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盗贼水旱,盗贼间作

盗贼水旱,盗贼间作

2016-10-12 10:07:4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盗贼水旱,盗贼间作(共8篇)福建省闽粤联合体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福建省闽粤联合体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闽粤名校联谊试题研究中心组审核:福建福州外国语学校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

第一篇:《福建省闽粤联合体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闽粤联合体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闽粤名校联谊试题研究中心组审核:福建福州外国语学校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问,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l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红色的花。蕤(rui):花草下垂的样子。

8.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6分)

(l)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F几千年人们心声 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效果的两句是:,

.

(3)《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

纸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块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一(4)题。(25分)

鬼脸钱

张建生

当年,开封府有条古玩街,店铺经营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其中有家古币店,老板刘少白觉得来钱太慢,便打起了歪主意。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频发。穷人揭不开锅,就卖祖宗传下来的古董+古地中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很多,其中不乏宝物。可惜穷人不知道啥是文物,更不懂得行情,遇见黑心买主就当废物卖,给多少钱是多少钱。

刘少白经常守在古玩街口,见破衣烂衫者过来就问:‚卖东西吗?‛穷人不逛古玩街,来了就是卖东西。他坑蒙拐骗,用很少的价钱就把西周的贝币、西汉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弄到手。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是中原古玩界泰斗,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苦苦规劝。刘少白竞也当成耳旁风。老人见劝不醒他,非常失望。

那天,刘少白在古玩街口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那人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他看见后,兴奋得心里怦怦乱跳。这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币,椭圆形,币面文字形状怪异,像传说中狰狞的鬼脸,俗称‚鬼脸钱‛。这种古币在市场上稀缺,价值两三万块大洋,可遇而不可求!

对不懂行的卖主,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刘少白暗中深吸了口气。努力使情绪镇静下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这玩意儿不值几个钱。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块大洋成交。

刘少白心中大喜,自己一转手,至少赚一万块大洋!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拿出来欣赏把玩。鬼脸钱边缘和币面手感有些毛糙,这枚鬼脸钱却光滑如玉。他觉得事情不妙,急忙去找舅舅鉴定。

冯老先生古币鉴定道行深厚,单凭手摸就能断代。他接过那枚鬼脸钱,捻须注目端详,微眯的双眼陡然睁大,愕然道:‚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不出这是个赝品?真品鬼脸钱,铸造呈自然状态,未经精细縻琢,币面文字一挥而就,书法流畅隽秀。赝品边缘和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实属画蛇添足:而且字体呆滞,缺乏灵气,有明显模仿痕迹,铜质粗杂,分量也厚重……‛

一连几天,刘少白在街头寻找那卖主。可哪里还能找到?他越想越窝火,把假币狠狠摔到地上。好在杂铜耐摔,只磕出个小坑。

这枚假币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刘少白心头,让他寝食难安。他不敢在门店卖,买主发现有假,会兴师问罪,闹腾起来自砸招牌,谁还敢再光顾?思前想后,只有拿出去卖,反正谁也不认得谁。

开封包公祠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地摊市场。刘少白装扮出一副穷困潦倒的落魄相。虽有人对那枚假币感兴趣,可一问价钱扭头就走。直到日斜西天,他准备收摊子,才有人执意要买,不过对价钱一路猛砍,最后砍到100块大洋。

拿回去一分钱不值,他只好忍痛成交,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盗贼水旱,盗贼间作

第二天,那张百元银票有些变色,刘少白赶紧拿到票号兑现。人家说:‚刘老板,你在哪儿捡的假票,颜色都褪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刘少白的大儿子一年四季在外收购古币,这天,他风尘仆仆回来,喜滋滋地说:‚爹,出去没有收到好货,回来走到西城门口捡个大‘漏’儿,用一万块大洋收来个宝贝!‛

刘少白见是个鬼脸钱,不由喜上眉梢。拿过来一看很是眼熟,定睛再看,见上面有个小坑。天哪,冤家又回来了!他顿觉天旋地转,跌坐在太师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两万大洋打了水漂,弄得元气大伤,再无资金周转,古币店面临倒闭,全家人如同末日来临。 这天,冯老先生让外甥带那枚假币来家里。刘少白见到舅舅,满脸愧色,嗫嚅道:‛怪我眼力还不到家,闹出这么大乱子……‛冯老先生摇头道:‚不是眼力不济你是被金钱乱了心性!‛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少白经营古币多年,如果仔细察看不会走眼,可惜心思都用在欺骗上,结果掉进陷阱。

