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2016-06-13 10:49:5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共4篇)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精选训练12题(一)黄河 [唐]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第一篇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精选训练12题

(一)

黄河 [唐]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答案】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水边偶题 【唐】 罗 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3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

【答案】(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分)

(2)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2分)

1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每点2)

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分)

(四)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7.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答案】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答案】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2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拟人。(1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1分)②对比、衬托。(1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1分)③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1分)(如从色彩等角度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①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2分)②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2分)③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2分)

(六)

阮郎归 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分)

或:“春”运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2分)既写出梅花热烈绽放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来到,为下面写春风入西邻进行铺垫。(2分)

【解答这类题】①解释“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2分) 3

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2分)她整日闭门不出,也没有心绪打扮自己;看到梅花盛开,想折寄远行之人,却因日暮而不能。(2分)

【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七)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3.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4分)

【答案】因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致使香消炉“寒”;(2分)一个“寒”字,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2分)

14.“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2分)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2分)

(八)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分)

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 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4

《古诗鉴赏练习十首》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第二篇

古诗鉴赏练习十首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雅敏)

参考答案

示例:同意。“旷野”二字写遥天无际,前途茫茫。“天低树”描写天空低沉的景象,体现了诗人的压抑心情。“江清”更显出诗人的孤寂。“月近人”含有“亲切”的意思,表明只有江月能慰人寂寞。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雅敏)

参考答案

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本题需要注意诗中相关物象)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 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风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中“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雅敏)

参考答案

“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同意“关键”之说。本词前面的词句描写了极富情感的景物:“重帘燕过、红花落庭、栏入凉波、翠幕风生、雨滴圆荷”,“酒醒”句实属点睛之笔。(本词从写景入手,上片写帘外之景,从视觉所及落笔,下片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以情语作结,极有跌宕之致)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即元稹。这是诗人被撵出京城长安,东去九江途中,想念比自己早五个月远谪通州的好朋友元稹时所作。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凄苦”是这首小诗的基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雅敏) 参考答案

同意。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渲染得十分浓烈。透过这些词语,诗人那坐立不安,悲愤交加,义奋填膺的形象跃然纸上。(本诗考查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抓住诗中富有凄苦色彩的景物仔细品味,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睛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诗中最有意蕴,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雅敏)

参考答案

示例:“天意怜幽草”用人格化的语言表现了对不被重视的小草的关注;“人间重晚晴”表现了作者分外珍重美好而又短暂的事物的感情,意思是晚晴短暂,更应珍重。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注】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受到牵连,于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

人们在谈论这首诗时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得意闲适的感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雅敏)

参考答案

示例:不同意。这首诗抒发了暂得来的闲适之情,心中积久的仍是不能排遣的忧郁之情。因为诗中“洲渚”的“宿云”、“夜雨”刚刚散去,“村坞”刚刚变明,“高树”受到夜雨的洗礼,刚刚以崭新的面目光临“清池”,临北池而成宾主的感觉只是“偶此”。所以“闲适之情”说法不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景中明朗之景是刚刚得来的,阅读时需要注意最后一句的“偶此”二字)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闲”字对于创设全诗的意境极富情趣,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雅敏)

参考答案

示例:同意。诗的上阕写西湖的天光水色无限美好,各种景物都色彩鲜明,在这样美好的景色里,动物也悠闲自在地安然入眠,西湖的歌管弦曲也不能影响它们了。“闲”字正折射出月夜西湖恬静的风光,更折射出诗人的喜悦心情。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的一、二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雅敏)

参考答案

示例:这首诗营造了一个空蒙迷幻的意境:月光朦胧,一株海棠光洁的叶面和花瓣映射着普照大地的月光,微风一吹,花枝摇动,光波闪烁,花香四溢,更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雅敏) 参考答案

抒情主人公具有心中悠闲、赏景怡情、自得其乐的性格特点。首句的“好道”为主人公的性格奠定了基调;“南山陲”的居所暗示了主人公的隐逸情致;“独往”与“自知”表现了其独游独乐的特点,在“水穷处”“坐看云起”,与“林叟”谈笑等画面,展现了其赏景怡情、自得其乐的淡逸情趣。(主人公的突出特点是“好道”,“好道”的具体表现是居所的选择和行踪的描述)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雅敏)

参考答案

同意。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本题共两问,第一问考查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二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这两问的正确回答,都必须建立在对本诗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

《2007-2013年海宁卷诗歌鉴赏理解与高考试题解析以及赏析》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第三篇

