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2016-11-04 11:14: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共5篇)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概述】高良姜(又名:风姜)为姜科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辛、热。归脾、胃经。1.用于寒凝气滞的胃脘冷痛等,如(良方集腋)、。2.用于胃寒气逆、呕吐清水或嗳气吞酸等证。可与半夏,生姜,吴茱萸等同用;若胃气亦虚者,可配伍人参,白术等。【药效鉴...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第一篇

高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概述】

高良姜(又名:风姜)为姜科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茎。辛、热。归脾、胃经。

1.用于寒凝气滞的胃脘冷痛等,如(良方集腋<良附丸>)、<高良姜汤>。

2.用于胃寒气逆、呕吐清水或嗳气吞酸等证。可与半夏,生姜,吴茱萸等同用;若胃气亦虚者,可配伍人参,白术等。

【药效鉴别】

高良姜偏治胃寒,干姜偏治脾寒,相配可增强散寒止痛作用。

【药理作用】

水煎服对炭疽杆菌、溶血型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檬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按油精、桂皮酸甲酯、辛辣油质高良姜酚等。

【用量用法】

3——10g,水煎服,或研末服。

【使用注意】

肝胃火郁之胃痛、呕吐忌。

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1、霍乱吐泻。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2、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3、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

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4、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5、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6、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7、风牙痛肿。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附方: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用法用量】 3~6g 。

【各家论述】 1. 杨士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川黄连、白

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3.《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4.《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5.《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6.《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自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

良囱盛暑之时,乘凉钦冷,泪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姜、附、吴藐、良姜、革菱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胶冷脉伏,即是热深顾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此当以舌苔之既自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看也。pH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湿热积滞之肠僻可知。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葛吐,完谷清澈者也。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桔之噎膈,湿热秽浊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7.《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8.《药性论》: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9.《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10.《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11.《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12.《珍珠囊》:温通脾胃。 13.《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14.《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 15. 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元气。 16.《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17.《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选方】 ①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②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病,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声、干姜炮等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食后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调下。《百一选方》④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姜汁一匙,盐一撮,为服之。

《良方集腋》良附丸⑤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 五两,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备急方》⑥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⑦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为末。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续本事方》⑧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蝎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

良姜产品手册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第二篇

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良姜产品手册

目录

一、产品简介 ............................................. 1

(一)简介 ............................................ 1【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二)良姜生产(制作)工艺 ............................ 1

(三)良姜的成分及功效 ................................ 1

(四)良姜质量标准 .................................... 2

二、产业概况 ............................................. 2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一)产地和产量概况 .................................. 2

(二)消费情况 ........................................ 3

(三)产业政策 ........................................ 3

三、良姜进出口情况 ....................................... 3

四、良姜价格影响因素 ..................................... 4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一)历史价格走势 .................................... 4

(二)价格形成和传导机制 .............................. 4

一、产品简介

(一)简介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良姜,又称高良姜,姜科植物,是一种热带多年生山姜属食药兼用的植物,被评为广东“十件宝”之一。 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长4-9厘米,直径1-1.5厘米。良姜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厘米;质坚韧,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内皮层环较明显;气香,味辛辣。【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二)良姜生产(制作)工艺

在夏秋间挖取4-6年生的良姜根茎,洗净,除去地上茎及须根,剥去残留鳞片,横切成长5-7厘米的段节,晒干或低温干涸后贮于干燥容器内,臵阴凉干燥处,防蛀即可。

(三)良姜的成分及功效

据分析,良姜根茎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良姜还含有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

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性甘辣、清凉、性温,除烦热、利津小便,通三焦团壅,有温胃散寒、行气、消食止痛之功效,且明目驱瘴。”

由于良姜具有特殊气味的挥发油成分,其提取物常用于制作驱虫剂。据《广东通志》和《雷州府志》等史料的相关记载,徐闻所出产的良姜在北宋时期为朝廷贡品,因其气味芬芳馥郁,悬于室中有避疫之效,因而北宋皇室曾用其作香料和驱蚊虫品。

