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蒿里行曹操

蒿里行曹操

2016-11-02 11:32: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蒿里行曹操(共7篇)《蒿里行》曹操一.蒿里行一. 介绍1 作家生平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蒿里行曹操》,供大家学习参考。

《蒿里行》曹操
蒿里行曹操 第一篇

一.蒿里行

一. 介绍

1. 作家生平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 作品背景及地位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3. 文学作品知识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二. 疏通

1. 字词注释,及文意疏通

蒿里行: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为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关东:指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县东)以东。

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群凶:指董卓及其婿牛辅、部将郭汜等人。

盟津:即津,在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商纣王时,曾与各路诸侯在此地会合订盟。这里用“会盟津”代指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此处化用其句。咸阳是秦朝首都。这里的“咸阳”和上句的“盟津”都是用典,并非实指。 雁行:大雁飞行时排行的行列。比喻讨董各路军队都列阵观望,畏缩不前,不愿齐心合力,奋勇杀敌。

嗣还:随即。

戕:残害。

称号:即称帝,指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寿春(安徽寿县)称帝之事。 刻玺:刻皇帝所用的印章,指袁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图谋废黜汉献帝,拥立刘虞为皇帝的事。

虮:虱子的卵。

2. 语法知识:虚词“于”的用法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蒿里行曹操】

三.诵读

采取加篇制,分组分男女,个别,全班等模式相结合。

要求:流畅,断句准确。

四. 赏析作品

1.内容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这个时候作者的感情流露出的是:激情。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

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这个时候作者的感情是:悲愤、失望的。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时候作者流露出的感情又是:凄凉,同情。

3. 写作技巧----感情的流露

从曹操的《蒿里行》中,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写作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自己的文章中使得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可以提问一下)

两个方面:通过回忆和情境表现出来。

(1)先说如何是通过回忆。其实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其实都是我们记忆的回放。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并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你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生活中并不缺乏感动,而是你回忆的太少。

那么,如何能在很多年,很多月,很多天过后,你在写下这段回忆的时候还能够有着很清晰的记忆,需要的是你在生活中多多的,细致的观察。

(2)情境----场面烘托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场面描写。无论你是的文章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只要你的场面描写成功了,那么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了。例如说电视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过在看一部电视或者电影的某一个场面时流泪的经历。像韩剧,《蓝色生死恋》;恐怖片;汶川地震报道等。

战争场面:

主战场北面的山头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团整肃的排列在“风”字大纛旗下严阵以待,愤怒的望着南面山头的晋军,随时准备再次冲杀。南面山头的晋军,也重新聚集成步骑两阵,同样愤怒的望着北面山头的紫风军,同样准备随时冲杀。

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双方就这样死死对峙着,既没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没有任何一方冲杀,谷地主战场上的累累尸体和丢弃的战车辎重也没有任何一方争夺。就象两只猛虎的凝视对峙,谁也不能先行脱离战场。

可以让学生练习:考试失败后,用情境来变现自己的感情。

五. 引申知识

汉末文人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培养自己的这种气魄和意识。

1. 曹操的豪迈气魄赤壁之战的三笑。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得那样惨,为什么还要大笑呢?每一次大笑,他的属下都疑惑地问他为什么发笑?他都说:不笑别人,只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由他部署就必定在此埋伏一军……可见曹操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在精神上从来没有失败过更没有认过输。他虽【蒿里行曹操】

然打了败仗,但在心里早已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情,他在精神上已经把自己变成他自己的对手。在头脑里暗自设想:我如果处在你们的位置,我会怎么对付你。

曹操的这种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个极端自信的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决不会动摇他的意志和信心;其二反映了他的机谋和勇气,在仓皇逃命的境遇中还能笑出来,而他的设想又每每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谋而合。

