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牛奶含有性激素

牛奶含有性激素

2016-12-28 12:50: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牛奶含有性激素(共6篇)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牛奶是人类重要的食品之一,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质及其他人类所需的营养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倍受人们青睐,各个国家都鼓励人民消费牛奶及乳制品,WHO也把人均乳制品列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目前世界年人均牛奶消费量约为100kg,我国...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牛奶含有性激素》,希望能帮助到你。

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
牛奶含有性激素 第一篇

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

牛奶是人类重要的食品之一,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质及其他人类所需的营养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倍受人们青睐,各个国家都鼓励人民消费牛奶及乳制品,WHO也把人均乳制品列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目前世界年人均牛奶消费量约为100kg,我国乳品消费也在不断增长,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液态奶年人均消费量为2kg,到2004年上升至7.7L(约合8kg)。

随着人们对EDCs的逐渐重视,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食物中雌激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尤其是牛奶。Ganmaa等[1]学者认为现在消费的牛奶中雌激素水平较100年前有明显增加。虽然目前各国政府对牛奶中的雌激素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但现代牛奶中雌激素水平及人类长期饮用牛奶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在我国,奶类消费的群体以儿童和青少年居多,长期饮用高含量雌激素的牛奶是否会对其生长发育等产生不利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牛奶中雌激素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行回顾。

1 牛奶中的雌激素

雌激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分子中含有18个碳原子的类固醇激素,是与动物繁殖有直接关系的生殖激素。雌激素主要有三种类型: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雌二醇有两种形式,有生物活性的17β-雌二醇和无生物活性的17α-雌二醇。

雌激素可应用于奶牛生产中,主要与孕激素等一起诱导奶牛发情和泌乳。因此,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包括内源性雌激素,即奶牛本身产生的雌激素,和外源性雌激素,即应用于奶牛的雌激素,但目前普遍认为在规范用药的前提下雌激素药物残留量可忽略不计。

人类现在消费的牛奶与100年前不同:首先,现代饲养的奶牛多为经基因改良的高产奶牛如Holstein(荷兰的一种奶牛),品种与100年前不同,不同品种奶牛分泌的牛奶中雌激素含量不同[2];其次,饲养方法不同,100年前人们用牧草饲养奶牛,而现在为增加牛奶产量,通常用含动物蛋白的高蛋白饲料饲养,可能会增加现代牛奶中雌激素含量[3];最重要的是,现代奶牛生产中,奶牛在生产后三个月即可进行人工受精,替代了自然交配,几乎在整个怀孕期间持续泌乳,尤其是妊娠后期,其血清中雌激素水平显著提高,牛奶中的雌激素也随之增加[4]。据估计大约75%的商业化牛奶来源于妊娠奶牛[3]。

商业化牛奶是经均一化作用和巴氏灭菌法作用后的产物,而销售前牛奶的巴氏灭菌过程不能彻底灭活这些激素,有文献报道西方饮食中动物源性雌激素主要来源于牛奶和乳制品,占雌激素消费的60-70%[4]。因此对商业化牛奶中雌激素的评估更有价值。Wolford 等[5]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商业化牛奶中雌激素的浓度,雌酮、17β-雌二醇和雌三醇分别为(33.7±2.7)pg·ml-1、(6.4±1.1)pg·ml-1 和(9.0±2.0)pg·ml-1。另有学者检测两种商业化奶牛(Holstein和Jersey)牛奶中的雌激素浓度时,发现他们显著高于20年前报道的浓度,提示近期乳制品的激素水平随着现代乳品工业的发展快速增加[3]。而我国奶牛的饲养主要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户饲养为主,奶源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尤其在激素使用方面,如规范使用兽药和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等监控较难,有可能造成牛奶中激素含量增加。2005年9月-2006年3月期间我们曾对无锡市销售的部分本地和外地生产的市售全脂纯牛奶中的雌性激素进行检测,发现市售全脂纯牛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雌性激素,不同品牌全脂纯牛奶中雌性激素水平有差异,同一品牌不同批号中雌性激素水平也有波动[6],牛奶中高雌性激素水平是否会对人类健康有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牛奶中的雌激素可由血循环中的雌激素通过血-乳屏障进入乳汁,也可部分由乳腺合成,血浆中和牛奶中雌二醇浓度相似,但牛奶中雌酮浓度是血浆中的4倍。硫酸雌酮是牛奶的主要雌激素,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一旦进入人体,能够迅速转换为雌酮和雌二醇。雌酮大多与蛋白结合,在检测牛奶中的雌激素时,Ganmaa等[7]发现雌酮占雌激素的69%,结合型雌酮占优势。硫酸雌酮可用于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疗法,其血浆半衰期长,能够被肠黏膜完全吸收,且形态无改变。Remesar等[8]计算人类饮食中雌酮吸收率,发现46.6%来源于乳制品。据测量,如每天消费一杯牛奶,将有700ng的硫酸雌酮被摄入,该数量比健康成年男性循环中的雌激素高500-1000倍。

