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郦波语录

郦波语录

2016-02-25 09:30:3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郦波语录第一篇《郦波经典语录》 郦波 ...

郦波语录第一篇
《郦波经典语录》

郦波经典语录

幽默篇

我们都听过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说庄子做了个梦,梦见自已变成了一只小蝴蝶

一只小蝴蝶飞在花丛中。我小时候也经常做梦。不过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了孙悟空,这化猴可就远不如庄子的化蝶来得浪漫了。庄子醒过来之后就说了,到底是我刚才做梦变成了蝴蝶

还是蝴蝶现在正在做梦变成了我呢?到底我刚才变成蝴蝶的时候是梦?还是现在我变成了我是梦境呢?这话很绕我估计现在的很多庸医听了庄子这话,会立马将其诊断为精神严重分裂。一个电话 120急救车会立即将庄子送到脑科医院去

后人上纲上线,为朱妻辩护的人说,她提出离婚是因为朱买臣的“不贤”,朱买臣一不是超级男生,二没参加绝对唱响,大庭广众之下这样有失体统不是不贤是什么?

人家都说这是天注定了,而且是神仙系统里最高元首天帝的命令,董永还是不相信有天上会掉馅饼这回事儿,这又表现出董永同志极好的品德修养——路不拾遗嘛,连天下掉下来的美丽老婆都不肯捡

那可是槐树啊,怪不得槐树的槐字是一个木加一个鬼,一棵树都能当媒人,还

不成鬼成精了!

焦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我们经常会在当爱已经往事时,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交锋篇

PK易中天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中国的男人与女人》一书里就说“朱买臣的妻子和他离婚,实际是因为他的‘贫贱’,而不是因为他的‘不贤’。”我觉得易中天先生是受了戏曲的误导,那是后世的男权社会对一个纯朴率真的女子的诬蔑。

PK于丹

既然庄子说它是逍遥游它又要借外力

这不和前面所讲的东西矛盾了吗

我觉得这种本质的问题

于丹女士在解读庄子心得的时候全部回避

回避了这些问题

恐怕对庄子的理解不够透彻

这就是我讲的学者明星化不是关键问题

关键是学术本身的解读才是关键问题

PK王立群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王立群先生说这是一个“让人恶心的劫财与劫色的故事”,说“流传了两千年的美丽的爱情故事其实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骗局而已”,这种说法,我认为,有“故为惊世之语”之嫌,不论是于情、还是于理都是很难说得通的,也是很难以服众的。

PK纪连海

纪连海老师在讲吴三桂的时候曾经把吴三桂比作吕布,说吴三桂也是三姓家奴,我觉得这种比较好像看上去很贴切,但细想还是有问题

哲理篇

男人就像女人手里的风筝,风筝是属于天空的,事业就是男人的天空,你不放他去飞,他就失去了作为一支风筝的意义。„„要拴住天空里那只拼命飞翔的风筝,钱、财、物都做不得线,只有你自己,只有你自己丰富的内涵与情感,才是那根细细的,却又是坚韧的线

她的举案齐眉不是一种谄媚、依附或者屈从,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甚至是光明的交流与沟通。在夫妻间,这种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甚至是相互迎合,是最好的幸福添加剂。所以孟光虽然长得黑长得丑,但她的微笑在梁鸿的眼里一定是最光明、是灿烂的。

事实上我们对生活对环境的麻木,大多缘自于我们对自身的麻木。当你能够以发现自我的内涵为乐趣,你也就能够以发现别人发现外物的内涵为乐趣

郦波语录第二篇
《郦波老师语录》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

●17岁的卓文君嫁人不久,就成了寡妇,换句话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刚刚开始燃烧就被命运熄灭了,好在上帝又送来了另外一团叫做“司马相如”的火苗!

●七仙女都说这姻缘是天注定了,董永还是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这表现出董永同志极好的品德修养——路不拾遗嘛,连天上掉下来的美丽老婆都不肯捡。

●要找到这样的男人,我们不禁要像李太白那样慨叹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像一首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人”呢?

●民间经常说夫妻打架叫“床头打架床尾和”;所以解决家庭矛盾,套用句广告词,叫“一切皆有可能”。

●墙外路过的这个小伙子乃当朝裴尚书之子裴少俊。你听这名儿取的,一听就知道他长得至少不比韩国影星裴勇俊差,要不也不会让李千金一见就失声惊呼。

●每一只蜗牛都有自己的一套房子,所以蜗牛王国的公民,大概从来都不会像杜甫那样,产生“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叹。

●作为当时“超级男生”的代表,一代青年才俊,唐伯虎怎么能忍受这种屈辱呢?

