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2016-06-14 10:56:2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共4篇)三维设计第五章 第二讲 2013高三地理人口迁移试题 创新演练经典化一、选择题(2012·东城期末测试)读图,回答1~2题。1.2001~2007年江苏人口( )A.迁入增多 B.出生率上升 C.自然增长率上升D.死亡率下降2.导致图中江苏人口增长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 ) A...

《三维设计第五章 第二讲 2013高三地理人口迁移试题 创新演练经典化》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第一篇

一、选择题

(2012·东城期末测试)读图,回答1~2题。

1.2001~2007年江苏人口( )

A.迁入增多 B.出生率上升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死亡率下降

2.导致图中江苏人口增长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 ) A.历史、文化差异

B.自然环境差异

C.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解析:第1题,从图中曲线走向可以看出江苏人口自然增长量总体基本没变,而增长总量却明显增加,这说明江苏的外来人口数量在增加。第2题,江苏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大量人口由内地涌向江苏。

答案:1.A 2.C

(2011·广东高考)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4.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解析:第3题,从图中明显看出迁入率不是持续上升的,迁出率也不是持续下降的,迁入率减去迁出率得到的机械增长率有波动,随着总人口的增多,净迁入量是逐年增加的。因此选D项。第4题,由上题可知,该地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净迁入量逐年增加,选项中只有上海是一个迁入量大于迁出量,而且净迁入人口数在逐年增加的城市。因此选A项。

答案:3.D 4.A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表”。读表回答5~6题。

5.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解析: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

答案:C

6.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解析:“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

答案:A

二、综合题

7.读有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

(1)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3)说明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既有产业间的迁移又有空间上的迁移。第(2)题,农村劳动力迁移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第(3)题,比较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口从西部省份向东部地区迁移。

答案:(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原因: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原因:迁移成本较低;同时要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2)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带来交通压力、城市问题等负面影响。

(3)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1·上海高考)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

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C.人口构成

B.人口容量 D.人口素质

解析:第1题,②④均为生态移民,可以改善因环境恶劣造成的贫困状况;三峡移民属于重大工程移民。第2题,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会加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因此必须考虑迁入地的环境承载力或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1.D 2.B

(2012·济南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C.政治因素

B.婚姻家庭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C.乙、丙【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B.甲、丙 D.乙、丁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的迁移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经济因素引起的。第4题,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两者之间的迁移具有相关性。

答案:3.D 4.A

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来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

B.印度、中国、美国 D.印度、美国、中国

6.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解析:第5题,结合中、印、美三国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移民在其新增人口中占重要地位,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第6题,美国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而引起。

答案:5.B 6.D

(2011·福州质检)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变化统计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四地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B.乙地迁入人口少于自然增长的人口 C.丙地人口迁入多于迁出

D.丁地迁出人口少于自然增长的人口

8.关于四地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口地理考试题》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第二篇

人口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A卷4分填空,B卷4分填空)

1、人口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人口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3、人口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有边缘性、多学科的交叉性、宏观性和区域性

4、人口自身而言,人口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数量和规模是一切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存在的基础。

5、拉采尔于1882年出版的名著《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生存空间概念,并提出了自然环境决定论,白兰士则提出了人地相关论的思想,其学生白吕纳指出人口分布、劳动地理是人文地理应予研究的重要的研究内容。

6、人口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19世纪到一战,一战到1953年,1953年(人口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标志,召开了了美国地理学会年会)到现今,特里瓦萨提出把人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7、我国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提出的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黑河—云南滕冲

第二章(A卷一道论述15分,判断1分;B卷论述一道15分,判断1分)

1、 两种生产所指的是什么?理解并论证两种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它通过劳动加工使自然界原有的物品适于人类需求;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即为了自身的增殖或种族的繁衍所进行的生产,是原有人口生命的生产和新一代人口生命生产的统一。

(2)两种生产的在社会生产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两种生产相互依赖,两者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它们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依赖于人类自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相互渗透,物质资料生产中有人的因素,人类自身生产中有物质的因素,人类自身的生产渗透到物质资料生产中,物质资料生产也渗透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中。

两种生产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作用于对方,制约着对方的发展;物资资料生产作用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