‚这枚假币出自‘造假圣手’之手。‛冯老先生神色黯然,说罢良久无语。

中原古玩界对‚造假圣手‛几乎无人不晓。当年,他在古玩界竞屡作造假大案,特别是古币造假以假乱真,连不少行家都‚打眼‛,所以人称‚造假圣手‛。刘少白叹道:‚造假圣手有如此高超的造假本事,一定腰缠万贯!‛

‚错了,错了!当年,他明里经营古币店,暗中造假古币,本想大捞一把,最后倾家荡产。常言说,柜台不欺三尺子,买卖义取四方财。有谁靠坑蒙拐骗长久立足商界?‛盗贼水旱,盗贼间作

刘少白一脸困惑,舅舅对‚造假圣手‛知道得如此清楚?

‚我就是造假圣手!‛冯老先生语调悲伤,缓缓举起那只残手。惨痛的教训让他悔恨不已,就砍下自己一个手指。刘少白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冯老先生收回那枚假币,又拿出两张万元银票,双方物归原主。为了让外甥知道害人如害己,他派人演出了卖假买假这场戏。

刘少白如梦初醒,‚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幸亏舅舅假戏真做,使自己悬崖勒马,迷逢知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冯老先生当场挥毫泼墨,写下‚戒欺‛二字,送给外甥。

从此,刘少白诚信经营,把‚戒欺‛手书制成牌匾悬挂,作为经商的座右铭。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2期

(l)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对其规劝,却被刘少白当成耳旁风。说明老先生虽身为中原古玩界泰斗,外甥内心对此却并不完全认同。

B.刘少白把假币忍痛卖出后,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其当时明知古币是假仍然出售担心对方发现真相的心虚紧张。

C.小说后来交代冯老先牛就是造假圣手,既存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波澜 起伏,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情节的前后照应,如刘少白摔鬼脸钱这一情节,就为后文发现儿子所买鬼 脸钱为赝品做了很好的铺垫;关于冯老先生卖假买假的戏,前文亦均有所交代。

E.本文篇幅较短。人物性格相对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世俗小说赞扬真善 美批判假丑恶的特点。语言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刘少白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后面叙述有关“造假圣手”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赏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侯仁之,燕南园最后一位百岁大师走了

肖东发陈光中

①喜欢长跑的候仁之先生终于停下了脚步,他差不多跑了整整一个世纪,于2013年10 月22日安然离去,享年102岁。

②自少年时期开始,侯先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长跑。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 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 侯先生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

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历史地理学的巅峰。 ③侯老102年的人生轨迹,与百年来国家、民族的风雨历程交织在一起。说来也巧,在 每个人生的转折点,似乎都有一位老师的身影在等着他:顾颉刚老师一篇宣传抗日的文章, 使他决定放弃学医改攻历史,从而进入燕京大学;洪业老师‚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 的肺腑之言,使他从历史走向地理;远赴英伦投至达比教授门下求学,又使他终于迈进历史 地理学的大门……当然,还有司徒雷登校长呢,还有夏仁德教授呢,还有冰心先生呢,还有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呢…一老师们对他的影响,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更有思想与精神上 的熏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件事情:侯先生被日寇判刑后暂居天津,因意外情况面 临再次被捕的危险,正当他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洪业先生带话过来:不能走!就是被判处死 刑,燕大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死的‛!——洪先生自己就是一个榜样:在日寇的监 狱里,他不仅自己恪守气节,还教诲身边的学生要坚持民族大义,不畏威胁利诱。正是在这 些贤师的引领与鞭策下,侯仁之才逐渐走向成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当中,经得起名利的诱 惑,抗得住命运的拨弄,耐得过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不仅成为学术泰斗, 还是后辈学子敬崇的楷模。在这一代代杰出的学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的治学之道和气节操守是如何薪火相传、经久不息的。

④1932年,十九路军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第二篇:《福建省闽粤联合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届闽粤联合体第三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闽粤名校联谊试题研究中心组 审核:福建福州外国语学校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

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

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问,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l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蕤(rui):花草下垂的样子。

8.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6分)

(l)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F几千年人们心声

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效果的两句是: .

