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2016-04-20 14:31: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共5篇)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登岳阳楼》导学案作者与作品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他一生不为重用。只做过小官。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一)

《登岳阳楼》导学案

作者与作品

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他一生不为重用。只做过小官。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3)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当时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基础积累

课文探究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小结: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 ”。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 )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 )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 ),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 )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情感?

答案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5、 总之,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腹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自主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七下)赏析及练习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二)

3 .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简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7下古诗词复习(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

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

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

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

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刻此景此情,

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

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

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

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遁世情怀。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

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

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其中的妙处。

4.“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5.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6.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 7.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 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

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简析】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 是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4.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5.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 ”,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 , ”。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1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2 答:“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3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4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5. 幽静、寂静 欢悦 以动写静

1. 答:(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2. 答: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3.答: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

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

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答案:《登岳阳楼》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6、C

《题破山寺后禅院》

5、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6、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A

诗歌鉴赏导案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三)

诗歌鉴赏导学案1: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形象类型,归纳总结形象类题答题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鉴赏方法,规范学生解答。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的基本内涵,会品味分析诗歌的形象。体悟作者情思,引发学生共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方法与规范。

【教法和学法】【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就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我打算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力求激发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品读中理解与感悟。

具体操作如下:

1、师生互动法。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2、引导点拨法。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原因,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及时规范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做到了有放有收。

3、练习强化法。高三复习,练习必不可少。通过拓展与迁移,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解题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读诗——说诗——解诗——悟诗”为步骤,由浅入深,提高自己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

1、课前自学法。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阶段,此环节必须保证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时间,以便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为课堂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2、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学生间的平等性易于他们交流,大胆的表达能够实现自主学习。

3、小组展示法。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对比和图示法等将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知识链接】

【考点分析】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客观人物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而偏重于抒情的诗歌则多指主观人物形象。

客观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人物形象:即抒情主人公形象或“我”。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让自己进入诗中,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雨霖铃》中的“我”。

意象:它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包括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

繁复一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教学过程】【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一、情境导入

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它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 可是谈到高考中的诗歌鉴赏,尤其是诗歌形象的鉴赏,大家的感受恐怕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吧,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揭开诗歌形象鉴赏的神秘面纱,认识其面目,进而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真题回眸(自主学习完成)

⒈(200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牑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尘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的朋友。

问:“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三、命题特点归纳:

形象鉴赏题有两类题型:一是形象类,包括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重点是考查景物形象;二是意境类,能根据意象揣摩出意境特点和人物心情。都要求联系诗的思想内容作答。

四、精练精讲:【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问: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该诗描写的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

次石湖书 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岩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号白石道人,曾去拜访过范成大。

问:这道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解析答题思路: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做这道题时应指导学生注意答题思路。

五、当堂检测

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林,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

问: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六、题型及答题模式归纳:

1、 题型:

形象类:描写了哪些景象?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意境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2、 答题模式

形象类:①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②概括形象的特点③揭示作者的感情。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意境类: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七、学生质疑·教师小结

八、结束语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高中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古典诗歌作为常青的艺术,总是内涵无涯,发掘不尽,希望你们在鉴赏中,能做到扩散思维,将高度浓缩凝练的诗句膨化开,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发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当然,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了解了一定的命题规律,掌握了科学的复习方法,复习诗歌鉴赏时必定事半功倍。

九、作业

⒌(2009江苏)阅读下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指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宗徽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⒍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是苏轼的朋友,时被贬出知瀛洲。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问:“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诗歌鉴赏导学案2: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形象性、抒情性、凝炼精确的特点,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义、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及其在描绘形象、表情达意、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掌握赏析诗歌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炼字类炼句类赏析诗歌语言题的答题模式。

知识链接】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庄重|幽默、

冷静|激昂等。

教学过程】

一、 真题回眸(自主学习完成)

1、(2006江苏)阅读下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共煮茶。

问:①“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中“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共煮茶”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 命题特点归纳:

语言鉴赏题就是对语言在写景状物、表情达意、谋篇布局方面特点和作用的分析。

三、 精讲精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泒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迷楼:隋炀帝筑。景阳楼,朝陈后主筑。

问:颈联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寒,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问: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问: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语中任选两个,分别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

离亭燕 孙浩然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舟,掩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问:“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如果换成“接”或“连”,可以吗?为什么?

四、当堂检测::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问:颔联中的“空”字用得好不好?请作简要分析。

五、 题型及答题模式归纳:

1、 题型:

①炼字类常用的提问方式:你认为最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②炼句类的提问方式:前人认为某一句最有表现力,谈谈你的看法。

③分析语言型: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2、 答题模式: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陈与义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四)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其全诗如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陈与义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鉴赏]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陈与义。“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五)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白。其诗词全文如下: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鉴赏]
首先看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李白此诗,其次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方法。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你看,李白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你看,“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
其三来看艺术风格。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你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境界多么开阔!你再看,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

相关热词搜索:登岳阳楼赏析及答案 登岳阳楼其一赏析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登岳阳楼导赏析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3649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