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6-09-06 15:28:3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共5篇)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而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而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途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 关键词:民生 教育 就业 医疗 住房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上学难问题

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教育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和边缘化等问题。当前,在广大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城市贫困群体中间,上学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二)、就业难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解决就业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就业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下岗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逐渐增多以及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

(三)看病难问题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和医疗费用的逐年上涨,看病难问题已是困扰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重大问题。而且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房屋设施简陋,设备缺乏,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医疗水平还是相对落后,最终导致许多农民生病不能及时治疗,病情严重不能得到治疗,最终遗憾地死去。

(四)住房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进步是不容否认的,但我国住房制度存在市场化过度、经济发展功能过强、货币化分配不到位等问题,并且住房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操作性差、实效性差的问题,导致我国房价上涨过快,超出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致使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普遍存在住房难问题。

二、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上学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教育乃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教育不公,资源配置不合理,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吸引了大量的社会

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而且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为解决其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一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办学理念。(二)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三)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四)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五)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切实保障教育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二)就业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就业被称作民生之本,因为其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生活的改善,更关系着家庭的希望、人生的尊严、价值的实现,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近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高校就业指导滞后。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较低,部分劳动者年龄偏大,又缺少技术,在劳动市场缺乏竞争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此种种因素最终造成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难。加之近阶段在就业问题上经常出现就业腐败现象。解决此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

可从以下几方面做:(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采用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三)各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主动适应市场,适时灵活的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的建设。其次要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五)国家必须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有关法律,依法保护农民工就业权利。(六)国家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规章;事业单位招聘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三)看病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设备相对较好、实力相对较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医疗机构都集中分布在城市比较发达的区域,而在广大农村,医疗资源配置却十分稀缺,大多仍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群众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二是农民群众收入增长缓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比较微薄,看一次病的费用往往不堪重。三是药价虚高和现代检测设备费用过高。一些实力相对较强的医疗机构在竞争中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往往利用其垄断的医疗资源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小病大治,违规收费,大大加重了患者负担。四是群众对看病的态度偏差与认知不足。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提供大检查、多开贵重药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问题。

为解决其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一)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

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二)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大力保障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药品安全。(三)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医疗机构必须公示医疗服务收费的项目、标准。(四)加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五)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七)加大宣传医疗知识的力度,提高人们对医疗知识及健康的意识。

(四)住房难成因及解决对策

城市人口及外来人口的增加,增加了对住宅的有效需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税收的增加,促使房价居高不下。其次设计标准的提高、钢材、水泥等建筑原材料价格提高等,这些都会导致供给成本的提升。成本提高必然导致房屋销售价格的提高,增加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压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常常出现拆迁的现象,拆迁安置价一般要比商品房市场价少一半左右,所以拿到货币还建的价钱往往买不到一套商品房。

因此为解决住房难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规范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严格土地审批制度, 依法规范用地。(三)完善拆迁补偿制度,保障被拆迁人居住条件。(四)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五)理性看待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职能,防止经济发展对其的过度依赖。(六)加强相关领域配套建设,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七)鼓励年轻人改变住房观念。(八)大力实施廉租房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并进一步扩大低保家庭住房租赁补贴范围。(九)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房屋补贴,逐步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三、结语

民生问题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及时解决。只有积极扩大和促进就业,解决民生之本,使人民住有所居、衣食无忧、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真正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卢继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民生问题与改善[J].理论学刊.2012(1):76-81.

[2] 任玉秋.发展民主政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 (4):43-45.

[3] 庞 超,张远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演进逻辑及经验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 报.2009

(4):66-70.

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二篇

当前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赵胜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提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但在边远山区,资源不足,财力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粗狂,行路难、住房难、饮水不便、上学不便、就医困难等现象依然存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当前民生问题的现状

以黔西县锦星乡为例,锦星乡总面积97.1平方公里,共有人口7890户31561人,属二类贫困乡镇,9个行政村中有2个一类贫困村。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乡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2010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3710元,1200元以下有2997人,占总人口7.3%。,现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全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占总户数22%,近三年来已解决709户,占应解决41%;适龄儿童入学率99.37%、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5%;全乡共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32个,卫生室全部覆盖9个行政村,84.5%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水电路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农村居民出现饮水,照明,运输困难。 锦星乡共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仅9处,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大部分管线是使用期限较短的再生塑料,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目前,这些设施已不同程度受上损坏,加之人口自然增长和大量移民迁入、供水水源不稳定,水位下降等因素,已经老化的设施不堪重负。全乡饮水困难群众达0.9万人,供水不足的组18个,约占全乡组数的30%,目前饮水工程新建和设施改造进程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近年来,全县农网改造基本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锦星乡9个行政村中仍有2个村未完成农网改造,部分村民照明还是油灯、蜡烛等落后方式。锦星乡乡域面积广,居民分散居住,部分村卡斯特地形地貌特点突出,村民出入皆是弯曲的山村小路,生产生活物资及农产品运输非常困难,部分村组就连上学、就医、赶集都要走上10来里山村小路。