郦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春香就插科打诨地问,是不是去年关在笼子里的雎鸠鸟,今年飞到何知州家里去了?

●这帮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有功夫、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四有青年啊!

●女人读不懂男人的寂寞,就像男人读不懂女人的眼泪。

●你想想,这女人的嗓门一放开了那就是一个高倍扩音器啊!一群人站在城楼上放开了一喊那吓都把人吓死了!小鬼子们被吓愣了,愣是犹豫了一天都没敢攻城!

●你看这仗打的,来了就打,打了就赢,赢了就吃。这个流畅度!这个完美程度!感觉只有三个字啊,爽歪歪啊!

●老挨揍不行啊!痛啊!要说痛并快乐着也就罢了。(但却是)痛并痛苦着,最后土蛮不干了……

●大明王朝不论如何风雨飘摇,局势危难到什么时候,甚至灭亡的时候,从来不定城下之盟,从来不签不平等条约。

●倭寇因为太怕了,所以给他起了外号,叫他“戚老虎”简称为“戚虎”。继光心想:“我哪是老虎,我们家倒有个母老虎!”

事实上我们对生活会环境的麻木,大多源自于我们对自身的麻木。当你能够以发现自我的内涵为乐趣,你也就能够以发现别人发现外物的内涵为乐趣。

郦波语录第三篇
《郦波》

郦波语录第四篇
《郦波讲述曾国藩家训》

郦波语录第五篇
《曾国藩家训摘录》

个人学习资料

曾国藩家训

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教育: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他读史书的起点。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

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书,人生观

价值观就得靠读书;二是要在社会立足,要有特长有专

业,得靠读书,才能形成立足根本。这个观点有前瞻性。

瑞典科学工作者实验结果是,与心脏病相关的因素,结果惊人,相关的社会因素最大的是受教育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脏病机率要少百分之三十二。读书多小得心脏病。他还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 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人气质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问题是怎么读书呢?

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他看重三条: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的是精读。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 他背不好。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 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两个儿子都与他不同。他甚至也找来相关的书读。他当时身边网罗天下巨才,著名科学家都在他府中。所以,苏东坡说‚可以

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这是他唯一骄傲的地方。这是掷地有声的,得多大毅力呀。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清廉为本,才是好官,但这话里还有三个蹊跷处,一是清廉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是人尽皆知的道理, 为什么他要发誓呢?二是内容上,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可羞的,但我们知道他做到了总督,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做官的钱呢?两江总督工资高呀,怎么没有呢?三是客观事实与这段话的矛盾。他是湖南湘乡人,清代没出过大官,后来有许多。因为他喜欢提拔乡人。所以有许多老乡。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并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当君子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勤俭自持。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

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

他有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

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

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安静)一是倭仁(自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 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 即此以求

郦波语录第六篇
《《曾国藩挺经智慧》之曾国藩与挺经》

《曾国藩挺经智慧》之曾国藩与挺经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物。近代中国人,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从梁启超、杨昌济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顶礼膜拜、推崇备至。梁启超在他所编辑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一书的序言中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竞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毛泽东青年时期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晚年毛泽东站在阶级斗争的立场评价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更是一生研读曾国藩著作,并以之为修身行事的准则,他教育儿子蒋经国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非常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中国现代史上的巨人,两位曾国藩的铁杆儿粉丝,却从曾国藩的著作中读出了不同的韵味,并且巅峰对决,胜负早定。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什么。最形象也很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是,毛泽东受曾国藩的《爱民歌》启发,创作出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精神凝聚和纪律约束所起的巨大作用已为历史所证实。蒋介石从曾国藩的“涤生刀”受到启发,给每一个黄埔学生以及有功将士颁发一把“中正剑”,其激励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近代曾流行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的学问博大精深,从我们每个人都用得着的学问来说,莫过于他的挺经。那么,《挺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挺经》的来历

据专家学者考证,曾国藩存世的文稿中,没有《挺经》这部书,也没有草稿之类的半成品。说明曾国藩终其一生也没有写作《挺经》这部书。吴樵子等著的《挺经》关于曾国藩原文部分,与《败经》、《面经》等著作一样,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曾国藩的日记、家书、奏章、书札等著作中分门别类进行摘录的。

