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2016-05-18 14:28:1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共5篇)汴河怀古 皮日休汴河怀古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1.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2.诗人认为隋炀帝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吗?从哪里可以看出?3.这首诗评说历史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

《汴河怀古 皮日休》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第一篇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

2.诗人认为隋炀帝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3.这首诗评说历史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 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

全诗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2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伉(kàng)俪 胴(tóng)体 眼睑(jiǎn) 群葩(pā) B.胼(pián)手 琵琶(pā) 夙(sù)愿 稽(qǐ)首

C.熟稔(rěn) 中(zhōng)肯 荷(hè)枪 绿(lù)林 D.滂沱(tuó) 秘(bì)鲁 关卡(qiǎ) 刀鞘(qiào)

12.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泥淖(nào) 骠(piào)勇 蹊跷(qiāo) 拗(ǎo)断 B.解(xiè)读 骈(pián)文 刹(chà)那 酗(xù)酒

C.恫吓(xià) 兑(duì)现 肇(zhào)事 震慑(shè) D.摁(èn)倒 请帖(tiē) 缂(kè)丝 端倪(ní)

13.下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迥(jiǒng)然 铺砌(qì) 恸(tòng)哭 克(kē)扣 B.趿(tā)拉 蜕(tuì)化 棱(léng)角 慰藉(jiè)

C.吮(shǔn)血 绵亘(gèn) 胡诌(zōu) 淆(xiáo)乱 D.靡(mí)费 窥(kuì)探 炮(páo)烙 投奔(bèn)

14.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血泊(bó) 悚(sǒng)然 颀(qí)长 整饬(chì) B.溃(kuì)脓 臀(tún)部 皑(ái)雪 椎(chuí)心

C.轻佻(tiāo) 翌(yì)年 恪(kè)守 檄(xí)文 D.滂(páng)沱 跛(bǒ)脚 军阀(fá) 咆哮(xiào)

1.1)从时间之久和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作用之重大。

2)不可以。因为“若无”的假设正说明了诗人对隋炀帝的否定。

3)肯定的是大运河的客观功绩,否定的是隋炀帝的奢侈荒唐。

2.【析题示例】“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

气氛,这就牵动了人们对于今昔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尽管历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水无情”一句从内容上说是全篇的主旨,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腐败侈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从写作上说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而且启导了以下诗句的怀古抒情。“空有”一句则不但喻指六朝和句吴,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3.1)周瑜 曹操

2)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

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3)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题思路】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11.选D,A胴(dòng)体,B琵琶(pá),C中(zhòng)肯。12.选A,B解(jiě)读,C恫吓(hè),D请帖(tiě)。

13.选B,A克(kè)扣,C胡诌(zhōu),D窥(kuī)探。14.选C,A血泊(pō),B溃(huì)脓,D滂(pāng)沱。

1.1)从时间之久和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作用之重大。

2)不可以。因为“若无”的假设正说明了诗人对隋炀帝的否定。

3)肯定的是大运河的客观功绩,否定的是隋炀帝的奢侈荒唐。

2.【析题示例】“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气氛,这就牵动了人们对于今昔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尽管历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水无情”一句从内容上说是全篇的主旨,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腐败侈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从写作上说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而且启导了以下诗句的怀古抒情。“空有”一句则不但喻指六朝和句吴,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3.1)周瑜 曹操

2)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3)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题思路】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11.选D,A胴(dòng)体,B琵琶(pá),C中(zhòng)肯。12.选A,B解(jiě)读,C恫吓(hè),D请帖(tiě)。

13.选B,A克(kè)扣,C胡诌(zhōu),D窥(kuī)探。14.选C,A血泊(pō),B溃(huì)脓,D滂(pāng)沱。

1.1)从时间之久和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作用之重大。

2)不可以。因为“若无”的假设正说明了诗人对隋炀帝的否定。

3)肯定的是大运河的客观功绩,否定的是隋炀帝的奢侈荒唐。

2.【析题示例】“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这是一首怀古凭吊的词作,开头三句点出了词人所在之地为六朝古都,从大处落墨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城外大江东去的景色,营造出空旷而寂寥、绚丽而苍茫的气氛,这就牵动了人们对于今昔兴亡的感触。第四句以后,写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全都“暗逐逝波声”,一去不复返。尽管历史上早已有吴王夫差的前车之鉴,可是六朝君臣却仍然重蹈覆辙,以致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只剩下姑苏台上的圆月还照临在城头。“水无情”一句从内容上说是全篇的主旨,它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腐败侈糜的王朝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从写作上说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但承接前两句的景色描写,而且启导了以下诗句的怀古抒情。“空有”一句则不但喻指六朝和句吴,而且暗示眼前的封建王朝是否会重演相似的一幕呢?