2、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目前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口对居住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逐渐增强,更加凸显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需求反差较大的矛盾。

(二)教育方面

目前,我乡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1、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乡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专职教师少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各学校教学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学校无专职教师,诸如实验课、社会实践课、部分学校音、休美等课形同虚设。部分村级小学还存在无教师资格证代课老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2、职业教育有花无果。目前,锦星乡尚无一间职业教育学校,每年负责招到县里的学生,也因种种原因半途退学或学无所成。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3、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九”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部分学校音体美、社会实践等课虽然上了课表,但常被语、数、外等所谓主科挪用。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堪忧。夫妻外出务工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适龄儿童虽然在国家和社会关爱下走进了学校,但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方面不容忽视。

(三)社会保障方面

1、农村低保发放标准难执行。锦星乡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下2050,2997人,全部纳入农村社会低保,发放标准为360元/季度、200元/季度、93.9元/季度不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低保线界定在人均纯收入1200元的标准不好执行。除“五保户”外,其它农户这个标准不好界定,再则,由于受自然灾害,气候条件影响,因灾,回病致贫人员和脱贫人员很难稳定,更难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运行实难灵活操作。

2、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外出工人员增多,“空巢”老人也日渐增多,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锦星乡已有4年历史,至目前已经覆盖全乡85.51%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4、农村危房房改造覆盖面窄,实施困难。锦星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已解决709户,这是一件大好事,多数村民拍手称快,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国家补助与无房户、危房户期望相差大。按照标准,危房改造资金按五保户一级、二级、三级,低保户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户一级、二级、三级,补助为2万元至0.2万元不等,而在农村,按要求新建一般住房要在5万元以上,所以要有一定建房能力的方可得到补

助,可纳入危改范围的,都是生活困难的。二是覆盖面窄,部分村再决定危改先后秩序上很难握,从而导致了一些干群矛盾和上访事件。三是无办公经费,在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又催进度,又报数据,遇到做到半途不愿做的村民,还要天天做思想工作,既要完成上级任务,又要协调村内矛盾,跑上跑下,但车费无法报销,有时还乡里、村民两头不讨好,以致部分村干部怨声载道。【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对策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以教育为根本,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龙头,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

(一)坚持富民优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发展优势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以市场化为目标进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增收结构,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动力之源。做大做强现代烟草、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劳务输出四大农村特色产业和果、畜、茶、菜、油五大农业特色产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在现有基地面积,增加商品批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因地制宜加强项目基地建设,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对接和互利合作,加大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油、果蔬、肉类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公司+农户,生产与加工一条线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构筑有强势带动的农业产业链。三是积极动员有创业激情的乡村干部带头创业,整合多方力量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农村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进一步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硬条件”和“软环境”,完善农村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经费的保障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实农村教学师资力量,为农村人口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完善农村贫

困学生助学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要健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三)规范现行的医疗卫生管理制度,树立医务行业新形象。

一是完善落实医疗管理阳光操作制度,保证病人就医费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服务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三是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打造信用医疗环境;四是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及时受理、处置病人投诉;五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病人意见,及时反馈改进工作;六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医疗水平。把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医务人员外派实地培训力度。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受保障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救助制度,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由个案式处理向制度化转变,本着养老不养懒的公德原则,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投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覆盖范围,放宽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不断提高各类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二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行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五)加大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困难农民住有所居。

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针对农村各类无房,危房困难群众具体情况,对无能力建房困难户,实行政府“买单”制,对有一定建房能力的,在发展产业、技能培训、社会救助等方面出台奖励扶持制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实现同困难户向带动户的转变。

作者单位:黔西县锦星乡党政办

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三篇

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问题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毛泽东把它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现阶段,随着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泰兴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的具体市情、民情,因地制宜,成功走出了一条振兴地方经济、改善保障民生之路,实现了全市的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市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就民生问题谈两点看法:【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我市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1.商业发展滞后,市场物价水平总体偏高

泰兴位于苏中前沿,随着经济发展,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商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表现为:一是商业发展规划不够超前,布局不够合理;二是商业规模不够大,缺乏超大规模的领头羊;三是由于临近苏南,市场物价水平总体偏高,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