2 牛奶中的雌激素与人类健康

牛奶中的雌激素为食物源性雌激素,可被人体吸收,是属外源性雌激素的一种。近年来,EDCs样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EDCs是指可通过食物链或直接接触等途径进入体内,影响体内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和代谢,从而对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影响的化合物,它可通过模拟内源性激素或拮抗正常的内源性激素,干扰内分泌功能,其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样作用。Guillette[9,10]研究发现EDCs可引起鳄鱼生殖腺发育异常、血浆雌激素水平升高,并可引起雄性鳄鱼低精子浓度及血浆睾酮浓度下降等。有美国学者报道,EDCs与近20年来男孩尿道下裂[11]和女孩乳房早发育[12]有一定的关联。我国学者张树成等[13]在分析男性精液质量的变化时发现,在过去15年间里,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可能与EDCs有关。Boyle等[14]学者认为,人类精子数量减少及生殖系统肿瘤发病率的升高与动物性食物摄取量有关,而动物性食品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雌激素,其是否与上述疾病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现代牛奶中的高雌激素水平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Hill等[15]对北美白人、黑人及南非黑人尿中性激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素食非裔美国人雌激素排泄减少,而西方饮食的南非黑人雌激素代谢增加。Bernstein等[16]报道,亚洲妇女牛奶和乳制品消费量低,其血浆雌激素浓度低于白种人,后者乳制品消费量高,支持牛奶消费与血浆雌激素浓度有相关性。上述研究提示牛奶中雌激素水平可影响人体雌激素的代谢。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与牛奶的消费有一定相关性。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乳腺癌的发生与乳制品等的消费呈正相关,并认为饮食中的脂肪是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7,18]。然而,自50年代起全脂牛奶的消费稳步下降,代之为脱脂牛奶,而乳腺癌的发病率却有所增加[19],此现象使上述理论面临挑战。Ganmaa等[1]学者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40个国家饮食与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0.779和0.814,推测牛奶和乳制品中雌激素与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文献报道牛奶及乳制品消费增加了男性前列腺癌发生的危险度[3,18,19],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Chan等[20,21]学者研究前列腺癌的发病因素时,发现乳制品中的钙可降低1,25(OH)2D3的浓度, 1,25(OH)2D3为前列腺的保护因子,故乳制品和钙是男性前列腺癌发生危险因素之一。但Qin等[3]对大量的文献分析后认为牛奶中的脂肪和钙不能完全解释前列腺癌的发生,提出牛奶及乳制品中的雌激素可能为前列腺癌发生的诱因之一。

牛奶中的雌激素是否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发育等,目前研究资料甚少。然而,青春期前儿童体内产生雌激素少,对于外源性激素敏感性较高,暴露于外源性性激素对于其是危险的,可能使其生长加速和/或出现乳房发育等[22]。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可能是性早熟的重要病因之一[23-25]。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牛奶中的雌性激素可能引起上述疾病,但倪继红等[26]发现人参蜂皇浆可引起儿童性早熟,而其中就含有相当量的雌激素。Matagne等[27]在体外研究雌二醇对幼年雌鼠下丘脑GnRH脉冲式分泌的影响时,发现注射雌二醇后可出现GnRH 脉冲间隙减少,阴道开口及首次发情时间提前,认为雌二醇可影响新生雌鼠大脑中与性激素分泌有关细胞的分化,导致性早熟。Ganmaa等[7]就牛奶对雌雄大鼠亲代子代生殖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发

现牛奶对两代生育力、生殖能力及生殖器官发育等方面无明显损害,但在均衡营养的前提下, 牛奶对大鼠生长有促进作用, 牛奶组子代中有一例出生时即死亡,三例有骨骼异常,而在对照组中未出现类似情况,该结果是否与牛奶中的雌激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3 结论与展望

随着环境雌激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物源性雌激素的摄入对人类健康究竟有无影响、有何影响已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牛奶是人们重要食品之一,营养丰富,但现代消费的牛奶不同于100年前,雌激素含量增加。牛奶中的雌激素是环境雌激素的一种,而西方饮食中的雌激素有相当部分来源于乳制品,可能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危害,如乳腺、卵巢和前列腺肿瘤等一些激素相关性肿瘤的发生或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等。

目前CAC、EC、美国FDA等对牛奶生产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试验方法等都逐一进行了规定,而对于牛奶中雌激素标准尚无明确规定。而我国目前对于牛奶的安全性管理和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食品的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指标、农药及抗生素残留指标等方面,有关牛奶中激素安全性研究甚少。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牛奶中的雌性激素对人体有害。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影响及影响有多大,是现代食品激素安全所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Ganmaa D, Sato A. The possible role of female sex hormones in milk from pregnant cow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ovarian and corpus uteri cancers [J]. Med Hypotheses, 2005, 65(6): 1028-1037.

2. 李湘鸣,刘秀梵. 牛奶中雌性激素样物质对雄性大鼠生殖腺的影响[J].卫生毒理学杂志, 2003,17(2): 97-100.

3. Qin LQ, Wang PY, Kaneko T, et al. Estrogen: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in milk for prostate cancer [J]. Med Hypotheses, 2004, 62(1): 133-142.

4. Ganmaa D, Wang PY, Qin LQ, et al. Is milk responsible for male reproductive disorders [J]? Med Hypotheses, 2001, 57(4): 510-514.

5. Wolford ST, Argoudelis CJ. Measurement of estrogens in cow's milk, human milk, and dairy products [J]. J Dairy Sci, 1979, 62(9): 1458-1463.

6. 袁丽君,徐庄剑,胡瑜等. 部分牛奶中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7, 19(2): 139-141.

7. Ganmaa D, Qin LQ , Wang PY, et al. A two-generation reproduction study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cows' milk on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male and female rats [J]. Fertil Steril, 2004, 82 (Suppl 3): 1106-1114.

8. Remesar X, Tang V, Ferrer E, et al. Estrone in food: a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obesity [J]? Eur J Nutr, 1999, 38(5): 247-253.