3.1)周瑜 曹操 2)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3)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题思路】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第二篇

由莲山课件提供/ 资源全部免费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B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社会经济发展

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朝代 ( A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史称( B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统的是( A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

5、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已普遍使用最先进的活字印刷术 B.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6、“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诗中所描写的盛世局面出现在(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7、古代科举考试中,最早将进士科考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的皇帝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8、“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瑶》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 )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9、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新 课 标 第 一 网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10、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圣”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陆游

11、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统治者推崇佛教外,还有( )

A.佛经浅显易懂 B.雕版印刷佛经 C.人们盼望安定 D.道教的流行

12、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

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

1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14、宜宾正在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打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北宋时,常住人口超过100

万的大都市是( )

A.东京 B.临安 C.大都 D.广州

15、“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

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X| k |B| 1 . c|O |m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6、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

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

1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18、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9、学习了隋唐史后,几位同学做主题演讲,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繁荣与开放 C.分裂奔向统一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0、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终完成于( )

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二、非选择题(21题26分;22题7分;23题27分;共60分)【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21、读图学史(26分)

(1)看图一回答:

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河道名称:(4分)

① ②

③ ④

填出图中的地点名称:(4分)

A B

C D

(2)观察图二、图三两幅图,写出其名称和用途。

图二:名称: (1分)

用途: (1分)

图三:名称: (1分)

图二 图三 用途: (1分)

(3)看图四回答: 图四建筑的名称: (1分)

它修建的朝代: (1分)

它的设计者: (1分)

它的历史地位: (2分)

它的特点: (3分)

(4)请辨认右边几种古代货币并回答问题。

图五:是朝的铜钱(1分),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1分)

图六:是 (填国家名称)的铜钱(1分) 图五

它与 朝铜钱相仿。(1分)

22

图六 图七 图四 图七:是 (填朝代名称)的纸币(1分),产生于当时的 地区。(1分)

请回答:

(1)这两首诗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3分)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贞观四年,皇帝欲重修乾元殿。张玄素谏日:“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

隋人解体。„„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

功,袭亡隋之弊,甚于炀帝远矣。”“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日:“吾思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之不熟,乃至于是。”于是罢役。

——依据《贞观政要》等辑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2分)

(2)根据材料,归纳这位皇帝罢修乾元殿的原因。(4分)

(3)这位皇帝还有哪些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4分)X Kb .Co m

材料二 唐朝初年,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

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材料二涉及我国古代哪项制度?(1分)

(2)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唐太宗为这项政策作

出了什么贡献?(2分)

(3)材料所涉及到的制度在当时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这一变化什么时候开始,什

么时候结束?(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2016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第三篇

2016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异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蒙元和满清。二者都是文明相对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后,仍想以落后的制度继续统治中华;而满清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内心却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折服。因此,元朝虽强大一时,却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个世纪,确实发人深省。

从民族政策来看,元朝按照种族和地域,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至治二年,禁汉人执兵器出猎,禁习武艺。至元三年,禁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颜向皇帝建议,屠杀张、王、李、赵、刘等五姓汉人,好在顺帝没有同意。同年,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兵器养马。早先,中使别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议:“虽然得到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将其斩尽杀绝,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畅茂,我们可以改作牧场。”若不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此种族灭绝的建议就可能成为国策。据马可·波罗记载:“所有的中国人都厌恶大可汗(元世祖)的政体,因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长多为鞑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视中国人(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为奴隶,使之无法容忍。”

而清入关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康熙十九年,谕绿旗部队:汉族叛乱只用汉兵平剿。清朝作战皆重用汉人。满族人虽然武力征服汉人,却在精神上崇尚汉化。满汉民族起码在法律上平等。满人世袭旗籍,汉人和蒙古人照样可投旗入籍。

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元代诸帝多“不习汉文”。世祖之时“江淮一行省无一人通文墨者”。有的蒙古贵族到地方任官,执笔署事,写“七”字之钩不向右转而向左转,“见者为笑”。陶宗仪《辍耕录》载曰,“今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元朝的儒臣为向皇帝“进讲”,须先翻译蒙古文。世祖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仍不能脱离翻译。只有最后两代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尚可。

