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016-12-26 11:40:2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共9篇)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组研究报告)研究人:陈凯 王奕斐 王晗 王迪(六年级四班)指导教师:安佰伟我们小组研究的结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数,能大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长方形的长和...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篇

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组研究报告)

研究人:陈凯 王奕斐 王晗 王迪(六年级四班)

指导教师:安佰伟

我们小组研究的结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数,能大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一、我们先讨论研究方案:

我们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是用数方格方法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如果平行四边形中的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能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因为平行四边形中有满一格的,有不满一格的,我们小组打算从整格开始数。

二、探究过程:

一组每人准备了同样大小的画满方格的纸,然后在上面画同样的平行四边形。

王迪:我在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数整格的,再数不是整格的,(边指边说)这二个合成一格,这二个合成一格……,一共是24个小格,面积是24平方厘米。

王晗:我认为数方格时,应该不要老想着哪两个格合成一格,容易造成重复或遗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我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数,这样数得快,格数也是24个。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24平方厘米。

陈凯:我认为那两位同学的方法不够标准,我就想着能不能把看起来能凑成一格的2个剪下一个来,然后拼成一格,两两相拼,我从平行四边形右边剪下4个不满一格的拼到了左边,完美的凑成了4整格,我发现形状是左上方缺了2格,右上方刚好多了2格,我又把右边的2格剪下拼到左边,刚好成了一个长方形。我数了数,共有24个整格,所以面积也是24平方厘米。

王奕斐:像王晗、王淼那样去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确数出了面积的大小,王晗的方法更简单易行。像陈凯那样,数格子,稍麻烦些,也准确地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真善于动脑。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所以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就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数,能大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二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80—83 例一 练习十五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猜测、操作等活动,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课件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面积?

2.(课件出示主题图)观察这两个花坛,说说它们的形状,哪一个大?假如这个长方形长为3米,宽为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二、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为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没有学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学会,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三、讲授新课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画高

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你能从学具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图片上画出以红色的那条边为底的高吗?(展示学生的作品)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看来大家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能准确画出以这条边(手指底)为底的一条高,那如何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大家想用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

师:我们以前曾经将平行四边形边框拉成长方形,可是我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拉不动,那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数方格的方法。

(课件出示80页方格图)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请把数出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是如何数的。

平行四边形 底 高 面积

6厘米 4厘米 24平方厘米

长方形 长 宽 面积

6厘米 4厘米 24平方厘米

汇报结果。

讨论: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能想到什么?大胆猜一猜。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是一种直观的计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使用过,但是像平行四边形这样两边不是直角的图形应该如何教?对学生讲是一个新问题。教材给出提示,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教材安排同时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3、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割补法拼长方形

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处处适用,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板,剪一剪,拼一拼。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索剪拼的方法,并动手操作。

(2)学生演示剪拼过程和结果

教师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引导学生说明:

①剪的时候能不能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②为什么要垂直剪?垂直剪会出现什么?

③垂直剪的线是什么?(高)

师总结:沿着高剪,能使拼成的图形出现直角,从而符合长方形的特征。 课件演示,再次体会,并介绍少见的剪拼法

(3)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围绕以下问题同桌展开讨论。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总结: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学生齐读公式。

(4)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师: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你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S=a*h或S=ah

设计意图:提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吧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把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

(5)学习例1

出示例1,师:叮当小学门前的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底6米,高4米,你能计算出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引用公式进行计算。

S=ah=6×4=24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1、做82页第二题

师: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得先知道什么?(底和高是多少) 学生动手测量,然后计算。

2、82页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汇报。

本题是逆用公式的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引导学生依据除法的互逆关系学会灵活运用公式或列出方程解答。

3、83页第5题

学生探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教师指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四、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大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这一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图形的世界,里面蕴含着无穷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或S=ah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三篇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主题图(有条件的地方可做成多媒体课件出示),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观察图中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说一说这两个花坛都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3.引入学习内容: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多媒体或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用课件或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如教材第81页的图示)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巩固和应用

1.出示例1。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第九册 数 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钟家村小学陈莉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二、重视操作试验,发展能力

本节课教学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习数方格,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我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我尊重学生的想法,结果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三、注重优化练习,拓展思维

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

第一题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式,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题出示含有多余条件的图形题,强调底和高必须对应,学习上更上一个层次。第三题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四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现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撕开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明确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本课练习能促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创设一个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猜测面积是否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自然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但我没想到学生在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有些难度,此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让学生交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我又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评议,最后学生分组边剪拼边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展示不同的割补方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充分展示,从而明确不同的割补方法,其结果是一样的。三种剪法。(2)在学生汇报时,当学生的语言罗嗦时,我有点过急,常把学生的话打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或让学生自己修改语言。(3)对知识的巩固运用做的不够。本打算在基本练习之后,让学生探究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拓展学生的能力。但由于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求面积时,教师应变能力不强,耽误了时间,此题没来得及做,教师本人的能力还需多锻炼。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我在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做到用“旧知”引“新知”,把“旧知”迁移到 “新知”中,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向转化的方法靠拢。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四、我的遗憾