9. Guillette LJ Jr, Gross TS, Messon GR, et al. Developmental abnormalities of the gonad and abnormal sex hormone

concentrations in juvenile alligators from contaminated and control lakes in Florida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4, 102(8): 680-688.

10. Guillette LJ Jr, Pickford DB, Crain DA, et al. Reduction in penis size and plasma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s in juvenile alligators living in a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J]. Gen Comp Endocrinol, 1996, 101(1): 32-42.

11. Baskin LS, Himes K, Colborn T. Hypospadias and endocrine disruption: is there a connection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1, 109(11): 1175-1183.

12. McLachlan JA, Simpson E, Martin M. Endocrine disrupters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J].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 20(1):63-75.

13. 张树成, 王弘毅, 王介东. 1981~1996年我国有生育力男性精液质量的变化分析[J]. 生殖与避孕, 1999, 19(1): 27-33.

14. Boyle P, Maisonneuve P, Autier P. Update on cancer control in women [J].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0, 70(2): 263-303.

15. Hill P, Wynder EL, Garbaczewski L, et al. Diet and urinary steroids in black and white North American men and black South African men [J]. Cancer Res, 1979, 39(12): 5101-5105.

16. Bernstein L, Ross RK. Endogenous hormon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J]. Epidemiol Rev, 1993, 15(1): 48-65.

17. Boyd NF, Martin LJ, Noffel M,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of dietary fat and breast cancer risk [J]. Br J Cancer, 1993, 68(3): 627-636.

18. Gaard M, Tretli S, Loken EB. Dietary fat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prospective study of 25,892 Norwegian women [J]. Int J Cancer, 1995, 63(1): 13-17.

19. Leung GM, Thach TQ, Lam TH, et al.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in Hong Kong between 1973 and 1999: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J]. Br J Cancer, 2002, 87(9): 982-988.

20. Chan JM, Giovannucci E, Andersson SO, et al. Dairy products, calcium, phosphorous, vitamin D,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Sweden) [J]. Cancer Causes Control, 1998, 9(6): 559-566.

21. Chan JM, Stampfer MJ, Ma J, et al. Dairy products, calcium,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in the Physicians' Health Study [J]. Am J Clin Nutr, 2001, 74(4): 549-554.

22. Aksglaede L, Juul A, Leffers H, et al.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hild to sex steroids: possible impact of exogenous estrogens [J].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06; 12(4): 341-349.

23. Virdis R, Street ME, Zampolli M, et al. Precocious puberty in girls adopted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J]. Arch Dis Child, 1998, 78(2):152-154.

24. Krstevska-Konstantinova M, Charlier C, Craen M, et al. Sexual precocity after immigration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Belgium: evidence of previous exposure to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J]. Hum Reprod, 2001, 16(5):1020-1026.

25. Teilmann G, Main K, Skakkebaek N, et al. High frequency of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in adopted and immigrant children in Denmark [J]. Horm Res, 2002, 58 (Suppl 2): 135

26. 倪继红,俞善昌,李云珠,等.上海人参蜂皇浆等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1990, 28(6): 344-345.

27. Matagne V, Rasier G, Lebrethon MC, et al. Estradiol stimulation of pulsatile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secretion in vitro: correlation with perinatal exposure to sex steroids and induction of sexual precocity in vivo [J]. Endocrinology, 2004, 145(6): 2775-2783.

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
牛奶含有性激素 第二篇

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

摘要: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雌激素研究的深入,牛奶中的雌激素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牛奶营养丰富,但有资料显示现代牛奶中雌激素含量增加,并可能与一些激素相关性疾病如乳腺、卵巢和前列腺肿瘤等的发生有关。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是否对人类健康尤其是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有不利影响,该雌激素水平下的牛奶是否安全,有待进一步研究

牛奶是人类重要的食品之一,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质及其它人类所需的营养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倍受人们青睐,各个国家都鼓励人民消费牛奶及乳制品,世界卫生组织也把人均乳制品列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目前世界年人均牛奶消费量约为100

kg,我国乳品消费也在不断增长, Agriculture and Agri2Food Canada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0

年我国液态奶年人均消费量为2kg,到2004年上升至717 L (约合8 kg)

。随着人们对环境雌激素的逐渐重视,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食物中雌激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尤其是牛奶。Ganmaa等[ 11

]学者认为现在消费的牛奶中雌激素水平较100年前有明显增加。虽然目前各国政府对牛奶中的雌激素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但现代牛奶中雌激素水平及人类长期饮用牛奶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在我国,奶类消费的群体以儿童和青少年居多,长期饮用高含量雌激素的牛奶是否会对其生长发育等产生不利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牛奶中雌激素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行回顾。

1 牛奶中的雌激素

雌激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分子中含有18个碳原子的类固醇激素,是与动物繁殖有直接关系的生殖激素。雌激素主要有三种类型: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雌二醇有两种形式,有生物活性的17β2雌二醇和无生物活性的17α2雌二醇。雌激素可应用于奶牛生产中,主要与孕激素等一起诱导奶牛发情和泌乳。因此,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包括内源性雌激素,即奶牛本身产生的雌激素,和外源性雌激素,即应用于奶牛的雌激素,但目前普遍认为在规范用药的前提下雌激素药物残留量可忽略不计。

人类现在消费的牛奶与100年前不同:首先,现代饲养的奶牛多为经基因改良的高产奶牛如Hostein (荷兰的一种奶牛)

,品种与100年前不同,不同品种奶牛分泌的牛奶中雌激素含量不同[ 2 ] ; 其次,饲养方法不同,

100年前人们用牧草饲养奶牛,而现在为增加牛奶产量,通常用含动物蛋白的高蛋白饲料饲养,可能会增加现代牛奶中雌激素含量[ 3 ]