良姜除药用外,还大量用于烹调,是远东及东南亚地区的饮食必备香料,还供作卤水调味料。良姜也是制作香甜酒及苦啤酒的原料之一,另外良姜粉是“五香粉”、“咖喱粉”等大宗调味料的主要原料。

(四)良姜质量标准

良姜现货商品挂牌上市标准品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高良姜》规定的干良姜。

二、产业概况

(一)产地和产量概况

良姜在我国两广地区、云南及台湾等地均有栽种。广东省徐闻县特殊的自然和种植条件使得徐闻良姜品质优良,药用价值相对其他产地更高。广东省徐闻县良姜占全国良姜总产量90%以上,素有“良姜之乡”的称谓。

良姜在种植36个月后即可收割,普遍收割期为种植4-6年之间。鲜良姜亩产约为4000千克,可制成干良姜约1000千克。【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2014年徐闻良姜产量为6700吨,相对前几年产量偏高,其中三年生良姜占总量的1/3左右。

2015年从种植方面看,良姜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从库存方面看,良姜库存量亦在逐步消耗,市场缺口在急速增大,供不应求将会成为未来良姜市场的新局面。

表1 徐闻良姜近年产量情况

(二)消费情况

良姜主要用于药材、香料调料和食品的原材料。广西玉林市场良姜年销售量约为4500吨,山东滕州调料市场年销售量在1300-1500吨。

目前良姜国内贸易市场主要以广西玉林(中药、香料集散地)为主,安徽亳州、山东滕州也是重要市场。

(三)产业政策

2006年,徐闻良姜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117号公告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徐闻良姜种植历史悠久,质量纯正,原材料充足,大力发展良姜产业是徐闻良姜产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大大提高良姜的利用价值和附加值,使地方增财,农民增收。

三、良姜进出口情况

出口良姜用途以调料、制香为主,调料用良姜主要出口西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制香用良姜主要出口中东、非洲、东南亚等。食用良姜出口质量标准要求略高于国内流通标准,制香用良姜标准要求相对较低。

良姜出口量与内销量基本持平,近年来内销量略高于出口量。

良姜飘香——徐闻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第三篇

良姜飘香——徐闻

地处热带的徐闻,可谓是地大物博,农作物十分丰茂,其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品种,既能够作为一种祛风通络、理气止痛的中药材,又能够作为食用材料和一种香料,它是广东省著名的传统出口土特产,它就是——徐闻良姜。

良姜,又称高良姜、蛮姜,别名小良姜,俗称沙姜、山姜。药学名Alpiniaofficinarum Hance,为多年生草本,姜科植物。

作为一种热带多年生长的山姜属食药兼用的植物资源。追溯历史,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因出于古高凉郡 (今广东省湛江、茂名一带) 故名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本草纲目》及《中国药典》均有记载。而在《图经本草》中则对高良姜有更详细的记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

高良姜,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高良姜主产地主要为广东徐闻、广东惠阳、东莞等县市,广西陆川、博白等县,海南陵水、儋县、屯昌等县市,此外台湾及云南亦有小量的栽培。其中徐闻县种植曾达到67000多亩,产量占全国90%以上,仅龙塘镇种植就达40000亩,有“高良姜之乡”之称。在海外,也有“中国龙塘良姜”之美誉,因其出产的高良姜干粉多,品质优良,其产出的高良姜是中国高良姜生产品质的标准,其高良姜干品畅销全国及海外。

据《广东通志》和《雷州府志》等史料的记载:徐闻所出产的高良姜北宋时期就是朝廷贡品,因其气味芬芳馥郁,悬于室中有避疫之效,服用有温中散寒,止痛消食之功效。北宋皇室曾用其作香料和驱蚊虫品、御医院也曾经常采其制作皇室成员食滞的消食汤品。由北宋至明、清数朝几度列为官营产品,禁止商贾买卖。1949年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由国家统一收购,出口至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徐闻龙塘的高良姜规模种植可追溯到16世纪初;而龙塘镇高良姜作为南药开发基地则始建于1998年。从创建至今,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00亩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塘---华林一带,品种主要有牛姜和鸡姜两种。

