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绿荷舒劵凉风晓

绿荷舒劵凉风晓

2016-03-25 12:57:4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绿荷舒劵凉风晓(共3篇)荷花古诗集小池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子夜吴歌 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

篇一:《荷花古诗集》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子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乌栖曲 张籍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

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杨万里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夏歌 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采莲曲 南朝·梁·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咏芙蓉 南朝·梁·萧纲

圆花一蒂卷,交叶半心开。影前半照耀,香里蝶徘徊。 欣随玉露点,不逐秋风催。咏同心芙蓉 南朝·梁·朱超 青山丽朝景,元峰朗夜光。未及清池上,红蕖并出房。 日分双蒂影,风合雨花香。鱼惊畏莲折,龟上碍荷长。 云雨流轻润,草木隐嘉祥。徒歌涉江曲,谁见缉为裳。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莲花 唐·郭震

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为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曲池奇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折荷有赠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采莲曲 唐·李康成

采莲去,月没春江曙。翠细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 云起风生归路长。归路长,那得久,各回船,两摇手。

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盆池 唐·韩愈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际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重台莲 唐·李绅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

绿荷舒劵凉风晓

双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赋得芙蓉出水 唐.贾 谟

的皪舒芳艳,红姿映绿萍。摇风开细浪,出沼媚清晨。 翻影初迎日,流香暗袭人。独披千叶浅,不竞百花春。 鱼戏参差动,龟游次第新。涉江如可采,从此免迷津。

篇二:《莲)》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绿荷舒劵凉风晓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绿荷舒劵凉风晓

子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乌栖曲 张籍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

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夏歌 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采莲曲 南朝·梁·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咏芙蓉 南朝·梁·萧纲

圆花一蒂卷,交叶半心开。

影前半照耀,香里蝶徘徊。

欣随玉露点,不逐秋风催。

咏同心芙蓉 南朝·梁·朱超

青山丽朝景,元峰朗夜光。

未及清池上,红蕖并出房。

日分双蒂影,风合雨花香。

鱼惊畏莲折,龟上碍荷长。

云雨流轻润,草木隐嘉祥。

徒歌涉江曲,谁见缉为裳。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莲花 唐·郭震

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为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曲池奇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折荷有赠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采莲曲 唐·李康成

采莲去,月没春江曙。翠细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云起风生归路长。归路长,那得久,各回船,两摇手。

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盆池 唐·韩愈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际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重台莲 唐·李绅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 双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赋得芙蓉出水 唐.贾 谟 的舒芳艳,红姿映绿萍。

摇风开细浪,出沼媚清晨。 翻影初迎日,流香暗袭人。 独披千叶浅,不竞百花春。 鱼戏参差动,龟游次第新。 涉江如可采,从此免迷津。

新荷 唐.李群玉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篇三:《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背景介绍

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全中国,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风流,不畏礼法;随性,不拘于时。

但作者的个性决定了他不会随意而为、任性放荡,只能是温柔敦厚、委婉中和,发乎情而止乎礼。于是他将情感投射到荷花中。这荷花意象的选择就有他高洁无瑕的一面,而他创设的朦胧意境又表明情感宜藏不宜露,要含蓄有蕴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事实上,虽然生活有重压他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家人,这在文中可以看出来。在经过一段精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重点1◆文章是如何描绘“荷塘月色”的?

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朵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复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2.为什么作者会突然想到六朝和江南采莲?

解答要注意文中的一句话:“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正说明了作者对热闹与风流的向往。经过荷塘月色和江南采莲的精神之旅,作者暂时得到了精神的解脱,他感慨“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有什么?有他曾经有过的生活:在白马湖畔与夏丐尊等好友的相聚,在秦淮河与俞平伯等人的畅饮,也许还有美好的爱情生活。但现在的朱自清,人到中年,生活重压、政治彷徨,心情倍感沉重,这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形下,他想独自到荷塘边寻找慰藉,就在这里营造了自己心中的荷塘,意在寻求暂时的解脱和自由。

在朱自清笔下,出现了他经常使用的美人意象或美人比喻,写花是为了写人,表达对美丽女子的向往,这是他对美的追求。喜欢美女,实为喜欢人间至美。有对南朝诗歌的回味,更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歌的回忆,正是神之旅后,忧愁又占据着作者心中的主要位置,所以他说“妻已睡熟好久了”。

人们平时都生活得非常理性,因此需要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与阅读中暂时摆脱一下,让自己放松一下,这也是人性的需要。

荷香月色 妙笔勾勒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读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文学上的滋养。这里谈谈其修辞美和映衬美。 1.修辞美。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

(1)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如翩翩起舞般婆娑婀娜的丰姿。

(2)生动的拟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密。

(3)巧妙的通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映衬美。

(1)远近映衬。“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远近映衬,将月光下舒展的荷叶以及含苞待放的荷花写得朦胧而宁静,给人以优雅之美。