④两种生产存在相互适应的规律,即两种生产存在着不为人类意志转移的关系。

2、可持续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结合实际,论述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指作为地球的主人翁的人类的永续发展。

第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只有一个。

第三,必须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在现在和将来之间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 第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配置,不仅要求实现社会产品的合理分配与优化分配,而且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包括生产与消费)的合理规模和优化规模。

正因为地球只有一个,而且并不增长,它的负载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把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限制在地球生态环境负载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来求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无节制地膨胀下去,为避免资源环境危机和生态灾难,人类必须自觉控制自身的生产,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继续膨胀,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控制人口数量具有头等的重要性。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人口与资源、环境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人口规模继续膨胀、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加速灭绝、土地退化、沙化、水污染和缺水问题日益严重、能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仍然面临威胁等。

对我国而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继续把控制人口增长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必须尽快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节水、节地、节电;加大环境教育力度,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立法、执法力度;反对奢侈浪费之风,节俭办事;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等等。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判断题

1、在世界各国之间,人口密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完全成正相关。(×)(第2章)

2、人口运动是指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过程。(√)(第2章)

第三章(A卷判断2分,名词解释4分,简答5分;B卷填空1分,判断1分,名词解释4分,简答5分)

一、简答题

1、简述一下蒙古人种、赤道人种、欧罗巴人种的特征及主要分布地

1)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褐色,面部扁平,鼻梁高度宽度中等,嘴唇适中,胡须和体毛不发达。集中于亚洲东半部。

(2)赤道人种:皮肤呈黑色或深棕色,头发为黑色卷发,鼻梁宽扁,嘴唇厚而突出,体毛发达程度中等,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

(3)欧罗巴人种:皮肤颜色浅,头发为柔软的波状或执法,皮肤多呈金黄、亚麻、灰褐等色,嘴唇薄,鼻尖突出,眼睛颜色淡,多为蓝色,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中亚及南亚部分地区。

2简述一下世界上公认的语系(至少6种)

(1)印欧语系(2)汉藏语系(3)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4)南岛语系(5)非亚语系(6)达罗毗荼语系(7)阿尔泰语系(8)南亚语系(9)尼罗—撒哈拉语系(10)乌拉尔语系(11)高加索语系

3、世界上的国家按照主要的民族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每种列举出两个国家

(1)多民族国家:中国,俄罗斯,尼日利亚

(2)单一民族国家:蒙古,日本,朝鲜

(3)两大民族并立的国家:加拿大,比利时,塞浦路斯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二、名词解释

1、民族:指的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上讲,包括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从狭义上讲,紧指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2、人种:又称种族,是按照人体自然形态上的特征而划分的人群。(第三章)

三、填空题

1、 民族发展的四个阶段是古代民族、原始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第三章p55页

2、 伊斯兰教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又分为什叶派和逊尼派(第三章p64页)

3、 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基督教在公元1054分为东正教和公教,公教又在16世纪可以分为天主教和新教

4、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印欧语系,民族最多的国家是尼日利亚

四、判断题

1、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第3章)

2、印度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第3章)

3、赤道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第3章)

4、犹太教是世界性宗教。(×)(第3章)

5、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第3章)

6、蒙古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白色,黄褐色,头发为黑色直发。(√)

7、佛教是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第3章)

第四章(A卷:填空4分,判断1分,名词解释4分;B卷:填空2分,判断1分,名词解释4分)

一、填空题

1、 出生人口的指标一般包括出生人口的指标和育龄妇女生育率(第四章p68页)

2、分析死亡人口主要有以下指标:人口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和标准化死亡率。(第四章p84页)

3、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绝对衰减阶段。(第四章p106页)

二、名词解释

1、人口再生产:指人口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自身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第4章)

2、一般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同期全体育龄妇女数的比率。(第4章)

3、人口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周期平均人口数的比率。(第4章)

三、判断题

1、一般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地区活产婴儿数与周期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2、欧洲的人口转变属于社会自发转变模式。(√)

3、人口再生产过程是生物学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第五章(A卷:论述题10;B卷:填空1分+判断2分+简答5分)

一、论述题

1、影响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①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对人口的经济要求,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②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影响。