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进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公式的关键。其中有两个学生到演示台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时候,说发现他们的面积相等。而我只强调了拼后的面积相等这个概念,为什么面积相等?这个关键的问题我却没有追问,本来准备好的演示粘贴过程,由于担心时间不够也省了。这个关键问题仅仅依赖于课件演示,忽视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即将探究出的知识薄而未发,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没有在操作的过程深层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件的演示只给了学生形象上的感知,正因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疏忽,导致了拓展教学中,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上,学生茫然的情况。其次,学生在剪拼时,只注重结果,没有适时归纳过程。让学生理解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这个问题也被忽视。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师不敢放手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等等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第九册 数 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钟家村小学陈莉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一、渗透“转化”思想,引导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够为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转化”是数学学

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发现数方格对于大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来说太麻烦,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二、重视操作试验,发展能力

本节课教学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习数方格,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我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我尊重学生的想法,结果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三、注重优化练习,拓展思维

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

第一题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式,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题出示含有多余条件的图形题,强调底和高必须对应,学习上更上一个层次。第三题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第四题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现不要学生计算,引导学生撕开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明确两个平行四边形共底,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本课练习能促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创设一个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猜测面积是否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自然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但我没想到学生在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有些难度,此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让学生交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我又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评议,最后学生分组边剪拼边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展示不同的割补方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充分展示,从而明确不同的割补方法,其结果是一样的。三种剪法。(2)在学生汇报时,当学生的语言罗嗦时,我有点过急,常把学生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四篇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堂实录与反思

博兴县第一小学 成玉丽

【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信封(方格图、平行四边形纸片、直尺、剪刀、三角板)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吃水产品吗?比如:鱼、虾、扇贝。去水产品养殖基地参观过吗?我们博兴的乔庄镇就有大片养虾基地,有机会欢迎大家去参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请看(出示课件):

这是小明家承包的两个养殖池。看,爸爸正在考小明一个数学问题呢!你们猜,爸爸的问题是什么?

生1:虾池的面积是多少?

生2:虾池是什么形状的?

„„

师:同学们猜得都有可能。如果老师再给你提供这样一条信息:(课件呈现)每平方米放养虾苗30尾,你猜爸爸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这个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

师:你可真厉害!一下就猜着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已经知道了每平方米放养的虾苗数,还需要知道什么?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虾池的面积。

师:观察一下:求虾池的面积就是求什么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好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反思:从学生生活谈话引入,并采取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过渡到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体会到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及意义。】

二. 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 猜测。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都有一个公式,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有没有公式呢?

生:有!

师:的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你希望老师直接告诉你吗?

生:不希望!

师:你们想怎样做?

生:自己研究研究。

师:说得真好!在研究之前,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来说?能说说这样猜的根据吗?

生1:我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邻边”。我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的。

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类推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道理。谁有不同想法?

学生都沉默不语。

师:都没有了吗?(学生仍无人举手)老师还有一种猜想: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我发现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下来,移过去就拼成了长方形,所以我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你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猜想,各有各的道理,而真正的计算公式肯定只有1个。接下来怎么办?

生:验证!

师:对!我们就来一个个地进行验证,看看正确的公式究竟是什么。

【反思: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学习的欲望,教师提供的开放性的话题—猜测,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并且引导学生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联想到平行四边形,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培养了推理能力。当然,这里的教学教师没预设到学生会只提出一种猜想,所以处理慌忙了一些,就直接由教师提出了另一种猜想,并说明了理由。课后反思,这里可做一下调整,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或许效果会好一些:①根据学生提出的一种猜想先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学生发现猜想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在数方格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并

提出新的猜想。②若由教师提出“底×高””这一猜想后,不要急于说明理由,而应让学生来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猜?这样就引领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2、验证“底×邻边”。

师:我们先来验证“底×邻边”这个猜想对不对。

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卡纸来代替虾池,还有一些学具,或许会对你们的验证有所帮助。在动手验证之前,老师有几点小建议:(课件出示)

1、小组同学先讨论验证的方法,再动手验证。

2、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合理分工。

3、每组推选1名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比比看,哪组合作得好,最先找到答案!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

3、交流。

师:经过大家的动手操作,相信都有答案了。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 生:我们小组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卡片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而用猜想公式算出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所以 “底×邻边” 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听明白他们小组的做法了吗?感谢你的介绍。有不一样的小组吗? 生:没有。

师:看来大家方法一致。我们再一起看看验证的过程:(课件演示)用方格图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而量一量它的底是7厘米,邻边5厘米,根据“底×邻边”的猜想公式算出面积为35平方厘米。所以通过“数方格”验证,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 “底×邻边”这个猜想是错误的。虽然这个猜想是错误的,但我们要感谢提出这个猜想的同学,因为你们的猜想很有价值,使我们对“底×邻边”为什么不对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既然“底×邻边”是错误的,那“底×高”就一定正确了,还用验证吗?