(2)正反映衬。文中写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句写了荷叶、荷花的安谧、恬静,勾勒出梦一般的迷人的幻景,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接着作者又写道:“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埏熬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树影阴暗交替,错落有致,反衬出月光的轻盈荡漾。另外,“没精打采”的灯光也反衬出月色的明亮。

(3)动静映衬。荷塘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此处着力刻画环境的宁静,创造了缥缈朦胧、轻淡幽美的醉人意境,接着写蝉声和蛙声,动静结合,道出了作者摆脱不了的绵绵愁

思。

(4)人景映衬。本文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而这种“不宁静”的心情同荷塘月色这一“静美”的环境相反相成,从而使缥缈朦塍的景色与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为一体。

故都的秋 背景介绍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来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 “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他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重点2◆题目中的“故都”即“北平”,作者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第一问: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写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入题,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这篇散文的抒情性。“故都”二字不仅交代了写景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同时也暗含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以“故都的秋”为题,使得文章的主题明确而又深沉。

第二问: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进行了适当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由此可知,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秋的深咏”在南方“尝不透”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创造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文体知识

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

唐人刘禹锡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二首》)这只是偶唱反调而已,其实,反观历代中国文人的著述,可知他们写秋,确实是多为“悲寂寥”的。屈原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杜甫写“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兴八首》)、“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苏轼在《赤壁赋》中“扣舷而歌”,言说人生岁月“逝者如斯”,直到近人王国维还写诗“苦觉秋风欺病骨,不堪宵梦续尘劳”。他们在耳听秋风萧瑟,目睹木叶飘零之际,总是难以自抑,或哀身世,或叹家国,一想到韶华逝去,往往念及个人、国家的凋零,生命在消逝,事业却难成,内心自然是一幅悲戚图景。这一种伤逝情怀,是人类永恒性的悲哀,传统文人们由此习惯性地形成了一种悲秋情结,即便是旷达如苏轼,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罢了。

《囚绿记》 背景介绍

《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作者因怀念起一 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而作。抗日战争爆发前 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他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喜爱,于是在某一天由于恋绿而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了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想以绿色来“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前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因此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被幽囚的‘绿友’”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出的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观点争鸣

对于《囚绿记》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观点一 以常春藤绿枝条来象征作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信念和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观点二 因为爱一样东西达到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有,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中,才是一种真爱,这也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观点三 借赞美常春藤绿枝条“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故都的秋》极具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这篇文章是现代散文中 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囚绿记》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文中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陷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关于荷花的诗词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杨万里《小池》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其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温庭筠《懊恼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 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汉乐府·相和歌辞·江南》: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一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一石涛《荷花》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药重。一李绅《重台莲》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一李商隐《赠荷花》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郑板桥《秋荷》 描写秋天意象、情怀的诗歌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色——雨侵坏甏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课文要点回放

本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所选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作者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表达了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对处于青少年时代的我们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荷塘月色》写景状物十分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便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以及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微课突破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结构精巧、变化多端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来建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繁笔写 “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九段还插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这些都是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致恼之切。“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前两部分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怀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枝青藤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具体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材料的组织形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过程。

把握结构的方法:

1.寻找表明结构的语言标志绿荷舒劵凉风晓

(1)关注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及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2)掌握文章的结构规律,如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根据句意归类把握结构

(1)-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或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便可弄清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3.根据散文的不同类别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1)偏重于记事散文的结构特点: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按事情发

展的阶段分析。(2)偏重于记人散文的结构特点: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按表现人 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从内容和技法两个角度分析,同时要点明其表达效果。

(3)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散文的结构特点: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微课突破

赏析散文中的表现手法

作者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到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呢?绿荷舒劵凉风晓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切眷恋与真挚的热爱之情。 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有:一是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鉴赏散文表达技巧题的“四考虑”: 1.从修辞角度考虑

考虑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重点针对词句方面)。 2.从结构章法角度考虑

散文的章法结构,主要涉及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线索等方面。在高考的命题中,经常涉及章法结构的断定与作用的分析。散文章法结构的作用,既是散文考查的重点,也是解读散文的重要步骤。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有说明范围、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的作用; (2)开头、结尾、中间段、特殊段的作用;

(3)线索有贯穿全文,使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的作用。 3.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

考虑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即考虑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侧面、细节、景物等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板:

运用了„„技法,表达了„„内容,达到了„„的效果(形式方面的效果十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