③赡养老人社会程度的影响。

④妇女就业程度的影响。

⑤妇女职业差异的影响。

(2)社会因素的影响

①医疗卫生失业水平

②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育率水平越低,反之育龄妇女受教育水平程度越低,其生育率水平越高。

③婚姻习俗的影响,早婚,晚婚,不婚,结婚率和离婚率的高低,都会对生育水平产生影响。

④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影响。

⑤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信仰)的影响,“传宗接代”“重男轻女” ⑥生育政策。

(3)人口内在因素的影响

①人口年龄和性别对一般生育率的影响。

②婴儿死亡率高低的影响。

二、简答题:

1、影响人口性别比的因素有哪些?(第5章)

(1)出生婴儿性别比。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2)两性保存几率的差异。

(3)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和育龄妇女生育率。

(4)人口迁移

(5)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水平,经济结构,战争,卫生保健条件等也会对人口性别比产生影响。

二、判断题

1、如果年龄金字塔的塔形为下宽上尖,是典型的金字塔状,可以判断该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

2、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多属老年型。(√)(第5章)

三、 填空题

1、度量和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主要指标有人口比重、老少比、抚养比、年龄中位数和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第五章p124页)

2、任何时期人口的年龄结构直接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第五章p124页)

第六章(A卷:名词解释4分+简答5分;B卷:填空2分,简答5分,判断1分)

一、简答题

1、简述一下反映人口素质的主要指标(第六章p135页)

(1)关于身体素质素质:用于分析人口死亡状况的各项指标

用于分析现存人口生存质量的各项指标

反映体质和体格发育形态的各项指标

(2)关于科学文化素质

文盲率【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大、小、中学入学率

成年人中不同文化教育程度所占比重

人类发展指数

2、简述一下当今世界人口身体存在的问题和困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六章p138页)(1)疾病及次健康状态

(2)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正朝消极方向演化

(3)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

(4)人口素质的逆淘汰和不良遗传基因的积累

二、名词解释

1、人口素质的逆淘汰现象:是指高素质人群自然增长缓慢,而相对的低素质人群则增长迅速。(第六章)

2、人口素质:指人口本身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也就是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第三篇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课上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我被戈尔的执著深深感动。他到处演讲,同时也造就了这部传奇般的电影,我想他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包括我的。网上看到有很多评论将其与政治阴谋联系到一起,也许我不是政治家,但我认为这本来也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我们全人类面临的一个生存的问题!

让我们看看周围的环境。我们都记得小时候的蓝天白云,夜晚的满天繁星,而如今很多东西都看不到了。河水污染威胁人们吃水,核污染泄露入海水引发盐慌,却让我们发现了,十年间多少“难以忽视的真想”在这一刻我们才意识到呢?

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证明全球变暖将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存威胁。例如,格陵兰或南极洲冰床溶化后,全球海平面可能会升高近6公尺,全球大面积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一亿人民将因此无家可归。而据统计,北极冰面也将在50到70年内融化,这将是一个多么严峻的考验!试想,当南北极都变成了汪洋大海,海平面上升,沿海的陆地都被淹没,在尚未掌握空间旅行能力和替代星球的情况下,我们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

如此可怕的后果并不是戈尔所编造的,他不但通过图片对比,也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分析,比如对南极洲冰层中心样本在过去六十万年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数值的检测资料,来驳斥有的科学家说这是人类整个气候变化中一个正常现象。

浏览相关网页时,我又发现了《全球变暖的大骗局》这个影片。

很多人评论说有种被耍了的感觉,觉得全球变暖或许真是一个骗局而已。比如人们提出质疑究竟是CO2增加让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暖让CO2增加呢?

戈尔的理论是,人类贪得无厌,毫无节制地用石油、天然气浪费了资源,由此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着我们唯一的地球,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导致全球变暖。他的依据是古代南极的冰芯上得到的数据,CO2的含量增加,同时全球的温度增加,CO2的含量下降,温度也同时下降。但是在《大骗局》影片中有这么一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温度和CO2数据变化的先后顺序,那就是温度升高进而CO2增加,温度降低进而CO2减少。他们认为温度升高,导致海水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使海洋释放出大量CO2,温度降低,导致海水的溶解度升高,从而吸收了大量的CO2。这个说法却更让我想起了那只青蛙。

影片中有一段动画,把青蛙放进沸水里,它会马上反应跳出来,而放到冷水里慢慢加热,它却会若无其事的呆在里面,直到死亡!很正常的,人类不愿想可能的悲剧未来或者更愿意关注眼前的脆弱经济,当然我们更没意识到的是我们就是那只青蛙,正在这样一个逐渐被加热的地球中,默默经受着全球变暖的威胁而不曾察觉,最终走向灭绝!