高良姜原属野生,后来才进行人工种植,徐闻县龙塘镇良姜村就是由于率先人工引种野生良姜而得名的。高良姜大多生长于路边、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红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

据了解,良姜的生长期为3年,采制栽培品多在夏秋间挖取4~6年生的根茎,(此时收采可得干品30~40%), 洗净,除去地上茎及须根,剥去残留鳞片,横切成长5~7cm的段节,晒干。野生的多在5月以前采挖,此时雨量少, 易于干燥。收购鲜品时,则将1~2年生的嫩根切下留作种苗;种子繁殖约需7~8年始能收获。

一般的高良姜亩产4000公斤,如晒干、亩产可产干姜1000多公斤,市场收购价(干品)为6.5元/公斤。不过,这种珍稀南药的种植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龙塘出产的高良姜的质量优良,药用价值高,非别处出产的高良姜能比。据科研人员深入调查,在龙塘镇周边乡镇所出产的高良姜品质只有龙塘镇的60--70%,而海南、广西所出产的高良姜干品只有龙塘出产的高良姜干品品质的一半。

2006年,徐闻高良姜申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标志成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徐闻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徐闻良姜进行地理标志保护的函》(徐府函[2005]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曲界镇、城北乡、南山镇、海安镇、锦和镇、下洋镇、前山镇等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良姜,它喜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根茎圆柱形,块状,常数个相连,具芳香气,有节,节处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叶二至四五片,贴地生长,近无柄,叶片广卵形,叶面绿色,叶缘及先端紫色。穗状花序自叶鞘中抽出,有花5~12剁,白色,朝开晚谢。蒴果

不开裂,球形,成熟时橘红色,种子具有干燥的假种皮,花期4~10月。秋末冬初,当地上茎叶枯黄时,挖取1~3年生根茎,洗去泥土,除去须根,横切成片,用硫磺熏一天后,晒干。而干制的良姜红棕色,表面有纵向纹路和灰白色环节,断面棕红色或棕黄色,闻之香气扑鼻,味道辛辣。

据悉,良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促进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性甘辣、清凉,除烦热、利津小便,通三焦团壅、塞气抗寒、散气之功效,且明目驱瘴。”其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祛风、活血作用。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吐泻、消积食滞、消化不良、肺寒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劳伤吐血等症。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调酒搽;或煎水洗。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顽痹,煎汤洗。《峨嵋药植》:治无名肿毒。《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和叶:温肺,散寒,止咳。《四川中药志》:根茎:治劳伤吐血,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

《名医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

许多药方称,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 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胃寒呕吐: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尽管良姜种植周期比较长,从种植到收获需几年时间,但是许多人还是喜欢种植,是因为它是“懒人的赚钱的农作物”。而处于大陆南端的徐闻县,也正是有了这种著名的传统出口土特产种植,更加飘香饮誉海内外。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第四篇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良姜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

良姜的功效:
良姜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良姜治胃寒呕吐:良姜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 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良姜的作用:
良姜水提取物具有镇痛抗炎作用,醚提物只有镇痛作用,二者均能抗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及蓖麻油引起的腹泻,还能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煎剂灌胃能升高犬胃液总酸排出量,兴奋兔离体肠管运动,对抗因阿托品所致小鼠胃肠抑制後的墨汁推进率;采用体内血栓形成法,给大鼠灌胃高良姜水提物或挥发油均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00%煎液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良姜的功效与作用。<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 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第五篇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肉桂又叫玉桂、牡桂、菌桂、筒桂,肉桂的功效是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肉桂的作用是治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肉桂用药禁忌是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