曾国藩虽然没有撰写《挺经》一书,但确有写作《挺经》一书的打算,想把一生的经验教训都总结出来,留给后人一笔财富。曾氏的好友欧阳兆熊在他所著的《水窗春呓》中记载:“文正一生凡三变„„尝自称欲著挺经。”但他没能实现这个心愿。

“挺经”没有成书,当然很遗憾。但是,曾国藩的挺经智慧是日渐成熟的。

应该说,挺经智慧是其一生学识阅历经验教训之大成。晚年的曾国藩已经做好了挺经十八法的布局谋篇,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写作提纲,只是没有系统总结而已。这可以从李鸿章等人的讲述中得到印证。除欧阳兆熊的记载外,李鸿章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那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并且向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口述了挺经的第一条秘诀。

更加直接的证据是,曾国藩本人明确提出了“挺经”一词。“三旬危险之际,鄙人不肯移出岭外,此固执之挺经也。即定计于二十六日移之东流,此通融之挺经也。”(《曾国藩书札》祁门危机解除后曾国藩写给李续宜的信。)

挺经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

“挺经”,意即言“挺”之经。“挺”,是所言的内容;“经”,指关于“挺”的原则、秘诀。何谓“挺”?“挺”有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四种词性。其字义如下:①硬而直:挺立,笔挺,挺拔。②伸直或凸出:挺直,挺身,抬头挺胸。③勉强支撑:硬挺,挺得住。④很:挺对,挺好,挺冷,挺不容易。⑤量词:一挺机枪。

那么,曾国藩“挺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按照欧阳兆熊的说法:曾国藩“尝欲著挺经,言其刚也。”也就是说“挺经”是“刚之经”,讲“刚”的秘诀、“刚”的智慧。郦波老师更是直接把“挺经”说成是“明强挺经”,应该也是讲得通的。因为“刚”和“强”的字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常说“刚强”。综观曾国藩一生,毫无疑问,“刚强”是其处世治事的主基调。但是,这是否是曾国藩“挺经”的本意呢?或者说这样概括是否全面和准确呢?这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们把“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这段话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端倪。“文正一生凡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事务,复而申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咸丰七年,至江西军中丁外艰,闻讣奏报后,即奔丧回籍,朝议颇不以为然。左恪靖于骆文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哗然和之。文正亦内疚于心,得不寐之疾。予荐曹镜初诊之,言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盖欲以黄老讽之也„„此次出山后,—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

按照唐浩明老师的观点,在曾氏同时代以及后世研究曾氏的文字中,这是最值得关注、富有权威性的一段评论。这是因为欧阳兆熊作为与曾氏相知数十年的密友,对曾氏的了解极其深刻,因而能够清晰地看出曾氏人生中有着明显差异的几个阶段,并能揭示这种差异背后的学理奉持上的转化。简言之,欧阳兆熊认为,曾国藩的做人治学有三次转折:做京官时,由翰林诗词之学转为程朱理学,此为第一次转折;咸丰二年守母丧期间,奉旨夺情出山办理团练军务,则由程朱之学变为申韩法家,此为第二次转折;至咸丰八年守父丧期间再次夺情出山,则由申韩法家转为黄老道家之学,此为第三次转折。

笔者认为,欧阳兆熊所谓的“曾氏一生三变”,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由甲到乙的转变,而是曾氏在现实社会中对儒法道诸家学说践行后的理论升华和人生境界的升华。可以说,晚年的曾国藩对儒法道诸家学说已经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并且在实践中能够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这正是曾氏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所在。他是以儒家的“仁”为体,以法家的“刚”为用,杂用道家的“柔”。但总体来说,在刚柔之间,曾国藩还是以刚为主,以柔为辅,进而达到刚柔相济的。不然,何来“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之说呢?蒋介石有一句著名的评论:“曾国藩主刚!”非常中肯。