生:需要验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只是一个猜想,不一定正确,可能会是别的公式。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的确,只有经过亲自验证才能下结论。那我们就小组合作再来验证“底×高”这个猜想对不对。

4、验证“底×高”。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5、 交流。

师:相信这次大家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哪组先来与大家分享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高4厘米,乘积是28平方厘米,所以“底×高”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我发现他们小组挺会利用资源。刚才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28平方厘米,于是他们想到的验证方法就是用底×高,看是不是等于28。有不一样的验证方法吗?注意听,看看他们想到的究竟是什么方法。

生2:我们小组的方法非常简单,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把它拼成长方形,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同学们看,他们小组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就说明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样?

生:很简单。

师:大家对这种方法感兴趣吗?我们再通过大屏幕一起看看(播放课件):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移过去拼成长方形,面积变没变?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而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以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关于这种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看来大家的领悟能力挺强的。老师倒有两个问题问问大家,可以吗?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呢?

生:这样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长方形就能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奥,我明白了。原来这一剪作用还挺大!它就把我们不会解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难题变成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简单问题了。第二个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不是长×宽,而是底×高呢?

生:平行四边形没有“长”和“宽”。

师:对,可不能搞混了。

【反思:在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从证伪、证真两个方面进行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教师引领下进行了有效的数学思考。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底×邻边”为什么不对有了深刻认识,对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有了直观的感受,更清晰了推理过程。老师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又一次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并一一切中推导过程中的要害。反思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合作交流,整个探究过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6、介绍“转化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变成了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正确的。其实这里运用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什么是转化呢?就是把新的问题变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大家想想用转化的方法还能推导出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生1:三角形的面积。

生2:梯形的面积。

生3:菱形的面积。

„„

师:同学们在以后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时可以亲自试试。

【反思: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必要的思想方法要在学习中适时出现并应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适时点出“转化法”,给学生认识上的一种提升,并引导学生类推“转化”在图形面积中的应用。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积极、灵活,进行了有效的联想与推理。】

三.应用公式,巩固训练

师: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了,一起帮小明解决爸爸提出的问题吧!(学生说,教师板书)听说你们很顺利的获取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平行四边形家族就派出了几名代表,来挑战大家,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出示课件)直接说答案。

师:大家真棒!这么快就迎战胜利了。

【反思: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通过解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通过简单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积公式的认识及应用,并在解决第3个图形面积时,体会底与高的对应关系。从学生的当堂反映看,没出现任何错误,其实这并不是教师设想的效果,反思后,觉得可以将第3个图形做如下改动: 相信学生就会有争议,并在争议中明确底×高必须是一组对边中的两个量,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四.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师: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转化”这种方法。

生2:我们学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案例分析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五篇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案例分析

蔡甸区石山小学:陈贻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的思想。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课件、一幅中国地图、福建省地图和福建省地图框架。

学具:每位学生各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生对平行四边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今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理念:

1、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数方格的方法上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但它适用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把学生思考方向转移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上来,引起学生对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产生强烈的欲望,

学生在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师有意出现学生所熟悉的平行四边形鱼池,让学生用这一方法去求它的面积,这时学生自然感到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这一新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探索别的方法的心理 向。学生在数方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为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指明了方向。

3、以发展为本,在做中学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在做数学。”行为研究表明,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如果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数学问题更适合让学生动手活动,独立探究,把数学知识“做出来”,让学生在做数学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体验数学创造的无限乐趣。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 指出下面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

.

2、说说长方表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分析:迁移诱导,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铺路搭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

二、教学新课

⑴出示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能用推导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这个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数后让学生汇报数的结果,

数有错的,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数的过程。

⑵呈现一幅中国地图(课件)

教师:找出我们的家乡—福建省

用一句话赞美它。(此时学生的表现异常活跃)

呈现放大的福建省地图(课件)

教师:福建省的国土形状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平面图形类似?(平行四边形)教师边平行四边形框架框在福建省的地图上。

教师:看到平行四边形,你有什么想法?(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想等;我想知道平行四边的面积怎么样计算?因为我想知道福建省的土地面积)

教师:你的想法真不错,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请大家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玩一玩,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我学得与高有关系;我觉得与邻边有关系;我觉得与底和高有关系,因为在抖垃动平行四边形框架的时候,底变短,高不变时,面积变小了。当底不变时,斜拉平行四边形框架,高变短了,面积变小了,所以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都有关系。)

(分析:教师呈现的材料,学生感到熟悉亲切,用自己的话赞美自己的家乡,充满了人文的关怀,使学数学变得更有亲和力,也为张扬个性提供了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数学问题,在操作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猜测体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的高都有关系,为后继探索指明了方向。同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索新方法的欲望。)

米?你 是怎样想的?