2.联系现实生活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有忧患意识。

六.诵读

要求:要有感情。

七.互动

国家统一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我们该如何珍惜。

曹操《蒿里行》赏析咀华庐
蒿里行曹操 第二篇

曹操《蒿里行》赏析咀华庐 | 网站首页 | 诗歌鉴赏 | 原创作品 | 下载 | 论坛 | 旧版 | temp |

|

文章中心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咀华庐] >> 诗歌鉴赏 >> 作品鉴赏 >> 诗作鉴赏 >> 汉魏南北朝诗鉴赏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曹操《蒿里行》赏析 热 【字体:小 大】

曹操《蒿里行》赏析

作者:庐夫整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55 更新时间:2005-9-5

关东有义士①,兴兵讨群凶②。初期会盟津③,乃心在咸阳④。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⑤。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⑥。淮南弟称号⑦,刻玺于北方⑧。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曹操】

【注释】 ①关东: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以东。义士:指袁绍等举义兵讨董卓的各路将领。 ②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中平六年(一八九),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初平元年(190),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③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联盟义举。 ④乃心在咸阳:指心向汉朝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⑤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⑥嗣还:随即。还,同旋(xuán绚)。戕(qiáng强):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⑦指袁绍的从弟袁术于建安二年(一九七)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的事。 ⑧指初平二年(一九一)袁绍等私刻皇帝印玺,图谋废黜汉献帝,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傀儡皇帝的事。当时袁绍屯兵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与淮南对举,故曰北方。

【赏析】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

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初平元年(190)春,函谷关以东地区各州郡的军阀起兵讨伐董卓,各路将领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在孟津会师,打出讨伐元凶,匡扶汉室的旗号,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本人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诗中的“淮南弟”就是指袁绍之弟袁术,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安徽寿县称帝,寿县地属淮南,故云。“刻玺”句是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立幽州牧刘虞之事,说明他们本来就心怀叵测,颇有政治野心。

这就是曹操在此诗前十句中所勾勒的历史画卷,他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请看他的描述和呼唤:【蒿里行曹操】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本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王镇远)

纠错邮箱:jhlmail@126.com

文章录入:庐夫 责任编辑:庐夫

上一篇文章: 曹操《薤露行》赏析

【蒿里行曹操】

下一篇文章: 曹操《短歌行》赏析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最新推荐相关文章

没有热门文章

没有推荐文章

曹操《却东西门行》赏析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苦寒行》赏析

曹操《秋胡行》赏析

曹操《短歌行》赏析

曹操《薤露行》赏析

曹操作品鉴赏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咀华庐 Copyright© 2004 备案号:鲁ICP备05027551号 站长:咀华庐夫

题目1da553fb770bf78a65295484
蒿里行曹操 第三篇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薤露行翻译赏析_作者曹操
蒿里行曹操 第四篇

<薤露行>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曹操。其古诗全文如下: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薤露行翻译赏析_作者曹操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前言]
<薤露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所写的叙事诗,诗歌描述的是汉朝末年的政治动乱,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诗歌风格质朴无华,沉重悲壮,深刻表达了作者身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忧患意识和哀痛之情。薤露行翻译赏析_作者曹操。该诗为<蒿里行>的姊妹篇,明代钟惺的<古诗归>将两者并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注释]
1、薤(xiè)露行:乐府曲调名,

曹操的秘密日记读后感500字
蒿里行曹操 第五篇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们班的梦想和全国人民的梦想加起来就是中国梦”,这是<曹操的秘密日记>中的一段话。这个曹操不是东汉末年的那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是我们同时代的、一个平凡的五年级小男生。

一开始阅读这本书,我只是奔着这种文学体裁去的。但是,慢慢地,我被这本充满着“魔力”的日记中的句子给感动了:“大力丸的事已经告一段落了,可这些天我还是有点想大力丸。曹操的秘密日记读后感500字。人家都说狗狗的智力相当于5岁小孩的智商,这不是就等于说,我和一个五岁的小孩相处了一周、玩得很好的小弟分别了吗?”曹操这种对狗狗“大力丸”像朋友的感情让我十分感动。