我们应该仍然记得戈尔那个六年级的同学,他的老师否定了他地球板块拼接的假想,因为那时的人并没有认识到大陆板块漂移,人们

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解释这种现象。今天,我们认可了这种假说。同样的情景,当地球面临这样一场劫难,全人类的目光假如像《大骗局》一样否定还没有完全显现的全球变暖危害,那么我们的未来将如何?等待几十年或者百年之后更正吗?不,我们根本没有更正的机会,人类的文明或许就要终结了,何谈更正!

经常我们会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到不如说:“我们的行为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人类如何使用,用在什么地方上,造成什么影响。全球变暖的负面效应,就是人类盲目运用所带来的,而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所造成的。就其中一方面来说,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燃烧石油、煤炭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之中,把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保留了起来,温室形成,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另一方面,我们如此强调科学,却忽视了规范,也就是法律的制约作用。我们现今的执法力度完全不够,并且很多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踢皮球。假如执法力度提升上来,对人们形成威慑,或许情况会好很多。

如此,面临我们的就两种选择。

一, 继续高枕无忧,对相关的事情视而不见;

二, 不但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后代而努力改变现状。 很明显,只有二可以选择。多种树,节约纸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虽然目前我们所做的也只有这些,但积少成多。可以说人类从没有真正把整个地球作为我们人类利益的出发点,但最起码在这些小

事上我们人类应该团结在一起,不然除了毁灭还能又什么呢?

影片中有很多地方深深打动了我:

1.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记录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奔走全球各地宣传环保理念和全球变暖的巨大危害,尽管影响有限但他仍然不遗余力尽心尽力。

2由于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大西洋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就是说其实人类就生活在危险之中却不自察。

3南极洲冰床溶化,可能使全球海平面升高近6公尺,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而不复存在,造成的难民数量会比现在的叙利亚难民潮多数百数千倍,经济发展更无需再谈。

也有很多地方对我很有启发:

1一个小动画:小女孩正准备吃冰激凌,却顷刻间融化了,哭涕着。她爸爸走上前安慰:“你可能奇怪为什么冰激凌没了,小苏西,我们的敌人不是外国侵略者,而是全球变暖。”这不就是在说我们的下一代吗?我们的错误却终究将由他们来承担!

2为了防止地球变暖,向大洋中投放巨大的冰块,然而不过是杯水车薪,更多的是为嘲讽人类的马后炮。而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所能尽力做的却完全不是杯水车薪,而是赢得未来的最后一根稻草!

3 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北极熊为了寻找冰面在海面上游很远的距离,最终体力不支被淹死。我们常说地球属于所有生命,但他们有何错呢?却要为人类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

除了《难以忽视的真相》,有很多其他影片也值得我们思索: 比如《星际穿越》,虽然主打人类寻找新家园,但背景是地球遭受灾害,粮食严重紧缺而无法承担人类的需求。该影片中的人类是幸运的,最终找到了生存下来的办法。但假如找不到呢?况且以现在的技术无法达到影片中的宇航能力。保护地球无疑是现阶段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这部纪录片假想了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公元2050年;人类消失的第二天,一片黑暗。公元2051年;人类消失后的一年,植物入侵。公元2055年;人类消失后的五年,火海吞城。公元2070年;人类消失后的20年,生态巨变。公元2150年;人类消失后100年,道路尽失。公元2550年;人类消失后500年,城市消亡。公元22050年;人类消失后2万年,文明消失„„这揭示着一个不变的真理,人类可以消失而地球并不会因此而死寂,新的物种将替代我们,而我们却永远从地球上被抹去痕迹!

