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自题小像的意思

自题小像的意思

2016-05-11 09:51:5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自题小像的意思(共4篇)自题小像)独孤的心灵与爱的深沉——读鲁迅的《自题小像》鲁迅的作品历来就是中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鲁迅越来越多的课本选入中学教材。《自题小像》这篇书写鲁迅毕生誓言的小诗也进入中学课堂。从各类教参的指导来看,它们在把这首小诗理解为鲁迅爱憎分明,献身祖国的精神写照的同时,也把这首诗和鲁迅表达与婚姻的不满...

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的意思(一)

独孤的心灵与爱的深沉

——读鲁迅的《自题小像》

鲁迅的作品历来就是中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鲁迅越来越多的课本选入中学教材。《自题小像》这篇书写鲁迅毕生誓言的小诗也进入中学课堂。从各类教参的指导来看,它们在把这首小诗理解为鲁迅爱憎分明,献身祖国的精神写照的同时,也把这首诗和鲁迅表达与婚姻的不满结合起来,说鲁迅是在批判封建的婚姻制度和人们的愚昧。我感觉这样说也不是解释不清楚,按照鲁迅的婚姻来讲,这首诗正是鲁迅和朱安订婚后写作的。可我认为这样说还是有点偏颇,我们为什么总是把鲁迅的作品和批判封建社会结合起来呢?总结鲁迅作品时总喜欢加上一句,批判了„„,就像对这首小诗的解读,这本来就是鲁迅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内心激起无限的痛苦和发誓为拯救祖国写下的诗篇,我们为什么把这种解读和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结合起来呢? 《自题小像》本诗作于1903年。鲁迅最早将本诗写赠给许寿裳。许寿裳在《怀旧》中说:“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既然这首诗是赠给许寿裳的,我们看一下许寿裳对这首诗是怎样解释的。许寿裳在1936年12月写的《怀旧》中,说《自题小像》是:“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1944年的《〈鲁迅旧体诗集〉跋》中,许寿裳的说法是:“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全首写留学异邦所受刺激之深,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感,以及同胞如醉,不胜寂寞之感,末句则直抒怀抱,是其毕生实践之誓言。”从许寿裳这两处的解释,我们没读出鲁迅写这首诗是批判封建婚姻制度和自己不幸的婚姻的,而是鲁迅自己的奋斗誓言。教参在把这首诗分句解读时,在解释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后面对这首诗的新解中,把这首诗直接放在鲁迅“婚姻说”的基础上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样的解读可以接受,但对这首诗更为合理的解读应该是许寿裳所说的那样是鲁迅毕生实践的格言。

我们知道鲁迅是革命的战士,把他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实践他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先生逝世后,上海民众代表献

“民族魂”白底黑字旗一面,覆盖于棺上。“民族魂”的核心精神,就是爱国主义!他在做这首诗的时候祖国正处于非常困难时期,革命的屡屡失败不是革命者全部的责任,而是国民的愚昧,对这种现象鲁迅深感心痛。这种痛在诗中明显表达出来。