(3)《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 纸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块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一(4)题。(25分)

鬼脸钱

张建生

当年,开封府有条古玩街,店铺经营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其中有家古币店,老板刘少白觉得来钱太慢,便打起了歪主意。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频发。穷人揭不开锅,就卖祖宗传下来的古董+古地中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很多,其中不乏宝物。可惜穷人不知道啥是文物,更不懂得行情,遇见黑心买主就当废物卖,给多少钱是多少钱。

刘少白经常守在古玩街口,见破衣烂衫者过来就问:‚卖东西吗?‛穷人不逛古玩街,来了就是卖东西。他坑蒙拐骗,用很少的价钱就把西周的贝币、西汉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弄到手。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是中原古玩界泰斗,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苦苦规劝。刘少白竞也当成耳旁风。老人见劝不醒他,非常失望。

那天,刘少白在古玩街口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那人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他看见后,兴奋得心里怦怦乱跳。这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币,椭圆形,币面文字形状怪异,像传说中狰狞的鬼脸,俗称‚鬼脸钱‛。这种古币在市场上稀缺,价值两三万块大洋,可遇而不可求!

对不懂行的卖主,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刘少白暗中深吸了口气。努力使情绪镇静下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这玩意儿不值几个钱。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块大洋成交。 刘少白心中大喜,自己一转手,至少赚一万块大洋!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拿出来欣赏把玩。鬼脸钱边缘和币面手感有些毛糙,这枚鬼脸钱却光滑如玉。他觉得事情不妙,急忙去找舅舅鉴定。 冯老先生古币鉴定道行深厚,单凭手摸就能断代。他接过那枚鬼脸钱,捻须注目端详,微眯的双眼陡然睁大,愕然道:‚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不出这是个赝品?真品鬼脸钱,铸造呈自然状态,未经精细縻琢,币面文字一挥而就,书法流畅隽秀。赝品边缘和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实属画蛇添足:而且字体呆滞,缺乏灵气,有明显模仿痕迹,铜质粗杂,分量也厚重……‛

一连几天,刘少白在街头寻找那卖主。可哪里还能找到?他越想越窝火,把假币狠狠摔到地上。好在杂铜耐摔,只磕出个小坑。

这枚假币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刘少白心头,让他寝食难安。他不敢在门店卖,买主发现有假,会兴师问罪,闹腾起来自砸招牌,谁还敢再光顾?思前想后,只有拿出去卖,反正谁也不认得谁。

开封包公祠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地摊市场。刘少白装扮出一副穷困潦倒的落魄相。虽有人对那枚假币感兴趣,可一问价钱扭头就走。直到日斜西天,他准备收摊子,才有人执意要买,不过对价钱一路猛砍,最后砍到100块大洋。

拿回去一分钱不值,他只好忍痛成交,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

第二天,那张百元银票有些变色,刘少白赶紧拿到票号兑现。人家说:‚刘老板,你在哪儿捡的假票,颜色都褪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刘少白的大儿子一年四季在外收购古币,这天,他风尘仆仆回来,喜滋滋地说:‚爹,出去没有收到好货,回来走到西城门口捡个大‘漏’儿,用一万块大洋收来个宝贝!‛

刘少白见是个鬼脸钱,不由喜上眉梢。拿过来一看很是眼熟,定睛再看,见上面有个小坑。天哪,冤家又回来了!他顿觉天旋地转,跌坐在太师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两万大洋打了水漂,弄得元气大伤,再无资金周转,古币店面临倒闭,全家人如同末日来临。 这天,冯老先生让外甥带那枚假币来家里。刘少白见到舅舅,满脸愧色,嗫嚅道:‛怪我眼力还

第三篇:《【衡水点睛大联考】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衡水

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 分)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

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艺作品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绝对遥遥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求再生的动力。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精神,并没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依然博大精深,风采依旧。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节选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1. 下列对“原生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原生文化”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既有大毁灭又有大创造、既有大沉沦又有大

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社会整体上是大转型的时代。

B.“原生文化”由于时代的剧烈变化,体现了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生命状态,充溢着一种不

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盗贼水旱,盗贼间作

C.“原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等几乎

所有基本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D.“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的源,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如孙武、司马穰苴等伟大军事家

