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2016-09-06 13:52:4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共4篇)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龙源期刊网 cn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马百兵 胡青侠 尹雯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3期摘 要:城镇化是以实现全面城镇化为目标,摒弃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空间的扩张,走科学、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在大规模的城镇建设热潮...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第一篇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马百兵 胡青侠 尹雯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3期

摘 要:城镇化是以实现全面城镇化为目标,摒弃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空间的扩张,走科学、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在大规模的城镇建设热潮中,环保观念已被抛掷脑后,人们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追求高速度建设、大规模发展的现象在中国大量存在,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城镇社会全面进步的限制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79-02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一般理论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一般理论

1.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是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总称[1]。中国的“城镇化”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看法认为,城镇化就是工业化发展引起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城镇化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不断扩大;广义的理解则认为,城镇化就是社会化、工业化集聚区域的城市要素逐渐增加的过程,同时包含着人们的精神文明层面的巨大进步的过程。

2.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两个名词的组合。生态是指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实际上是人类的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

(二)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2015年12月最新《环境保护》训练题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第二篇

环境保护

(2015·四川文综,9~10)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

3,工

-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34。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

3-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NO-读表回答1~3和PO4的浓度数据。

2题。

1.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34的浓

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3-C.NO3减少PO34增加 D.NO3增加PO4减少

3.(2015·山东文综,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

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4.(2015·新课标Ⅰ,44)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5.(2015·新课标Ⅱ,44)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6.(2015·福建文综,40C)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7.(2015·江苏地理,30D)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________,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______________等措施。

课节考点36 环境保护

一年模拟试题精练

1.(2015·湖北八校联考)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标车是指未达到国一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未达到国三排放标准【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的柴油车。目前,湖北省约有55万辆黄标车,武汉市保有量约11.74万辆,占机动车总数的7.38%,但其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的污染贡献率达到全市机动车排放总量的36%、43%、52.6%,颗粒物的污染贡献率达到80%左右。加速淘汰黄标车是改善城市大气质量的重要举措。

(1)结合材料和图说说汽车尾气能带来哪些大气污染。

(2)试就减轻汽车尾气污染提出合理的措施。

2.(2015·河北正定中学第六次月考)城市垃圾是指来自居民的生活消费、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市政建设和机关办公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据统计,我国约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困„„结合“某城市填埋法处理垃圾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试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并说明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7环境保护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第三篇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7环境保护

(四)(2015•上海卷地理)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D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8、赤潮易发生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A正确。

9、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D正确。

10、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D正确。

考点:赤潮。

【名师点睛】该题以赤潮的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材料,考查学生具备较强的快速获取地理信息和读图分析能力。根据题干“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图”,可以推出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水温较高的南方近岸海域和海水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城市近岸海域,发生的季节是气温较高的夏季。

(2015•新课标全国2)44.(10分)【环境保护】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0分)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

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每答出1项措施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引起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出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造成的,因而要加强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经济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帮助农民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在土壤资源丰富的地区实施客土移植,以有效快速恢复植被。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保护,具体抽样考查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属于生态破坏。

【名师点睛】本题组以近年来贵州省某喀斯特地貌山区的石漠化现象为切入点,文本形式提供材料,指出了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考查石漠化防治的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分析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该地区因经济贫困,在山区开垦、放牧、砍柴,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发生石漠化,所以要想减少石漠化的发生,应该退耕、限牧、限樵,提醒学生要注意的是本题关键词是“政府”,所以应该是政府能采用的“政策性”或“宏观工程性”措施,并且以"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

(2015•新课标全国1)44、(10分)【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分)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

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考点:土壤保护

【名师点睛】该题以喀斯特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层,保护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清楚,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

(2015•四川卷)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43-。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3-和PO43-的尝试

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9、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43-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O3-减少, PO43-增加 D、NO3-增加PO43-减少

【答案】9、C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根据表格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①、②、④的含量高,说明沿线的人口、经济活动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的多,水体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多, A、B、D错。亚马孙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量大,人口、工业活动少,排放污水少,所以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最低的③是亚马孙河,C对。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不考虑支出,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因缺少支流注入,水量不会变化。也不考虑沿线污染物质向河道中排放,河流中NO3-和P 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增大,所以河流中NO3-和PO43-离子的浓度均不会增加, B对。A、C、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河流污染物来源差异,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

【名师点睛】

根据材料,河流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与污染物排放量有关,与河流水量大小有关。经济越发达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越多,经济落后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少,排放量与河流污染物含量成正相关。河流径流量与污染物质含量成负相关。根据亚马孙河的径流量大小,沿岸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判断污染物质含量最少的是亚马孙河流域。根据黄河水系特征,下游是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注入。要注意条件,只考虑河