下面我们就在这首诗中来体会一下鲁迅当时孤单痛苦的内心。“灵台无计逃神矢”这句是鲁迅内心痛苦挣扎的表达。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神矢,引用西方典故,指丘比特的神箭。传说爱神丘比特把箭射向哪对男女,那么他们就会致死不渝的相爱。这里特指对祖国对民族深厚浓烈的爱恋。在这里我赞同鲁迅把祖国比喻为恋人的说法。可就是就因为这个比喻,现在的一些解读就把这句理解为是在喻指“我”无法逃避母亲决定的婚姻的苦难。我不否定这个观点,但我认为不太合适。鲁迅痛苦的内心更是他忧民忧国的表现“无计”和“逃”字反映了但是鲁迅痛苦挣扎的内心,想逃是逃不过的。正如许寿裳所说,全首写留学异邦所受刺激之深。当时鲁迅在日本留学,初到日本留学,倍感落后国家国民的屈辱,国家的尊严不保,个人的面子何存?当年的留日学生被日本人歧视、小视是常有的事。在日本鲁迅看到幻灯片,片子里放映的是同胞围观俄国人斩杀中国人的情景。但见片中的国人表情木讷,脸上全无血气,身上全无傲骨,心里全无激情。由此,鲁迅想到要拯救民族和国家,首要的是强健人们的心灵,再造民族精神,这比人体无疾病更加重要。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国留学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可视为鲁迅毅然剪辫的一个前提。而鲁迅断发并且题诗于小照背后赠送给挚友,则显然是借以明志。可以说“剪辫”是青年鲁迅与封建思想诀裂、自觉接受民主思想的鲜明标志。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叙述了“写起小说来”之前的几个思想发展阶段,其“弃医从文”志向的确立便发生在他写《自题小像》之后。可见,许寿裳解释的更符合实际,鲁迅受到自己民族被侮辱的事,而自己的同胞却麻木不仁,这刺痛了鲁迅的心,使他无法逃避,决心拯救自己的祖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这句教参中在诗句解读时把这句理解为:鲁迅把希望寄托给民众,但民众的不觉醒,使鲁迅很失望。可是在后面的解读中把这句和第一句列为写的是家事,纯系婚姻之事的范畴,而把二四句列为是对国事的描写,把这两句说成是,抒民族情,感时忧国之情,舍身报国之情,属于公共道德情怀。

诗的解读方式和内容是灵活多样的,并不是说那种解读是错误的,那种解读是正错的,而只能说那种解读更合适。在这里我认为还是把全诗都理解为是鲁迅爱国情怀的抒发最为合适,当然这句也是鲁迅对自己祖国现状感到痛心的表达。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闪光者,它使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寄意寒星”,在本诗诗人大概也就是这意思。“荃”在楚辞中,可用来指君,也可用来指臣。鲁迅在本诗中,“荃”是指国民、民众。“寄意寒心荃不察”的寓意是: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有些研究者说:鲁迅在这里是用“荃”指母亲,“荃”不察,他只好寄意天空中的寒星了。我认为,这种理解没有太大的矛盾。母亲也是落后、愚昧、尚未觉醒的民众中的一员。不必把母亲与民众对立和分离开来。可是把“荃”解释为指母亲,往往就把这句扯到了“婚姻说”上,因此,在这里我还是把“荃”理解为国民、民众。

至于教参中对本诗一四句的理解,我是持赞同态度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表达。至于把二四句理解为是对鲁迅不幸婚姻的表达,我不是说这样解读不对,而是觉得没有足够的理由去证实这一点,还有我们没有必要把鲁迅的所有作品都贴上批判的标签。

翻看关于鲁迅旧体诗解释,意见最为分歧,而争论最多的,就要数这首《自题小像》了。我认为,《自题小像》这首小诗,能激起我们心底那巨大的波澜的正是因为作者的襟怀博大、志存高远。而不是鲁迅对不满婚姻的表达。其实,与其说这是文章词句的魅力,不如说是气质性格的魅力。其中之味恐怕不在文字本身的奥妙,而在于作者的胸怀和境界。无疑,“我以我血荐轩辕”,是格言式的名句,它好似暮鼓晨钟撞击着一代代青年人的心灵。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不仅这样说,也实实在在是这样做的。鲁迅以他的批判审视的目光,注视着中国传统文化,注视着整个国家的民族性。他启迪着后人,告诫着后人,激励着后人。他确确实实用他全部心血凝结成一部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实践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宿愿。因此,我认为把这首诗理解为,鲁迅抒发爱国情怀,决心现身祖国精神的表达最为合适的。更何况在很多关于鲁迅这首诗的资料中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曾庆瑞在《鲁迅评传》中认为:在诗里,他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强烈爱情,他引吭高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啊,我愿把这满腔热血贡献给您,为您的解放而奋

斗一生。1林志浩在《鲁迅传》中认为: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达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漏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慷慨和焦虑,抒发出他的某种寂奥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可贵的誓言。全诗用形象化的笔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童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2

我们还可以找到对这首小诗更为合适的解读资料,那就是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叙述了“写起小说来”之前的几个思想发展阶段,其“弃医从文”志向的确立便发生在他写《自题小像》之后。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其源大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鹊之志的写照,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鲁迅自己的论述应该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如果按照教参后面的补充解读部分去理解,把一三句理解为鲁迅对自己婚姻不满的表达,鲁迅内心也发不出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的豪情万丈的誓言。