的理论,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春秋战国时代能够出现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是因为那是个深刻思索、

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

B.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实力的时代,重视强国富民,追求竞争优势,所以,那些虚伪的

文过饰非的理论没有产生的土壤。

C.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纷争不断,如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等,此起彼伏,体

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变革的活跃。

D.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不仅表现在光学物理、阴阳

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等方面,也表现在军事科学方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私学,稷下学宫,到最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的实现,表明教育

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B.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当各

种复杂的问题困扰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再生的动力。

C. 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往往也是造就伟人的时代,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春秋战国那个充

满活力的黄金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

D.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有助于在今天这

个国家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 乃罢其狱。 .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 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踿,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

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屏处十年 屏:隐居 B. 安得不豫为之计 ..

C. 乃罢其狱 .狱:案件 D. 犹虑不称 .豫:参与 虑:担忧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

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B.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

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C.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

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D.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

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6.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

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

发,请求减免租赋, 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 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

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 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

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5分)

译文: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小题。

晚登江楼有怀

唐·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8. 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 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9. 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 请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2) ,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3)陛下亦宜自谋, ,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诸葛亮《出师表》)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 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 狼来了! 救命啊! 救命啊!” 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 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给不给? 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 狼来了! ……”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盗贼水旱,盗贼间作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 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 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

你山旺算个甚么东西。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小说第三段对狼山

多个“没

A.有”“更没有”“一直没有”的反复渲染,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 漠视,为情节

发展作了铺垫。

B. 这篇小说虽不讲究叙事手法,但统观全篇如同从现实中撷取的一个鲜活片断;第四段巧

设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C.本文借寓言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

狼确有,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 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文章讽刺意味。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

音,“山旺”与“狼山兴旺”的“山旺”谐音。

E.因为有了狼,狼山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某些政府官员就有了政绩,所以尽管“狼山有

狼”的疑点很多,也不允许人去追究。

(2)请从文中找出策划者设计了哪些内容来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6分)

(3)中秋的晚上,听到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为什么没有人上山去救? 结合原文说明原因。(6分)

(4)“狼来了”这一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寓意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题。

第四篇:《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期中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孙和平

①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②“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

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③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

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④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人”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佛”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

(节选自《人民论坛》2013年第23

期)

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极深;因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人”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出“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与“圣贤”,道家培养“真人”、“圣人”与“仙人”.佛培养“菩萨”与“佛”这样高境界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来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因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

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

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

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屏处十年 屏:隐居 .

B、安得不豫为之计 豫:参与 .

C、乃罢其狱 狱:案件 .

D、犹虑不称 虑:担忧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3分)

①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③愿陛下靳之 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⑥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帝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译文: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8.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飞湍瀑流争喧豗, 。其险也如此, ! ——《蜀道难》李白

(3)、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屈原

乙 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夫老妻

第五篇:《福建省闽粤联合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6届闽粤联合体第三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闽粤名校联谊试题研究中心组 审核:福建福州外国语学校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

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

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问,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l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蕤(rui):花草下垂的样子。

8.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6分)

(l)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F几千年人们心声 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效果的两句是:, (3)《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 纸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块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一(4)题。(25分)

鬼脸钱

张建生

当年,开封府有条古玩街,店铺经营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其中有家古币店,老板刘少白觉得来钱太慢,便打起了歪主意。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频发。穷人揭不开锅,就卖祖宗传下来的古董+古地中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很多,其中不乏宝物。可惜穷人不知道啥是文物,更不懂得行情,遇见黑

心买主就当废物卖,给多少钱是多少钱。

刘少白经常守在古玩街口,见破衣烂衫者过来就问:‚卖东西吗?‛穷人不逛古玩街,来了就是卖东西。他坑蒙拐骗,用很少的价钱就把西周的贝币、西汉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弄到手。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是中原古玩界泰斗,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苦苦规劝。刘少白竞也当成耳旁风。老人见劝不醒他,非常失望。

那天,刘少白在古玩街口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那人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他看见后,兴奋得心里怦怦乱跳。这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币,椭圆形,币面文字形状怪异,像传说中狰狞的鬼脸,俗称‚鬼脸钱‛。这种古币在市场上稀缺,价值两三万块大洋,可遇而不可求! 对不懂行的卖主,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刘少白暗中深吸了口气。努力使情绪镇静下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这玩意儿不值几个钱。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块大洋成交。