-3-流补给,就是不考虑排放污染物情况,也不考虑河流的支出情况,河流中NO3和PO4离子的

浓度不会变化。

(2015•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

(1)(9分)

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2)(6分)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

(2)从湿地减少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所以要退耕还湿地,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另外从法律法规分析,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考点:湿地减少原因及保护措施。

【名师点睛】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航运;旅游休闲等。 (2015•江苏卷地理)D.[环境保护]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

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 。(2分)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

是 ▲ 、 ▲ 。(2分)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3分)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 ▲ ,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 ▲ 等措施。(3分)【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答案】(10分)

(1)总体 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2)春季多大风 天气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任答2点)

(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 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1点)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任答2点)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不难看出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总体呈下降趋势。

(2) 美国中西部广泛分布黑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天气干燥,多大风,加之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大风扬起黑土形成 “黑风暴”。

(3) 美国通过颁布实施“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可以限制土地过度开垦,有利于缓解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从而有效保护草地等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借鉴美国通过颁布实施“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国也应该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并严格执行,另外针对我国人口多,环保意识不强的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应加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执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参与保护环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保护,主要考查荒漠化形成条件、荒漠化的防治。

【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土地资源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作用为切入点,考查荒漠化形成条件、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第一小题考查读图能力,仔细读图即可得出;第二小题找出“黑风暴”本质即沙尘暴,沙尘暴形成的自然条件大风、沙源;第三、四小题,考查荒漠化防治措施,答题时应注意设问的角度是高效得分的关键。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7环境保护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第四篇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7环境保护

(四)(2015•上海卷地理)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

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D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8、赤潮易发生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A正确。

9、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D正确。

10、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D正确。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考点:赤潮。

【名师点睛】该题以赤潮的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材料,考查学生具备较强的快速获取地理信息和读图分析能力。根据题干“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图”,可以推出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水温较高的南方近岸海域和海水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城市近岸海域,发生的季节是气温较高的夏季。

(2015•新课标全国2)44.(10分)【环境保护】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0分)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每答出1项措施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引起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出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造成的,因而要加强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经济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帮助农民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在土壤资源丰富的地区实施客土移植,以有效快速恢复植被。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保护,具体抽样考查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属于生态破坏。

【名师点睛】本题组以近年来贵州省某喀斯特地貌山区的石漠化现象为切入点,文本形式提供材料,指出了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考查石漠化防治的政府能采

取的具体措施。分析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该地区因经济贫困,在山区开垦、放牧、砍柴,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发生石漠化,所以要想减少石漠化的发生,应该退耕、限牧、限樵,提醒学生要注意的是本题关键词是“政府”,所以应该是政府能采用的“政策性”或“宏观工程性”措施,并且以"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

(2015•新课标全国1)44、(10分)【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分)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考点:土壤保护

【名师点睛】该题以喀斯特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层,保护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清楚,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

(2015•四川卷)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43-。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3-和PO43-

的尝试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9、表中代表亚马孙

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

③ D、④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43-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O3-减少, PO43-增加 D、NO3-增加PO43-减少

【答案】9、C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根据表格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①、②、④的含量高,说明沿线的人口、经济活动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的多,水体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多, A、B、D错。亚马孙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量大,人口、工业活动少,排放污水少,所以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最低的③是亚马孙河,C对。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不考虑支出,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因缺少支流注入,水量不会变化。也不考虑沿线污染物质向河道中排放,河流中NO3-和P 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增大,所以河流中NO3-和PO43-离子的浓度均不会增加, B对。A、

C、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河流污染物来源差异,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

【名师点睛】

根据材料,河流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与污染物排放量有关,与河流水量大小有关。经济越发达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越多,经济落后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少,排放量与河流污染物含量成正相关。河流径流量与污染物质含量成负相关。根据亚马孙河的径流量大小,沿岸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判断污染物质含量最少的是亚马孙河流域。根据黄河水系特征,下游是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注入。要注意条件,只考虑河流补给,就是不考虑排放污染物情况,也不考虑河流的支出情况,河流中NO3-和P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变

化。

(2015•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1)指出该区域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

(1)(9分)

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2)(6分)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

(2)从湿地减少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所以要退耕还湿地,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另外从法律法规分析,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考点:湿地减少原因及保护措施。

【名师点睛】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航运;旅游休闲等。

(2015•江苏卷地理)D.[环境保护]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1)过去200

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 。(2分)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 ▲ 、 ▲ 。(2分)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

是 ▲ 。(3分)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 ▲ ,针对我国国情,


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相关热词搜索:2015年城镇化率 2015年新疆城镇化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城镇化的环境问题2015年数据"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6191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