一、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二、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这道题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全诗主旨而作的一个铺垫。‚怜琴‛一般人都是喜爱琴的音声,‚爱棋‛一般人都是喜欢爱用它来娱乐、角逐,但作者却不,他在第一联中明确表示,他‚怜琴‛是因为它的‚弦直‛,他‚爱棋‛是爱它的‚局方‛,即爱棋盘的方正。第二联两句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较得失‛一句是承‚爱棋‛句而说,因为‚爱棋‛是爱棋的方,所以没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一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由于‚怜琴‛爱的是‚弦直‛,在不音声,故怎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正是有了这第二联的两句,更突出了第一联中‚为弦直一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上一题的铺垫,使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有了个了解,再加上注①刘一止简介提供的一些背景材料,更是启发考生,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从诗的第三联可看出,作者虽说‚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但显然这只是反语,‚世愈疏‛决不是因作者的年老,而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方直之品不变;‚万事妨‛也并非是由于作者的‚拙‛,也还是因为他不圆通,有棱角。这样,作者正直之品不变,其结果就只能落得个小斋独处,无法去系国家的‚兴亡‛了。在三、四两联中,作者实际抒发的是这样的情怀: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不公的讥讽。

赏析: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

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

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诗说:‚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

二、题李世南①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②,

隔坞闻钟觉寺深③。[1-2]

2注释译文词语注释

①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 瓮:这里指水瓮。

③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2-3]

白话译文

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1] [3]

3作品鉴赏

中国的山水画到了宋代开始强调气韵,表现真实的生活,题画诗围绕画的主旨,注意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于是题画诗也就逐渐演变为画的一部分。蔡肇这首题李世南山水画的诗,立意把静态的画面写深写活,深刻地揭示了画的内涵,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所以很有感染力。

李世南的画,通过这首诗可以知道,画面上是一条溪水平平地流入山涧,林中黄叶飘飞,呈现一派秋景,一个人抱着瓮在溪边汲水,远处的小山后,露出了寺庙的一角。从画面,呈现的是乡村野外的恬静与安详的气氛。蔡肇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画面的景象,还进一步发挥想象,探索画家的心理,联系实际生活,揭示了画外的景与趣。他这样构思:画面上有水泻入山涧,诗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面上林木纷披、黄叶旋落,诗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了西风瑟瑟的声音;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居民;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一写,一方面给画增加了不能表现的声响,真正符合了古人所说‚诗是有声画‛这一特点,并通过这些声响反衬环境的幽静,让画面上静止的东西都活动起来,赋予生气;另一方面,诗通过想象,加深了画的意境,拓展了画面,如诗中的村庄、寺庙的钟声,都属于画以外的东西,诗人通过自己的体验,予以加入,使场面更显得丰富多彩。[1] [3]

4作者简介

蔡肇字天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北宋画家,能画山水人物木石,善诗文,著有《丹阳集》。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历明州司户参军、江陵推官。初事王安石,见器重,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尝与王诜李公麟苏轼米芾等十六人雅集西园。崇宁初张商英当国,拜中书舍人,逾月,罢为显谟阁待制,出知明州。再夺职,提举洞霄宫,会舎卒。在京师开封任官时,画平冈老木,余纸请李公麟画远水归雁和舟楫,早萌退隐之意。画迹有《松路仙岩图》、《山麓渔舟图》、《雪陂钟馗图》、《煎茶图》,著录于《绘事备考》。又《仁寿图》相传是其作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4]

三、鹧鸪天1〃陌上柔桑破嫩芽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2。平冈3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4。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5沽酒有人家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7花。[2]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1.鹧鸪天:小令词调, 双片55字, 上片四句三平韵, 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4]

2.些(sā):句末语助词。[2]

3.平冈:平坦的小山坡。[2]

4.‚平冈……暮鸭‛句: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1]

5.青旗:卖酒的招牌。[2] [5]

6.‚青旗……有人家‛句:来源于白居易《杭州春望》诗:‚青旗沽酒趁梨花。‛[1]

7.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1]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8.教:使,令。[3]

9.阑干:栏杆。阑。同‚栏‛。[3] [6]

白话译文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

着寒林的景色。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横斜的山路。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青旗:卖酒的招牌。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7]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

3创作背景

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这二首词写于作者被弹劾解官后,是他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4作品赏析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词中初发的桑叶芽、刚孵出的蚕宝宝、悠然吃草的小牛犊、 斜日林中的归鸦以及村头风中飘扬的酒旗、溪边盛开的荠菜花,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在词人妙笔下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的田园早春图。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但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舐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诗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四、雨雪曲

雨雪隔榆溪①,从军度陇西②。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③,苍苍别路迷④。[1]

2注释译文

【注释】

①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②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③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④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译文】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3作品简析

《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是乐府,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2]

五、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⑶。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⑷。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1]

3注释译文

【注释】

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赏析_作者辛弃疾》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第四篇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赏析_作者辛弃疾。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陌:田野小路。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横斜的山路。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译赏析_作者辛弃疾。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青旗:卖酒的招牌。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鉴赏]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相关热词搜索:晚日寒鸦一片愁 译文 昨日寒鸦一片愁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602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