出示

剪下来补到凹的部分,原来的图形就变成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把凹的部分剪下来补到的凸部分,原来的图形就变成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

指名操作割补

(分析:通过割补法,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让学生感悟到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解决,从而获得转化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探究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指引方向)

⑷出示平行四边形纸片,你能利用一些工具独立探究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有问题的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独立操作探究

汇报结果。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来还求它的面积吗?大家拿出一个任意的平行四边形检验。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⑸从刚才的探索中,你知道如何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已经会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你能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看书交流

教师板书:

S= a×h

=a·h

=ah

三、练习反馈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下面说法是否正确,错的说出理由。

⑴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面积越大。 ( ) 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它的底的高的长短决定的。 ( )

2、完成做一做练习

3、完成练习十六第6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201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六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并且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剪切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一、重在每个孩子都参与

本节课教学我充分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首先,通过财主分地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大胆猜测:长方形的地和平行四边形的地哪块大?然后让他们各自说明理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孩子提出用数方格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用剪切和平移的方法,然后再进行逐步展开。全班孩子在数格子的时候会发现问题,平行四边形的格子没有那么好数,不满1格的都只能算半格,虽然数出的答案一样,但是不太精确,而且孩子们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地的大小是不可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所以我们着重讲转换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渗透“转化”思想,让所积累的经验为新知服务

“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现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只是拼出两种,另外一种情况(沿中间高剪开)学生没拼出来,我只好自己演示出来,让学生了解,拓宽空间思维想象。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把三种方法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讨论比较,转化后的图形和原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语言,组长汇报。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到转化的思想很重要,在以后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提供方法迁移。

虽然本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后半部分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师不敢完全放手的现象,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中也体现不够完善等等。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二:

九月份,我们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在杨秀霞专家的指导下,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经过了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我很荣幸被抽到最后一轮上课。收获很大。

1、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原来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会照着教学大纲或备课手册的做法抄下来,而现在我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在本节课中我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数方格和剪拼上,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就确定为“

①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方格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底和对应高有关,再通过剪、拼进一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在操作、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获得探索图形内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经验。

1、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将“转化”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问题。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前提,是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因此,开始,先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长方形公式的由来,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这一教学环节中,给足学生数方格的时间,突出怎样去数方格(先数满格,不满一格的视为半格,为什么?)为以后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埋下伏笔。还有一种数法,将图形的沿高切下,平移,使学生发现多出的三角形与缺的三角形大小相等,如果剪下来平移到缺的地方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有了这样的感悟,然后放手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这样将操作、理解、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非常直观的“转化”感受。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它们的面积,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小结:探索图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把没学过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的图形来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相对熟悉的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数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重视了对学生学习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掌握水平。开始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公式的由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到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高有关后,进一步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用底乘高,而不能边长乘边长,提高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掌握水平。教学讨论面积公式后,以开放练习的形式,出示1、基础练习,使学生关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再让学生指一指底和对应的高分别在什么位置,问问学生用底和不对应的高相乘可不可以,这样就强调了用底和对应的高相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认识也会更深。在本课的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对应关系的寻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为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3、讨论,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底和一条高,怎样求面积?再根据面积和另一条底,怎样求它对应的高?这些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变能力十分重要,有效的把握学生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突发的情况,是我教学中应注重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三: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通过把一个可拉动长方形铁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新课突出了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初步探究,通过提出一个客观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草地,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吗?小组讨论。用问题激起学生再次探究,可以把要探究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二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通过操作,观察,找出平行四边形与所拼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引导学生会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一定要做到一练一小结,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转化”思想,本节课不在是渗透的朦朦胧胧,而是把这种学习方法明朗化,让“转化”本领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角”,并当作学习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掌握。我首先出示三个图形让学生通过比较,在直观的基础上,利用图形的转化,直接说出了它们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面对“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新问题,就很自然地得到了两种猜想: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以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的负迁移)和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高(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进而,教师提出问题: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迫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用割补方法进行问题转化,验证了用“底乘高”的猜测是正确的,通过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从比较中发现用“相邻两边相乘”是错误的。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割补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练习阶段的“你会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不仅是巩固新知,而是将“转化”本领内化成解题技巧。