2.就业机会较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市的工业发展水平与苏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企业的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高效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还不够。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较小,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还不充分。

3.基础教育不足,资源分配不够合理

教育是民生之基。虽然我市被称为教育之乡,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教学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和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农村,由于生源减少,学校数量一减再减,给学生入学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在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由于财政紧张,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城市存在交通日益拥堵、城市环境尚需改善的现象;在农村,还存在出行难、电力、排灌等基础设施不到位的现象。

5.房价过高,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近几年,泰兴房价迅速攀升,其速度远远超出居民收入水平上涨的幅度,普遍存在“望房兴叹”的现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房价,这是泰兴普通市民最关心的问题。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发展经济中解决民生问题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有能力去为人民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才能建立社会公共安全运行机制,使群众过上安心、舒心、放心的日子。因此,必须着重抓好经济发展,牵牢解决民生问题的牛鼻子。要切实解放思想,迅速转变观念,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要通过招引大项目、大企业,形成大产业,发展大园区,做强经济发展的引擎。要逐步压缩传统产业空间,促其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活

力,引导企业实现跨越发展。要加大对医药、食品、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扶持投入力度,逐渐将其培育成我市的支柱产业。

2.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继续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要加大对高效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发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和观光农业为主的高效农业项目,向土地要效益,进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税收,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发放创业小额贷款等方式,鼓励城乡居民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3.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民生工作基础防线

要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依、难有所助,使人们在减少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敢于消费、舍得消费。要建立起城乡居民特困家庭救助机制,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城镇廉租房、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作,切实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要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4.要加大民生投入,为改善和保障民生提供有力财政支持

要正确处理好民生投入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安排财政投入,建立起

科学的民生投入机制。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怨”,通过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获得更大利益。要加大对重大的社会事业性工程、民生工程项目和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如城建工程中的道路改造、环境改貌、城中村改造、城市防汛、背街小巷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农村公路危窄桥梁和道路改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程等,这些项目既可拉动内需,又可有效改善民生,需要我们紧抓不放,以收一石多鸟之效。此外,还要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完善各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5.要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农问题是解决民生的难点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工作中,既要重视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又要重视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要统筹城乡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建设新农村为切入点,办实事、求实效,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实现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泰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7月22日

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四篇

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虽然获得飞速发展,但民生问题却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凸显,房价、教育公平、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扶贫减贫,下岗失业,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城乡差距,三农问题等等,这一系列民生问题的应对与解决关系着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着能否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分析中国现阶段民生问题凸显的原因,并探讨科学、有效的对策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民生问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大大提高了人们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自觉性。人们普遍认为,过上好的生活不是哪一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同时,市场经济促进了利益分化,使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并且变得比过去要尖锐得多。

2.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转换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制是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的,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政府将公共资源优先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偏好。也就是说,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因此公共资源用于经济和产业领域的比重就高一些,而用于社会与公共事业方面的比重就相应减少。第二,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经济改革和经济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加上上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的高速转换,使得人们追求效率优先,由此造成了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平问题。

3.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问题

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在这种结构制度安排下,国家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城市发展,而对广大农村的重视和投入却相对较少,由此造成城市快速发展,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却相对滞后,由此也造成了城乡之间从经济到社会、从收入到消费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

4.政府政绩考核体系问题

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指导下,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干部的政绩考核往往过度关注招商引资和GDP增长,并给予很大的考核权重,这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将主要资源和精力用在了经济发展方面,而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关注不够,投入不足,由此造成经济发展腿长,社会事业发展腿短。

5.分税制的财政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分级财政吃饭”的财政体制,在此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做大地方财政“蛋糕”,都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把大部分公共资

源用在能带来财税效益的经济事业方面,而真正配置到公共事业方面的资源却很有限。另外,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解决民生问题是需要财政支出的,这对于政府来说是负担,在各地竞相比较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把有限的公共资源过多地投向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6.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责任不清

比如救灾、扶贫、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公共事业的责任,在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合理划分,并与财权进行合理匹配,现有的体制和制度存在责任不清、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况。由于权利和责任的不清晰,往往出现社会公共事业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