;最重要的是,现代奶牛生产中,奶牛在生产后3个月即可进行人工受精,替代了自然交配,几乎在整个怀孕期间持续泌乳,尤其是妊娠后期,其血清中雌激素水平显著提高,牛奶中的雌激素也随之增加[

4 ] 。据估计大约75%的商业化牛奶来源于妊娠奶牛[ 5 ]

。商业化牛奶是经均一化作用和巴氏灭菌法作用后的产物,而销售前牛奶的巴氏灭菌过程不能彻底激素主要来源于牛奶和乳制品,占雌激素消费的60%~70%[ 4

] 。因此对商业化牛奶中雌激素的评估更有价值。Wolford等[ 5 ]

。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商业化牛奶中雌激素的浓度,雌酮、17β2雌二醇和雌三醇分别为(3317 ±217) pg•ml21、(614

±111)pg•m121和(910 ±210)

pg•m121。另有学者检测两种商业化奶牛(Holstein和Jersey)牛奶中的雌激素浓度时,发现他们显著高于20年前报道的浓度,提示近期乳制品的激素水平随着现代乳品工业的发展快速增加[

3 ]

。而我国奶牛的饲养主要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户饲养为主,奶源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尤其在激素使用方面,如规范使用兽药和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等监控较难,有可能造成牛奶中激素含量增加。牛奶中的雌激素可由血循环中的雌激素通过血2乳屏障进入乳汁,也可部分由乳腺合成,血浆中和牛奶中雌二醇浓度相似,但牛奶中雌酮浓度是血浆中的4倍。硫酸雌酮是牛奶的主要雌激素,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一旦进入人体,能够迅速转换为雌酮和雌二醇。雌酮大多与蛋白结合,在检测牛奶中的雌激素时,

Ganmaa等[ 6 ]发现雌酮占雌激素的69%,结合型雌酮占优势。硫酸雌酮可用于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疗法,其血浆半衰期长,能够被肠黏膜完全

吸收,且形态无改变。Remesar等[ 7 ]计算人类饮食中雌酮吸收率,发现4616%来源于乳制品。据测量,如每天消费一杯牛奶,将有700

ng的硫酸雌酮被摄入,该数量比健康成年男性循环中的雌激素高500~1 000倍。

2 牛奶中的雌激素与人类健康

牛奶中的雌激素为食物源性雌激素,可被人体吸收,是环境雌激素的一种。近年来,环境雌激素样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环境雌激素是指可通过食物链或直接接触等途径进入体内,影响体内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和代谢,从而对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影响的化合物,它可通过模拟内源性激素或拮抗正常的内源性激素,干扰内分泌功能, 其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样作用。Guille2tte[ 8, 9

]研究发现环境雌激素可引起鳄鱼生殖腺发育异常、血浆雌激素水平升高,并可引起雄性鳄鱼低精子浓度及血浆睾酮浓度下降等。有美国学者报道,环境激素与近20年来男孩尿道下裂[

10 ]和女孩乳房早发育[ 11 ]有一定的关联。我国学者张树成等[ 12 ]在分析男性精液质量的变化时发现,在过去15

年间里,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可能与环境雌激素有关。Boyle等[ 13

]学者认为,人类精子数量减少及生殖系统肿瘤发病率的升高与动物性食物摄取量有关,而动物性食品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雌激素,其是否与上述疾病相关需进一步研究。现代牛奶中的高雌激素水平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Hill等[

14

]对北美白人、黑人及南非黑人尿中性激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素食非裔美国人雌激素排泄减少,而西方饮食的南非黑人雌激素代谢增加。Bernstein等[

15

]报道,亚洲妇女牛奶和乳制品消费量低,其血浆雌激素浓度低于白种人,后者乳制品消费量高,支持牛奶消费与血浆雌激素浓度有相关性。上述研究提示牛奶中雌激素水平可影响人体雌激素的代谢。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与牛奶的消费有一定相关性。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牛奶含有性激素】

乳腺癌的发生与乳制品等的消费呈正相关,并认为饮食中的脂肪是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16, 17 ] 。然而,自50年代起全脂牛奶的消费稳步下降,代之为脱脂牛奶,而乳腺癌的发病率却有所增加[ 18 ]

,此现象使上述理论面临挑战。Ganmaa等[ 1

]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40个国家饮食与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推测牛奶和乳制品中雌激素与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文献报道牛奶及乳制品消费增加了男性前列腺癌发生的危险度[

3, 18, 19 ] ,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Chan等[ 19, 20 ]研究前列腺癌的发病因素时,发现乳制品中的钙可降低1, 25 ( 0H

) 2D3 的浓度, 1, 25(OH) 2D3 为前列腺的保护因子,故乳制品和钙是男性前列腺癌发生危险因素之一。但Qin等[ 3

]对大量的文献分析后认为牛奶中的脂肪和钙不能完全解释前列腺癌的发生,提出牛奶及乳制品中的雌激素可能为前列腺癌发生的诱因之一。牛奶中的雌激素是否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发育等,

目前研究资料甚少。Matagne等[ 21

]在体外研究雌二醇对幼年雌鼠下丘脑GnRH脉冲式分泌的影响时,发现注射雌二醇后可出现GnRH脉冲间隙减少,阴道开口及首次发情时间提前,认为雌二醇可影响新生雌鼠大脑中与性激素分泌有关细胞的分化,导致性早熟。Ganmaa等[