这节课,采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小心求证”的教学思路,教师有意识地把经历“猜想与验证”蕴涵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获得两个合理的猜想后,教师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学生通过思维顿悟、教师的直观演示,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这不但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影响更深刻,而且给学生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指导。这样的过程,既不同于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有别于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它是一种发现并填补认知的空隙,即定向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这符合数学知识发现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比较一般的方法论意义。这样的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存在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掌握知识,所以仅仅关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识记与演练,掌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第二种状态,教师开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但重视过程是为了更快地接受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却忽视了过程本身的价值。第三种状态,希望学生不仅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而且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2015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七篇

第1篇: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我们会发现的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广阔。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有时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

1、课前提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两个班的巡讲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当我提出“看到课题后,你们认为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积极发言:“想解决圆的面积如何计算;想解决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想学习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等等”。学习目标明确后,我发现两个班的孩子在研究的时候都井然有序,没有不知道该如何入手的,都明确自己在讨论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汇报的的时候都知道围绕着课前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回答,没有乱说的,巡讲后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驾御课堂;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才能积极参与,事半功倍。

2、教学形式上,应因材施教,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堂中,每名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班级,风格、特点也不同。101班的学生比较安静,开始不十分敢发言,于是在复习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推导时,我先回忆各种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孩子们说得很好,我也大加赞赏,等他们慢慢熟悉我后,我利用小组讨论来活跃气氛,效果不错,总结时发言的同学多了起来,回答也很到位。98班的学生很活跃,思维快,都抢着举手,学生和我配合也默契。我把知识完全放手交给他们自己解决,把所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讨论、自学、猜想。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汇报时公式的推导过程说的很完整,练习题计算起来也不费劲。应该说98班是巡讲中讲的最理想的班级。

在整个巡讲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深深记住这次巡讲,继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2篇: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又是学习圆柱与圆锥的基础,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小学生来讲是深奥难懂的。教材首先提出了圆的面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前曾多次采用过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主要是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一次让学生熟悉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较复杂问题的策略。

学习此知识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圆,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只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学生依然从转化的思想入手,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然后通过等量代换得到圆面积公式。因此,新课内容必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内容的抽象性,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本节课,我认为我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再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并判断学生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效地体验从猜想——实践验证——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想一想以前咱们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面积公式都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生边回答课件边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从这些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都先转化成长

方形,可否将圆也转化成长方形呢?)怎么转化?(生讨论,看书等后回答: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长方形),你想分成多少等份?(16等份)多点行不行?(众说不一,同桌讨论后回答:行)为什么呢?(分的等份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如果越少呢?(拼成的图形就越不象长方形)如果分成两等份呢?(用两个半圆试拼)(那就拼不成长方形了)现在我们将这个圆分成16等份,请两个同学上台拼一拼,大家首先看圆周围的黑线表示圆的什么?(周长)这条红线呢?(半径)这两条线很顽皮,在拼的过程中要跟我们玩捉迷藏,一定要盯住它们各藏到哪儿了?(学生操作)他们先把两个半圆展开,然后犬牙交错地拼在一起,成了什么图形啦?(长方形)是精确的长方形吗?(不是,是近似的)为什么?(上下两条长边上有许多小包包)对,两条长边不是直的,是波浪形的,怎样才能使它接近一条直线呢?(把圆分的等份越多,就越接近直线)好,现在我们就将圆分成32等份拼一下,为了便于观察,我们用课件来演示。同样用黑线表示周长,红线表示半径。也学这两位同学这样拼起来,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几乎是一个长方形了)这样一拼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没变)现在大家找一找,黑线和红线各藏到哪里去了?(黑线分成了两段,到了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红线到了长方形的右边)各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呀?(表示圆周长的一半成了长方形的长,表示半径的红线成了长方形的宽)(老师对应地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那么圆的面积等于什么呀?(学生互相合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老师对应板书并熟读公式)好,现在大家用学具拼一拼,看还能拼出什么学过的图形?(可以拼出近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真不错,拼成的这些图形同样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数学活动课再去进一步探讨。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精确演示圆割补拼图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自己推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圆锥,圆柱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三、练习坡度适当,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课上及时安排了坡度适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课后设想:

圆除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外,还可以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如果让学生在这里再动手操作,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有很大的好处,但一节课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就选择了单纯让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的公式。但回头想想,也可以把圆的面积分两课时来上,一课时是让学生操作,圆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第二课时才深入地研究如何推导圆面积的公式,这样费时多些但对学生的能力开拓会更有好处。

第3篇: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通过对比复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圆的面积怎样推导。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择其中2~3组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对比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对比,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第三,综合练习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知圆周长,先求半径,再求圆的面积),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注重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但本节课的新课时间过长,使得练习不够充分,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