附北京市最新的一些政策:

1.通州平房户年内全用优质煤

通州将实现全区平房地区用户优质煤替代全覆盖,涉及近13万户,换煤量达30多万吨。据调查统计,通州区现有燃煤取暖住户128873户,共需更换燃煤303261吨,涉及全区388个平房村及社区。自2013年,通州在农村地区启动“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以来,全区两年累计完成农村地区减煤换煤30.9万吨。今年,通州区煤炭

《江村经济读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第四篇

<江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说明的是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尽管这是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江村经济读后感。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

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的趋势,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明。

在本书中的第十章有关农业提到:“前两年村里有两台抽水泵……然而这种机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注意了,这这两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经存在了两年,根据当地的地域宽广来说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得以推广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没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经明确了。也就是说在当时来说,当地的农民们就一家就已经害怕劳动力过剩了,相当于吃闲饭吧,造成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量过快,二是农业机械化。

人口增长虽然在当地来说是受到压制,但是人口还是得增长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来了更大的挑战,农业机械化接着来了,如果机械化得到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又将有大批的农民沦为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农业人口不再增加,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将迅速增长。尽管当时人们没有普遍的采用机械化,但是这是一个趋势来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的。这个从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得到的,从七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说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变这个趋势也不是去阻止它,我们要从机械化的应用之仲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们不知道改怎样的去找啊,叫他们去城里打工争得过受过高等教育的吗?不行,这就导致了劳动力过剩的必然的产生。

农田中的劳动力剩余,如果没有其他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渠道,农村中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就会多起来。比如聚众赌博、酗酒、各种迷信、热衷于红白喜丧事、滋事生非、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等等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农村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如果大量的劳动者有工作可干,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时工作,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折腾别的事情;而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劳动力没有事情可干,就会闲而生非,无端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来。所以,劳动力过剩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急待解决的。

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其进程必然要有很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出来,正确的战略选择是要加速这种现代化过程,使农业产业劳动生率提高,能支付农业产业分工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而与农业关联的产业得到足够的支付后,也能正常地分工发展,从农业种养业中吸收过剩出来的劳动力就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分工和产业分化则会大量地增加就业。当然啦,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由农村内部产业的分工和分化吸收就业。一是农村的一些产业要向城镇集中,二是相当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要向城镇转移。这样,农村的农业就可以家庭农场式经营,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为期不远了。

但这不是个顺利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艰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问题来的,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是不怎么公平的,跟人家竞争的起点就不一样了,成功的可能不大。我认为这个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有国家这个强力的后盾无论是什么问题解决起来都不难。这就要看国家的政策到底是怎么实施的了,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算有多好的政策实施起来也是有点难度的。

我想单靠现在的分散的小农经济是难以解决农业的现代化问题的,它达不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所以说用农业机械化在这里难以得到发展。

农村劳动力过剩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国家应该要出台什么有效点的方案来解决了吧,希望不要让我们人民等太久了。

这就是我从<江村经济>里看到的令我思考的问题。


江村经济读后感(二)

初读江村经济,首感便是被费先生的社会责任感所打动,在新婚妻子逝世,自己身患疾病的时候,费先生居然能够一刻不停地进行社会调查,为百姓生活奔波,这不禁令笔者钦佩万分。着名的功能主义学家马林诺斯基教授在序言中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那费先生是怎样展示这个伟大的国家呢?

首先,笔者认为这本书有两个主要方面,一部分是向我们介绍中国农民的传统生活、经济、社交等形态,另一部分就是通过之前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江村经济,我们在读的时候,不应该忽略它的副标题“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而且包括农村人的行为和心理。

关于中国农民的生活,该书中显现出来的就是农村社会的“人情性”,最明显的是在蚕丝业改革中,具有威望者担任改革首脑,而且改革中,改革者努力防止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集中,保证每户的心理平衡、人际平衡,有一句话或许最能体现这种理念——“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另外,农民生活中,礼仪的开支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乡邻生活中,一家有事,四邻免费支援劳力;在经济困难的时候,组成互助的首要对象是亲戚,亲戚们也是自感责无旁贷;在从事同样工作的渔民中,他们之间有相互接待的成规;在养羊的时候,羊多的人可以把自己的羊的饲养权交给穷人,而报酬多数是采取送礼,而非金钱……在农村,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情关系。