6

]就牛奶对雌雄大鼠亲代子代生殖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牛奶对两代生育力、生殖能力及生殖器官发育等方面无明显损害,但在均衡营养的前提下,牛奶对大鼠生长有促进作用,牛奶组子代中有1例出生时即死亡,

3例有骨骼异常,而在对照组中未出现类似情况,该结果是否与牛奶中的雌激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3 结论与展望

随着环境雌激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物源性雌激素的摄入对人类健康究竟有无影响、有何影响已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牛奶是人们重要食品之一,营养丰富,但现代消费的牛奶不同于100年前,雌激素含量增加。牛奶中的雌激素是环境雌激素的一种,而西方饮食中的雌激素有相当部分来源于乳制品,可能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危害,如乳腺、卵巢和前列腺肿瘤等一些激素相关性肿瘤的发生或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等。现代牛奶中的雌激素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影响及影响有多大,是现代食品激素安全所面临的新课题。

“牛奶激素”对人体是否有害
牛奶含有性激素 第三篇

近年来,人们对激素这个词越来越敏感,特别是食品中的激素问题。针对植物催长、催熟激素的争论还没有停歇,针对牛奶生产中使用激素的问题又开始热议了。那么,牛奶激素对人体有影响吗?

说起现在的牛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现在的牛奶都是激素催出来的,味道营养都不行„„”。所谓的“牛奶激素”其实是牛的生长激素,实际上,目前在多数国家都不允许使用。美国在1993年批准了它的使用,也是至今与“国际主流”背道而驰的国家。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禁用,而美国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牛奶激素”的作用

【牛奶含有性激素】

生长激素是动物脑中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牛的生长激素自然就叫“牛生长激素”了,简称bGH。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把bGH注射到母牛体内可以促进产奶。不过,这一发现在当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时候,bGH只能从死牛的脑袋中提取,其成本会大大超过增加的奶量。

【牛奶含有性激素】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让bGH的应用成为可能。把控制合成bGH的基因转到细菌中,通过培养细菌就可以合成出同样的蛋白质来。这样得到的牛生长激素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简称为rbGH,有时候也用另一个简称rbST。

跟社会上各种关于“牛奶激素”的传说不同,rbGH并不能让奶牛平白无故地产奶。在奶牛生小牛之后,其产奶量会逐渐增加,通常到70天达到最多,然后逐渐下降。如果在到达这个最大量之前给奶牛注射rbGH,那么产奶量的下降就会变得缓慢。这样,奶农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牛奶。平均而言,使用了“牛奶激素”之后,产奶量可以增加百分之十几。

“牛奶激素”对人体有害吗?

对于多数人来说,关心的还是这样的牛奶是否有害健康。这种“可能的危害”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激素本身是否有害健康,二是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含有其他有害健康的成分。

“牛奶激素”,不管是天然的bGH还是“人工”的rbGH,都是蛋白质。一般而言,蛋白质被吃之后,都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碎片才能被吸收。但是从逻辑上,我们不能排除蛋白质整体或者大片段被吸收的可能。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就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其他影响,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检测来确定是否有害健康了。否则,如果它被分解成了单个氨基酸,那么就跟其他的食物蛋白质一样,不足为虑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用进行更长期的实验来验证它对健康的影响。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进行了大剂量的短期动物实验。在连续28天的实验中,老鼠被喂以大剂量rbGH—剂量高达奶牛注射剂量的100倍,没有观察到老鼠各项生理指标的异常。因此,FDA认为,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吸收,因而不必进行长期的安全性试验就可以得出安全的结论。【牛奶含有性激素】

不过,加拿大食品管理部门不同意美国FDA的结论。他们认为FDA的评估中遗漏了一项研究结果。那项研究是欧洲要求的rbGH

安全性研究的一部分,实验是用不同剂量的rbGH喂养老鼠,检测老鼠体内的抗体反应。结果发现: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5毫克的老鼠没有异常,但是剂量为5毫克的老鼠中就有一部分产生了抗体反应,而剂量为50毫克的老鼠中发生抗体反应的就更多。加拿大方面认为这说明rbGH能够被吸收,因而FDA的决定不严谨。

FDA重新对rbGH能否被吸收进行了评估审查,尤其是对遗漏的这项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改变此前的结论。因为动物的抗体细胞遍布全身,在肠道的那些抗体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被运输到身体其他部位,所以这项结果并不能说明rbGH能被直接吸收。

不过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只能说明观察到的抗体“不一定”是由吸收的rbGH产生,但是并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FDA认为rbGH不会带来安全问题的另外两条理由是:即使是产生了抗体,其含量也非常低,不足以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人体能够从牛奶中摄入的最大rbGH剂量—比如一个体重为10公斤的孩子每天喝1.5公斤高浓度rbGH的牛奶,其剂量也只有每公斤体重0.0075毫克,远远低于实验中不会导致抗体反应的“安全剂量”—0.5毫克。

FDA的这个结论得到了另一项研究的支持。198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如果对老鼠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5毫克的rbGH,9天就

能观察到体重增加以及血液中出现rbGH抗体。而在食物中加入每天每公斤体重40毫克剂量的rbGH,也没有变化。这可以证明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直接吸收,因而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牛奶激素”催生的牛奶中会有其他有害物质吗?

