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绝美禅境图片

绝美禅境图片

2016-12-28 09:34:1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绝美禅境图片(共5篇)禅境景观(一)什么是禅境景观1 禅境景观是中国传统园林、佛教景园及现代城市景园三者的结合2 禅境景观是物质化了的精神空间3 禅境景观植根于东方传统园林体系(二)东方审美下的日本佛教园林1 日本传统景园是天然的禅境景园2 佛教景园的典型代表——枯山水和茶庭3 石立僧是日本佛教景园的造园主体4 成熟的日...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绝美禅境图片》,供大家学习参考。

禅境景观
绝美禅境图片 第一篇

(一)什么是禅境景观

1.禅境景观是中国传统园林、佛教景园及现代城市景园三者的结合

2.禅境景观是物质化了的精神空间

3.禅境景观植根于东方传统园林体系

(二)东方审美下的日本佛教园林

1.日本传统景园是天然的禅境景园

2.佛教景园的典型代表——枯山水和茶庭

3.石立僧是日本佛教景园的造园主体

4.成熟的日本佛教景园在营造法式上给了禅境景观以重要启示

第二章 禅境景观的营造

(一)禅境景观的主题多来自佛教经典和禅宗公案或偈语

1.禅境景观是佛教胜境的形象化

2.禅境景观隐喻不同种类的人生意境

(二)禅境景观中的主要营造元素

1.石灯笼

2.石幡

3.佛像

4.艺术石

5.动物元素

6.常用植物

7.其他建筑小品

8.其他景观小品

(三)禅境景观中的材料

1.青石

2.青砖

3.青瓦

4.各种原木

5.白灰墙面

6.清水混凝土

7.砖雕、石雕

8.花岗岩、文化石及其他

(四)禅境景观的营造要点

1.材料的纯粹与统一

2.亲切怡人的尺度和较强的空间围合性

3.鲜明的空间主题或较强的寓意性

4.现代、自由、精巧的构成形式

5.意境营造是禅境景观存在发展的核心

第三章 禅境景观设计案例

禅境与诗境的合一
绝美禅境图片 第二篇

龙源期刊网 .cn

禅境与诗境的合一

作者:罗小凤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3期

摘 要:“现代女性心灵禅诗”的开创者从容善于将禅宗内蕴与人生思考汇而为一,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以禅与现代情绪、现代诗歌技巧糅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禅诗”,呈现出独特的禅气、禅思与禅趣。

关键词:从容;禅韵;禅境;诗境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5405

收稿日期:2014-04-04

作者简介:罗小凤(1980-),女,湖南武冈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攻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The converging of Zen state and poetic state

——a study of the Zen flavour of Cong Rong‟s poetry

LUO Xiao-feng

(School of Arts,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 Cong Rong, the inaugurator of “modern female mind buddhist poetry” is good at converging the Zen‟s conno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 of life. Lingering about disengaged and engaged thoughts, and mixing the Zen with modern feelings and modern poetry skills, she produces Zen poetry with modernistic flavor, which presents particular atmosphere, thoughts and interest of Zen. Key words: Cong Rong; Zen flavour; Zen state; poetic state

从容素被冠以“现代女性心灵禅诗”开创者的称号,但其诗中盎然的禅韵、禅味却一直并未得到充分的阐释与开掘。从容认为:“只有将禅境与诗境修炼到合二为一之时,才真正有穿透力的诗歌出现”<sup>[1]</sup>,她自己则正在修炼禅境与诗境合一的诗歌状态,或许这便是从容诗歌的穿透力所在。

禅境园林景观艺术概述
绝美禅境图片 第三篇

禅境园林景观艺术概述

摘 要:禅的妙趣在于,它不注重形式,只在乎于实际,跟随心的指引,自由、无拘。

生活在十分压抑的现代都市,每个人都需要适时的精神放松——一个可以冥想的场所。一个好的设计就是就是将禅所强调的“顿悟”等东西,通过引入自然因素,是纯净的空间有了强烈的神秘色彩。

禅是一种启发人“自识本心”的哲学,在得到禅悟的人那里,他同时也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本质。一切外在的或思想的束缚都被打破,在大悟的精神空间中只有自己存在着,即“我心即是佛”。