至于教参上把《自题小像》进一步解读为“婚姻说”,我认为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可以接受的。可现在很多研究者对《自题小像》的解析是愈来愈详细了,其中有些解析从各方面加深了读者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构思的理解。从近几年来有些解释来看,研究者主观上想挖掘鲁迅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与社会意义,客观上不免远离了作品的原意,模糊了作者的个性。把鲁迅作品的主题偏向了鲁迅的一生理想。这也解读虽然可以接受,但作品的解读毕竟要有主要的思想内涵,偏离了主题的思想内涵,往往会脱离了作者原始创作的目的,不能很好地解读到作者写作的本来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自题小像》表达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从历史事实来看,从鲁迅思想来讲,这句诗所表现的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民族革命思想,无疑包括对外的反帝国主义和对内的反满清王朝。在南京接受了维新派思想的鲁迅,到日本之后,迅速成为伟大的爱国者和反帝反清的民族革命者。这句诗有力地抒发了他决心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崇高志愿,是他思想飞跃的表1曾庆瑞﹒《鲁迅评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 林志浩﹒《鲁迅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1

征,“毕生实践的誓言”。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的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在国民不觉醒的困境中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立下为此奋斗的决心。

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的意思(二)

《自题小像》是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在日本东京学时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诗作。诗本无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

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 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词语解释

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

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全句是把自己的祖国比作恋人 故园:故乡。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整句解释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灵台”指内心。“神矢”是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据说他用神箭把男女双方的心射穿就会使二人相爱。

“风雨如磐”比喻祖国灾难深重。“闇”是使动用法,是“使昏暗”的意思。“故园”是东渡日本的鲁迅称代祖国的说法。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自己对祖国始终怀有无法抗拒的强烈情感,即便祖国已经是风雨飘摇,这种爱国的情怀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反而会更加强烈)。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轩辕既指黄帝,代指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又和前面的寒星暗含呼应。“荃不察”出自屈原的《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荃”是一种芳草,屈原借以喻国君,又与黄帝的地位暗合。巧用典故,层层照应。这正是这两句诗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我将这份热忱告诉祖国的同胞,但同胞们却全无察觉,我愿意牺牲我自己来唤醒同胞的自觉!

自嘲 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的意思(三)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的意思】

这首诗最早是写给柳亚子的。《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记有“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并录下本诗和跋语。条幅上的跋语:“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在条幅和日记上,诗中的“破帽”原是“旧帽”,“漏船”原是“破船”;鲁迅编入《集外集》时,作了最后改定。

1.关于“自嘲”【自题小像的意思】

自嘲,字面意思就是自我戏嘲、自己嘲笑自己。从本诗内容看,写的是自己的危险处境和在这样处境中的心态。从写作对象看,这首诗是写给柳亚子的。柳亚子辛亥革命时期曾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是著名民主人士。1932年,郁达夫的哥哥来到上海,郁达夫请他哥哥吃饭,并请鲁迅和柳亚子等作陪,柳亚子在这次见面时请鲁迅给他写幅字,之后不久鲁迅便写了这个条幅。这首诗的写作,并不是向社会发表宣言,而是朋友间的酬酢之作,既是这样,鲁迅就自己当时那种处境向朋友表示自嘲,就很容易理解了。外界的压力尽管很大,自己尽管时时都有危险,但鲁迅向朋友说,这些不过是些好笑的事情罢了。这正是鲁迅一贯的幽默乐观的风格。而从诗的内容来看,这并非一篇游戏文字。鲁迅在“自嘲”中所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以“自嘲”表现自己义无返顾的信念,这大约正如《琐忆》中说的,是鲁迅“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吧。

2.关于“华盖”

鲁迅在《华盖集》“题记”里说:“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据有关记载,郁达夫那次请客,鲁迅到时,达夫开玩笑似的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

“嗯,”鲁迅微笑着应答,“我可以把昨天想到的两句联语回答你,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达夫继续打趣。“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鲁迅说。(以上记载见1956年12月6日《新民报晚刊》)以后,有人据此认为鲁迅“跋语”中说的“偷得半联”,就指“运交华盖”这句。【自题小像的意思】