在现代分析技术之下,可以对任何食物的组成进行相当精细的分析。加拿大对牛奶的分析报告认为,rbGH的使用增加了牛奶中IGF-1的含量。IGF-1全称叫做“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它是广泛存在于包括人体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质。有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这样,使用了rbGH的牛奶就有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FDA认为IGF-1与癌症的关系只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另外,rbGH导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小于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动。也就是说,一头奶牛使用rbGH之后,所产的奶中IGF-1的含量会有微弱上升,但是上升之后的含量可能还是会低于许多不使用rbGH的牛奶。人体内本身含有IGF-1,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过rbGH,所获得的IGF-1跟人体内本身含有的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经过加热、消化、吸收之后,IGF-1在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

含雌性激素多的食物
牛奶含有性激素 第四篇

吃富含雌性激素多的食物可使皮服富光泽,但注意雌性激素亦是一把双刃剑,多食有害于身体。所以我重点推荐具有几种双向调节功能的食物,只有这样补,才是最安全的。

(1)黄豆和豆制品中还含有异黄素,它具有平衡雌激素和双向调节的作用,在食物中很难找得第二种。

(2)维生素D与激素有一定的关联,如果每天食用1杯牛奶和500克鱼,长期坚持,能起到调理雌激素平衡的作用。

(3)富含硒和锌的食物对平衡雌激素也有特殊功效。含硒蔬菜有荠菜、大蒜、香菇、番茄、南瓜等;含锌食物有牡蛎、青花鱼、鳗鱼、海带、豆类、芝麻、胡桃等,其中牡蛎的含锌量尤为可观。

(4)来自牛奶、红肉、乳酪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如摄取过多会刺激雌激素过度分泌,

(5)而坚果、种子、鱼、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对平衡激素水平有一定功效。

(6)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也有一定的作用。

(7)每天摄取40克以上的食物纤维,并减少20%脂肪摄入,可以保持激素水平平衡。食物纤维在植物类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的含量比较高。

(8)鸡、猪等肉类,尤其是肥肉、鸡皮、鸡脖子少吃,黄鳝少吃,草莓少吃,明显不成比例的,特别大的水果、大的蔬菜少吃,因雌性激素含量太大。

其它含雌性激素的食物:

由雌性激素喂养的大多集中在家禽、家畜和淡水鱼类;水果蔬菜所含的雌性激素均为正常,人工增产基本上不是用的这个,且植物中的雌性激素大多对人性调节政党的激素水平有利,但草莓不要吃,记住过于异形的,过于个大的,颜色过艳的水果、蔬菜不要吃,非当季的、进口的和超贵的水果蔬菜不要吃就行了。环境污染造成的大量食物有害物质残存,会诱导雌性激素过量产生,而适当调整身心,加强运动有助于恢复正常的雌性激素水平。

所有食物与影响因素共分为五大类,具体总结如下,请酌情采纳即可:

(1)含有雌性激素的酌情酌量少吃:肥鸡鸭(皮、脖、内脏尽量不要碰)、鱼(甲鱼,黄鳝、鲫鱼、锂鱼、鲶鱼最好少吃)、猪肉、牛肉、牛奶、雪蛤、羊胎盘、人参、西洋参、蜂王浆、避孕药物、美容品、木瓜、芒果、当归等。肉的话尽量吃瘦肉,且少量,吃深海鱼可以(小黄鱼、鲳扁鱼、带鱼、鲅鱼、墨鱼均可)、笨鸡蛋等可以。

(2)促进雌性激素上升的,此类最好少碰:油炸食品、甜食、快餐、酒、咖啡、肥肉、动物内脏;化妆品、农药残留、化肥残留、杀虫剂残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尾气、废水、黏合剂、色素、防腐剂、氟利昂、垃圾浓烟、除草剂与其它环境污染。

(3)促进雌性激素稳定,此类应积极调节:情绪稳定、少生气、遇烦恼的事想开些;劳逸结合;多运动少肥胖;良好睡眠;每天70克蛋白质即可,勿多。

(4)对人体调节雌性激素有益的,此类应注意补充:每天三十种左右不同的食物,适当均衡且多样化:蔬菜、水果、粗粮、黑芝麻、黑木耳、蘑菇、莴苣、胡萝卜、南瓜、黄瓜、菜花、菠菜、白菜、芹菜、黄花菜、西红柿。荠菜、大蒜、香菇、牡蛎、青花鱼、鳗鱼、海

带、黑叶蔬菜、豌豆、谷类、扁豆、小麦、黑米、洋葱、柚子、杨梅、紫葡萄、有核的水果(比如樱桃、李子)、苹果、石榴、银杏、以及绿茶等。

(5)具有双向调节雌性激素功能的,此类每日不能少:葛根、红薯、山药、黑豆、黄豆,豆腐、核桃,松仁、腰果、亚麻籽、葵花籽、芝麻、洋葱、红葡萄酒、花生酱。

雌激素高的食物

每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自身都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并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因此,除非某些疾病情况,我们并不需要外来的雌激素,因为尽管雌激素有一定益处,却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危险。

雌激素高的食物有以下几种:

1.黄豆和豆制品中所含大量植物雌激素,在治疗和预防乳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认为,黄豆和豆制品中还含有异黄素,它具有平衡雌激素的作用。

2.牛奶和鱼等。女人,如果每天食用1杯牛奶和500克鱼,长期坚持,能起到调理雌激素平衡的作用。

3.富含硒和锌的食物对平衡雌激素也有特殊功效。硒能防止致癌物质与正常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结合,从而起到抑制癌细胞发生的作用,含硒蔬菜有荠菜、大蒜、香菇、番茄、南瓜等;含锌食物有牡蛎、青花鱼、鳗鱼、海带、豆类、芝麻、胡桃等,其中牡蛎的含锌量尤为

可观。

4.牛奶、红肉、乳酪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专家认为,摄取过多这样的饱和脂肪会刺激雌激素过度分泌,脂肪中的类固醇可以在体内转变成雌激素.