刘少白心中大喜,自己一转手,至少赚一万块大洋!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拿出来欣赏把玩。鬼脸钱边缘和币面手感有些毛糙,这枚鬼脸钱却光滑如玉。他觉得事情不妙,急忙去找舅舅鉴定。

冯老先生古币鉴定道行深厚,单凭手摸就能断代。他接过那枚鬼脸钱,捻须注目端详,微眯的双眼陡然睁大,愕然道:‚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不出这是个赝品?真品鬼脸钱,铸造呈自然状态,未经精细縻琢,币面文字一挥而就,书法流畅隽秀。赝品边缘和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实属画蛇添足:而且字体呆滞,缺乏灵气,有明显模仿痕迹,铜质粗杂,分量也厚重……‛

一连几天,刘少白在街头寻找那卖主。可哪里还能找到?他越想越窝火,把假币狠狠摔到地上。好在杂铜耐摔,只磕出个小坑。

这枚假币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刘少白心头,让他寝食难安。他不敢在门店卖,买主发现有假,会兴师问罪,闹腾起来自砸招牌,谁还敢再光顾?思前想后,只有拿出去卖,反正谁也不认得谁。

开封包公祠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地摊市场。刘少白装扮出一副穷困潦倒的落魄相。虽有人对那枚假币感兴趣,可一问价钱扭头就走。直到日斜西天,他准备收摊子,才有人执意要买,不过对价钱一路猛砍,最后砍到100块大洋。

拿回去一分钱不值,他只好忍痛成交,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

第二天,那张百元银票有些变色,刘少白赶紧拿到票号兑现。人家说:‚刘老板,你在哪儿捡的假票,颜色都褪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刘少白的大儿子一年四季在外收购古币,这天,他风尘仆仆回来,喜滋滋地说:‚爹,出去没有收到好货,回来走到西城门口捡个大‘漏’儿,用一万块大洋收来个宝贝!‛

刘少白见是个鬼脸钱,不由喜上眉梢。拿过来一看很是眼熟,定睛再看,见上面有个小坑。天哪,冤家又回来了!他顿觉天旋地转,跌坐在太师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两万大洋打了水漂,弄得元气大伤,再无资金周转,古币店面临倒闭,全家人如同末日来临。

第六篇:《福建省闽粤联合体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6届闽粤联合体第三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闽粤名校联谊试题研究中心组 审核:福建福州外国语学校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

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

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

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问,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l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蕤(rui):花草下垂的样子。

8.本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6分)

(l)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F几千年人们心声 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效果的两句是: (3)《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 纸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块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一(4)题。(25分)

鬼脸钱

张建生

当年,开封府有条古玩街,店铺经营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其中有家古币店,老板刘少白觉得来钱太慢,便打起了歪主意。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频发。穷人揭不开锅,就卖祖宗传下来的古董+古地中

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很多,其中不乏宝物。可惜穷人不知道啥是文物,更不懂得行情,遇见黑心买主就当废物卖,给多少钱是多少钱。

刘少白经常守在古玩街口,见破衣烂衫者过来就问:“卖东西吗?”穷人不逛古玩街,来了就是卖东西。他坑蒙拐骗,用很少的价钱就把西周的贝币、西汉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弄到手。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是中原古玩界泰斗,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苦苦规劝。刘少白竞也当成耳旁风。老人见劝不醒他,非常失望。

那天,刘少白在古玩街口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那人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他看见后,兴奋得心里怦怦乱跳。这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币,椭圆形,币面文字形状怪异,像传说中狰狞的鬼脸,俗称“鬼脸钱”。这种古币在市场上稀缺,价值两三万块大洋,可遇而不可求!