接下来,我们再看曾国藩自己著作中的说法:“三旬危险之际,鄙人不肯移出岭外,此固执之挺经也。即定计于二十六日移之东流,此通融之挺经也。”这里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词“固执”和“通融”。实际上,这就是曾氏对挺经精神的高度概括。“固执”意思是“坚持己见,不肯改变”。“通融”意思是“变通办法,不死板”。这不就是持经达变、刚柔相济吗?“固执”属于“阳”、“刚”,即持经。而“通融”则属于“阴”、“柔”,即权变。因此,持经达变、刚柔相济,是挺经的精神内核。“刚”和“柔”是“挺经”的一体两面,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这才是“挺经”的本意。对此,曾国藩自己更是深刻地阐述道:“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糜,太刚则折。”又说:“能柔非柔,至刚无刚。”极其深刻地阐述了刚柔的辩证关系。因此,用“刚之经”、“明强挺经”来概括“挺经”确有不够准确之处。笔者认为,“刚柔挺经”可能更确切一些。

“刚柔”也好,“明强”也好,显然讲的都是处世治事的学问和智慧。那么,“挺经”是否就是仅仅讲的处世治事的学问和智慧呢?显然不是。再看李鸿章的说法:“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那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精通造化”,就是精通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常引申为精通人世间的运行规律。精通自然界和人世间的运行规律干什么呢?就是用于守身用世。“守身”就是修炼、保持自身的品德和节操。“用世”就是处理世间的问题。这就很清楚了,“挺经”是“守身”和“用世”的学问和智慧。“守身”和“用世”是“挺经”的一体两面。“守身”是体,“用世”是用,两者相辅相成。

挺经十八法猜想

我们从“挺经”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就可以看出,“躬自入局,挺膺负责”既是处世所必须,更是修身所不可缺少。“负责任”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曾国藩将其作为“挺经”开宗明义的总纲是非常富有见地的。“负责任”贯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试想一想,如果不负责任,还谈得上什么“修齐治平”?如果人人都不负责任,这个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既然《挺经》是守身用世的学问和智慧,那么,笔者按照这一思路,猜想“挺经”十八法的提纲是:第一经.“担当”经:做人第一美德;第二经.“识见”经:成事第一秘诀;第三经.“诚”字经:人生第一基石;第四经.“勤”字经:自古庸人败于惰;第五经.“谦”字经:自古才人败于骄;第六经.“悔”字经:善始善终的人生法宝;第七经.“明”字经:借我一双慧眼;第八经.“强”字经:自胜处求强; 第九经.“小”字经:细节决定成败;第十经.“简”字经:简单就

是力量;第十一经.“恒”字经:成功的神奇之钥;第十二经.“忍”字经:成功背后的磨难学; 第十三经.“赏罚”经:领导手中的“二柄”;第十四经.“人才”经:万事根本在用人;第十五经.“革新”经:社会发展的源泉;第十六经.“刚柔”经:做人大智慧;第十七经.“权变”经:办事大法则;第十八经.“盈虚”经:人生大境界。

这十八条挺经的依据是曾国藩在家书、信函、奏章等著作中反复阐述的、比较系统和成熟的观点。其中,有不少就是曾国藩直接命名的,除第一条外,其它如“悔字诀”、“忍字诀”等,在曾氏的家书中无数次地出现。又如,对于“刚柔”,“盈虚”,“明强”,“诚”,“勤”,“谦”,“识”,“才”,“恒”,“简约”,“克勤小物”等都有深刻的阐述。

看过这个提纲之后,我们会感到曾国藩的学问并没有任何高深莫测之处。他所论述的道理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但不神秘不等于不高明。它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那就在于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都非常熟悉。比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是,人们往往就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做不到,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从一点一滴做起。而曾国藩说清楚了,说得非常具体,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他说:“古来言凶德至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余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身。”什么是多言,曾国藩举了一个例子:尧的儿子丹朱品德不好,所以尧把位置禅让给舜而不传给丹朱。丹朱的缺点就是骄傲,多言。嚣讼,就是爱揭别人的短,告别人的黑状,喜欢拨弄是非。

他进一步论述道:“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长短,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贤弟欲戒子侄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好议论别人的短处,甚至议论与自己毫不相干、素昧平生之人的短处,似乎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曾氏将其上升到“骄傲”的高度来认识,这是极有见地的。背后议人长短,的确不是好事。它无形间助长了议者的骄矜自得之气,也让被议者获知后心理上极为反感,甚至怀恨在心,再甚者采取报复行动,此即“祸从口出”之谓也。这真是戒骄的“金针”,既有大道理,又有具体操作方法。这正是曾氏家书的魅力所在。


郦波语录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郦波语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郦波语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635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