而清朝早在入关之前49年,龚正六(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就给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当师傅,并兼任太祖诸子的老师,受到最高的礼遇。太祖亲信侍卫中有许多汉族读书人。太祖“精通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

太祖身边尚须翻译,顺治皇帝已经无须翻译。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少年康熙只有在亲切地称呼外国传教老师汤若望为“玛珐”时,有使用满语的记录。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只有看到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禟谋逆罪状时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满语大骂“塞斯黑”“阿其那”(意为猪狗)。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清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诸皇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国学大家。整个满清是满人保持主动汉化的态势,并且比前朝的国学氛围更浓。

(选自王丹誉《元清两代制度得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是凭借武力入主中原,不同的是,蒙古人仍想以落后的制度来治理天下,结果不到一个世纪,元朝就宣告灭亡。

B.在元朝,汉人和南人的地位非常低,至元三年,禁止汉人、南人学习蒙古和色目文字,也禁止他们练习武艺和持兵器养马。

C.满清统治者崇尚汉化,被汉族的制度文化深深折服,满汉民族在法律上人人平等,汉人和蒙古人一样可以加入旗籍。

D.马可·波罗的记载表明,元朝大可汗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基本上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统治阶级看待原来中原及江南的中国人像奴隶一样,这使中国人无法容忍,都痛恨当时的政治制度。

2.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元代的帝王都“不习汉文”,不懂汉语,儒臣向皇帝“进讲”,必须先翻译成蒙古文。元世祖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然不能脱离翻译。

B.满清的皇帝几乎都精通汉语,早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为自己和儿子们请了一个绍兴的汉人做老 师,并给予最高的礼遇。

C.清朝的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书画的汉学家, 雍正几乎全用汉语,后世皇帝仅在个别称谓上保留使用满语的习惯。

D.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当时做官的蒙古人或是色目人大多数都不能用汉字签字画押,于是就用象牙或者木头刻上名字作为固定押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清用武力征服汉人之后,立即从“满蒙一家”转向“满汉一体”,打战也重用汉人。 康熙年间曾发布命令,汉族地区发生的叛乱只用汉兵去平剿。【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B.元朝统治者大多对汉人和汉语都很排斥,不止一个大臣向皇帝建议对汉人采取屠杀政策;有的蒙古贵族在中原做官却不会写汉语的“七”字,看见的人都感到可笑。

C.元朝统治者统治中原以后对汉人与汉文化也有一定的包容与接纳,比如有有识之士主张对汉人 宽容,也有精通儒学的人在朝廷为官。

D. 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和汉语的态度与元朝大不相同,尤其是对汉语,言必称汉唐,奉明制为圭臬。皇室学校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程,整个满清国学氛围甚至比明朝的更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B.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C.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D.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设。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士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B.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 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残害百姓,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河南由此清明安定了。

D.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5分)

(2)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2),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释:(1)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2)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后人”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3)屈原《离骚》中用景物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做答案。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少男少女

钟丽思

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干什么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他怎么可以这样?!”

“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嗓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汴河怀古阅读答案_作者皮日休》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第四篇

<汴河怀古>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其全文诗词如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前言]
<汴河怀古二首>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汴河怀古阅读答案_作者皮日休。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对唐王朝的警示。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全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不失为唐代怀古诗中的佳品。
[注释]
⑴舸:大船。
⑵载到扬州尽不还:隋炀帝杨广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⑶汴水:汴河,即通济渠。
⑷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乘龙舟的风景的事。汴河怀古阅读答案_作者皮日休
⑸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翻译]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赏析]
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
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孔子庙碑翻译赏析_作者皮日休》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第五篇

<孔子庙碑>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其全文诗词如下:
天地吾知其至广也,以其无所不覆载;日月吾知其至明也,以其无所不照临;江海吾知其至大也,以其无所不容纳。料广以寸管,测影以尺规,航大以一苇,广不能逃其数,明不能私其质,大不能亡其险。伟哉夫子!后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没,知天地之终。孔子庙碑翻译赏析_作者皮日休。非日非月,光之所被者远;不江不海,浸之所汲者博。三代礼乐,吾知其损益;百王宪章,吾知其消息。君臣以位,


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相关热词搜索:汴河怀古皮日休的观点 汴河怀古皮日休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汴河怀古皮日休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4183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