对不懂行的卖主,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刘少白暗中深吸了口气。努力使情绪镇静下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这玩意儿不值几个钱。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块大洋成交。

刘少白心中大喜,自己一转手,至少赚一万块大洋!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拿出来欣赏把玩。鬼脸钱边缘和币面手感有些毛糙,这枚鬼脸钱却光滑如玉。他觉得事情不妙,急忙去找舅舅鉴定。

冯老先生古币鉴定道行深厚,单凭手摸就能断代。他接过那枚鬼脸钱,捻须注目端详,微眯的双眼陡然睁大,愕然道:“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不出这是个赝品?真品鬼脸钱,铸造呈自然状态,未经精细縻琢,币面文字一挥而就,书法流畅隽秀。赝品边缘和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实属画蛇添足:而且字体呆滞,缺乏灵气,有明显模仿痕迹,铜质粗杂,分量也厚重……”

一连几天,刘少白在街头寻找那卖主。可哪里还能找到?他越想越窝火,把假币狠狠摔到地上。好在杂铜耐摔,只磕出个小坑。

这枚假币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刘少白心头,让他寝食难安。他不敢在门店卖,买主发现有假,会兴师问罪,闹腾起来自砸招牌,谁还敢再光顾?思前想后,只有拿出去卖,反正谁也不认得谁。

开封包公祠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地摊市场。刘少白装扮出一副穷困潦倒的落魄相。虽有人对那枚假币感兴趣,可一问价钱扭头就走。直到日斜西天,他准备收摊子,才有人执意要买,不过对价钱一路猛砍,最后砍到100块大洋。

拿回去一分钱不值,他只好忍痛成交,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

第二天,那张百元银票有些变色,刘少白赶紧拿到票号兑现。人家说:“刘老板,你在哪儿捡的假票,颜色都褪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刘少白的大儿子一年四季在外收购古币,这天,他风尘仆仆回来,喜滋滋地说:“爹,出去没有收到好货,回来走到西城门口捡个大‘漏’儿,用一万块大洋收来个宝贝!” 刘少白见是个鬼脸钱,不由喜上眉梢。拿过来一看很是眼熟,定睛再看,见上面有个小坑。天哪,冤家又回来了!他顿觉天旋地转,跌坐在太师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第七篇:《“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愿陛下靳之   靳:吝惜。      B. 当改京秩                 秩:官阶品级

C. 乃罢其狱     狱:罪行        D. 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   擿:选取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3分)(    )

①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③愿陛下靳之

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⑥因力陈其弊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A. ④⑤⑥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③④

6.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 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帝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 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5分)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5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

第八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琬《申甫传》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9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疾作而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而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议遂寝 寝:停止,搁置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旰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C.趣驾而往 趣:趋向,奔赴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 横:出乎意料

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琬《申甫传》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琬《申甫传》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沆从不上呈秘密奏章,他认为既然办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应该公开地表达,没有必要呈现密奏。

B.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C.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应验。他担任宰相时,同僚对他赞叹不已,称其为“圣相”。

D.李沆认同佛教关于世界本来就不完美的理念,认为人也不可能求得圆满如意,还是应该知足常乐。

8.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8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来自汪琬《申甫传》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琬《申甫传》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出自▲

9.请简要概括李沆得到宋真宗信任、同僚赞誉的原因。(4分)

答: ▲

答案

6.D 匆忙、催促。

7.C.不是他担任宰相时,而是死后。

8.⑴(4分)心中稍微为国事而忧虑劳苦,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少,稍微;忧勤,忧愁劳苦;足为警戒,起到警戒的作用。宁谧,安定、安宁。每点1分)

⑵(4分)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求他办理私事。

(居位,任职时;慎密,谨慎细致;条制,规章制度;干以私,求他办私事。每点1分)

9. (4分)有治理才能,为人正直,富有远见,生活简朴。(每点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 汪琬《申甫传》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阅读答案

参考译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邯郸肥乡县)人。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五年,李沆考中甲科进士。后来担任翰林学士。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取消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对他说:“别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没有,为什么呢?”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的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搜寻一些已废亡的典章制度,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文靖真是圣人啊。”就称李沆为“圣相”。

景德(宋真宗年号)元年七月,李沆突然疾病发作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后非常震惊,催促御驾前往,对着遗体痛哭,停朝五天,追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李沆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求他办理私事。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我 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用得来的俸禄也可用以修理住宅,只要想着佛家内典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缺陷的,怎么有圆满如意,各自都求得称心满足呢? 现在买新的住宅,须一年修缮好,人一生早晚都没法保全,又怎么能长久居住呢?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盗贼水旱,盗贼间作相关热词搜索:间作套种 玉米间作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盗贼水旱,盗贼间作”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盗贼水旱,盗贼间作"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68265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