这篇“日记”主要讲了小主人公曹操在五年级的生活,有很多事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但是没有几个人把它写下来。况且,这篇“日记”不仅有文字,而且还配有图画,看着图画和文字,最后,我想说,这本书描写的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就像一个个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现实中的人,我们要多多向他们学习。还有,我觉得大家一起多写日记,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避免我们忘掉一些事情。所以,我提议大家多写日记,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曹操的秘密日记读后感500字(二)

前几天我一直在期待一本书,<曹操的秘密日记>,这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幽默中带着苦涩,高兴中隐含悲伤,还有那一个个笑点中也蕴藏道理。曹操的秘密日记读后感500字

朋友们,忘记了么?在我们三四年级的时候,跟同学们打打闹闹,吹牛、嘲讽,还有现在想着都可笑的打架,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都完整展现。那天,我们一起去鬼屋探险,而曹操和他的同学哈智慧——哈哈哈、周大郎——大狼也跟着我们脚步去探险……

“小心点,哈哈哈”,曹操和他们小心翼翼的在前进着,只听见“扑通”“吱呀”“刺溜”“妈呀”的响声,知道发生了什么吗?曹操一不小心踩到了一滩不明物品——“扑通”,跌倒时撞开了一扇门——“吱呀”,但是门好像铁锈了,“刺溜”的一声,吓得曹操“妈呀”地叫了一声,最后他们打开手电,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前几次的“顾客”的恶作剧,结果哈哈哈灵机一动,写下了一条:哈哈哈、大狼、曹操到此一游!

想起来,小时候我也有这样的经历,与同伴们去探险,有时候,我觉得我就是曹操,曹操就是我,我经常在读书时把自己想成曹操,就这样,我爱上了这本书——<曹操的秘密日记>。


曹操的秘密日记读后感500字(三)

段立欣的<曹操的秘密日记>,幽默、夸张的描写了曹操的一系列好玩、有趣的校园和家庭故事。()光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让本书充满了趣味性,如:曹操、哈哈哈、大狼,听到这些名字,是不是就很想读下去了呢!

星期三,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可为什么叫<可怕的星期三>呢,在曹操的日记里星期三会发生什么让人可怕的事情呢?

每周三是五(1)班曹操他们的英语课,他的英语不是很好,最讨厌过星期三。开始不喜欢外教老师angel,但angel老师讲课带图片和道具的方式很有趣味,使他渐渐对英语有了兴趣,成绩很快有了提高,也不害怕每周三的英语课了,并且和angel老师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梦想着长大后自己也成为一名外教老师,去美国教小学生学汉语。

大狼说翻脸就翻脸。暑假我们刚帮他一起制服了“伏地魔”,现在他好像是被僵尸吃了脑子一样,把暑假时候我们的探险、我们的友谊和那些热气腾腾的老玉米全忘记了。哈,是因为曹操抢了大狼的风头,成为本学期第一名被老师请家长的学生。

<曹操的秘密日记>中,有让孩子们着迷的东西,虽然有些夸张,但是许许多多的事情就像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一样,书里面非富的结合了小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现代元素。“伏地魔”、“僵尸”等等这些词哪个不是让孩子们动之以情的呢?再加上生动、有趣的漫画,不光让孩子们喜欢,让连大人也会爱不释手。

曹操诗词
蒿里行曹操 第六篇

1、<气出唱(三首)其一>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曹操诗词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2、<气出唱(三首)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曹操诗词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
酒与歌戏,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3、<气出唱(三首)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4、<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5、<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6、<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7、<短歌行(二首)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8、<短歌行(二首)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9、<秋胡行(二首)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
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沈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10、<秋胡行(二首)其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遥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

11、<善哉行(三首)其一>

古公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12、<善哉行(三首)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13、<善哉行(三首)其三>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14、<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15、<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6、<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7、<谣俗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18、<董逃歌词>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19、<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20、<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中国古代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
蒿里行曹操 第七篇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国古代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唐·聂夷中<咏田家>

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6、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7、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国古代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曹植<白马篇>

12、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13、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16、月儿弯弯照九州,1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8、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1、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2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相关热词搜索:曹操蒿里行赏析 曹操蒿里行朗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蒿里行曹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蒿里行曹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1730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