7.社会焦虑

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期,社会的变化幅度很大,社会的整体利益结构在迅速地调整,这形成了种种反差很大的示范效应。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间下岗失业现象同时存在,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急切的心理,唯恐生活水平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相比下降。普遍的焦虑状态助长了人们对现实民生生活状态的一种渴望。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民生是和谐之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举措。经济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成果理应惠及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具体来说,解决民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要靠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同样要靠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做大,国家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资金的比例才会提高,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政府才更有能力去解决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的绝对值虽然较高,但人均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2.转变政府职能。在强调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外,要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使之更好的担当公共服务者的角色,以与改善民生的要求相适应。要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规范政府行为,防止一些政府部门与民争利,防止利民政策走样。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在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效率的前提下,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诸如分配不公、弱势群体、下岗失业等公共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3.财政预算要不断增加民生支出。每年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支出要有一个较大增长,要重点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

贫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下岗失业等方面和领域。同时,要界定各级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各级政府要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和清晰化。

4.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网”,对落实民生举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依然较低,覆盖范围也有待扩大,还有大量的人群应进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要努力探索和完善城镇各种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逐步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转向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要逐步提高城镇低保标准,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5.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完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和营造相应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促使个人、企业与社会团体等参与社会事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把资源转向民生领域,减轻政府负担,同时形成发展社会事业的合力。

6.广辟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充分就业

民生问题的具体对策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五篇

民生问题的具体对策

如何让底层公众买得起房?显然,在现阶段让所有底层的公众都买得起住房,尤其是商品房,是不可能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少民众也是靠租房生活。在中国,让底层公众“住有所居”是可能的。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体系,扩大保障规模。中央已经提出到2012年年底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城市或国有工矿成片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但问题在于:政府保障房不仅在数量上难以覆盖底层民众,而且有不少不符合条件的人挤占了保障房资源。这些都需要监督和改进。对于那些不够申请保障房条件、生活在“夹心层”的民众购买普通商品房问题,地方政府在遏制高房价上一定要有所作为,切实解决他们“蜗居”、“房奴”问题。

如何让底层公众看得起病?应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由个人、社会、政府共同筹集医保基金,做到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同时,建立和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二是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扩大三项基本医保的覆盖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是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减轻底层民众过重的医药费负担。取消药品加成是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要为底层民众提供价廉有效的药物,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低基本药物价格。

如何让底层公众上得起学?十八大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

用之才。应该说,最近十年来,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也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上做到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问题在于:国家助学贷款总归是要还的。高额的学费、生活费让贫困大学生一毕业就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就业中的“萝卜招聘”和“拼爹”现象,底层民众的子女大学一毕业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想办法提高底层民众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为他们的子女创造公平的教育、就业和发展机会。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我们党对“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也有了新进展,并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

在十二大至十七大的基础上,十八大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由单一的“国家”层面的目标丰富为个人、集体、国家三个层次的目标。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部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层次的新目标。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从个人层面上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集体层面上讲,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国家层面上讲,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价值取向已从单纯注重“国家富强”转为同时强调“国强、民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十八大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提供了科学思路。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其中,“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等基本要求为今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坚持科学发展,把蛋糕做大,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另一方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差距、地区之间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十八大还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作者为三峡大学特聘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常委集体与媒体见面时指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就在于民生性,就在于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民众过上好的生活。

这种调控更具体,更实在,更贴近民生,更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我们还应该看到,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尽管地方政府也强调要狠抓落实,可是落实的结果是否满意,最终还要百姓点头才算数。

我们期待着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长效、完整的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

十八大报告把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列入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既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也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从“靠实事求是吃饭”到做“实事求是派”,务实作风助力我们党一再创造历史的辉煌。今天,处在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期,执政者更加需要发扬务实作风,激发实干力量。

中国现代化进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来之不易,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能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决于现实的作为,尤其是能否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比如突破改革的难关险隘、破解民生的重点难点、化解执政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面对肩上的重大责任,面对我们党面临的许多严峻挑战,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中国在转型,发展在爬坡,越是这个时候,各级干部就越需要深入实际、深入改革发展一线,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直面现实问题,寻求改革方案,才能把发展继续推向前进;就越需要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向群众学习、多同群众交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才能凝聚共识与力量;就越需要严于律己、清廉朴素,治理文山会海、迎来送往、铺张浪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不断增强公信力和感召力。

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正是按照从严治党、从严要求的指导思想,通过制度方式推动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防止种种不良作风,进而在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在全球化、市场化等浪潮的激荡中,进一步把我们党锻造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坚强领导核心。

务实最终是为了落实。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振奋人心,但还需一项项、一条条落到实处,让群众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这首先需要领导干部从我做起、树立榜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也离不开检查、考核、问责机制的常态化推动,才能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风越务实,就越能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加大真抓实干的力度,从而开启建成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相关热词搜索:解决南海问题对策建议 改善民生对策建议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渝东南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62019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