第4篇: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这节课中,我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即化曲为直的思想。本节课,我认为我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故事激趣,渗透“转化”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故事激趣,渗透“转化”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再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并判断学生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生通过第一个操作活动,得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与学生谈话:刚才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研究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怎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出圆的面积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s=ah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发现a=c、2=πrh=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S平=s圆=π×r×r=πr2。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手中的16等份的图形纸片,拼一拼,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当然,还能拼成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这里课件没有一一演示,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创新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015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八篇

第1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今年,我教学六年级数学课,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进行了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四则运算的练习。由于学生计算能力较差,且又粗心马虎,我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学生的四则计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多说、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措施的实施,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第2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诸多的不同和困惑.“困而不谋则穷,穷而不战则亡”必须改变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较为成功的是抓着要点重点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综合应用。

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

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4、我们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1、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有的今天的学会了,可是过几天他又遗忘了,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不过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

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

教给学生的,要强调扎实。

通过反思和查阅相关的书籍,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多给一些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此改变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如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4、备课和教研再扎实深入、细致全面些,发挥集体的优势,尽最大努力作好教学工作。

第3篇: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

(2)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1)、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2)、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3.《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4.《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4)、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5、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虽然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但是只要旧知识过关,这一单元并不难,于是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首先,我把分数乘除法练好.再复习分数加减法,这样学生记算起来感到很顺利.最后,我又充分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分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2)、本节课我重点讲解了5/14÷4/21×0.64的两种算法(1),0.64和14,4直接约分.(2),把0.64化成分数后再约分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尝试题的出示,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育.因而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说:"谁能不听老师的讲解就能做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做的过程中提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6.《分数乘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变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注重《整理和复习》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景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上过分数乘法后,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7.《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知识。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8.《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9.《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10.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准重点和难点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一突破,对于后续的学习会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3)一课时,我就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正确分析关键句子,从中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读完题后,让他们从中找出关键句子: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提出你是怎样分析理解这句话的?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分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反复多次的读这个句子,并引导他们把这句补充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种句式,最终让学生真正明白题目中的标准量(即:单位1)是青少年的心跳的次数,比较量是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的次数。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画出线段图,从而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后,通过观察线段图让学生沟通本课知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了对知识的沟通、联系与深刻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在分析关键句子时花掉了许多时间,但我认为---值得。

11.《比的基本性质》反思

(1)、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

(2)、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

(3)、一节好课的形成,往往考验了一名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他的课堂灵活调控能力,是否能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巧妙灵活的调节,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

12.《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学模式和方法力求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13、《圆的周长》课后反思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

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14.《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1)、故事激趣,渗透“转化”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简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结合回忆上学期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2)、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3)、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第一个操作活动,得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与学生谈话:那么怎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出圆的面积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15.《圆环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

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两个半径)2,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更简单一些。也更形象一些。3,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习。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练习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的尴尬。然后可以求出圆环的面积,这样学生就通过实际操作,真正理解了圆环的面积计算。达到理想的效果。4,3.14×(R2—r2)这个公式还是出现比较好.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运用这个简单的运算方法。

16.《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在教学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时,由于百分数转化为分数是最简单的,而且容易掌握。教学时,我就在复习的基础上先进行教学。

把17%、40%、12.5%化成分数。你准备怎样去解答呢?由于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学生很容易想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我们学会了把百分数转化为分数,怎样能把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呢?当学生的思维兴奋、热情高涨时,就需要有个更高“果实”让学生去“摘”,从而让学生保持思维开启的活跃状态,而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正好能达到这个效果。

因为有一个好问题,学生获得了对问题和探索目标的初步感悟,对问题的解决心理处于“愤、悱”状态,而教师又从台前走到幕后,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表现机会全部还给了学生,为学生进行研究探索和提出创造性见解提供了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而且通过先易后难,帮助学生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这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17.《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2)、.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算一算养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18.《折扣》的教学反思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课导入时,就由学生们经常接触到的自行车为切入点,农村的学生很多都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对自行车学生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就创设了为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通过猜测我买的自行车多少钱,与原价对比,从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进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创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如:去商场买衣服,打七折;去菜场买菜的情境;去两家商店买彩笔;当小经理,设计打折广告等。其中,去菜场买菜的情境,是农村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是在农村买菜量多时,经常说的就是全包了,这样买就很便宜的,也就是多买少算了。以此,我联想到这就是相当于打折了,只是没说“打折”这两个字而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但是,课后自我反思,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有了点牵强呢?

