱,敢恨自己所恨,内圆外方,游刃有余,从从容容地游走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不回避矛盾,也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自己在围城里生活得更精彩。

既然围城不可破,既然围城也不能出,那就让我们凭借着自己的睿智,自己的果敢个性,自己的积极人生态度,自己的执着追求在围城中活出个精彩人生来!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三)

这段时间,一口气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觉得书中最经典的句子,莫过如描述婚姻仿佛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抗战初期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故事中的主人翁方鸿渐的婚姻、爱情、生活、事业就象当时社会环境,处处不如人意。

但现实生活中,婚姻围城内外在困扰着人们。就说围城内的人们吧,整天抱怨婚姻不幸,“老婆别人的好”、“别人的丈夫才象男人”这些思想的人随处可见。更有甚者老婆之外养着二奶、三奶、四奶,特别是有些贪官,情人几十个。

再说围城外的人们吧,有好多人都想快点冲进城里,可是碍于房呀、车呀、钱呀,不得不望城兴叹,止步于城外。于是乎有些叛逆者,用“裸婚”来宣泄。可笑的是有的人把“11。11。11”光棍节看得非常神圣,大搞相亲会,还打出“非诚勿扰”的标语;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专门选这天登记结婚,差点把围城的大门挤破。

总之,<围城>里的方鸿渐也好,现如今的人们也好,对待婚姻要好自为之。

相关热词搜索: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读书笔记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杨绛钱钟书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3267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