设计与禅的共通点在于,设计是设计师当下心境的流露,只有当设计师处于无我的状态中时,才能达到设计的最高境界,达到心灵上的真正自由。

关键词:禅宗 设计 园林意境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重要文化之一的佛教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而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园林意境营造方面也同样举足轻重,它秉承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自然主义的思想。自唐宋以来,禅宗以它特有的人生观、思维观引起了许多设计人艺术思维上的变化,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熏陶,与中国儒、道等文化的融合,现在的禅宗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国老百姓的心理需要,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设计手法等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禅是一种启发人“自识本心”的哲学,在得到禅悟的人那里,他同时也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本质。一切外在的或思想的束缚都被打破,在大悟的精神空间中只有自己存在着,即“我心即是佛”。在禅宗里,佛教的觉悟变成了人的自我体悟。有心才有悟,从这一核心出发,才可能体悟人生的永恒、世间的真理。我心即是佛的禅悟,在一定意义上的确包含着解脱生命中束缚的意义,回归人的本心才是真理。

而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部分,禅宗与中国园林艺术的结合,创造出了具有禅意思想的现代园林艺术,它的发展过程中影响了亚洲部分国家甚至欧洲。禅境景观的发展可以说是世界造园艺术史上的一颗奇葩!

一、禅境概述

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灵魂。中国园林之所以在世界造园艺术中具有很独特的意义,就是因为中国的园林不是以客观存在于人们面前的景观为最终目的的,而是传达一定的感情,希望与身处其中的人们达到一种心灵上的沟通。这种情景交融,就是中国园林在人们心中创造的意境。

星云大师谈禅境(转载)
绝美禅境图片 第四篇

星云大师谈禅境(转载)

1禅,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尘埃;如天上的白云,可以让我们悠游法界,任性逍遥。

2禅,是一种艺术的生活;禅,更是一种圆融的生命,自然天成的本来面目。如此美妙的禅,不只属于寺院所有,也不仅仅是出家人所独享,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生活里都需要禅的智慧、自在、率性与逍遥。

3禅,犹如山泉清流,浑然天成,不假造作;自然而流,不带勉强。你看,淙淙泉水,于山穷水尽处,它百转千折,随缘安然,任运逍遥;它澄澈见底,甘醇清净,可以涤人俗虑。

4禅是什么?禅是平常心,是一种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环境的变化而喜忧;平常心是一种境界

5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彻古通今,在禅修中可以净化身心,可以变化气质。禅的教育在于无言说教、静心思维,从中体现慈悲智慧、感受人我一如。能把禅运用到人间生活,才不失禅意。

6禅,是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波自然,不受欲念牵累,随时随处充满着生命力。禅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小为大,转苦为乐,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生活得萎靡。

7禅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心,是人生的放旷,是生活的幽默,是一种直觉、一片定慧。禅不在多言,不在世俗文教经典中,没有你我凡圣 的差别,禅就是一种光芒、一片灵犀。

8淡泊可以使人宁静,宁静可以使人淡泊。当我们懂得淡泊的生活,那才真正拥有了人生;当一个人能够享受宁静的时刻,才知道生活得情趣。我们如果能够淡泊生活,则没有人嫉妒;能宁静过日子,则没有人讨厌。所以淡泊宁静,才能通达人生的意义。才能有秩序,有条理地安住身心。

9一个人有禅定的修养、禅定的功夫,他的心很宁静,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而起伏、动乱,不会轻易受到影响。所以,静心的人,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恶也好,都不能乱其神,不为外境左右,这就是静心的功夫。

10参禅有什么用?禅就是开悟,只要一开悟,生死的边缘没有生死,寒暑的时候没有冷热,荣辱的当头感觉平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悦法喜,这就是禅者的自在解脱。

11禅运用到生活上,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艺术,扩展胸襟,充实生命,并且可以使人格升华,道德完成,到达“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的境界。

12只有禅,才能转生活的痛苦为快乐,化忧郁为喜乐,只有禅才能转生命的烦恼为菩提,化生死为涅槃。

13参禅学道、修心,是我们第一要紧事,红尘得失、人事是非,只不过是人生舞台上旋起旋灭的角色而已。所谓人生如戏,人舞台上如何富贵显赫,如何出将入相,一旦“顷刻一声锣鼓歇”,还有什么是非恩怨?一场悲欢交缠戏码转眼成空时,自己又在哪里呢?所以,人最要紧的是认识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真面目。