3.关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孺子牛,典出《左传》:齐景公很爱幼子,曾口中衔绳,假作牛,让幼子牵着嬉戏。鲁迅很爱他的孩子海婴,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到为孩子“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的话;还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左传》关于孺子牛的典故早有人用过。清洪亮吉《北江诗话》记“同里钱秀才”有三子,溺爱过甚,饭后即引与嬉戏,惟恐不当其意,其柱帖云“酒酣化作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郭沫若据此认为,鲁迅“跋语”中“偷得半联”是指从这里借了半句。【自题小像的意思】

4.《自嘲》白话试译:

交了倒霉运,还能有什么顺心的希求;

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却还是碰了头。

上街时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横祸;

好像坐在装酒的漏船上,在江心打转,时有没顶之险——逃不脱的晦气啊!

面对众人的指斥,詈骂,诅咒,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

面对孩子,我却宁愿像头老牛,任他牵着跑,我都心甘情愿。

不过躲进小楼,就成了自己的一统天下,爱写什么,谁管得了,

外面的世态炎凉且由它去,雨雪风霜也由它去,全与我不相干!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quán]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诗本无题,系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 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据许寿裳1936年12月l9日作《怀旧》一文说:“1903年他23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 这首诗即是许寿裳发表《怀旧》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的,题目也是许寿裳添加的,后收于鲁迅《集外集拾遗》一书中。 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自题小像》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鲁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编辑本段全诗内容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灵台:(书面语)心灵。 无计:无法。 神矢:指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箭。全句是把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做恋人。 故园:故乡。 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这里指民众。察,体察。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这里象征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

编辑本段全诗译文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 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 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编辑本段诗句赏析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灵台”指内心。“神矢”是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据说他用神箭把男女双方的心射穿就会使二人相爱。 “风雨如磐”比喻祖国灾难深重。“暗”是使动用法,是“使昏暗”的意思。“故园”是东渡日本的鲁迅称代祖国的说法。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自己对祖国始终怀有无法抗拒的强烈情感,即便祖国已经是风雨飘摇,这种爱国的情怀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反而会更加强烈)。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轩辕”除了指黄帝外,还有一层意思。传说黄帝的母亲附宝是在受到北斗权星感应后生下黄帝的。《河图稽命徵》说“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寿邱”,《河图始开图》又说“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祗之女

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或曰“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所以古人有时也用轩辕指天空中北斗七星及其所在的区域。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天空的星星都是跟随着北斗七星旋转的,认为轩辕是天的中心。(其实那是因为北极星离北斗七星很近,而地轴是指向北极星的,天上的星星实际上是围绕北极星在转。) 这样,轩辕既指黄帝,代指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又和前面的寒星暗含呼应。“荃不察”出自屈原的《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荃”是一种芳草,屈原借以喻国君,又与黄帝的地位暗合。巧用典故,层层照应。这正是这两句诗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我将这份热忱告诉祖国的同胞,但同胞们却全无察觉,我愿意牺牲我自己来唤醒同胞的自觉! 编辑本段主要思想

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对《自题小像》这首诗的内容有极其精炼的概括,“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原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这首诗的创作缘起是剪辫子。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国留学生”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可视为鲁迅毅然剪辫的形象注脚。而鲁迅断发并且题诗于小照背后赠送给挚友,则显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说“剪辫”是青年鲁迅与封建思想诀裂、自觉接受民主思想的鲜明标志。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叙述了“写起小 说来”之前的几个思想发展阶段,其“弃医从文”志向的确立便发生在他写《自题小像》之后。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 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鹄之志的写照,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

答人翻译赏析_作者太上隐者
自题小像的意思(四)

<答人>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太上隐者。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注释]
①答人: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诗。答人翻译赏析_作者太上隐者。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译文]
偶然来到松树底下,找块石头安稳的睡上一觉。因为山中没有日历,只晓得冬去春来,但却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
[鉴赏]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自题小像的意思相关热词搜索:鲁迅的自题小像的意思 自题小像这首诗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自题小像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自题小像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4048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