关于小媳妇制度,体现的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本质上是因经济落后而出现的思想。一个姑娘可在未婚前为家里养蚕缫丝赚钱,结婚可以省去200元左右的婚礼费用,婚后可以减少婆媳矛盾,但是,人们仍然排斥这种做法,原因就是这样会缩小亲属组织,导致一个家庭在村里各个方面的孤立无援,尤其是经济危机之下的借贷。这也体现了乡村社会人情的价值所在。

关于航船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航船因为掌握了城乡交流的渠道而得以生存下来,给笔者的启示就是,农村的发展,一定要与城市结合。笔者做如下解释:因为有交通工具上的便利加上职业性,航船主与城镇的商户建立了坚实的利益关系,他们赚取了生活费用;他们免费为村民提供服务,获取了村民的信任,他们获取了不可取代的优势;当蚕丝业改革时,他们因为捎带货物的不可取代性而获取了补偿;当经济危机时,他们因为与商户坚实的利益关系得以成为借贷的中介,获取生存。假如每户农民都能与城镇直接经常联系,恐怕航船主的生存不会那么容易了。

接下来,回归本书的重中之重,那就是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费老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农村企业组织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总结江村人发展经济的困境,有如下几点:一、信贷系统不完善;二、市场知识缺乏;三、剩余劳力无法转化,女性人口外流;四、传统观念的羁绊。那么,按照费老发展工业的提议,针对江村存在的缺陷,联系现在三农问题,笔者认为现在农村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一个懂得市场经济、商业运作、乡村人情、任劳任怨的领导人,这样才能在控制住民心的前提下好好运作农村经济;二、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资,给予银行借贷系统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建设;三、在国家控制下的典当业的发展,可以弥补经济危机之下银行投资的空白;四、知识下乡、科技下乡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一个覆盖农村的科技知识系统;五、因地制宜建立乡村企业,()吸收农村的劳动力,将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六、继续宣传计划生育、男女平等思想。

当然,中国的农民问题几千年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笔者所提出的只是基于现实的浅见而已。费老将农民的土地问题的解决打开了一个缺口,给了笔者这样的启示:本着共同富裕的原则,城市在农村的发展中也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城市的纳税人,要对农民土地上的产出物给予一定的补贴,这种补贴可以是提高物价,也可以是增加税收反哺农民。

关于该书的方法论的收获:首先,费老以动态的方式完成对中国农村状况转变的研究,从未开化传统状态到接受世界工业的萌芽。马林诺夫斯基在这部书的序言中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社学分析的人类学,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这部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学界都具有标志性影响。其次,采用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农村社区,向西方社会展现一个生动详实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图景,把中国的问题与世界背景相结合。再次,采取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指导。第十二章<蚕丝业>是最佳典范。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如亲戚关系等。

最后,借用费老的话,我们要“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笔者相信,中国的农村、中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江村经济读后感(三)

<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费老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着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后者将此书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

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所以一直到现在对于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想象中以及平时在高铁上所看见的窗外的风景,其他的便很模糊了,但是这本书把农村的样貌向我娓娓道来。正如序言中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引用的一句e·丹尼森·罗斯爵士看完本书的话所说的:“我们曾经有过统计报告、经济研究和地方色彩浓厚的小说——但我未曾发现有一本书能够回答好奇的陌生人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江村经济>就是这么一本书,“随着本书的描述,读者本身将自然地被带入故事发生的地点: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弦弓村。他将看到村庄的河流、桥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于了解这个村庄。他将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调的关系。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料、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确实的资料,这在任何有关的中国文献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它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而且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能够给读者以无限的使命感。

虽然费孝通先生只对研究对象——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但本书无愧于老马的盛誉,它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先河,并通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原创性的意义。

同时,<江村经济>中从微观到宏观,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社区,完全参与的参与观察法等调查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江村经济>中费老独到视角观察到的种种现象在目前来说还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政策可能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社会制度,当然在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研究学习<江村经济>这样的社会调查研究巨着,从中学习大师们的思维方式及独到的视角。作为国家的栋梁,我们任重而道远。


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相关热词搜索: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难以忽视的真相下载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难以忽视的真相结合经济、生态,人口,地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624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