14参禅不要沉酣于甜蜜的过去,要泯除狭隘的地域观念,扩大生命领域。从有限的时空中,去创造无限的时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扩充无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投注于永恒的时空中,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画地自限,局促一隅。

15禅不是离开生活,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语默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

16禅宗主张,不要再到心外求佛,佛在心内。也不要想到心外有净土,净土就在心中。【绝美禅境图片】

17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

18修道行禅,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心净化为:平等心、慈悲心、广大心、空无心、般若心、感恩心,助道心、惜福心。

19禅的修行就是要把山河大地,乾坤宇宙都坐断,把自己融到无限的时空里去,把迁流动荡的身心与虚妄不实的外境,全都消融。所谓“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把无碍的本心跨越到无尽的虚空中去,不再为世间名利人我所束缚。

20现在人普遍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终日恓﹙xi﹚恓惶﹙huang﹚惶,不知生活的目的为何,如果能每天有一点宁静的时间,透过禅坐思维观照,必能涤清尘虑,引发智慧,明白人生的去向。

21何谓禅的修行?

面对苦恼时,不要伤心流泪,要以悲愤为力量;

面对委屈时,不要叹息失望,要以忍耐为担当;【绝美禅境图片】

面对诱惑时,不要虚荣迷茫,要以禅定为舟航;

面对荣耀时,不要患得患失,要以可知为良方。

22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参禅入道之门了。

23如何才能做到对境不动心?

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不要把仇恨带到明天。

不要把忧郁传给别人,不要把生气留在心上。

24心中有欢喜的人,到处是赏心悦目的景色;

心中有禅定的人,耳闻是八万四千的诗偈﹙jie﹚;

心中有佛法的人,面对是善人善缘的世界。

25每一个人一日当中,要有多次的感动,自己也要有一些语言、发心给人感动。相互的感动,那就是禅心。

26悟道,如同睁开了智慧的眼睛,走在人生的大道上,途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会伴随我们走向前程。看到宇宙的万有、社会的万象,心中自然也会有了一面明镜般,能够看清,明白、了然于心。这不只是看到外相,而是看到宇宙世间的来龙去脉、前后关系,那将是何其美妙的开悟世界啊。

27有了禅,我们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一身如云水,悠游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看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

28我看花,花自缤纷;我见树,树自婆娑;我览境,境自去来;我观心,心自如如。

这就是禅心的世界。

29所谓涅槃,就是转婆娑世界为净土。真正的涅槃,就是无我而完成真我,无执而放旷一切。

30何谓净土?

酷暑寒冬都美,南北东西都好;

高低上下都妙,人我界限都无。

【绝美禅境图片】

31极乐国土是自然七宝合成,无山岳海洋溪渠井谷之险,终年冷热适宜,无春夏秋冬之别。房屋是七宝楼阁,水是八功德水,味甘如露。众宝莲花遍满世界,足履其上则下陷四寸,行过之处还复如故。极乐世界还有百万种伎乐。演唱清畅悦耳的法音,更有百千种光明,照耀庄严的国土。

32“末曾度者要需船”还没有登彼岸,需要靠船,就是需要靠佛法。如何从苦的婆娑世界,到快乐的极乐世界;如何从迷妄的世间,到觉悟的世间;如何从虚假的人事,慢慢到真实的世界,这就必须靠佛法的船筏﹙fa﹚。

33什么是唯心净土?

你的心能任运逍遥,随缘放旷,则“随所住处,皆是净土”。就如天上的太阳、月亮,不管乌云密布也好,或是刮风下雨也好,太阳、月亮都是那么逍遥自在地悠游与虚空之中,这就是随心而往,唯心净土了。

【绝美禅境图片】

34如果我们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在我们一个转念,一个回心之间。【绝美禅境图片】

35人我相助,处处天堂;邻里相敬,处处净土。

天堂在我家中,净土在我心中。

36对世间怀抱爱心,婆娑世界就是净土;

对世间充满瞋(shen)恨,清凉佛土即成火宅。

37找到自己,能寻回生命的本质;扩大自己,能延长生命的价值。

升华自己,能体会生命的自在;圆满自己,能觉悟生命的真谛。

这就是净土。

匆忙之中拜读了由星云大师的语录结集而成的集子《风轻云淡》,顿有醍醐灌顶之感,如观袅袅升腾的香烟,如沐行云流水的舒畅。我不懂佛法,也无法寻求到佛教的清净,得不到涅槃的自由,更达不到大师的那种高深的修悟境界。但我分明地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大师对我们每一位世俗之人的谆谆教诲,与对在迷茫空虚之中生活的人的点化。其实,我们每一个生活于世间的凡夫俗子本应有一颗明净的心,只是在世俗的尘埃里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我。佛在哪里?净土又在何方?当我们冥思苦想,扪心自问之时,豁然间发现,净土,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