5.坚果、种子和鱼中的不饱和脂肪对平衡激素水平有一定功效.

6.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同样不可忽视。【牛奶含有性激素】

7.食物纤维已经被列为人体必须营养素,每天摄取40克以上的食物纤维,并减少20%脂肪摄入,可以保持激素水平平衡。

如果是雌激素高的患者,以上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不然会使体内的雌激素继续升高,反之则可以多吃。除了注意饮食来调理女性雌激素含量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芝元巢舒安来进行调理,芝元巢舒安其配方100%纯天然,无污染,安全有效。药材通过超临界技术提纯萃取,

提取到c02活性生物酶,它保持了99.9%的草本精华活性,能迅速渗透表皮细胞,直达卵巢内部,促进卵巢内雌激素的正常分泌,净化卵巢环境。这样双项结合的话效果会更好!

儿童性早熟与牛奶雌激素相关问答
牛奶含有性激素 第五篇

儿童性早熟与牛奶雌激素相关问答

一、关于儿童微小青春期

出生时,下丘脑-垂体-性腺(睾丸或卵巢)轴作为体内重要内分泌调节系统之一,虽还不像成年人那般稳定,但已基本完成建立。出生前,在母亲体内由于胎盘产生大量的雌激素,使该系统暂时被搁臵。出生后,随着脐带被剪断,胎儿与母亲失去了连接的纽带,胎儿内分泌系统必须开始学会独自承担重任。离开母体后不久,尤其是未来的男子汉们,在数分钟之内就开始调试其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运行功能,分泌的雄激素水平最高可达到正常成年男性水平的低值。此时,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此现象可持续到约半岁左右;与男婴相比,女婴的反应稍慢一些,但也要在几小时之内开始调试自己的生殖内分泌系统。此时,这一系统还不十分稳定,可间断地分泌雌激素。在此期间,雌二醇水平可波动于0到50pg/ml(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限)之间。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甚至极少数女婴还可出现类似青春少女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这些表现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并且不十分明显,但可出现在2岁之前。婴幼儿期的这种表现,极其类似于真正青春发育的过程。因此,医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微小青春期(minipuberty)”。可以把微小青春期看成是数年之后真

正的“大”青春期的一次小型预演。目前,对微小青春期的实际意义并不十分清楚,其表现也因人而异。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它的的确确是存在于我们生命早期的一种生理现象。

二、关于儿童性早熟

性早熟是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是指第二性征出现的年龄比同时代、同种族、同性别的正常人群要早。正常人群的青春发育年龄随时代而不同,有不断提前的趋势。就目前而言,女孩在8岁前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和/或9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和/或一侧睾丸容积≥4ml,就被认为是性早熟。提示应该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以除外体内存在的影响健康的疾病。

三、儿童性早熟的种类

性早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为指导病因诊断和治

疗,临床上主要根据其发病机制不同分为:中枢性(真性)性早熟和周围性(假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与真正的青春发育过程完全相同,它有下丘脑—垂体—性腺(睾丸或卵巢)轴系的参与,能产生生殖细胞,可具有生育的能力;周围性性早熟仅有性激素作用导致的第二性征发育,没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的参与,不能产生精子或卵子,因而不具备有生育的能力。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

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触动青春发育的“开关”所致,也可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谓特发性的中枢性性早熟;周围性性早熟导致第二性征发育的性激素可来自体内或体外。体内可来自分泌性激素的各种肿瘤,体外可来源于食物或药物。

根据第二性征发育的程度分为:完全性(真性)性早熟、部分性(假性)性早熟、单纯性乳房发育、单纯性阴毛早熟等。

根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否真正启动分为:促性腺激素依赖性(真性)和促性腺激素非依赖性(假性)性早熟两类。用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进行治疗,前者有效,后者则无效。

总之,各种分类方法之间可有相互重叠。

四、关于单纯乳房早发育和婴儿会发生单纯乳房早发育 单纯乳房早发育是指女孩仅有乳房发育提前,不伴有其他性征(如阴毛、腋毛)的出现,也没有骨龄的提前和生长加速。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2岁年龄婴幼儿,常为微小青春期所致。

单纯乳房早发育也可以发生在儿童期(2~8岁),发生机制与婴幼儿期不完全相同。除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不稳定外,儿童期发生单纯乳房早发育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长

期高蛋白饮食、环境中类雌激素污染物的影响、摄入含有性激素的食物、经常接触与性有关的传媒。可以明确的是,单纯乳房早发育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尚未完全启动。

五、关于儿童假性早熟

周围性性早熟也称假性性早熟或促性腺激素非依赖性

性早熟,是指患儿仅有第二性征的发育提前,而无性腺功能(排卵或精子生成)的成熟,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真正启动,而是与下丘脑GnRH无关的内或外源性性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其性早熟症状往往是某种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并非为一种独立性的疾病。因此,对假性性早熟患者的治疗,应切断产生性激素的来源,用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药物—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无效。

假性性早熟的病因很多,无论男孩或女孩,分泌性激素的生殖腺肿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和摄入或反复大量地接触外源性性激素是引起假性性早熟的最常见病因。

六、关于女孩乳房发育规律

女孩出生至青春发育成熟,生理的情况下有3个年龄段可见乳房发育性增大。第一个是新生儿生后1周内,可见乳房肿大,触之质地稍硬,甚至有少量乳汁溢出;此状态是母体的雌激素经胎盘进入儿体所致,出生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