肉桂的功效:
肉桂又叫玉桂、牡桂、菌桂、筒桂,肉桂的功效是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肉桂的作用是治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肉桂用药禁忌是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肉桂,肉桂畏赤石脂。
药名:肉桂
处方用名:肉桂、玉桂、上玉桂、油肉桂、紫油桂、赤油桂、上肉桂、上油桂、广肉桂、黄瑶肉桂、安南肉桂、安南桂、清化肉桂、官桂、肉桂心。
别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性味:性大热,味辛、甘。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
主治: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
用法用量:煎服,2-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来源: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

肉桂的作用:
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肉桂的功效与作用。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肉桂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肉桂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等。本品甘热助阳补火,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用于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
肉桂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肉桂用于寒痹腰痛,胸痹,阴疽。本品辛散温通,能通行气血经脉、散寒止痛。用于闭经,痛经。本品辛行温通力强,温经通脉功胜,故可用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的闭经、痛经等证,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
肉桂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等症。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它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等配伍。
肉桂用于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朮、当归、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治阴疽自陷,可与炮姜、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肉桂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症。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朮、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1、肉桂治脑头痛:桂(去粗皮)、荜茇、细辛(去苗叶).上三味等分 捣罗为散.每用一字 先满含温水一口 即畜药于鼻中;偏头痛 随痛左右用之.(<圣济总录>桂辛散)
2、肉桂治虚寒阴火之喉痛、喉痹:肉桂、干姜、甘草各五分。各研极细末,滚水冲掉,将碗顿于滚水内,再掉,慢以咽下。但先以鹅毛蘸桐油,入喉卷痰,痰出服药更效。(<外科全生集>桂姜汤)
3、肉桂治一切冷嗽:皂荚(去皮、子 涂酥炙)、干姜 (炮裂)、桂(去粗皮)各一两.上三味等分 捣罗为末 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九米饮下 不拘时.(<圣济总录>五嗽丸)
4、肉桂治牛皮癣:官桂、良姜、细辛各五分,斑螫十个(研碎),白酒三两,浸渍七天,每天震摇一次,浸出有效成分,滤取清汁,为缓和白酒的局部刺激,加入甘油三十毫升。先将患处用温水洗软,再用药水涂擦,每日或隔日一次。不宜饮酒和吃刺激性食品。(<中药通报>1:19,1957)
5、肉桂治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 其脉沉紧.寒气客于血室 血凝不行 结积血为气所冲 新血与故血相搏 所以发病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莪术、牡丹皮各五分 人参、甘草、牛膝各七分 上口父咀.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 去滓温服.(<妇人良方>温经汤)
6、肉桂治打扑伤破,腹中有淤血:桂心、当归各二两,蒲黄一升。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
7、肉桂治九种心痛,妨闷:桂心半两。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圣惠方>)
8、肉桂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粗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9、肉桂治濡泻水利久不止: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赤石脂各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日三服。(<圣济总录>桂附丸)
10、肉桂治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者:官桂(为末)、雄鸡肝一具,等分。捣烂,丸如绿豆大,温汤送下,日三服。(<万病回村>桂肝丸)
11、肉桂治寒疝气,来往冲心腹痛:桂心四两,生姜三两,吴茱萸二两。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忌生葱。(<姚僧坦集验方>桂心汤)
12、肉桂治小儿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桂心、黄连各等分。上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汤送下。(<普济方>桂连丸)
13、肉桂治奔豚疝瘕冲筑:肉桂、干姜、小茴香各五钱,牡丹皮、木香、槟榔各二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14、肉桂治产后馀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桂心、甘草各二两,白蜜一升,干姜二两,当归三两,赤石脂十两(绵裹),附子一两(炮,去皮,破)。上七位,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纳蜜,再沸,分三服。(<千金翼方>桂心汤)
15、肉桂治产后腹中瘕痛:桂(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16、肉桂治真寒腰痛,六脉弦紧,口舌青,阴囊缩,身战栗:肉桂三钱,附子三、四钱(急则用生附子),杜仲二钱。热服。(<会约医镜>桂附杜仲汤)

肉桂用药禁忌: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肉桂,肉桂畏赤石脂。

相关热词搜索:中药良姜的功效与作用 良姜香料功能作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良姜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2263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