.19、《纳税》教学反思

教学了《纳税》这一内容,课后回想起来,这节课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

改进的地方。课开始我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税”字,问同学们:看见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开商店要交税、开饭店要交税,工商人员要收税。我又问国家收税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收税的钱可以办学校、可以修路、可以修洛浦公园、可以给大家安装健身器材,一句话可以建设我们的国家。纳税的导入以及税收的意义这个环节我觉得进行的比较满意。

有一个环节课后想来需要改进。有关计算技巧。

在练习环节,学生计算书上练习三十二第三题时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百分数计算时,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即:方法一)。此种算法,学生在把百分数化小数,特别是百分数的分子小于10时化小数,非常容易出错。如果改成方法二,计算时把250000缩小100倍,把5%去掉%扩大100倍,结果不变,计算起来也简便多了。

方法一: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2500×5×12

=150000(元)

2016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九篇

2016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共有学生9人,参加本次9人。总分630分,平均分70分,最高分90分,及格人数7人,及格率77.8%,优秀人数2人,优秀率22.2%.良好4人,良好率44.4%

二、试卷情况分析

整份试卷以现行教材和《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结构、试题内容分布全面、合理,题量适中。试题考查了本册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特别是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的有关问题能力的考查。

三、答题情况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

从学生的做题情况看: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可能性问题和数量关系相对简单的解决问题,失分较少。

2、计算能力方面掌握较为扎实。

学生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掌握较好,第六大题的第5小题,多数学生没有较强的简算的混合运算,孩子们都能根据数据的特点,依据运算律进行简算。

3、学生能够灵活地选择题中的信息解决问题,解题的灵活性较强, 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如,解决问题的第六题第5小题出现了不同

的解题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1、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弱。解决问题最后一题考查了学生对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没能正确作答。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等低级错误。

3、学生整体分析数学试题的能力弱。解决问题第三题失分较多,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整体把握题目给我们的信息。大多数数学老师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每次单元考试后,各个单元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理解能力不够强、空间观念不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所存在的问题。从期末试卷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中。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让“逼”他们学转化成我“要”学,必须让学生能静下心去学,以“学习”为乐,以“学习习惯好”为荣,形成良好的学风。

4、计算不细心。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

最后还是要从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上去分析,加强业务学习,注重课堂教学,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教学,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要全面、深入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教材是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各单位要从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机会,加强对,教材研读和培训,促进教师系统地了解教材,把握各单元、每课时教材的重难点,

达到灵活使用教材的要求。

2、要重视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要充分引导学生的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4、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审题,深入分析,仔细答题,用心检验等习惯。

2016——2016学年上期 五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头峪小学:贾拴照 2016.11

2016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2]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测试题由我们数学组亲自命题。因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本次命题只涵盖了第一二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数,图形的面积。题型多样,共分七大块:填空、判断、选择、组数、操作画图、解决问题。题量适中,题目灵活,有一定的难度。

二、好的方面

全年级600人参考,人平分81.3分,及格率90%,优分率70% 。从卷面答题和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发挥正常,考出了真实水平,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了基本的数学技能,思维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严密性,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从试卷分析结果来看,失分较多的相对集中在某些题目上,下面就具体题目分析失分原因。

(一)填空题:

1.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质数有( )个,合数有( )个。

关于合数个数,大部分学生不认真思考,看到质数是8个,就直接写了合数是12个,没考虑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2.在2,5,0.4,0,7,4,21,29这些数中,自然数有( ),奇数

有( ),偶数有( ),质数有( ),合数有( )。

部分学生看题不仔细,0.4错看成0和4,导致填错。也还有部分学生概念不清。

4.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05,这5个奇数分别是( )( )( )( )( )。

部分学生能算出41,但41是中间数,还是起始数,没搞清楚。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质数。 21=( )×( )=( )+( )

后面的两个加数,部分学生填的不是质数。说明对质数不熟。

6.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面积是8.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7.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28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

8.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38平方厘米,底是9.5厘米,高是( )。

这3题主要是计算后没写单位名称。

10.在括号内填上各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的平方是( )

奇数的平方应该是两个奇数相乘,学生没理解,都当成是两个奇数相加去考虑了。

(二)判断题:

错误不突出。

(三)选择题:

3.19a是质数,那么a是( )。

A、19 B、 1 C、质数 D、不一定

部分学生对于两数相乘后的结果仍是质数,不太理解。

5.2016年中,只有第( )季度中各个月的天数都是质数。

A、一 B、二 C、三 D、四

此题综合性很强,既要熟悉100以内的质数,还要知道2016年是闰年,2月有29天,还得分析每个月的天数,还得理解季度的意思。学生错误率较高。 (四)根据特点,合理组数。

在0,2,5,7中任选三个数字,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

(1)是2的倍数 (写两个)

(2)是3的倍数 (写两个)

(3)是5的倍数 (写两个)

(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写一个)