十首禅诗悟禅境
绝美禅境图片 第五篇

十首禅诗悟禅境

【绝美禅境图片】

了解历代禅师们的风范人格,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从他们所作的‘禅诗’入手。我们依循禅师的内容脉络,可以找出禅师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态度!禅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忙碌不安的人生,无疑的具有许多益处。

第一首 明.莲池大师

赵州八十犹行脚 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 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 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

“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

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大家在求学阶段,也要具备这种放下过去成见,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气,求新求进。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进而更要具备求真的热忱。好比赵州禅师为了一句话,就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答案,各位同学们现在正是读书求学的时期,这位老和尚的求真精神,正

可以作为大家的模范,因此我把这一首诗当作今天的开场白,希望大家都有为求真理不怕路途遥远,不怕麻烦的勇气与决心。

第二首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当我们走到寺院的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背着一个布袋子的和尚,我们都称他为弥勒佛。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依照我国传统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有一天,当他跟农夫在一起工作时,心有所感,因此做了这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大家将来踏出校门从事事业,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不能一味蛮干下去,把稳正确的方向,才不枉费十年寒窗的苦读。

第三首 唐.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 浮世穿凿不相关

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

善恶是非,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绣珍肴,因为心中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的钻营巧取,与我们都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能够置之度外的精神,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追求于世间上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佛教对这两种态度认为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因为过份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随着欲望而转移;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只有死于非命。而这种快乐是不实在的,相对性的,纵欲的快乐,跟随而来的就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所以‘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但是,‘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众生称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尚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进而当我们修行有境界的时候,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譬如维摩诘菩萨:‘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五欲六尘之所以形成束缚,那是因为众生的愚痴造作。

第四首 唐.某比丘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是唐朝有一位比丘尼到处访道,后来开悟所作的。我们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一样,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见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嗅,喔!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上了。

这首诗说明了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这首诗更提示了‘心内世界’

与‘心外世界’的差别。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我们的心量有多宽敞,有多广大。

最近世界正在为石油缺乏、能源危机而恐慌。事实上,真正的能源在我们内心,我们内心的宝藏比世界上盛产石油的国家的能源还要丰富,但是我们将这一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油田荒弃不用,并且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把自己这一座灵山中的宝藏提炼出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灵山,徒然去攀登别的山岭。

这首诗,事实上就是刚才所说的‘赵州八十犹行脚’一诗的意思。如果我们对禅的境界有点体悟的话,去除了对事相的质碍,只要是东风吹拂的地方,不管红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着春天的讯息吗?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我们能够契入佛法妙谛,层峦叠翠,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精神法身,声湍鸣涧,都是诸佛菩萨的说法妙音。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不去领会,纵然芒鞋踏遍岭头的云朵,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茫然无得而已。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体会,春天就离你不远了!

第五首 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 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 闲行闲坐任荣枯

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说:“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从云岩所说的‘枯的好’,我们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高沙弥,又如何呢?这里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已,但是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的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

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禅的世界就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等相对待的世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和圆融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第六首 宋.苏东坡

一树春风有两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禅诗。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评判谁输谁赢,并且互相商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于是正色下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苏东坡因此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物我的合一’。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原因是因为我们把世间的‘空有’分开,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冲突、差别,但是在禅师的心中,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调合起来,好比一棵树上,虽然同样接受空气、阳光、水分,但是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彼此能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泯除物我的对待,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管它虱子从棉絮或污垢中长出来,把‘自’、‘他’的冲突去除,才能见到圆满的实相。

第七首 刘宋.善慧大士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矛盾的调和。‘空手把锄头’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说是把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又是骑着水牛呢?人从桥上走过,分明看到桥下的水在流着,怎么说是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是禅师们从较高的境界来看世界。这首诗是叫我们从差别中来认识平等,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廓然寂静,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这就是陶渊明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到底有什么寓意?‘空手把锄头’,是说从‘空’里去体认一切,

相关热词搜索:美女禅境图片 禅意图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绝美禅境图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绝美禅境图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9696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