很快被孩子自身代谢清除,故无需处理。2周后肿大的乳房自然消退,民间认为要挤压出乳汁使其消退的处理是错误的。第二个乳房会自然增大的年龄段是婴儿期。女婴的卵巢在出生时已具备分泌雌激素的功能,但雌激素分泌要接受来自脑部的指令,此控制系统称之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3个月末的胎儿此系统已具备调节功能。出生后早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处于相对生理性活跃状态,下丘脑-垂体会活跃地释放信号使卵巢分泌雌激素,使部分女婴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下,乳房发育增大。此状态被称之为“微小青春期”,但此时乳房直径一般不超过2-3厘米,而且不会进行性增大,不需任何治疗,数月后自行消退。1岁后此活跃状态逐步抑制(使增大的乳房自行逐步消退),至儿童期其功能基本静止。此后乳房再次发育是真正的青春期开始。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2005年组织了全国九大城市的青春发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女童青春期乳房发育开始的平均年龄是9.2岁(7.7-

10.95岁),与国际上青春发育年龄提前的年代趋势一致。

七、单纯乳房早发育不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对乳房早发育,最重要的是排除真性(中枢性)和假性(外周性)性早熟。一般来说,单纯乳房早发育会自然消退,不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故不需要治疗。但是,

2015个人每日健康计划
牛奶含有性激素 第六篇

个人每日健康计划

引导语:2015年已经结束,过去的那一年我们遇到了很多健康新闻事件,那一年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疾病预防的话题,那这一年我们为很多因病早逝的生命而惋惜……今年,2015年,你打算怎么生活呢?继续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不运动么?继续忽视小病痛、忽视体检、忽视各种不健康的饮食么?工作计划要做,健康计划也要做,我们一起看下专家制定的健康计划吧!

一、最健康的作息方式

7:30:起床。早上喝一杯清水,可以补充晚上的缺水状态。

7:30―8:00:在早饭之前刷牙。要么,就等早饭之后半小时再刷牙。

8:00―8:30:吃早饭。“早饭必须吃,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8:30―9:00:避免运动。来自布鲁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早晨进行锻炼的运动员更容易感染疾病,因为免疫系统在这个时间的功能最弱。

9:30:开始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

10:30:让眼睛离开屏幕休息一下。如果你使用电脑工作,那么每工作一小时,就让眼睛休息3分钟。

11:00:吃点水果。这是一种解决身体血糖下降的好方法。

13:00:你需要一顿可口的午餐,并且能够缓慢地释放能量。

14:30―15:30:午休一小会儿。

16:00:喝杯酸奶。

17:00―19:00:锻炼身体。根据体内的生物钟,这个时间是运动的最佳时间,舍菲尔德大学运动学医生瑞沃·尼克说。

19:30:晚餐少吃点。晚饭吃太多,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影响睡眠。

21:45:看会电视。这个时间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有助于睡眠。

23:00:洗个热水澡。“体温的适当降低有助于放松和睡眠。”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吉姆·霍恩教授说。

23:30:上床睡觉。如果你早上7点30起床,现在入睡可以保证你享受8小时充足的睡眠。

二、保健的黄金时间

1、刷牙的最佳时间

饭后3分钟是漱口、刷牙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口腔的细菌开始分解食物残渣,其产生的酸性物质易腐蚀、溶解牙釉质,使牙齿受到损害。

2、饮茶的最佳时间

饮茶养生的最佳时间是用餐1小时后。不少人喜欢饭后马上饮热茶,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结合成不溶性的铁盐,干扰人体对铁的吸收,时间一长可诱发贫血。

3、喝牛奶的最佳时间

因牛奶含有丰富的钙,中老年人睡觉前饮用,可补偿夜间血钙的低落状态而保护骨骼。同时,牛奶有催眠作用。

4、吃水果的最佳时间

吃水果的最佳时间是饭前1小时。因为水果属生食,吃生食后再吃熟食,体内白细胞就不会增多,有利于保护人体免疫系统。

5、晒太阳的最佳时间

上午8时至10时和下午4时至7时,是晒太阳养生的最佳时间。此时日光以有益的紫外线A光束为主,可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从而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痨和防止骨质疏松的能力,并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病率。

6、美容的最佳时间

皮肤的新陈代谢在24点至次日凌晨6点最为旺盛,因此晚上睡前使用化妆品进行美容护肤效果最佳,能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和保护皮肤健康的功效。

7、散步的最佳时间

饭后45分钟至60分钟,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钟,热量消耗最大,最有利于减肥。假如在饭后两小时后再散步,效果会更好。

8、洗澡的最佳时间

天天晚上睡觉前来一个温水浴(35℃~45℃),能使全身的肌肉、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快,帮助你安然入睡。

9、睡眠的最佳时间

午睡最好从13点开始,这时人体感觉已下降,很轻易入睡。晚上则以22点至23点上床为佳,因为人的深睡时间在24点至次日凌晨3点,而人在睡后一个半小时即进入深睡状态。

10、锻炼的最佳时间

傍晚锻炼最为有益。原因是:人类的体力发挥或身体的适应能力,均以下午或接近黄昏时分为最佳。此时,人的味觉、视觉、听觉等感觉最敏感,全身协调能力最强,尤其是心律与血压都较平稳,最适宜锻炼。

编后语:任何试图更改生物钟的行为,都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也许你现在觉得自己年轻,不必在意那些所谓保持健康的方式,但20、30年之后你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牛奶含有性激素》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牛奶是否含有激素 牛奶中含有激素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牛奶含有性激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牛奶含有性激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9837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