(5)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写一个)

(6)同时是2、3、5的倍数 (写一个)

错误原因在于,没看清题目,要求组的是三位数,有组两位数和四位数的,还有的不是用的0,2,5,7这几个数字,再就是对3的倍数特征不熟。

(五)动手实践,精确操作。

1.下面的方格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分别画出一个面积是12 cm2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并且三个图形的高相等。

审题不细,部分学生画的图高不相等,总面积也不是12 cm2。 2. 画出下面各图形底边上的高,并量出它的长度。然后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测量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很多学生没注意到“测量结果保留整厘米数”。再就是画的不是指定底边上的高。

(六)解决问题 4.五年级参加夏令营活动,无论是6人编成一组,还是8人编成一组,都正好无剩余,参加夏令营至少有多少人?

部分学生没注意到至少有多少人,就简单地将6与8相乘,得出48人。根据学生目前和知识水平,可采用列举法解决此问题。

5.一个长方形,长24cm,宽18cm,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剪成相同的正方形,而没剩余,剪成的正方形边长最多是多少厘米?能剪成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大部分学生没注意到是要求24和18的共同的最大因数,根据目前的知识水平,也可用列举法,也可画图帮助理解。说明学生对于此类题目操作较少,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四、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概念教学,特别是概念的推导过程、归纳过程,要让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这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

2.平时的教学中,要继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努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认真做题和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4.培优补差,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这次考试还有很多学生没有达到优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对策,防止拉大差距。同时也要让那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快脱颖而出,使全班的数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

5.进一步加强高效课堂建设,集中全组力量,认真研究设计导学案,课堂实施时要灵活驾驭组织导学过程,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同时多方位与学生的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管理,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2016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3]

期中检测已顺利结束,本次数学试卷能紧扣课本、题型多样、覆盖全面、难度适中。整份试卷“小数乘除法”的考查内容占87%、“位置” 的考查内容占8%、可能性的考查内容占4%、简易方程占1%。具体题型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看图填空”、“解决问题(开放性习题)”等几道大题。概括有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 。本套试题考查面广,涉及知识点多,难易程度适中,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水平。

2、试题结构均衡。试题做到了计算技能考查与思维水平考查相结合。其中“ 填空”、“ 判断”、“选择”、“计算”重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灵活应用情况,注重了数学概念,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的检测。而“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开放性习题)”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整合信息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3、贴近生活实际 。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整份试卷的不足之处是:看图填空中有一题已将答案写在卷面上。

本次检测我班有30人参试,其中及格18人,不及格12人,及格率仅占60%;优良1人,优良率3%;优秀0人,优秀率只有0;人平分58.6分,没能达到及格。最高分90分,最低分15分,差距较大,两及分化严重。卷面分失分较多,全班应得3000分,实得1760分。情况很不乐观。

本次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计算不过关。例如第四题第3小题:2.7÷11的结果是循环小数,用简便形式可以写作( 0.245 ),相当一部分学生计算结果不能正确书写,第四大题计算题及应用题的计算错误更是多种多样,有小数点点错的、有数字抄错的、还有就是计算不细心的。

2、教师落实知识点不到位。例如本次检测涉及到的“可能性”“位置”这两部分知识,由于教师认为知识简单,没有进行强化训练,导致还有一部分学生出错。

3、学生对抽象性的知识理解不透彻。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这一部分知识,填空题第1小题:仍有一部分学生把“10-0.5a”答案写成0.5×a;判断题第四小题:“一个四边形可能是长方形”判断错。选择题第3、6、7小题,相当一部分学生选错答案。

4、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较差。例如解决问题第3小题,这两个小题是做过的题。但一部分学生对这道题的“进一法”和“去尾法”不明确,导致出错;第4、5小题学生既没弄清要分段计算费用,也不会读题、审题,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这一班学生连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没能很好地掌握,对于开放题就更不会灵活选用合适的解题方法,例如第6小题。

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比较浮躁,例如宋典章第四大题的第4小题的列式计算没有做。这是全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2、 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3、过硬计算关。数学离不开计算,因而计算关必须过硬。在后半学期,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过硬计算关:(1)、每节数学课前五分钟口算。(2)、午自习做5--10道计算题,达到做一对一的目标。(3)、每天晚上五道简便运算或解方程。强化方法、落实计算。

4、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通过变题型、换形式、多渠道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检查的良好习惯。

5、做好“培优帮差”,让优等生在平时完成作业之余,多练习难度稍高、灵活性强的习题(习题教师精选)。对于后进生,采取集中讲,优等生个别辅导,教师亲自辅导等形式来逐步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总之,这次考试,暴露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会用心总结经验,在工作中更有效的实现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平行四边形数方格图片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根据什么想到可以用数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7932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