例:分析“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相关语文知识 ---散文 散文也称作“美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诗化的语言有密切关系。诗歌的语言,是至精至纯至美的文学语言,诗歌的语言艺术,代表了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散文作家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诗的技巧(特别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引入散文,从而创造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如痴如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无疑就是这样一篇充满诗化语言的美文,它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诗具有绘画美,向来是我国诗歌的传统。诗歌语言的绘画美离不开对景物的准确把握和描摹,散文也是一样。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用他灵动的“丹 青’’妙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尽管文章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但我们仍然从中感受到了荷叶油油的绿意,荷花那像“明珠”“星星”一样的光泽,尤其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将月光的质感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正是对光与色的敏感,使朱自清描绘出月下荷塘光影和谐、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迷人画卷。 2.散文语言的典雅美。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一是形象贴切的比喻。如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少女翩翩起舞时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含苞欲放的荷花,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二是生动的拟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如亲密的朋友一般挤成一团的浓密的情态。三是新鲜的通感。通感是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用的修辞手法。

相关语文知识 ---怎样写状物散文

这里所说的“状”是陈述、描摹的意思,“状物”就是描绘事物。状物的文章,不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托物言志(象征)或托物抒情,就是通过描述某物来表明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把比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当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述,又有对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阐发,例如《白杨礼赞》《石榴》等。

知识链接 散文文体常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 小说、戏剧并列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自 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

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的行踪往前走,看到什么,感受如何,全是作者自己的事;

也像是欣赏一幅有禅意的风景画,要反复品味,掩卷而思,才能有所感,有所得。

2.写感觉化景物的散文。这种散文从主观感觉层面对环或寓情于景。

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o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单元重点聚焦

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

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景、物是主角,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等内涵价值。另外,写景状物散文与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文体虚拟景物、为人造境、为事造境不同,它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其景其物所蕴含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所以,虽然这类散文的题材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如异域风情、建设新貌等,但一般不从新闻的角度着眼,而是通过描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异域风情等来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抒写作者的情怀。 写景散文

这类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吸引并感染读者的目的。如果说散文是美文,那么最能充分体现散文美感的,恐怕要属写景散文了。这类散文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因而也是最受读者青睐的。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大多是写景散文。

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法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写实景的散文。这种散文以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隐喻,不象征,一切意义都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几乎看不见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在文中,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都是自然地、原形原貌地再现,如同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样,让作者的主观意图从景物、场面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作者就像是一位摄像师,一路摄来,风景次第呈现,不加修饰,不加评说,但写得细腻,写得真切。作者的个性、气质,从遣词造句的习惯与风格中显现出来,因而景物也显得生动有灵气。读这类散文就像是随着作者境物象进行描写,不再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摹,而是用作者的特定心境、特别感觉去再现景物,使景物出现一种主观化、感觉化的变异。

3.写情意化景物的散文。这是一种在比较深厚的情感层面上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的散文。它是用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法写作的,属于大众化的一类。作者用有感情的眼光去观照景物,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通过所描述的景物来感染读者。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景物不会产生变异效果,景还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变得富含情意。在写法上,有的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先写景,再写情,写得情景交融;有的是移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和相融;也有的是边描摹景物边抒情,让抒情与写景相伴相随;还有的是全篇写景,适时点化。无论用何种方式,这类散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让诗情画意强烈地、直接地作用于读者,达到情丰景美、怡神悦目的境界。 状物散文 :

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二的描摹刻画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的散文。这类散文所一写的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如小猫小鸟、 红花绿草之类;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如车船犁耙、铅笔篮球之类。它可以单写一物,也可以数物合写。这一类散文一般以描形摹态为主,但也可以叙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写得有情有态,并借此言志抒怀。 这类散文写作有以下几种情况:

1.写形写态地描摹物件,侧重于表现物件的本原状态,一用工笔描画,以细腻、逼真取胜,写出物件的特性、特征,让人长见识,开眼界。这样写物,还可以写得另有寄托。、

2.寄情寄意地描摹物件,让物件也富有情意,可喜可爱。可以描述有关物件的故事,或是睹物思人,或是托物喻人,通过写物来写入,人与物共悲欢、同哀乐。或者是通过描写物的命运折射人的命运,从而写出人情世态,反映某些社会现状、社会特征。

3.写人格化的物件。这类散文在写物时,是把物作为一种人格象征体来描写的。作者笔下的物,既不是原生形 态的物,也不是感觉化、情感化的心理景象,而是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形象出现的。

4.理念寄托,通过写物来写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理性 体认。在写法上,可以借物寓理,也可以借物明理。作者借助于物件本身所有的特质特性,充分展示,深入发掘,使之升华为一种哲理意蕴,然后适时评说,让人们在观物、赏物的同时,能解读物性,品评物美,进而从物件的审美特性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写景状物散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各篇散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


绿荷舒劵凉风晓相关热词搜索:绿荷舒卷凉风晓 绿荷舒卷凉风晓译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绿荷舒劵凉风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绿荷舒劵凉风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214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